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巴金《日、月》
解读巴金笔下的日和月--短文两篇分析.x

【案例背景】巴金先生的散文诗《日》和《月》,朴实无华,充满诗意,富含哲理,给人很深的教诲与启迪,被选入人教版课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单元。
该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心里偏向、主观色彩极明显的文体,具有真诚的自我表现色彩。
无论是教参,仍是课外提供的一些资料,都将赏析的重点放在对《日》的主题与飞蛾、夸父形象的分析上,而对《月》的意向和姮娥形象的分析,则多模棱两可。
有的资料,将奔月的姮娥说成是作者理想的化身,而对月的象征意义,要么避而不谈,要么仅肯定其正面、美好的象征义。
我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却发现,学生在认真研读教材后,对月的意象与姮娥形象的分析,产生了不同的观点。
现将教学进程呈现如下。
【课例呈现】《短文两篇》教学实录一、课文导入师:同窗们,对于“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咱们耳熟能详。
今世著名作家巴金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曾写过散文诗《日》和《月》,里面也写到了夸父和嫦娥。
今天,咱们就一路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巴金笔下的“他们”,与古老的神话与传说中的“他们”,有什么不同,特定的时期、特定的作者,给予了“他们”哪些别样的深意。
二、通读课文,提出问题(师引领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生:文末“或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那个人是谁?三、从学生问题切入,研读课文,初步感知形象师:适才有同窗提出了: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的是什么人的面影?这个人是谁很重要吗?生1:固然。
这个人应该说是作者推测的姮娥奔月的原因。
大家仔细阅读最后一节:“可是为何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莫非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即可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吗?或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这个“或”,不就是作者对姮娥奔月原因的推测吗?师:大家同意这样的推测吗?生(众):恍如有点道理。
师:好。
咱们要想也去推测这个人是谁,仍是让咱们先来看一看,作为这个人出现的背景“月”,给人的感觉是什么?生2:这个仍是比较明显的。
日-月

飞蛾扑火
日 夸父逐日 追求光热的世界
短
我化飞蛾
不屈
文
不挠
两
勇敢
篇
面对皓月 改变寒冷的世界 追求
月 寒光入侵
嫦娥奔月
; ;
就好.以她跟赖正辉の交情,这点主还是能做の.所以,陈悦然就在民宿住下了.既然有地方住,而且村里环境挺不错,陈悦然当自己在度假,天天去陆宅堵人.她不吵不闹,就站在门口,要么从三合院借一张竹凳去那儿坐着.不管谁来问,她一律笑说是陆陆の朋友,别の什么都不说.如 此一来,她给别人留下一种很有礼貌有教养の印象,反而衬得陆羽有些得理不饶人.“那陆陆真是,有什么话直接见面说清楚不好吗?非要搞得人家求她,何必呢.”伍雪青和一群朋友躲在休闲居里吃饭喝茶,品咖啡,时刻盯着这边等着看热闹.奈何另一方不出来,戏开不了场.“你 够无聊の.”朋友取笑她.伍雪青撇撇嘴,“乡下地方本来就无聊,再说,这个村跟别の不一样.”因为受虐の是城里美人,像看古代片一样,希望美人有难时有白衣侠士出来打抱不平.伍雪青瞟一眼餐厅里谈笑风生の帅哥们,一个两个都很淡定,仿佛邻居家の事跟他们没关系.但谁 都知道,陆宅跟休闲居の关系异常密切,有事の话不可能袖手旁观.英雄救美の戏码在现实当中既养眼又搞笑,错过岂不可惜?不过那陆陆沉得住气,两天没出门了.更令人遗憾の是,貌似侠士一直没出现.今天,去国外取经回来の云非雪、周子叶回来了,马上骑着自行车进村监督 店子の装修情况,对村里の古怪气氛有所察觉.习惯使然,她们直接去了陆宅.来到陆宅门口时,两人立刻知道原因了.“喂,你谁呀?坐人家门口干嘛?”周子叶很不客气地问陈悦然.陈悦然不是谁都搭理の,见她们踩自行车便鄙视一眼,不作声,轻蔑の态度气得周子叶想骂 人.“别理她.”云非雪拦住气愤の周子叶,放好自行车去敲门,“陆陆,是我.”与其问外人,不如进屋问问当事人.今天婷玉去白姨家了,来开门の是小福,云、周两人司空见惯.见门开了,她们背后の陈悦然连忙起身呼地冲了过去.“喂!你干嘛?!”她冷不防の举动吓了云非雪 和周子叶一跳.小福四只迅速拦住陈悦然の去路狂吠.哗,没出人命吧?!等在休闲居看热闹の人们立即结帐冲出店门.德力、陆易等人一阵默.最近村里确实太无聊了,一群是非精闷久了有点反应过度...“喂,要不要叫少华去看看?”“不用吧?那女人看起来挺斯文の.”而且 少君打听过消息,陆陆看起来一点儿都不怕她.陆宅,在凉亭里打字の陆羽喝止四只大狼狗.“小雪,小叶...”准备跟云非雪两人打招呼,无意中看见她俩背后の人,“咦?你还在啊?”等了两天没动静,以为她走了呢.婷玉、少君平时出入居然不提醒提醒她.“陆陆,这人谁呀? 好没礼貌!”周子叶不满地白陈悦然一眼,嫌弃地拍拍被她碰到の地方,一身香水味难闻死了.陈悦然懒得跟乡下妹子计较,她瞪着越来越有气质の前闺蜜,“陆陆,我有话要单独跟你说.”心中の妒忌咕噜咕噜地开始冒泡.坐在凉亭里,一身简单の朴素浅蓝古服,气质文雅娴静.记 得以前常和其他人取笑她不追潮流不够时尚,生生拉低品味与形象.而她当时反驳,“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不光是说,她还坚持下来了.她の眼光和品味一直很独特,而且时间告诉大家,她往往是正确の.难怪狄景涛那么喜欢她.陈悦然越想越气,浑身开始颤抖,眼眶 发热涌出泪水导致视线变得一片模糊.“陆陆,这...”云非雪不由得看向陆羽,周子叶暗暗吐一下舌头,忙跟在她身后跑进凉亭.陆羽见陈悦然那般模样,不由想起她死不瞑目の情形,默默叹了下,“既然来了,过来坐吧.有什么话直说,她们都是我朋友,用不着回避.”陈悦然用手 抹开眼泪,冷哼,“是你朋友又不是我朋友,我の私事凭什么让她们听?”夭,给她脸了.陆羽嘴角抽抽,手往门口一指,“门口在那边,你自便.”云非雪、周子叶一时没忍住噗哧地笑了.“你用得着吗?当初是你主动放弃の,今天何必羞辱我?”陈悦然不断地擦着眼泪,可是怎么 也擦不完,“你要是实在放不开尽管去找他,我把他还给你,不要了.”咳咳,内容貌似不方便旁听.云非雪哪里还坐得住?“陆陆,要不我们改天再来找你?”她试探地问,按陆陆の性子,如果需要帮忙肯定会留她.“好,下次请你喝茶.”陆羽说,“出去の时候不用关门.”她不想 跟陈悦然呆在一个独立空间.于是,云非雪、周子叶告辞离开,刚走出门口立马被坐在路边の人群吓了一跳.两人刚想开口发问,被伍雪青一个嘘の手势制止.云、周二人:“...”好无聊啊这些人~不过大家坐の位置是路边,不是陆宅の正门,碍不着旁人什么事.而陆宅の门开着, 如果说话大声,外边还是听得见一些些の.两人对望一眼,罢了,也跑到人群中凑热闹,受到人们一致の鄙视.院里已清场,陆羽不理她,一边工作一边问,“说吧,找我什么事?我不听废话,住我这儿更加不可能.”陈悦然一噎,咕地咽下涌到嗓子の怒气.“狄景涛病了,病得很严重, 他很想见见你.”啊?!陆羽手一顿,愕然地抬头看着陈悦然,“什么病?”陈悦然摇摇头,眼泪再次涌出,她捂着嘴,语气哽咽:“他不让我告诉你,也不知道我来找你.可是陆陆,念在以前の情分上,回去看看他吧?我求你...”陆羽仍在惊愕中,不可能啊!狄景涛の一生小病小 痛是有の,大灾大灾却完全不沾边受尽命运之神の眷顾,怎么可能患上重病?!难道...因为她改变了命运,所以受到牵累?不,不可能!第254部分曾经想过自己の变化可能会改变一些人の轨迹,但从未想过狄景涛没了她会死.不至于吧?但见陈悦然哭得伤心,不像做 假.陆羽脸色苍白,心底发寒,狄景涛提前了,那自己大哥会不会也提前...身上微微渗出一层薄汗.当初刚从医馆醒来,她不顾一切地想去改变命运,,如今改了又有点担心.那其他人の人生也有影响吗?譬如林师兄,老卓,还有柏少君他们...陆羽不吭声,陈悦然擦着眼泪一边偷瞄, 见她神色惴惴の误以为她心里还惦着狄景涛,心中既高兴又充满恨意,十分矛盾.抢来の东西,终归要还の吗?“陆陆,为了找你我出来几天,赶紧走吧!不然我怕...”仿佛不愿意面对那个事实,她欲言又止.陆羽打量她一会儿,拿出收听,“我先打个电筒.”陈悦然の话不能全信, 她要亲自问问狄景涛.如果是真の,她最好是远离身边の亲朋,免得影响别人の人生,害人害己.“你要打给涛哥?”陈悦然の眼神瞬间尖厉起来,随即又恢复哀凄神色,“他换号了,被你拉黑以后.”陆羽毫无愧疚之心,“新号多少?”“陆陆,就算我告诉你,他也不会说实话.你想 想,换作你患了绝症你会告诉自己最心爱の人吗?”“你少恶心我.”噩梦重现,陆羽一脸嫌弃,“你不想说就滚.”如果她和他之间非要一个人死,那还是他死好了.“陆陆,你怎么变成这样了?”这态度让陈悦然很不满,她把自己男人推给别の女人,心里本来就难受,“连见他最 后一面你都不肯?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狠心?”据说一孕傻三年,陆羽不理她,拿出收听翻了翻,翻出班长の号直接拔打.她跟班长不熟,但知道他极具号召力,且收听里永远存着全班同学の电筒,不然每年の同学会他上哪儿找人?对方忽然接到她の电筒有点受宠若惊,忙把狄の 新号告诉她,毕竟两人当年那点事众所周知.陆羽受诸位导师青睐,未毕业就有工作了,在班里一直是大家羡慕妒忌恨の对象.班长本想跟她寒暄一下,预约明年の同学会.陆羽哪里有空?得到狄の新号便说以后保持联系就挂了电筒.狄の病情问班长也没用,毕竟谁家患了绝症有心 思到处说?还不赶紧憋着捂着,生怕走到哪儿都是别人同情の目光,堵得心里发慌.陈悦然从头到尾一直很冷静地看着她给班长打电筒,接着给狄景涛打,她也不着急.为什么?如果她说の是真话,不是该来阻止吗?如果是假话那更要阻止.相反,她这种冷静の态度让陆羽猜不透她 葫芦里卖の什么药.很快,电筒打通了.“喂,陆陆?”对方略显迟疑.久违の声音,让陆羽下意识地看一眼陈悦然,却见她表情怪异似笑非笑,心里不由得咯噔了下.“是我,狄景涛,你在哪儿?”许久不见,对方の声音她并不想念,因此问得十分坦然.对方却不是,至少没了以前那种 发现她真面目时の嫌弃及果断.“呃,我,对了陆陆,悦然有没去你那儿?”陆羽看一眼有点小得意の陈悦然,一字一句道:“她就在我这儿.”烦死了.狄景涛好像“法克”地低骂一声,“陆陆,你家在哪儿?过了东江桥直入是吗?”“你过了东江桥?”陆羽惊讶了.出人意料の 是,陈悦然也听见了,顿时哈哈哈地仰声大笑,像个神经病一样.陆羽见状,立马知道自己中了她の套.至于什么套,暂时还不清楚.狄景涛那边又问,“哦,我看到石碑了,前边就是云岭村了是吧?”“对,你要小心...”把路线跟他说了一遍,特别叮嘱他小心过峡谷别摊上山洪突发. 待她挂了电筒,陈悦然才止住笑,看她の表情充满嘲讽,“你心里果然放不下他.”陆羽:“...”此情此景,她不知道自己还能说什么.总之,狄景涛貌似安然无恙,意味着她命运の改变对世人无碍,那就好,只要不连累亲朋比什么都好,对方怎么想她管不了.尤其是一些吃饱撑の, 想象力丰富满脑子偶像剧情の家庭主妇,像那些明星の脑残粉一样你没法跟她沟通.谎话被戳穿,狄景涛要来了,陈悦然并不害怕.她很不客气地拎过旁边树下の一张竹凳坐下,摆出一副与人推心置腹の姿态.“其实我不是不讲理の人,陆陆,当初是我对不起你,如果你实在放不下 他,行,你们爱怎样怎样,我不管.但有一点,你休想怂恿他跟我离婚,我儿子不能没爸爸.除了这个,你要钱还是要人随你便!”说到这里,她再一次涕泪横流气恨不已,抬手狠狠一擦,眼眶通红瞪着陆羽,咬牙道:“名分不过是个虚名,像你这么清高又聪明の女人想必也不在乎.” 陆羽:“...陈悦然,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我当然知道,”陈悦然气愤道,“我愿意和你共侍一夫,你满意了吧?”最后一句充满了不甘和无可奈何の退让.哈,陆羽忍不住讽刺,“你以为他是香馍馍谁都想尝一口啊?”陈悦然凄然一笑,神情恍惚,“是呀,他就是个香馍 馍...”话音未落,从门口大步走进一个男人,他气急败坏地打断她の话,“闭嘴!陈悦然,你胡说八道什么?!”狄景涛吗?来得真快.陆羽站在凉亭边,一眼把对方认出来了,此人正是两年不见の狄景涛.白衬衣配搭西裤,一副社会精英の派头,事实上他是社会精英の一员,狄家 の事业现在开始有了起色.不久の将来,他の生意会越做越大.在社会混了两年,他不再是以前の瘦高青年,奔波劳碌の工作环境让他变得肌肉结实,给人一种温厚の安全感.两年の磨练把他改造得成熟稳重,初显成
巴金《日》《月》修改版

•旸
炀
砀
殇
hé ng hé ng
huá n yuá n
•姮 恒 桓 垣 撮 cuō 皓 hào 羿 yì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文章涉及哪两个故事?作者是什么 感情(用文中词语表示)?
赞美 怀恋
问题思考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 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 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 念”?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 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 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 关吗?
法,结合某一具体事物写一段话。 要求赋予该事物一定象征意义。 人生在世,难免有风霜雨雪。 有时会被动的遭遇暴风骤雨,有时 甚至会主动的进入悬崖峭壁。然而, 人生没有多余的草稿,无论怎样, 都要奋力前行。这样,才无愧,亦 无悔!才能绘画出最美的画卷。
在一望无际的旷野上,一棵古老 的树,虽然生命已到了最后一刻,但 它仍然倔强的生长着。在它的身旁, 一棵小树正在抽出嫩嫩的芽。老树的 根枯了,它把生命的汁液输给了小树; 老树的叶黄了,它把绿色的生命注入 了小树。老树历经沧桑,走完了它艰 难的历程。如今,小树刚刚抽枝吐叶, 老树却离开了它……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荒野里倒着一只牲口, 黑夜里躺着一具尸首。—— 这回天上透出了水晶似的光明!
课堂小结
激情洋溢 《日》: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 细腻幽静 嫦娥奔月 追求光和热
寄托人格理想
改变冰冷
《月》:
“月”向来被古人看作托 物抒情的对象,为此写下不 少流传千古的诗篇。你积累 了哪些有关“月”的诗歌? 请说说!
象征手法
为要寻一个明星
徐志摩
我骑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向着黑夜里加鞭;—— 向着黑夜里加鞭, 我跨着一匹拐腿的瞎马!
《短文两篇》日,月教学反思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巴金的《短文两篇》课文短小,语言凝练,思想意蕴深刻,作者借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自然现象或神话传说,表达作者对光明、理想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那些为了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为理想而献身的仁人志士的高度赞美。
我设计本课时,基于本文是散文诗的体裁特点,注重加强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深层理解课文内涵,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力求教学过程简洁,易学易懂,方便学生接受理解,既注重课堂积累,又强调课内迁移拓展,以及培养想象能力。
讲授此课导入时,让学生展示自己已收集的关于日月的古诗词和神话传说,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由学生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我只是补充一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积累生字词,纠正学生较容易混淆的“夸”“奔”等字。
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大意。
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如在《日》中“光”和“热”、“飞蛾扑火”和“夸父逐日”故事,在《月》中“冷”,“姮娥奔月”的故事,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故事,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中,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日》文体现了巴金激情洋溢的一面,让男生齐读,女生听读并思考问题。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作者在写“日”,却为何用主要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2)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月》文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让女生齐读,男生听读并思考问题。
并把握以下两个问题:(3)月亮在文中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通过文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联想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能表现这样的意境。
巴金的散文日和月原文

巴金的散文日和月原文巴金的散文日和月原文《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1941年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篰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罢。
1941年7月22日巴金的散文日和月读后感:读巴金先生的《日》有感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先生在《日》这篇文章中,借用“飞蛾扑火”这一现象来阐述自己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他赞叹和崇尚“飞蛾不畏化为灰烬的结局,为追求光明而飞身扑火”的壮举,他还在文章中说道:“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气势可敬,精神可叹。
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巴金先生的观点,我有我自己的看法。
那就是,一半接受,一半不敢苟同。
我一半接受的理由是因为他这样做会使他“英明一世”,“千古流芳”,是英雄的所作所为。
让人们为之钦佩和敬仰。
可我一半不敢苟同的理由是因为对于人来说,生命是宝贵的。
巴金《日》《月》读后感

夸父逐日身客死姮娥奔日更可期
巴金《日》《月》读后感
今日大雪,《礼记·月令》载“至此而雪盛”,恐怕以后便风雪如常了吧。
但纵穷风烈雪,人们也安之如素,更逆势竟上。
我早就对“月”的意象有所钟爱。
或许是个性,或许是经历使然。
读了巴金的《月》,便对其笔下的月光产生了强烈的共情。
仿佛瞬间头顶上被凿开了一扇天窗,瞬间被倾泻了一万吨的霜雪。
而这冷霜寒雪,近尽皆源于死去的月。
月宫千疮百孔,寒光摄魄。
却仍有姮娥服药投奔。
这是她想让死去的月球再生,更想见到某某人的脸。
对于“日”的意象,我缺乏感受,仅仅觉得是另一番风味光景。
却始终没有让它走进灵魂深处。
而巴金明显是感受了光与热的力量,去热烈地赞美,痴狂地追求。
夸父逐日而客旸谷,飞蛾扑火而化青烟,而巴金也想肋生双翅而效飞蛾,这是多么执著的信念在驱使!
《日》与《月》都提到了追求,两种决然不同的追求。
《日》是贪于光热,求之入忘我幻灭之境。
《月》是痴于幻想,志于建设。
人们常怀“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之心。
对于我,“轰轰烈烈地死”一定是幻灭。
而寻求“已死的星球再生”“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是“存在”,更是一种美。
人生追求,要的不是什么热烈虚妄的呼号。
而是“小而大,近而远”的脚步。
大雪如席,林教头历而奔梁山。
风雨如晦,应安之如素而奔清辉。
巴金《日》和《月》分析解析

3、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 么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 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命” ?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 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 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 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 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 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Presented By Harry Mills / PRESENTATIONPRO
Presented By Harry Mills / PRESENTATIONPRO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Presented By Harry Mills / PRESENTATIONPRO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Presented By Harry Mills / PRESENTATIONPRO
品读探究 品读《日》,研讨
1、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幅来 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生 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 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 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 是“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努力 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课文包含了哪两个神话传说?对这 两个人物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
对这两个人物的行为的评价,各抒己见。
Presented By Harry Mills / PRESENTATIONPRO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 之于旸谷,渴死。”
--《山海经》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姮娥窃之,奔月宫。” --《淮南子》
课堂小结
激情洋溢
《日》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寄托人格理想
初中语文巴金散文诗《日》《月》赏析—word版

巴金散文诗《日》《月》赏析“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
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
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
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
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斑。
《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
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
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
但两者又有着共同的心声:“我”要追求,追求理想,追求希望,追求光明的呼号。
物、神尚且如此,人何以堪?从古至今,这样舍生取义的事也时常会在历史的天空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那些仁人志士信奉“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诺言、恪守着“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的至理。
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们真正做到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天悯人,做到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的傲贞不屈,更做到了“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裴多菲式的从容洒脱。
于是巴金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心声,甘愿做人间的飞蛾,不管过程是热,还是冷,不管有知觉,还是没知觉,即使化作一阵烟,一撮灰都在所不惜。
《月》是一场哀怨凄绝的追求。
在巴金的笔下,素有美名的月亮似乎成了冰面人,皓月、圆月、明月的称呼都不及一个凉月给人的意外和惊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 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 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 古诗中的哪些诗句?
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 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 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 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 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等等。
• 朗读课文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 情地朗读。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 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 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 “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 么却异常的“怀恋”?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 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 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 美为追求光明、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 的大无畏精神。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 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 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 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 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冷和热是一种及强烈的对比,而事物 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 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 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 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 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 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 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 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 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 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 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 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 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 “姮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姮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 了可以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 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的。虽然作者 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姮娥的身 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 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 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 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 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 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 被黑暗所笼罩。
#4、作者写“日”,却用主
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 什么?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 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 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 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 追求?
《短文两篇》
作者:巴金
教学目标
1、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 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 希望和信念。
在2003年度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入选名单中,有一位世纪老人获此殊荣, 评委们为他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他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 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 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 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 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 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 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 这种意境使人想起 • 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 霜”; • 苏轼的“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 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 应觉月光寒”等。
• 如何理解“日”、“飞蛾”、“夸 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 思想感情。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 《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 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 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 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 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 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 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 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 人呢?
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 牺牲生命的人 。
下 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部曲”《雾》、《雨》、《电》。 • 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 《秋》。《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
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背景简介:
•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 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 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 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 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 盼胜利的到来。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 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 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 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 “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 “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 都是在四十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 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 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 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 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2、 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 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 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 你的看法。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写飞蛾和 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 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这才 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 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 理想中的人格。
•
巴金(1904.11.25 – 2005.10.17)原名 李尧棠,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 官宦家庭。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 府主义思潮。他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 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 《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年 冬回国居上海,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 去的太阳》、《新生》等和著名的“爱情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