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敷特壳聚糖抗菌膜促进宫颈利普刀术后创面愈合的观察
宫颈损伤创面修复器促进宫颈LEEP术后创面愈合临床观察

宫颈损伤创面修复器促进宫颈LEEP术后创面愈合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术后应用宫颈损伤创面修复器促进创面愈合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将200例LEEP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研究组术后应用宫颈损伤创面修复器,对照组为自然修复。
研究组在术后随访中失访14例,随访资料完整者86例;对照组失访21例,随访资料完整者79例。
观察两组创面愈合情况及时间,阴道流液、流血量及持续时间。
结果研究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阴道流液、流血的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持续时间缩短(P<0.05)。
两组均不良反应。
结论宫颈损伤创面修复器具有减少创面感染、渗出、出血和促进LEEP后创面愈合的作用,安全可靠。
【关键词】壳聚糖宫颈环切术创面愈合宫颈环形电切术(loop electr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以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切割的组织不影响病理检查,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作用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术后流液时间长,脱痂期出血率高,创面愈合时间长,而一直困扰着临床。
近年来研究发现[1],壳聚糖能激活人体修复细胞,具有止血、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
我们自2011年在宫颈LEEP术后应用壳聚糖盐酸盐粉剂为主要治疗成分的宫颈损伤创面修复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7月~2012年1月间,在我院因宫颈病变需行宫颈LEEP术的患者200例。
患者的选择条件如下:(1)已婚非孕期妇女;(2)术前白带常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正常;(3)术前宫颈液基细胞学(TCT)检测,排除宫颈癌或宫颈异常变异细胞患者。
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0例。
研究组在术后随访中失访14例,随访资料完整者86例中,平均年龄33.8岁;对照组在术后随访中失访21例,随访资料完整者79例中,平均年龄34.4岁,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医用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对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观察

88大。
椎间融合器植入,利于早期支撑、早下床,缺点是植骨量小,接触面积小,部分有移位之虞,价格较昂贵。
参考文献[1]K us l i ch SD,D ani el s on G,D ow dl e J D,e t8.1.Four yea r f ol l ow up re sul t sof l um bars p i n e a rt hr ode si s usi n g t he B a g,by and K usl i ch l um bar fu s i o n cage[J].Spi n e,2000,25(20):2656-2662.[2]G oh J C,W ong H K。
T h am bya h A,e t a1.I nf l ue nc e o f P u F c a g e si z e onl um bar s p i n e s t abi l it y[J].S pi ne,2000,25(1):35-39.[3】郭昭庆,陈仲强,党耕町.腰椎滑脱症的再手术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2):716-719.[4]翁习生,高鹏,邱贵兴,等.腰椎滑脱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11):66l-664.[5]温世明,郝定钧,窦榆生.腰椎滑脱手术失败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2):97-99.(收稿日期:2010—09一18)(本文编辑:常青)医用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对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后创面修复的临床观察杨爱华近年来宫颈上皮内瘤变(C I N)、宫颈湿疣患者逐渐增多,发病率较高。
门诊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EEP)治疗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创面出血、阴道排液情况发生。
我院采用医用壳聚糖宫颈抗菌膜辅助治疗LEEP术后的宫颈创面,能缩短疗程,减轻症状,现报道如下。
l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宫颈活检诊断为C I N的患者59例(病灶范围较大的C I N I5例;CIN II39例;C I N U l15例)及宫颈湿疣患者34例,共93例,行LEEP手术治疗。
壳聚糖宫颈抗菌膜促进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

X线检查是诊断纵隔气肿的有力证据 , x线 胸片 可见纵 隔内的 条索状透亮气带 。侧 位像 避免 了胸骨 、 椎 、 门对 观察 的干 胸 肺 扰, 因此怀疑纵隔气肿的患者应尽可能 同时照正侧位 片。因纵
隔积气少 、 确诊 困难者可行胸部 C T检查 确诊 。
33 诊疗 方案选择 : 的纵隔气肿仅 需要 卧床休 息 , 处 . 轻度 对症
北 京 : 民 卫 生 出版 社 ,9 9:5 -5 . 人 19 2 32 4
9例 , 6例查 P O 、a 明显 降低 。有学者认为 : 有 a :S O 出现颈部皮 下气肿 和 H m a ’ 征即可诊断纵隔气肿 J amns 。Ha m n S m a ’ 征即
在 心包 区域 闻及 具 有特 征 性 的 嘎 吱声 , 组 有 8例 ( 5 ) 本 2% 。
强调切开气管前筋膜 , 才能通到纵 隔胸膜 。对合并 气胸或 血气 胸 的纵隔气肿 , 经胸 腔闭式 引流 , 隔气肿缓 解者 无需 进一 步 纵 处理 , 若症状无改善 , 因及时行胸骨上前纵隔切开引流 。 对张力性纵隔气肿行 前纵 隔切开 排气后 呼 吸 困难 不能缓 解, 同时颈胸部皮下积气不断扩展者 应考虑有食 管损伤 或纵隔 内支气管断裂可能 , 支气管镜检 查 、 食管 稀钡造 影可提示 诊断。 本研究 2例支气管镜 检查发 现右 上肺 支气 管断 裂。对 于严 重
32 临床分类及诊断 : . 根据患者 呼吸困难 的程度 和纵 隔气肿扩
散情况 , 隔气肿可 分为张力性 和非张力性 两种。张力性纵 隔 纵
气肿发病时间短 , 病情发展快 , 伤后数小时皮下气肿可扩散 至两
侧颈 、 、 胸 面及两上肢 , 严重者可达腰 腹部 及会 阴部 , 患者表 现为 重度呼吸困难 , 闷气 促 , 胸 病情 呈进行性加重 , 多数须 行胸骨 上
壳聚糖宫颈抗菌膜用于宫颈高频电波刀(LEEP)术后恢复的疗效观察

角形 电切环在碘不着色外 0.5cm处开始 电切 ,取 9点处为始 3.29)周 ,两组平均愈合时 间比较 P< O.05,差 异有统 计学 意
点 ,顺 时针旋转 电切 宫颈 一周 ,尽量保 持标本 完整 ,再 在切缘 义 。
外侧 0.2cm处补切 宫颈组织 一周一 同送检 。
2.4 阴道 流血 观察组 阴 道流 血少 于 5小的为 21例 ,5~
1.3 术后 处理 术后有活动性 出血患者使 用针状或 球形 电 10d的 4l例 ,超 过 10d的 2例 ,平均 流血 时间 (7.82士2.56)
1)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 (P>0.05)。
义 。
表 1 宫 颈 LEEP手 术 疾 病 构 成 (例 )
2.2 术后随访 患者 白带常规及阴道 BV,白带常规 显示清
洁度在 2度 以上 、或者感 染假 丝酵 母菌 或滴虫 者为 异常 ,阴
道 BV提示唾液酸酶阳性者为异常 ,统计结果 ,见表 2。
表 2 术后阴道 白带常规及 BV的比较 (例)
1.2 手术 原理及 方式 高 频 电波刀又称 LEEP刀 ,本 院使
用深圳金科威生产的高频 电波刀 ,是利用 LEEP金属丝 电极
尖端产生 的超高频 电波接触机体组 织后 ,瞬间产生 阻抗 吸收
电波 、产生 高热 ,使组 织瞬 间变性 、脱 落 ,来 完成 止血和切 割 2.3 创 面愈合 创 面愈合 以锥形切 面完全 为鳞 状上皮所 覆
受手术 的为对 照组),观察组 患者为 64例 ,对照组 患者为 46 2 结 果
例 ,观察组 年龄 22 ̄37(28.2±4.3)岁 ,对 照组 年龄为 22~ 2.1 阴道排 液 1~2周 内阴道排液量少于月经量者观察组
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对CIN患者LEEP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胺 ( A 对组织 的疤痕修 复非常重要, 血作用。 N G) 止
表 面光 滑 , 色呈 粉红 色判 定为创 面 已愈合 。 颜
1 1 临床 资料 10例 CN I cNⅢ级 患 者 行 . 0 I — I LE E P术 , 术后 按 治疗 编 号 奇 偶 数 分 成 观 察 组 和对
表 2 两组术后综合评分 比较( ± ) 牙 5
有病例术 前均行 阴道镜 检 查及 宫 颈活 检证 实 为
CN。排 除碘过敏 者 ; 个 月 内用过 免 疫增 强 或抑制 I 1
剂者 ; 免疫原性 疾病 者 。 有
2 治疗方 法
所有病例均于月经干净 3 7 内行 L E 术 , ~ 天 EP 使用美国产 E M N高濒电波刀 , LA 功率 4 5 W, 0— 0 频 率 38 H , .M z手术 前常规 碘试 验确定 病变 范围, 用
浙 江 中 西 医 结合 杂 志 2 1 第 2 00年 0卷第 9期
Z  ̄ agJ C h i T WM( o.0N . 0 0 n I V 12 o92 1
56 7
3 4 创 面愈 合 观 察 组 术 后 创 面 平 均 愈 合 时 间 .
(84 2 .5±5 3 ) , 照 组 为 ( 17 .3 天 对 4 . 2±5 2 ) , . 9 天 两
宫 颈 电 圈 环 切 术 (op eet sgrlec i 1 l r u i x io o co a sn pcd r ,E P 是 宫 颈 癌前 病 变 的重 要 治 疗 手 段 , reueL E ) 然而 L E E P术后 创 面 修 复 时 问较 长 , 分 患者 有 术 部 后 经历 长达月余 的阴道 流血 、 流液 等不适 , 响患 者 影 术后 生活 质 量 , 增 加 感染 机 会 。2 0 并 0 8年 1月- 6 _
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对宫颈环形电切术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

愈 、 颈光 滑为 止 。对 照 组 仅常 规 换 药及 口服 药 物 宫 预 防感染 , 不放置 壳聚糖 宫颈抗 菌膜 。
糜烂 面消失 , 颈表 面 光 滑 , 色呈 粉 红 色 , 宫 颜 黏 膜无 充血 , 瘢痕 , 典 型鳞 状 上 皮覆 盖为 痊 愈 ; 无 有 宫 颈创 面瘢 痕及炎性 息 肉形 成为好 转 。 13 统计学 方法 . 采用 SS 1 . P S50统计 软 件 。计 量 资料 用 x4 表示 。组 间 比较采 用 t s - 检验 及 x 检 验 。
将 20例 L E 0 E P后患者 分为观察组( 常规 1服抗生素预 防感染 +壳聚糖宫颈抗菌膜 ) 5 5 1 和对照组 ( 规 口服抗生 素 常
预防感染 ) 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 , , 阴道流液 、 流血量及 持续 时间。结果 阴道流液 、 流血的量明显减少 , 持续 时间缩短。结论
电极切 除宫颈 组织 , 在 阴道 镜 检查 明确 病 变 部位 可
5d第 3 1 宫 颈创 面 碘伏 消毒 后 放 置壳 聚 糖 , 、O天
4 0
后进行 , 能准确 地 切 除病 变 组 织 。选 取切 割 和 电凝
宫颈抗菌膜 。 隔 5— 7d换药 1次 。换 药 至创 面 痊
—
治疗过程中均无生殖系统感染 及创面过度增生情 况 , 察组 未发 现 有 过 敏 反 应 , 尿 常 规 化 验 无 异 观 血
常。 3 讨论
LE E P经 电极 尖端 产 生高 频 电波 接触 身 体后 由 组织本 身 阻抗 吸 收 电波 而 瞬间 产 生高 热 , 过 圆 形 通
壳聚糖宫颈抗菌膜促进宫颈环形电切术后创面愈合的疗效观察

第3 9卷
第 1 期
右江 民族 医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o u j i a n g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a t i o n a l i t i e s
Vo 1 . 3 9 NO . 1
1 资 料 与 方 法
并记 录术后 患者 阴道 流液 、 宫颈 创 面脱 痂期 阴 道流 血 、 创面 愈合情 况 , 术后 共随访 3 个月, 随访 期 间 出现 阴道
流血 量 多的患 者 , 予 碘伏 纱布 填塞 止血 。
1 . 1 一般 资 料
2 0 1 4年 1月~ 2 0 1 6 年 6月 我 院妇科
再次使 用抗 菌膜 1 支, 共使 用 3次 。② 对 照组 : 术后 碘 伏 消毒宫 颈创 面后 阴道填 塞凡 士林 纱布 , 1 d后取 出 。 1 . 4 术后 随访 两 组 患 者术 后 均 禁 止 性 生 活 、 盆浴、 游泳 及 阴道 冲洗 2 个月 , 并 嘱 患者 注意 保持 会 阴清 洁 。
照组短( P d0 . 0 0 1 ) , 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O . 0 5 ) 。结 论 进 宫颈 创 面 愈 合 , 减 少 创 面渗 液 、 出血 及 感 染 , 减 少 术 后并 发 症 的发 生 。 关 键 词 :宫 颈 环 形 电切 术 ; 壳聚 糖 宫颈 抗 菌 膜 ; 宫颈 创 面
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在宫颈环形电切术后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目的 观察壳聚糖宫颈抗菌膜在宫颈环形 电切术 ( L E E P ) 治疗 后, 减少创 面感染 、 促 使创 面愈合及 预防术后出血的临床效果 , 寻求预防宫
颈环切 术后并发症 的有效方 法。方法 选 择进行 L E E P术 治疗 的宫颈疾病患者 2 0 0例 , 随机 分成两组 , L E E P术后采用壳 聚糖 宫颈抗菌膜创 面上 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者 1 0 0 例作为治疗组 , L E E P术后 自然修复 1 0 0例作为对 照组 。对照组 发生 出血量 多时用 云南白药和甲硝唑药粉混合局部上药止血 。结果 观察 组 阴道 出血 量、 流液量及流血持续 时间少 于对照组 < O . 0 5 ) ; 观察组 白带 异常情况 明显少 于对 照组 ( J P< O . 0 5 ) ; 创面愈合 总有效率两组差异无 统 计学意义 , 术后 2 个月和 3 个月观察痊愈率 , 观察组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 0 5 ) 。结论 壳 聚糖宫颈抗菌膜具有局部抗菌 、 止 血及促 进术后创面愈合作用 , 使宫颈愈合时间缩短 , 减少创面感染、 渗出、 出血 , 以及 L E E P 术后并发症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速敷特壳聚糖抗菌膜促进宫颈利普刀术后创面愈合的观察李均胡辉权周密(南充市中心医院妇产科)【摘要】目的: 观察宫颈利普刀术后应用速敷特壳聚糖抗菌膜促进创面修复愈合的疗效。
方法随机选取168例宫颈糜烂中、重度患者, 以单纯利普刀治疗为对照组(70例) , 以利普刀术后应用速敷特壳聚糖抗菌膜为观察组( 98例) , 比较两组疗效。
结果观察组创面修复时间为( 3. 46 ± 0. 58) 周,明显短于对照组(7.85 ± 0. 82 )周, P< 0. 05 ; 术后观察组阴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以点状出血为主, 出血时间为( 7. 32 ±0. 45) 天, 明显低于对照组( 15. 24 ± 0. 36)天, P< 0. 05 。
结论宫颈糜烂利普刀术后应用速敷特壳聚糖抗菌膜能加速创面上皮修复, 缩短宫颈创面修复时间。
【关键词】速敷特壳聚糖;宫颈糜烂;创面修复宫颈糜烂是慢性宫颈炎病变过程中最常见的病理表现, 是妇科多发病和宫颈癌的高危因素,物理治疗是目前唯一疗效可靠的方法, 国内外对其物理治疗后的愈合过程多采用自然修复的方法,但愈合时间长达6~ 8 周,重者8~ 10 周才能完全愈合, 而且脱痂过程中常出现创面出血甚至大量出血[1]。
我院于2010年5月开始采取医用壳聚糖抗菌膜( 商品名:速敷特) ,辅助治疗宫颈糜烂LEEP 刀术后的创面修复,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 年5月~2011年5月在我院妇科就诊的慢性中重度宫颈糜烂患者168 例为研究对象,年龄25~ 47 岁,平均年龄35 岁。
观察组98例,对照组70例。
均行宫颈细胞学检查,除外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CINⅡ-Ⅲ级)和宫颈癌,阴道分泌物检查除外滴虫性、细菌性和念珠菌性阴道炎。
诊断标准依据《妇产科学》第 6 版的诊断标准[2],宫颈糜烂按糜烂面积分为I度、Ⅱ度、Ⅲ度; 按病理分型分为单纯型、颗粒型、乳突型。
本组168 例宫颈糜烂中,中重度分别为78 例、90 例。
宫颈糜烂分型: 单纯型、颗粒型、乳突型。
纳入标准: 中、重度子宫颈糜烂接受利普刀治疗。
排除标准:子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提示癌变或可疑癌变;不明原因的子宫腔内出血;子宫颈经久不愈的溃疡样糜烂;放置带尾丝的宫内节育器尚未取出;月经过多已经导致中度以上的贫血者。
1.2 方法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均给手术治疗。
于月经干净3~ 7 天行LEEP 刀(美国ellman 公司生产的高频射频电波刀) 手术治疗。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用碘伏消毒外阴、阴道、宫颈, 放置带排烟管窥具, 暴露宫颈后, 用碘液标志移行区范围将2%利多卡因2 ml注入宫颈间质部行局部浸润麻醉, 接通电源开关, 电切功率50 W,根据病变性质和范围选用不同型号的环行电切刀,距碘不着区的外缘0. 3 cm 处进电极从下到上缓慢均匀的匀速移动电器的切割组织, 切除深度为0. 8 cm 。
根据糜烂深度呈线形或深锥形切除, 止血时用球形电极, 功率调到50 W。
有赘生物、息肉者沿根部完全切除, 切下组织全部常规病理检查。
1. 2. 2 药物治疗手术后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3~ 5 天, 观察组在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的基础上加用速敷特壳聚糖抗菌膜,术后每隔7d回院复查宫颈创面愈合情况,观察组术时及每次复查时给予碘伏创面消毒后放置速敷特壳聚糖抗菌膜1枚,直至创面痊愈。
对照组单纯予创面消毒。
观察两组术后创面愈合情况。
1. 3 疗效判定标准①上药后临床观察记录渗血渗液情况, 渗血渗液停止为有效。
②手术后每周用阴道镜评价宫颈上皮修复质量。
以上观察结果由阴道镜彩色打印照片收集记录。
③完全上皮化的标准: 移行带上移至下宫颈口处,鳞状上皮光滑、完整。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 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
2 结果2. 1 阴道流血情况比较观察组脱痂时阴道出血以点滴状出血为主,仅2例的出血量类似既往月经量, 无一例发生超过既往月经量的阴道大出血; 出血时间少于7 天者28 例, 出血时间在7~ 14 天者68 例,超过14 天者2 例。
阴道平均出血时间为(7. 32 ± 0. 45) 天。
对照组脱痂时阴道出血类型中, 点滴状出血20 例, 类似既往月经量的出血44 例, 6 例出血量超过既往月经量,其中2 例出现较严重的创面出血,予阴道纱布填塞48小时后予以局部敷云南白药止血后缓解。
阴道出血时间均在7 天以上, 7~ 14 天者38 例, 超过14 天者32 例,阴道出血时间为(15.24 ± 0. 36) 天,与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5) 。
2. 2 宫颈上皮修复观察组有8 例术后2 周时达到上皮化, 73.5%病例于术后4 周即达到上皮化, 18.4%病例术后8 周完全上皮化。
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照组分别是41. 2%和32. 3% ,见表两组创面愈合时间(即上皮化时间)比较组别术后2周上皮化术后4周上皮化术后8周上皮化术后12周上皮化平均时间(周)观察组8 72 18 0 3.46 ± 0. 58 对照组 1 26 32 11 7.85 ± 0. 82 P < 0. 053 讨论物理治疗是治疗中、重度宫颈糜烂的主要方法,治疗后的愈合过程包括基底细胞增殖、储备细胞增生、鳞状上皮细胞的增殖化生、子宫颈管糜烂面的上皮化及局部血管的形成等,最后覆盖经物理治疗的创面, 并恢复正常的子宫颈上皮细胞覆盖分布而治愈[ 3],但这种疗法存在愈合时间长、术后阴道大量流液、脱痂、出血发生率高, 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类似月经量或超过月经量的大出血,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接受度和依从性, 也影响了患者治疗恢复期的生活质量。
“速敷特”壳聚糖抗菌膜是壳聚糖和碘的络合物[4],壳聚糖络合碘(壳碘)是该膜的核心技术,兼具壳聚糖和碘的性能。
壳聚糖分子H支链和碘分子的H链的结合,且物质正负电相吸,从而碘分子被壳聚糖分子包封成纳米级囊和微囊的形式;作用时,纳米级碘分子从壳聚糖分子中持续缓释杀菌消炎,是广谱的抗微生物材料,具有广谱的抗菌功效。
速敷特抗菌膜采用生物衬垫式介入疗法--湿润创面修复方法。
其优势有利于宫颈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的溶解;制造宫颈部位的低氧环境,促进毛细血管生成,促进多种生长因子释放并上调其活性;减轻宫颈创面的再损伤,具有以下优点[5]:①预防感染:纳米级活性碘能广谱杀灭致病细菌及支原体、衣原体、HPV/HSV病毒,同时具有缓释72小时杀菌的特点,在创面修复过程中,能直接抑制金葡菌及绿脓杆菌等细菌的生长,有效地阻止了细菌的侵入,以保证伤口不受感染,促进创面修复。
②促进愈合:在创面修复过程中,壳聚糖能促进表皮细胞的转入和生长能力,可大幅缩短伤口愈合时间,提高创面处肌体的存活能力。
除了帮助肌体尽快修复创伤,并制造低氧环境,促进毛细血管生成及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并上调其活性。
所具有的低抗原性、生物活性、半透性和可吸收性等特点,有效地促进创伤修复的过程。
③有效清创:在创伤修复的最初过程中,冷冻干燥工艺、专利结构和生物活性有利于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的溶解、释放,减轻创面水肿和创面渗液,激活组织内活性胶原酶,产生酶学清创作用。
此作用能达到很好的清创效果,减轻了炎症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疼痛,对新生组织生长有利。
④有效止血:冷冻干燥工艺可刺激凝血因子的活化,快速吸收血液中的水分,提高止血效果。
此外为血小板凝结提供物理支架,促进血纤维蛋白的形成,在临床测试中,它可降低血凝固时间达25%。
⑤抑制疤痕:在创伤愈合过程中,通过对纤维细胞的促分裂、增殖、趋化有效地刺激了内源性胶原蛋白的产生,同时具有调节性,使创伤愈合过程中胶原的合成和降解趋于平衡,从而最大程度地抑制了疤痕的形成。
⑥安全无毒: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采用纳米级活性碘与高分子材料复合而成,其安全性已得到充分验证,无耐药性、无疾病传播的的风险,安全可靠。
本试验进行临床对照研究, 使用速敷特抗菌膜的患者效果显著。
通过对两组阴道流液情况、出血情况和术后创面愈合时间的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阴道流液情况明显减少, 脱痂时阴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以点滴状出血为主, 出血时间也明显缩短。
以上结果表明:在宫颈创面使用速敷特抗菌膜后能有效加速上皮修复,提高上皮的修复质量, 缩短宫颈创面修复的时间;可在创面部位有效止血,并减少因创面渗血过多对创面造成感染, 减轻患者的痛苦;可显著减少分泌物并改善分泌物性状。
壳聚糖对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均有杀菌作用并不产生耐药性,既可促进创面愈合,又可恢复阴道酸性环境, 促进阴道菌群平衡。
4 结论宫颈糜烂利普刀术后应用速敷特壳聚糖抗菌膜能加速创面上皮修复, 缩短宫颈创面修复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陈春林, 张仲达. 在体女性盆腔动脉血管网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方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news/class/.2011(04)[2] 徐玉静,欧阳振波,刘萍,陈春林. 磁共振成像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术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1(04)[3] 方驰华,苏仲和. 数字医学技术在胰腺肿瘤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估中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 /xyfm/class/. 2010(10)[4] 欧阳振波,刘萍,余艳红. 女性骨盆研究进展及意义[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news/class/.2010(02)[5] 刘萍,余艳红,陈春林,欧阳振波,宋小磊,王宏琢,昌仁民,王建平. CT扫描计算机三维重建女性骨盆的研究方法和应用[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0(01)[6] 欧阳振波,张仲达,刘萍,陈春林,唐雷,李泽宇,黄睿,钟光明,梁波,全显跃,刘畅,钟世镇. 宫颈癌子宫动脉血管网模型的构建及其三维可视化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9(06)[7] 吴龙,周义军,高劲松,孙建永,李玉飞,马俊,金科. 女性盆腔的MRI三维重建[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qikan/class/. 2009(12)[8] 张绍祥. 数字化人体与数字医学的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01)[9] 高成杰, 张仲达,裴强,徐达传. 成人盆腔血管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初步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6(01)[10] 单锦露,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林支付,唐泽圣. 中国数字化可视人女性盆腔的计算机三维重建[J]. 解剖学杂志/news/class/. 2005(03)[11] 续靖宁,邓晓红. 子痫前期患者血清游离脂肪酸浓度测定的临床意义[J]. 右江医学. 2009(02)[12] 刘增佑,朱艳宾,王淼,崔艳双, 张仲达,胡群英.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31)[13] 佟艳,张晶,钱荣华,李蕊. 血清钙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分析[J]. 河北医药. /news/class/.2010(24)[14] 林丽珍,杨茵.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预测研究进展[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1)[15] 狄海红.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前期对胎儿的影响[J]. 临床医学. 2011(09)[16] 张仲达,杨彦,杨伟文. 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J]. 中国妇幼保健. /news/class/. 2007(09)[17] 马丽,叶新红,张文静. 311例妊娠期高血压临床分析[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8(04)[18] 冯妍,刘蒙娜,赵兰娣. 褪黑素受体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医学信息(上旬刊). 2011(08)[19] 易媛媛,其木格, 张仲达. 182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临床分析[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9(02)[20] 杨宏兰. 非洲妇产科的特点和临床工作体会[J]. 现代妇产科进展. 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