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合集下载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短文两篇(日月)》是巴金先生的散文作品,通过对比日月的不同特点,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本章将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章内容;(2)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章主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章内容;(2)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文章概述《短文两篇(日月)》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日》和《月》。

《日》部分描述了太阳的炽热、耀眼和光芒四射,象征着生活中的美好时光;《月》部分则描绘了月亮的温柔、寂静和浪漫,象征着生活中的诗意和感悟。

2.2 文章主题通过对日月的描绘,文章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也传达了生活中既有阳光明媚的日子,也有月光皎洁的时光,我们要学会欣赏和感悟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2.3 写作手法文章运用了拟人、比喻、对比等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日月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日月的魅力。

第三章:课堂实践3.1 朗读练习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写作练习以“日月”为话题,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一篇描写日月特色的短文。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生字词让学生抄写文章中的生字词,巩固语文基础知识。

4.2 家庭作业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表现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5.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写、正确性和创新性等方面。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第一章:《怀念萧珊》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巴金的生平和作品,理解作者对妻子萧珊的深厚感情。

2. 分析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描写手法。

2. 理解作者对萧珊的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2. 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巴金的生平和作品,萧珊的简介等。

2. 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问题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巴金和萧珊的背景,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描写手法,提问并讨论。

4.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第二章:《小狗包弟》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巴金的作品和文学风格,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喜爱和关注。

2.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对动物的关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对动物福利的关注。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

2. 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喜爱和关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动物的情感表达。

2. 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巴金的作品和文学风格,小狗包弟的简介等。

2. 准备课文文本和相关问题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介绍巴金的作品和文学风格,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问并讨论。

4.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小组讨论。

六章:《海的梦》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海的梦》,让学生领会巴金散文的意境和哲理。

2. 分析文中对海洋的描绘,理解作者对自由和理想的向往。

3. 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意境。

巴金短文两篇教1

巴金短文两篇教1

巴金短文两篇教1第一篇:巴金短文两篇教1巴金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的: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的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设想: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导入: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

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背景:短文两篇作于1942年,相隔一天。

当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都拿起武器走上战场。

所有的人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ō)皓月(hào)妲娥(héng)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ang,日出。

四、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五精读《日》1、“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的铺垫而产生的,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日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教材版本:人教版2. 学科:语文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巴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热爱生活的态度。

(3)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分析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主题,体会作者的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巴金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对《短文两篇(日月)》的兴趣,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5分钟)(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巴金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深入理解主题。

(2)解析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2)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短文两篇(日月)》。

2. 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巴金的写作手法,写一篇关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短文。

3. 调查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并结合自身感受,写一篇感悟生活的短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巴金的短文《小狗包弟》和《怀念萧珊》。

(2)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2)了解作者萧珊的生活经历和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理解巴金的短文《小狗包弟》和《怀念萧珊》。

2. 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短文《小狗包弟》中“我”与小狗包弟之间的情感变化。

2. 短文《怀念萧珊》中作者对萧珊的深厚感情及其在困境中的坚守。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巴金的短文《小狗包弟》和《怀念萧珊》。

2. 参考资料:有关巴金和萧珊的生平介绍、相关评论文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巴金及其作品《小狗包弟》和《怀念萧珊》。

(2)引导学生关注动物,培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独立阅读《小狗包弟》和《怀念萧珊》,理解短文内容。

(2)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词或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阅资料或向老师请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两篇短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欣赏评价:(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短文中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对短文的感受和体会。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萧珊的生活经历和品质。

(2)通过短文《怀念萧珊》,体会作者对萧珊的深厚感情及其在困境中的坚守。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和作者萧珊的品质。

7. 课后作业:(1)熟读两篇短文,巩固学习内容。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关爱动物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让学生选取其他作者关于动物的短文,与巴金的作品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对动物的情感表达和写作风格。

巴金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

巴金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巴金的短文《小狗包弟》和《怀念萧珊》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学生能够解读文本,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思考,培养关爱生命、珍惜人生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 分析巴金短文《小狗包弟》和《怀念萧珊》的主题思想。

2. 欣赏巴金短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思考。

2. 领会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式。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了解巴金的生平和作品。

2.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了解短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巴金作为一位著名作家的地位和影响。

2. 提问:同学们对巴金的作品有什么了解?他的作品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 学生自主阅读短文《小狗包弟》,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情感。

2. 学生自主阅读短文《怀念萧珊》,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对萧珊的怀念之情。

三、合作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短文的感受和理解。

2. 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和疑问进行讲解,解析短文《小狗包弟》和《怀念萧珊》的主题思想。

2. 教师分析短文的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欣赏巴金的文学风格。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教学延伸:1. 学生课后阅读巴金的其他作品,深入理解巴金的文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短文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以及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案例分析与讨论(10分钟)1. 教师提供两个关于巴金短文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巴金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

巴金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巴金的短文,了解其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高学生对短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巴金作品的兴趣,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教学重点:1. 理解巴金的短文内容。

2. 分析巴金短文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巴金短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2. 对巴金短文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巴金的短文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巴金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引导学生阅读巴金的短文,提醒学生注意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巴金的短文,理解文本内容。

2. 教师提出问题,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篇巴金的短文进行讨论。

2. 小组讨论短文的内容、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四、分析与总结(10分钟)1.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2.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巴金短文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巴金短文的读后感。

2. 学生完成作业,培养对巴金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巴金的短文,让学生了解其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对短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培养对巴金作品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六、深入探讨与比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巴金短文中的主题思想,如对生活的态度、对人性的探讨等。

2. 学生通过比较巴金的其他作品,分析其写作风格的一致性和变化。

七、创意表达(15分钟)1. 教师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以口头陈述、绘画、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巴金短文的理解和感受。

巴金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

巴金短文两篇 教案教学设计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巴金的短文《小狗包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分析并欣赏巴金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巴金的短文《小狗包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分析巴金先生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者实物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简介巴金先生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对作者产生好奇心。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小狗包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发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评估学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达能力和对细节描写的运用。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回家后阅读巴金的短文《小狗包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短文,尝试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 思考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写下自己是如何面对和克服的,以及从中得到的启示。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选择短文中的一个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4)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日”与“月”字放在一起可以组成“明”字;看到“明”字,同学们会想到哪些词语呢?(学生:明亮、光明、希望)今天我们来学习分别以“日”字与“月”为标题的两篇短文,看看文中是不是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与希望的追求呢?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日》)1. 个人示范读。

2. 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3. 个人示范读。

(前后比较朗读,整体体会文中情感)4. 学生齐读。

三、整体感知《日》1. 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学生:光和热2. 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学生:飞蛾与夸父3. 结果如何?学生:都死了。

4. 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学生:赞美。

5. 飞蛾和夸父追“日”的结局都是死亡,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去赞美它们呢?学生: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四、联系背景、分析象征、体验情感1.(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①作者介绍: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史上的6位文学大师。

②背景介绍: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文章抒发内心情感。

2.如何理解“光和热”和“寒冷的、寂寞的生”希望、光明和胜利。

作者所处的国民统治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

3.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文中哪些事物也应用了这样写作手法?象征手法;飞蛾夸父日五、体验作者情感赞美了那些为了追求光、热及胜利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六、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月》1.学生示范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词与情感。

2.整体感知课文教师: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学生:寒、冷、死的月光。

教师:所以我们读《月》时,多用一个低沉的情感基调。

文中有哪些具体的描写体会出来了?学生: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的确,月光冷得很。

五、深入分析课文1.本文描写月的感觉和我们以前熟悉描写月的诗句有些不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上诗句以“月”表达了“相思”之意,可以说“月”在中国文学中形成了很深的文化积淀。

2.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把月亮写得如此之“寒、冷、死”呢?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学生:用月的“寒、冷、死”来反映出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黑暗(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这也是象征手法。

1. 作者对“月”真的感到失望,死心了吗?姮娥奔月的故事说明了呢?学生:没有。

姮娥奔月是想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在这里“姮娥”象征着作者的理想的化身,更加衬托出作者对光与热的渴望与追求。

七、总结课文《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

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

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板书设计短文两篇巴金象征手法飞蛾夸父“日”(光和热)赞美为了追求光明和胜利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渴望追求(反衬)姮娥“月”(寒、冷、死)《巴金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蛾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二、教学重难点1、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导学法四、课前准备1、收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故事2、了解巴金的创作3、了解历史背景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日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此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意蕴悠远的诗篇,除此之外,同学对“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的古代神话传说都耳熟能详,但是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巴金对日和月却赋予了另外的深意。

(导入新课)二、初读感知1、简介作者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2、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3、默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字形,把握好停顿,音调。

4、朗读(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2)、同学自读(3)、课内朗读交流。

(4)、分组朗读全文三、探讨交流,教师要适时引导理解课文,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4)、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范仲淹<岳阳楼记>)(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5)、“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6)、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

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五、小结<短文两篇>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

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文本细读我的每篇小说都是我的追求光明的呼号。

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暗夜里所呼叫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前面引诱我。

同时惨痛的受苦的图画,像一根鞭子在后面鞭打我。

在任何时候我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这段话摘自巴金在1935年10月所写的《写作生活回顾》。

与其说写小说如此,巴金的散文同样也是追求光明的呼号,从《日》、《月》两篇短文中就可窥见一班。

《日》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追求。

飞蛾扑火是如此的从容不迫,明知道自己要死,要浸在油中,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宁死不屈。

一个“终于”令人感觉它不是在自取灭亡的无为牺牲,更是一种凤凰涅槃般地超脱。

夸父逐日也是如此地坚贞执着,道渴时那种刻骨铭心的煎熬、临死前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都被心底的不灭追求所忽略、抚慰,以致献身了还不忘化作邓林……两个经典的成语虽然有着诸多不同:飞蛾实现了愿望而夸父没有实现理想,飞蛾在为自己孜孜追求而夸父是为大众做不懈努力,飞蛾很小、小到微不足道而夸父很大、大到要仰视敬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