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方法--平衡采购过程中的质量与成本
工程项目管理中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分析

Construction & Decoration建筑与装饰2023年9月下 43工程项目管理中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分析郭正安湖南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0摘 要 近几年,伴随工程建设规模逐渐增大,给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增加极大难度,在进行工程管理时,必须要加强管理理论和实际有效融合,并且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工程工期、成本与质量间具有紧密联系,三者间任何一个发生变化,则会联动其他因素发生变化,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工程工期、成本与质量综合均衡优化。
对此,本文对工程项目管理中工期、成本与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工期-成本-质量综合均衡优化策略,以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 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工期;成本;质量Comprehensive Balance Optimization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Period-Cost-Quality i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Guo Zheng-an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0, Hunan Province, China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ly expanding scale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t brings extreme difficulty 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 and rationally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en carrying out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among construction period, cost and quality, and any change in any of these three factors will be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other factors, so it i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comprehensive balance optimization of construction period, cost and quality. Therefo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construction period, cost and quality i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and discusses the comprehensive balance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construction period-cost-quality to provide relevant references.Key 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ork; construction period; cost; quality引言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化进程在不断推进,与之相对应的新工业也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让工程项目管理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关键作用。
生产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的平衡

生产成本控制与质量管理的平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生产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生产成本控制是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努力寻找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质量管理则是指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和提供优质产品或服务,通过监督和控制全过程来确保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然而,生产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之间存在一种平衡关系。
如果企业过于强调生产成本控制,可能会忽视对质量的重视,导致产品或服务质量下降,给企业带来不良后果。
相反,如果企业过于强调质量管理,可能会忽视成本的控制,导致企业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价值和利润。
为了实现生产成本控制和质量管理的平衡,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企业应该明确自己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
不同的产品和市场对成本和质量有不同的要求,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对于高端市场,客户更关注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在质量管理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对于低端市场,企业可以适度降低成本,但不能降低产品质量的底线。
其次,企业应该注重生产流程的优化。
通过科学的生产规划和流程设计,降低生产环节中的资源消耗和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
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减少人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不影响产品质量。
第三,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这包括制定和执行质量标准、建立质量控制流程、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和选择等。
通过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来实现质量提升和成本控制的平衡。
通过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成本。
通过产品升级,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
最后,企业应该进行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的监控和评估。
通过建立成本管理体系,及时了解和分析生产成本的构成和变动情况,找出成本控制的潜在问题和风险,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应对。
平衡物流采购中的质量与成本

平衡物流采购 中的质量 与成本
■ 苏 恒
什么是物流采购过程中的质量成本?基本 的定义是 : 在 原材料供应过程 中由于质量不 良而造成的成本损失 。目前采
二、 人种措施预防质镀问题
质量不 良而造成的损 失是 惊人 的 , 问题 发生之 后 , 购 采
、
物流采购巾的质 问题
采购过程 中的质量问题 主要来 自两个方面 : 原材料质量
问题和供应商质量问题 。 原材料 的质量问题 主要体现在产 品
的品质和交货上。原材料的品质 问题 表现在 两方面 : 一是购 入 的原材料本 身品质低 劣 , 某些性能指标不能达到采购方的
规格 要求。二是由于客户或采购方变更采 购要 求 , 而使现有
序 。对潜在供应 商进 行认 真的审核 与认 证是
全面了解供应商能 力的最 好手段。通过供 应 商的现场审核 ,采购 方可 以全面 了解供应 商 的生产 运营状况 、 技术水平 、 研发 能力 、 管理 体 系及信息化程度 ,这 为避免采购风险 的发 生奠定 了基础 。审核 的内容包括质量认 证体
任何风险( 交货风险、 财务风险等) 所造成 的相 关损失 、 及为避
免这些风险所进行的前期投入 。 质量成本已成为越来越 多企
业在供应 商管理 中的重要评估指标。 但在 实际操 作过程 中 ,质量 与成 本之间却存在矛盾 : 采
购方希望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 下 ,尽可 能降低采 购价格 。 然而采购成本 的一味 降低 却导致供应 商选用质量较 差的原
系 、 备 与 工 艺 能 力 、 发 能 力 、 产 流 程 及 设 研 生 过 程 控 制 、生 产 能 力 及 生 产 饱 和 度 、 财 务 状 况 、 单 管理 、 户 管理及 客户 服务 、 材料 订 客 原
质量成本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分析

质量成本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分析质量是产品和服务的核心,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然而,保证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同时,企业也需要考虑成本的控制。
在这种背景下,质量成本和质量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
本文将分析质量成本与质量管理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利用质量管理来降低质量成本。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质量成本的概念。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了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而支付的费用。
它分为内部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成本。
内部质量成本包括内部检验、检测设备维护、训练人员等方面的费用。
而外部质量成本则指由于产品或服务质量问题而导致的赔偿、维修、退货等费用。
质量成本是企业在保证质量的过程中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质量管理是一种针对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综合管理方法。
它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预防和纠正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质量问题的发生,从而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
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企业全员参与,以实现持续改进和客户满意。
质量成本和质量管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质量管理的目标是降低质量成本。
首先,质量管理通过强调预防,采取措施来减少产品和服务的缺陷。
这样一来,就从根本上减少了内部质量成本。
例如,企业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建立检测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和成本。
其次,质量管理还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进一步降低外部质量成本。
通过提升质量,企业可减少退货、维修和赔偿等费用,提高客户满意度。
此外,质量管理还可以促进成本效益的提升。
质量管理强调过程的持续改进和精益生产。
通过全面优化生产流程,消除浪费和不必要的环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同时,质量管理还注重员工的培训和参与,倡导团队合作和全员质量意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平,进一步降低成本。
然而,质量成本与质量管理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质量成本是质量管理措施的反映。
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需要高昂的质量投入,这同时也就意味着较高的质量成本。
采购人员的工作总结——分享如何平衡采购成本与质量需求

采购人员的工作总结——分享如何平衡采购成本与质量需求采购人员的工作总结——如何平衡采购成本与质量需求作为公司的采购人员,我们的工作涉及到产品质量、采购成本、物流运输等方方面面。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如何平衡采购成本与质量需求。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以协助采购人员更好地处理相关问题。
1.了解市场价格在采购的时候,我们首先要了解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是根据供需、行业规模、生产成本等方面的综合考虑打出来的。
如果我们对市场价格不了解,就很难做到合理采购,难以平衡成本与质量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了解市场价格,并对比公司的需求,找到最优的采购策略。
2.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是一个有效的采购成本控制策略。
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谈判的力度更大,以获得更好的价格和服务。
通过长期合作,可逐渐建立起互信、互利的伙伴关系,保障双方共同的利益。
同时,我们也可通过更好的沟通和了解供应商的情况,提供质量需求,以实现高品质的采购。
3.了解供应链了解供应链是控制采购成本和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
采购人员要了解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寻找合理的生产和物流方案,以降低采购成本。
同时,如果能直接和原材料供应商打交道,并了解他们的质量保证系统,即可从根源保证采购的质量。
4.建立全面的采购质量管理体系采购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和保证产品质量。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制定文件化的采购管理流程,对采购的材料和产品进行严格的审核和质量控制。
这个体系的作用在于帮助采购部门确定哪些供应商是值得信任的,选出最优的供应方案,最大化采购效益。
5.加强现场检查采购人员需要定期地对采购的产品进行现场检查。
产品检查的目的主要在于发现一些质量问题并及时改善,从而保障公司产品的质量稳定。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在后期为质量问题而支付不必要的成本。
现场检查还能促进与供应商的关系,并促进供应商改进生产和质量管理。
总结采购人员在平衡采购成本与质量需求时需要考虑市场价格、供应商合作、了解供应链、建立全面的采购质量管理体系、加强现场检查等方面。
质量管理相关方法

质量管理相关方法质量管理是企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涉及到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
为了有效地管理质量,各类质量管理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包括六西格玛、PDCA循环、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质量成本分析和统计过程控制。
六西格玛是一种以改进质量和降低变异为目标的管理方法。
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以及对过程的改进和优化,来实现质量的提升。
六西格玛方法强调数据驱动决策,采用DMAIC的步骤,即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
通过这一方法,企业可以识别和解决问题,降低缺陷率,提高生产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PDCA循环是一种质量管理方法,它以持续改进为核心。
PDCA循环包括四个步骤,即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
在计划阶段,确定目标和制定计划;在执行阶段,实施计划并收集数据;在检查阶段,分析数据并评估结果;在行动阶段,采取纠正措施并持续改进。
PDCA 循环通过反复循环,不断优化过程,提高质量和效率。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是一种通过识别和评估潜在故障和其影响的方法。
FMEA通过分析故障的可能性、严重性和检测能力,来确定优先处理的故障和预防措施。
它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解决潜在的问题,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可靠性。
质量成本分析是一种通过评估质量相关成本的方法。
质量成本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预防成本、评估成本和故障成本。
预防成本是为了防止质量问题而进行的投资,如培训和改进活动;评估成本是为了检测和评估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进行的投资,如检验和测试;故障成本是由于质量问题而引起的损失,如返工和退货成本。
通过质量成本分析,企业可以对质量管理活动进行经济性评估,找到合理的平衡点。
统计过程控制(SPC)是一种通过对过程进行监控和统计分析的方法,以实现质量的稳定和持续改进。
SPC包括收集数据、制作控制图、分析过程变异和采取纠正措施等步骤。
通过SPC,企业可以及时发现过程中的变异和异常,及时采取措施纠正,确保产品或服务的稳定质量。
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成本)(Total-quality-management-and-cost-of-quality)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and cost of quality(译文)全面质量管理与质量成本费根鲍姆在1950年改善引入全面质量管理(TQC)的概念到西方国家,作为一种管理工具,以通过降低运营成本产品设计和质量损失。
日本化学家卡罗,在 1950-1960年左右介绍了日本全面质量管理,他指出“在全公司范围内将其作为管理工具以生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将会在短期内以及在不久的将来,都会给公司带来竞争上的优势。
”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企业文化,允许其以最低的成本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实现客户的满意度,同时,确保业务的不断改进与发展。
为使组织有效运作并取得成效,必须识别众多相互关联的活动。
一个活动使用资源和管理,以使输入转变为输出,被认为是一个过程。
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直接影响到下个过程的输入。
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包括三个主要活动:制定有效的政策和策略组织;有效的管理组织;寻求持续改进。
首先,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
当明白出现的问题是“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实现我们组织的全面质量管理?”。
此时,我们就会明白,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含义和“质量改进”基础知识以及如何提高质量管理。
一种改进质量的工具,必须安装在我们的组织,使其有足够的质量改进和全面质量管理设施。
全面质量管理在实践中了解一些哲学家和他们的质量方针<•全面质量管理的最终目标是让组织取得更大的利益,例如通过最小化的成本来实现最优化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哲学的全面质量管理适用于任何以客户为导向,致力于质量的组织。
质量必须致力于传播各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此外,管理承诺包括每个部门、功能和工艺的组织和积极主动的承诺组织里的每一个人都满足顾客需求,寻求持续改进。
质量改进是任何现代组织的目标。
改进需要持续且永无止境的。
改进的方法可应用于两个工作人员和过程。
改善的程度达到可以测量、监控,并且控制。
在进行质量改进的实际情况中往往会存在一些问题。
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成本与效益评估

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成本与效益评估在现代企业运作中,质量管理体系是确保产品或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质量管理体系涉及到各个环节,包括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等。
然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因此评估质量管理体系所带来的效益和成本是至关重要的。
一、质量成本评估质量成本是指为了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而发生的费用。
质量成本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预防成本、评估成本和故障成本。
1. 预防成本预防成本是指为避免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而进行的工作所花费的费用。
这些费用包括培训、制定质量标准和程序、设备的维护保养等。
通过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预防成本可以减少因质量问题而引起的后期成本。
2. 评估成本评估成本是指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检验和评估的费用。
这些费用包括检测设备的购买和维护、检验人员的培训、实验室设施的建设等。
通过对产品进行评估,可以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确保产品质量。
3. 故障成本故障成本是指由于产品质量问题而引起的直接和间接的费用。
直接的故障成本包括产品召回、维修和退款等,间接的故障成本包括声誉损失、顾客流失等。
故障成本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其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效益评估质量管理体系所带来的效益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估:质量提升和成本降低。
1. 质量提升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可以使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得到提升。
高品质的产品能够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客户的满意度,进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质量提升还可以减少产品故障和不合格品的数量,降低产品召回等故障成本。
2. 成本降低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通过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和控制,可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变异性和浪费,从而降低成本。
同时,质量管理体系可以减少产品的不良品率,降低不良品的处理成本和返工成本。
此外,质量管理体系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节约生产资源,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成本。
三、质量成本与效益的权衡在评估质量管理体系的质量成本与效益时,需要进行有效的权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量管理方法--平衡采购过程中的质量与成本
采购过程中的质量成本是指在原材料供应过程中由于质量不良而造成的成本损失。
目前电子行业采购中的质量成本内涵已远不止此,它包括采购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风险(交货风险、财务风险等)所造成的相关损失、及为避免这些风险所进行的前期投入。
质量成本已成为越来越多采购方在采购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质量与成本之间存在矛盾:采购方希望在满足质量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采购价格。
然而采购成本的一味降低却导致供应商选用质量较差的原材料,质量问题频繁发生,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当采购方要求提高产品质量时,却面临了供应商提价的要求。
如何在采购中平衡成本与质量的关系、如何管理采购中的质量成本成为采购经理们的挑战。
一、采购中的质量问题
采购过程中的质量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原材料质量问题和供应商质量问题。
原材料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品质和交货上。
原材料的品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购入的原材料本身品质低劣,某些性能指标不能达到采购方的规格要求。
二是由于客户或采购方变更采购要求,而使现有的元器件无法满足新的质量标准。
在产品交货方面,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运输过程中造成的产品损坏、来料包装破损、来料标识破损或缺失、货物错发和来料混装。
供应商质量问题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供应商运作不良导致供应品质及交货期不稳定;
2.供应商的投资方或合作方改变投资方向,导致转产或退出采购方所需原材料的生产;
3.供应商的财务不良导致破产。
以上各种类型的问题一旦发生,采购方必须立即采取行动来进行处理和补救,由此产生的各项费用,比如不合格产品的分析检验费用、退换货的运输成本、改用其它替代产品或替代供应商导致的支出增加、与供应商联系磋商或派人去供应商生产现场调查监督的费用,及质量不良造成停产的损失费等都属于质量成本。
二、预防质量问题
质量不良而造成的损失是惊人的,问题发生之后,采购方需要投入很大精力和成本进行问题的解决和补救。
虽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但如果能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思想来管理质量,预防问题的发生,将更有利平衡质量与成本二者之间的关系。
如何在采购中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以下六种措施将非常有效:
1.建立分工明确的组织机构。
目前,越来越多的采购方把供应商开发和供应商管理职能从采购管理中分开,分别成立独立的资源开发与资源管理部门,并设置专人对供应商质量进行管理。
供应商质量管理包括与供应商绩效相关的原材料品质、成本、交货期及服务等各项指标的管理。
明确的分工带来明确的职责:供应商开发工程师负责对供应商的产品符合性及技术工艺能力进行初步评估;供应商质量工程师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各种系统工具对供应商的质量绩效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定期的评估。
这样的管理结构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了采购质量风险的发生。
2.执行清晰的供应商认证程序。
对潜在供应商进行认真的审核与认证是全面了解供应商能力的最好手段。
通过供应商的现场审核,采购方可以全面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运营状况、技术水平、研发能力、管理体系及信息化程度,这为避免采购风险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审核的内
容包括质量认证体系、设备与工艺能力、研发能力、生产流程及过程控制、生产能力及生产饱和度、财务状况、订单管理、客户管理及客户服务、原材料管理、员工素质和环保措施等。
3.定期评估供应商的绩效。
对供应商进行定期评估可以使采购方及时了解和把握供应商各方面的情况变化,以便随时对其技术能力、管理能力、供应能力及各种风险做出科学的推断。
主要评估的指标包括供应能力、国际化/本土化能力、研发与创新能力、主动性与灵活性、信息化能力、品质绩效、运送绩效、仓储优势、服务绩效、价格方法、财务优势、利润与库存周转率及潜在风险。
4.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并及时传达给供应商。
清晰明确的需求是与供应商沟通过程中的关键。
在很多时候,标准不清楚是导致元器件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造成了修改/更新费用的增加及交货期延迟。
5.协助供应商改善产品质量。
在很多情况下,采购方派出质量控制或技术人员与供应商共同探讨改善产品质量的途径,能有效提高质量改进的效率。
虽然,这种做法表面上增加了一些成本,但它却加快了产品质量的改善速度,使企业的整体质量成本得以下降。
6.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
高素质的采购团队能使供应管理具有高效率,并能在追求成本降低的同时,科学地判断和预防采购风险。
良好的沟通能力、对原材料市场的熟悉程度及市场敏感度决定了采购人员能否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
有些采购人员为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没有针对现有成本进行认真分析,而采取一味打压供应商价格的方法,往往迫使供应商选择未达标准的廉价材料进行生产,或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标准,结果导致质量事故频繁发生,这使采购方用来处理质量问题的成本远远超过了原材料降价带来的成本节约,得不偿失。
因此,培养和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建立高效率的采购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三、平衡质量与成本
质量改善与成本降低是否能够达到平衡呢?四象限分析法是一个有利的工具。
将供应商的产品根据质量与成本两类因素划分为四种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是产品质量好,但成本高。
这类供应商往往掌握某些核心技术或在市场上处于领导地位。
采购方若想得到好的价格,必须认真分析其成本构成,采取谈判的方式争取成本的降低。
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它能帮助采购方在谈判中掌握主动权。
二是产品质量好,且成本也令人满意。
这是采购方需要极力去维护的供应商,与其进行定期的交流与评估,并可适当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或与其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来保持良好的绩效。
三是产品质量不好,但成本令人满意。
采购方必须对这一类供应商进行分析,如果产品质量问题是由可以改善的因素造成的(如工艺流程不合理、质量记录不完整等等),采购方可以与供应商一起攻关,在尽量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找到改善的最佳途径。
如果经过努力仍无法改善或属于无法改善的因素造成的品质低劣,采购方应着手更换供应商。
四是产品质量不好,且成本高。
采购方必须立即着手寻找替代供应商进行更换,否则企业将被迫支付大量的额外成本。
除了四象限分析法外,还有一些常用的工具比如鱼骨图分析法、量化分析法等能有效地帮助采购方追本溯源,找到平衡质量和成本的最佳对策。
但是,质量成本的量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如何科学地将质量成本的管理投入进行量化仍然是物流采购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