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语文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_人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教课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人教新课标教课目的:1、会认 4 个生字,认识古诗粗心并背诵古诗。
2、经过紧扣字词、吟咏朗读等方式感觉诗人的“喜欲狂”。
3、经由本诗走近杜甫,指引学生课外阅读杜甫的诗歌。
教课要点:经过多种方式感觉诗人的“喜欲狂”。
教课课时: 1 课时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日我们来学习一首诗歌。
在学以前,老师给大家出示一段文字,同学们看看是对谁的描绘。
课件出示“站在泰山之巅,他曾激情万丈,志向远大:“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信步江畔,他也曾似自得其乐,淡泊安闲地吟唱着:“流连戏蝶不时舞,自在娇莺恰好啼”。
但人生中最美好的光阴,他经常是在壮志难酬、困顿落魄、流浪失所中度过。
他目睹了一个王朝的衰败,他怜悯百姓的疾苦,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若山。
” 他嫉恶如仇,他在诗中这样写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的诗是时代的实录,历史的目睹,后代称之为“诗史。
”第1页/共5页2、他是谁?(杜甫)同学们,学过他的很多诗,如《绝句》、《春夜喜雨》等。
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弄懂诗歌意思1.此刻,让我们一同走进杜甫的诗中。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能否把字音读准了,能否能读的字正腔圆。
3.相机正音,解说词语古今意义的不一样。
要点指导以下字的读音:裳( cháng )、即 ( j í )、卷 ( juǎn )涕泪:涕,也指眼泪。
老婆:古代指老婆和孩子。
青春:春季的光景。
4.指导停留,七律停留方法(二|二三)。
学生再读诗歌,看其能否读出诗歌的抑扬顿挫了?5.教师范读,三、抓字眼,明诗意1、我们朗读古代诗歌的最低要求是读通读顺,其次是能读出停留、节奏,但这都不是读诗的最高境地,读诗的最高境地是要从文字中读出画面,读作声音,读到诗人的感情深处去,能够做到和诗人心有灵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族感情的深厚。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背景的了解和诗人情感的把握。
3.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事件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
3.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原文及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背景。
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解析诗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4. 品味诗歌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写一篇关于诗歌感悟的短文。
8. 课后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3. 利用案例分析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其他描述战争的诗篇,如《滕王阁序》、《出塞》等,探讨诗人之间的异同。
2. 邀请专家讲座,深入解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3. 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15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设计思想:按照初读诗句→品读诗句→感情朗读的过程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诗的韵味,诗中蕴含的感情。
激发学生和诗人心灵交流,同喜同悲。
读中悟情,读中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从而构建本色的语文课堂。
教学流程:一、导入1、(KJ出示音乐渲染气氛)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杜甫的诗句?(生答)读着杜甫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答)师相机介绍杜甫及他作品主要风格。
(出示KJ杜甫简介)2、过渡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他就是出示课题(KJ出现课题)二、初读诗。
1、齐读课题、解题。
(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2、过渡由于战乱,杜甫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整整八年之久,收复蓟北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情会怎样?(是的)诗人一听到这胜利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现在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诗中吧!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①点名读②听录音朗读(出示KJ录音朗读)③学生学着录音自由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④齐声朗读,要求读出诗的韵味三、理解诗的大意1、小组讨论2、交流理解诗意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四、悟诗情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KJ思考、讨论)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KJ出示这几句话)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情①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蓟北诗人又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一起来和诗人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KJ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 3篇

六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联系诗句理解词语内涵的能力,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从而受到爱国教育。
教学重难点:时代久远,让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课前板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导入课题,了解诗人: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请大家翻开语文课本P150,诗的题目是……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把诗题齐读两遍。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你对杜甫了解哪些信息?(生交流)师:知道这个诗题的意思吗?请同学们充分利用手边的资源,考虑1分钟。
谁来说说?师:翻译得真准确,介绍一下你翻译这个诗题采用了什么方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学习古诗的好方法?(学生交流,若无,教师介绍:参看注释、上下文相结合、图文相结合、查看工具书等。
)师小结:希望大家在今天的学习中,灵活地运用我们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师:下面,让我们大家走进诗文,学习诗文。
请看要求:①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
②圈出诗中出现的地名,并读熟练。
(别忘了诗题也是诗的一部分。
)(反馈)师:谁来说一说你圈了哪些地名?(河南,河北,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剑外。
)师:这首诗短短50多个字,其中地名就占了将近1/4,你能把这些地名读准确吗?(请一生读)师:再把整首诗读给同桌听听,互相纠正。
(生同桌互读,互相纠错。
)在刚才同桌互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想提醒一下大家?师:谁勇敢的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指名学生读)三、初步感受诗人写作时的内心感受:师:请大家轻声地诵读古诗,想想:你从诗中读到诗人心情怎么样?(诗人很高兴。
)师:你的依据是……(我是从“喜欲狂”这个词里读出来的。
)师:(板书:喜欲狂)“欲”的意思是?(将要。
)“喜欲狂”就是?(高兴的快要发狂了。
)师:读这个词,读出它的意思来。
(生读“喜欲狂”)师:读着这个词,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诗人为什么“喜欲狂”?诗人“喜欲狂”时有哪些表现……)四、带着疑问,自学古诗:师温馨提示:带上你周围的小伙伴,互相取长补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案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忧虑。
(2)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2 教学重点:(1)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诗,引起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背景和诗的背景。
3.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
(2)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感。
3.3 词语解析:(1)解释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价:(1)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准确性、流畅性和韵律感。
(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2 学生理解和分析的评价:(1)评估学生对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
(2)评估学生对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学文本:《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5.2 教学多媒体:PPT、音频、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六、教学策略6.1 朗读与讨论:(1)组织学生分组朗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6.2 案例分析:(1)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义。
(2)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七、课堂活动7.1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2)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7.2 小组竞赛:(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了解其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分组讨论、沟通协调等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诗中所表现的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教学难点: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背景、意义和艺术特色。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如PPT、历史文献等。
2. 学生准备:了解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PPT,引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
简述诗人杜甫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句,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艺术特色。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讲解诗句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复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诗意、诗境和诗意。
2. 分析诗中所表现的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彼此在学习中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小组讨论成果,给予评价和反馈。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让学生选取其他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歌,进行对比学习,分析其异同。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诗歌,表达自己对国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2. 教学难点:(1)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诗人的情感抒发和意境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杜甫及其作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让学生圈点批注,标注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字词的问题。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字词的含义。
(2)详细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所描绘的场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所表达的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民众疾苦的同情。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醒学生注意。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 结合历史背景,写一篇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优秀3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5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诗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诵读诗文。
3、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
4、鉴赏诗作。
教法与学法指导:诵读法、知人论世、鉴赏教材分析:1、重点:体会作者“喜欲狂”的心情及原因;体悟作者爱国情怀。
2、难点:走进诗人情感世界,鉴赏诗作。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唐诗是中国文化瑰宝,在其中闪烁着两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今天我们就要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一下他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操。
二、与诗人对话1、请学生介绍杜甫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字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并称“李杜”,其作品大多沉郁顿挫,有“诗史”职称,最著名的作品“三吏”、“三别”。
2、介绍写作背景1)指名背诵《望岳》并说说诗作中所表达的作者的志趣。
25岁的杜甫,踌躇满志,对政治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信心,但现实总是残酷,应试不第的杜甫只能四处行卷,望能遇见伯乐,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小官职,却又遇到了“安史之乱”,看到国家破碎,人民受苦,作者留下伤心的眼泪,写下《春望》一诗。
2)学生背诵《春望》,感受作者忧国忧民情怀。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直攻长安、洛阳,原本繁华的都市成了杳无人烟、杂草丛生的荒地,诗人也曾被虏,逃出后带着妻儿一路逃亡到四川,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饱尝战争带来的痛苦,本是“家有田园在东京”却无家可归;在锦江畔,茅屋为秋风所破;在梓州“记拙无衣食,途穷丈友生”,但这位伟大的诗人,无时无刻不在盼望“长令宇宙新”,所以,当他听到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惊喜的洪流一发冲开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写下了“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三、与作品对话1、朗读诗歌1)、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体会感情基调。
“生平第一首快诗”,“快”字何意?快乐,欢快,轻快,明快,畅快……本诗的基调应该是欢快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1﹑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会写诗中生字“涕”“洛”。
并理解诗意。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能熟读成诵。
教学准备1﹑鼓励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查找诗歌写作背景,即了解安史之乱带来的战乱之苦。
并做相应摘抄,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有助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地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紧扣“快”字,揭题。
(板书:“生平第一快诗”)指名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快”快乐,舒畅。
试想诗人会遇到什么样的的事情产生什么样的心情才会写下一生之中最快乐的诗句?出示:-----遇(听)到(大快人心)的事产生(极度兴奋喜悦的心情)才会写下(最快乐)的诗句。
(生自由表达想法。
)师:今天,我们所要学的就是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课题),齐读。
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听说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听你讲述题目的意思,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示儿》一课中,陆游称朝廷军队为(王师)收复失地是叫(定)如果用陆游的说法,可怎么说“闻王师北定中原”但陆游直至死前,也不能实现心愿,所以他“悲之切”。
(板书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
时隔400多年,说法不同了,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是什么呢?学完这首诗,我们就能找到答案。
请结合诗的题目把板条上的话说完整。
(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二、与文本对话,质疑问难解诗意。
一起读黑板上这句话,给自己提几个有价值的问题,并能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回答自己的问题。
(预设:为什么听到这一消息,如此高兴?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诗歌写作背景。
及“安史之乱”的相关知识。
)师:“安史之乱”经久不息,给国家和人民(包括诗人自己)造成了种种痛苦和灾难。
平叛捷报一旦飞来,饱经战乱祸患,漂泊他乡的诗人会做怎样的描述呢?(自读诗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指名生读,齐读。
交流,预习过程中,你们能凭借文中注释理解诗意吗?哪些词语在理解上还有困难呢?难点预设:学生在地名,以及古今异义的词。
如:涕泪却看妻子白日青春突破措施:一,借助地图,分别标出{河南河北,剑外(四川)蓟北(河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二,生生,师生互动理解:涕泪:激动的流下泪水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儿女白日:晴朗的日子。
青春:美好春光。
再读诗句,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师:结合黑板上这句话说说整首诗的主要内容。
(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三、与诗篇﹑对话,体验感悟解诗情。
师:此刻诗中的杜甫是开心的,那他在流浪他乡,流离失所的这八年里,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让他如此期盼战争的平息呢?“安史之乱”是唐朝的不幸,但对于唐诗的创作却是一个大幸。
因为这八年是杜甫一生最痛苦的一段经历,也是他写进诗歌的重要内容.这一期间的诗,虽也有关於个人穷困潦倒的感慨,更多的诗是描述百姓的苦难.用心读,相信你会有所收获的。
(组长分发相关的诗句内容):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
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
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选自杜甫《彭衙行》翻译:逃难途中,小女儿饿的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听见。
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
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
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2﹑三男夜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选自杜甫《石壕吏》翻译:三个儿子应徵防守邺城.一个儿子捎信回来,两个儿子最近作战死亡.活著的人暂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裏再没有别的男丁,只有还在吃奶的孙子。
3﹑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选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翻译:豪门多余腐臭的酒肉,路旁却有冻死的骷髅。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选自杜甫《春望》翻译:我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师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问:深受战争之苦的诗人流的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这是诗人的苦难经历。
(板书:苦难)师: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悲喜交集心情难以言表,喜极而泣,涕泪交加。
)(板书:悲喜交集)蓟北”已收意味着什么:“,百姓水深火热之苦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
指名读。
评点。
再读“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高兴的泪,欣慰的泪,舒坦的泪。
)。
“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2,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哭过之后,诗人看到了什么?读三四句。
妻子儿女的心情怎样?诗人看到这些,又是怎样的心情?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愁云不再,喜气洋洋的情绪让诗人更加高兴万分,总算可以给他们一份幸福安详的生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此时是怎样的漫卷诗书呢?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隧道,把你见到的诗人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从此以后,不必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不用颠沛流离,远走他乡,可以家人团聚,尽享安详的生活,怎不让诗人欣喜若狂。
(板书:欣喜若狂)指名读,齐读。
(3)、对话感悟“放歌纵酒”。
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读五六句。
(板书:放歌纵酒)白发苍苍的诗人在大白天里又是放歌,又是纵酒,是因为他听到了——看到了——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他的心情怎样?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请你带上这样的无以名状的快乐情感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指名读,全班读。
(4)、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在歌声与美酒中,诗人想到了什么?指名读七、八句诗。
让我们看看从剑外到洛阳是怎样的千里迢迢?(地图),“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
(出示小黑板:即从巴峡下巫峡,便穿襄阳下洛阳)比较,合适吗?让学生明白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说说诗人回乡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
此时的诗人思绪飞扬,他的心早已飞到千里之外的洛阳。
阳春三月的洛阳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你能从诗句中找出关键的词说说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心情吗?(归心似箭;轻快愉悦,爽朗奔放……板书:归心似箭)李白曾有一句诗,和杜甫的这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故乡就在眼前,美景就在眼前,洛阳就在眼前。
让我们一同感受归心似箭的诗人轻快、爽朗、愉悦的心情。
齐读。
师:当年,杜甫随着浩浩荡荡的逃难人群别离了故乡,历尽千辛万苦。
现在,他又要和千千万万还乡的父老一起重归故里。
这份喜悦,只是诗人一家人的喜悦吗?还有谁的喜悦?这是人民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板书:人民)3、诵读感悟,读懂诗人。
谁愿意把这首诗完整地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全诗。
让我们边读边听边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来到诗人身边,再次感受诗人的狂喜,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悲喜交集的杜甫,欣喜若狂的杜甫,放歌纵酒的杜甫,归心似箭的杜甫。
这个喜讯让诗人多年的沉郁一扫而光,喷薄而出,写就了生平第一首快诗。
师配乐范读。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吧。
(配乐齐读)让我们与千千万万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配乐齐读)因为杜甫胸怀祖国,关心黎民疾苦,所以笔尖流淌的爱感动每一个读者。
今天我们把感动变为动人的旋律吧!(配上歌曲《我的祖国》的旋律,师生演唱《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四、与自我对话,迁移运用练语感。
现在结合整首诗歌的内涵用自己的话说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称为杜甫的“生平第一快诗”的原因,并写下来。
(如:杜甫听到朝廷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这一大快人心的消息,他想自己终于可以和家人还有千千万万的苦难人民一起回到家乡过安定的生活了,于是他极度兴奋,极度喜悦,写下了这首最快乐的诗。
)五、课外阅读,开拓视野懂诗人。
1、背诵这首诗。
3、回乡后的杜甫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呢?找几首安史之乱以后杜甫的诗读一读,体会诗人后半生的生活和情感,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诗人。
板书设计:北宋陆游未闻王师定中原悲之切爱中唐杜甫(苦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喜欲狂)国悲喜交集欣喜若狂放歌纵酒归心似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