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秦至元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doc

合集下载

秦朝和元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秦朝和元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秦朝和元朝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中国地方行政管理的先河。

郡县制不仅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郡县制下,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这使得君主能够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

同时,郡县制也打破了分封割据的状况,防止了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上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元朝时期,行省制取代了郡县制,成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主要形式。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也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还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同时,行省制度的实施也促进了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的交融。

在元朝时期,由于行省制度的推行,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文化交流也更加频繁。

这不仅促进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有利于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

总之,秦朝和元朝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和改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还有利于提高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

同时,这些制度的实施也促进了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的交融,加强了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融合。

这些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今天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中国古代政治专题复习之一: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知识回顾】一、中央官制:1、秦汉时期:实行三公九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创制,皇帝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分管政务、太尉分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三公下设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行政事务。

(如:奉常掌宗庙礼仪;廷尉掌刑法;典客掌少数民族事务。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皇帝下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是最高的行政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元朝: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关。

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4、明清: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明中期,中央设内阁,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后来权利上升。

清初,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六部。

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利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康熙帝亲政后,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利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互相制约。

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

二、地方官制1、分封制:西周实行,是我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周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护卫王室。

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贡献财物,并随从作战。

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分封制巩固了周朝统治,扩大了疆域。

春秋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 局势,管理地方,征发徭役,搜刮财富。而今天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的行政区划更多的是体现对地方管理和 建设的职能,代表当地人民利益。
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
比较点
盛行的时
不 代不同

和中央政 府关系不
点同
作用和影 响不同
分封制
奴隶社会(西 周)
郡县制 行省制
高中历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
课标要求:
1.列举汉代郡国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
明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2.列举汉代中央“中朝”的形成、唐朝三省六部制、
几乎整个封 建时代
元朝
侯国相对独立,
中央政府下属行 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 政机构,服从中央,机构,受命于中央,行
权力地位世袭 郡守县令皇帝任 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

负责
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 作用;但长期以来其 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 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 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 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 用愈益明显
元代中书省制设置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
制度汉演武变帝的特点唐。太宗
宋太祖
元世祖
3.感受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政治智慧。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一)汉朝:
汉高祖
汉景帝
汉武帝
问题: 刘邦建汉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有何异同?
汉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及“郡国并立”的 格局-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模块 政治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

考点2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编者选题表考点题号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2、3、4、5、6、7、8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9、10、11、12综合13、14一、选择题1.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变局,至是始定。

”材料反映了( )A.分封制度开始瓦解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贵族政治遭到破坏D.察举制度逐渐形成解析:C 由材料可以看出汉朝的统治者出身平民阶层,改变了过去宗法分封体系下的“世卿世禄”制,这反映了贵族政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春秋时期开始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察举制度的含义是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任用的选官制度,材料都没有体现,故B、D两项错误。

2.(2015某某一模)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梁孝王X武薨,景帝“立梁孝王子明为济川王,子彭离为济东王,子定为山阳王,子不识为济阴王”。

梁国由此一分为五,封四侯。

汉景帝的做法( )A.扩大了地方王国势力B.废黜了梁国的王国地位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结束了郡、国并存局面解析:C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梁孝王去世后,本应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但景帝却在此基础上将其余四庶子也分别封为王,将梁国一分为五。

这一举措实际上分化、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错误,C项正确。

王国依然存在,B、D两项错误。

3.“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

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

既下,则署而行之。

”材料叙述的是唐代哪一机构职官的职责( )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枢密院解析:A 由“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可知该机构负责起草诏令,属于唐代三省中中书省的职能,A项正确;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枢密院负责军事,B、C、D三项错误。

4.(2016某某调研)“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高考典例剖析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与发展》高考典例剖析 教学课件(共26张PPT)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第一轮复习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与发展
高考典例剖析
主讲:刘秀祥
2018年3月23日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高考考纲要求
1、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与影响 2、列举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史实及演变的趋势 3、了解明朝内阁与清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
高考真题典例剖析
视角1 历史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中 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君主通过调整中央机构与地方管理 体制、监察中央与地方官吏、改革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及加强思 想控制等方式,导致了两大演变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 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 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解读】斯塔夫里阿诺斯一方面认为科举制促进了中国官僚体 制的进一步成熟,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另一方面,科举制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近代科技的发展, 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2018年春季学期望谟民族中学历史组公开课
【考题3】 (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 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 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秦至元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doc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02 秦至元中央官制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doc

考点一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2017年新课标卷Ⅰ)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题思路】(2017年天津卷)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

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

皇太后准奏。

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

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

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

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

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解题思路】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可以得出由于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所以双方矛盾激化,出现刘贺被霍光上奏而废。

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中《汉书》记载来看,材料一是对相关史实的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对其进行的解读,即史事分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图解历史 三省六部制的分工流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三权分立的区别
三省六部制与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形式上相似,都体现了分权的特点; 但二者反映的本质却不同: 三省六部制的目的在于强化皇权,是君主专制的产物; 近代西方的三权分立目的是防止专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的产物。
[辨析比较] 正确区分唐朝、元朝的中书省 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 元朝的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唐朝的中央行政机构是尚书省。
刘知远 947—950
郭威
951—960
3.北宋
(1)措施 军事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更戍法
行政 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转运使)
(2)作用: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了“三冗 二积”的局面。
复习提问
1.西周200余年政局稳定的原因 2.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3.宗法制的社会价值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5.秦“家天下”特征的表现 6.秦朝中央官制的作用/评价 7.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的影响 8.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9.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原因、特点和影响 10.秦朝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时期的表现 11.如何分析某项制度变化的原因 12.周到秦,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P9—2017·课标全国Ⅰ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2.唐朝 (1)唐朝中期:在地方设置节度使,享有较大的自主权。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P10
朝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五代更替表 创立者

高考历史复习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

高考历史复习 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

高考历史复习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演变(秦-清)一、基本线索:建立——秦朝;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明清。

二、演变过程:1、秦(BC221——BC207)(秦始皇)1、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2、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禾行政机构中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废分封(制);行郡县(制)3、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2、两汉(西BC202——公元9年;东公元25——公元220 )两汉基本上沿袭秦制,但在废除秦的苛法的前提下,对这些制度又有所损益。

(1)刺史制度:汉武帝以后,汉朝实行了一套比秦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

西汉汉武帝分全国为13各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2)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汉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

侯国相当于县,封侯享用租税,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

后来,西汉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分割王国领地和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3)察举制:汉朝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后来,这种制度被地方豪强势力利用,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由此形成。

(4)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隋唐(隋581——618;唐618——907)(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三省职权: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一西汉中央集权的加强(2017年新课标卷Ⅰ)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解题思路】(2017年天津卷)2015年底以来,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引起广泛关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汉书》载,刘贺是汉武帝之孙,昌邑哀王之子,幼年继承王位。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

然而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如: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即皇帝位后,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要求废黜刘贺。

皇太后准奏。

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

(1)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概括《汉书》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

材料二自武帝崩后,霍光辅政,专权十余年。

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又亲信昌邑旧臣,计在位二十七日,遣使者“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千一百二十七事”,有收回权力之迹象。

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

——摘编自廖伯源《昌邑王废黜考》(2)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释的?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

材料三刘贺墓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及绘有孔子图像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

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

——摘编自辛德勇《海昏侯刘贺》等(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

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一、二有何价值?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解题思路】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急欲亲政”“有收回权力之迹象”“霍光为保持权势,遂废刘贺”,可以得出由于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所以双方矛盾激化,出现刘贺被霍光上奏而废。

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中《汉书》记载来看,材料一是对相关史实的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对其进行的解读,即史事分析。

【参考答案】(1)郡国并行制度。

失礼仪,乱制度。

(2)霍光专权,刘贺急于收权,矛盾激化。

材料一是史事记述,材料二是史事分析。

(3)儒学成为正统。

丰富了材料一、二的史实记述和分析。

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汉书》,对刘贺的记述不客观、充分。

【要点解密】考点二唐朝三省六部制(2017年江苏卷)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解题思路】【要点解密】考点三宋中央集权的加强(2017年北京卷)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

刚正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

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转运使B.兵部员外郎C.知府D.枢密副使【要点解密】考点四选官制度(2017年新课标卷Ⅰ)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

这客观上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要点解密】考点五史学素养的考查(2017年新课标卷Ⅰ)上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解题思路】【要点解密】考点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2018年山东省、安徽省名校高三联考)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

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答案】D2.(2018年河南豫北豫南第二次联考)据史料记载,秦代的官吏须经过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若未任命而敢先行使职权,或相“听以遣之”(即受私人派遣),都要依法治罪。

这表明秦代A.中央官僚体系发生变革B.选官的方法和标准较严苛C.任命官吏遵循一定程序D.任命和考核官吏密切结合【答案】C【解析】材料“封建国家考核后正式委任才能任职”说明秦代的任命官员方式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否则不予承认,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任命官员,不是官僚体系的变动,故A错误;材料论述的不是选官标准,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只是考核后任命,不是任命后实施的考核,故D错误。

3.(2018年山西省、河南省高三省际大联考)读《秦朝疆域图》,分析秦朝的历史页献A.奠定了近代疆域的基础B.开创了南北漕运体系C.开启了中央集权的时代D.彻底解决了边患的问题【答案】C考点二汉朝丞相制度和监察制度4.(2018年黑龙江哈尔滨高三验收测试)汉文帝时,申屠嘉担任丞相,在一次晋见文帝的时候,文帝的宠臣邓通举止傲慢。

申屠嘉回到丞相府之后,立即发出命令,召邓通诣丞相府。

邓通免冠赤足,顿首谢罪。

申屠嘉本打算杀掉邓通,但是就在严辞训斥邓通的时候,文帝派使节召邓通入宫,邓通才免于一死。

由此可见A.皇帝与丞相之间矛盾日益激化B.丞相垄断朝政,威胁皇权C.丞相对官员有任免处置的权力D.皇权严重削弱,形同虑设【答案】C【解析】秦朝设立丞相时,丞相是“百官之长”,具有任免官吏权力,材料显示丞相对于邓通实行诏令并准备杀掉,说明汉代丞相掌握官员的任免权,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矛盾激化,故A错误;B不符合事实;古代皇权至高无上,故D错误。

5.(2018年湖南长沙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汉武帝制定了“刺史六条问事”,刺史的监察对象第一条涉及地方豪强,其余五条皆与“二千石”地方官员有关;而《汉书》载,武帝时豫州刺史鲍宣被丞相司直弹劾:“举错烦苛,代二千石署吏史听诉,所察过诏条。

”宜坐免。

这表明汉武帝在监察上A.以强化中央集权为目的B.注重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C.以解决王国问题为核心D.注重对监察官员权力的划定【答案】D考点三唐朝宰相制度及中央集权的加强6.(2018年四川南充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贞观五年,唐太宗设“九卿议刑”制,亲自规定“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

此外,他还总结继承并发展自汉以来的“录囚”制度,即皇帝和各级司法、监察机关对囚犯的情况进行审录。

这表明A.中央机构职能大的转变B.古代德刑并举的传统C.唐初皇帝具有慎刑理念D.唐初行政受司法制约【答案】C【解析】材料“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说明唐太宗时期的“九卿议刑”制是为了谨慎适用刑罚,表明唐初皇帝具有慎刑理念,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重视道德教育,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行政和司法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7.(2018年福建高三第二次联考)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进奏院逐渐形成。

藩镇通过进奏院了解唐朝中央的动向,或顺势而为,或表明自理的利益诉求;同时唐朝中央通过进奏院了解藩镇动态,因势利导,维护中央威信。

由此推断朝廷设立进奏院的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B.缓和中央与地方间的对立C.削弱中央集权D.提高当时地方的行政效率【答案】B8.(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高三调研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长官共议朝政,均为宰相。

李世民即位前任尚书令,为避讳,就以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他认为宰相品位尊崇,不应轻易授人,常以他官居宰相职并假借他官之称。

例如魏徵以秘书监参与朝政,称“参知政事”,也是宰相之职。

唐太宗曾下优抚诏,特准李靖在家养病,只需两三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太宗还以李靖为太子詹事(东宫百官之长)特加“同中书门下三品”之衔,使其与侍中中书令共同参预宰相职事。

从此就有了“平章事”与“同三品”的衔号。

无论品位多高,不加此衔,就不能行使宰相职权,只有三公三师及中书令例外。

以后,又以“同平章事”为宰相衔号。

因仆射按例不加“同平章事”,故不能行使宰相的权力,被排挤出宰相之列。

安史之乱后,宰相名号又发生了变化。

因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升为正二品,所以就废除了“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宰相名衔。

唐后期宰相的名号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

——摘编自刘晖春《宰相史话》(1)根据材料概括唐代宰相制度变革呈现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宰相制度变革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答案】(1)特点:宰相职务由多人担任,成为一个辅政的集体;宰相名称不断变化,或以三省长官之称,或借以他官之称,后期以同平章事为号;宰相职权不断削弱,三省长官逐步被排挤出参议朝政之外。

(2)影响:削弱宰相权利,使皇权得到了加强;对相权的分解、制约,一方面,三省长官分工明确,可以提高行政效率;另一方面,使宰相不能有效地辅助和制约君主,增加了决策失误的风险。

考点四宋朝官僚体制及中央集权的加强9.(2018年河北邢台高三质量检测)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此事反映了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答案】C【解析】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可以看出,根据传统宋朝宰相如果不副署,皇帝诏书无法生效,这说明了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宰相与君主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B、D两项不符合史实,宋朝皇权进一步加强。

10.(2018年山西省、河南省高三省际大联考)公元965年,宋太祖挑选各地精锐编入禁军后,剩下的留在当地组建厢军,厢军数量很大,但不进行军事训练,从事各种劳役,因而也称为“役兵”。

该政策的目的是A.壮大地方军事力量B.保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C.改变“积弱”的局面D.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禁军精锐,但厢军“不进行军事训练,从事各种劳役”,可见该政策的目的是要保持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优势,故排除A,选B;C不能从材料得出;材料中“厢军数量很大,但不进行军事训练,从事各种劳役”,可见百姓的徭役负担沉重,排除D。

考点五元朝行省制度11.(2018年安徽蒙城高三上学期“五校”联考)元代行省设置犬牙相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