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银原位复合壳聚糖薄膜型抗菌敷料研究概要

合集下载

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的研究

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的研究

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的研究一、纳米银抗菌敷料的特点纳米银抗菌敷料是将纳米技术应用于医用敷料制备中的产物,其具有微米级尺寸和纳米级结构,具有很大的比表面积和高活性。

纳米银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可以有效地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对于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纳米银抗菌敷料还具有良好的持久抗菌性能和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对患者的皮肤造成刺激和伤害,有利于伤口的愈合和修复。

糖尿病足患者常常伴有皮肤破损和溃疡,容易引发感染,给治疗带来极大困难。

而纳米银抗菌敷料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控制伤口感染,减少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加速伤口愈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研究表明,使用纳米银抗菌敷料进行敷贴处理的糖尿病足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感染几率显著降低。

纳米银抗菌敷料还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对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足感染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观察和临床研究发现,纳米银抗菌敷料对于多种致病微生物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糖尿病足患者的感染风险。

纳米银抗菌敷料的应用还能够促进伤口愈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研究人员还发现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足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对患者的皮肤没有明显刺激和伤害,不会引起过敏反应和其他不良反应,对于长期使用也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纳米银抗菌敷料的应用在临床中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四、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足感染控制中的展望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足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阔。

未来,研究人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纳米银抗菌敷料的制备工艺和抗菌机制,优化其性能和效果,为糖尿病足感染控制提供更为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还可以开展更多的临床试验和实验研究,探讨纳米银抗菌敷料在不同类型糖尿病足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应用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

应用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

应用纳米银敷料治疗烧伤创面的研究进展纳米银敷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功能性敷料,应用于烧伤创面,具有抗菌谱广、无毒副作用、愈合后瘢痕少、渗出少、有利引流、保护创面、镇痛等优点,其杀菌机制为重金属使细菌蛋白质变性,且机体不易产生耐药性。

本文介绍了纳米银的抗菌原理、纳米银敷料用于治疗烧伤创面、纳米银的安全评价,并展望纳米银应用的未来。

标签:纳米银敷料;烧伤创面;生物安全性烧伤患者感染率较高,在治疗过程中,因创面局部血管阻塞,全身抗生素应用难以到达局部创面,单靠静脉用药控制细菌繁殖效果不理想,所以,创面的处理对于治疗烧伤来说显得尤为重要[1]。

在处理创面时主要应用外用药,理想的外用药应具有抗菌谱广、无毒副作用、愈合后瘢痕少、渗出少、有利引流、保护创面、镇痛等特点。

银制剂用作烧伤创面外用药已有数十年历史,具有广谱的杀菌作用,且机体不易产生耐药性。

1纳米银敷料抗菌原理银属于重金属,对人体毒性小,且抗菌谱广,细菌不会对其出现抵抗性。

银可阻断细菌内的电子传输系统,增强细菌DNA的稳定性,从而减弱细菌的细胞复制,同时可破坏细菌本身结构,及其存在的受体功能,生成无效代谢化合物,具不可溶性,更加有利于预防及控制感染。

银可减轻伤口炎症反应,促进创面愈合[2]。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细菌可逃脱银的杀灭性。

当材料达到纳米材料尺度,即1100 nm时,即会出现量子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等[3]。

表面积将大幅提高,可充分与皮肤及创面渗出液相接触,提高抗菌活性[4]。

纳米银颗粒极其微小,因其具有独特的体积,可轻而易举进入病原体,迅速与存在于细菌中的酶蛋白巯基-SH结合,使代谢酶失活,细菌无法进行正常代谢,最终导致死亡。

纳米银还可与细菌的DNA碱基相结合,形成交叉链接,使嘧啶或嘌呤中相邻氮间的氢键被置换,导致DNA变性,使细菌无法进行复制[5]。

纳米银的原子排列顺序介于分子与固体之间,称为“介态”,具有强大的抗菌能力,可杀死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致病微生物。

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的研究

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的研究

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的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通过对病例的收集和分析,研究发现纳米银抗菌敷料在减少感染扩散、促进伤口愈合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研究还探讨了纳米银抗菌敷料在临床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潜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足感染控制中具有巨大潜力,并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具有积极意义。

未来研究可深入探讨纳米银抗菌敷料的机制和长期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科学依据。

本研究为糖尿病足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纳米银抗菌敷料、糖尿病足、感染控制、研究、敷料应用、纳米技术、临床研究、医学护理、微生物学、抗生素替代品1. 引言1.1 背景介绍虽然纳米银抗菌敷料在感染控制中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其临床应用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未解决的问题。

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探讨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足感染控制中的具体应用效果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治疗方案。

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研究和数据分析,探讨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为糖尿病足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供更好的保障。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对细菌和真菌的抑制能力,以及对患者伤口愈合速度和感染情况的影响。

通过比较纳米银抗菌敷料与传统敷料在治疗糖尿病足感染方面的差异,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借助实验数据和临床观察,进一步验证纳米银抗菌敷料在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感染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指导意见。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改善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1.3 研究意义纳米银抗菌敷料具有优越的抗菌效果和长效持久性,能够有效杀灭病原菌,减少感染风险,促进患部愈合。

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的研究

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的研究

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的研究一、纳米银抗菌敷料的特点纳米银指的是粒径在1-100纳米之间的银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抗菌活性。

纳米银抗菌敷料利用纳米银颗粒的抗菌特性,能够在敷料表面形成抗菌保护层,有效地抑制和杀灭细菌、真菌及病毒,对多种致病微生物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

与传统敷料相比,纳米银抗菌敷料具有抗菌效果好、持久稳定、安全无毒、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

糖尿病足感染是糖尿病足并发症的常见并发症,临床上常见的细菌感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这些细菌往往对传统的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给感染的控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纳米银抗菌敷料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对于这些耐药细菌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临床研究表明,应用纳米银抗菌敷料进行糖尿病足感染的敷料换药,可以显著减少感染部位的致病菌数量,降低感染的程度,加速伤口愈合。

还有报道显示,纳米银抗菌敷料能够有效预防继发感染的发生,降低了感染引起的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在糖尿病足感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尽管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足感染控制中有着显著的优势,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纳米银抗菌敷料的制备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较高,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纳米银抗菌敷料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皮肤的刺激性及过敏性问题尚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纳米银抗菌敷料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可能对人体的正常菌群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其对人体的长期影响有待深入研究。

随着生物医用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纳米银抗菌敷料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可以研发具有更好的抗菌活性和更低刺激性的纳米银抗菌敷料,从而提高其在临床上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可以利用纳米技术对纳米银抗菌敷料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降低生产成本,为其在临床上的大规模应用开辟更多可能;可以加强纳米银抗菌敷料在临床实践中的监测与评估,探讨其对糖尿病足感染控制的长期效果和影响。

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的研究

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的研究

纳米银抗菌敷料应用对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的研究一、研究背景糖尿病足患者常伴有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使得患者对于外界创伤的感知和抵抗能力降低,一旦出现皮肤破损或溃疡易发生感染。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环境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滋生条件,同时血管病变也使得机体对感染的清除能力减弱,因此感染成为糖尿病足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感染的严重性不仅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负担,还容易导致肢体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如何有效地控制糖尿病足患者的感染,成为了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任务。

纳米银抗菌敷料是近年来新型的敷料材料,其纳米级别的微观结构赋予了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强的表面活性,使得其具有优异的抗菌能力。

纳米银抗菌敷料不仅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生长,还具有较长的抗菌持久效果,对于多种致病微生物都具有很好的杀灭作用。

而且纳米银抗菌敷料本身对于伤口愈合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感染性溃疡的发生,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纳米银抗菌敷料在糖尿病足患者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观察其对于感染的控制、溃疡愈合和症状缓解等方面的临床作用,为临床护理和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研究条件的4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女不限,年龄在40岁-70岁之间。

2. 研究设计: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

观察组患者应用纳米银抗菌敷料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敷料治疗。

3. 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每日更换一次纳米银抗菌敷料,对照组患者每日更换一次常规敷料。

两组患者均在治疗期间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并接受相同的足部护理和血糖控制。

4. 治疗观察指标:观察患者的感染控制情况、溃疡愈合情况、生活质量评分等。

四、研究结果经过治疗观察发现,观察组患者在使用纳米银抗菌敷料后,感染控制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的溃疡愈合时间明显缩短,愈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

纳米银原位复合壳聚糖薄膜型抗菌敷料研究

纳米银原位复合壳聚糖薄膜型抗菌敷料研究

纳米银原位复合壳聚糖薄膜型抗菌敷料研究许海棠,马列,高长有*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27)E-mail:cygao@摘要:在壳聚糖薄膜表面吸附银离子。

采用光还原技术,在薄膜表面原位生成分布均匀的纳米银粒子,构建一种壳聚糖/纳米银复合薄膜。

研究了银离子在壳聚糖薄膜表面的吸附行为,并采用EDAX能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还原前后的壳聚糖/纳米银薄膜进行了表征。

采用抑菌圈实验研究了薄膜的抗菌性能,结果证明壳聚糖/纳米银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银,抗菌,敷料1. 引言皮肤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机体与外界的天然屏障与沟通的桥梁。

皮肤可以避免机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等物质的流失,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环境中的辐射、化学物质、细菌以及病毒的直接危害。

同时,通过代谢皮肤可以调节机体内部水分和其它物质的平衡,调节人体体温,并起到感知外界信息的作用。

由于烧伤、创伤和皮肤溃疡等原因,可能导致皮肤组织的大面积缺损。

皮肤缺损容易造成细菌感染、体液流失,并引起各种并发症。

在进行自体皮或其他永久性人工皮肤移植前,临时性敷料能有效防止创面感染和脱水,在创面处维持有利于愈合的湿润环境,起到创面保护的作用 [1]。

近年来,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生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创面敷料、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缓释药物载体、酶固定、抗凝血剂以及眼科材料等领域。

壳聚糖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细菌体内吸附带阳离子的细胞质,干扰菌体代谢,阻断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实现其抗菌作用[2]。

然而,壳聚糖的抗菌性受分子量和pH值影响。

寡聚糖和低分子量的壳聚糖的抑菌效果较好,随分子量上升,壳聚糖的抗菌效果逐渐下降。

据研究报道,壳聚糖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鳌合作用[3]。

本研究利用壳聚糖对银离子的鳌合作用,通过紫外光还原,在壳聚糖薄膜表面原位生成分布均匀的纳米银颗粒,利用壳聚糖和纳米银的协同抗菌作用,构建一种新型的薄膜型抗菌敷料[4]。

壳聚糖纳米复合食品包装抗菌材料研究进展

壳聚糖纳米复合食品包装抗菌材料研究进展

壳聚糖纳米复合食品包装抗菌材料研究进展
赵宝财;付建冶;仇萌
【期刊名称】《化工新型材料》
【年(卷),期】2024(52)5
【摘要】基于壳聚糖纳米复合抗菌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潜力,介绍了壳聚糖薄膜材料的制备方法,综述了壳聚糖与银纳米粒子、氧化镁、氧化锌、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碳酸钙等纳米材料复合制备复合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指出壳聚糖是性能优异的食品包装材料,但是壳聚糖复合薄膜还存在机械强度低、阻隔性能差、抗氧化性弱和水溶性差等缺点。

溶液流延法是简单方便且使用广泛的制备壳聚糖复合薄膜的方法;层层挤出法制备的壳聚糖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热稳定性;与纯壳聚糖薄膜相比,壳聚糖与纳米材料复合制备的复合薄膜具有更好的抗菌性能。

未来应加强对壳聚糖纳米复合食品包装抗菌材料安全性以及制备方法的研究,推动壳聚糖纳米复合材料的规模化生产和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

【总页数】6页(P77-82)
【作者】赵宝财;付建冶;仇萌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55.3
【相关文献】
1.纳米塑料复合食品包装中的纳米成分及其迁移研究进展
2.纳米抗菌材料及石墨烯复合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3.聚乙烯醇与纳米抗菌材料的复合研究进展
4.纳米银复合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
5.纳米复合食品包装材料中纳米成分检测与迁移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壳聚糖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老年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

壳聚糖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老年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观察

壳聚糖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老年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
观察
蔡少甫;余昌龙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6(032)006
【摘要】目的:探讨壳聚糖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老年Ⅱ度烧伤的效果.方法:随机择取老年Ⅱ度烧伤创面患者74例,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壳聚糖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以及临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壳聚糖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老年Ⅱ度烧伤创面患者疗效显著,愈合时间短,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比较理想、有效、安全的临床治疗方法.
【总页数】2页(P77,79)
【作者】蔡少甫;余昌龙
【作者单位】363000 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烧伤整形科;363000 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烧伤整形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皮肤创面无机诱导活性敷料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老年糖尿病足部慢性溃疡患者的疗效 [J], 琚枫
2.德莫林联合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治疗老年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 [J], 吴晓明;孙艳
军;孙奎;杨景哲;李树松
3.老年Ⅱ度烧伤创面应用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与血必净联合治疗疗效分析 [J], 汪乐;林雪松;项雪燕
4.纳米银医用抗菌敷料联合复方紫草油治疗深Ⅱ度烧伤效果观察 [J], 邓金星;卢旭波;邓飞扬
5.金因肽联合纳米银医用敷料在Ⅱ度烧伤创面治疗中的临床观察 [J], 王建军;胡启翔;刘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银原位复合壳聚糖薄膜型抗菌敷料研究许海棠,马列,高长有*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浙江杭州(310027E-mail:cygao@摘要:在壳聚糖薄膜表面吸附银离子。

采用光还原技术,在薄膜表面原位生成分布均匀的纳米银粒子,构建一种壳聚糖/纳米银复合薄膜。

研究了银离子在壳聚糖薄膜表面的吸附行为,并采用EDAX能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还原前后的壳聚糖/纳米银薄膜进行了表征。

采用抑菌圈实验研究了薄膜的抗菌性能,结果证明壳聚糖/纳米银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

关键词:壳聚糖,纳米银,抗菌,敷料1. 引言皮肤是人体的重要器官,是机体与外界的天然屏障与沟通的桥梁。

皮肤可以避免机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等物质的流失,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环境中的辐射、化学物质、细菌以及病毒的直接危害。

同时,通过代谢皮肤可以调节机体内部水分和其它物质的平衡,调节人体体温,并起到感知外界信息的作用。

由于烧伤、创伤和皮肤溃疡等原因,可能导致皮肤组织的大面积缺损。

皮肤缺损容易造成细菌感染、体液流失,并引起各种并发症。

在进行自体皮或其他永久性人工皮肤移植前,临时性敷料能有效防止创面感染和脱水,在创面处维持有利于愈合的湿润环境,起到创面保护的作用 [1]。

近年来,壳聚糖作为一种天然生物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创面敷料、可吸收手术缝合线、缓释药物载体、酶固定、抗凝血剂以及眼科材料等领域。

壳聚糖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在细菌体内吸附带阳离子的细胞质,干扰菌体代谢,阻断细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实现其抗菌作用[2]。

然而,壳聚糖的抗菌性受分子量和pH值影响。

寡聚糖和低分子量的壳聚糖的抑菌效果较好,随分子量上升,壳聚糖的抗菌效果逐渐下降。

据研究报道,壳聚糖对金属离子具有较强的鳌合作用[3]。

本研究利用壳聚糖对银离子的鳌合作用,通过紫外光还原,在壳聚糖薄膜表面原位生成分布均匀的纳米银颗粒,利用壳聚糖和纳米银的协同抗菌作用,构建一种新型的薄膜型抗菌敷料[4]。

2. 实验部分2.1 试剂及仪器主要试剂:壳聚糖购自浙江玉环海洋生物有限公司,脱乙酰度>95%,相对分子质量为6.1×105。

乙酸、硝酸银购自杭州化学试剂厂,分析纯,直接使用。

大肠杆菌菌株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公司,直接使用。

营养肉汤、水解酪蛋白琼脂(MH琼脂培养基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公司,灭菌后使用。

实验仪器:200W紫外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UV-2550,Shimadzu,扫描电子显微镜(SEM,SIRION,EDAX能谱仪(GENESIS-4000。

2.2 壳聚糖薄膜的制备称取一定量的壳聚糖,将其溶于3%的乙酸溶液中配成2wt%的壳聚糖溶液,用G-2砂心漏斗滤去其中不溶物,得到淡黄色透明粘稠溶液。

移取6ml滤液,浇铸在有机玻璃模具中, 50℃下干燥5h成膜。

然后,将浇铸的薄膜于1M的NaOH溶液中浸泡5min,取出后真空烘箱35℃烘干备用。

2.3 壳聚糖/纳米银薄膜敷料的制备将壳聚糖薄膜于室温下浸泡于0.1M硝酸银溶液中。

30min后取出,用氮气吹干。

然后,将吸附了硝酸银的薄膜置于200W紫外灯下照射15min,即可获得壳聚糖/纳米银薄膜。

所制得样品避光保存。

2.4 银离子在壳聚糖薄膜表面的吸附行为将壳聚糖薄膜浸泡在0.1M硝酸银溶液中,每隔一定的时间将薄膜取出,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定硝酸银溶液在330nm处的吸光度。

通过测定吸附不同时间后硝酸银溶液的吸光度值,获得银离子在壳聚糖薄膜表面的吸附行为及其饱和吸附时间。

2.5 壳聚糖/纳米银薄膜表征采用EDAX能谱仪,检测壳聚糖薄膜中银的存在。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还原前后壳聚糖/纳米银薄膜的形貌。

2.6 壳聚糖/纳米银薄膜的抗菌性能评价采用细菌培养液扩增菌株,并制备MH培养板备用。

采用常规抑菌圈法表征敷料的抗菌性能。

用消毒棉棒蘸取一些大肠杆菌悬液,均匀涂在预先准备好的MH琼脂板上,每次转动培养皿60°,重复4次,最后再在培养盘四周刮涂3次,以保证涂菌均匀。

将含菌的培养皿静置5min左右,使得所有悬液均被琼脂吸收。

再将经过消毒处理的含纳米银壳聚糖薄膜及其对照样贴在MH琼脂板上。

每个样品的间距大于20mm,且样品离培养盘边界亦需大于15mm。

将培养盘置于37℃的恒温摇床内培养,隔一定时间观察抑菌圈的大小,以评价样品的抗菌性能。

3. 结果与讨论3.1壳聚糖/纳米银薄膜表征图1是硝酸银溶液的吸光度值随壳聚糖薄膜浸泡时间的变化曲线。

由图可见,随着壳聚糖薄膜在硝酸银溶液中浸泡时间的延长,硝酸银溶液中的银离子浓度逐渐降低,并呈现一个先快后慢的变化规律。

当壳聚糖薄膜的浸泡时间延长至30分钟左右,进一步延长浸泡时间对硝酸银溶液的吸光度值无明显的影响。

由此可知,银离子在壳聚糖薄膜表面的饱和吸附的时间约为30min。

因此,本文在制备壳聚糖/纳米银薄膜时,将其浸泡时间控制为30min,以保证壳聚糖薄膜表面吸附的银离子的量最大。

010203040501.751.801.851.901.952.002.05A b s a t 330n m Time (min图1 溶液中硝酸银的吸光度值随壳聚糖薄膜浸泡时间的变化曲线图2为紫外光还原前后壳聚糖薄膜的SEM 图像。

由图可见,硝酸银的吸附与否,对壳聚糖薄膜的表面形貌无明显影响(图2a ,b 。

经过紫外光还原后,在壳聚糖表面可观察到大量均匀分布的直径在50-100nm 的颗粒状物质(图2c 。

EDAX 能谱图上可见明显的银元素的峰,说明壳聚糖薄膜表面颗粒状物质正是紫外光还原形成的银纳米粒子(图3。

银离子极易被还原,常用的还原方法有化学还原、电化学还原及光化学还原等。

在有机物基质中,银离子的光还原机理一般认为是在光照条件下,有机物产生的自由基使得银离子被还原。

光还原前,由于配位作用,银离子均匀地分布于壳聚糖薄膜表面。

在紫外光作用后,银离子被还原形成银粒子核,同时由于局部相区内高弹态的壳聚糖大分子的热运动,使得银粒子核聚集成更大粒子的纳米银粒子。

由于高分子网络的空间位阻作用,纳米银粒子的进一步团聚受到限制,粒子的聚集只发生在局部相区内。

从而使纳米银颗粒的尺寸控制在一定范围内[4]。

(a(a (b(c图2 紫外光还原前后的壳聚糖薄膜的SEM图。

(a未吸附硝酸银(b吸附硝酸银后;(b紫外光还原后图3 壳聚糖薄膜中吸附银离子并光照后的EDAX3.2壳聚糖/纳米银薄膜的抗菌性能本研究采用抑菌圈法评价壳聚糖/纳米银薄膜的抗菌效果。

图4为不同样品放置于培养了大肠杆菌的培养皿中24h后的宏观照片。

由图可见,纯壳聚糖薄膜周围未见明显的抑菌圈存在,说明纯壳聚糖薄膜对大肠杆菌无明显的抑止作用。

(图4a。

在磺胺嘧啶银(AgSD纱布周围可见抑菌圈的存在,但抑菌圈的尺度有限,其抑菌效果有限(图4b。

壳聚糖/纳米银薄膜周围可见明显的抑菌圈存在,而且其抑菌直径大于磺胺嘧啶银纱布,说明壳聚糖/纳米银薄膜具有比磺胺嘧啶银纱布更好的抗菌性能(图4c。

图4壳聚糖/纳米银薄膜抑菌圈实验的宏观照片。

a: 纯壳聚糖薄膜,b: 磺胺嘧啶银纱布c: 壳聚糖/纳米银薄膜4. 结论本文采用光还原技术,构建了一种壳聚糖/纳米银薄膜。

硝酸银在壳聚糖薄膜表面的饱和吸附时间约30min。

紫外光还原后,壳聚糖薄膜表面均匀分布了大量尺寸在50-100纳米的银颗粒。

体外抑菌圈实验证明,壳聚糖/纳米银薄膜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其抗菌效果要好于纯壳聚糖和磺胺嘧啶银纱布。

参考文献[1] 陈煜,窦桂芳,罗运军,谭惠民. 甲壳素和壳聚糖在伤口敷料中的应用. 高分子通报,2005,2(1: 94-101.[2] 朱爱民,李振玲,杜平华. 壳聚糖体外抗菌活性的研究. 海峡药学,2001,13(4: 3-4.[3] 湛学军,熊远珍,谢大泽. 羧甲基壳聚糖银的合成及抑菌实验的研究. 国生化药物杂志,2001,22(3:142-144.[4] 姚素薇,刘恒权,张卫国,王宏智,郑长峰. 在线性壳聚糖膜内原位还原制备银纳米粒子及银单晶体. 物理化学学报,2003,19(5: 64-68.A chitosan/ silver nanoparticle hybrid film as a wounddressing with enhanced anti-bacterial propertyHaitang Xu, Lie Ma, Changyou Gao *Department of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Macromolecular Synthesis and Functionalization,Ministry of Education,Hangzhou 310027E-mail:cygao@AbstractA chitosan/ silver nanoparticle hybrid film was fabricated by in situ photo-reduction of the silver iron pre-adsorbed chitosan film. The chitosan/ silver nanoparticle films before and after photo- reduction were characterized by energy dispersive analysis of X-rays (EDAX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The antibacterial property of the hybrid film was assessed by an in vitro bacteria culture. The results proved that the hybrid film possesses an enhanced antibacterial property.Keywords:chitosan, silver nanoparticle, antibacterial property, wound dressi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