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艺46汉代儒学课件人民

合集下载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历史一轮复习模块3文化发展历程专题12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专题整合提

专题12【认读导引】两大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三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中国古代其他思想及佛教、道教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成就和文学艺术的繁荣。

五大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汉朝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宋明时期理学诞生;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和古代文学艺术成就。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地位历程地位原因春秋战国:儒学创立和发展受到统治者的冷落“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需要秦朝受到压制秦朝统一后,儒学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汉朝:董仲舒新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在继承先秦“仁”“仁政"等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将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发展为理学正统地位依然如故经朱熹、王守仁等人汲取佛、道的精华,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阶段,儒家思想走向极端,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明清之际:批判继承,重新焕发生机遭到怀疑和冲击,但仍居于正统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

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A[宋代时乡约是士人教化乡民的工具,由理学家撰写,但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宣讲“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反映出明清时期皇权借助儒学向基层社会扩张,故选A项。

]二、古代中国科技与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最高水平宋元时期四大发明已全部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两宋时期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明清时期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化为近代科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2.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乡村居民生活的丰富多彩B.文学作品表现形式多样C.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D.士人阶层热衷竞技活动C[根据材料“唐诗宋词中有大量涉及体育活动的内容,还有许多描写女子体育活动的诗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宋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体育活动较为丰富,这体现了文化生活市民化的发展趋势,C项正确;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温习同步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

2020届高考历史新人教版一轮总温习同步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

第34讲巩固练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8·河北邯郸一模)下表是关于中国印刷术的相关记叙。

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印刷术推动中外思想文化交流B.雕版印刷术顺应了社会需求C.文化传承与创新有赖于印刷术D.政府支持印刷术的技术革新解析:B 民国时期的王修说出了材料的本质问题,雕版印刷是因为“需之者众”,唐朝的日历、佛像印刷量大的缘故就在于此,即知足了社会的需求,B项正确。

材料的主旨不是中外交流,A项偏离主题。

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不是日历和佛像,而是“经书史籍”,实际状况是“初无版行”,C项没有明白得王修的观点。

材料中雕版印刷都是民间的行为,不是政府组织的印刷,D项错误。

2.(2018·安徽“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唐朝吴道子在创作宗教画时老是依照生活的逻辑,自由地对宗教人物作现实的加工。

如他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

这说明吴道子的宗教画( )A.重视吸取外来的美术风格B.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偏向C.注重表现人物的神韵意趣D.代表了唐朝的绘画成绩解析:B 不管是唐朝武士俑仍是画家本人的面貌,都很明显并非是外来美术风格,故A项错误;依照材料“他(吴道子)在《送子天王图》中,将武将的脸型与唐朝武士俑的面貌画的完全一致;他在千福寺的壁画里,把菩萨画成自己的样子”可知,吴道子的绘画风格具有明显的世俗化偏向,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无对人物神韵意趣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吴道子的宗教画并无代表唐朝的绘画成绩,故D项错误。

3.(2018·江苏南京二模)清朝孙承泽评判:“鲁公忠孝植于本性,殚竭精力以书此碑,而奇峭端严,一生耿耿大节,已假设显质之先人矣。

”以下碑帖风格符合该观点的是( )解析:B 据“奇峭端严”可判定该碑帖字体应为笔画详备、规矩严整的楷书,是颜真卿(人称颜鲁公)为父撰写的楷书碑文。

《曹全碑》是隶书作品;《颜勤礼碑》是楷书字碑,《兰亭序》是行书佳作,《古诗四帖》是草书字体。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单元整合课件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

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单元整合课件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学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 位,其分散、封闭的 经济上 特性,使科技发展缺 少应有的动力 封建专制制度强化, 政治上 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 展和进步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 外交上 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
殖民扩张,市场扩 大,带动了科技的发 展和进步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 带来的思想解放。面 向现实,重视实践, 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 成风
“八股取士”和“文 思想上 字狱”盛行,知识分 子思想受到禁锢
谢谢观看!
பைடு நூலகம்
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 批判—— 明末 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 进步思想 清初 统儒学的束缚
演变规律
(1)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 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 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2)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 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 发点的
二、横向链接 明清时期影响中西科技发展的因素 类别 中国 西方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 展,对科技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成为发展 的巨大动力 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许 多国家确立,为科技 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 会环境和制度保障
再回首
单元高效整合
单元通史坐标
知识纵横链接
一、专题连线 中国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 进程 时期 形成及初步 春秋 发展 战国 原因
要求恢复周礼,强调秩序和仁义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 完善——新 西汉 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 儒学 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进一步发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 宋明 展——理学 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含答案

2019年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试题: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含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一、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儒学的“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2 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3 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两教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发展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线索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科技文化: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汉代的汉赋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

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1)背景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

④思想文化: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

(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新】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

【新】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

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时限时训练新人教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收录了先秦时期儒、道、墨、法、阴阳、名、农等各家学说,提出了关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治国等方面的论说,司马迁说它“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

这反映了当时( )A.“百家争鸣”的结束B.思想兼容的走向C.国家统一的实现D.各种学派的诘难B[“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A项错误;《吕氏春秋》为杂家的代表作,材料中“收录了……各家学说”能够体现各家思想兼容的特点,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实现国家统一的标志是秦朝的建立,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D项错误。

]2.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 )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A[除了四大学派,还有纵横家、农家、兵家、杂家等比较有影响的学派,众多学派影响较大,说明各派受众较多,社会分化严重,故A项正确。

]3.(2017·威海模拟)《中华文化史》一书中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A[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君舟民水”与题干中“突出人的地位”“强调民的作用”相符合,故A项正确。

]4.(2017·蚌埠质检)孔子讲“礼”,孟子重“义”,荀子也说“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专题整合提升课件

(全国通用)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专题整合提升课件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民”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 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一、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的异 同 中国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
不 同 点
工商业发展,公民社会地 原 经济发展, 兼并战争频繁, 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解 因 各国需要人才 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目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 的 统治者服务 力量的发展
地位
明清之际抨击君主专制, 批判封建制度,并为资本 内 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 主义设立了一套政治方 容 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 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 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当时 影 响 的封建专制起到了一定的冲 系 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 级革命,推动了欧洲由封
点 成就
二、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与欧洲启蒙运动的比较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政 背 景 治 欧洲启蒙运动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 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 还 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 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 欧洲重商主义和殖民掠夺 政策加速了资本主义手工 工场的发展
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 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 的理论基础,没有推动中国社 转变,对后来亚洲的民族 会的变革与转型 民主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高效整合课件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2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单元高效整合课件新
③ 根据老师的提示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提示用语,如“请注意”、“我再重复一遍”、“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等,这些 用语往往体现了老师的思路。来自:学习方法网
④ 紧跟老师的推导过程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某一结论时,一般有一个推导过程,如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物理概念的抽象归纳、语 文课的分析等。感悟和理解推导过程是一个投入思维、感悟方法的过程,这有助于理解记忆结论,也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① 根据课堂提问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往往会提出一些问题,有的要求回答,有的则是自问自答。一般来说,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 题都是学习中的关键,若能抓住老师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就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② 根据自己预习时理解过的逻辑结构抓住老师的思路。老师讲课在多数情况下是根据教材本身的知识结构展开的,若把自己预习时所理解过的知识 逻辑结构与老师的讲解过程进行比较,便可以抓住老师的思路。
历程 法家思想受宠,为封建君主专制服 类社会;经过中世纪的黑暗后,人
务;儒学逐渐成为大宗
文主义复兴
背景 战争频繁,处于分裂状态 相
主题 研究社会问题,研究人类本身 同
产生了诸如孔子、苏格拉底等伟大的思想家;都对各自的思想文化产 点 成就
生深远影响
编后语
老师上课都有一定的思路,抓住老师的思路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上一小节中已经提及听课中要跟随老师的思路,这里再进一步论述听课时如何 抓住老师的思路。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7明清之

近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7明清之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7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试题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7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试题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37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试题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37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1.(2016·北京文综)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解析: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

《论语》《大学》等被译为拉丁文,多部儒家经典被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故B项正确。

“在西方引起轰动”不能表明其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题干所述传教士对中国文化西传的贡献,不能表明中西文化交流仅限于传教士之间,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对西方政治革命的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江苏单科)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解析:材料中李贽的做法“离经叛道",说明其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选C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影响 ①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②益于中国 10 __专_制__主_义__政_治__体_制________的稳固。 ③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④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 弱。
董仲舒的新儒学
解读: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西汉国力增 强,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儒家思想 经过董仲舒的发展,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理论,适应 了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重点理解] 1.董仲舒新儒学的独到之处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学、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为一体,兼采百家。 (2)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 学。
2.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必然性 (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 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 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 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 “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 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 固专制统治的需要。
2.重点讲解——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历史价值 (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 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精神逐渐成为中华 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 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 一定的作用。
四、听方法。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老师讲课的结论而且要认真关注老师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上语文课学习汉字,一般都是遵循着“形”、“音”、“义”的 研究方向;分析小说,一般都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个要素入手;写记叙文,则要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六个方面进行 叙述。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些具体方法。其他的科目也有适用的学习方法,如解数学题时,会用到反正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消元法; 因式分解法等,掌握各个科目的方法是大家应该学习的核心所在。
3.评价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 6 _平__等_竞__争____的局面,扼制 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汉王朝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 历史文化的进步。
二、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演变:“世官制”→察举制→ 7 _科__举_制____。 2.科举制 (1)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 8 _考_试__成_绩_____为选官的标准, 以 9 _儒__学_经__典____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提示:“屈民以伸君”就是说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也就 是“君为臣纲”。“屈君以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 “天”的意志,董仲舒的这一主张神化了皇权,背离了先秦儒 学的民本思想。
(4)“ 礼 之 所 去 , 刑 之 所 取 , 失 礼 则 入 刑 , 相 为 表 里 者 也。”[2014·海南卷]
提示:材料大意是礼与刑罚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道 德教化所不能完成的用刑罚来补充。这表明儒法两家结合加深。
探究 综合分析三幅图所反映出的汉代教育的历史信息, 并分析其对儒学产生的影响。
答案:信息: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一律由儒家五 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 正式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影响:教育为儒家所 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
《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课程。这反映出儒
学教育( D )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解析:太学课程设置均是儒家经典,不能体现多样化,故 A 项错误;太学教育主要还是贵族化,没有走向世俗化,故 B 项错误;太学是集中于中央的教育机构,没有向社会下层扩展, 故 C 项错误;太学设立体现儒学教育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故 D 项正确。
3.运用汉代儒学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 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 提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是孔子 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思想而作;而《论 语》是孔子弟子整理的记录其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 《论语》不在“五经”之中,说明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 传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汉高祖、明太祖此时已经成为统治者,不存在“取 得上层支持”,故①错误;统治者通过这些怪异现象制造“受 命于天”的天命观,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故②正确;汉高 祖、明太祖都是新朝代的建立者,制造天命观,以美化其改朝 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故③正确;统治者的宣传,与实行 愚民政治无关,故④错误。本题选 B 项。
3.归纳比较——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
项目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重点 讨论现实问题
讨论神学问题
功能 是对“真理”的追求
为现实政治服务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典人文主义色彩
地位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主题二 董仲舒新儒学引领的新时代 1.图片探史——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思路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步骤。例如老师在讲解一道数学题时,首先思考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然后在思考用什么方法,通过什么样的过程来进行解 答。听课时关键应该弄清楚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
三、听问题。
对于自己预习中不懂的内容,上课时要重点把握。在听讲中要特别注意老师和课本中是怎么解释的。如果老师在讲课中一带而过,并没有详细解答, 大家要及时地把它们记下来,下课再向老师请教。
2.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大泽坡休息,梦中
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出
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这表明统治者( B )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 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
君主的政治权威 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 ④宣扬
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
主题一 王道与霸道的融合——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史料证史——董仲舒君权神授的观点 史料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 此天意也。
——《春秋繁露》 论从史出 上述史料在人性论上主张人性本善,但其实质 是为君权神授提供了理论依据。
2.史料探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 史料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今师异道,人异论,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 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探究 依据史料,归纳董仲舒的主张,并说明其实质。 答案: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是文化专 制。
[跟进题组] 1.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这一主张表 明董仲舒的治国理念是( C ) A.竭力救济贫困以安抚广大民众 B.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治” C.主张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政治 D.兴办太学通过教育培养出贤士
解析:题干中没有体现出救济贫困以安抚民众的理念,故 A 项错误;“德治”是孔子的思想主张,故 B 项错误;题干中 “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体现出了 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思想,故 C 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兴办太 学的相关内容,故 D 项错误。
(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 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 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 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编后语
听课对同学们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听得好好,直接关系到大家最终的学习成绩。如何听好课,同学们可以参考如下建议:
一、听要点。
一般来说,一节课的要点就是老师们在备课中准备的讲课大纲。许多老师在讲课正式开始之前会告诉大家,同学们对此要格外注意。例如在学习物理 课“力的三要素”这一节时,老师会先列出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这就是一堂课的要点。把这三点认真听好了,这节课就基本掌握了。
二、听思路。
考点46 汉代儒学
一、罢黜百家 1.背景 (1)中国“ 1 __大_一__统___”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大体定型。 (2)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秦朝“ 2 _焚__书_坑__儒____”使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2.措施 (1)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董仲舒倡导儒学,实践 3 __德__政____,推行教化。“ 4 __一__统____”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重用儒生,设置 5 __太_学_____,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 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优等生经验谈:听课时应注意学习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同学们如果理解了老师的思路和过程,那么后面的结论自然就出现了,学习起来才能够举 一反三,事半功倍。
2019/8/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0
谢谢欣赏!
2019/8/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31

(2)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 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2014·全国 新课标卷Ⅱ]
提示:私拿养子的财物有罪到与私拿亲子的财物同样无罪, 说明儒家伦理道德范围从亲子推及到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反 映出儒家伦理道德不断强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