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版语用学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公共基础知识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

《语用学基础知识概述》一、基本概念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一门学科,它关注的是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语用学不仅仅研究语言的字面意义,更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交际意图以及语境对语言理解的影响。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的互动。
语用学旨在揭示这种互动中的各种规律和原则,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交际。
二、发展历程1. 起源与早期发展- 语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家对语言和意义的思考。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曾对语言的逻辑和修辞进行过深入研究。
- 20 世纪初,哲学家和逻辑学家对语言的意义和指称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为语用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首次提出了“语用学”这一术语,并将其定义为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
2. 现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语言学界开始关注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语用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 这一时期,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塞尔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
- 同时,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指出人们在交际中会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交际的顺利进行。
3. 当代语用学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语用学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 关联理论、顺应理论等相继提出,进一步丰富了语用学的研究内容。
- 语用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越来越广泛,如认知语用学、社会语用学、跨文化语用学等。
三、核心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用来描述事物,还可以用来实施各种行为,如陈述、请求、命令、承诺等。
- 奥斯汀将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说话者说出的话语本身的意义;言外行为是指说话者通过话语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指话语对听话者产生的影响。
-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的概念,即通过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
语用学(第一章)

日常语用现象例
1)今天是星期天。 句子的字面意义: 一个判断,说话人说话的当天是一个星期七天中 的第一天。 话语的隐含意义: ①妻子对伏案工作的丈夫说此语,意思是建议他好 好休息。 ②妻子对答应星期天帮她作家务活的丈夫说此语, 意思是提醒丈夫快去作家务。 ③想去春游的儿子对让他在家复习的妈妈说此语, 意思是请求或建议他妈妈带她去玩或者同意他去玩。
2、参考书目: ①何自然《语用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4月版。 ②何兆雄《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0年3月版。 ③姜望琪《当代语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10月版。 ④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究论文精选》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0月版。
⑤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 ⑥刘森林《语用策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3月版。 ⑦蓝纯《语用学与〈红楼梦〉赏析》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8月版。
例如 (1)我明天有考试。 这是一个简单的陈述句,其中“我” 是主语,指说话人;“有”是谓语动 词;“考试”是它的宾语;“明天” 是时间状语,指说话后的第二天。它 的意义就是这些词汇意义的总和,即 说话人明天有考试。 这是它在任何 时候都具有的字面意义或语义信息, 是一种脱离具体使用条件的、孤立的 表面意义。
在对语用现象进行专题讨论之前,我们需 要区分几个基本概念: 1)句子与话语 句子:是一个句法学、语义学的概念,是 脱离语境条件的抽象的单位,多用于指抽象 的语法结构或脱离语境条件的结构组合,也 就是说,它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 的、具有意义的语言单位,其意义就是词汇 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组合,在任何条件下它的 意义都是恒定的。
4)明示意义与隐含意义 明示意义:又称为“字面意义”。是话语语言形 式自身传达的意义,即语言表层的意义。 它是在脱离语境条件下孤立的字面意义,指一 个词或词语、一个语言结构或句子所具有的非语 境意义。比如,词典对某个词或词语所给定的意 义,它是脱离语境条件的抽象意义。 例如: ①电话 是一个词,意思是“利用电流使两地的人互相 交流的装置”。 ②这是一头牛。 是一个判断句,说眼前的或刚才提到的某人或 某物是一头牛。具有真假值之分。
(完整word)语用学(期末)

语用学一,名词解释1。
指示语:指示语是话语中跟语境相联系的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也就是说涉及到话语所谈论的事物、事件以及它们在时空中的存在方式、运动方式等问题。
如:时、空、人称等。
如:我半小时后到那里。
指示词语包括:指示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时态助词、某些情态助动词和表示移动的动词、时间和地点副词、某些称谓,以及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事物关系和人的社交关系的词语。
指示语的功能,可分为指别功能和照应功能两种。
2。
言语行为:①言语行为:用言语来施行各种语用意图的行为。
例如:你不冷吗?言语行为(语用意图:请把门关上)。
②奥斯汀的理论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包含三个层次,即:语谓行为,语旨行为,语效行为③塞尔的发展将言语行为分为四个层次,即:话语行为,命题行为,语旨行为,语效行为3.会话含义:“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首先提出的,它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特定的语境中,话语所隐含的意义.(多于话语字面意义的含义在格赖斯的理论里面,会话含意是依据合作原则及其准则的。
只有假定说话人是遵守准则的,至少是遵守合作总原则的,才会有推导会话含意的基础。
4.言语行为的类型:言语行为的类型①言内行为—-指说话这一行为本身。
这是一个“以言表意”的行为.②言外行为——指用说话来体现发话者的意图.这是一个“以言行事行为”(1)退休工人老张昨天去世了。
(告诉了受话者一个事实 )(2)请把茶杯递给我,好吗?(向受话者发出一个请求)(3)你再敢说这种话,我绝饶不了你!(警告或威胁了受话者)(4)对不起,我来晚了. (向受话者道了歉)③言后行为-—指话语所带来的后果.这是一个“以言取效”的行为。
例如:(1)我明天会来的.(2)哥哥,你不要这样。
人家是好心好意来安慰我们. (《雷雨》)5会话原则:美国哲学家保罗。
格赖斯提出的会话原则旨在解释会话意义。
他提出自然语言有其独特的逻辑关系。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2)晚上还有考试。
(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一、语用学的起源❑“语用学”术语的提出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
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语用学与语言哲学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
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
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语用学概论知识点总结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和理解。
语用学主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用语者的意图和言语行为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使用涉及到很多细节和差异,语用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
一、语用学的基本概念1. 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它更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方式。
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就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使用和理解。
2. 语用言语行为语用言语行为是指用语者在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具体交际目的和意图。
通过语用学研究,可以揭示用语者的意图,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言语行为。
3. 语境的重要性语用学强调语境对语言使用和理解的重要性。
语境包括语境的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前后文的内容等多个方面,对语言的使用产生着重要影响。
4. 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是指言语中不直接表达的含义和信息,它可能依赖于语境、用语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二、语用学的研究内容1. 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是指语用者在语言交际中的能力,包括语言的适应能力、交际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语言交际的效果和质量。
2. 言语行为的分类言语行为可以根据其所包含的交际目的和意图而分类,如陈述、疑问、命令、祝愿等。
3. 言语行为与语用规则语用规则是指语言交际中的一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如礼貌用语、语用禁忌等。
语用规则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
4. 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是指用语者对言语行为的接受程度和态度。
不同的文化和人群对于言语行为的承受能力可能有所不同。
三、语用学的相关理论1. 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言语行为的目的和意图,将言语行为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行为活动。
2. 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是指言语行为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语言交际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和规则,言语行为的演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种规律。
(完整word版)语用学概要

第一章绪论1。
11.“pragma—”这个拉丁词根具有“做、行动”这一意思。
从广义上说,pragmatics指的是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做的研究。
如果做这种理解的话,或许翻译为“行为学”更恰当.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涉及人的所信、目的、策划和行为。
学术界首先提出这一术语的不是语言学家,而是哲学家。
2.最早使用pragmatics这一术语的是美国哲学家C。
Morris和R。
Carnap。
3.语境。
构成语境的语言外知识可分为三大类:背景知识,情景知识,交际双方相互了解。
4.交际过程也就是语境的建构过程.发话者能够有意识地“操纵”共有知识来建构有利于达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
(何兆熊蒋艳梅1997)1.41.语义学最广义的理解,也许可以把语用学对意义的研究纳入语义学中去。
2.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对意义的研究。
但是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的对意义的研究,这两种意义研究的关联性是十分明显的。
语义学对意义的研究是基本的,没这一层次的研究很难进行第二层次的研究。
语用意义不能脱离语言本身固有的内在意义。
语义学是对抽象语言能力的研究,语用学是对言语行为的研究,言语行为是语言能力的具体体现。
第二章意义和所指2。
11.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发现,对“意义和所指”只有结合话语的上下文和语境才能做出较充分的阐释和校准确的把握。
2.语义学一般将词汇意义划分为两个不同但彼此互补的层面,即外延(denotation)和意义(sense)。
一个语言表达式的外延一般是固定不变的,独立于具体的话语语境之外,这一层的语义存在于语言系统之内,独立于话语使用的特定语境。
所谓的意义通常处于变化不定的状态,而且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dog)因此,单个词素没有所指,但可以用作指称语的组成部分而被用语不同的话语和语境中。
3.为什么词项的系统意义和外延带有的边界模糊性不会影响交际的成功呢?认知语言学认为:人们对客观实体的感知和把握主要借助于大脑中业已积淀下来的、有关客观实体的“原型",人们对所指的对象一般均符合某一事物的“原型”。
语用学——精选推荐

一语境(2)1 “语境”这个术语是由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基1923年提出,《意义的意义》,把语境分为两类: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2 弗思把“语言”看成是社会过程。
认为语言有三种含义:一种自然倾向;一个系统;泛指话语事件。
《语言理论概要》3韩礼德于1964年提出“语域”这个术语,实际上就是“语境”。
4海姆斯进一步发展了语境学说。
把语境归纳为八个部分: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媒介、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
5莱昂斯归纳出构成语境的六个方面的知识,即:每个参与者都必须知道……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提出了“题旨”与“情境”相适应的理论,提出了“六何说”(何故、何事、何人、何时、何地、何如)二指示词语(6)1 指示词语就是表示指示信息的词语,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指示词语》认为,指示词语是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指示词语是指“在不知其使用语境时就无法确定其所指语义的指示词或知指示句”;2 在面对面的交谈中,指示系统一般地说,是以说话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
指示词语的指示中心一般是:①中心人物是说话人;②中心时间是说话人说话的时间;③中心地点是说话人说话时所处的地点;④语篇中心是一句话中说话人当时正说到的部分;⑤社交中心是说话人相对于说话对象的社会地位;3 菲尔莫把指示词语的指示用法分为两种:身势用法和象征用法。
身势用法的指示词语只有借助对言语事件的实在的听觉、视觉、触觉才能理解。
象征用法的指示词语只需要知道言语时间的基本事件空间参数就可以理解。
4 指示词语的非指示用法分为照应用法和非照应用法。
前者指的是一个词语的所指跟前面出现的别的词语的所指是同一对象,后者用法如:I met this weird guy the other day. (我那天遇到这么个古怪的家伙)5 人称指示(1)人称指示指交谈双方用话语传达信息时的相互称呼,人称指示的基本语法区别是第一、二、三人称。
(2)称呼语是用来指称听话人的名词短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李军华●第一章绪论●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或语言使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开拓的一个领域。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具体运用及其规律,尤其注重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
●今天星期天●妻子对丈夫说搞科研的劝告●赖床的提醒●孩子对父母说●GF对BF说邀请●职员对老板说拒绝●我去上课●学生说这句话时是“我去听课”的意思●教师说这句话时是“我去讲课”的意思●话语意思●话语意图●“语用”或“语用学”译自英语的pragmatics一词。
在当今大量的语言学研究的论文、专著和资料中,“语用”已是一个极为常见的专门术语了。
但把pragmatics译为“语用学”只是对这个词的狭义理解,只是把pragmatics这个词置于语言研究这个特定的范围里所作的理解。
“pragma-”这个拉丁词根具有“做、行动”这一意思。
●从广义上说,pragmatics指的是对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所作的研究。
如果作这种理解的话,或许该把pragmatics译为“行为学”更加恰当。
●人类有目的的行为涉及人的所信、目的、筹划和行为●Green(1989:3)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救生员朝一个在水中挣扎的游泳者投去一个排球。
救生员的这—行为无疑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这一行为基于救生员的一个意图,即救人,和至少三个所信:●(1)他相信游泳者需要救助●(2)他相信游泳者知道朝他投去的排球是用来救他的●(3)他相信游泳者知道怎样利用排球比水轻这一物理属性●在这三个所信中,第一个是有关游泳者的愿望的,第二和第三个所信是关于游泳者的所信。
救生员能否达到救人的目的显然和他本人和被救助者的所信有关。
●人类的语言交际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人类怎样通过语言交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救生员怎样来达到自己救人的目的有共同的地方。
●把pragmatics用来指对有目的的语言活动的研究,是对这一词语的窄义理解,把它译为“语用学”自然是很合适的了。
●一、语用学的产生与发展●(一)从“杂物箱”、“废纸篓”到独立学科●直到20世纪60年代,语言学家中很少有人提及语用学,即使有人提及语用学,也只是将它比作“杂物箱”(ragbag),或者就像Bar-Hillel(1971)曾经说过的那样,语用学是一个“废纸篓”(waste-paper basket),它接纳人们因语义学容纳不下而要抛弃的内容。
●Lyons曾经指出,对语言作抽象理论研究的所谓“形式主义”(formalism)与人们所热衷的对语言作实用性研究的“现实主义”(realism)之间的“对立”,其实并不存在,它仅仅是人们在自己的头脑中“制造”出来的。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语用学这个“杂物袋”或“废纸篓”,从所谓“帮闲学科”而跃升为语言学中的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二)语用学的内容早有认识●语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起来的。
但它涉及的内容早在我国的先秦与古希腊、罗马时代就已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以知物”,“言以出令”,“言以考典”,“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等,就是中国先秦时期对语言运用的概括认识;●在孔门“德行、言语、政治、文学”四科中,与语言有密切关系的“言语”被排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语言学中的训诂学,所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语用问题。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诡辩术和修辞学中,也含有很多同现代语用学有关的论题。
●你是否停止打你的父亲。
●(三)语用学是语言研究发展的必然产物●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所提出的语言研究的几对基本概念中,有一对是语言和言语。
语言指的是语言体系本身,言语指的是语言体系在实际运用中的体现。
他认为语言学所要研究的是语言,而不是言语,因为语言是一个受到一定规则制约的体系,而言语则不能,现代语言学的任务就是要对语言进行分析,寻求它的构成规则。
索绪尔给语言学定下的基调统治了语言学几十年。
●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之间的区别与索绪尔的语言与言语之间的区别仍是一脉相承的,虽然他们二人对语言的本质有着不尽相同的理解。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语言学家都致力于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而把语言的使用排除在语言研究的范围之外。
●20世纪70年代初期,有些美国的语言学家试图把语义研究作为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以取代句法的中心地位。
或在这两种研究途径中寻找某种中间路线。
●随着语义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注意到语境在意义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对于被实际使用的语言来说,意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和一定的语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了使用语言的时间、地点、场合、使用语言的人以及使用语言的目的等语境因素,便不能确定语言的具体意义,对语义的研究便算不上是全面的。
●与20世纪美国的语言学发展同步,在欧洲尤其在英国,由于他们的语言研究具有更悠久的历史及其独持的传统,因而提出了很多具有创见的语言理论和见解,从而对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弗斯提出了关于意义的语境理论。
在意义的研究方面,弗斯很受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的影响。
●马林诺夫斯基研究了原始部落中的语言使用情况,认为把语言看成是“行动的方式”比把它看成是“思维的工具”更为合适。
这一学派富有代表性的口号是“语言寓于行为之中”和“意义见于运用之中”,离开了使用和语境,自然就谈不上语言的意义了。
●当代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了一整套的功能主义的语言理论,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人类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并非因为人类具有共同的生理遗传属性,而是因为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语言具有共同的社会功能。
●功能主义的语言理论认为人类语言的现状和它的发展是由语言所要承担的功能决定的,因此,对语言结构的描述和解释必须和语言的功能联系起来。
功能学派的语言理论对语用学的发展显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语言运用与语言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系统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建构的话语、所表达的话语意思体现和传达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二是“意会可以大于或小于甚至完全不等于言传”。
英语则只有一种说法,“One can mean more than one says”。
●表达交际意图,是语言工具性的具体体现和语言运用的本质特征,而根据话语进行语意和用意的“意会”则是关涉到“交际意图”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
对这两个方面的讨论,就是研究语言运用的规律,而据此就可以建构起语用学的科学体系来。
●(四)语用学源于哲学研究●语用学的发展源于一些哲学家的思考,哲学家对语言的兴趣始于他们对语言逻辑的研究。
他们发现严密的形式逻辑不能完全解释自然语言,自然语言似乎具有它自己不合乎形式逻辑的“逻辑”。
哲学家以特有的洞察力向我们揭示了语言交际的本质。
●20世纪30年代,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和卡拉普首光提出“语用学”的概念。
60年代后,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塞尔先后发表了“言语行为”的理论,美国的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理论。
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学者致力于话语分析,他们对话语进行分析所取得的成果也大大丰富了语用学的文献。
●(五)语用学是作为符号学的分支提出来的●符号学是系统地研究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的学科。
●对于符号,美国逻辑学家皮尔士(一译皮尔斯)(C·S·Peirce)提出他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看法:“符号之所以能够起作用并不是借助于它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双向关系,而是由于它们与思维着的人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三元组合。
●符号能代表世界上的事物乃是凭借它在符号使用者心理中的表象。
他把这些心理上的表象称为‘解释项’,并认为它们是所有象征意义的基础。
词之所以能代表事物是相对于人而言的。
”●20世纪自称是皮尔士的解释者的美国哲学家莫里斯是最早正式提出一般符号学理论体系的符号学家。
他和卡尔纳普(R·Carnap)在对符号学(Semiotics)的研究中最早使用了pragmatics这一术语的。
●莫里斯根据语言符号的逻辑-哲学研究方法,1938年在《符号理论的基础》(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划分出了符号学的三个分支: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联系;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分支又可进一步分为两大类:“纯粹的”和“描写的”,前者如纯句法学、纯语义学和纯语用学,这一类以研究术语和理论为主;后者如描写句法学、描写语义学和描写语用学,这一类以分析实例为重。
其中,语用学主要讨论符号使用过程中的心理、生理和社会属性,亦即处理符号的生物性特征。
●语用学研究“符号与有生命的方面,即研究符号作用下出现的所有心理、生理和社会现象”。
[何自然 ]●(六)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科分支的标志●一是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 在荷兰的创刊;●二是1983年第一本语用学教科书(S. C. Levinson : Pragmatics)问世;●三是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这一切都标志着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地位已得到学术界的确认。
●(七)语用学与语义学的界限●语义研究跟语言运用研究是紧密相关的。
在言语交际中,传统的语义研究会遇到许多难题。
●(1)门口有一条狗!●这句话可以判断其真或假,但在特定语境中使用时,说话人说这句话的意图并不体现在话语的“字面意义”上,而是警告或者恫吓听话人。
●(2)我判你5年苦役。
●这句话不存在真或假问题,因为这类话语本身就是实施某种行为,只要具备“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s)行为就能圆满地得以执行。
●(3)他十年前出生在这里。
●听话人如果不知道“他”指的是谁,不知道说话的具体地点和时间就无法准确地理解这句话。
●通常,语义学家们是依据“真值论”(语句的意义跟命题的真或假有关)来确定语句的意义的。
按照这种理论行事,只能把上述这些无法确定其真或假的不符合语义理论常规的话语,即非真值条件话语,都扔进语义学的“废物箱”中。
但这样处置后果十分严重:许多话语会因得不到准确理解而导致交际中断或失败。
●例(1)、(2)、(3)三类话语分别属于语用学的三个主要课题:会话含义言语行为和指示词语。
●由此看来,正是语义研究遇到了难于解决的新问题,为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利奇的看法●“从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说,语用学研究语言符号及其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使用语用学这一术语一般意味着要区别对待语言本身,即抽象的语言能力跟说话人及听话人对抽象的语言能力的运用。
因此,语义学和语用学之间的区别大体上就是意义(meaning)和用法(use)之间的区别,或更一般地说,就是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之间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