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体能训练》教学大纲

《体能训练》教学大纲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8150课群名称:体育社会指导英文名称:Body Competition Train Method总学时:32 实验:0 上机:0适合专业:体育专业一、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章身体素质概述一、身体素质的概念二、身体素质的意义三、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四、各项身体素质的关系五、发展身体素质应注意的一般问题要求:了解身体素质的概念和定义,理解各项身体素质的概念,掌握各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熟练掌握各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

难点:各项身体素质之间的联系第二章力量素质的教学与训练一、力量素质概述二、力量素质的种类及特点三、影响力量素质的因素分析四、力量素质练习方法、手段五、发展力量素质应注意事项要求:了解力量训练的特点,理解力量训练的概念,掌握力量训练的内容,熟练掌握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难点:力量训练的分类、内容、影响因素、负荷特征、方法、手段及要求。

第三章速度素质的教学与训练一、速度素质的概念及意义二、速度素质的种类与特点三、影响速度素质的因素分析四、速度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五、发展速度素质应注意事项要求:了解速度训练的特点,理解速度训练的概念,掌握速度训练的种类和意义,熟练掌握速度训练的特点影响因素、手段和注意事项。

难点:结合专项特点发展速度素质的理论与方法第四章耐力素质的教学与训练一、耐力素质的概念与意义二、耐力素质的种类与特点三、影响耐力素质的因素分析四、耐力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五、发展耐力素质应注意事项要求:了解耐力素质训练的意义,理解耐力素质的概念、种类及特点,掌握耐力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熟练掌握耐力素质训练的方式方法及相关原理。

难点:疲劳与负荷的相互关系第五章柔韧素质的教学方法与训练一、柔韧素质的概念及意义二、柔韧素质的种类及特点三、影响柔韧素质的因素分析四、柔韧素质练习的方法、手段五、发展柔韧素质应注意事项要求:了解柔韧素质训练的意义,理解柔韧素质的概念、特点与意义,掌握柔韧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熟练掌握结合项目特点的柔韧素质要求与练习注意事项。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概述:体能训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增强学生的体能水平。

通过多样化的训练方法和全面的训练内容,帮助学生全面发展身体各项素质,提高身体的耐力、力量、速度、柔韧性和协调性。

本课程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使学生在体能训练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态度。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耐力,提高心肺功能。

2. 增强学生的力量,包括全身和部分肌肉群的力量。

3. 提高学生的速度和敏捷度,使其具备对抗性、爆发力和灵敏性。

4. 培养学生的柔韧性,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5. 培养学生的协调性,提高身体各部分的协调能力。

6.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

7.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态度。

四、教学内容:1. 基础训练a. 有氧训练:包括跑步、游泳、骑车等,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和耐力。

b. 力量训练:包括器械训练、举重、推拉等,全身和局部肌肉群的力量训练。

c. 灵敏度训练:包括敏捷操、反应训练等,提高学生的爆发力和灵敏性。

2. 柔韧性训练a. 基础伸展:包括各种拉伸动作,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b. 瑜伽练习:通过瑜伽动作的练习,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3. 协调性训练a. 平衡训练:包括单脚站立、坐姿平衡等,培养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

b. 整合性动作训练:通过各种复合动作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

4. 团队合作训练a. 组织学生进行协作性训练,包括互助互补的团队项目和比赛。

b. 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

5. 学习习惯和态度a. 增加讲解和分析的时间,让学生了解训练的目的和方法。

b. 督促学生按时参加训练,并鼓励他们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c.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训练,培养他们在训练中的自律能力和毅力。

五、教学方法:1. 示范讲解法:通过示范讲解体能训练的动作和技巧。

2. 分组对抗法:以小组形式进行对抗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精神。

体育训练(体育教练)教学大纲

体育训练(体育教练)教学大纲

体育训练(体育教练)教学大纲1. 课程介绍本体育训练(体育教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综合的体育训练和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成为合格的体育教练员。

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研究、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全面提升学生在体育训练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和知识:- 理解体育训练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掌握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要领和训练方法- 能够设计和组织科学有效的训练计划- 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评估运动员的表现- 能够灵活调整训练计划以满足不同运动员的需求- 具备沟通和领导团队的能力3. 课程内容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如下:3.1 理论研究- 体育训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知识- 训练计划的制定和评估- 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3.2 实践操作- 不同运动项目的训练技术和方法- 运动员体能测试和评估- 训练计划的设计和实施- 运动员技术和战术的指导3.3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论与实践结合,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培养分析和决策能力4. 评估方式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的积极程度- 课程作业:完成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作业- 考试:对课程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的考核- 最终项目:完成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并进行评估5. 参考资料- 《体育训练学》(作者:XX)- 《体育心理学导论》(作者:XX)- 《运动生理学》(作者:XX)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在体育训练领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为他们未来的体育教练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体适能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

体适能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

体适能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案以下是一个体适能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案的示例,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体适能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1.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灵活性和协调性。

2.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习惯,促进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3.教授学生基本的运动技能和知识,为他们参与其他体育项目打下基础。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5.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课程内容1.体能测试与评估2.热身与拉伸活动3.有氧运动4.力量训练5.灵活性与协调性训练6.体育游戏与竞赛7.运动知识与营养教育三、教学方法1.讲解与示范2.练习与实践3.小组活动与竞赛4.个体指导与反馈5.多媒体教学与案例分析四、课程评估1.体能测试2.技能评估3.参与度与进步评估4.自我评估与反馈体适能课程教案示例课程主题:力量训练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和基本原理。

2.教授学生一些常见的力量训练动作和技巧。

3.通过实践练习,提高学生的力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的力量训练动作技巧和呼吸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逐渐增加训练强度。

三、教学方法1.讲解与示范相结合。

2.分组练习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3.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1.热身运动:带领学生进行全身热身运动,如跑步、跳跃等。

2.理论讲解:讲解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原理和注意事项。

3.示范与讲解:示范常见的力量训练动作,如深蹲、卧推、引体向上等,同时讲解动作要领和呼吸方法。

4.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力量训练动作的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动作错误。

5.增加难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6.放松运动:带领学生进行放松运动,如伸展、深呼吸等。

五、教学总结1.回顾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强调力量训练的重要性和正确的训练方法。

2.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提出改进意见。

3.布置课后作业,如自主进行力量训练等。

幼儿体适能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体适能课程教学大纲

幼儿体适能课程教学大纲一、前言幼儿体适能课程旨在培养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促进他们的身体发展和整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幼儿体适能课程的教学大纲,包括目标、内容和评估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和热爱,增强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2. 促进幼儿的基础运动能力的发展,包括:跑、跳、滚、爬、抓握等。

3. 提高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培养他们的平衡感和空间意识。

4. 发展幼儿的力量和耐力,增强他们的肌肉控制和肢体力量。

5. 培养幼儿的身体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基本体能训练(1) 跑步训练:通过不同的跑步游戏,提高幼儿的速度和耐力。

(2) 跳跃训练:包括单脚跳、双脚跳、绳子跳等,发展幼儿的协调性和爆发力。

(3) 滚动训练:如滚动、翻滚等,培养幼儿的柔韧性和平衡感。

(4) 爬行训练:如爬行、攀爬等,加强幼儿的肌肉控制和力量。

(5) 抓握训练:通过抓住不同形状的物品,培养幼儿的手部力量和灵敏性。

2. 协调性训练(1) 平衡训练:包括单脚站立、平衡木行走等,培养幼儿的平衡感和身体控制能力。

(2) 空间意识训练:通过不同的游戏和活动,提高幼儿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3) 敏捷性训练:如跳绳、抓球等,提高幼儿的反应速度和协调性。

3. 力量训练(1) 身体核心力量训练:通过平板支撑、平衡球训练等,强化幼儿的核心肌群力量。

(2) 上肢力量训练:如草地推铁球等,提高幼儿的上肢力量和控制能力。

(3) 下肢力量训练:如蛙跳、深蹲训练等,发展幼儿的下肢力量和爆发力。

4. 身体意识和安全训练(1) 身体姿势训练:通过模仿动物的姿势,提高幼儿的身体意识和表达能力。

(2) 安全意识训练:教授幼儿防止受伤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四、教学评估1. 日常观察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运动能力和技巧水平。

2. 个人成长档案:建立每个幼儿的运动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进步和发展情况。

《啦啦操》教学大纲

《啦啦操》教学大纲

《啦啦操》教学大纲
本教学大纲介绍了啦啦操的基本知识、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

啦啦操是一种运动健身项目,主要包括啦啦队员跳跃、舞蹈和呼叫口号等动作组合。

通过啦啦操的练习,可以提高体能和协作能力,同时也可以增强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一、基本知识
1.啦啦队员的装备包括搭有彩色条纹的上衣、裙子或裤子、运动鞋、发带等。

2.啦啦操需要多人协作完成,要求队员协调配合,以达到整体效果。

3.啦啦操可以分为单人表演、双人配合和多人合作等不同形式。

4.啦啦操的内容包括音乐、舞蹈、动作、口号等,其中口号是啦啦操的灵魂之一,可体现团队精神和爱国情怀。

二、练习方法
1.啦啦操需要队员拥有良好的舞蹈技巧和耐力,因此要进行持续的基础训练,包括柔软度、肌肉力量、心肺功能等训练。

2.啦啦操需要队员协调配合,因此在练习过程中要多进行合作练习,例如练习几个团队跳跃动作或配合呼啸声等练习。

3.啦啦队员在舞蹈动作的表现中需要更加自然、灵活和鲜明的风格特点,需要融入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表演能力。

4.啦啦操的动作需要用力协调、身体协调和关节协调等,因此在练习后要进行身体放松保护和关节舒展训练。

三、注意事项
1.啦啦操需要在安全场所进行,避免受伤或地面不平造成的危险。

2.啦啦队员在练习时要注意身体的保护,避免过度劳累和失误造成的损伤。

3.啦啦队员在舞蹈动作中要注意表情和眼神的变化,以获得更好的表演效果。

4.啦啦队员在进行口号时,要使用正确的发声方法,以达到最大的呼声效果。

初中加强版体能训练教案

初中加强版体能训练教案

初中加强版体能训练教案本课程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体能训练和健康教育。

二、教学目标1. 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内容1. 体能训练:短跑、长跑、跳绳、跳远、投掷、仰卧起坐、俯卧撑等。

2. 健康教育: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营养与健康、疾病预防与控制等。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慢跑、关节活动、拉伸等,时间约10分钟。

2. 主体训练: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分层次进行训练。

如:短跑、长跑、跳绳等,时间约30分钟。

3. 专项训练: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训练,如:投掷、仰卧起坐、俯卧撑等,时间约20分钟。

4. 放松活动:采用抖动、拉伸等方式进行放松,时间约10分钟。

5. 健康教育:结合训练内容,进行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营养与健康等方面的教育,时间约10分钟。

五、教学方法1. 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团队竞赛和合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2. 递进训练法:根据学生的体能水平,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3. 反馈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调整训练方法和强度,提高训练效果。

4. 榜样法:选取体能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激发其他学生的训练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体能水平测试:定期进行体能测试,了解学生的训练效果。

2. 学生锻炼习惯调查:了解学生的锻炼习惯和参与度。

3. 学生健康素养问卷:了解学生的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4. 学生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对体能训练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课程标准的体能训练教材。

2. 场地设施:学校运动场地、器材等。

体能课课练教案设计方案

体能课课练教案设计方案

体能课课练教案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了解体能训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和兴趣;2. 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柔韧性、爆发力和耐力;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4. 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身体热身活动。

2. 柔韧性训练。

3. 身体力量训练。

4. 爆发力训练。

5. 耐力训练。

6. 团队合作游戏。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热身活动,如慢跑、拉伸运动等,以准备接下来的训练活动。

2. 柔韧性训练(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柔韧性训练,如扭转身体、扩展肌肉等,以增强学生的身体柔韧性。

3. 身体力量训练(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动作,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让学生进行力量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身体力量。

4. 爆发力训练(15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需要爆发力的训练动作,如跳跃、抓举等,让学生进行爆发力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爆发力。

5. 耐力训练(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需要持久力的训练动作,如跑步、跳绳等,让学生进行耐力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耐力。

6. 团队合作游戏(2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需要团队合作的游戏,如拔河、接力赛等,让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游戏,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四、教学方法。

1.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动作,引导学生正确进行体能训练。

2. 指导法,教师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训练动作。

3. 激励法,教师通过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手段。

1. 体能训练器材,如哑铃、弹力绳、体操垫等。

2. 体育场地,如操场、体育馆等。

3. 体能训练视频,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体能训练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训练动作的正确执行方式。

六、教学评价。

1. 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训练动作和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2. 测验评价,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体能测试,如引体向上、立定跳远等,对学生进行体能水平的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能训练》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体能训练是由体能相关理论、体能训练及实验教学部分组成的课程内容。

(二)编写依据:根据2008版《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结合旅游与户外运动方向的教学具体情况,以及新形势的需要而制定。

(三)目的任务:1、培养学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树立刻苦锻炼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品质。

2、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能相关理论、基本训练方法和体能能力对技能的渗透基本原理。

3、在系统学习和掌握体能相关理论及训练方法基础上,重点领会各户外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达到贯通学生所学基础和户外运动理论与训练实践的结合,为学生认识体质与运动能力关系打好基础。

4、具有独立从事户外运动项目的体能训练及基本科研工作能力。

5、增强运动素质能力,提高专项运动技术和运动能力水平。

6、完成大纲中规定的教学内容及考核要求。

(四)课程代码:(五)教学时数与分配:本课程52学时, 3 学分。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总学时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时数理论课20实践课16实验课12考核 2机动 2合计521、理论课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体能及体适能概念及关系释义2学时体能的构成及各主要项目体能构成的特点4学时体能的实现方式及促进与限制因素2学时影响体能的因素2学时促进体能提高的因素2学时体能训练的恢复原理2学时早期高强度体能训练的正面与负面效果2学时提高基础体能能力与专项体能能力的方法及原理4学时合计20学时2、训练课教学安排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与动态柔韧能力及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动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起动与疾加速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疾加速能力与高速运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无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无氧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有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有氧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移动灵敏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2学时机动2学时合计18学时3、教学实验课内容及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个人经历体能训练评价4学时* 观摩运动训练专业和竞技体校体能训练课及评价2学时制定发展各种运动素质训练计划并讲解其依据4学时提出各个项目体能训练难点及探疑2学时*合计12学时*每人5分钟×32人计算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一)理论课1、体能及体适能概念释义及关系辩析1)目前国内外关于体能及体适能概念2)体能及体适能概念本征3)体能与体适能概念区别4)一般与专项体能概念5)与体能相关概念(体力、体质、适应力)的区别2、体能的构成及各主要项目体能构成的特点1)一般体能的构成2)各主要项目体能的构成3)体能构成的相互关系4)间接运动素质与专项体能提高的关系3、体能的实现方式及促进与限制因素1)各个运动项目的体能实现方式2)限制单一动作体能实现方式的因素3)限制周期运动动作体能实现方式的因素4)导致期运动动作的体能渐进下降因素4、影响体能的主要因素1)环境因素2)场地因素3)气候因素4)心理因素5)动作节奏因素5、促进体能提高的因素1)竞技状态2)关键运动素质3)生活条件4)自我控制6、体能训练的恢复原理1)自然恢复2)辅助恢复3)超量补偿4)训练中的累加恢复效应7、早期高强度体能训练的正面与负面效果1)传统观念2)恢复能力的正面与负面性3)基本技术能力与干扰技术能力累加的正面与负面性4)把握关键体能发展的正面与负面性8、提高基础体能能力与专项体能能力的方法及原理1)提高加速运动素质原理2)提高移动耐力运动素质原理3)专项短翼和长翼运动距离与专项运动能力提高的原理4)提高技术能力原理5) 力量训练转化为专项能力的原理(二)训练课1、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与动态柔韧能力及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2、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静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3、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动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径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4、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动态起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5、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疾加速能力与高速运动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6、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无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无氧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7、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有氧移动耐力能力及有氧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8、发展各个运动专项的移动灵敏能力及力量练习效果转化训练1)主要方法与手段内容及特征2)练习效果的专项转化途经3)方法与手段内容的调控(三)教学实验课1、传统方法与现代方法的区别性1)导致传统训练思维的原因2)现代训练的近期与远期效果2、专项体能训练效果转化技能能力提高的合理性1)专项体能训练的目的性2)专项体能训练效果转化的过度手段3)转化的时机与前后训练手段的衔接3、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可行性1)理论的合理与现实实践的差异2)体能顺序安排3)体能训练周期安排4、各个专项体能训练的要点与难点1)各个专项的体能属性2)各个专项的关键体能发展的制约性与时机性四、考核根据培养目标,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体能相关理论与训练实践应用的掌握程度。

1、考核内容及比例理论知识:占该学期的60%。

教学实验:占该学期的40%。

2、考核方法及要求(1)理论考核采用笔试,闭卷考试的方法,考核内容主要以讲授内容为主。

(2)教学实验①体能训练评价讲稿写作50%、讲解50%②提出所闻相关问题的解读效果③制定体能训练计划的合理性与实用性作业70%、多媒体讲解30%④提出问题的思维活跃程度五、主要参考文献[1]田麦久刘筱英.论竞技运动项目分类[J]. 田麦久,刘筱英.论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 体育科学, 1984, (03)[2]袁运平.我国高水平男子百米跑运动员体能训练体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2)、[3]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9):48-52[4]田麦久,董国珍,徐本力,等.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84-190[5]刘爱杰.耐力性竟速项目专项运动素质的整合.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毕业论文,2001[6]图多·博姆帕著,马铁,郭小艳,周丰,等译.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316-320[7] ]列·巴·马特维耶夫著.姚颂平译.竞技运动理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58-174.[8] B·H普拉托诺夫著.陆绍中,张人民,黄孝瑛,译.运动训练的理论与方法[M].武汉体育学院编印,1986.81[9]钟伯光.Keep fit手册[M].博益生活通系列7,1996[10]熊斗寅.浅析“体能”概念[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3)[11]李之文.体能概念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3):1-3[12]田雨普,郑晓鸿.体能及相关概念辨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1):4-6[13]杨世勇,李遵,唐照华,等.体能训练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4]王保成,匡鲁彬,谭朕斌.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2):3-4[15]柳伯力.体育院校函授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184[16]赵志英.对体能的探析[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1):44-46[17]王兴,蔡犁,司虎克,等.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1):80-81[18]孙学川.现代军事体能探索[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1):1-6[19]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9):48-52[20]冯炜权.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与运动能力的研究新进展[J]. 北京体院学报.1993;(2)[21]冯炜权,翁庆章等著.血乳酸与运动训练--应用手册[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6[22]殷劲.运动性疲劳发展过程理论[J].成都体院学报.1992;(3)[23]冯炜权.对运动疲劳机理的再认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01)[24]冯敦寿.不同年龄男子短跑运动员百米跑速度的规律与特点[J].四川体育科学学报1986,3-4[25]骆建,等.男子400 m分段时间对运动成绩的影响及血乳酸值的变化[J].体育科学1998.(3)[26]冯炜权,翁庆章等著.血乳酸与运动训练--应用手册[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27[27]冯炜权.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与运动能力的研究新进展[J]. 北京体院学报.1993;(2)[28]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64[29]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64[30]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184[31]李行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4:947[32]冯炜权.运动训练生物化学[M]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54[33]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279[34]陈明达.实用体质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87.1-4[35]中国体育科学会和香港体育学院编.体育科学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