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两篇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先生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比日月的不同特点,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本章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章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文章概述《短文两篇(日月)》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日》和《月》。
《日》部分描述了太阳的炽热、耀眼和光芒四射,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月》部分则描绘了月亮的温柔、寂静和浪漫,象征着生活中的诗意和感悟。
2.2 文章主题通过对日月的描绘,文章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也传达了生活中既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有月光皎洁的时光,我们要学会欣赏和感悟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2.3 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日月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日月的魅力。
第三章:课堂实践3.1 朗读练习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写作练习以“日月”为话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篇描写日月特色的短文。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文章中的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4.2 家庭作业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5.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正确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

当巴金写日和月时,两篇 文章有共同点,有什么共 同点?
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 为什么作者笔锋一转,说起 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 愿舍弃自己的命”?
铺垫,重点:为着追求光和 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1941年, 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 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 光明被黑暗取代,和 平被屠杀侵淫。为了 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 存,千千万万不甘做 亡国奴的人们,拿起 武器,走上战场,不 惜牺牲。作者写此文, 就是由此而发。
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冷”和“死”感情色彩强烈,形象地传 达出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憎恨。
“月的光是死的光”,既然如此,作者在末 尾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齐读第 六段)
“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 “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凉的生不 如轰轰烈烈的死, 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已死的星球再生。结 尾处的疑问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皓月hào 姮娥héng 瞬间shùn 撮合 一撮灰 一撮头发 一撮胡子 露马脚 露怯 露台 宁愿 暴露 宁可
宁静
安宁
听课文录音,把握感情基调,完 成下列连线题。 细腻幽静 日 冰冷、死光
激情洋溢 月 发光、发热
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篇 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 什么?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 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它成为了一种象征,是为了追求 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 格的象征,作者写的虽然是 “日”,但主要表达的却是飞蛾 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
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 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 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 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那些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巴金散文作品三篇

巴金散文作品三篇巴金,这么样一个跨世纪的伟大作家,恐怕是谁也不敢加以否认而敬虔的吧?但,惟其因为是伟大地,所以总是苦痛着的。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巴金散文作品三篇,供大家欣赏。
巴金散文作品一:做一个战士一个年轻的朋友写信问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回答他:"做一个战士。
"另一个朋友问我:"怎样对付生活?"我仍旧答道,"做一个战士。
"《战士颂》的作者曾经写过这样的话:我激荡在这绵绵不息、滂沱四方的生命洪流中,我就应该追逐这洪流,而且追过它,自己去造更广、更深的洪流。
我如果是一盏灯,这灯的用处便是照彻那多量的黑暗。
我如果是海潮,便要鼓起波涛去洗涤海边一切陈腐的积物。
这一段话很恰当地写出了战士的心情。
在这个时代,战士是最需要的。
但是这样的战士并不一定要持枪上战场。
他的武器也不一定是枪弹。
他的武器还可以是知识、信仰和坚强的意志。
他并不一定要流仇敌的血,却能更有把握地致敌人的死命。
战士是永远追求光明的。
他并不躺在晴空下享受阳光,却在暗夜里燃起火炬,给人们照亮道路,使他们走向黎明。
驱散黑暗,这是战士的任务。
他不躲避黑暗,却要面对黑暗,跟躲藏在阴影里的魑魅、魍魉搏斗。
他要消灭它们而取得光明。
战士是不知道妥协的。
他得不到光明便不会停止战斗。
战士是永远年轻的。
他不犹豫,不休息。
他深入人丛中,找寻苍蝇、毒蚊等等危害人类的东西。
他不断地攻击它们,不肯与它们共同生存在一个天空下面。
对于战士,生活就是不停的战斗。
他不是取得光明而生存,便是带着满身伤疤而死去。
在战斗中力量只有增长,信仰只有加强。
在战斗中给战士指路的是"未来","未来"给人以希望和鼓舞。
战士永远不会失去青春的活力。
战士是不知道灰心与绝望的。
他甚至在失败的废墟上,还要堆起破碎的砖石重建九级宝塔。
任何打击都不能击破战士的意志。
只有在死的时候他才闭上眼睛。
巴金的散文名篇

巴金的散文名篇1.《繁星》1.原文: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
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时我忘记了一切。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2.《鸟的天堂》1.原文:我们吃过晚饭,热气已经退了。
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
我们走过一段石子路,很快就到了河边。
在河边大树下,我们发现了几只小船。
我们陆续跳上一只船。
一个朋友解开了绳,拿起竹竿一拨,船缓缓地动了,向河中心移去。
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
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在一个地方,河面变窄了。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
树叶真绿得可爱。
那是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
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
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那里的榕树是“鸟的天堂”。
我见过不少榕树,这样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巴金著名散文摘抄三篇

巴金著名散文摘抄三篇巴金著名散文摘抄三篇导语:巴金的真实观则更为直白的体现于他的作品之中。
因为巴金不同于茅盾等作家完成作品时所具有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故而他的作品唯求“真”,以“真”动人,以“真”取胜。
这里本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三篇巴金著名散文摘抄,希望你们喜欢。
一、《长夜》我对着一盏植物油灯和一本摊开的书,在书桌前坐了若干时候。
我说若干时候,因为我手边没有一样可以计算时间的东西。
我只知道我坐下来时,夜色刚刚落到窗外马路上;我只知道我坐下来时,门前还有人力车的铃声,还有竹竿被人拖着在路上磨擦的声音,还有过路人的谈笑声。
我坐着,我一直坐着,我的心给书本吸引了去。
我跟着书本活了那么长的时间。
我的心仿佛落在一个波涛汹涌的海上受着颠簸。
于是我抬起头,我发见我仍然坐在书桌前面,这许久我就没有移动一下。
火在灯罩里寂寞地燃着,光似乎黯淡了些,我把头动了动,忽然发觉一堆一堆的黑影从四面八方向着我压下来,围过来。
但是灯火发出一圈光亮,把它们阻挡了。
我看见黑暗在周围移动,它们好像在准备第二次的进攻。
四周没有声息。
我不知道马路是在什么时候静下来的。
我注意地倾听,我很想听见人声,哪怕是一声咳嗽,一句笑语。
在平日甚至夜深也还有人讲话,或者笑着、哼着歌走过马路。
我听了片刻,仍旧没有声息。
我奇怪,难道这时候醒着的就只有我一个人?为什么我四周会是死一般的静寂?我觉得好像有什么东西在我的心里搅动,又仿佛有一股一股的水像浪涛似的在往上翻腾。
我用力镇定了我的心,我把头再埋到书本上去。
一条一条的蚯蚓在我的眼前蠕动。
我抓不到一个字义。
为什么?难道是黑暗伤害了我的眼睛,或者是静寂损坏了我的脑子?我把灯芯转亮,我再看看四周,黑暗似乎略为往后退了,它们全躲在屋角,做出难看的鬼脸,无可奈何地望着灯光。
我又埋下头,而且睁大眼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书本上。
这一次蚯蚓停住不动了,它们变成了一行一行的字……我进到了另一个时代里去经历另一些事情。
我觉得我自己站在一群叫嚣的人中间,高耸的断头机的轮廓贴在淡蓝色的天幕上,一个脸色惨白的年轻人带着悲痛立在台口,他用眼光激动地在人群中找寻什么东西,他的嘴颤抖地动了一下。
巴金写的散文三篇

巴金写的散文三篇巴金之于我们,有着特殊意义:我们需要那种独立思考、自由言论的知识分子精神。
这种精神,对于任何一个年代的人们都是激励。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巴金写的散文三篇,供大家欣赏。
巴金写的散文一:“独立思考”读了玄珠同志的《谈独立思考》,我有点感想。
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不知道怎样独立思考呢?现在是不是我们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呢?我想,绝不是。
我们并没有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问题在于: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
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面,也喜欢硬把别人装在套子里面。
他们拿起教条的棍子到处巡逻,要是看见有人从套子里钻出来,他们就给他一闷棍,他们听见到处都在唱他们听惯了的那种没有感情的单调的调子,他们就满意地在套子里睡着了。
他们的棍子造成了一种舆论,培养出来一批应声虫,好像声势很浩大,而且也的确发生过起哄的作用。
可是这种棍子并没有打掉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事实上单调的调子中间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不过教条主义者没有听见或者不去听罢了。
有些在套子里住惯了的编辑同志喜欢把别人的文章改来改去,一定要改得可以装进套子才甘心,但是写稿的人仍然要从套子里钻出来。
打闷棍,头一次也许有用处,我再来,别人早已提防了。
谁都知道,教条是死的,人是活的,所以教条代替不了“独立思考”。
在中国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还是占大多数,他们对大小事情都有他们自己的看法。
他们并不习惯别人代替他们思考,但是他们也不习惯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喜欢暗地里吱吱喳喳(这倒有助于教条主义者的虚张声势)。
所以“百家争鸣”的号召对他们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他们需要“鸣”,也应当鼓励他们大“鸣”。
要是他们真的大“鸣”起来,教条主义者的棍子就只好收起来了。
巴金写的散文二:和平主义者我已经谈过失败主义者,国家主义者,最后胜利主义者,公式主义者,现在应该谈和平主义者了。
其实这时候在“和平”下面加上“主义者”三字是有点滑稽的。
汪精卫和他的公司之所谓和平是没有主义,而且也是没有内容的,这就和他们从前写的抗战文章,发表的抗战演说一样。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巴金短文两篇(要用)

没有了光和热, 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 暗的寒冷世界吗?
光和热
追求
夸父
这是本文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 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 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 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 身的向往,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 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生命是可 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 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归纳: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李白(《月下独酌》)
散文诗
巴金 , 原名 李尧棠,字芾(fú)甘, 四川成都人。现、当代 著名文学家。代表作有 中长篇小说 “激流三 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 曲” 《雾》《雨》《电》,短篇集《神· 鬼· 人》 散文集《龙· 虎· 狗》及文革后的散文集金的母亲。
小结 巴金的散文诗《日》和《月》,以朴素 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哲 理的思考与诗意的描绘水乳交融,崇高的美 学理想给人以启迪和教诲。论及巴金的散文 创作,《文学评论》中所载姚春树的一段话 能够引领我们更好地走进巴金的作品,他说: “对光和热的赞美,对生命力的赞美,对探 索者和殉道者的赞美,对漫漫长夜和严冷寒 夜的憎恶,这就是巴金散文中反复出现的四 组意象系列,这构成巴金散文忧郁而热情的 青春气息。”
1934年摄于上海寓所
在上海选编十卷本《巴金选 集》(1982年)
1982年摄于上海寓所
我有的是激情,有的 是爱憎。对每个题目,我 都有话要说,写起来并不 费力。我不是在出题目做 文章,我想,我是 掏出心跟读者见面。
背景介绍
《日》《月》写于抗日战争的 1942年,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 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 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 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 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 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短文两篇巴金教学目的(一)知识储备点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3.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二)能力培养点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三)情感体验点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生人格。
二、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疑点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疑点:作者为什么不写日,不写月,而写与日月无关的东西?2.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自读课。
诵读,感知文意。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文中重要词语的意义,贯通理解两篇文章引用传说的深意,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ang,日出。
二、导入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
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学生朗读《日》一文。
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
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
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
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
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
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范仲淹<岳阳楼记>)(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
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板书设计短文两篇巴金日:激情洋溢飞蛾扑火追求光和热夸父逐日寄托人格理想月:细腻幽静使星球再生嫦娥奔月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5教学设想: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并创设一种良好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讨论环境,诱发学生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老师在这中间起一种引导和点拨作用,适值巴金老人百岁寿辰之际,引导学生对文学做一点积极的思考、质疑、探究,也算是一份特别的贺礼吧。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作品内涵;2、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象征)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积极的文学思考和欣赏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传说;2、阅读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教学流程设计:一、导入:2003年11月25日,一个特别的日子。
世纪老人巴金度过了他的百岁寿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日·月》,算是对老人的迟到的问候。
标题课件飞入,由日、月明,看到“明”字,你会想到什么呢?明亮,光明…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请大家听读课文《日》。
二、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讨论巴金在作品中是否就是想表达对光明的热爱和追求呢?(用原文回答)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
并且,对飞蛾、夸父这两位光明的使者持敬佩,怀念的态度。
看来,日球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三、阅读探究《月》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月的细腻幽静吧。
千百年来,在月亮身上,人们寄托最多的是什么情思呢?——明月千里寄相思。
有诗歌为证: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的,一轮明月,两地相思。
所有行走他乡的游子,当他抬头一望,思念就会潮水般一泻千里。
那巴金对月亮的思考是不是仅仅停留于思念上呢?1、再读课文,提炼出作者对月亮的看法;——死了的星球,凉月,冷光,死的光。
既然,这是一个没有生机的星球,那为什么还有嫦娥奔月的传说呢?巴金在文中给出了什么答案?想使已死的星球再生/思念着什么2、引用资料,阅读质疑《月》说到嫦娥奔月,我们从小听说的故事是否如作者所言:是要改变这冰冷的星球,使它再生呢?3、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传说要求:语言流畅简洁4、老师点拨……看来,将嫦娥奔月的理由想象为嫦娥妄想改变这冰冷的星球,只是巴金的一家之言,那这样想,可不可以呢?上学期我们是否也学过类似的文章呢?即在某个对象身上赋予一种特定的内涵,以抒发自己的个人理想。
——《爱莲说》中的莲、牡丹、菊,那里的莲象征的君子,牡丹-富贵者,菊-隐士,不也是周敦颐寄予自己人生追求一种方式吗?包括《日》中的飞蛾和夸父,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飞蛾之所以会扑火,是因为它的向光性。
但作者却不仅把它们当成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虚无飘渺的人物,而是重新赋予了他们新的内涵,这才有了为了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生命的壮举。
因此,文学有其现实性,是为了服从作家表情达意的需要,同时也是和时代合拍的。
五、简介作品的时代背景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老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因此,你就可理解巴金为什么要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当然也包括为什么赋予嫦娥新的理解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味文章中的语言魅力吧。
六、分组品味欣赏作品语言两大组分别欣赏日、月。
谁先拔得头筹?另一组谁来挑战?有没有谁来捍卫本组的胜利?……读懂了巴金的文章,我们不妨来看看前些日子,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
七、文学思考:与此前动辄上万人参加的“十大文化偶像评选”相比,最近,某些媒体主办的说出您心目中的巴金”大型网络调查,却显得有些冷清,参加评选的网民只有1000多人,与巴金的地位、影响相比反差较大,在大众对纯文学关注较少的大背景下,身为作协主席的巴金也难免受到忽视,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是的,历史不会忘记他,读者不会忘记他,出示表现巴金成果的幻灯片,在过去的2003年,杨利伟、钟南山的名字为每个中国人所熟悉——而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感动中国2003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
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
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
生的目标是什么?是丰富满溢的生命。
一个人的生命应该为他人放射,在必要的时候还应该为他人牺牲……自我牺牲是人的天性,就像植物不得不开花。
因为受到了爱,认识了爱,才知道把爱分给别人,才想对自己以外的人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