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19世纪的自然科学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第二讲19世纪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 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把自然界看做“是一 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 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 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 的”,(《自然哲学》,商务 印书馆1980年版,第28页)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指出了一种自然形式和领域向一 种更高的自然形式和领域的发展与转 化,无机界向有机界的发展和转化, 有机界向生命界的发展和转化,提出 了“自然界自在地是一个活生生的整 体” (《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0 年版,第34页)的著名论断。他论证了 空间、时间、运动和物质的统一,提 出了物质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 猜测到最简单的生命是从化学过程产 生的。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其二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 判和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 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 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 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头脚
倒立的。就是说,他的辩证法只是观念的辩证法:发展 是理念、观念的发展;联系是概念的相互联系,而自然 界的辩证法只不过是它的外化 ),创立了辩证唯物
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的新特点: 其一,从分门别类地收集资料进入相互 联系地整理材料。
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
整理过程中的新发现及其意义表现如下: ①德国化学家维勒(F.Wohler)在1824年成 功合成尿素,从此打开了有机合成的大门。
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
③生物进化论
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大发展
“他极其有力地打击 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因为 他证明了今天的整个有机界, 植物和动物,因而也包括人 类在内,都是延续了几百年 的发展过程的产物。”(恩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

自然辩证法(个人整理版)绪论第一节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一、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1.整个世界的历史可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2.人类只有进行物质生产劳动才能从自然界那里取得他们所需要的生活资料3.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4.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从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自然辩证法贯穿的基本观点第一.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第三.科学技术是自然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作用的中介第四.社会发展经历不同的历史阶段,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有所不同二、自然辩证法与科技哲学科技哲学的体系:形式科学、物理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区别:1、看待自然观方面2.看待科学技术方面3.看待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方面三、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社会1、哲学方面2、社会学、历史学方向3、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关系研究方向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一)创立时期1、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2、批评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3、研究了劳动与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二)发展时期1、科学社会学2.科学学3.技术文化学二、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方面(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2、在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方面3、在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方面4、在科学技术与社会方面波普尔证伪主义的科学哲学(1)反归纳主义(2)经验证伪原则(3)划界标准:重言式命题、列尽各种可能性的逻辑命题、数学命题、形而上学命题、宗教神话、伪科学(4)理论是大胆的猜测:理论先于观察,有保留地赞同康德“理性给自然界立法的观点”、科学开始于问题、理论是大胆的猜测(5)知识增长的理论可证伪度:第一,理论表述的内容愈普遍,可证伪度就愈高;第二,理论表述的内容愈精确,它的可证伪度就愈高科学发展的四段式:1、科学开始于问题;2、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测,即理论;3、各种理论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实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4、新理论被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所证伪,又出现新问即P1→TT→EE→P2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理论范式:(1)从心理上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信念,(2)从理论和方法上说它是科学共同体所共有的“模型”或“框架”,总体说,就是某一科学家集团在某一专业或学科所共同具有的信念,这种信念规定了他们的共同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为该学科的一种共同传统,并为该学科的发展规定了共同的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依据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概括和总结自然界及其与人类的关系所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自然界是客观的、变化发展的物质世界;“物质在其永恒的循环中是按照规律运动的”;物质运动在量和质的方面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活动,是人类存在的本质和基本方式;认识自然界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1、自然界是现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自然界是先于人存在的自然界,它是建立在人的实践基础上的,是人们依据实践基础所认识的自然界;自然界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它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历史性属性,是人类史与自然史相统一的自然界。
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1)各种“按照一定的规律互相转化的物质运动形式”,“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中和在工业中实现这种转化”;物质运动在转化过程中,它的“运动的量是不变的”,既不会增多,也不会消失;物质运动都遵循着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2)有机物可以从无机物中被制造出来,它们遵守共同的化学定律;有机体都是从细胞的繁殖和分化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动植物的物种之间可以相互融合,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有机界的僵硬系统”。
(3)自然界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彼此并列的历史”和“前后相继的历史”;它“是生成着和消逝着”以及循环着,“它虽然在某个时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毁灭自己在地球上的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而在另外的某个地方和某个时候一定又以同样的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
”3、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主张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从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去发现其中的联系,“而且这些联系一经发现,就要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它主张“一切差异都在中间阶段融合,一切对立都经过中间环节而互相转移”,反对孤立地看待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它反对无条件地使用不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非此即彼”的认识方法,主张“除了‘非此即彼!’,又在恰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这样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唯一在最高程度上适合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它“为从一个研究领域到另一个研究领域的过渡提供类比,并从而提供说明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马克思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
它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
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唯物论、方法论和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自然观,近代机械的自然观,到了现代辩证的自然观。
研究好其来源历史,有利于增加对自然的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为科学和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也为自然科学和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研究自然观的发展,加深对其的理解,有利于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发展为当代的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
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为落脚点,对其产生和发展及其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和讨论。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生态自然观;18世纪中叶以来,西欧工业革命促使整个自然科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不但冲击了传统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使思辨的自然哲学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这一时期,在自然科学中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如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生物学家C.R.达尔文的进化论、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热力学第二定律等。
这些关于自然界自身联系和发展的事实材料使得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整个自然界都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并导致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诞生。
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
它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
一、自然观哲学的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本身的哲学理论,是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自然界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诸多观点的总和。
马克思之前的旧唯物主义把自然和社会历史割裂开来,以抽象化的、纯粹的自然界为立脚点,无论如何也实现不了唯物主义向上的发展。
只有创立唯物史观,在社会历史领域内实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才有可能。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解和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解和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和对自然界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统一体,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意识的存在。
自然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包含着各种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这些矛盾和对立不断地推动着自然界的变化和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还强调自然界的运动和变化是永恒的、无止境的,自然界的发展是不断演变和前进的。
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既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方面,也有突变和突破的方面,因此,自然界的发展是复杂而多样的。
由于自然界具有辩证性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还强调科学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科学方法和实践,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然界,揭示其规律和本质,并且通过实践改造自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统一体,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辩证发展过程,并且强调科学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性。
这一自然观对于科学研究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完整版)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中西方自然观差异【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集成了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批判地吸收了法国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德国唯心主义自然观中的合理因素,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并以19世纪的自然科学成果为基础,形成的关于自然界极其人类的总的观点.论述题1: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1.概念:以系统科学等为基础,是在概括和总结现代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的认识.2.特征:提出了系统的存在和演化思想;强调了自然界的复杂性与简单性、生成性与构成性、线性和非线性的辩证统一.3.*意义:(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理论方面的发展;(3)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4)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1.概念: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为基础,对人工自然界的存在、创造与发展规律及其与天然自然界的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而形成的关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总的观点。
2.特征:注重强调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主张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统一.3.*意义:(1)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2)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映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1.概念:是关于人与生态系统辩证关系的总的观点.是在全球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依据生态科学和系统科学的成果,对人类和自然界关系进行的概括和总结.2.现实根源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
3.特征:强调了科学技术与自然及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了人类社会和其他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的和谐统一。
4.*意义:(1)倡导系统思维方式,发挥人的主体创造性,强化了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生态意识,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人类与生态系统关系方面的发展;(2)促使人们重新审视和辩证理解“人类中心主义”,确认人的主体地位,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解答参考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产生和形成,同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这个时期的自然科学还处于分门别类的收集、整理、分析经验材料的阶段,只有力学发展到了比较完整的形态。
这种状况反映到哲学中来,这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机械的观点观察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它造成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所特有的、在当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另一个局限性是它的不彻底性,这主要表现在它在自然观方面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则是唯心主义的。
自然辩证法第03章

撒哈拉沙漠:它东西长约5600公里,南北宽约2000公里,总 面积约920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非洲面积的1/3。目前正 以每月0.8公里的速度向南推移,而有的地方最高的速度竟然 高达3.2公里。
全球性环境问题
当今世界五大问题:人口、资源、能源、粮食和环境, 而事实上,这五大问题实质上都是生态失衡问题,广 义上都属于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 问题引起所谓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最为严重的问题包 括: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 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已超越了国界 而成为各国无法回避的共同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要 求各国采取共同的行动。
资源问题
森林资源锐减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称,有 史以来全球森林已减少了一半。 森林被喻之为地球之肺。它的 急剧减少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危 机。如:
绿洲沦为沙漠 水土大量流失 干旱缺水严重 洪涝灾害频繁 物种纷纷灭绝 温室效应加剧
资源问题
生物多样性减少
地球上生物约有300万-1000万种以上, 但至今有案可查的仅150万种。 在目前的生物种系中,至少有一半以 上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现在每年在非洲热 带雨林中还能发现200多种新植物。由于 人类的活动,地球上的原始森林已由19世 纪的55亿公顷减少到现在不足28亿公顷, 每年减少面积约为2000万公顷,其中1100 公顷是热带雨林。无数的动植物在人类还 没认识它们之前就随着原始森林的砍伐、 污染、围湖填海等原因提前从地球上消失 了。
自然灾害频繁
气候专家研究认为:在不久的未来,地球上的洪 水、暴雨、旱灾、森林大火、致命热浪等极端的 气候变化,将日趋频繁且愈演愈烈。 流行性传染病会大量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预估,未来25年内,全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地质“渐变论”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地质勘探、矿山采掘,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地质勘探、矿山采掘, 开凿运河, 开凿运河,向人们展示出逐一重叠的地层 中,各种古生物化石从低级到高级渐次发 展的系列。迫使科学家承认, 展的系列。迫使科学家承认,在漫长的地 质历史年代里, 质历史年代里,地球及其表层上的生物确 实发生过许多次变化。 实发生过许多次变化。但是对于这种变化 原因的解释,科学界的意见纷纭, 原因的解释,科学界的意见纷纭,形成了 不同的学说和学派。 不同的学说和学派。
(一)天体演化的”星云说“
康德认为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是由大大小小的粒 康德认为形成太阳系的原始星云是由大大小小的粒 原始星云 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不均匀地散布在空间中。 子组成的,这些粒子不均匀地散布在空间中。由 于粒子间相互吸引, 于粒子间相互吸引,较小的粒子向较大的粒子聚 中心天体。 在引力最强的地方逐渐形成中心天体 集,在引力最强的地方逐渐形成中心天体。但是 粒子的接近并不都是按照直线方向运动的。 粒子的接近并不都是按照直线方向运动的。他还 认为,粒子之间除了吸引还有一种排斥作用, 认为,粒子之间除了吸引还有一种排斥作用,它 表现为粒子彼此碰撞, 表现为粒子彼此碰撞,沿着不同方向向中心天体 落去。最后,当某一个方向上的运动占了优势, 落去。最后,当某一个方向上的运动占了优势, 就使原始星云转动起来并且在中心天体周围形成 了大致在同一平面转动的大大小小的粒子团, 了大致在同一平面转动的大大小小的粒子团,这 行星。 些粒子团以后就成为围绕中心天体旋转的行星 些粒子团以后就成为围绕中心天体旋转的行星。 行星依照它们距离太阳的远近不同而有不同的轨 离中心天体越远,轨道的椭圆率越大。 道,离中心天体越远,轨道的椭圆率越大。这就 是康德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力学模型。 是康德关于太阳系起源的力学模型。
(四)化学成子量是这个 元素的基本特征, 元素的基本特征,努力探索原子量与元素 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1869年提出了周 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于1869年提出了周 期律, 期律,即“按照原子量的大小排列起来的 元素,在性质上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元素,在性质上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1871年门捷列夫又对周期表作了重要修改 年门捷列夫又对周期表作了重要修改, 1871年门捷列夫又对周期表作了重要修改, 他纠正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 他纠正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并在周期表 中留出空格,预言了6个未知元素的性质。 中留出空格,预言了6个未知元素的性质。
(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
1644年笛卡尔在《哲学原理》 1644年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中提出了宇宙的总能量是 年笛卡尔在 恒定的思想。尽管当时这仅限于哲学论述, 恒定的思想。尽管当时这仅限于哲学论述,没有自然科学 的证明,但这毕竟是第一个明确的运动不灭原理。19世纪 世纪, 的证明,但这毕竟是第一个明确的运动不灭原理。19世纪, 不同国家的学者迈尔、焦耳、格罗夫、柯尔丁、 不同国家的学者迈尔、焦耳、格罗夫、柯尔丁、赫尔姆霍 兹等,通过不同途径,发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 兹等,通过不同途径,发现、证明了能量守恒定律,使运 动不灭原理获得自然科学的表述。 动不灭原理获得自然科学的表述。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 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发现,有着极为重大的哲学含 它生动地证明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多样性的统一, 义,它生动地证明了自然界物质运动多样性的统一,物质 运动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消灭, 运动既不能无中生有,也不能消灭,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 互转化。形而上学自然观受到极大的冲击。所以恩格斯称 互转化。形而上学自然观受到极大的冲击。所以恩格斯称 它为“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 它为“伟大的运动基本定律”。
(五)细胞学说和物种进化论
1838年 施莱登发表了《论植物发生》 1838年,施莱登发表了《论植物发生》,提出细胞是一切植物结构的基 本单位。 本单位。 1839年 施旺发表了《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性的显微研究》 1839年,施旺发表了《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性的显微研究》,把施莱 登的学说扩大到动物界,形成了适用于整个生物界的细胞学说。 登的学说扩大到动物界,形成了适用于整个生物界的细胞学说。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长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通过长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综合当时生物学 领域及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成就,得出结论, 领域及其他有关学科的新成就,得出结论,生物界进行着剧烈的生存 斗争。生存斗争导致自然选择。1859年11月正式出版了他的伟大著 斗争。生存斗争导致自然选择。1859年11月正式出版了他的伟大著 ——《物种起源》 作——《物种起源》。 恩格斯在1859年12月12日致马克思的信中写道: 恩格斯在1859年12月12日致马克思的信中写道:“我现在正在读达尔文 1859 日致马克思的信中写道 的著作,写得简直好极了。目的说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 的著作,写得简直好极了。目的说过去有一个方面还没有被驳倒,而 现在被驳倒了。此外, 现在被驳倒了。此外,至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 历史发展的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 历史发展的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
(一)天体演化的”星云说 “
他认为卫星的起源类似于太阳系的行星, 他认为卫星的起源类似于太阳系的行星, 因为行星是它的中心天体, 因为行星是它的中心天体,行星对周围物 质的吸引和排斥使形成卫星的物质在行星 的转动平面上聚集,以后就形成了卫星。 的转动平面上聚集,以后就形成了卫星。 土星的光环则是从土星赤道部分分离出来 的物质形成的。 的物质形成的。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确立 的自然科学基础
(一)天体演化的“星云说” 1755年 康德发表了《 1755年,康德发表了《自然通史与天体 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星云假说。 论》,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这 个假说反映了康德早期哲学思想中的唯物 主义倾向。 主义倾向。 康德的星云假说来源于古希腊的原子 论和牛顿的引力理论。 论和牛顿的引力理论。
第三章 19世纪的自然科学和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在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西方主要 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 世纪 资本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资本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近代自然科学进入全面 发展的阶段。电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电力的广泛应 发展的阶段。电磁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自然科学明显地走在生产技术的前面。 用,自然科学明显地走在生产技术的前面。 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理论综合, 近代后期自然科学的理论综合,接二连三地打开 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 了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缺口,从根本上改变了科学图景 和人们的思维方式, 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 的产生,在自然观、 的产生,在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方法论上引起了伟 大变革。 大变革。
(四)化学成就
2.维勒人工合成尿素 1828年 1828年,法国化学家维勒首先从无机 物人工合成了有机物人工合成了有机物— 物人工合成了有机物人工合成了有机物— 尿素。这是对生命力学说的有力冲击。 —尿素。这是对生命力学说的有力冲击。 维勒明确指出,尿素的人工合成, 维勒明确指出,尿素的人工合成,“这是 特别值得注意的事实, 特别值得注意的事实,因为它提供了一个 从无机物人工制成有机物并确定是动物体 上的实物的例证” 上的实物的例证”。
(四)化学成就
尿素的人工合成,是有机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 尿素的人工合成, 大突破,它使生命力论受到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大突破,它使生命力论受到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以后,人们又合成了许许多多有机化合物, 以后,人们又合成了许许多多有机化合物,彻底 批驳了生命力学说。恩格斯写道: 批驳了生命力学说。恩格斯写道:“新创立的有 机化学, 机化学,它一个跟一个地从无机物制造出所谓有 机化合物, 机化合物,从而扫除了这些所谓有机化合物的神 秘性的残余” 他还指出: 秘性的残余”。他还指出:“它就证明了化学定 律对有机物和无机物同样是适用的, 律对有机物和无机物同样是适用的,而且把康德 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 鸿沟大部分填起来了” 鸿沟大部分填起来了”。
(四)化学成就
1.道尔顿的化学原子论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从研究气体的性质 入手,逐渐形成了他的原子理论。 入手,逐渐形成了他的原子理论。他引入 了化学元素原子量的概念, 了化学元素原子量的概念,使近代原子论 真正建立起来。 真正建立起来。
(四)化学成就
道尔顿抓住了化学中的化合和化分这一核心问 题用原子的结合和分解来说明各种化学现象和化 学定律的内在联系, 学定律的内在联系,对当时所了解到的化学变化 的材料进行了一次大的综合、整理, 的材料进行了一次大的综合、整理,因而使当时 的一些化学定律得到了合理解释。 的一些化学定律得到了合理解释。他的理论对化 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恩格斯对道尔顿的原子 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的成就是“ 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他的成就是“能给整 个科学创造一个中心并给研究工作打下巩固基础 的发现” 恩格斯还指出: 的发现”。恩格斯还指出:“化学中的新时代是 随着原子论开始的。 随着原子论开始的。”
(二)地质“渐变论”
但是,赖尔的观点是不全面的。 但是,赖尔的观点是不全面的。他在承认 地壳运动变化的时候不敢正视由此而必然 得出的生物进化的逻辑结论,这是他理论 得出的生物进化的逻辑结论, 上不彻底的表现。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上不彻底的表现。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一书的影响下,赖尔在1863年出版的《 1863年出版的 一书的影响下,赖尔在1863年出版的《古 代人类》 代人类》一书中开始抛弃自己在物种起源 上的旧观点,到该书出最后一版时, 上的旧观点,到该书出最后一版时,他已 采纳了生物进化论,从而使自己关于地球 采纳了生物进化论, 的历史观一直贯穿到生物学中去。 的历史观一直贯穿到生物学中去。
(二)地质“渐变论”
与居维叶的观点不同, 与居维叶的观点不同,英国地质学家赖尔 主张地壳演化的均变论(亦称渐变化)。 主张地壳演化的均变论(亦称渐变化)。 1827年 赖尔读了拉马克的《 1827年,赖尔读了拉马克的《动物哲 决心写一本《地质学原理》 学》后,决心写一本《地质学原理》来论 述地球的古老历史。1830-1833年 述地球的古老历史。1830-1833年,出版了 该书的1 该书的1-3卷。赖尔认为地球的历史上生物 生存环境的变化不是剧变,而是缓慢发生 生存环境的变化不是剧变, 的。赖尔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带进了 地质学,恩格斯评价: 地质学,恩格斯评价:是“赖尔把理性带 进了地质学” 进了地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