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1)

合集下载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能训练是一种提高身体各项功能以及增强体能水平的训练方法。

它包括了力量、耐力、速度、柔韧性和敏捷性的提高,旨在使人体能够在各种活动中更为出色和高效地表现。

本文将会从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对体能训练进行阐述。

首先,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是靠近人体自然规律和运动生理规律的一种训练方法。

人体的体能包括了四个基本要素,即心肺功能、肌肉力量、柔韧性和体重控制。

这四个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人体在各种活动中的表现水平。

体能训练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和平衡这四个要素的效果。

其次,体能训练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量训练。

力量是体能训练的基石,力量训练可以通过增加肌肉的体积和重量,提高肌肉的收缩力量。

常见的力量训练方式包括负重训练、徒手训练和器械训练等。

负重训练采用负重器材,例如哑铃、杠铃等,通过进行卧推、深蹲等动作,让肌肉承受更大的负荷从而提高强度。

徒手训练主要通过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动作来增加肌肉的力量。

器械训练则利用训练器械的辅助作用,使力量训练更为灵活和精确。

二、耐力训练。

耐力是身体进行长时间持续活动的能力,耐力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心肺功能。

常见的耐力训练方式有有氧运动和间歇训练。

有氧运动包括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通过适应性运动增加体能,改善心肺功能。

间歇训练则是通过有节奏地进行高强度运动和低强度运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和耐力水平。

三、速度训练。

速度是体能训练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速度训练主要是为了提高动作的爆发力和反应速度。

常见的速度训练方式有冲刺训练、爆发力训练和技巧训练等。

冲刺训练可以通过短跑、蹲跳等动作来提高爆发力和加速度。

爆发力训练则可以通过跳跃、争球等动作来提高肌肉的爆发力。

技巧训练则是通过练习特定的运动技巧,增加反应速度和动作灵活性。

四、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是体能训练中常常被忽视的一个方面,但它对于预防运动损伤和提高身体活动能力非常重要。

常见的柔韧性训练方式有伸展训练和瑜伽训练。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复习题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复习题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体能:是指有机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功能和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贮存与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相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2.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3.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部环境的能力。

4.专项体能训练:是指采用直接提高专项素质的练习以及与专项有紧密联系的专门性体能练习,最大限度地发展对专项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以保证掌握专项技术和战术并在比赛中顺利有效地运用,从而创造优异成绩的训练。

5.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6.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过程客观规律的反映,是运动训练过程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7.体能训练原则:是依据体能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体能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

8.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

9.身体机能:是指运动员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

10.力量素质:人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克服阻力的能力。

11.最大力量:是指运动员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最大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12.速度力量:是指运动员在克服一定阻力时,使器械或人体产生可能的位移,它是肌肉加速度能力是表现。

13.力量耐力:运动员在一定阻力情况下克服疲劳的能力。

1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15.耐力素质:是指运动员克服疲劳的能力。

16.专项耐力:是指在专项负荷的条件下,为了专项成绩而最大限度动员有机体机能能力,用以抵抗疲劳的能力。

17.速度障碍:是指运动员在达到一定的速度水平后,长时间停滞不前,甚至不能再提高的现象。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能训练是一种系统的训练方法,旨在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包括耐力、力量、爆发力、敏捷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体能训练的理论和方法:1. 身体系统分析:体能训练的第一步是对个体的身体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这包括对个体的基本身体素质、身体健康状况和运动表现进行评估。

分析结果将帮助制定个体的训练计划。

2. 训练原则:体能训练的原则包括个体化、循序渐进、适度刺激和综合性等。

个体化意味着训练计划应根据个体的特点和目标进行调整。

循序渐进表示训练应逐渐增加难度和强度。

适度刺激指训练应有足够的挑战性,但不过度。

综合性表示训练应涵盖多个身体系统和能力。

3. 耐力训练:耐力是体能训练的基本能力之一。

耐力训练可以通过长时间、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来提高,如长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

4. 力量训练:力量是体能训练中的另一个重要能力。

力量训练可以通过重量训练、核心训练和爆发力训练等来提高。

重量训练可以使用器械、哑铃和杠铃等设备进行,核心训练主要是强化躯干肌肉群的稳定性和力量,爆发力训练则注重迅速释放力量。

5. 敏捷性和灵活性训练:敏捷性和灵活性是体能训练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敏捷性可以通过快速、精确的动作来锻炼,如跳跃和变向跑。

灵活性可以通过伸展运动和瑜伽等来提高。

6. 训练计划设计:训练计划的设计应考虑个体的目标、时间和能力等因素。

通常,训练计划会包括不同阶段和周期的训练,以逐步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

7. 休息与恢复:休息和恢复是体能训练中同样重要的环节。

适当的休息和恢复可以让身体有时间调整和修复,以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

总之,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涵盖了对个体身体系统的全面分析和评估、基于训练原则的训练计划设计、耐力、力量、敏捷性和灵活性等各方面的训练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个体能够提高身体素质,提升运动能力。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体能训练是指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手段,针对人体各项功能进行系统性地训练,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的过程。

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体能训练的基本理论1.人体生理学基础:了解人体的基本生理结构和功能,特别是与运动相关的器官和系统,如肌肉、骨骼、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等。

只有了解人体的生理机制,才能科学地进行体能训练。

2.运动生理学原理: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影响,包括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肌肉系统、神经系统和代谢系统等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原理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耐力和灵活性等方面。

了解这些原理,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和需求,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案。

3.训练负荷原理:训练负荷是指通过训练刺激,对器官和系统进行适度的刺激,以促进人体的适应和提高。

训练负荷原理分为超负荷原理和适应性原理。

超负荷原理是通过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时间,超过人体适应范围来刺激身体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原理是指人体对长期训练适应后,需要适当增加训练强度和种类,以继续提高。

4.训练周期化原理:训练周期化是指将训练划分为不同的周期,以达到全年训练目标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周期有微周期、中周期和宏周期。

微周期是一周内的训练计划,通常包含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训练项目。

中周期通常为几周到一个月,完成一个训练目标。

宏周期是从一个赛季到另一个赛季,通常包含多个中周期,用于规划和安排全年的训练计划。

二、体能训练的实用方法1.训练目标的确定:在开始训练之前,首先需要明确训练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增强力量、提高耐力、增加灵活性等。

只有明确了训练目标,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2.训练计划的制定:根据训练目标,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

计划包括训练的时间、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要素。

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的训练,包括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等,以满足不同的训练需求。

3.训练方法的选择: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1)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1)
三、耐力 Nhomakorabea展的敏感期
耐力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男子10-20岁,女子9-18岁。其与最大吸 氧量、心脏循环率、肺的扩张能力、大脑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等因素有关。 1、有氧耐力 女孩9-12岁,增长最快。14-16岁耐力水平下降。男孩10-13岁耐力大 幅度提高,出现第一个增长高峰;16-17岁有更大幅度提高,出现第二个 增长高峰,特别是16岁时,60%强度的有氧耐力指标增长幅度超过40%。 2、无氧耐力 男孩在10-20岁期间,无氧耐力水平逐年增加,并在10、13、17岁出 现3次增长高峰。女孩在9-13岁逐年递增,14-17岁有所下降,在15-18岁 期间应加强无氧耐力训练。 总之,耐力素质的发展应先有氧耐力训练(9-12岁),打下一般耐力 的基础,再进行无氧耐力训练(15-16岁),并决定无氧耐力训练比例。
二体能训练的内容1一般体能训练2专项体能训练wwwn项体能训练的区别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区别一般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1提高各器官系统机能增进身体健康2全面发展运动素质3改善身体形态4掌握非专项的运动技术机能和知识5为提高运动技术创造一定条件1提高与专项有关的器官系统功能2最大限度的发展专项运动素质3塑造专项所需体型4精确掌握与专项技术战术有关的知识和技能5促进专项运动促进和技术水平提对全面发展运动素质身体机能有益的各种身体锻炼手段如球类体操举重游戏等直接发展专项运动素质的运动以及在动作特点上与专项动作相似的练习或有紧密练习的专门性练习为专项运动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专项成绩的提高打好基础直接提高专项运动素质促进运动员创造优异的专项运动成绩wwwn训练的价值体能训练的价值一促进身体健康二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三保证有机体适应大负荷训练的需要四有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五创造优异成绩延长运动寿命wwwn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竞技能力形态机能素质技术战术心理体能机能心理能力智力wwwn训练的原则体能训练的原则一系统性原则二全面性原则三结合专项原则四从实际出发原则wwwn段划分运动训练的主要阶段划分创造优异成绩阶段专项化训练阶段全面发展阶段wwwn训练的要求体能训练的要求一结合专项制定体能训练计划五个步骤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

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实用方法
1次
1RM所对应的比例和重复次数对应表
1RM
重复次数
1RM
重复次数
100%
1
77%
9
95%
2
75%
10
93%
3
70%
12
90%
4
67%
15
87%
5
65%
18
85%
6
60%
20
80%
8
60%以下
20次以上
根据重复次数推算1RM的方法(间接法)
保持正确姿势、能够重复进行5~10次
04
03
01
02
肌肉的分类
1
根据肌肉的形态可分为长肌、短肌、扁肌和轮匝肌。
2
肌肉的物理特性
3
肌肉具有伸展性、弹性和粘滞性。
4
肌肉的配布规律
5
肌肉的配布与骨和关节有关、与运动的轴有关、与直立行走及劳动特点有关。
6
肌肉在关节运动中的协同关系
7
肌肉在同一动作中的作业不同,可以区分为原动肌、对抗肌、固定肌和中和肌。
多进食含维生素D的食物
维生素D的作用相当于钙类稳定剂,它能促进我们吸收食物中的钙,并锁定到骨骼中。维生素D的来源有两个:太阳,紫外线与皮肤中的化学成分相互作用产生维生素D;食物,包括蛋黄、鲑鱼、金枪鱼、动物肝脏等食物中都含有维生素D。
01
人体肌肉图!
02
人体肌肉图!
人体肌肉图背面 人体肌肉图!
04
03
01
02
01
决定力量的3个要素
02
肌纤维的横断面积
03
力量与肌纤维的横断面积的比例相对应
04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1、体能训练时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项需要并通过合理负荷的动作练习,改善运动员身体形态,提高运动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充分发展运动素质,促进运动成绩提高的过程。

2、它是技术训练和战术训练的基础,并对掌握专项技术、战术,承担大负荷的训练和激烈的比赛,促进运动员身体健康,防止伤病延长运动寿命等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3、体能训练包括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一般体能训练:指运动员身体健康,提高各器官系统机能,全面发展运动素质。

改善身体形态,为专项成绩提高打好基础的训练。

专项体能训练:用直接提高专项素质的练习以及专项有紧密练习的专门性体能练习,最大限度地发展对专项成绩有直接关系的专项运动素质,以保证掌握专项技术在比赛中顺利有效的运用,而创造优异成绩的训练。

4、根据运动训练理论和体能训练的实际要求,提出几个原则,包括:自觉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一般与专项训练原则,“三从一大”原则,系统训练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及回复原则。

5、自觉性原则:基本要求:1:对运动员加强训练目的性和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2: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4:满足运动员合理需要,正确的运用动力。

6、区别对待原则:整个训练过程必须依据该运动员的特点进行安排,使之得到最大的发展。

理论依据:1:运动专项需要的多样性。

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

3:运动训练和比赛条件的多变性。

基本要求:1:掌握运动员个体特征。

2:正确认识运动员专项的基本特征。

3:充分考虑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条件。

4:处理好运动队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5:教练员要及时准确的掌握运动员的具体情况。

7、一般和专项训练原则:一般训练的目的是为专项运动成绩的提高打下良好运动素质、技术战术、心理品质各方面的基础;专项训练的目的则是直接为创造优异的专项成绩服务。

但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理论依据:1:有机体式一个有机的整体。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能训练是指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以达到提高运动表现和促进身体健康的目的。

体能训练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对于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表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普通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从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和常用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1. 运动生理学基础。

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之一是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研究了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变化和适应机制,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在运动中的变化规律。

了解运动生理学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体能训练计划,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训练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2. 运动训练学理论。

另一个体能训练的理论基础是运动训练学理论。

运动训练学研究了运动训练的规律和原则,包括训练的可塑性、超适应性、过载原则等。

通过深入了解运动训练学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运动员进行体能训练,避免训练过程中的错误和不良影响,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二、体能训练的常用方法。

1. 肌肉力量训练。

肌肉力量训练是体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使用哑铃、杠铃、器械等进行重量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肌肉的力量和耐力,改善运动员的爆发力和持久力。

肌肉力量训练还可以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

2. 有氧耐力训练。

有氧耐力训练是指通过长时间、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行等,来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有氧耐力训练可以增加心肺功能,提高血液循环能力,增强身体对氧气的利用能力,从而提高运动员的持久力和抗疲劳能力。

3. 灵敏度训练。

灵敏度训练是指通过各种灵敏性训练方法,如平衡训练、速度训练、灵敏度训练等,来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协调能力。

灵敏度训练可以增强运动员的动作技能和运动表现,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应变能力和竞技水平。

4. 柔韧性训练。

柔韧性训练是指通过拉伸训练、瑜伽、普拉提等方法,来增强肌肉的柔韧性和关节的活动范围。

柔韧性训练可以预防运动损伤,改善运动员的动作技能,提高运动表现和身体的协调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大 类 体 能 主 导 类 亚类 分组和项目 短冲:100、200、400米跑,50、100米游泳,场地短距离自 行车,短距离速度滑冰。 跳跃:跳高、跳远、三级跳远、撑杆跳高、高台跳雪等 投掷:标枪、铅球、铁饼、链球 举重 中长距离:800、1500、3000、5000、10000米跑,竞走, 200、400、800、1500米游泳,长距离速度滑雪、越野滑雪、 公路自行车等 超长距离:马拉松,超长距离公路自行车、铁人三项等 准确性:射击、射箭、弓弩等 难美性:跳水、竞技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花样滑冰、 武术、蹦床、竞技健美操等 隔网对抗: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 同场对抗:篮球、手球、足球、水球、曲棍球、冰球、棒球、 垒球 格斗对抗:击剑、柔道、摔跤、拳击、散打、跆拳道
三、耐力发展的敏感期
耐力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男子10-20岁,女子9-18岁。其与最大吸 氧量、心脏循环率、肺的扩张能力、大脑血液循环及血液成分等因素有关。 1、有氧耐力 女孩9-12岁,增长最快。14-16岁耐力水平下降。男孩10-13岁耐力大 幅度提高,出现第一个增长高峰;16-17岁有更大幅度提高,出现第二个 增长高峰,特别是16岁时,60%强度的有氧耐力指标增长幅度超过40%。 2、无氧耐力 男孩在10-20岁期间,无氧耐力水平逐年增加,并在10、13、17岁出 现3次增长高峰。女孩在9-13岁逐年递增,14-17岁有所下降,在15-18岁 期间应加强无氧耐力训练。 总之,耐力素质的发展应先有氧耐力训练(9-12岁),打下一般耐力 的基础,再进行无氧耐力训练(15-16岁),并决定无氧耐力训练比例。
作 用
第二节 体能训练的价值
一、促进身体健康 二、充分发展运动素质 三、保证有机体适应大负荷训练的需要 四、有利于掌握复杂、先进的技术 五、创造优异成绩,延长运动寿命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
竞技能力
形态
机能
素质
技术
战术
心理
智力
体能
机能
心理能力
第三节 体能训练的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二、全面性原则 三、结合专项原则 四、从实际出发原则
注:A、B、C表示男子,A′、B′、C′表示女子。AA′表示谨慎训练, BB′表示提高训练,CC′表示高水 平训练,→表示继续发展训练
思考题
1、简述体能训练的概念与内容。 2、简述体能训练的价值。 3、体能训练的原则有哪些? 4、体能训练有哪些基本要求? 5、简述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 6、简述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及其意义。
体能训练的概念与内容
1896年至今运动训练的四个发展阶段
自然发展阶段(19世纪---20世纪20年代); 新技术阶段(20世纪20-50年代末); 大运动量阶段(20世纪60---70年代); 科学训练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 论以及运动员体能训练等,在20世纪50---90年代 快速发展。
第二,身体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相应的生 长发育水平、身体机能水平和竞技水平,影响运 动因素的发展。因此,应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对 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进行训练,以适应创造优异专 项成绩的需要。
第二节 各项群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
一、竞技项目的分类体系 1、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2、按动作结构对竞技项目的分类 科学认识竞技项目的分类体系,有利于分辨 各项目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深刻认识其本质属性 和固有规律,有利于各种训练方法的相互借鉴和 移植,以提高体能训练水平。
(一)绝对力量
女孩绝对力量增长期分四个阶段:
1、10-13岁,力量增长很快(特别是屈肌),绝对力量可提高46%; 2、13-15岁,增速下降,只增长8%; 3、15-16岁,增长14%; 4、16-21岁,增长6%。
男孩绝对力量增长的特点:
1、性成熟期(12-16岁)增长最快,平均每年增长57.5%; 2、17-20岁增速下降为36.6%; 3、21-22岁只增长9.6%; 4、 23-25岁达到成人的最大力量。

难 高 快 技术创新 最大力量 快

新 全 转 专项力量训 练 完美技术 全

美 快 准 挖掘力量潜 力 优秀心理素 质 连 变、准、控、 狠 稳 变 狠、变 提高训练整 体效应
第六节 运动素质发展的敏感期
特指每种运动素质在儿童少年时期有机体自然生长发育的 基础上,在某些特定的年龄阶段发展较快,呈现出发展的最佳时 期。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运动员选材的重要依据。体能训练必须 及时利用这一时期,为创造优异成绩奠定坚实基础。
速度力量 性
耐力性
技 能 主 导 类
表现性
对抗性
按动作结构对竞技项目的分类
大类 单一动 作结构
亚类 周期性
分组和项目 跑、竞走、游泳、自行车、滑雪、速度滑冰、 划船、射击、射箭等 跳高、跳远、三级跳、撑杆跳、标枪、链球、 铁饼、铅球、举重、高台跳雪等 体操、武术、艺术体操、技巧、花样游泳、马 术、花样滑冰、花样滑雪 篮球、手球、足球、冰球、曲棍球、棒球、垒 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排球、摔跤、柔 道、击剑
(四)力量耐力
女孩在7-13 岁表现出直线上 升趋势,13岁以 后发展缓慢,14 岁后出现下降趋 势,主要是性成 熟期使力量耐力 受到严重影响。 男孩7-17岁, 力量耐力基本上 表现出直线上升 趋势。
二、速度发展的敏感期
1、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的遗传因素占75%以上,少儿9-12岁达到第一次高峰, 16-20岁达到第二次高峰。2-3岁反应速度0.50-0.90秒,5-7岁为0.300.40秒,12-14岁接近成人为0.15-0.20秒。 2、动作速度 4-5岁的动作速度为26.1-37.1度/秒。13-14岁时部分动作已接近 成人的指标,角速度可达到42.0-86.1度/秒。因此在9-13岁时发展动 作速度可取得较好的成绩。 3、动作频率 动作频率增长最快的时期是4-12岁。训练最佳时期是8-13岁。 4、移动速度 7-13岁是移动速度提高最快的时期。其中,男孩8-13岁、女孩912岁增长速度最快。男女增长总趋势是男孩始终持续增长,13-16岁 期间及以后增长速度高于女孩,女孩在此期间增长速度不稳定。
第五节 体能训练的发展趋势
一、选材重视体能潜力,在敏感期充分发展专项素质
二、研究项目制胜规律,有针对性地提高体能水平 三、部分耐力项目通过高原训练提高机能水平
四、体能是 竞技制胜的重要因素
部分运动项目制胜因素示例
项目 制胜因素1 制胜因素2 制胜因素3 制胜因素4
跳水
体操 排球 乒乓球 游泳 举重 摔跤、柔道、 拳击等
年龄(岁)
12-14 AB′ BB′ AB′ BB′ BB′ BB′ AB′ BB′ A′ CC′ CC′ 14-16 BB′ BB′ BB′ CC′ CC′ BB′ BB′ BB′ AB′ → → 16-18 BC′ BC′ CC′ → → CC′ BB′ CC′ BC′ → → 18-20 CC′ CC′ → → → → CC′ → CC′ → → 20以上 → → → → → → → → → → →
28
22 45 50 37
盆宽
臂长 臂围
75
80 65
25
20 35
85
87 60
15
13 40
腿长
腿围
Hale Waihona Puke 77602340
92
65
8
35
二、身体形态的意义
第一,身体形态与运动成绩有密切联系,不 同的运动项目对身体形态有不同的要求,而遗传 和环境等因素对身体形态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因此,选材是应从遗传等因素出发,把具有优越 身体形态条件的少儿挑选出来。
男 身体形态 身高 坐高 遗传因素 79 85 环境因素 21 15 遗传因素 95 85 女 环境因素 5 15
体重
去脂体重 头宽
50-63
87 95
37-50
13 5
42
78 76
58
22 24
头围
肩宽 胸宽 胸围 腰宽
94
78 54 50 79
6
22 46 50 21
72
78 55 50 63
体能训练的概念与内容
二、体能训练的内容
(一)体能训练的任务 使运动员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和身体形态全 面提高,为专项运动素质的充分发展以及为掌握、 改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和专项成绩创造条件。 (二)体能训练的内容
1、一般体能训练
2、专项体能训练
一般体能训练与专项体能训练的区别
一般体能训练
1、提高各器官系统机能,增进身体 健康 2、全面发展运动素质 3、改善身体形态 4、掌握非专项的运动技术、机能和 知识 5,、为提高运动技术创造一定条件
四、柔韧发展的敏感期 柔韧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5-12岁。加 强一般柔韧性训练,同时,兼顾专项柔韧 性训练,只要能满足专项运动需要即可。
五、灵敏发展的敏感期 灵敏素质发展的敏感期为6-13岁。在此 决定应充分发展和提高灵敏素质。
各项运动素质开始和加强训练时期
运动素质
5-8 最大力量 速度力量 力量耐力 反应速度 动作速度 动作频率 移动速度 有氧耐力 无氧耐力 柔韧性 灵敏性 BB′ AA′ BB′ BB′ BB′ BB′ AA′ AA′ AA′ AA′ AA′ BB′ BB′ AA′ AA′ AA′ 8-10 10-12 AA′ AA′
第二章
第一节
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其训练
身体形态的概念与意义
概念: 是指人体外部与内部的形态特征。反应外部 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长度,围度,宽度和 充实度等。反应内部形态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 肌肉的形状与横断面。 科学证明: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对身体形态有 很大影响。
身体形态的遗传与环境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