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考试大纲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自考中国近现代史考试大纲
一、历史概况
1、中国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2、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时期;
3、中国近现代史的总体变迁;
二、中国近现代发展的特点
1、从西方启蒙思想到中国进步思想;
2、从鸦片战争到维新变法;
3、从开放到改革开放;
三、中国民族复兴运动
1、抗清民族复兴运动的演变;
2、五四运动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3、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特征;
四、中国社会的发展
1、两次革命的社会形态特征;
2、三大经济区域的结构与发展特点;
3、中国近现代的社会结构变迁;
五、政治制度的演变
1、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
2、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3、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六、改革开放
1、改革开放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点;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3、新型全球化的影响;
七、道路自信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3、中国理论的当代意义。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一、说明(一)命题依据及原则、命题依据本课程的考核依据《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案大纲,以及由朱栋霖等主编的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册教材而制定。
、命题原则①按照教案大纲规定的教案目的、教案要求和教案内容进行考核;②考核内容覆盖面%,突出课程的重点内容、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③考核内容的难易程度适中;④兼顾各个能力层次,在一份试卷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建议为:基础知识占%,理解与分析占%,能力题占%。
(二)课程考核要求主要考核教案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学现象、文学思潮、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大纲内容(一)课程考核内容及说明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年代小说(一)一、年代小说概述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大纲适用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科目代码及名称考试大纲42中国近现代史一、考试目的与要求中国近现代史主要包括晚清史、中华民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三个历史时期,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国近代(即1840年)以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变迁和革命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要史实,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与总结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尤其是测试考生对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与改革开放是否有深刻的领会。
二、试卷结构(满分100分)内容比例:第一部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年至1919年)约25分第二部分: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1919年至1949年)约50分第三部分: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2015年)约25分题型比例:客观题约占30分,主观题约占70分客观题:主要为选择题,约占30分主观题:主要为简述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约占70分三、考试内容与要求第一部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一)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考试内容:1、了解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与中国。
2、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3、近代中国的基本矛盾和历史任务。
4、近现代中国的基本历史线索。
考试要求:1、中国社会如何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
2、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二)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考试内容:1、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
2、了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了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失败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考试要求:1、了解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基本历史过程,认识清朝廷是如何在外来侵略的打击下,不断丧权辱国,使中国的领土与主权不断受到破坏和丧失。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整理版) 保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一、知识点鸦片战争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涵义,性质,特征)康乾盛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虎门销烟鸦片贸易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帝国主义间接统治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军事侵略瓜分中国的狂潮(开端,租借地)租界旅顺大屠杀马关条约沙俄侵占中国领土辛丑条约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侵华洋人的朝廷赫德通商口岸文化渗透传教士教会势力在中国创办的报刊林乐知三元里人民抗英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占领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瓦德西邓世昌三国还辽事件粉碎瓜分图谋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睁眼看世界民族意识的普遍觉醒师夷长技以制夷林则徐魏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近代中国新兴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出发点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赔款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起点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的主要原因近代中国长期不统一的原因中国工人阶级的优点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领列强在近代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的方式二、问答题★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答案参见教材P11,2,3)答:(1)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接着又被迫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侵略特权。
割占香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
(2)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由此,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涵义?(P11-12)答:(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
一、唐朝(公元618-907)
編年:着重记述唐朝从建立到完结的历史,包括唐太宗回天地正宗、
贞观之治的盛行、贞观以后的政治局面、文化事业的发展、阶级矛盾
的突出及农民起义的发生、及唐朝的灭亡。
二、宋代(960-1279)
編年:着重记述宋代从建立到完结的历史,包括至德运、宋太宗时期
的统治、皇室的法制化、书院的发展、宋代的文学、宗教和孔子学派
思想的出现、南宋及元代的复兴尝试及宋朝的灭亡。
三、元朝(1271-1368)
編年:着重记述元朝从建立到完结的历史,包括元太宗时期的改革措施、重视宗教和法律、文化的复兴、商业活动的增长、元朝的宗法制
度及元朝的落幕。
四、明朝(1368-1644)
編年:着重记述明朝从建立到完结的历史,包括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改
革成就、建立新政府、从政体制的改革、舆论监督的发展、文化教育
的复兴、商业贸易的繁荣及明朝的没落。
五、清朝(1644-1911)
編年:着重记述清朝从建立到完结的历史,包括朝廷的重返中央集权、改革与进步、文化教育的发展及科举制度和国家的表现、西方与中国
的交流、清朝的末期及清朝的灭亡。
六、辛亥革命(1911年)
編年:着重记述辛亥革命的进行情形及背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的分析、中国知识分子及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与行动、清政府的统
治失去支持、辛亥革命发动和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大纲(精)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
一、晚清部分
1、清帝国被迫开放
2、学西方图自强的洋务运动
3、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4、庚字国难与清王朝的最后改革
5、清王朝的覆亡
二、民国部分
1、北京国民政府时期
2、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
3、八年抗战
4、南京政府的终结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与挫折
4、严重挫折后的艰难调整和“左”倾错误在政治方面的继续发展
5、“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发展、持续与终结
6、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7、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展开
8、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试大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适用于宁波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门课一张卷,共150分。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纲1.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1)绪论:现代文学史的时间界定。
发生背景。
描述对象和宏观特征。
(2)第一编(第一个十年):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胡适与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鲁迅与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
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呐喊》与《彷徨》。
《野草》与《朝花夕拾》。
"问题小说"与文学研究会。
"自叙传"抒情小说与创造社。
胡适与早期白话诗。
郭沫若与《女神》。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诗派。
纯诗。
《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
冰心、朱自清与现代散文。
"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散文。
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和诞生。
田汉、丁西林与中国早期的话剧实践。
(3)第二编(第二个十年):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革命文学论争与左翼文学思潮。
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茅盾与"社会剖析小说"。
老舍与"京味小说"。
巴金的小说创作与安那其主义思想。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与田园乡土风格。
左翼文学。
京派与海派文学。
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人的创作。
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草鱼和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4)第三编(第三个十年):战争制约下的文学与政治。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赵树理出现的文学史意义。
雅俗交融文学创作。
张爱玲的小说。
徐訏、无名氏的小说。
钱钟书的《围城》。
艾青诗歌的独特意向、风格和主题。
2024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大纲

2024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大纲全文共4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年4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自学考试大纲(考生回忆版)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题)01、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资产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c.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d.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0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洗劫和烧毁圆明园的外国侵略者是[ c ]a.日本侵略军b.英法联军c.俄国侵略军d.八国联军03、年,清政府被迫与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c ]a.《辛丑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04、中国近现代史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的武装斗争。
[ a ]a.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c.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0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b ]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振兴中华d.师夷长技以制夷06、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 d ]a.天京事变b.安庆战役c.长沙战役d.北伐失利07、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是[b]a.湖北枪炮厂b.天津机器局c.马尾船政局d.江南制造总局08、武昌起义前夕爆发的保路运动中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的省份是[d]a.广东b.四川c.湖南d.湖北0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a]a.《总统选举法》b.《钦定宪法大纲》c.《中华民国约法》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0、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发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 b]a.《阿q正传》b.《药》c.《狂人日记》d.《祝福》11、年8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是[c]a.北京长辛店工人俱乐部b.上海机器工会c.中华全国总工会d.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2、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是[a]a.秋收起义b.南昌起义c.广州起义d.百色起义13《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是[ a ]a.田汉b.冼星海c.瞿秋白d.聂耳14、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制造的事件是[b ]a.华北事变b.卢沟桥事变d.九一八事变c.八一二事变15、年在上海四行仓库率领八百壮士抗击日军的爱国将领是[c ]a.谢晋元b.蔡廷锴c.张自忠d.戴安澜16、年毛泽东发表的《论十大关系》所围绕的基本方针是[d ]a.坚持独立自主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c.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d.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17、为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工作方向,中共中央在年初召开的重要会议是[a ]a.成都会议b.南宁会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考试大纲
编号:021B02
适用专业:历史学
一、课程性质与目的要求
中国近现代史是高校历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观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中国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基本的历史知识,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分析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特点,揭示现代史发展的规律,用全部中国现代史说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一历史的结论、伟大的真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内容:
北洋政府统治下的中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军阀的混战和政治纷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考核要求:
(1)掌握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掌握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创立的准备;
(3)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
(4)了解北洋军阀和政府的更迭;
(5)掌握中共领导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未路
1、内容:
军阀势力的演变、国民革命高潮的掀起,北代战争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国民革命的失败。
2、考核要求:
(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
(2)掌握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3)掌握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步思想的内容;
(4)了解北代战争的胜利原因;
(5)了解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及其影响。
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1、内容:
国民党政府“统一”中国中国革命的低潮,苏维埃革命的开始,国民党军阀的混战,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扩大
2、考核要求:
(1)了解国民党政权初期的内外政策和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
(2)掌握中国革命是如何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3)掌握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
(5)了解中间派的主要政治主张与活动。
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1、内容:
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民主浪潮的兴起、国民党法西统治的加强和国民党官僚资本的形成、抗日民主运动的继续发展、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红军长征、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共产党各项政策调整、国民党对日政策的若干变化、西安事变、全国团结抗战形势基本形成。
2、考核要求:
(1)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进程及其具体政策的变化;
(2)了解国民党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推行及其破产;
(3)了解王明“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对中国革命的危害;
(4)掌握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
(5)了角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策略方针的形成;
(6)了解国民党政府在华北事变后对日政策的若干变化及其原因;
(7)掌握西安事变的历史地位;
(8)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第五章抗日战争
1、内容: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正面战场的抗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敌后战场成为重要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敌后军民艰苦奋战、国民党统治日趋腐朽、抗战后期两种中国命运的斗争、抗日战争的胜利。
2、考核要求
(1)掌握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目的及罪行;
(2)掌握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战胜日本侵略者的决定性条件;
(3)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方针政策;
(4)了解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两面性表现及其统治日趋腐败;
(5)了解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和重大意义;
(6)了解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章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内容:
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方针中国人民力争和平民主、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的防御、国民党南京政权的灭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考核要求:
(1)了解三种建国方针的内容;
(2)了解共产党打败蒋介石的战略战术思想;
(3)了解国民党召开的“伪国大”和“戡乱总动员”;
(4)了解共产党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主张和经济政策;
(5)掌握《共同纲领》的内容和新中国建立的伟大意主义;
(6)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七章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内容:
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国民以济的恢复、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2、考核要求:
(1)充分认识实现祖国大陆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意义;
(2)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生产为中心,开展各项社会民主主义改革的经验;
(3)掌握和认识中国社会性质转变的进程和意义;
(4)掌握对私人工商业资本主义改造的经验;
(5)全面了解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经济体制初步形成的原因,所起的作用和对后来的影响。
第八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内容: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共产党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的失误和纠正“左倾”错误中的曲折、国民经济的调整,全国人民为战胜严重经济困难而斗争;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左倾”错误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继续发展。
2、考核要求:
(1)了解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功绩;
(2)了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基本内容及重要意义;
(3)了解我国在这一时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4)掌握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及其意义。
第九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1、内容: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展、全国大动乱、“斗批改”运动、林彪阴谋发动反革命武装政变及其失败、周恩来为纠正“左倾”错误而进行的斗争、“批林批孔”“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四五运动”、四人帮灭亡。
2、考核要求:
(1)了解“文革”的起因、过程、性质和后果,认识“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严重危害;
(2)了解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和给国内造成的严重灾难;
(3)充分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4)了解“文革”给中国留下的教训。
第十章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的开拓国民经济体制的改革
1、内容:
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拔乱反正、实现历史的转折、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近四十年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
2、考核要求。
(1)掌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何实现了历史的转折;
(2)掌握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3)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容和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三、考试方式
闭卷笔试:时间为120分钟
四、试题题型
(一)填空题(二)名词解释(三)简答(四)论述题
五、评分标准
本课程考试采用百分制评分法,密封阅卷,卷面成绩表示期终考试成绩,占整门课程总评分的80%,平时成绩占20%,按此比例计算学生该课程的学期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