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曾觉之译论中语言内外环境论的思考
中国翻译论史略感

翻译原则
佛经翻译理论强调“信、达、雅” 三原则,即要求译文准确、通顺、 优美。
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有鸠摩罗什、真 谛、玄奘等,他们为佛经在中国的 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翻译实践与理论总结
翻译实践
古代中国的翻译实践非常丰富, 除了佛经翻译外,还有大量其他 文献被翻译成其他文字,如《道 德经》、《易经》等。
03
现代翻译理论
现代翻译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
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中国开 始接触现代翻译理论。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事业得到 了快速发展,大量外国文学作 品被翻译成中文。
1978年
改革开放后,中国翻译理论迎 来了新的发展阶段,翻译作品 逐渐丰富多样。
2000年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翻译工作 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出现了许多翻译软件和在线翻
1949年-1978年
近代翻译的转型阶段。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事业逐渐从 民间自发走向官方组织,翻译的题材和体裁也更加多样化 。
近代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
严复
中国近代翻译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 原则,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语堂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主 张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同时注
全球视野与多元文化
拓展全球视野,关注世界各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促进多元 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全球标准与规范
参与制定全球翻译标准和规范,推动翻译行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全球趋势与未来展望
深入研究全球翻译趋势和动态,预测未来翻译行业的发展方向和 前景。
翻译理论的创新与发展趋势
1 2
创新方法与技术
翻译家的批评意识——从《阿达拉》的翻译看曾觉之的翻译观

篇专 门介 绍普鲁斯特 的长篇 论文 ( 段怀 清 ,
关键 词 :曾觉a L;翻译 ;文学批评 ; 《阿达拉 》 [ 中图分类号 ]H 0 . 0 5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3 . 6 5 3 9( 2 0 1 4) 0 2 . 0 0 3 5 . 0 7
Cr i t i c a l Co n s c i o us n e s s o f Tr a ns l a t o r : St ud y o n Ze ng J ue z h i ’ s r a T n s l a io t n
Vi e wp o i n t f r o m a n An a l y s i s o f Hi s Tr a ns l a t e d W O r k At a / a
Ba oYe n i n g
( B e i j i n g I n t e r n a i t o n a l S t u d i e s Un i v e r s i t y ,B e i j i n g 1 0 0 0 2 4 ,C h i n a)
go o d t r a n s l a t o r mus t a l s o b e a g o o d c it r i c ” , wh i c h i s d i s c us s e d i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 Ba s e d o n a d e t a i l e d a n a l y s i s o f h i s Ch i ne s e ra t ns l a t i o n of
Abs t r ac t : Ze n g J ue z h i ,a Ch i n e s e t r a ns l a t o r a n d a n e x p e g o n Fr e nc h l i t e r a t ur e ,p r o po s e d h i s v i e w o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i n 1 9 3 l , “ a
汉外文学翻译的译者意识思考

Total.372December 2016(C)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总第372期2016年12月(下)汉外文学翻译的译者意识思考胡正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242500)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DOI :10.16871/ki.kjwhc.2016.12.079作者简介:胡正茂(1967—),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汉、汉英翻译,跨文化沟通。
摘要不同于汉外文学翻译中的译入语国译者,中国译者有其特有的挑战。
首先中国译者应培养清醒的翻译意识、坚持译入语的语言修炼,充分意识到汉外两种语言的巨大差异,摆脱汉语对译入语在表达结构方面的约束,并遵守译入语的表达习俗。
其次,译者应培养和提高文化因素的处理意识。
好的文学译者,应当多阅读母语国家、尤其是译入语国家的优秀文学作品,并挑选真正的文学精品进行翻译。
关键词汉译外翻译中国译者翻译意识Translatorial Awareness in 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Hu ZhengmaoAbstract Unlike translators from the target language,Chinesetranslators of their own literature confrontunique challenges.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 by them requires acute translatorial awareness,continued enhancement of the target language,and compliance with its norms.It also calls for cultivation of the skills in handling cultural elements involved and an eye for good litera-ture in source and target cultures.Key words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translation;Chinese transla-tor;translatorial awareness翻译活动中译者在母语L1与非母语L2间的方向性历来备受关注。
再论金岳霖“译意译味说”中的问题

而 这 恰是 英 语 的
t
C a
m
i
r r o r
不 具备 的 意义
“
在 意 念 和 意 象 两 个 层 面上理 解 原 作 过
以
“
镜
被视 为 一 对对 立 的概 念
味
”
“
’ ,
。
是 属 同 一 范 畴 即 理解
,
” 从 学 理 的角度看 译 意 与 译 两 者 同等 重 要 缺 一 不 可 ”
在 汉 语 里 它 可 用 来喻 应的 i r o r 则 多 用 来喻 平
为例
,
圆
。
’ , 、
“
光
’ ,、
“
平
’ , ,
英语 里 对
,
在 两 种 符 号系 统 间的转换 而 在这 个 过 程 中 避免会有 增 减 变 化 因为 自然 文化 习 惯
、 、
,
、
愈 容易 丰 富 剥离 了
。
。
”
可见
,
金 氏 从理论上 直 接 把 意 义 和 情 感寄托
,
因素 的不 同
,
各 自符 号系 统 的形成过 程 中 甚 至 完 全 没 有对 应 符 号
“
,
。
“
用不 同的
“
味包括种
” 译性 德 里 达认 为 抗译 性 就 是 可翻 译性 不 理 解 的 才 需 要解 释 和 翻 译 这 就 实 现 了翻 译 的交 际 功 能 另 一 方面
’ ,
。
种 不 同 的趣 味 与 情感
,
”
他认 为
:
“
字 与句 子 既 有情 感上 的寄
。
钱锺书“化境”论翻译思想内蕴探析

912019年第17期总第347期学 研VIEW ON PUBLISHING钱锺书“化境”论翻译思想内蕴探析文/袁帅亚钱锺书是我国现代享有盛誉的翻译思想家和“化境”论的提出者。
译界普遍认为,钱锺书的“化境”论翻译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体系,是对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巨大贡献。
罗新璋把“化境”论放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里来论述,认为这一理论把翻译从美学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
王秉钦认为,“化境”论可与严复的“信达雅”论以及傅雷的“神似”论构成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主体,而且将翻译引入文艺美学范畴,推动了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发展。
本文采用语境还原的方法,把“化境”论放到钱锺书本人的思想体系中去,在其整体的文艺思想背景下探讨这一翻译思想的基本内蕴及意义。
一、“化境”论与创作钱锺书的“化境”论翻译思想是在《林纾的翻译》这篇文章里提出的。
钱锺书指出,“译”与“诱”“讹”“化”几个字之间有着一脉相通、彼此呼应的关系,组成了诗歌语言中所谓的“虚涵数意”。
他还指出,这些复合意义能揭示翻译的本质、标准与特性。
“诱”在翻译中的作用好比“鸟媒”对禽鸟所施的引诱。
翻译能“介绍大家去爱好外国作品,引诱大家去爱好外国文学作品,仿佛做媒似的”。
“讹”是翻译难以避免的毛病,原因是“一国文字和另一国文字之间必然有距离……因此,翻译中难免有失真和走样的地方,在意义或口吻上违背或不很贴合原文”。
“化”则是翻译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钱锺书因此提出“化境”说,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化境”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译论,引起译界的高度关注。
这一理论提出后,学界就其理论渊源及其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有学者认为 “化境”论的哲学基础是道家美学,有学者认为“化境”是借自佛经的名词,还有学者指出“化境”论是受到了“意境”或“境界”说的启发。
语境理论指导下译者思维差异对维汉翻译的影响探讨

语境理论指导下译者思维差异对维汉翻译的影响探讨作者:阿不来提·买买提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20年第13期摘要:在语言翻译中,无论是哪两种语言在进行互译时,都可能因语言环境的不同,译者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可能会导致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很可能会对读者日后的阅读造成影响,因此本文选用《乡思》中的一些句子进行举例说明,来具体的阐述在不同语境下翻译者的思维差异对维汉翻译的差异影响。
本文主要从语言环境,翻译者的思维差异以及长期以来的用语习惯等各方面都可能在翻译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对翻译的内容生成的语意影响,并对这些主观原因及客观原因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分析。
关键词:语言环境;维汉翻译;译者思维差异;影响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翻译是在不同语言境况下进行语言交流的很重要的环节,简单来说就是把一种语言资料用另外一种语言准确完整的表达出来。
在翻译的过程中,决定因素并非是语言文字上的差别,而是在特定语言环境下译者的思维差异,翻译并非单纯的把一种文字转换成另一种文字的机械过程,而是在故有背景下情感的转化和精神的传递。
在进行互译时,不管是语言习惯还是语境不同,再加上译者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都要基于语言的本意,在翻译时都应该尽量做到“信、达、雅”。
1在不同语境下译者思维差异在现阶段的翻译现状在进行翻译时,基于语言的灵活变化,译者的思维方式以及不同语言环境等各方面都会造成翻译内容的偏差,当前在进行翻译时大多都是在保证其最突出内容的情况下尽可能完整表达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内涵,但有时为了追求语句的通顺以及语义的完整,通常会有一些妥协和转换。
这种方法在很多学者的研究中都有所显示,也就意味着翻译时机械化,渐渐如同公式的套用,缺乏新意。
2不同语境下译者思维差异对维汉翻译的影响结合不同语境,很多词汇在翻译方式上无外乎直译、意译、结合实际情况以及从精神层面几种方式来翻译,这便和译者的思维方式有很多大关系,再结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所表现出来的翻译效果各有不同。
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作者:李丹丹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12期摘要:随着翻译学的文化转向,译者愈来愈受到重视。
当代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在《通天塔之后》一书中他提出阐释翻译的四步骤: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本文以乔治·斯坦纳在哲学阐释学基础上提出的翻译四步骤为理论指导,以辜鸿铭译《论语》为个案研究对象,尝试将译者主体性这一抽象的概念分解到斯坦纳的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具体的翻译步骤中,肯定译者主体性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斯坦纳;阐释翻译观1引言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主体之一,一直被翻译研究所忽略。
随着阐释学这一新的研究方法引入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与此同时,典籍的英译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论语》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也是外国人对中国人思想和性格深入了解的有力渠道。
本文试图从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的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在辜鸿铭译《论语》的发挥。
2阐释学与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最早被用来阐释和批判荷马及其他诗人的文学作品。
斯坦纳是阐释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人物,他在《通天塔之后》一书中主张“翻译即解释”:语言的解释过程即翻译。
翻译活动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原文作者、原文文本、译者、译文文本和目的语读者。
3斯坦纳的阐释翻译观斯坦纳的《通天塔之后》被研究者认为是“18世纪以来首部对翻译理论和翻译过程的系统性的研究的著作”。
斯坦纳在该书第五章中将翻译过程将翻译过程划分为四个步骤: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
译者对文本应有最初的信赖,斯坦纳认为,译者主体性首先体现在译者对文本的选择上,译者通过其自身的知识和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兴趣爱好、以及对原文文本的评价等选择有意义的源语文本。
侵入及译者对源语语篇的理解,译者侵入、提取和转化原文。
然而,在理解源语语篇时,译者受自身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难免会对源语语篇存在偏见。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文档资料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摘要:本文基于译者主体性的视角,从翻译目的、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探讨曾朴的翻译思想,希望对后世的翻译者有所裨益。
一、引言曾朴(1872~1935),笔名东亚病夫,江苏常熟人,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作为《孽海花》的作者,曾朴一般以中国清末民初小说家、出版家定位。
但观其一生,他的文学活动远不止于此。
在晚清外交官陈季同的影响下,曾朴自学法文并翻译大量西方文学作品,尤其热衷于对雨果作品的译介。
1905年小说林社出版译作《影之花》(原作者为Charles Fole??o)至1931年《真美善》刊登《笑的人》(原作者为雨果),曾朴的翻译生涯跨越了晚清和五四时期[1]107-112。
本文通过分析曾朴的译者主体性,深入探讨其翻译目的、翻译选择及翻译方法,从中了解他如何在二十世纪这一特殊文化转型期的矛盾与问题中不断调整、做出选择并推动中国新文化运动后的翻译热潮。
二、译者的主体性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活动,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行为。
关于翻译的本质,金圣华认为:“译者在早期虽有‘舌人’之称,却不能毫无主见,缺乏判断,译者虽担当中介的任务,却不是卑微低下、依附主人的次等角色……译者必须凭藉自己的学养、经验,在取舍中作出选择。
”[2]15这意味着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的选择对翻译活动能否达到其目的是至关重要的。
早在1987年,杨武能先生就提出:“与其他文学活动一样,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即是他们的创造的客体。
而在这整个的创造性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
”[3]227处于翻译主体地位的翻译家,即译者自身的信仰体系、价值标准、思维方式、生活环境、个人经历、情感因素、语言水平等都会影响其对原作的理解和译介。
同一部原作,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解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译出各自的特点与风格,以满足自身的翻译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期
大连 海 事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 学版 )
J un l f ainMai meU iest S ca S i cs dt n o r a o l rt nvri D a i y(o i c n e E i o ) l e i
Vo . 0. . I 1 No 5
境而变 化 的情 景 意义 (i ai a menn ) s u t n l a i 和用 于专 t o g
门领 域 所 具 有 的 专 门 意 义 (pc le a ig 等 。 seii d menn ) az
这 是 曾觉之这 篇 文 章 涉 及 的第 一 个 重 大 问题 , 即语
Dain 1 6 2 l 1 0 6。Chn ;2.De t fChn e,Fu a i. a ia p .o ie s d n Unv ,
S ag m 2 03 , hn ) hn h 04 3 C ia
Ab t a t Ths a e n l zd a d n e p e e t e ta iin l sr c : i p p r a ay e n it r r td h r d t a o
一
些 颇 有 价 值 的 、 有 前 瞻 性 的论 点 , 时 发 现 一 些 应 当 引 具 同
以为 戒 的缺 陷 和 误 区, 出翻 译 过 程 中将 语 言 内环 境 和 语 言 提 外 环 境 结 合 有 助 于 纠 正 传 统 译 论 中普 遍 存 在 的 偏 重 语 言 文 字 层 面 , 视 语 篇 层 面 和 语 言 外 环 境 的 错 误 倾 向。 忽 关 键 词 : 译 ; 言 内环 境 ; 言 外 环境 翻 语 语
飞
203) 0 4 3
16 2 ; . 1 0 6 2 复旦 大 学 中 文 系 , 海 上
摘要 : 针对 曾觉之在< 翻译> 文 中的传 统译 论 , 论 一 运用 现代
语 言 学理 论 和 当代 翻 译 理 论 的 观 点 进 行 剖 析 与 诠 释 。 探 讨
品不受 欢迎 , 因其 难 以通 解 , 而不 可 通 解 之 过咎 , 则 由于译 者 的或西 文肤浅 , 中文不 达 意 , 根仍 在 于 或 归 译者 自身 即不很 了解 自己正 在 翻译 的东西 。 [2 作 ,15 ,11
及 的特 殊性 问题 ( 如不 可译 问题或难 译 问题 ) eh u l h di i p p rA td n onso iw fZ n uz i bi e hs a e S u yo p s n
Tr n l to a sa i n,fo t e p rp c ie f mo e l g i i h o y r m h e s e t s o d m i u s c t e r v n t a d c n e o a y ta sa in t e r . I ds u s d t e i ta n n o t mp r r r n lt h o y t i s e h n r  ̄ — o c g i i a d e ta ig i i r b e u g t d i i a e ih us c n x r l us cp o l t n t mss g e e h sp p rwhc s n c n b t d t r n lt n p o es a d ta e u n l s r td o  ̄i u e o t a sai r c s n es d o t a d i u t a e o l t e p o lms i h e t i n in . S me p o p c i e a d h r b e n t e wo d me o s o r s e t n s s v v la l a g me t a e n f u d i i su y I d i o au b e r u n s h d b e o n n h s t d . n a dt n a i
自己的见解 :眼前 事物 , “ 本地 风光 , 懂得 已有 如 许 的
烦 难 , 万里悬 隔 , 则 他邦 产物 , 不易 理解 , 自更 彰 明显
著 。‘ 同心 同 ’ 说而 已 , 际千 差万 殊 , 因时地 理 悬 实 各 而有异 , 决然 断然 , 能 以含 糊语 概 括 o [2 作 者在 不 " 11 15 这 里针 对那些 过分 夸大语 际普 遍性 的谬 误进 行 了批 评 。作者认 为 , 翻译 研 究 者应 当把 语 言 哲 学 方 面所 探 索 的普遍性 问题 ( 可译性 问题 ) 如 和具 体语 言 所涉
者对 “ 了解 ” 懂 得 ” 或“ 的含义 进行 了诠 释 , 为 “ 认 常人 所谓懂 得 , 大抵是 私意猜 测 , 与原来 的真面 目丝 毫无
曾 氏提 出 的翻 译 过 程 所 涉 及 的语 言 内 环 境 和 语 言 外 环 境 问
题, 并分别 对两个层 次 的内容进行 梳理 与 阐释 , 中挖 掘 出 从
言 内环 境 的问题 。针对 当 时翻译界 某些 学者 一 味发 表空洞 的宏论 , 而对 翻译 细 节 问题 不 求 甚 解 的 浮躁 风气 , 者 特地对 微 观 问题 造 成 的 翻译 困难 发表 了 作
( .c ol f oe nL n ugs Daa r i i. 1S ho ri ag ae, lnMa t Unv , oF g i i me
Oc .20 t 11
21 年 1 01 0月
文 章 编 号 :6 17 4 (0 10 150 1 7 .0 1 2 1 )50 1 .4
对 曾 觉之 译 论 中语 言 内外 环 境 论 的 思考
夏 廷 德 夏 ,
( . 连 海 事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宁 大 连 1大 辽
Su yo n u z iSn t n o taig it t d n Ze gJ eh ’ oi fi r l u si o n n c
a xta i u si o e si r nsa i n nd e r lng itc c ntxt n ta l to
XI Ti g e ,XI F i A n d A e2
中图分类号 : 5 H0 9 文 献标 志码 : A
涉, 外表 最 易欺 人 , 意 乃 别 有 存 在 ” 。作 者 上 真 … 述议论 是针对 语 言 本 身 的复 杂 性 而 言 , 语 义 不仅 既
包 括外 表 的 、 孤立 的 所指 意义 (eee t l a ig , rf ni nn ) r a me 还包 括 隐 晦 的联 想 意义 ( s c t emenn ) 随语 as i i a ig 、 o 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