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籍07 抗日战争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指导

(一)心理是关键,准备要充分一、考试过程中心态的调整①树立自信心,给自己积极向上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好!②克服临考前夕“这里还模糊、那里未掌握”的心理障碍,事实上临近高考你已经掌握了许多知识。
③要走出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阴影,模拟考试受挫不等于高考失败!④即使出现“知识空白”现象,保持镇静,善于联想,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二、用好发卷后的5分钟拿到考卷后5分钟内不允许答题,,而按要求在规定的地方写好姓名和准考证号、座位号,然后对试卷作整体观察,对全卷有整体把握,早定作战方案,对全卷难易程度和所需时间作大致评估。
所有这些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制定科学合理的答题策略。
三、答题顺序安排选择题按试题顺序做完。
非选择题,可按试题顺序从易到难跳着做。
四、时间分配合理分配时间,把握答题节奏,稳扎稳打。
选择题,每题50秒钟,不超过1分钟,不会的选择题也要根据理解和第一感觉选择一个选项。
非选择题,每题用15-20分钟,根据分值确定答案数量,一般每条要点2—3分。
(二)技巧是捷径,方法有多种一、选择题——选择题的灵魂是审题1.最佳选择题: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选项,找出最佳答案。
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
2.因果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解题方法】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
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
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淆,不分主次等。
3.否定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14页word

2019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其参考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72分)注意事项: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案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第小题1.5分,共42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我国的氏族社会始于A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2、今桂林与长沙之间,历史上的水路交通最早开通于A战国 B 秦朝 C西汉 D隋朝3、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人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A东汉 B曹巍 C唐朝 D北宋4、元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是图中的A (1)B (2)C (3)D (4)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6、甲午战争后,列强竟相对清政府代款,是为了(1)取高额回扣利息(2) 长期把持中国海关(3)进一步控制中国命脉(4) 扩大在华政治势力A、(1) (2) B (1) (2) (3) C (1) (2) (4) D (1) (2) (3) (4)7、康有为向光绪帝呈递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实际上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A提出了各方面具体的变法建议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治体制C系统论证了维新变法的理论 D明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的出路8、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
这主要是因为该政策A得到了列强的认可 B可使美国在华获得的权益居列强之首C表明美国承认列强的在华特权 D有利于美国加快侵华步骤9、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10、列关于二次革、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都是国民党直接领导的 B都是为了维护辛亥革命C都反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最终都未取得成功11、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12、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的原因是A日本侵略军战线太长 B抗日根据地有力牵制敌军C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尚未充分发展 D英美主张接受“近卫声明”13、中共中央提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口号,主要是针对A近卫关于“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声明 B汪精际集团公开叛国投敌成立伪政权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前后的政策转变 D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破抗战1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1)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2)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3)农民基本利益(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1) (2)B (1) (2) (3)C (1) (3) (4)D (1) (2) (3) (4)15、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急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中,不包括A没收官僚资本 B完成土地改革C合理调整工商业 D节减国家机构经费16、造成1959—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严重困难的多种因素中,主要的是A空前严重的自然灾害 B国际反共势力的破坏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反右倾”的后果 D苏联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17、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18、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9、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秘笈01 冠词、名词、代词-备战2019年高考英语抢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

考点 1 冠词冠词是历年高考的必考点,对于冠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冠词的基本用法和习惯用法,高考中常见的考点如下:①冠词的泛指、特指②在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等级前的用法③固定搭配④ a 和an的区别(2017新增)预计2019年的高考仍然会以考查冠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使用为主,以语篇型语法填空和短文改错的形式出现,它可能把冠词的各种用法结合名词一起进行考查。
考向1 不定冠词1. 与可数名词单数连用, 表示类别,泛指一类人或事物。
☞—I knocked over my coffee cup. It went right over the keyboard.—You shouldn’t put drinks near a computer.2. 用来表示不确定的某一个, 相当于a certain。
☞—Hello, could I speak to Mr. Smith?—Sorry, wrong number. There isn’t a Mr. Smith here.3.用于数量、时间等名词前, 表示"每一(单位)的……"。
☞I earn 10 dollars an hour as a supermarket cashier on Saturdays.4. 在抽象名词、物质名词前(特别是这两种名词有定语修饰时)用不定冠词,使之意义具体化,表示"一种"、"一件"、"一份"等。
☞It is an honour for me to be invited to the party.我被邀请参加聚会是一种荣誉。
(honour是抽象名词,an honour指一件荣誉的事)5. 不定冠词用在序数词前不表示排序,而表示"再一,又一"。
☞She didn’t like the color of the two bags and asked for a third one.她不喜欢这两个包的颜色,又要了一个。
1. (2018·新课标II卷·短文改错)As the kid, I loved to watch cartoons, but no matter how many times I asked to watching them, my parents would not to let me.【答案】the改为a【解析】考查冠词。
【高考速递】秘籍07抗日战争-高考历史抢分秘籍(Word版含解析)

秘籍07 抗日战争(2018年湛江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下图为民国21年《申报》刊登的“金鼠牌”香烟的广告。
这反映了A.广告是宣传抗日的主要媒体B.全民抗日成为社会共识C.商界积极参与爱国教亡运动D.中日矛盾不断地被微化【答案】D1.图片型选择题的特点及答题技巧(1)题型特点文物图型选择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最多的一种试题。
此类题型主要通过文物图切入考查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中的文物一般选用的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具有实证价值的东西,主要有遗迹、遗址、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图片或照片、宣传标语、票证、证件等。
过名称来判断其时间、用途、质地等信息。
领导①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战。
②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③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④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下面是1937年6月15日,蒋介石向周恩来提出的几项条件。
它反映出国民政府()(1)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由蒋指定国民党的干部若干人,共产党推出同等数目的干部组成,蒋为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2)两党一切对外行动及宣传,统由同盟会讨论决定,然后执行;(3)同盟会在进行顺利后,将来视情况许可扩大为国共两党分子合组之党。
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2.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地方政府早就向蒋介石汇报了灾情,可是他置之不理。
《大公报》的记者跑到前线,写了一篇《豫灾实录》的灾情报道,该报主编王芸生又加了一篇社论《看重庆,念中原》,对中央政府提出批评。
蒋介石勃然大怒,把《大公报》停刊三天。
由此可说明A.近代中国的报刊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C.国民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开始走向动摇D.国民党派系斗争影响政府行政3.1942年2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5亿美元,超过了1937年到1941年7月贷款总数的两倍,而且未规定利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
【推荐】秘籍07+抗日战争-备战2019年高考历史抢分秘籍

(湖北省宜昌市2019届高三调研)“关东画派”创始人王盛烈的开宗立派之作——《八女投江》,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东北抗联题裁的中国画作品,画作展示了1938年冬八个东北抗联女战士的英雄事迹。
这幅画作反映出当时A.全面抗战产生了广泛影响B.妇女解放运动成果显著C.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D.抗战促进民族精神重构【参考答案】D一、图片型选择题的特点及答题技巧1.题型特点历史图片选择题,主要通过图片与文字相结合形式考查学生阅读能力及转换图片与文字的能力。
一般有地图型、漫画型、历史器物型等类型。
(4)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2枚:“卢沟桥抗日”“战斗在长城内外”;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时邮政总局发行邮票8枚:“七七战火”“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敌后游击战”“芒友会师”“华侨捐献”“台湾光复”“伟大胜利”。
两套邮票相比,后者A.突出中共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B.强调了美苏两国对中国抗战的援助C.呈现了抗战中不同阶层的历史地位D.肯定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历史作用2.《中国的近代化》一书写道:“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这里描述的是A.国民革命调动了各阶层的革命热情B.土地革命调动了各阶层人民的革命积极性C.抗日战争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D.抗日战争使中国的文化重心发生转移3.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关系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政的局面4.1938年2月至4月,为驱逐晋西北地区的中国军队,日军26师团、109师团展开大规模围攻。
秘笈03 形容词和副词-备战2019年高考英语抢分秘籍 Word版含解析

形容词和副词是语法填空的必考点,主要以"用括号中所给词的正确形式填空"的形式考查考生。
1. 形容词可作定语、表语、补语。
因此,在做语法填空时,若句子缺定语、表语或补语,要首先想到用形容词。
2. 副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动词、形容词、其他副词、介词短语或整个句子。
因此当设空处作状语时,首先考虑要填副词。
3. 做语篇型语法填空时,考生还需根据上下文及形容词和副词比较等级的常用句型来判断。
1. When you study the local map,you’ll find this town is________.A. twice the size of that oneB. twice as a large town as thatC. twice as larger as that oneD. twice as larger a town as that【答案】A2. Peter’s jacket looked just the same as Jack’s, but it cost ________ his.A.as much twice asB. twice as much asC. much as twice asD.as twice much as【答案】B【解析】倍数表达法是形容词比较等级中一种很常用的比较级结构。
不管用哪种比较级结构来表示比较,表示倍数的词总是放在比较级结构的最前面。
3. My uncle’s house in the downtown area is much smaller than ours,but it is twice ________ expensive.A.asB. soC. tooD. very【答案】A【解析】考查倍数表达法。
这里的倍数是"twice",由expensive这一原级可知,这里使用了"as...as..."这一比较结构,在具体的语境中,后面的一个as以及后面的成分可以承前省略,即这里expensive后面省略了as ours。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30天三轮专项提分必练绝密之七(大纲专用)

2019年高考历史考前30天三轮专项提分必练绝密之七(大纲专用)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2018年高考考前30天三轮专题提分必练绝密之专题(七)[专题七近现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建设](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马克思在1862年《中国纪事》中这样评价太平天国运动:“他们给予民众的惊慌比给予老统治者们的惊慌还要厉害,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与停滞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
”马克思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没有实施平均分配土地方案B、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奢侈腐化C、颁布《资政新篇》D、对生产力带来客观上的破坏2、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于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那么不然。
东西律例,以法为宗。
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
’”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A、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3、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可见,变法失败的原因是()A、变法过程过分急于求成B、变法内容涉及领域过宽C、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D、主持变法的是皇帝4、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A、推翻了封建统治,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奖励发展实业C、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5、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分权制衡原那么,中国直接受其影响的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C、新中国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6、日本学者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主张:“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2019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高考选择题做题技巧是什么

2019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高考选择题做题技巧是什么----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下面是作者为各位老师家长学生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借鉴参考阅读,您的努力学习和创新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欢迎下载!2019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鸦片战争:1840--1842年,英国为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鸦片战争。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火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匈)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认识其影响《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可以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赔偿白银4.5亿两;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最为严重);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影响: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三元里抗英斗争,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国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秘籍07 抗日战争
(2018年湛江高三年级普通高考测试)下图为民国21年《申报》刊登的“金鼠牌”香烟
的广告。
这反映了
A.广告是宣传抗日的主要媒体
B.全民抗日成为社会共识
C.商界积极参与爱国教亡运动
D.中日矛盾不断地被微化
【答案】D
1.图片型选择题的特点及答题技巧
(1)题型特点
文物图型选择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最多的一种试题。
此类题型主要通过文物图切入考查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
此类试题中的文物一般选用的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具有实证价值的东西,主要有遗迹、遗址、图书刊物、生产工具、历史图片或照片、宣传标语、票证、证件等。
②通过图片反映的时代状况准确推断当时的社会特点。
有的文物图片标有名称,我们可以通过名称来判断
领导
③战略战术
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④国际因素
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1.下面是1937年6月15日,蒋介石向周恩来提出的几项条件。
它反映出国民政府()
(1)成立国民革命同盟会,由蒋指定国民党的干部若干人,共产党推出同等数目的干部组成,蒋为主席,有最后决定之权;
(2)两党一切对外行动及宣传,统由同盟会讨论决定,然后执行;
(3)同盟会在进行顺利后,将来视情况许可扩大为国共两党分子合组之党。
A.竭力维护全民族抗战局面
B.与中共争夺抗战领导权
C.力图削弱中共的政治实力
D.联合中共力量共同抗日
2.1942年河南发生大饥荒,地方政府早就向蒋介石汇报了灾情,可是他置之不理。
《大公报》的记者跑到前线,写了一篇《豫灾实录》的灾情报道,该报主编王芸生又加了一篇社论《看重庆,念中原》,对中央政府提出批评。
蒋介石勃然大怒,把《大公报》停刊三天。
由此可说明
A.近代中国的报刊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
B.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国民政府的政治合法性开始走向动摇
D.国民党派系斗争影响政府行政
3.1942年2月,美国给中国巨额贷款5亿美元,超过了1937年到1941年7月贷款总数的两倍,而且未规定利率、偿还期、担保及借款用途。
美国大力加强对中国援助的主要原因是
A.建立战后中美关系,维护美国的远东利益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美是同盟关系
C.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D.美国企图通过经济援助,分割中国领土
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
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
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
“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
”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
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
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迅速展开。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
(要求:写出变化,变化根据材料归纳,史论结合)
1.【答案】D
2.【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提到的报刊直接批判中央政府,不仅仅起到了舆论监督作用,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中日民族矛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报刊对中央政府的批判和蒋介石的态度说明国民党的统治遭到
冲击,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国民党的派系斗争,故D项错误。
3.【答案】C
4.【答案】示例一变化: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
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镇压共产党势力上。
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
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消灭国民政府。
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
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故而态度日渐积极。
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矛盾,国民政府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示例二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态度。
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
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
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
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解析】根据两则材料可以从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的转变、抗战规模的壮大角度得出变化,然后根据材料相关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