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国家对地方行政行为进行管理和指导的制度体系。
在实践中,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要求,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断演变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本文将围绕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进行探讨。
一、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起源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的组织行为,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封建社会时期,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就开始形成,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地方事务和维护社会秩序。
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以吏治为主导,地方官吏负责管理地方事务,向上级政府汇报。
二、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随着社会进步和制度变革,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发生了演变。
在现代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主要演变过程如下:1. 中央集权阶段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
中央政府通过派驻地方官吏来管理地方事务,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建立在吏治制度的基础上。
2. 地方自治探索阶段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殖民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开始认识到地方自治的重要性。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开始出现了自治的味道,地方政府的权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大。
3. 社会主义改革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地方政府的权力得到明确的规定,并系统化地诞生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框架。
4. 授权与监督并举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进一步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地方政府在承担行政职能的同时,也面临着监督的压力。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强调监督的基础上,进一步赋予了地方政府更多的自主权。
5. 法治化阶段当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法治化进程。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要求地方政府依法行政,并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来监督地方行政行为。
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原因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变革、法治观念提升等。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适应的管理制度来保障,政治制度的变革使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更加完善和公正,法治观念的提升则要求地方政府依法行政。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及区划的演变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和区划经历了多次变革,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古代的中国行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和周三代。
夏朝时,行政制度主要以封建制为基础,国家地方政权以封建贵族为代表,以封邑和郡县为行政单元。
商朝时期,政权逐渐向中央集权发展,划分了九州,九州下设五德,五德下设卿、县等行政区划。
周朝时,行政制度更趋于中央集权,国家以封建的郡县制为基础,设置县、亭、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区域分封制逐渐崩溃,多个国家相互争战,形成了以诸侯为基础的封建割据局面。
随着秦朝的统一,中国出现了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地方行政区划,地方政权逐渐被封建贵族所取代。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迁,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也经历了多次变革。
在汉朝时期,行政制度更加完善,设立了郡、县、乡、亭等行政单元。
随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逐渐转为以县为基础,设立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到了唐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经历了一次大的改革。
唐朝以州为单位,设置了府、州、县、乡、里等行政区划。
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两朝,并基本成为中国传统的行政制度。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还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例如,在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集权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壮大,地方政权的重要性提升。
地方政权逐渐地以农村为基础,农民自治的乡村行政组织逐渐形成,成为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一个特点。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除了受到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还受到文化和思想的影响。
例如,在宋代时,儒家思想的盛行使得地方行政制度更强调礼仪和秩序。
地方官员被要求依照仪制之法来行使职权,并对民众进行教育和管理。
总的来说,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早的封建制到中央集权,再到地方自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和区划在不同时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变化。
秦汉以来政治制度的演变

再次提示:东西方拉开了差距
(1)西方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 •工业化进程起步
进步 落后
(2)中国
•君主专制强化 •自然经济占主导
结论:绝对君主专制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极大地 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 国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学术观点:
关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 对于明清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学术界的看法各异。经过长 期的争论,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 物。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地 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 露出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很不稳固。而宋元以来地主土 地所有制与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地主的身份以及地主与佃户 的租佃关系变得很不稳定。中国地主制的封建土地关系,具有土 地买卖自由和等级结构不严格的鲜明特点。在我国,历代实行的 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官位是通过考选获致的,因而官宦门 第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士族门阀制度瓦解后,世族地主独占高 官厚禄的特权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唐代实行科举制度后,布衣 变成官僚的事已屡见不鲜,地主的身份更是经常发生变动。而且 我国的土地,很早就可以自由买卖,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也不是固 定不变的。到了宋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 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由 于地主身份的不稳定,他们对佃农的占有也不稳定。
总结: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发展趋势:
选官的基础日益庞大,扩大了统治基础
选官手段和方式日益科学
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积极、消极)
• 1、积极作用: • ①政治: 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利于维 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 ② 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 动和经济建设以及救灾行动,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③民族: 在统一的环境下,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利于各地区的 经济文化交流。 • 2、消极作用: • ①政治: 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 的因素,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 ② 思想: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 力,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 ③经济: 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 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

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演变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国家行政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演变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变化。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积极贡献。
一、封建时代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封建时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主要是以封建等级制为基础,通过官职的划分和地方官吏的任命来实现对地方的管理。
各地方性的官员拥有维护地方秩序、征收税收、调解纠纷等职责,并通过上级官员的监督和考核来保障行政管理的正常运行。
二、近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建立主要得益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他们在中国建立的租界。
在租界中,西方列强引入了一些现代的行政管理理念和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行政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
三、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开始面临着新的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建立了一套包括人民政府组织机构、行政管理程序、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等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实现了行政管理与社会主义制度的有机结合。
四、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现代化进程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进步。
现代化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包括了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权责明确的工作分工、透明高效的决策机制等。
同时,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还应与时俱进,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与协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五、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未来展望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不断的演变和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未来,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应进一步追求公正、高效和便民的原则,加强对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和约束,实现政府的权力合法合理使用,让行政管理制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六、总结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它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阶段来不断优化和完善。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我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历经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标识。
这些独特而各异的文化元素,构成了我国辉煌璀璨的历史长卷。
历史的演进总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众多的政治体制中,对地方治理和变革显得尤为重要,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地方管理制度的优化从未间断过。
一、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夏商周时期因为时代因素的局限性,诸侯宗主国对封封的各个诸侯以“封国”的形式来管理,《周礼》制度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然而,随着西周向东周的蜕变《周礼》也随之崩溃,各大诸侯国为了称霸中原开始进行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方面的革新,对地方上的管理就是其中之一,郡和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慢慢产生的。
《逸周书作雒》有记载:“千里百县,县有四郡”。
由此观之这一时期的县大于郡,而郡和县出现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西周年间,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一定的发展。
最早的“郡”、“县”名为采邑,乃是诸侯直接任命一些不得世袭的官员为地方官,这是中央集权加强的标志之一。
晋国称霸时代于国内设立郡县,由君王直接进行人事任免,使得分散的权力不断向中央靠拢。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百年之后被消灭的诸侯国数不胜数,强大的诸侯国灭掉小诸侯国之后并没有采取分封,而是以县、邑的形式赏赐给有功之臣进行管理。
《左传》记载:“克敌者, 上大夫授县, 下大夫授郡”。
从某个角度来说,郡、县制度的出现也是士大夫阶层崛起的标志,授了封邑的大夫实力不断上升,旧贵族的势力、影响力开始不断减弱。
出现这种情况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君王忌惮贵族的势力太大,比如齐国曾经是姜氏一族但后期却被强大的田氏一族所取代,晋国也曾发生过三家分晋的危机。
战国时期,君王开始有意识削弱一县最高长官的权力,这一时期以“郡”为单元的行政主体不断出现并扩大,郡长官也是由君王直接任免,地方权力基本被收归到了中央。
战国末期,郡基本就成为了地方的最高形成单位。
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天下,使得“郡县制”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分封制彻底被废除郡县制于全国全面推广开来。
中国古代地方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的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沿袭了集权的制度。
在中国古代,地方政治权力主要由地方官员掌握,他们分别受命于相关部门和地方相关部门,以维持地方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以下将结合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历程,从封建时期至清朝时期进行探讨。
封建时期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起源阶段,地方政治主要由封建诸侯王掌握。
在封建时期,中国分封制度逐渐建立,以皇帝为中心,各诸侯王掌握地方政治权力。
诸侯王在本地掌握着司法、财政和军事等权力,对本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改革的时期,随着集权的加强,地方相关部门的权力逐渐受到约束。
在隋唐时期,设置州、县的制度逐渐完善,州、县官员由相关部门任命,地方相关部门的权力逐渐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另一个阶段,地方相关部门权力逐渐加强。
宋代地方相关部门设置州、县、乡等机构,分别由州、县、乡官员管理。
宋朝实行三司制,地方相关部门的司法、财政和军事权力逐渐集中于地方官员手中,地方相关部门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后期,地方相关部门权力达到顶峰。
明清时期,地方相关部门设置州、县、乡等机构,地方官员掌握了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绝对控制权。
明清时期实行州县制,地方相关部门的权力得到进一步集中和加强,地方官员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也变得更加严密。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沿袭了集权的制度,在封建时期至清朝时期,地方相关部门的权力逐渐加强,地方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地方官员在地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地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政治中央集权:古代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来管理和协调。
这种制度的建立使得地方政权和行政制度相对固定,不容易出现大的演变。
2. 地理因素:古代中国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也往往受地理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行政制度在应对自然环境、经济资源等方面有所差异,这也会导致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3. 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变革: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断改革和变革,这也影响了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例如,唐代实行州县制,宋代改为路县制,明清时期又有一系列行政制度的改革。
这些改革和变革,往往会导致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和演变。
4. 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地方行政制度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需求,因此会出现相应的调整和演变。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中央集权、地理因素、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变革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封建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
封建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地方行政机构主要是州、县、乡三级。
州是地方行政的最高级别,县是州下面的行政单位,乡是县下面的行政单位。
州、县、乡三级行政机构的职责是管理地方政务、维护社会秩序、征收税收等。
在封建时期,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职责都比较固定,没有太大的变化。
唐宋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开始出现了一些变化。
唐代开始设立道,道是州的上级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州。
宋代开始设立路,路是道的上级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道和州。
唐宋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明代开始设立府,府是路的上级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路和州。
清代开始设立省,省是府的上级行政单位,负责管理一定范围内的府、路和州。
明清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变化,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提高地方行政效率,同时也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分散到集中,从低效到高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地方行
政制度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
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教材P16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报枢密 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 不得调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 职。
补充材料:据《元史》的说法,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 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有圣人起,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 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1)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其理由是什么?
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报枢密 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 不得调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 职。
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科举制作为 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 诱入最高掌权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不应看它没能做到什么, 而应看它做到了什么。
秦
郡
县
汉
州
郡
县
三国两晋南北朝
州
郡
县
隋
州
县
唐
道(方镇) 州
县
五代十国 道(方镇)
州
县
宋
路
州
县
——根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整编
“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 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 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本朝二·法制》
“本朝惩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 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 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本朝二·法制》
从材料可以看出元朝行省的管理区域时有变动,路和府 是元朝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全国共设了十个行省,江浙行 省是其中之一,元朝行省的设置和调整是出于地方政府管理 的需要。
“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 承祖上的权位;
汉武帝即位后的第一年,就诏令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向朝 廷举荐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
“东汉刺史制度所以异于西汉者:… …六、民刑诸 政,无不综揽。七、州境军事,负责指挥。”
——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表
朝代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秦
郡(48)
汉
州(13) 郡(100多)
三国两晋南北朝 州
郡
隋
州(260多)
唐
道(15) 州(350多)
五代十国 道(方镇)
州
县级政区 县 县 县 县 县 县
(4)根据材料,概括李大钊在“统一、联邦之辩”中的主张,并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的理由。
本图取自日文著作
钦察汗国
窝阔台汗国 哈剌和林
伊利汗国
察合台汗国
《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初置江淮行省,治扬州。 二十一年,以地理民事非便,迁于杭州。二十二年,割江北 诸郡隶河南,改曰江浙行省,统有三十路、一府。”
“有圣人起,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 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你如何看待元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明清以来的政治趋势是中央集权逐步加强,而地方的政治自主性 和能动性则越来越受到压抑。 封建、郡县之争至今告终,而统一、联邦之辩由今肇始,理或
苍南县钱库第二高级中学 项祖鹏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 特点。
■知道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汉代州的设置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 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分封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 结构;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根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整编
中央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漕司)
路
提点刑狱司(宪司)
提举常平司(仓司)
宋代高层地方行政组织示意图
“东汉刺史制度所以异于西汉者:… …六、民刑诸 政,无不综揽。七、州境军事,负责指挥。”
——严耕望《秦汉地方行政制度》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沿革表
朝代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有同,势则相异。 ……有以为联邦之制一见实行,莽莽神州必 且四分五裂,演成割据之局,统一殆无可望。不知联邦绝非与统 一相背而驰,且为达于统一之捷径也。
——李大钊《省制与宪法》(1916年11月10日)
(引者注:“统一”,作者是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中央集权。“联邦”: 指在统一前提下,侧重地方分权。)
郡县制
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 动,不得世袭;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划沿革表
朝代 秦 汉
监察区域 州(13)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郡(48) 县(1000多)
郡(100多) 县(1500多)
——根据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整编
《汉书·百官公卿表》曰:“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 刺史,掌奉诏条察州,秩六百石,员十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