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合集下载

孔子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乐教思想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影响深远、持久。

现今,孔子的乐教
思想仍把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孔子的乐教思想被称为“德”,即一种以道德准则为核心的校园
思想政治教育,它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致力于培养社会中才富于道德的个人。

孔子认为,人应该遵守这些道德及其尊崇礼仪,从而获得和谐和幸福。

在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下,大学生可以树立更崇高的原则追求,并以此为指引,去形成一种健全的道德素质,因而积极看待他们的社会角色。

在此基础上,他们可以以正直的态度践行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营造一个和谐和睦的校园氛围,以达到促进本校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目的。

此外,孔子教导人们发扬正义精神,并时刻提醒大家遵守天道和人情的适当礼仪,使之获得真诚、诚信和礼貌的安定。

为此,大学生在学习各门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将孔子的乐教思想扎根自己的心中,以保证自己的精神健康及为人操守。

最后,孔子的乐教思想也提醒大学生,在目前形势下,唯有认清自我、接纳别
人以及尊重他人,才能有效结善缘,实现社会进步。

因此,同学们应以孔子的乐教思想为准则,在日常生活中勤恳努力,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以及互相支持,增强自身修养和责任心,以使我们更加深入体会学校校园生活的价值,从而更好地把握未来。

因此,孔子乐教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从而使当代大学生能够以
更高的道德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素质,历经洗礼,昭示其重要的作用。

孔子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摘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行教育体系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对孔子教育方法的正确认识出发,分析孔子教育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从孔子教育方法中得到有利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启示在我国教育学史上,孔子是一代宗师和中国教育的鼻祖。

在其从事教育的四十多年里,取得了巨大的教育成就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较为系统的教育主张。

孔子教育思想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至今闪耀着历史价值的光芒。

尤其是进德修业、虚心好学、启发诱导、学以致用等思想对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文化基石。

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实质与手段尤其是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方面具有一致性,其教育方法具有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1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1“仁”是孔子教育的核心在孔子看来,“仁”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最高的教育标准。

因此,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们对于“仁”做了丰富的论述。

关于“仁”的概念:“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关于“仁”的具体表现: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其言也切。

”樊迟问仁。

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巧言令色,鲜矣仁。

”1.2重视德育孔子在教育原则上主张重视德育。

他认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被教育者高尚的道德品质,即其他方面的教育都要服务于德育的需要。

“弟子入则孝,出则涕,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这里说的是实践了这些德行,还有剩余的力量就去学习文献。

孔子在其思想体系中特别强调道德的政治功能及其对社会的调节作用。

1.3重视知行合一孔子重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要求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论语》强调学习追随德才兼备的人。

在《论语》中,孔子说,“不远乎亲,亦不近乎人。

”意思是说,我们应该学习追随具有德才兼备的人,这种人不仅对我们个人有益,也对整个社会有益。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味着,在追求知识和学问的过程中,要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精神来学习,尊重真理、尊重人才,培养自己正确的学术观和人才观。

也要激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意识,以德立身,做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成为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才。

《论语》提倡诚信做人,重视观念转变。

孔子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这句话寓意着诚实做人,重实践重行动。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注重学习,注重实践,不怕吃苦,不图虚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

《论语》中还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知识,态度决定高度。

我们要明确知识的来源和性质,正确对待知识,对未知的事物持有谦卑的态度。

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意味着我们要用追求真知之心去学习,不浮躁不浮华,用踏实的学风去实践,用谦逊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知识水平,坚守学术诚信。

《论语》提倡孝和仁,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孔子强调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人伦之本,也是一切美德的发端。

在《论语》中,孔子说,“能事父母,则能事君。

”这句话概括了孔子所提倡的孝道精神,也启示我们,一个人只有孝顺父母,才能对社会更好地尽职,对国家更好地效力。

《论语》中也提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会体恤和理解他人,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和尊严,注重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交往能力,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网。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意味着要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用真诚、用爱心和善心去对待他人,做一个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论语》强调治国理政,重视社会责任感。

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意思是说,一个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和正义,而小人则看重的是个人利益的得失。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4页文档资料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4页文档资料

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启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明确指出了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质量。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来实施这种素质教育方针呢?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以孔子教育思想作为核心指导理论,充分发挥出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并据此来获得一些有效的启示,从中吸取有益的思想元素。

一、孔子教育思想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一)教育内容方面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涵就是仁、礼思想,它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可以说,我们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此作为内容的借鉴。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仁、礼思想内涵是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

这与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不谋而合。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孔子教育思想的仁礼思想出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教育活动。

(二)教育途径方面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它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途径借鉴。

孔子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得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学生道德教育方法,比如说,中庸、内省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品德修养和修身励志。

具体来说,立志有恒为学生成人成才导航定向,身体力行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必经之路,克己内省是学生修身自律的有效方法,诚实守信是当代学生取信于人的必备品质,处事有度体现学生立足社会的应有素质,改过迁善是学生不断进步的成功法宝。

(三)教育原则方面的影响。

孔子教育思想的原则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逐渐积累和总结出来的,而且孔子本人也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能够以自己的威信来感化学生,从而产生了较大的教育力量,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那么,孔子教育思想原则一般包含了以身作则,教书育人,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宽严有度,关心爱护。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礼的思想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

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规范和准则,对于教育和修养人的行为举止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借鉴孔子的礼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培养好的文明礼仪和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行,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孔子的礼的思想强调了对人的敬重和尊重。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尊重、彼此关心是形成和谐社会的关键。

现代社会高校校园作为充满活力的社会组织,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人际交往的复杂性也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意识,尊重师长,尊重同学和团队合作,使学生们在校园中形成和谐的相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孔子的礼的思想倡导了一种高尚的情操和修养。

孔子强调了修身养性、修养情操,注重培养个体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品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其道德素质,培养优秀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要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和品行修养,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人生追求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这样才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接受更高层次的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之才。

孔子的礼的思想注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孔子对礼的思想的强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

也要以现代视角诠释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之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历程中的精神食粮,为他们指引人生方向和人生追求。

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兴趣,增进文化自信,促进文明素养的提升。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

其中,“礼”被视为孔子思想中最具代表性和实践意义的概念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和精神宝库。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孔子“礼”的思想,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强化学生的道德观念、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学生道德观念的培养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行为规范和约束,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基本准则,它要求人们尊重他人、遵守规矩、做事有序、有节制、有分寸。

这种规范性的准则,可以用来启示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可以将这种规范性的准则作为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遵循道德的良好习惯和规矩,如尊重师长、关注他人、团队合作、诚实守信等。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形式,加强与社会的互动,感知社会需求、关注公益事业,从中感知道德的内涵和价值。

2、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认同,是一种积淀了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根深蒂固的精神理念。

在高校的思政教育中,我们可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推广现代文化等形式,来提高师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意识。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艺术、文学、语言等多种形式,加深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使传统文化成为他们思想与生活的一种信仰,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

其次,我们可以鼓励师生关注当代文化动态,接触新的思想和文化形态,这不仅能够开阔师生的视野,同时也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创造。

3、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孔子的思想中,“礼”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念,包括了礼仪、风俗、习惯等多个方面。

要想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生动的、丰富的、把握现代文化内涵的创造性趣味性的文化活动和精神载体,我们就需要把“礼”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来,从学校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来推进“礼”的传承和发扬。

对于高校而言,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和实践要求,同时也能够统筹宏观的全国文化建设,加强全国文化力量的整合与协调。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优秀文化资源,对后世影响深远。

今天,我们学习孔子德育思想的精髓,实现现代德育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对接,对于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素质,加强高校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仁爱思想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1(一)以“仁”为内核,礼乐结合的德育内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仁、义、礼、孝、忠、信”六个方面。

他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必须以“仁”的道德准则作为指导。

因此,“仁”“礼”思想成为其道德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解释众多。

归纳起来,可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仁”的基本内涵,“为仁”的方法、途径以及“为仁”的成就等。

关于“仁”的基本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并强调亲子之爱是最真实的情感,这里面渗透着孔子力图使人类的血缘因素融汇于社会关系之中的道德构想,也是孔子以人类血缘之爱的品行修养重构社会道德秩序思想的体现。

但真情实感、血缘之爱、孝悌之德等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只是倡导“为仁”的思想前提,要想真正达到“仁”的境界,还必须学会“忠恕之道”。

“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恕之道本身就强调关爱、理解、尊重和包容他人。

另外,经过“礼”与“乐”外在道德规范的塑造,人才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认为,礼乐结合的道德教育是实现“仁”的境界的最主要途径。

(二)正人君子,培养理想人格的德育目标“正”是执政者和从政者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仁”与“礼”恰如其分的表现,也是社会各个阶层生活中的道德标杆。

仁与礼的结合、统一与和谐最终要落实到“正”上。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孔子“礼”的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之一,其主张的“礼”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孔子认为,“礼者,治也。

”,即礼是治理人民的方法。

他更加强调“治理国家必先治理家庭”,这个思想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

因为他意识到,一个人只有在自我修养完善、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情况下,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同样的,对于高校来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人才,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首先从培养人的品德、能力和才干入手,引导学生个人素质全面提高,进而提高学校整体的综合质量。

二、注重教育与修身并重孔子通过提倡崇尚德行、重视品格等方式,积极推进人类道德进步,而这种道德教育,是以“修身为本”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他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任务,唯有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质才能提高人的素质,这使得孔子在为后世所推崇和景仰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高校教育应当注重道德评价,通过赋予道德标准,调动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让学生逐渐认识到,道德品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三、实现“德、功、智”协同发展孔子提出了“德、功、智”协同并重的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德、学、智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这种全面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健康的人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使得人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也能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

那么,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意识到没有一种偏颇的教育可以解决学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德、学、智的协同并进,才能真正实现高校的发展目标。

四、培养合格的人才,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证。

他通过崇尚德行、尊重知识、礼貌待人、谦虚谨慎等方式,树立了一个“尚贤重才、德行天下”的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珍贵和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作者:童娟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2期
摘要: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主要表现在:“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启示
孔丘,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几乎以其毕生的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有教无类”的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

”(《卫灵公》第39章注:本文所引《论语》均在参考文献(1)里,以下不在赘述。

)[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的教育家。

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原则,打破了官府对教育事业的垄断,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让那些有意向学习又有物质保证的人都可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述而》第7章)孔子指出,凡是能送上微薄的见面礼的人,他都收做了学生,这是孔子“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

基于“有教无类”的原则,孔子招收学生,有八个不分:一是不分贵贱;二是不分贫富;三是不分智愚;四是不分勤惰;五是不分恩怨;六是不分老少;七是不分国籍;八是不分美丑。

这“八不分”说明孔子对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是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

孔子对教育对象“有教无类”的思想,适应当时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使教育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顺应了时代潮流,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二)“德才并重”的教育内容。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述而》第6章)孔子指出,要学好修身治国的学问,必须先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他在教学中采取品德修养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重
的原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第25章)。

孔子以四项内容教育学生:礼乐和文献、人、忠、信。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

”“居,吾语女。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第8章)孔子又指出,一个人只讲究品德修养而不喜欢学习礼义,就会矫枉过正,只有将这两种并重才能成为完善的人。

孔子在他四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注重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加强了教材建设。

他把所收集到的文化材料、精神加以整理,编著成教学用书,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这在今天的教育中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2]。

(三)“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雍也》第21章)孔子指出,在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

人的才智高下有别,如何才能更好地扬长避短,完善学生的德业修养,以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根据这一原则,孔子深入了解弟子们不同的兴趣、智力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

如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先进》第22章)同时孔子不仅要求学生学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第15章),而且要求学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第8章)孔子阐述了自己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和原则,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里孔子还强调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这些对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无疑是有效和科学的。

这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

而这两种教育方法的提出,又触及了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3]。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一)“有教无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一切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孔子所招收的学生,从地域上讲,有来自鲁国的,也有来自卫国、宋国、吴国、楚国、秦国的;从出身来说,有贵族出身的,但更多的是平民出身的;从智力上讲,有头脑比较聪明的,也有头脑比较迟钝,等等。

这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就是要平等地对待一切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一切,不应该带有色眼镜去评判和教育学生的行为。

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品格,只有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会赢得学生们的信赖和尊重。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者,平等对待一切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的一切是体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公正的一个重要体现。

如果只有公正的培养目标,而没有公正的培养过程,就不会有真正的公正和平等。

培养过程中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一视同仁、爱无优差好坏之分。

在对待学生个体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意以
公正的态度对待男生和女生,警惕性别歧视,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家庭背景不一致的学生,杜绝偏爱现象的发生;二是办事公道、赏罚分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学生心目中很多时候是充当着法官的角色,当然这种权威是依靠公正树立的,如果赏罚不明,就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思想混乱、行动无矩,既妨碍优良学生集体的形成,又严重伤害学生个体的自尊心,还必然损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权威。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仅要一视同仁对待学生,更要平等对待学生,在崇高的育人事业中展示高尚的伦理境界。

(二)“德才并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德才并重,加强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

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是德育,即加强弟子的道德修养。

君子除了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之外,还应该有出众的才能,因此,知识教育也是孔子教育的重要内容。

这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就是不能只是简单地从一方面看待一个学生,不能只注重学生单方面的发展,我们要全面地看待学生、培养学生。

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只有全面培养每一个学生,才能培养出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

21世纪是社会全面进步、个人全面发展的世纪,关注人的发展将成为世界的潮流,社会竞争也将转变为人的全面素质的竞争。

大学生要想从容应对激烈的竞争,必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把“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

这一思想把“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狭隘化,不能把学生能力培养与素质的发展等同于学习、学术研究、技术发明等能力的提高。

事实上,学生的全面发展,除了在专业知识方面不断提高外,更缺不了个人思想素质、社会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培养与提高。

因此,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成为应有之义。

专业课教师教授的重点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及能力,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职责在于教会学生如何自己解决学习、生活、心理、社会活动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真正做到孔子所提倡的寓德育与智育之中,真正做好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工作。

(三)“因材施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形式。

孔子的教育方法不论是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还是举一反三,都说明孔子在对待学生的教育方式是因人而异的,不拘泥于一种简单的形式,也不束缚在普通的说教过程中。

这点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启示就是我们在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同时,也要根据每一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工作与培养方案。

因材施教要强化。

因材施教就是针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精雕细琢式”的教育、管理、服务和指导,避免“粗放式”的教育管理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贯彻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充分而全面地了解学生基础、行为习惯、品德意志、求学目标、职业规划等,并为每个学生建立全面的情况档案,以此为依据实行分类分级管理,推行个性化教育,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服务,真正贯
彻因材施教原则。

既要从培养可靠接班人的角度,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又要从培养合格建设者的角度,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及学生未来的职业要求,为学生的素质拓展、技能提高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学生的择业、创业及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通过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很多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通的地方,也有很多可以借鉴和采纳的地方,所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仍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袁庆德.论语通释[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2]陈祎鸿.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28):2.
[3]俞启定.先秦两汉儒家教育[M].齐鲁书社,1987:224-268.
[4]杨柱.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创新教育的启示[J].贵州大学学报,2008,(26):6.
[5]刘奎臣.概说孔子教育思想理论[J].英才高职论坛,2007,(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