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官制的演变ppt

合集下载

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汉:三公九卿;(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负责
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太尉——帮助皇帝管理军
事;三者之间相互牵制,最终一切大事由皇帝裁决)隋唐:三省六部;(职责: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
封驳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
意义: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提高办
事效率
作用: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宋:二府三司;(中书门下——宰相的办公机构,基本不参与政事,
另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宰
相的军权;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进一步分割相
权,加强皇权
元:中书省;(废三省,实行一省,直辖地为山东、山西和河北)明: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一切军国大事
由皇帝一人裁决,内阁仅备顾问,非法定的国家
一级行政机构,是君主专制的产物)清:增设军机处(清雍正年间为解决西北的军务而设;军机大臣的职
责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军机处后成为处理一切
军国大事,提高办事效率)。

中央官制的演变ppt

中央官制的演变ppt
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
史料2: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
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明太祖
请问:为何“我朝罢相”? 读一读
课堂小结
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权力很大 汉朝-----中朝---丞相无决策权,为执行机构 隋唐-----三省六部制---宰相委员制,分散相权 宋----二府三司制---宰相执行权一分为三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皇权相权合一 清朝----军机处----纵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
努尔哈赤 八旗旗主
“共治国事 ”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皇权受限
南书房 君主专制 顶峰
集权于帝
清朝:军机处Leabharlann 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皇帝 内阁
军机处
吏户礼兵刑 工
明清两朝的尊君卑臣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 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 明大臣可以侍坐, “大朝仪众官皆跪”, 清大臣则奏对无不长跪。 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 清大臣对皇帝上奏,皆自称“奴才”。

• 隋唐:
• 宋:

• 元:
• 明:
• 清:
历代中央官制的确定与演变
• 朝代 • 秦: • 西汉: • 东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 • 元: • 明: • 清: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尚书台 出现三省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一省制 废相、设内阁 军机处
秦代 :三公九卿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 课件 (60张PPT)
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
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 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 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 “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 任吴地的巡抚。
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
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
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
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
,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都尉】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
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贰 常见官职
常见官名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
如《鸿门宴》:“沛
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
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中国古代官制概述》课件

《中国古代官制概述》课件

04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科举制度
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通过考 试选拔官员,打破世袭制,提高
官员素质。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 三级,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
,强调忠孝节义等道德观念。
科举制度在历史上为中国培养了 大批优秀官员,推动了中国文化
和社会的发展。
官员品级与俸禄
官员品级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共18个等级,以区分官员地位和权力 。
02
中央官制
皇帝与宰相
皇帝
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 无上的权力,负责决策国家大政 方针。
宰相
皇帝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统领中央官 员。
三公九卿制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负责军事、民事 和监察。
九卿
奉常、郎中令、卫尉等九个部门的长官,分管国家各项事务 。
05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影 响
官本位思想
01
官本位思想是中国古代官制的核 心特征之一,强调官员的地位和 权力,将官员视为社会精英和统 治阶层。
02
这种思想导致了官员的权力寻租 和腐败现象,同时也限制了社会 其他阶层的发展和机会。
权力高度集中
中国古代官制实行高度集权的制度, 中央政府掌握着绝对的权力,地方政 府和官员的权力相对较小。
《中国古代官制概 述》ppt课件
目 录
•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与演变 • 中央官制 • 地方官制 • 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 • 中国古代官制的特点与影响
01
中国古代官制的起源与演 变
夏商周时期的官制
夏朝的初步官制
西周的官制体系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建 立了初步的官制,包括“卿”、“士 ”等官职。

从汉至清君主专制的演变(共20张PPT)

从汉至清君主专制的演变(共20张PPT)
第2课时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预习作业★★
阶段 时代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监察制度 选官制度 确立 巩固 成熟 发展 强化 顶峰 整体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阶段 时代 中央官制 地方官制 监察
选官制度
确立 巩固 成熟 发展
强化 顶峰
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布衣为相 中外朝制度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汉代政治制度。两汉后期,特别是东汉后期 外戚专权、宦官干政是两大顽疾。年幼的皇帝大多是在外戚的帮助下继位 的,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皇帝年长后往 往利用宦官打击外戚夺回权力,这又造成了宦官干政的局面。所以本题正 确答案为C项。A项“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不符合材料“执政大臣也主要 从他们之中选择”的信息;外戚是“外人”,因此B项“‘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错误;D项“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符合西汉前期的情况,而外戚干政 是在两汉后期。
C.避免了地方派系的形成
D.体现了政府是“天下人”的政府的观念
解析 经过察举制选用到中央的人才不能回到原籍做官,能 够有效地避免宗族势力对地方政权的影响,避免出现地方派 系,从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项的表述不符 合当时“家天下”的实际。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 1.呈现两大矛盾:一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的矛盾,二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 2.在中央政权,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 强。
• 3.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中央权力不断加 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 4、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 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ppt

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制.ppt

冢宰
• 太宰的别称。太宰原为掌管王家财务及宫 内事务的官。周武王死时,成王年少,周 公曾以冢宰之职摄政。
• 冢宰为内朝主宰。在《周礼》作为天官, 成为六卿的首位,总管全国大事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商汤像
伊尹像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商代的中央官制
➢卿事,原为乡事,飨事之义,主管王室宴飨。 最早出现于《尚书·微子》,西周时,写作“卿 士”,可见是由内廷发展出来的政务官。 ➢多尹,又称诸尹,分管各项政务。古代尹与君 通,因此又称多君。总领诸事的尹,被后世认为 是相。 ➢御事(史),迎受政事,为王服务。
一、先秦时期的中央官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 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 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 的对象。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 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 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 官僚的充分余地。

古代不少人的太子太保等头衔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并
不是真的给太子上课,有的皇帝根本就没太子,也封别人
做太子太保。有的皇帝还是小孩,就封别人做太子太保
三公三师
• 西周,确立太师、太傅、太保三公设置。太师为 三公之首。
• 《大戴礼记》说:“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 太公为太师。”“师,天子所师法;傅,傅相天 子;保,保安天子于德义。”。
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 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 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ppt课件

最新版整理ppt
16
知识迁移
宋太宗初年,西北边境上的州郡大都以文官充 任,在官衔前加上“权知”二字,如“权知州 事”,以表示其“名若不正”,“任若不久”, 并规定“三岁一易”。这表明当时( ) A.地方武将拥兵自重现象普遍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趋加强 C.西北边患的威胁得到了缓解 D.事权分割导致冗官现象严重
最新版整理ppt
19
最新版整理ppt
20
图表释义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推行 推行于西周,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至 确立于元
时代 时期趋向瓦解
元建立前
与中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 郡县是中央政府 行省是中书省
央关 中央政府,诸侯的 下属的地方行政 的派出机构,
不 系 权力和地位可以世 机构,官吏由皇 行政长官直接
9
(二)唐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唐朝设藩镇(节度使)
“安史之乱”发生
“藩镇割据局面出现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 形成
藩镇与节度使: 原来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
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 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初时 由中央派大臣充任,立功后往往入朝拜相。 天宝以后,李林甫为了巩固本身权位、堵 塞边帅入相的路径,借口文官不懂军事, 多用胡人担任节度使。结果给胡人节度使 安禄山起兵反唐的机会。
中央权力不 断加强。
2
秦汉---明清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
秦朝

汉末魏晋




唐朝 宋朝






元朝
行省 路 府 州 县
明朝
承宣布 政使司


清朝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3张PPT)
(一)秦朝:郡县制
1、变化
A.中央垂直管理地方 B.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C.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当然,从贵族政治发展到官僚政治,这是历 史的进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进了社会各阶层之 间的流动性。所以也有说法,官僚政治是中国“公天下”的开始。(不是指 最高权力,而是指统治集团)
特点:
职责:是起草诏令、处理政务,是内侍机构,没有实权。 职权:内阁有相权无相名,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 实质:是为保障皇权的高度集中而建立起来的新的中枢体制,也是官僚 机构日益腐败的重要原因。
【补充】问:隋唐三省六部属于法定机构,明朝的内阁是什么机构?那从隋唐到
明朝,决策机构转移的趋势是什么?
机构:皇帝的内侍机构。 趋势:由法定机构到非法定机构。 (六)、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
秦朝的政 治制度
中央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廷议制度 地方制度:郡县制 其他制度:文书行政制度
两汉至明 清时期政 治制度的 演变
中央行政制度:西汉:中外朝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一省制 明:废宰相制度设内阁 清:设军机处
地方行政制度:西汉:郡国并行制、郡县两级制 隋唐:州县两级制、道州县三级制 宋:路府县三级制 元:行省制 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②分封制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③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包括周的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旧贵族
④受封的诸侯享有受封土地的统治权,同时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如服
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⑤分封制前期巩固了周朝统治,但地方自主权过大,后期出现地方割据
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⑦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相互配合,政治权力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权
中书 门下
宰相
行政
枢密 三衙 度 盐 户 院 禁军 支 铁 部
枢密使






三司使 计相
军政
财政
宋代:二府三司制
皇帝
相权再度被分割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支
财政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隋 唐

















宋朝二府三司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将下列官职和朝代正确的 连接在一起
右丞相 太尉 同中书门下平章知事 中书令 殿阁大学士 军机大臣 常侍
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 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
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B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皇帝
中书省
① 起草诏令
尚书省
③ 负责 执行
门下省
② 封驳审议
吏吏吏
户户户
部部部
部部部
礼礼礼
兵兵
刑刑
工工
部部部
部部
部部
部部
影响:分工明确 效率提高 相权被割 皇权加强
创设情境: 课堂设问
如果你是一名唐朝的老百姓,你知道
为了治理黄河,整个治理方案的制定,具 体治理的过程应该是如何的吗?

中书省
门下省
皇帝
尚书省


宋太祖与赵普对话,涉及朝政的讨论。以站立 形式交谈。
四、宋:二府三司制
皇帝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度盐户 门

支铁部 下
1) 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2)职权过于分散,导致 行政效率低,出现“冗官”局面。
“冗官” 皇帝
三省
二府
三司
中尚 门 书书 下 省省 省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 部部部部部部
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演变
[思维导图]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第1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
1.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即 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2.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军、政、财权 全部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
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高原则是皇 权至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三司) 中

度盐户门 支铁部下
枢 (三衙)


侍 卫
殿 前
侍 卫
马司步




元代: 中书一省制
皇帝
宋代:二府三司制
中书门下
行政
度 财政 支
盐 铁
财政
户 部
枢密院
军政
中书省 不参与政事 尚书省 不参与政事 门下省
归入
归入






礼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三 省 六


明朝
(1)废除丞相制度;(2)设殿阁大学士;(3)设立内阁:

• 隋唐:
• 宋:

• 元:
• 明:
• 清:
历代中央官制的确定与演变
• 朝代 • 秦: • 西汉: • 东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 • 宋: • 元: • 明: • 清: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尚书台 出现三省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中书一省制 废相、设内阁 军机处
秦代 :三公九卿制度
中央

地方
央 集

君权

相权
主 专

课标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 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 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 三省六部制、内阁、军机处
历代中央官制的确定与演变
• 朝代
中央官制
• 秦:
• 西汉:
• 东汉:

• 魏晋南北朝:
努尔哈赤 八旗旗主
“共治国事 ”
皇太极 议政王大臣
会议
内阁、六部
康熙 议政王大
臣会议
内阁、六部
雍正 设军机处
跪受笔录 承旨遵办
皇权受限
南书房 君主专制 顶峰
集权于帝
清朝:军机处 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皇帝 内阁
军机处
吏户礼兵刑 工
明清两朝的尊君卑臣
明大臣四拜或五拜, 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 明大臣可以侍坐, “大朝仪众官皆跪”, 清大臣则奏对无不长跪。 明六曹答诏皆称“卿”,清则称“尔”。 清大臣对皇帝上奏,皆自称“奴才”。
明中期
内阁
可“票拟”对 地位变得更 奏疏处理意见 加重要
以后
内阁首辅
张居正夺六部 职权
发展达到全 盛时期
票拟就是秘书起 草对公文的审批意 见;批红就是领导 对审批意见的认可 与否。
清代皇帝的批红
一个是民主象征, 一个是专政的产物;
比一比
明代的内阁制=?西方近
代的内阁制
一个有行政大权, 一个只是内侍顾问机构
感 受 可以得出什么历史感悟? 历 史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变化: 1.秦:三公九卿
2.汉代:中外朝制度
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抑。 3.隋唐:三省六部制 4.宋本:质中:书加门强下皇、权枢,密维院护和专三制司统治 5.元:一省制
6.明:废丞相、设内阁
7.清:军机处
连连看
秦朝 汉朝 唐朝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之,虽有贤相,然其间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
——《明史纪事本末》
史料2: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
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
全家处死。
——明太祖
请问:为何“我朝罢相”? 读一读
课堂小结
秦朝----三公九卿制----丞相权力很大 汉朝-----中朝---丞相无决策权,为执行机构 隋唐-----三省六部制---宰相委员制,分散相权 宋----二府三司制---宰相执行权一分为三 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皇权相权合一 清朝----军机处----纵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
皇帝
殿阁大学士
明太祖:位低权轻
亲丞自掌相管
内阁
明成祖:位高权重








部部部源自部废除1600多年的丞相制度专制皇权发展到了新高度
内阁的创立与发展
时期 名称 职 权 特 点
明太祖
设立殿阁 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 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 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
设立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 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 升,有专门 衙署和属官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2.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 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
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D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史料1: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宋因
皇帝
御史大夫
丞相
太尉
中朝 (决策)
汉代 : 中外朝制度
皇帝
外朝
(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 执行
汉武帝强化集权的措施——建立中朝 皇帝
中朝
外朝
尚侍常 书 令中侍
丞御太 史
相大尉 夫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有事上报
九卿
唐太宗与魏征对话,涉及朝政的讨论和魏
征职权。双方对座形式交谈。
隋唐中枢权力机构:三省六部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