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妪照顾残疾女儿

合集下载

丁朝霞(“儿子”夜行路的掌灯人,残障孩子心中的灯塔)

丁朝霞(“儿子”夜行路的掌灯人,残障孩子心中的灯塔)

新闻专题:“儿子”夜行路的掌灯人,残障孩子心中的灯塔——记自治区第五届“道德模范”丁朝霞主持人:历尽人生沧桑,却从未磨灭她内心爱的火焰。

36年来,她将一个智力二级残疾、癫痫、听力三级残疾的维吾尔族脑瘫儿,培养成一名全国特奥会冠军。

不是亲生母亲,却走南跑北,带孩子求医看病;不是亲生母亲,却用爱与责任,为孩子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

而她花甲之年,又担任了乌鲁木齐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天山区智协主席,她全身心投入到慈善事业,以抚养自己的儿子为经验,去帮助温暖更多的残障孩子。

她,就是新疆乌鲁木齐天山区幸福路片区管委会北三巷社区,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丁朝霞。

是乌鲁木齐市“最美母亲”,“德耀天山”第五届自治区道德模范。

12月28日,故事广播的记者来到丁朝霞在北三巷社区成立的“快乐小屋”,还没走到门口,就听到朗朗读书声。

同期声:“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的,轻轻的,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丁妈妈,好不好?”好!“爱不爱丁妈妈?”超级爱!”主持人:在“快乐小屋”,丁朝霞收留了20多位残障孩子。

简单的桌椅,一块黑板,丁朝霞每天都会教这些孩子一些语文、数学等课程内容,这些孩子有的十几岁,有的已经20多岁,但他们并不会10以内的加减法,一篇文章可能会学一上午才会读几句话,但是这些孩子们很快乐,因为他们和丁妈妈在一起,旁听的家长们因为丁妈妈的努力也重新有了希望,就像一位家长对故事广播的记者说。

学生家长:很多时候都特别绝望,我女儿已经快20岁了,但是她并没有生存技能,我和我爱人所有的心思都在孩子身上。

好多时候没啥希望,也没盼头,就想着能多陪陪女儿。

想放弃的时候就来看看丁妈妈的儿子,就会和丁妈妈在一起聊聊,我现在把女儿送到丁妈妈这里来,我们家长一起,重新有了动力!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我的女儿有一天能像丁妈妈的儿子刘道培一样,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主持人:说起刘道培,得回到36年前,1982年8月28日,对于丁朝霞来说,是她命运的转折点,在这一天,她收养了一位维吾尔族弃婴。

孝顺的人才能发达榜样篇

孝顺的人才能发达榜样篇

【进手术室前,做出胜利手势】
昨天上午9点多,邵帅坐在病床上,安静地看着来往的护士,等待即将到来的手术。因为心疼儿子,邵丹告诉医生少抽一点骨髓。但邵帅却予以拒绝,他说:“不要紧的,要多抽一点,我怕妈妈以后会再得上(白血病)。”
上午9点40分左右,邵帅被医护人员推进电梯,并送往手术室。临进电梯之前,他姥姥紧赶了几步,走到邵帅身边鼓励他加油。邵帅看着姥姥,说:“我要坚强。”最后,他伸出手比划了一个胜利的V字手势,并调皮地说,手术完了自己想喝农夫山泉,“有点甜呗”。
9月23日下午,田世国正陪着母亲聊天时,他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只见田世国拿起手机,说:“什么?找到肾源了?那太好了!”挂断电话后,田世国“兴奋”地对母亲说:“上海的朱教授说帮我们找到了肾源,让你马上去上海做手术!”刘玉环一直灰暗的眼神里,立即闪烁着一种从未有过的光芒。田世国永远忘不了母亲的这个眼神,那是一个绝症患者对生命的极度渴望。田世国从母亲屋子出来后,立马把手机里显示的已接电话删除掉了。因为刚才所谓的朱教授来电话,其实是田世凯按照事先安排打的。兄弟俩精心编演的这出“双簧戏”,使母亲信以为真。
【三兄妹争相献肾】
2004年8月初,田世国回到枣庄后把弟妹召集到了一起。弟弟田世凯说:“妈妈操劳了一辈子,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走,只要能治好咱妈的病,就让我来捐肾吧。”妹妹田晓致已经有了9个多月的身孕,虽然眼下分娩在即,她也跟着说:“我和二哥想的一样,咱妈的命就是我的命,我也愿意捐!”田世国接过话茬,说:“晓致就要生孩子了,在捐肾的位置上就做个最后替补吧,我和世凯来当主力,如果我和世凯都适合捐肾,那就由我来捐。”田世凯打断他的话,说:“大哥的事业刚有个头绪,无论如何不能分心,捐肾的事就由我来担当!”田世国连连摆手:“还是我说了算,谁的合适由谁捐,如果都合适就由我捐,就这么定了。”

九旬老太照料瘫痪双子 艰难谋生自言不敢死

九旬老太照料瘫痪双子 艰难谋生自言不敢死

走进东屋,凌乱的土炕上斜躺着 两个男子,西侧躺着的是姚玉芬 老人64岁的大儿子邓长在。据 老人介绍,她的大儿子自幼患有 智力障碍,6年前彻底瘫痪在床, 吃喝拉撒完全不能自理,稍一疏 忽就会弄得满屋屎尿。土炕东侧 躺着的是老人58岁的二儿子邓金 玉。邓金玉虽然智力比哥哥稍强, 但自幼右腿残疾,平常走路一瘸 一拐。姚玉芬老人说,二儿子尚 可照料自己并能做一些力所能及 的家务活,一直是她的左膀右臂。 但不幸的是,就在一个多月前, 邓金玉蹬三轮车外出时不慎摔倒, 左腿粉碎性骨折,现在也卧床不 起,日常生活全靠年迈的老母亲 照顾。
按说,90岁高龄的老人应该安享晚年了,但姚玉芬却闲不下来,她 双手麻利地编织制作草帽用的“小辫儿”。只见她抽出一根用水浸 湿的小麦秸秆,在嘴边一舔,放在手里不停地上下翻飞,一截“小 辫儿”就编好了。因为姚玉芬手艺好,编得“小辫儿”整齐漂亮, 收活儿的人给她出价最高,一根1.4元。这1.4元放在别的家庭,可 能连给孩子买根冰棍都不够,但姚玉芬说这一块多钱在她家里却能 派上大用场。为了挣到这1.4元,姚玉芬只要有时间就编“小辫 儿”,但一根要好几米长,她忙活一天也就能编好一根。
6月10日上午,黄骅市常郭镇 毕孟中排村一座三间小土房 里,92岁的姚玉芬老人正盘 腿坐在东屋的土炕上。屋里 陈设简单,摆放的全是有了 年头的老物好红纸,拿起剪刀,构思好内容就开始剪,她沉浸在自己的 小世界里,脸上带着温馨的笑容。不一会儿,一只展翅高飞的蝴蝶 便在她手中诞生了。
就在说话间,东屋的土炕上 传来一阵痛苦的呻吟声,姚 玉芬老人放下手中尚未完工 的剪纸,快速挪动着小脚儿 奔向东屋。“你们稍微在外 面等一下,大儿子应该到解 手的时间了。”不大一会儿 工夫,老人颤颤巍巍地端着 一个便盆走出院子,倒掉秽 物后她娴熟地将便盆刷洗干 净。

孱弱老人搀扶全家温暖前行

孱弱老人搀扶全家温暖前行

孱弱老人搀扶全家温暖前行孱弱老人搀扶全家温暖前行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难以抵挡的风波。

在这样的时候,温情和亲情成为我们最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

这篇文章讲述的就是一位孱弱的老人搀扶全家温暖前行的故事。

这位老人名叫王老太,今年已经七十岁了。

王老太的丈夫在她四十岁的时候过世了,她独自一人拉扯着两个孩子过日子。

由于家庭条件较差,孩子的教育也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两个孩子也很早就开始辍学了。

不过,王老太从来没有忘记她的责任和义务,她用自己的辛勤劳动过着简朴的生活,一步一步地支持着孩子们成长。

在她看来,孩子们的学业成绩并不重要,只要他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时间如流水般流逝,王老太已经退休多年了。

她的身体也逐渐开始变得孱弱,走路都变得有些困难。

而此时,她的儿子和女儿都已经长大成人,也有了各自的家庭。

儿子在城里开了一家小店,女儿嫁到了外地。

尽管孩子们生活比原来好了很多,但是王老太的孤独感也按耐不住涌上心头。

就在这时,突如其来的突发疾病给了王老太致命的打击。

不幸的是,王老太患上了一种不太常见的疾病,需要进行长期的治疗。

去医院的路途遥远又艰辛,在儿子忙于工作、女儿又身在外地的情况下,王老太显得异常无助。

但是王老太从来不是一个放弃的人,她振作起来,深情地祈求着上天保佑她一家。

然而,命运似乎没有给王老太一个容易的答案。

在这个时候,一个浙江籍的志愿者团队走进了王老太的生活中。

这个团队名叫鸿运队,以为边陲地区的贫困家庭提供物质和精神帮助为宗旨。

他们得知王老太的病情后,毫不犹豫地前来慰问。

他们为王老太送来了药品和一些生活用品,让王老太感到非常感动。

这时,王老太的儿子听闻消息后也匆匆赶回家中。

无论是鸿运队的志愿者,还是王老太的家人,都和她一起走过了最困难的时刻。

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王老太感悟到了一个道理:人生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

但是只要我们心怀善良、积极乐观,并且愿意给予他人帮助,我们就会在困境和挫折中找到我们的平衡点和前行的动力。

照顾残疾女儿事迹材料

照顾残疾女儿事迹材料

照顾残疾女儿事迹材料照顾残疾女儿是一项艰巨而又充满挑战性的任务。

它需要无限的耐心和毅力,但也给予父母们机会展示他们的爱与关心。

在下面的材料中,我将向大家描述一个父母如何无私地照顾他们的残疾女儿,并对他们的事迹表示钦佩。

李先生和他的妻子是这个温馨家庭的父母,他们有一个可爱的女儿小梅。

虽然她面对着一些残疾,但她的父母从未以此为障碍来对待她。

小梅因患有脑性瘫痪,导致她行动不便,并且需要日常照顾和关爱。

从小梅出生的那一刻起,李先生和妻子就决定把她当作家庭的一部分来看待。

他们从不让小梅觉得自己与其他孩子不同,他们相信她也有权利拥有一个幸福的生活。

因此,他们制定了一个日常的护理计划,确保小梅获得最好的照顾。

在照顾小梅方面,李先生和他的妻子共同分担着责任。

他们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为小梅进行特殊的物理治疗,以帮助她增强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李先生专注于帮小梅进行身体锻炼,通过他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他能够制定出最适合小梅的锻炼计划。

他用耐心和鼓励,让小梅感到奇迹般的进步,她学会了自己走路和站立。

李太太则负责照料小梅的日常生活。

她帮助小梅洗澡、穿衣、吃饭和上厕所。

她经常耐心地与小梅进行沟通,了解她的需要和欲望,并确保她的愿望得以满足。

李太太也是小梅唯一的朋友和玩伴,她陪伴她度过了许多孤独和痛苦的时刻。

除了日常的照顾,李先生和太太还陪伴小梅参加康复活动和医疗检查。

他们深知小梅的健康对她未来的发展和生活非常重要,因此,他们从不吝惜时间和金钱来确保她得到最好的治疗。

尽管照顾残疾女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李先生和妻子却从未放弃。

他们的付出和努力是无法估量的,他们总是坚持着,以确保小梅能够获得最好的生活。

他们不仅给予小梅物质上的支持,还给予她无尽的爱和关心,使她成为一个快乐而自信的孩子。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向李先生和他的妻子学习,尊重和关爱残疾人。

我们应该珍惜他们的努力和奉献,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一起创造一个包容和温暖的社会,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老太照顾两脑瘫女半个世纪

老太照顾两脑瘫女半个世纪

老太照顾两脑瘫女半个世纪:这是我一生的使命发布时间: 2014-06-25 16:24:31 | 来源:长春日报 | 作者:易玲 | 责任编辑:王梦泽受访人鞠大娘(77岁) 关系:母女感言:“母亲”的称谓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我希望我活着的时候,能让我的两个女儿好好活下去,照顾她们是我一生的责任和使命。

”岭东社区的鞠大娘是一位不幸的母亲,也是一位坚强、伟大的母亲。

鞠大娘今年已经77岁了,在这本该尽享天伦之乐的年纪,她却要照顾两个患脑瘫的女儿——一个52岁,一个49岁。

她日夜操劳忙碌,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来自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与压力,几十年如一日。

1960年春,自幼丧母的鞠大娘成了部队干部高某的新娘,日子过得虽平凡却甜蜜。

他们期待着为人父母,但大女儿在11个月时被确诊为“脑瘫”,夫妻俩的幸福戛然而止。

由于幻想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鞠大娘又在期待与忐忑中生下了小女儿。

不幸的是,小女儿也是脑瘫患者。

从此,两个女儿的病犹如一张无形的网,将鞠大娘的一生紧紧束缚住。

50多年来,照顾两个女儿起床、喝水、看电视、吃水果、洗澡、换衣服、剪指甲……鞠大娘的生活像一只上紧了发条的钟,没有一刻停歇,也没睡过一个安稳觉。

为了开阔两个女儿的视野,鞠大娘还得忙里偷闲陪女儿聊天,和丈夫一起带两个女儿去北京等地观光旅游。

有谁知道,两个女儿幸福的笑容里包含着母亲多少汗水与泪水、辛酸与心痛啊!2009年,鞠大娘的丈夫辞世,她失去了唯一健康的帮手和伴侣,这曾让她痛不欲生。

整整3个月,她没有踏出房门一步,但看着两个瘫痪在床的女儿,鞠大娘知道:她需要振作!鞠大娘年轻时是部队的教育工作者,从教36载,荣获多项殊荣。

坚强的她总是说,生活虽然很艰难,但她还是很知足,因为两个孩子都很聪明,母女间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感觉到彼此的牵挂与关心。

今年母亲节,“情牵夕阳社工行”项目办的社工特意去鞠大娘家看望她,并请她们母女三人去看现场文艺演出,鞠大娘的两个女儿高兴得手舞足蹈。

吴玉红事迹材料——为了孤残儿童的未来

吴玉红事迹材料——为了孤残儿童的未来

吴玉红事迹材料——为了孤残儿童的未来吴玉红事迹材料——为了孤残儿童的未来吴玉红事迹材料——为了孤残儿童的未来文章导读:为教孩子说普通话,她坚持改掉半辈子的乡音,学说普通话。

经过三个月的工作,吴玉红与孩子们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但这时家中正值麦收,靠丈夫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她不得不辞掉这份工作回家。

亲爱的客户朋友您好,您正在阅读的文章是由那一世范文网编辑人员为您搜集整理的,若你需要原创作品请与我们联系!吴玉红是山东省安丘市大盛镇东田庄村村民。

吴玉红今年50岁,和丈夫都是普通农民,两个孩子现读高中且成绩优秀。

自起,这个四口之家先后从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抱养了6个孩子。

四年多来,他们用浓浓的亲情给予了这些因残疾而被抛弃的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孩子们重新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怀。

吴玉红一家被评为潍坊市优秀寄养家庭和潍坊市和谐家庭。

吴玉红本人先后被评为安丘市十大杰出母亲、潍坊市十大巾帼道德模范,并连续五年被潍坊市儿童福利院评为“爱心妈妈”。

爱心铺就育孤路3月,吴玉红经人介绍,在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找了一份照看孤残儿童的工作。

虽是临时工,她却格外上心,有的孩子站着随地拉、随地尿,她不怕脏,打扫干净之后,耐心地教会他们蹲厕所;有的孩子囫囵吞咽,不会咀嚼,她把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嘴上,轻轻地咬着教他们咀嚼;为教孩子说普通话,她坚持改掉半辈子的乡音,学说普通话。

经过三个月的工作,吴玉红与孩子们逐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但这时家中正值麦收,靠丈夫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她不得不辞掉这份工作回家。

临走之前,她把自己照料的孩子从头到脚看了一眼又一眼,把每个孩子抱起来亲了一口又一口,眼泪在眼眶里打着转儿,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这些可怜又可爱的孩子。

回家后,吴玉红日夜思念着孩子们,经常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心想要是能领孩子回家抚养该有多好,这样既可以继续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又能使孩子充分享受到家庭的温暖。

不久这种想法就变成了现实。

当时潍坊市儿童福利院正在探索对福利院儿童实施“回归家庭幸福”工程,就是将这些孤残弃婴分批寄养到家庭中去,与寄养家庭签订寄养合同,给予每个家庭中的每个孩子一定的抚养费。

以老养残案例

以老养残案例

以老养残案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以老养残,是指在社会中一种以养老待遇为名义对残疾者进行养护、教育的方式。

这种方式旨在提供残疾者的基本生活需求,同时通过医疗、教育等服务提高残疾者的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

以老养残案例在中国社会中并不罕见,但是很多人对此并不了解,甚至存在着误解和偏见。

下面将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探讨以老养残的意义和影响。

小明是一个年轻的父亲,他的妻子在生下孩子后因产后出血导致脑部受损,丧失了一切自理能力。

小明照顾妻子的同时还得照顾孩子,生活压力很大。

在这个时候,小明的妈妈主动提出要来帮忙照顾孩子和儿媳妇。

小明的妈妈虽然年近古稀,但是身体硬朗,精力旺盛。

她照顾儿孙和儿媳妇非常细心,日夜操劳,生活起居无微不至。

小明的妈妈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退休后在家享受了一段自在的生活。

但是面对家庭的困境,她毅然决定以老养残,来帮助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度过难关。

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照顾残疾的儿媳妇和幼小的孩子,虽然生活变得辛苦,但是她从未退缩过。

她的付出得到了家人和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小明的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以老养残的意义。

她不仅为家庭解决了实际困难,还为社会树立了一个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榜样。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以老养残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养老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以老养残正是一个解决残疾者问题的有效途径。

以老养残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责任,更是一个社会的责任。

我们应该鼓励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到以老养残的工作中,来帮助残疾者重建自信,提高生活质量。

政府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加大对残疾者的资金支持和服务保障,让更多的残疾者能够享受到以老养残的温暖和关怀。

以老养残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事业。

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个时候需要帮助,而提供帮助的人也可能在另一个时候需要得到帮助。

只有通过互助和支持,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社会。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以老养残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让残疾者在这个大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9月6日
2
综合新闻
E-mail :yzm@ 编辑:于忠民七旬老妪照顾残疾女儿41年
中医百草园
搬进南彩卫生院
串门遭狗咬被判担主责
41年,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从持家、生儿育女到安享晚年,走过人生大半辈子的历程。

可对大兴区礼贤镇西梁各庄村韩俊清老人来说,她虽年逾古稀,却一直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女儿,这一照顾就是41年。

她用母爱,让刚出生就被医生判定为“死刑”的残疾女儿顽强地活下来。

“在我心里,女儿一直是个婴儿”
昨天,记者一走进西梁各庄村,就看到一条窄窄的巷子里,一位脊背像弯弓似的老人,蹒跚着前行,右手煮着拐杖,左手提着盛满蔬菜和水果的布兜,晃晃悠悠。

她就是本文的主人公韩俊清老人。

“我走道已感觉越来越费劲儿了,原来一口
气能走2里路,现在一路得歇三五次脚,走久了,腰疼得受不了。

”韩俊清说,她每天都去村头菜市场买最新鲜的菜,换着样儿给女儿吃。

左志红是韩俊清的三女儿。

韩俊清说,三女儿的出生,给一家人带来了喜悦,但没几天,夫妻喜悦的心情就被医生的诊断打消了。

小红被确诊为语障、肢障、脑部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从此,家中西厢房的炕头,几乎就成了韩俊清和小红每天生活的全部。

“在我眼里,小红一直就像个婴儿,吃喝拉撒睡,哪一样我都不含糊。

”韩俊清说。

“老伴走后,我出门从不超两小时”
韩俊清这辈子含辛茹苦地
拉扯了4个孩子,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

三女儿和她一直跟儿子、儿媳在一起生活。

去年,韩俊清的老伴离世,照顾女儿的重担自然压在她一人身上。

尽管她的两个女儿也时常回来帮忙,可毕竟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不能总守着。

“以前,老头子还能搭把手,现在他突然走了,就剩下我每天守在女儿面前。

”韩俊清说,由于小红几乎失去自理能力,她除了外出买些生活必需品外,几乎就“耗”在女儿的炕头上,每次出门,从不敢超过两个小时。

“现在三女儿每季度有2000元的助残补助,自己每月也有300元养老补贴,加上儿女们的帮衬,生活尽管不富裕,但还过得去。

”说起自己的生活,韩俊清很知足。

走进她家,看到屋内屋外打
理得十分利落,窗户擦得透亮。

“这是小红看外边世界的窗户,必须擦亮些。

”韩俊清说,小红全身上下数眼睛最透亮,哪怕看到窗外飞过一只小鸟或飘落一片树叶,她都兴奋得眼珠骨碌碌地转。

喂饭、洗澡、上卫生间、按摩……这是韩俊清帮女儿要做的规定动作。

“最发憷的就是洗澡、上卫生间,从炕头上背下来,再抱上去,我这身子骨已有些费劲了。

”韩俊清指着仰躺在炕上的女儿说,女儿41岁了,体重不断增加;我71岁了,体重在减少,背起女儿来越发吃力,要是犯了腰疼的毛病,我就得等腰疼减轻了,再把女儿背下炕。

“我是母亲,得照顾她一辈子”
两个女儿每次来看韩俊清,
她就使劲往外“撵”。

“家家都有自己的日子,谁家都有忙不完的事。

”韩俊清说,人多了也插不上手,这么多年来她已习惯于这种炕头前的生活了。

韩俊清说要照顾瘫痪女儿一辈子,这是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

可毕竟已是古稀之年,她心里有了隐忧。

四十多年来的操劳,韩俊清也落下一身毛病:腰疼、高血压、手抖,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一想到这里,韩俊清心里也愁得慌。

走过41年的艰辛,未来的路还很长。

“办法总比困难多。

只要我能行,就决不拖累其他孩子。

”看着躺在炕头上“傻傻”的女儿,韩俊清话语中透着乐观和坚强。

此时,透过窗户射来的初秋暖阳照在炕头上,显得格外温暖。

本报实习记者杨旗通讯员陈颖王丰先JJ036
金秋助学金
帮困难子女入学
本报讯(通讯员王娜)日
前,笔者在顺义区南彩镇卫生院看到,该院把“中医百草园”搬进了卫生院,既美化了医院环境,又提高了中医药在农民心中的认知度。

“这个是红花,有散瘀止痛的功效,家里人要是有静脉曲张的,您加一把红花泡脚,能缓解并治疗这种症状。

”在卫生院工作人员介绍下,笔者看到院内西侧开垦出的1600平方米土地上,种植了红花、蒲公英、板蓝根、瓜蒌、益母草和观赏类合欢花、牡皮、白芍等二十余种中草药。

为使百姓能更直观地认识中草药,该院还在每种中草药种植区域前设置了照片和说明,使患者和附近百姓能近距离一睹常见
中药材的真颜。

JJ023 本报讯(记者高珊珊通讯员陈自喜)在农村,院内饲养
大型犬、烈性犬的农户不在少数,如果您的邻居院内养有大狗,可千万别没和主人打招呼就直接进院,否则一旦被大狗咬伤,您就得承担主要责任。

日前,房山法院就审理了这样一起院内大狗伤人案,被咬伤的村民王某,明知邻居家有大狗还随意进院被咬伤,因其存在重大过失,需要自己承担70%的损失。

“以前串门都是推门就进,以后真得留神了。

”庭审过后,今年80岁的王某连连感叹,经过这次事故,养犬安全这件从
没被他放在心上的事儿,给老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害得他和60岁的老邻居梅某翻了脸。

王某和梅某是同村人。

今年3月30日早上,王某牵着自家养的小狗外出遛弯儿,路过梅某家门口时,他瞅见梅某家的院门开着,想进去打个招呼。

谁知,王某刚走进梅某家中院的院门,梅某饲养的一条黑色大狗就扑了上来,先是追着王某牵着的小狗跑,后又将王某咬伤。

听到撕咬声和呼救声,梅某赶紧从屋里出来,将大狗拉开,并将王某送到医院治疗。

王某住院期间,梅某支付1900元狂犬病疫苗费。

事后,王某要求梅某赔偿他所有的治疗费等共7万余元,被梅某拒绝。

一气之下,王某把梅某告上了法院。

对此,梅某也是一肚子委屈:“他进我家凭啥不先招呼一声,我养的狗是用来看门的,就怕它随便咬人,我特地把它拴在中院里,离大门口隔着个外院。

我还在中院门上写了‘院内有狗,闲人免进、后果自负’,该做的我都做了,他被咬也是因为擅自闯进我家院子造成的。


经过实地调查,房山法院认为,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梅某饲养的黑狗将王某咬伤,应当赔偿王某合理的经济损失。

但王某明知梅某家养了狗,还在未经梅某允许的情况下,带着小狗进入梅某家,且在两只狗撕咬时没及时躲避,存在重大过失,应当减轻梅某的侵权责任。

据此,法院判决梅某赔偿王某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各项损失共7千余元。

法官提醒市民,近期,大狗伤人案频发。

京郊农村地区饲养大型犬、烈性犬较多,一方面村民如果养大狗看门,切记要拴养,最好将其关在笼内饲养;另一方面村民到别人家串门时,一定要先和对方打招呼,在遇到大狗时,不要故意
逗弄、踢打它。

JJ027 本报讯(通讯员温来生柴亚军)日前,怀柔区总工会将筹
集的12.73万元“金秋助学金”,
发给了该区54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

连日来,怀柔区总工会对家庭月人均收入不超过740元的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并于今年参加高考被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或在大学二年级以上就读以及今年考入普通高中的,发放一次性入学补助金。

对单亲女职工子女,工会申请上级部门给予救助。

同时,各基层工会在“金秋助学”活动期间,大力开展政策宣传活动,对于符合政府救助条件的职工及其子女,指导帮助其申请并享受相关救助。

据了解,自怀柔区总工会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以来,目前已累计发放助学款110万余元,先后有370多名困难职工子女受到资助,圆
了求学梦。

JJ030
雨过天晴晒谷忙
一场缠绵的秋雨过后,密云县迎来蓝蓝的天。

在密云县新城子镇塔沟村,村民刘启稳、冯书芹趁天晴,抓紧时间把自家新收获的谷子摊开晾晒。

今年谷子产量不错,望着满地谷穗,老两口乐开了怀。

本报记者宋佳音摄JJ032
本报讯(记者姜晶晶)昨
天,市民政局首次发布
《北京市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状况调查研究报告》。

调查结果显示,本市13.5%的老人心理健康指数在正常水平以下,约有33万人。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正在制定“2013-2020北京市老年人精神关怀行动计划”,将通过为老年人量身定制心理健康筛
查表、在社区建设精神服务站等方式,建立老年人精神关怀服务的“北京模式”。

据悉,去年9月,受市民政局和市老龄协会委托,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妇女健康与发展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对全市16个区县近3000名老人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老人希望社区能够提供精神关怀服务,包括建设供老年人聊天、放松的休闲室;提供定期心理检查服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配备专业的心理疏导员等。

尽管调查表明本市老人心理健康平均水平高于全国,但仍有13.5%的人群心理健康指数显示在正常水平以下。

截至2011年底,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
247.9万人,以此推算,全市约有33万老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针对目前本市老人精神服务的现状,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表示,本市已着手在东城、大兴、门头沟等区县社区试点建立20个精神服务站,今后将逐步覆盖到全市所有街道乡镇,预计总数可达
到320余个。

JJ035 33万老人有心理健康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