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以往考试试卷

合集下载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A.实践性B.革命性C.科学性D.民主性答案:D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特点包括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不包括民主性。

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A.自然界的规律B.人类社会的规律C.思维的规律D.人类思维的历史发展答案:C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不是思维的规律。

3、下列哪一项不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2.世界是可知的 C.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D.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答案:B解释: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而世界是可知的并不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4、下列哪一项不是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B.世界是精神创造的C.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D.意识决定物质答案:C解释: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为世界是精神创造的,而不是统一的物质世界。

二、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论的基本观点是: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真理的客观性及其检验标准。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的,其客观性在于真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事物,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符合客观事物的真理才是正确的。

三、论述题请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相互关联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阐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方面,历史唯物主义帮助我们认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

大学马克思考试试卷

大学马克思考试试卷

大学马克思考试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哪一方面?A. 政治制度B. 文化影响C. 经济基础D. 社会关系2.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哪部著作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 《共产党宣言》B. 《资本论》C. 《哲学的贫困》D. 《德意志意识形态》3.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哪种社会主义?A. 空想社会主义B. 国家社会主义C. 拉萨尔社会主义D. 无政府主义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5.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批判了谁的哲学思想?A. 黑格尔B. 费尔巴哈C. 普鲁东D. 康德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 马克思是如何理解“剩余价值”的?3. 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的基本设想是什么?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理论。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有哪些主要内容?四、案例分析(共30分)请分析以下案例,并说明马克思的哪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这一现象。

案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大型科技公司通过收集用户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精准营销,获取巨额利润。

然而,这也引发了关于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的社会讨论。

考试结束,请同学们交卷。

[注:以上内容为模拟考试试卷,实际考试内容和形式可能有所不同。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历史渊源
a. 马克思主义的定义和基本概念是什么?
b.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是怎样的?
2.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a.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和特点是什么?
b.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3.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a.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a.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和目标是什么?
b.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5.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原理
a.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什么?
b.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原理是怎样的?
6.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理论观点
a.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怎样的?
b.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变革的观点和路径是什么?
7.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方法论
a.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什么?
b.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有哪些重要原则?
8.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
a.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b.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特点和路径是怎样的?
9. 马克思主义与其他理论体系的比较和对话
a.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理论体系的异同点是什么?
b. 马克思主义与宗教、民族主义等思潮的关系如何?
10.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前景展望
a. 马克思主义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启示和指导是什么?
b. 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发展和前景如何展望?。

马克思考试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考试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考试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 D )A.实事求是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 C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 D.逻辑性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思维和存在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B )A. 不可逆性B. 客观现实性C. 可知性D. 伸张性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 A )A.广延性和伸张性B.持续性和顺序性C.绝对性和无限性D.有限性和特殊性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D.一切创造性活动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这是一种( B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A.人可以创造规律B.人可以改变规律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D.人可以消灭规律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B.从判断到推理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D. 从知觉到表象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B.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C.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D.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16.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B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把握事物的度C.确定事物的质D.认识事物的量17.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C )A.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 B.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18. 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A.风来雨至 B.冬去春来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19. 实践和认识的客体是( D )A.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B.外部自然界C.客观存在的事物D.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0.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B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C黑格尔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21.概念、判断、推理是( B )A.感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B.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C.社会意识的三种基本形式D.社会心理的三种基本形式22. “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

马原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任务是:A. 批判反动的哲学体系B. 提供党和人民的思想武器C. 了解自然和社会的本质D. 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答案:B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A. 革命性B. 实践性C. 科学性D. 主观性答案:B3.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以什么为核心?A. 实践B. 理论C. 无产阶级D. 党的建设答案:A4.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几个重要阶段?A. 三个阶段B. 四个阶段C. 五个阶段D. 六个阶段答案:B5.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观点是:A. 实践决定意识B. 意识决定实践C. 实践和意识相互作用D. 实践与意识无关答案:A二、简答题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什么?它对社会发展有什么指导作用?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它指出,生产力的发展逐渐与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引发社会变革的动力。

这一矛盾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它与传统历史观的区别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核心观点是: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阶级斗争是驱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内在规律。

与传统历史观相比,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更加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深刻揭示了阶级斗争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三、论述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强调实践在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请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论述。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历史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动力。

例如,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实践决定意识",指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感知和理解客观世界,并在实践中不断改变和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另外,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革命实践也是实践观的体现。

马克思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期末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期末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是()。

A. 唯物辩证法B. 唯心主义C. 辩证唯物主义D. 科学社会主义答案:C2.下列哪位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影响?A. 亚里士多德B. 亚当·斯密C. 弗洛伊德D. 黑格尔答案:D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 私有制B. 个人利益C. 阶级斗争D. 政府政策答案:C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

A. 价值论B. 剩余价值理论C. 边际效用理论D. 供给需求理论答案:B5.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

A. 平等B. 自由C. 民主D. 共产主义答案:D二、问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和统一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还强调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阶级斗争推动的。

2.马克思主义如何理解阶级斗争?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存在剥削和被剥削的矛盾,从而引发了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三、论述题论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答案: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同时为社会主义的理论提供了思想武器。

其次,马克思主义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共产主义,即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还提供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思路和政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理论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并提出了人民民主的概念。

马克思-考试试卷

马克思-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下列选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是()A.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C.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2.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3.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

这是一种()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4.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C.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5.矛盾的斗争性是指()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渗透C.矛盾双方相互排斥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6.揭示事物的发展状态和形式的规律是()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7.下列各项属于因果联系的是()A.风来雨至,电闪雷鸣 B.冬去春来,夏尽秋至C.摩擦生热,热胀冷缩 D.夜尽昼至,昼尽夜来8.“从本质上看,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一种()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9.下列各项属于感性认识基本形式的是()A.感觉 B.概念 C.判断 D.推理10.把实践证实的理论看成是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这是一种()A.唯物辩证法观点 B.唯理论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11.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A.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 B.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C.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 D.一切从理论原则出发12.下列选项属于意识形态的是()A.语言学 B.逻辑学 C.数学 D.哲学13.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产品的分配方式C.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14.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A.折中主义观点 B.相对主义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心主义观点15.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A.一定程度上推动社会的发展 B.摆脱历史条件的制约C.改变历史发展的规律 D.决定历史时代的特点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6.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期末马原试题及答案

期末马原试题及答案

期末马原试题及答案【正文】二〇二一年期末马克思主义原理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

A. 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B. 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革命C. 阶级斗争和剩余价值理论D. 科学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经济答案:A2.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

A. 世界是物质的B. 世界是可知的C. 世界是感性的D. 世界是发展的答案:D3. 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指出,帝国主义是()。

A. 资本主义发展的终极阶段B. 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始阶段C. 资产阶级专政的形式D. 全球化经济的标志答案:A4. 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

A. 社会主义制度B. 公有制经济C. 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D. 实现共同富裕答案:C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

A. 邓小平理论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科学发展观D.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答案:D......第二部分: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1.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是什么?其核心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其核心是辩证法。

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有哪些重要观点?答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过程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重要观点。

3. 马克思主义如何指导实践?答案:马克思主义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通过改造社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4. 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有哪些特点?答案: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具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和危机加深等特点。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三部分:论述题(共50分)1. 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作用。

答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和精神支柱,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0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2、哲学史上二元论的著名代表是C、笛卡尔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是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4、中国古代“五行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构成的,这种观点属于B、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5、下列表述中,正确描述运动和静止关系的有A、“静者静动,非不动也”6、“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7、“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A、一维性一维性或不可逆性: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先后关系)。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即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矛盾性)8、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9、“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事物发展的前进性10、下列现象中,属于表象的有B、望梅止渴表象:主体对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回忆和再现,即当感觉和知觉直接反映的客体离开后,在人的头脑中暂留下的东西。

1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里是强调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2、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是C、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13、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统一起来1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15、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主要是C、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发展水平判断现实生产力的先进与否,最根本的就是科技引入生产工具系统造就的何等生产力性质和水平这一“物质标志”。

16、国家的实质是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17、上层建筑(社会的政治结构)的核心是D、国家政权上层建筑构成:政治上层建筑:①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②人民武装、行政机构和法制设施(国家政权)思想上层建筑: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政治、法律、哲学、道德等)。

18、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阶级是指特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

19、社会进步是D、既指物质文明的进步,又指精神文明的进步20、人类解放就是C、摆脱盲目必然性和社会关系的奴役人类解放:指人从自然力和从社会关系中获得自由两方面(即人类认识和把握了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自由地驾驭它们,为人类服务)。

21、哲学研究的对象是C、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普遍规律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2、“心外无物”是属于B、主观唯心主义明代的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7、人脑与动物大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人脑具有“第二信号系统”)9、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理指(C、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11、概念、判断、推理是(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13、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是指(C、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1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15、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生产工具)16、国家的实质是(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17、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8、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是(B、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19、人的价值的两个方面是指(C、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二、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1、以下各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有(A、B、D、E)A、存在就是被感知B、物是观念的集合C、理在事先D、心外无事,心外无理E、吾心即世界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自然科学前提是(A、B、E)A、生物进化论B、细胞学说C、信息科学D、控制论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3、下列活动属于人有意识的活动有(A、D)A、三思而后行B、趋利避害C、饥不择食D、眉头一皱计上心头E、饮食和生育4、下列说法属于规律的是(B、C、E)*A、交通规则B、万有引力C、反动派总是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D、我每天晚上10点钟睡觉,早上6点钟起床E、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5、在下列现象中属于量变必然引起质变的是()A、生产力不断增长,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的形状和体积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生出小鸡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进化E、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温到100摄氏度就变成蒸汽6、下列活动哪些是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具体表现(A、B、D)*A、工人炼钢B、司法人员办案C、学生读书D、科学家做试验E、运动员在赛场比赛7、“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这段话说明(A、C)A、劳动是人的生存的基础和源泉B、劳动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C、劳动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和源泉D、劳动是社会各种生产的表现形式E、劳动是社会思想的直接现实和物质外壳8、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

它们分别是(E、A)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D、技术科学、逻辑学、道德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9、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有(A、B、C)A、经济斗争B、政治斗争C、思想斗争D、领土纷争E、宗教斗争1、哲学史上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是(C、D)A、黑格尔B、费尔巴哈C、康德D、休谟E、赫拉克利特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主要自然科学前提是(A、B、E)A、生物进化论B、细胞学说C、信息科学D、控制论E、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3、哲学物质观经历的基本历史阶段是(A、C、E)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B、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D、自然科学的物质观E、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4、下列说法属于规律的是(B、C、E)*A、交通规则B、万有引力C、反动派总是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D、我每天晚上10点钟睡觉,早上6点钟起床E、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5、矛盾问题的精髓是(A、C)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问题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C、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的关系问题D、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问题E、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关系问题6、下列活动哪些是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具体表现(A、B、D)A、工人炼钢B、司法人员办案C、学生读书D、科学家做试验E、运动员在赛场比赛7、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A、B、E)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D、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真实可靠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8、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

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

它们分别是(E、A)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D、技术科学、逻辑学、道德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9、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发展,是因为(C、D、E)*A、它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B、它的增长不影响社会发展速度C、它的密度不决定社会性质D、它的变化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更E、它不是引起社会革命的原因10、下列观点违背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有(A、B、C、E )A、“天不变,道亦不变”B、“五德终始”C、“一切都服从注定的命运”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E、“克己复礼”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最基本的两面种状态,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3、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把握的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的和内部联系的认识4、宗教: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的虚幻的和颠倒的反映,是臆造和崇拜超自然神奇力量支配世界和人生的社会意识形式5、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支配,成为自然界和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否定之否定规律: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由于这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事物的发展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即新的肯定)的两次转化,形成一个周期,呈现出中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运动。

3、感性认识:指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的感官直接感知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的认识4、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现象、本质和规律的意识形式5、人的价值:人对自己需要的满足,即作为客体的人的活动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四、判断说明题(每题5分,共20分)1、意识是社会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答:(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客观需要和可能;(2)劳动在语言的形成中起决定作用,语言的产生推动意识的发展;(3)劳动是猿脑转变为人脑的决定因素,人脑的产生使意识有了物质基础;(4)劳动促使意识的内容更加丰富。

2、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答: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1)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决定着社会结构的性质和面貌;(3)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3、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了阶级。

答:1、含义:是指特定的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

2、产生过程(1)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产生是生产力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发展不足的结果。

(2)产生的具体条件:经济前提: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的基础(3)产生途径氏族内部出现剥削者和被剥削者、穷人和富人;通过战争把俘虏变为奴隶。

4、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答: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