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道的避祸之道及其代价
官场不倒翁冯道

“官场不倒翁”冯道的为官之道冯道(882-954,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史称“官场不倒翁”),字可道,五代时人,自称长乐公,心胸宽阔,随遇而安,一生过得算是快乐。
一日,冯道的一位学生到他家读《老子》,当读到书中一句“道可道,非常道”时,忌于师讳,不敢往下念了:“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
”冯道则不以为然,呵呵一笑,你道吧,想咋道,就咋道吧。
名讳于古,是最犯忌的,比如朱元璋,有人提及“光”字、“则”字,朱元璋便怒火中烧,犯忌者往往会连命都搭上;但冯道却不以为忤,没事一般,一点也不计较。
有浪荡子到冯道家门外,大骂街:姓冯的,你狗日的,你给我出来;仆人听不下去了,向冯道来告状,冯道道:天下姓冯的,不只我,何以晓得是骂我?还有一人做得更过分,牵来一头驴,找来一块大模板,模板上连名带姓写上冯道,挂在驴脸上,牵到冯道办公的地方。
辱之辱,莫甚于此辱,是可忍,孰不可忍?门卫赶紧报告冯道,冯道也不生气,对门卫说,天下叫冯道的,肯定不只我一个,你怎么晓得一定是羞辱我?或许人家丢了一头驴,找驴来了。
冯道怎么说也是中书省要员,碰到这样羞辱他的,却还能这么淡定,其宰相肚里能撑船的雅量可不是一般的大。
冯道在其职场碰到的第一位主人叫李存勖(885-926,即后唐庄宗,五代时期后唐政权的建立者),李氏与其属下郭崇韬闹矛盾,李存勖要开除郭崇韬,叫其时在他手下当秘书的冯道起草文件,冯秘迟迟不写,李再三催促,冯道说:起草文件,是秘书职责,但时值国道艰难,领导间当紧密团结,君臣内斗,既让敌人看把戏,也让自己内部人议论纷纷,影响团结。
李存勖见冯道说得在理,便撤销了开除郭崇韬的命令。
不难看出,冯道并不唯领导之话是从,他做事是讲原则的,对领导错误,也是敢于反驳的。
然史书中的冯道,却恶评如潮,说他是阿谀奉承之徒,被树为无耻之尤的典型,“道历任四朝,三入中书,在相位二十余年”。
五代十国,君主更替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换届换个不消停。
冯道身侍六主,张三坐龙庭,他当张三丞相;李四当草头王,他当李四宰相。
复杂的人性

龙源期刊网 复杂的人性作者:张越来源:《月读》2015年第07期中国历史上,最令后人难以置评的人物之一,便是五代时期的冯道。
赞美他的人说,“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憎恶他的人却说他“不知廉耻”。
究竟是什么导致他的一生毁誉难定?原因是他曾历事四姓十君,却一直稳居三公之位。
后人在史书中,诋毁他说他一直靠谄媚游走各个朝廷,这显然不是真相,至少不是真相的全部。
冯道的仕途生涯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管城头怎么变幻大王旗,只要你对百姓好,我就认你;你对百姓不好,我就反对你——一句话,我就只对我的百姓负责。
他曾作诗曰:“但教方寸无诸恶,虎狼丛中也立身。
”若是做到“方寸无诸恶”,也就是修德,则环境再险恶,也能生存。
冯道在当时拥有盛誉,但自宋代之后,名声就变得很不好,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之尤”,但冯道一生节俭异常,待人宽宏,随军出征时,他住在茅草屋里,把俸禄省下给前线的将士吃。
有人认为五代时期,战乱频仍,中原“百姓卒免锋镝之苦者,道务安养之力也”,所以说他是奸臣,似乎并不妥当。
不过中国自宋代后开始强调气节,甚至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之说,所以冯道这样的人非常受鄙夷。
冯道虽气节有亏,但他修德爱民,力求方寸无诸恶的态度,或不失为乱世中一种生存之道。
和冯道形成对比的是明代的方孝孺。
他坚决反对明成祖,身受酷刑,被诛十族亦不臣服,可说是响当当的硬汉子,但是治理国家他较为迂阔,前人蔡东藩评论说“方孝孺一迂儒耳,观其为建文立谋,无一可用,亦无一成功”,最终使得建文帝江山不保。
而像姚广孝这样的人,公然鼓动燕王造反,按理是个十恶不赦的人,但他在燕王登基之后,修德爱民,身为太子少师,他只在朝堂之上穿朝服,下朝后却着缁衣,居僧舍,华服、美舍、女子、富贵,统统不要。
成祖晚年,嗜杀成性,手下大臣,多无辜得罪,唯有姚广孝因为避居僧舍,无视富贵,一心崇德修善,所以得以善终,可见姚广孝也是一位善于虎狼丛中安身的睿智之人。
冯道之道

冯道之道作者:朱辉来源:《商业文化》2009年第02期“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名言国人都耳熟能详,在影视剧里,它常常出自汉奸、叛徒之口,用于劝降正面人物们。
当然,正面人物大多会嗤之以鼻,最后慷慨赴死。
识时务者就可以算俊杰吗?按中国传统道德标准显然不是,不过这类善于变通者往往活得比较滋润,其中最为典型的历史代表人物当属冯道。
冯道一生给六位皇帝当宰相,这六位皇帝分属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前朝皇帝被推翻,冯道先生立马就能在新皇帝那里谋到一份CEO的职位,其“识时务”的能力惊动了后世无数史家和文人。
冯道一生曾经做出许多惊人之举,比如著名的卖国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派他出使辽国,叮嘱他在礼数上要体现对契丹父皇帝的尊敬。
一般儒家弟子显然不愿接受这种丧权辱国的差事,可是冯道却很高兴,说:“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后来契丹灭了后晋,辽太宗耶律德光进军开封,召冯道觐见。
冯道没有像许多正直人士那样宁死不奉召,甚至没有像后世洪承畴那样多少摆个姿态,等对方派出高级人物多次劝降,这才扭扭捏捏半推半就。
冯先生很爽快就赶去见耶律先生了。
耶律德光倒是有些意想不到,问他为什么一叫就来了,冯道很坦诚地说:“无城无兵,怎敢不来?”耶律德光又故意羞辱他,问:“你是什么老东西?”冯道从容答道:“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人至贱无敌,契丹人也喜欢这样具有高度服从性的员工,于是冯道在侵略者那里成功地当上了太傅。
如果仅仅在行为上苟且偷生、丧失气节,冯道先生并没有资格引人注目,毕竟历史上这样的人物非常多。
冯道先生有别于他们之处在于“坦荡”,从来不隐藏自己皮袄下的“小”,他写过一篇奇文《荣枯鉴》,看后令人惊叹不已。
“悦上者荣,悦下者蹇。
君子悦下,上不惑名。
小人悦上,下不惩恶。
下以直为美,上以媚为忠……”冯道对于怎样处理与领导、群众的关系作出了观点鲜明的选择,一心侍候好领导,让群众说去吧,他们就是都骂我,对我也没有什么实际坏处。
“无羁无耻,荣之义也……忧国者失身,忧己者安命……君子不党,其祸无援也。
解构历史说冯道

解构历史说冯道(2012-05-03 15:49:44)转载▼标签:杂谈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这是一首骂冯道的诗。
作者是元朝的“思想家”刘因。
冯道的挨骂,在于他历仕四朝十一主,拿丧君亡国,不当一回事儿。
但说起来,“梁唐晋汉周,播乱五十秋”,一转瞬之五十几年,中原五次易主,如走马灯,便是同一朝里,亦君臣互噬,父子相残,一镇之内,杀帅夺旄,习为常事;各路兵将尽是虎狼之性,称孤道寡者不过沐猴而冠,借《沙家滨》里一句词,叫做“忠在哪里,义在何方”。
此时能知些廉耻的,便自谓胜人一筹,哪里还顾得上什么主辱臣死?从后梁的张文蔚,杜晓,到入宋的范质、吕端,一批名声尚好的大臣,都是前朝旧人,岂独冯道为然?冯道特长寿而已。
另一个长寿者杨凝式,活了八十多岁,履历较冯道更为丰富,历仕梁唐晋汉周。
后世人只记得杨凝式的字写得好,倒纷纷骂冯道,是不是在不假思索地跟随宋人的议论呢?冯道另一挨骂处,是奉使契丹,有通夷之嫌。
不过唐代的华夷之防不像后世那么严,安史乱后,更是严也无从严起。
陈寅恪曾论河朔藩镇为“胡化集团”;中原五代,更有三代是沙陀人建起来的。
石敬塘自己就是沙陀人,“汉奸”两字,用在他身上,原本不伦不类。
冯道是汉人,但立身沙陀人之朝,又当极废州裂之季,责他以“民族大义”,是以后世人之所见,责前人之所不见。
若执此“大义”,再往前说,所有北朝的臣民,都无以自明了。
冯道在契丹的言语,“哄洋鬼子”而已,“弱国无外交”而已;脸皮厚是真的,但脸皮不能如此之厚,他也不用去了。
冯道不以谄媚事人,而能取容于四朝,可见这个人是很滑头的。
逢大事则依违两可,不得罪武人,不预废立,这大概就是他的自全之道。
冯道善持大体,若说有什么特出的才能,倒也看不出来,有个人嘲笑他如果走得快了,怀里一定会掉出兔园策来,他也不以为愧。
他的好处是心胸开阔能容人,得罪他的人,他并不报复。
诗人杜荀鹤的才能倒高,但刚在朱温那里得宠,便在家中气冲冲地掰着头指头,算计都有谁得罪过自己,准备尽杀之,这等倾险之徒,不如冯道这样的庸人远甚。
冯道的为官之道

冯道的为官之道冯道(882~954),自号“长乐老”,河北沧州人。
他先后辅佐了5个朝代(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的11位君主,而且朝朝公卿,最后全身而退,这不得不说是中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奇迹。
冯道是如何在乱世政坛中得以“长乐”的呢?长期以来,许多史学家因为冯道没有在王朝交替的时候“杀身成仁”而对他备加指责。
司马光对他的评价是“滑稽多智,浮沉取容”。
不过,我们不应该拘于这种传统的愚忠思想。
作为一名职业官僚,冯道虽然多次随着朝代的更替改变效忠对象,但他却对每一任皇帝都尽到了人臣的责任。
正所谓“武死战、文死谏”,对于身为文官的冯道来说,既然进入官场,自然而然就要博取名声,这需要敢于说真话。
敢说真话是有风险的,但后面的利益也大,关键在于怎么操作。
面对那些尚武的“马上天子”,冯道不但了解其脾气秉性,而且洞悉每件事情的要害,谋而后动,取得了很好的劝谏效果。
在后梁时期,冯道在晋王李存勖手下效力。
晋王亲率大军攻打梁朝,与梁军隔黄河对峙。
晋王帐下大将郭崇韬有一次惹恼晋王,晋王生气地说:“让三军另选统帅吧,我让贤回太原!”随即命当时负责文字工作的冯道起草文件公布于众,冯道拿起笔却迟迟不动。
晋王不断地催促,冯道心平气和地说:“如今大王屡建大功,正待平定南方敌寇,崇韬所谏并不过分,顶多您不听他的就是了,何必大动肝火?若让敌人知道了,以为我们君臣不和,于我们不利。
”李存勖听后醒悟过来。
一会儿,郭崇韬也来向李存勖谢罪。
一场内部矛盾就此平息,冯道也因此受到了普遍尊重。
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比较安定。
冯道却进谏明宗说:“我以前追随先帝(李存勖)的时候曾出使中山,在经过井陉天险时,怕马有个闪失,小心翼翼地紧握着缰绳,但到了平地就认为没有什么值得顾虑了,结果突然给从马上跌下受伤。
在危险的地方因考虑周到而获得安全,处于太平的环境却因放松警惕而产生祸患,这是人之常情。
”他向明宗推荐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不理睬是种淡定的智慧

初中语文文摘文苑不理睬是种淡定的智慧
不理睬是种淡定的智慧
不理睬是种淡定的智慧
作者:赵元波
冯道是五代后周时期的人,在宰相位置上干了40年,人称官场不倒翁,位高权重,免不了得罪了一些人,一些人自然变着法儿嘲弄他,以此激怒冯道,可冯道呢,不急不恼,总能举重若轻,让别人射来的毒箭落在棉花上,轻松化解。
这天,有人牵了一头毛驴行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用一块布写下了“冯道"两个大大的字,并且贴在了驴的脸上,不用说,这是冲着冯道来的.有人把这件事告诉了冯道,冯道听了,一笑了之,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多得很,怎么指的会是我呢?可能是谁捡了驴,在驴身上发现了驴主的名字,所以写得大大的,以方便寻找失主吧。
"听冯道这么一说,那个存心嘲弄冯道的牵驴人也自觉无趣,灰溜溜地走了。
很多时候,对别人射来的毒箭,不予理睬,淡定地笑而对之,既是一种为人智慧,也是一种处世技巧,冯道能在宰相的位置上待上四十年不倒,恐怕同他精于此道不无关系.
1。
[不倒翁冯道]“冯道根字巨基”阅读答案及答案(一)
![[不倒翁冯道]“冯道根字巨基”阅读答案及答案(一)](https://img.taocdn.com/s3/m/18e31178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7e.png)
[不倒翁冯道]“冯道根字巨基”阅读答案及
答案(一)
冯道,字巨基,是中国明代著名的学者和文化名人。
他被誉为“不倒翁”,因为他在任何困难和挫败面前都坚定不移。
一、儒家思想的倡导者
冯道是儒家学派的倡导者。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应受制于伦理道德,
并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他还大力倡导庶民文化,主张将教育普及到广大民众中去,以提高民族素质和文化储备。
二、遭遇困境的坚定不移
在冯道生命的后期,他遭遇了一系列的挫败和打击。
他的家庭财产遭
到了劫掠,以至于他不得不到处借钱。
同时,他的身体也开始衰弱,
眼睛几乎看不到了。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自己的信仰,
并投身于教育事业中。
三、以自己的努力影响社会
冯道一生致力于教育和文化事业,他不仅自己是一位优秀的文化名人,也是一个较早提出将学问普及到庶民中去的人。
冯道在他所处的时代,推动了个人品德和自我完善的思想,并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由于他的
杰出贡献,他被追封为“国学之祖”。
四、冯道不倒翁的精神财富
冯道所展现出的不倒翁精神,是我们今天非常需要的。
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展现出了人类迎难而上的勇气,而且也表现出了坚定不移的信
念和价值,引领着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五、总结
从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优秀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和思维方
式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我们要特别强调人的坚韧和勇气,这是冯道
的不倒翁精神所蕴含的核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迎接挑战,采取积
极的措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历史趣谈:冯道被骂为历史最大的奸臣 却让中原百姓免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冯道被骂为历史最大的奸臣却让中原百姓免死
导语:历史上总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处世原则,这种人大多数生于幽谷,存于
历史上总有这么一种人,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处世原则,这种人大多数生于幽谷,存于乔木,闲云野鹤般餐风露宿。
能在正史中能博得一席之地的更是少之又少。
那位有名的山中宰相陶弘景是一位,那冯道便是另一位了,然而这后者却是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其实让小编来说,这后者最会做人了。
这位冯大人号称史上最强官场“不倒翁”,五代十国里历事八姓十二帝的奇人,俗话说得好,文人总相轻,司马光骂他“奸臣最大”,欧阳修骂他“不知廉耻”,这啊,都是后世给的评价,下面,小编就带诸位看官来揭开这位冯大人的神秘面纱。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是个你打我,我打你,你还手我还打你,你不还手我更要打你,而且还要叫上一大帮子人揍你个乖乖的草泥马的时代,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冯道冯大人自带猪脚光环瞬间闪瞎一大票人的钛合金狗眼横空出世。
当然了,大人物一开始也是个默默无闻的主,自古以来,北方地区因地光人多,且与少数民族为邻,纷争连绵,战火不断。
而黄河以北的地区更成为游牧民族进军北方的门户,更是中原政权北境的天然防御阵地。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高祖石敬塘反唐自立而契丹扶植,作为条件,石敬塘便是答应在建国之后把燕云十六州割与契丹,何为燕云十六州?也就是今天津、北京、山西、河北等地,共计十六州,割让后的中原地区门户大开,农耕与游牧民族开始了长期的对峙。
下面言
生活常识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道的避祸之道及其代价旧时代的官僚,必须熟谙明规则、潜规则,最高境界恐怕就数五代时冯道的“五无”、“三胡涂”:无气节、无主见、无立场、无原则、无态度;既真胡涂,又不胡涂,还会装胡涂。
他曾经为五朝八姓十一帝执掌权力中枢。
对于冯道的评价,历来贬多褒少。
冯道,字可道,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882),逝于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瀛州景城人。
他在世时直到北宋初,被官民视为“完人”,其享年七十三岁亦被认为与孔子同寿的荣耀。
因在五代时“代代红”,后世史家对他有很多非议。
宋薛居正撰《旧五代史·冯道传》,批评其“然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哉!”北宋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冯道传》前专门撰文大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称他读冯道《长乐老自叙》,“见其自述认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十一评述冯道之死时也斥他“大节已亏”,“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当代史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斥冯道是五代时文官中丑恶的代表,“是这个时期的特产,是官僚的最高典型”,是官僚中最无可救药者,“哀莫大于心死,冯道就是心死透了的人”。
冯道原先是位普通书生,祖上种田务农。
他的官僚素质是逐渐炼成的。
他虽有圆滑一面,但亦有敢言一面,尤其在进入体制之初,冯道还不失书生本色,在上司面前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唐哀帝李柷天祐年间(904-907),冯道曾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首次收录为掾吏(秘书),刘乘唐室喑弱,想扩大势力攻占中山国,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出兵部署。
冯道出来反对,刘守光就将冯道逮捕下狱。
这是冯道唯一的一次因言获罪。
这次下狱,冯道差点丢了性命,从此他开始了如何适应官场体制的“炼狱”生涯。
刘守光被太原李克用攻灭,赋闲的冯道到了太原,晋王监军使张承业录用他为本院巡官,又推荐冯道为晋王(即后唐庄宗)李存勖府中从事、掌书记(秘书处负责人)。
李存勖势力渐强,正做着灭后梁的准备,文书工作极为繁重,冯道的才干充分得到了发挥。
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邺城称帝,冯道被任为省(部)郎、翰林学士,赐紫衣。
灭后梁后,冯道又升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正式成为体制内中枢人物。
冯道长踞三公及相位,但在当时并不树敌。
首先,他在官场上善于保存自己,对政治立场和道德是非采取了不争论、不分辨、不为旧主尽忠死节、不谴责改朝换代的权力者的态度,而是积极、恭顺地侍奉新朝新帝。
唐明宗李嗣源发动兵变夺了皇位,他一入洛阳就问近臣:先帝时的郎中冯道现在哪里?这个人我是知道的,是个当宰相的材料。
冯道则对李嗣源的兵变不说一句批评的话,安然入阁为相。
公元936年,石敬瑭发动兵变攻破洛阳,唐末帝李从珂自焚。
冯道对后唐灭亡不置一言,石敬瑭亦仍让他当宰相,还派他出使契丹国,说:这么重大的使命,只有您最合适。
石敬瑭让他不必深入契丹朝堂。
他反而对石敬瑭说:陛下受北朝(契丹)恩,臣受陛下恩,有什么不可以呢?虽然这是为了与皇帝石敬瑭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但冯道心底里并不反感契丹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冯道对皇帝的废立,完全没有取舍,只是一味地中立、服从。
乾祐三年(950),郭威(后周太祖)起兵攻入开封,后汉隐帝刘承祐被杀,郭威想把徐州节度使刘赟诓骗来当皇帝,为了让刘赟不起疑心,郭威命冯道为使者赴徐州。
冯道在路上对随从说:我生平从来没有干过骗人的事,这次见刘赟只好讲假话了。
刘赟不知郭威的计谋,又见朝中首辅冯道亲自来迎,便随同出发。
谁知一行人刚走到宋州,京城传来消息:郭威自任监国(代理皇帝),废黜了刘赟,并派侍卫马军指挥使率七百骑控制了刘赟。
刘赟急了,当面指责冯道说:这是怎么回事?我这次离镇赴京,是因为你这个三十多年的老宰相出马,但现在却威胁到我的身家性命了。
冯道摆出一种痴顽样子,默默不作一声。
注重除政治权变以外的个人修养操守,在社会上广收人脉,是冯道的立身之道。
唐明宗时他在宰相任上引荐了许多孤寒士子。
后唐时,工部侍郎任赞退朝时当大家的面讽刺冯道说:如果碰到危险要逃命,你肯定会先丢《兔园册》。
此书是北方农村教育儿童的启蒙读物,影响很大,明着讲冯道无品行、不珍惜知识。
但冯道也不报复任赞。
冯道自身清廉,生活不尚奢华。
《旧五代史·冯道传》赞他在后唐庄宗时,“遇岁俭,所得俸余,悉赈于乡里,道之所居,唯蓬茨(草屋或土屋)而已。
凡宰牧馈遗,斗粟匹帛,无所受矣”。
唐明宗对侍臣也称赞冯道的俭朴:“冯道性纯俭,顷在德胜寨居一茅庵,与从人同器食,卧则刍藁一束,其心晏如也。
”冯道父丧丁忧归家守孝,自己耕田樵采,与农夫打成一片,平等相处,一点也不摆贵人高官的架子。
冯道另一高明的避祸之道,就是始终避开权力中最敏感的中心气场。
后晋亡时,冯道在常山安抚民众,一时威信很高,众望所归,但他考虑郭威正虎视眈眈,便一点也不敢去抓军权,拥戴了骑兵校尉白再荣任诸军代理元帅,使军民秩序安定下来。
在很敏感的军事问题上,冯道绝不去沾手,也从未考虑过要建立私人武装觊觎帝位神器,始终只做文官。
由于他对武夫政权丝毫不构成威胁,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众多军阀对他的怀疑和忌惮。
大家都乐于接纳他、任用他,以提高自己政权的声望。
故而他在政坛上能成为“常青树”,在当时绝对是个政治奇迹。
冯道的政治态度当然是择君而视,五代时皇帝大都是武夫,但不可能是同一种类型,这就需区别对待。
唐庄宗当晋王时与后梁军在前线对峙,大将郭崇韬建议庄宗精简身边人员。
庄宗很不高兴,说:孤王为卖命的下属供一顿饭都没权力,你们另选统帅算了。
立命随军的掌书记冯道执笔起草辞职书,冯道说:大王率军征讨,屡建大功。
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荡平南边的梁寇,郭崇韬将军的建议,您不同意可以拒绝,但不宜把这件事闹大,传扬出去,敌人还以为我们君臣不和呢!请大王一定深思熟虑,改变决定。
不久,郭崇韬来赔罪,庄宗有了面子,也不“掼纱帽”了。
冯道的胆量受到称赞,这是因为他吃准了庄宗不是暴虐之君。
对那些不摸底的主子,尽管心里厌恶,他也只能应付,有时用假话、鬼话去糊弄对方。
对石敬瑭,冯道无能力改变,只好用“南朝为子,北朝为父”的鬼话去应付;后来契丹主耶律德光要留他在北朝为臣,冯道表面上不硬顶,暗中则做着南归的准备。
后晋末,契丹主入汴京,时局混乱,耶律德光将他从襄邓州召至京城,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冯道说:此时百姓,佛也救不得,只有皇帝救得。
这话一语双关,皇帝当然是指耶律德光,是给他戴一顶能救百姓的高帽子,目的是让他不滥杀中原百姓;这“皇帝”也可理解为双关语,即希望耶律德光允许汉人自己选一个皇帝。
不能说冯道厚颜无耻,他是通过敷衍契丹主来保全中原百姓的性命。
冯道在事业上知道满足,达到位极人臣、显亲事主便自我“封顶”。
他从不弄权,不培植自己心腹党羽势力,因而被认为无野心之人。
他在《长乐老自叙》中公开宣布自己的人生哲学为“三不欺”: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遵循“四如是(一个样子)”、“三事”:贱如是、贵如是、长如是、老如是,事(尊)亲、事(尊)君、事(尊)长。
后晋出帝(石重贵)时,冯道问朝中朋友:我主持政事、国务,外边有什么反应?朋友说:毁誉参半。
冯道淡然地说:不赞成我意见说我不好的人,恐怕十成之中有九成。
古代仲尼(孔子)那样好的圣人,尚且有人说他的坏话,何况我这样道德根基浅薄的人呢!所以冯道是个对自己很清醒、很看穿的人。
这种“看穿”也是一种觉悟。
千余年来学界对冯道的批评、否定有没有道理?我们不能脱离冯道当时所处的时代,不能脱离论者自身所处的时代。
如果从冯道所处时代条件出发去分析,就会发现,他至少实现了两害相较取其轻,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冯道“一仆十一主”的六代十国时期,朝野对他始终尊崇有加。
我认为对冯道的评价,不妨尊重当时朝野(皇帝、臣僚、百姓等)对他的评价;尤其是那些被他抛弃的政坛人物都不恨他、不非议他,今天我们又何必愤愤然地为“六代十国”朝野越俎代庖去否定冯道呢?后世论者把冯道的“不倒翁”现象视为政治投机、不讲道德、没有气节。
对于这一点,冯道自己也没有信心。
《长乐老自叙》中要家人“无请谥号,以无德故”,似乎已预感到身后会有人否定。
毋庸讳言,冯道政治上有实用主义;但假如我们冷静地去研究一下“六代十国”的皇帝都是些什么货色,就会发现苛求冯道尽忠于那些“旧主”,不亦太残酷了吗?在“六代十国”时倒确有两位“股肱老臣”为主子尽节,一位叫敬翔,是梁太祖朱温的谋臣,一贯助纣为虐。
虽然最后上吊“殉主”,但后世并未给他正面评价,因为他跟的主子名声太臭。
另一位是后晋的“忠臣”桑维翰,为石敬瑭谋反称帝和勾结契丹效劳,割了燕云十六州。
后晋亡时,桑维翰不肯投降契丹,被绞死,家产悉被掠。
桑维翰是“从一而终”,但他所忠的石敬瑭父子却是民族败类,这样的“忠臣”,其“气节”价值何在?冯道最为史家诟病的,是他在后晋时出使契丹的“失节”行为,但这次“勾结契丹”事件,石敬瑭是主谋,又是中原合法皇帝,冯道的出使只能算是奉命办事,不是叛国投敌,所讲的一些“肉麻话”,也带有被迫恭顺的违心因素,他与契丹主还是有距离的,内心深处是要回南朝而不愿臣事“戎狄”。
冯道的评价走下坡路直至被否定,是从宋代开始的,统治者强调臣下忠君,鼓励为王朝尽节,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就必然要在伦理、道德上否定冯道频繁换老板的做法,冯道的评价必然每况愈下。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撰于抗战时期,那个时代民族危机深重,中华民族处在最危急的时刻,媚日、投寇的汉奸横行,所以特别需要提倡民族气节,不能鼓励认贼作父、卖国汉奸无耻地去迎奉敌寇。
冯道在历史上可算是个复杂的人物,而对这类复杂人物的论定,似宜“多锤定音”,而实难以一锤定音,即随时代的不同和政治环境的不同需求而去进行评价:既不必否定五代时人们对冯道的正面评价,也赞同后世学者因所处时代的因素对他进行批判或否定;因为对于冯道这个人,不同时代的不同声音似都有合理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