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自秦朝开始,中央官制就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
在历史的演进之中,中央官制也经历了许多变化。
下面,我们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来看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的变化。
一、秦朝时期在秦朝时期,中央官制分为三级:公、卿、士。
其中,公最高,又分为丞相和御史,负责镇压异己和管理内外事务;卿次之,包括丞相辅佐王室的政务,还有管理各种行政事务;士是助手的意思,主要是处理上司分配的各种工作。
二、汉朝时期在汉朝时期,中央官制经历了大幅度的改变。
官位分为九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太常、大司马、大将军、千乘、列侯、亭侯。
在官位的分级中,九卿成为了当时的最高职官,负责国家政务的最高领导权。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也非常显著。
根据时代的需要,官制又经过了一次重大的调整,官号逐渐增多,并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第一等级是三公,包括太尉、司徒、司空三位;第二等级是九卿,包括丞相、大鸿胪、太常、光禄、卫尉、大司马、大司空、少傅和少府;第三等级则是八府,包括钦犊、宗正、中书、国子、太仆、尚书、礼部和刑部。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官制的变化更加明显。
官员的职称接近现代的封建制度设计。
以明清两代最为著名,总体上分为九等,地位高低有序排列。
这个时期的中央官制主要包括尚书省、以及六吏部,六科,九卿等。
尚书省是国家政府机构的最高集中管理中枢,也是等级最高的机构,其下设有各种职务和衙门。
六吏部主要是管理各种事务,包括六部,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部。
九卿则是管理国家各种事务的最高职官。
总之,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经历了多次变化。
时代背景的变化使得官制的调整不可避免,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高度尊重阶层,官制不断演进。
每个时期的中央官制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政治气氛和思想观念。
文化常识:中央官制

一、中央官制1、战国:相:文国君特殊:楚国:令尹上柱国将:武2、秦丞相府:承皇帝意旨,佐政,尊称相国,通称宰相皇帝(秦始皇取自于“三皇五帝”)太尉府:军事御史大夫寺:秘书长兼监察3、汉初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权力缩小西汉末大司徒(丞相改称)三公(三司,都是宰相)大司马(太尉改称)大司空(御史大夫改,主水土之官)东汉光武帝: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台阁,后世成为尚书省,首长为尚书令,副职为尚书仆射。
魏文帝: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中书监、令为首长)。
南北朝,设门下省(鉴于东汉尚书台权势太大而设,侍中为首长,限制中书省)。
于是:尚书:执行三省中书:取旨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门下:审核4、隋代避用“中”,改中书省为内史省,改侍中为纳言。
唐高宗、武后、玄宗时,三省名称几度更改。
唐代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此官不再授人)。
唐太宗认为中书令和侍中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予人,常用他官加“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
高宗以后执行宰相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简称“同平章事”,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宋代是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
枢密院类似秦代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和副使。
5、宰相正式定为官号实在辽代。
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早拟诏谕。
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为实际宰相,号称辅臣(元辅、首辅)。
清沿明制。
雍正成立军机处,大学士不再有实权。
6、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有:奉常:汉初用,后改太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汉初用,后改光禄勋,管宫廷侍卫卫尉,管宫门近卫军太仆:管皇帝车马廷尉:汉有时称大理,最高法官九卿典客:汉初用,后称大行令、大鸿胪,管少数民族来朝事宜宗正: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汉初用,后改为大农令、大司农,管租税赋役少府:管宫廷总务(加黑的管政务,其余管皇帝私事;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称执金吾;掌管营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后称大匠,等)7、六部尚书本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发展为尚书台后,事务增多,于是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中央各部的前身。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中国古代是以封建王朝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官制是政治生活特征中最重要的惯例和制度之一。
从先秦至清朝,中央官制都经历了一个从复杂、低效向简单、高效的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的,以秦朝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实行了最严格的专制制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中央官制分为朝廷正职,外勤,谕府,吏部等。
这种官制惯例继承至两汉时,总分为三六九院(朝廷),五府(外勤),六吏(外政),七司(祭祀)。
每个官品对应着不同的称号,例如"宰相"乃是最高绩效; "节度"在朝廷官品中介于二个,其前身为"将相",又被称为"卿大夫"、"大夫"、"士"、"臣"和"权"等; "令尹"是上九官的一种,是把持当地司法的官长; 11个部二百三十六司,全部属于行政部门,有二十六个官位。
这样例见着极为复杂的中央官制惯例,其间除朝廷正职外的其它职位均由儒家从公选产生。
这种官制形式,它低效率,人员浪费度很高,也加重了王室的负担。
随着统一语言、行政区域和文化秩序的建立,宋元明清时期官制出现了明显的简化和变革,中央官制也从复杂官制向简化官制转变。
宋朝可谓官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北宋实行官选,而且把录用人员数量限定在朝廷内,以及实行官僚组织改革,极大减少了中央官制的复杂性。
而元朝则在宋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变革和简化,实行了以礼部为中心的中职系统,并得到了发展。
明万历改革旨在建立一个经济健全、更高效率的政治结构,改变了元明前期官制形式,简单了官制惯例。
清朝政治体制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实施统治中央官制改革。
康熙帝的改革多以学校为主,侧重实践,扩大了中央官员的职责范围,并将其功能分离,以使政府科学管理。
雍正帝把官吏分成文武两个部门,加强了文章官的责任,他的改革使管理称职者占据中央官制的全部职位。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事,分管各方在的事务,东事、南事、北事,
合称为三事。有大事、小事之分,还出现了大事
寮。
师长、多亚,军事性的职官。左师、中师、右 师。亚是师以下的高级武官,有亚旅、亚任、亚 侯、马亚、多马亚。 巫、卜,神职官。女为巫,男称觋。卜,又称
贞人、占人,商代后期有百余名。
省如认为中书所拟不妥,可以驳回不发。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前期的三省六部制
中央各下属部门及各地所上奏章,也须
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后,方能由中书省
转呈皇帝。中书、门下省还先后设立散骑常
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讽谏职官,增
加官僚对朝政发表意见的权力。唐代的宰相
制度也有新的变化。
唐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一台九寺五监 示意图
三台(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十一寺(太常、 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 府、国子、将作等)
卿一人、少卿一人、丞。 如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 或称三台、五监(都水监、国子、将作等)、九寺 (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前期的三省六部制
上优待三百六十五功臣,但在政治上很少
重用他们。为此,刘秀还扩大了尚书台的
职权,从而形成了“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的局面。东汉的尚书台既为决策机构,又
为执行机构。
二、秦汉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汉代的中央官制
二、秦汉时期秦和西汉初年,仅是九卿少府的属
官,秩六百石,地位待遇较低。东汉建立后,刘
皇 帝
北省 诏草 令拟 南省
中书省
议政
门下省
颁审 布核
尚书省
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封建天下官制
帝国中央官制演变
1.秦:三公九卿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宋:二府三司制 4.元:一省制 5.明:废丞相、设内阁 6.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军机处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 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全国 军队
太尉:在秦汉时代为最高军事长官,掌管全国的军务 西汉太尉官属极少,至东汉时机构大增,设长史一 人,千石,署诸曹事务。其所属诸曹的设置,与相 府大致相同。
九卿名称的变易及职掌
名称
秦
汉
奉常
太常
郎中令
光禄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卫尉
卫尉
太仆
太仆
廷尉
大理
典客
大鸿胪
宗正
宗正
治粟内史
大司农
少府
少府
职掌
宗府礼仪 宫殿警卫 宫门屯卫 御用车马 刑法典客 外交和民族事务 皇族、宗室谱系、名籍
御史 大夫
丞太 相尉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三公的具体职能
丞相: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长官。汉代丞相之下有 丞相史若干,从事秘书工作,长史为其长。
御史大夫:是国家最高的监察长官,又是副丞相。其 职掌有二:一为掌管天下文书图籍、呈递公卿秦章, 颁布皇帝诏令等,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长;二是掌 管朝廷内外监察,为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宗正:主管皇族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 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属官有都司空,掌管对宗室犯罪之人的处置。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谷帛租赋。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 汉初,治粟内史仅掌农业仓廪,另有“大内”一官 与之并行,掌管国家财政。改大司农后,大内为其 属官,称都内,主管财货,掌国家的金库。
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重要演变阶段? 中国历代的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演变阶段:
1.夏商周时期:在夏商周时期,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相对简
单。
夏朝的中央行政中枢为九卿制,设有九个重要的官职,负责管理国家事务。
商朝的中央行政中枢为三公制,由君
主任命三位公卿,分别负责内政、外交和军事。
2.秦汉时期:在秦汉时期,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经历了较大
的变革。
秦朝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引入郡县制度,建立了
严密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并进行了
一系列变革和发展,设置了司隶、卫尉、太尉等重要职位,增加了行政机构的规模和职能。
3.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和内
部分裂,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出现了分散和削弱的趋势。
政权的割据和分裂导致了地方势力的强大和中央控制力的
下降。
4.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得到了重建
和强化。
唐朝设置了中书省、尚书省等中央行政机构,以
中书令和尚书令为首长。
宋朝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了中央行
政机构,增设了政事堂、枢密院等部门,以便于中央政权
的管理和决策。
5.明清时期:在明清时期,中央行政中枢的制度继续发展和
完善。
明朝设置了内阁,由内阁大学士为首,负责国家大
事和重要政策的制定。
清朝时期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并增
设了军机处,负责军事和外交事务。
这些演变阶段反映了中国历代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发展和变革。
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明清,制度内容和机构设置不断调整,以适应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和社会需求。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

我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先秦是中央官制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2.秦汉史中央官制的变革阶段——三公九卿3.东汉即魏晋南北朝,三公失权,尚书台、中书、门下省相继登台掌权。
4.隋唐至明清是中央官制的成熟阶段。
先秦时期:尧舜禹时期——以“舜”中央政府的组成为例:司空——居百官之首,辅佐政事。
“水利部长”——平治水土。
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育;士——主管司法;百工——主管百工;虞——主管山泽草木鸟兽,即环保;三礼——主管秩宗;(三礼,即天事、人事、人事之礼;秩,即尊卑等级秩序。
);典乐——(看来兼职干部不是现在才有。
)主管音乐和诗歌;纳言——主管诚信真实地传达命令和回报意见;夏朝——辅佐夏王的六卿。
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后稷主管农业;司徒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大理主管刑狱;共工管营建百工;虞人掌管山泽畜牧;商朝——(一)政务官是处理外廷事务的官。
他们是:1、尹:治理之意。
本身并无职位高低之别,后来成为官的通称。
2、工:管理工程的官。
3、卜:为商王占卜的官。
4、巫:掌商王祭祀的官。
5、乍册:“乍”即“作”,是商代的史官。
6、卿史:又作“卿事”或“卿士”,是主祭祀的官。
此类官除卿史外,还有御史、史两职。
7、亚:武职官吏。
多亚是商王的贴身侍卫。
亚立吏是商王的钦差大臣。
8、服和多马:商代武职。
(二)事务官是管理王室内廷事务的各级官吏,他们是:1、宰:是为奴隶主管理家务和家奴的总管,此称为西周和春秋所沿用。
2、臣:是商王的近臣,掌为王征战、备车马、占卜等事。
除“臣”外,还有“小臣”、“多臣”之职。
3、小(来字旁)昔臣:管理王室田庄的农耕事务的官员。
4、小多马羌臣:管理羌奴或管理养马奴隶及商王车马的官员。
5、六宫官:近似后世的皇后中宫官。
西周——辅弼周王的三公:太保(既是周王的辅佐重臣,又是最高的执政官)、太师(地位显贵的武官)、太傅(教养太子以明君臣之道的官职)三公下设“三事大夫”(外廷政务官):掌地方民事行政的常伯,又称“牧”;掌官吏选任的为常任,又称“任人”;掌政务的为准人,又称“准夫”。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导学案---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2024年高考复习专题: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一、发展历程(基本史实)1.先秦时期(夏商周)夏朝。
夏代时,已有辅佐夏王的六卿,分别掌管不同的事务。
商代。
商代建立起以商王为中心的中央机构,主要大臣为尹,其下有司徒、司空和司寇等官职。
西周。
相应的制度有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等。
官僚制度相对完备,有太师、太傅、太保,下设“三事大夫”和卿士寮、太史寮两大系统。
还设有宫廷内官,如宰、膳夫等。
东周。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阶层的兴起为官僚制度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体看,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萌芽时期,为之后中央官制的建立打下基础。
2.秦朝创立皇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度,包括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
另有,文书制度。
3.汉朝西汉,汉承秦制,略有损益。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和九卿(负责各方面政务的官员)成为主要官制。
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汉武帝实施了中外朝制度(内外朝制度)。
东汉,在西汉制度基础上,东汉设置尚书台。
4.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相继成为权力中心,形成三省制。
5.隋唐隋代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包括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和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
唐朝时,三省六部制得到进一步完善,相权分散,提高了行政效率。
6.两宋宋代时,中书门下省(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职,分散宰相权力,即二府三司制度。
7.元代实行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的官制,并专设机构管理特殊事务如西藏和宗教。
8.明朝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作为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君主专制进一步发展达到新高度。
9.清朝康熙帝设立南书房,雍正帝设立军机处,它们形成与内阁并立的官制,提高了政府效率。
尤其是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二、发展趋势及演变呈现特点1.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官员权力)逐渐减小,皇权专制逐渐加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谷帛租赋。汉武帝时改称大司农。 汉初,治粟内史仅掌农业仓廪,另有“大内”一官 与之并行,掌管国家财政。改大司农后,大内为其 属官,称都内,主管财货,掌国家的金库。 大司农:主管全国的赋税钱财,是汉朝的中央政府财 政部,凡国家财政开支,军国的用度,诸如田租, 口赋,盐铁专卖,均输漕运,货币管理等都由大司 农管理。
九卿名称的变易及职掌
名称 秦 奉常 汉 太常 宗府礼仪 职掌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典客 宗正 治粟内史
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大理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宫殿警卫
宫门屯卫 御用车马 刑法典客 外交和民族事务 皇族、宗室谱系、名籍 财政
少府
少府
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
各官职介绍
奉常:汉代改称太常,掌宗庙事,一般不参加具体 的行政事务,是九卿之首。 属官主要有太史,太乐,太祝,太宰,太卜, 太医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诸庙寝陵园,机构复 杂,编制庞大。
郎中令:为皇帝的侍从武官长,属官有大夫、郎、 谒者等。郎是皇帝的侍人扈卫人员,有中郎、侍 郎、郎中之分。太中大夫等及议郎为非武装人员, 掌议论。 光禄勋: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 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 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 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卫尉:卫尉职掌宫门卫屯兵,是一个武职,是 皇帝的禁卫司令,西汉兵制在京师有南北两 军,北军由执金吾领,掌京师的徼巡;南军 由卫尉统领,掌官门内屯兵。
君权与相权 (一)态度:
汉:认为丞相十分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 唐:认为国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
眀:认为丞相专权,危害国君,祸害无穷。
(二)本质:
没有区别; 都是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把相作为统治工具。
(三)影响:
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最终废相。
秦朝的中央 集权体制
皇帝 丞 相 太 尉
少府:掌管全国山海地泽之税,以供给皇帝私用, 凡皇帝的衣食起居、医药供奉、器物制作等皆在 其属下,因此是宫廷事务的总管。武帝以后,其 职权日益缩小,但是其下属尚书署作为皇帝的机 要秘书处则驻势不断提高,后来终于脱离少府, 独立成尚书台,分曹治事(指分科办事)。
中央朝廷除了九卿,还有一些重要的高级官员: 中尉:掌管京师地区的戍卫治安。汉武帝时改称 执 金吾,平时巡逻街市,皇帝出巡则为前导。 将作少府:主管宫室、宗庙、陵园的土木建筑工程。 汉景帝时改称将作大匠。 典属国:掌管归附的少数民族的事务。汉成帝时,典 属国并入大鸿胪。 水衡都尉:汉武帝时设臵,掌管上林苑及诸池航政。
官制
封建天下官制
帝国中央官制演变
1.秦:三公九卿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宋:二府三司制 4.元:一省制 5.明:废丞相、设内阁 6. 清:内阁、议政王大臣、军机处
什么叫“票拟”?什么是“批 红”? 你能否用现代词汇通俗地解释它? 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 批意见;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 的认可与否。
康熙御笔
清代皇帝的批红
清承明制,设立内阁,但重要军国大事 开始则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处理。直到清雍正 年间设立军机处后,才逐渐形成专制皇权。
请思考: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因为军国大事皆由皇帝做主,军机 大臣只是“承旨遵办”;人员可以随时 被撤换;而皇帝则可通过军机处完全控 制全国的军政大权。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明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全国 军队
御史 大夫
奉 郎 卫 廷 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 客 正 粟 府 仆 令 内 史
三公的具体职能
丞相:丞相是朝廷最高的行政长官。汉代丞相之下有 丞相史若干,从事秘书工作,长史为其长。 御史大夫:是国家最高的监察长官,又是副丞相。其 职掌有二:一为掌管天下文书图籍、呈递公卿秦章, 颁布皇帝诏令等,类似皇帝的机要秘书长;二是掌 管朝廷内外监察,为全国最高的监察长官。 太尉:在秦汉时代为最高军事长官,掌管全国的军务 西汉太尉官属极少,至东汉时机构大增,设长史一 人,千石,署诸曹事务。其所属诸曹的设臵,与相 府大致相同。
隋唐时期的中 央集权体制
皇帝 尚 书 礼 兵 门 下 刑 工
中 书 吏 户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枢 (三衙) 密 侍 殿 侍 院 卫 前 卫
马 军 司 司 步 军 司
Hale Waihona Puke 中 度 盐 户 书 支 铁 部 门 下
宋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元朝时期的 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中书省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皇帝
厂卫 殿阁 五军都督府
太仆:掌管皇帝的舆马,及军事用马的牧养。 廷尉:掌管刑罚讼狱,是全国的最高司法官。朝廷遇 有大狱,皆由廷尉审理。
典客:掌管接待少数民族、藩属国来朝事宜。汉武 帝时,改称大鸿胪,掌管诸侯王、列侯及内附部 族朝觐郊迎之事。 大鸿胪:原称为典客,景帝中六年更名为大行令, 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 大鸿胪分管边区少数民族事务和诸王列侯朝 聘事务。 宗正:主管皇族宗室事务,皇帝,诸侯王,外戚男 女的姻亲嫡庶等关系都由宗正来记录。 属官有都司空,掌管对宗室犯罪之人的处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