试论项群训练理论

合集下载

项群训练理论二(共10张PPT)

项群训练理论二(共10张PPT)
坚持一般训练原则,考虑各项群特点组织实施, 2、体能特征:身体强壮,良好的内脏机能,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
2、体能特征:身体强壮,良好的内脏机能,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 1、体能特征:磷酸原供能能力强,神经过程灵活性高,强度大,具备良好的协调性与柔韧性。
采诸家之长,不断创新,技术全面,特长突出。 技能特征主要表现在掌握各种专业器械,掌握高难、新颖、复杂动作,以及与同伴的协调配合上
ü 技术与战术能力特征
l 技能特征主要表现l 战术能力主要体现在动作编排上以及动作合理布局等。不是重要因素。
ü 心理与智能特征
l 心理上具有高度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艺术表现能力,良好的个性心理. l 智能上具有准确的判断力,良好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9页,共10页。
训练特点
1、体能训练:不断寻求训练方法与手段的最佳组合,注重
训练的整体效益。
2、技战术训练:训练方法和手段的综合化特点,建立技术模型, 在技术训练中强化精细技术动作感知觉的训练
3、心智训练:强化意志品质,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心、 体、技、战高度和谐同一。
第10页,共10页。
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
ü 体能特征
l 形态:身体形态对运动员竞技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难美性项群来讲, 主要是通过展示自己的身体动作得到成绩.
l 机能:主要表现在对神经系统的要求,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高,视觉、听觉、触觉以 及本体感觉准确、灵敏。
l 身体素质:对力量、柔韧、灵敏、动作速度和专项耐力等素质要求较高。
随机应变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智特征:要求有良好的拼搏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思维灵活,注意力集中。
技战术能力:依靠技战术取胜,个人技术与集体战术的结合,注重技战术的创新。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训练特征 技能主导类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项群训练理论试讲教案

项群训练理论试讲教案
3、同项群训练规律的探讨与揭示
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1、电子践介绍




教学小节:
试讲教案(课时授课计划)
授课教师徐健
教学内容
项群训练理论简介
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项群训练理论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学会如何在训练中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教学难点:运动项目的分类及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
教材、教具
《运动训练学》
讲授提纲
讲授方法
学时分配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简介
1.概念:项群训练理论是竞技体育的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一个层次,它是以不同项目的本质属性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为依据,将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运动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探求项目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规律。
2.分类:(1)、体能类:
<1>.快速力量型
<2>.速度型
<3>.耐力型
(2)、技能类:
<1>.表现难美性
<2>.表现准确性
<3>.隔网对抗性
<4>.同场对抗性
<5>.格斗对抗性
3.决定因素:体、技、战、心、智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

在保持高度发展的耐力水平的同时,明显地提高速度水平; 在保持高度发展的专项竞技能力的同时,注意提高全面的 身体素质 明显提高运动员的力量素质以及快速反应和快速动员能力 在最大力量的基础上重视发展快速力量,突出力量与速度 技术的结合,单一技术进一步精雕细刻 继续突出动作难度的(价值增加翻转的周数和度数减少高难 动作前的预备动作,发展新动作类型等) ,同时强调动作质 量,提高艺术修养 心理训练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场地器械进一步改进 全攻全守继续发展,良好的形态条件与娴熟的技巧相结合
格斗
摔跤,柔道,拳击,击剑,武术(散打)
2、按动作结构对竞技项目的分类
大类 单一 动作 结构 多元 动作 结构 亚类 周期性 非周期性 混合性 固定组合 主要项目 跑、竞走、游泳、自行车、射击、射箭、速度 滑雪、速度滑冰、划船 铁饼、铅球、链球、举重 跳高、跳远、标枪、三级跳远、撑杆跳高 体操单项、武术套路单项、艺术体操单项、技 巧、花样滑冰、马术、自由式滑雪 篮球、手球、足球、水球、曲棍球、冰球、乒 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拳击、摔跤、柔 道、跆拳道 田径男十项全能和女七项全能、速滑全能、体 操全能、艺术体操全能、武术全能 现代五项、冬季两项、铁人三项
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 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
1、各个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网球上桌
足球下水
= 水球
= 乒乓球
各个项群内部所含有的许多竞技项目都有着密切 的亲缘关系。在一些古老的基础运动项目的发展及演 变中不断地衍生出一批新的运动项目。
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同场 对抗性
决定性作用
主导作用
战术的基础,突破防守而得分
战术的基础,突破防守而得分

项群训练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 及其科学意义
二、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 及其项群体系的构成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第一节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科学意义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 1、构思:
(1)1964年前民主德国哈雷博士出版《训练学》以来,
快速力量性 表现难美性
技能 主导 类
表现准确性 同场对抗性 隔网对抗性 格斗对抗性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实现了训练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一 般 训 练 学
项 群 训 练 理 论
专 项 训 练 学
三个理论层次战术研究内容的比较
耐力性 表现准确性
表现难美性 同场对抗性 隔网对抗性 格斗对抗性
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 单一动作结构,周期性
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 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 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 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
测量类 测量类
评分类 命中类 得分类 制胜/命中类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一)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 (二)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 (三)同项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四)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 (五)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 新与发展
项 群 训 练 理 论
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
比赛时间的分配,不同环境的心理导向
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 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
制胜对策的确定,临场指挥及战术变化,阵容的确定或出阵的排序

项群训练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
教学内容
批注
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及其科学意义练学两个层次所构成。
(二)基本内容:1、各个项群的形成与发展;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体能又包含形态、机能及素质三个方面。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影响比赛结果的基本因素是运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竞赛对手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以及运动竞赛结果的评定这样三个方面。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3、心理训练:彩的主要方法有念动训练法、模拟训练法和自我调节法;
4、艺术表现能力训练:以培养动用节奏感和表演能力。
二、技能主导类表现准确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一)决定因素特征分析:1、体能特征: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3、心理和智能特征:
(二)比赛决定因素特征分析:确立辩证的比赛指导思想,全面作好比赛前准备,以及教练员与运动员正确的参赛行为。
六、体能主导类快速力量性项群训练特征概述:
(一)竞技能力决定因素分析特征:1、体能特征:2、技能和战术能力特征:3、心理和智能特征:
(二)比赛成绩决定因素特征分析:运动员自身的竞技能力及在比赛中的发挥情况,是决定运动员比赛成绩诸因素中首要的决定因素。
(三)训练特点:1、体能训练:在体能训练过程中,不断寻求训练方法与手段的最佳组合,非常注重训练的整体效益,也是本项群运动员体能训练的突出特点。2、技能和战术能力训练:在技术训练中注重强化精细技术动作感知觉的训练;利用规则和动用多种心理暗示。3、心理和智能训练:
2、选择运动基础上的动作结构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分类标准;
3、造选择运动成绩评定方法,作为竞技项目分类的第三个标准。
(二)竞技运动基础上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

运动训练学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学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2/13/2019
运动训练学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主要阐述了项群训练理论的发展过程,通过学习让 学生了解 项群训练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其划分依据,对 自己从事的专项和所属于的项群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分析 其特征,为自己的训练实践作理论指导。 学习重点 项群训练理论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按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
按动作技术的确定性分 按人与器械的关系分
按比赛成绩的评定方法分
2/13/2019
运动训练学
9
大分类体系的内在联系
标准 竞技能力主导因素 动作结构特点 成绩评定方法
快速力量类 体能主导类
速度类 耐力类 项群划分 技能主导类 表现准确类 表现难美类 同场对抗类 隔网对抗类 格斗对抗类
七、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群训练特点
八、体能主导类耐力练学
13
课后复习题
运动训练的概念、特点 运动成绩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竞技能力的概念、内容及结构特点
2/13/2019
运动训练学
14
本章结束,谢谢!
2/13/2019
运动训练学
15
(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任何一个项目运动员的竞 技能力的发展,都有运动员的心 理、技术、战术、体能、智能五 个方面的能力所决定。其中体能 有包括形态、技能和素质三方面 的能力。 每一类项目的不同项目在 具体的训练阶段和不同的比赛场 合,其表现也不同。
2/13/2019 运动训练学 5
(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运动成绩就是比赛的结果,即比赛的名次和运动员在比赛中所表现出 来的竞技水平。 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因素有: A. 运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和他们在比赛中的发挥。 B. 对手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 C. 比赛结果的评定:裁判、规则、观众、气候、地点、时差等。

项群训练理论视角下武术及体操项目特点分析

项群训练理论视角下武术及体操项目特点分析

研究天下功夫依照田麦久教授提出的“项群训练理论”,武术项目及体操项目同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而同一项群的不同运动项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特征。

同时,长期以来武术项目及体操项目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两个项目的训练特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本研究希望对武术项目及体操项目特点进行整理分析,结合项群训练理论,探究武术项目及体操项目的训练特点、动作结构特点、竞赛规则特点以竞赛心理要求等,优秀的训练方法相互借鉴,对两个项目特点进行对比分析,共同促进武术项目及体操项目的快速发展。

武术项目是我国传统体育项目,自古至今以消除战事、强身健体为主要目的,千百年来一直通过武术套路、技击武术等手段进行推广。

相较于武术的普及性来说,竞技体操项目则显现出较低的群众普及性。

体操项目一直以来也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历届奥运会中也都承担着主要夺金点。

两个项目同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无论是动作结构还是训练发展目标都存在着许多关联性,武术项目及体操项目一直以来也一直有着跨界选材的成功案例。

分析武术项目及体操项目的训练特点、动作结构、竞赛规则以及运动员竞赛心理要求,能够找寻两个项目之间更深的联系,为探究武术及体操项目的技能迁移以及进一步的跨界选材跨项培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项群训练理论为背景,以武术项目及体操项目的项目特点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为更好地开展本次研究,在研究之初,运用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平台以及万方数据平台,以“武术体操”“武术训练”“体操项目特点”等为关键词进行主题检索,查阅相关文献129篇,对武术项目及体操项目训练及项目特点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整理所需要的信息,构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

1.2.2观察法为更好地了解武术项目及体操项目的动作结构特点,在本研究过程中,运用dartfish软件对2020东京奥运会男子体操团体决赛以及2021年全国武术套路冠军赛比赛视频进行观看,同时多次前往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进行现场观摩,对武术及体操项目的动作特点产生表象理解,结合项群训练理论视角下武术及体操项目特点分析◎郭生鹏69少林与太极‖ 2022年第7期研究天下功夫自身相关知识储备,了解两个项目动作结构特点情况。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十四章 项群训练理论

运动训练学课程第十四章 项群训练理论
非周期类 单一动作结构:周期类 单一动作结构:周期类 单一动作结构:周期类 固定组合多元动作结构 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 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 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
成绩评定方法
测量类
测量类 测量类 测量类 评分类 命中类 得分类 制胜类/命中类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10
四、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
1、群训练理论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积极影响
项群训练理论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1
主要结构与知识点分析
主要阐述了项群训练理论的发展过程,通过学习让 学生了解 项群训练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其划分依据,对 自己从事的专项和所属于的项群有清醒的认识,并能分析 其特征,为自己的训练实践作理论指导。
学习重点
项群训练理论 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6
(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运动训练的基本任务就是 发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并通 过比赛,将已获得的竞技能力 充分的表现出来,创造理想的 运动成绩。当代优秀运动员竞 技能力的新特点就是全面加特 长。但这些特长在不同的项群 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7
对我国不同等级运动项目群体现状的把握
优势项群的共同规律和不同差异 不同差异项群的发展战略布局; 保持优势项目;赶超暂时落后项 目;发展没有项目和落后项目。 把有限的人、财、物等资源利用 好
2、项群训练理论对竞技运动项 目宏观管理的指导作用
12/3/2019
运动训练学
11
3、同群运动项目训练规律的揭示和相互作用 4、项群训练理论对竞技体育人才管理的促进作用 5、项群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2-14
作者简介:魏涛(1982-),男,河南滑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试论项群训练理论
魏 涛1,王 晏2
(1.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新乡 453002;2.河南工业大学体育教学部,郑州 450052)
摘 要:项群理论的提出到现在已有20余年的历史,该理论不断发展与完善成为我国运动训练理论日趋成熟的标志,在理论运用于运动实践的过程中,推动了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成为运动训练科研领域的主旋律。

文章回顾和总结项群训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特点,对在运动实践中如何正确地运用项群训练理论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运动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批判性思维;定位;评价
中图分类号:G 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557(2006)S2-0297-03
一、项群训练理论的形成及定位
自运动训练学建立以来,德、俄等国便一直延承着一般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2个层次的理论研究体系。

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这一体系日益显现了其缺陷。

即专项训练学受到视野的局限而难脱狭窄并难以深化和提高,一般训练学在力求概括适宜于所有项目的共同规律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我国学者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体系中2个层次间的断裂现象,1983年田麦久、刘簌英等率先对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问题展开了专题研讨。

1984年,田麦久提出了建立“分类训练学”的构想。

1987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题为《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的论文。

1990年在北京亚科会上发表了论文《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与应用》,1998年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理论》专著,标志着该理论已趋于系统和成熟。

那么如何定位项群训练理论呢?人们在描述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时候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不同的构架。

从纵向来看,可以解释为包含着一般训练学、项群训练学和专项训练学这样3个层次。

适用所有的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称做“一般训练学”;而适用一个运动专项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则被叫做“专项训练学”。

适用于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训练学理论,称做“项群训练学”。

它是我们认识把握事物由个别到一般过程中的一个“结点”,是运动训练一般理论和专项理论的融合。

二、项群训练理论的进展与疑问
项群训练理论问世十几年来,受到体育界的普遍重视,
并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其中主要的理论进展包括:依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

(一)复合主导竞技能力的项群划分
传统项群划分依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为两大类:体能主导类和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同场对抗和格斗类项目同属技能主导类项群。

然而在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作用的等级判别中,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和运动智能对隔网、同场和格斗项群的作用都是“决定性”的,那么为什么不可以确定为体能主导、战术能力主导、甚至运动智能主导,而偏偏是技能主导呢?有学者指出:在体能类和技能类两大项群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对于战术能力这样一种主导因素如不明确立类,那么运动项目分类问题就势必难以解释得通。

正因如此,项群理论对竞技能力主导因素做了进一步调整,提出了“复合主导”因子,将隔网对抗项目归属为技战能主导类。

可问题是同样都是起决定性作用,为什么偏偏是技战能主导,而不是体战能主导或者技智能主导?传统项群理论,无法解释这一问题。

通过对竞技能力结构的重新划分和各层结构关系的重
新分析,引入“能量统一论”
(图1)原理,那么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可分为:体能主导因素、技能主导因素、战术能力主导因素和三者复合主导因素。

据此对项群进行划分,那么上述问题就可以解决。

新的项群分类见表1。

第19卷2006年11月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angxi N ormal University V ol.19N or.2006
表1 按竞技能力的主要因素对竞技项目的分类
大类
亚类主 要 项 目
体能主导类
快速力量类跳跃、投掷、举重速度性短距离跑、短距离游、短距离速滑、短距离自行车
耐力性中、超长走、跑、滑 中、超长游
划船、中、超长自行车
技能主导类准确性
射击、射箭、弓弩
难美性体操、艺术体操、技巧、跳水、花样滑、花样游泳武术、滑雪、滑水、马术、冰舞
战术能力主导类
智力型棋类、牌类、航模类
体能技能球类项目
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篮球、排球等
战术能力复合主导
格斗项目
摔跤、柔道、拳击、击剑、散打、跆拳道
(二)多标准多维度的项群组合
经典的项群训练理论中,主要是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运动技术的动作特征和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为3个分类标准建立起了3个主要的分类体系。

而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因为由于有着无穷个分类标准,项群体系的划分从理论上来讲也是有着无穷个的。

所以在我们的研究过程当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项群体系,进行相
应的研究。

[3]
如果这样来说的话,项群理论的存在就没有什
么实际意义了,我们可以根据各个项目的不同特点直接建立专项训练理论。

这里仅以两个例子说明,如“隔网对抗性项群”,可以按照运动员是否持拍分为“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和“不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包括乒乓球、羽毛球、网球3个项目,“不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包括篮球项目,“持拍隔网对抗性项群”还可以根据所用球的属性的不同各自分为一个项群;又如“同场对抗性项群“可以根据所用场地的不同分为路上、水上、冰上同场对抗性项群,接下来再将3个项群细分最终形成足球、篮球、手球、曲棍球、水球、冰球各自组成一个项群的结果。

图1 体能、技能和战术能力的“
能量统一论”
图2 运动训练理论体系
・892・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6年
(三)训练大周期划分的项群特点
面对3个层次的训练学理论体系,任何一个训练学命题,如训练的原则,训练的内容,训练的方法,训练的负荷,训练的安排等等,都既可以在一般训练学层次进行研究,也可以在某一个项群和范畴内进行研究,还可以就一个专项的需要进行理论研究。

训练大周期的划分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能不能使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周期性变化,适应于特定日程重大比赛的参赛需要。

不同项群运动员竞技状态的主要表现特征是不同的,显然,其训练大周期的划分也应该有着明显的区别。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项群大周期中阶段训练的不同要点,针对各个项目的具体需要,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这样在训练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三、建议与总结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不断丰富,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在逐渐地向竞技体育学的理论扩展。

而由于以往的运动训练学研究过于注重在宏观和共性面上的研究,因此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运动训练学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训练实践中的问题。

因此,现在的一些学者致力于运动训练学的微观层次研究,更加深入的研究和解决各运动项目及其小项的训练特点、训练方法、选材特点等问题。

曹景伟等在论文“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指出:21世纪中国训练理论研究的重心必须突出专项训练理论的突破和创新。

21世纪的中国训练理论研究者要加强研究设计能力的培养,要关注训练实践深层次的本然问题,而不是去描述或然性的实践现象。

徐本力在论文“专项理论到运动训练科学”中指出建立《专项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可能性。

反观项群训练理论,按照不同项目的类属特点以及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分类的基础,过于注重对同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的研究,而忽视对同项群不同项目的个性特点规律的探讨,并不能很好的解决训练实践中的问题,给人一种表象的概念,在某些方面不切实际。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同类事物、系统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的方面,即共性。

每个具体事物、系统或过程的矛盾又各有其特殊性,即个性。

共性比个性深刻,它只能大致包括个性,而不能完全代替个性;而个性又比共性丰富,它不能完全进入共性之中。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相统一原理,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

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又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因此项群训练理论应该在其对同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的研究基础上,着手对同项群不同项目的个性特点规律进行深入的对比探讨,使项群训练理论体系日趋深化和完善。

(图2)从而为建立《专项训练学》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使运动训练理论对运动实践起到重要的更直接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曹景伟.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天津体
育学院学报,2003,(2).
[2]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2003,(2).
[3]熊焰,孔宁祥,李景丽.运动训练学基本问题探析[J].辽
宁体育科技,2004,(1).
[4]程勇民,许伟民.竞技能力、竞技能力结构及其项群划分
[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5).
[5]孙波,种静萍,蔡士凯.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展[J].体
育与科学,2005,(4).
[6]徐本力.专项理论到运动训练科学[J].北京体育大学学
报,2004,(6).
[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周为群,苗尤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郑州:河南人
民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絮 语)

9
9
2

第19卷魏 涛等 试论项群训练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