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设计)2014-2015高中生物 2.1.5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及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每课一练2 苏教版必修3
《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教学设计(福建省县级优课)

改进:可以更多的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举例说出免疫系统组成和主要功能
(2)描述人体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
(3)概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大致过程以及两者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合作学习等教学手段,结合识图(动画)、比较、概括等方法,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模型,辨别两者之间区别与联系,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二次免疫主要与图中哪些细胞有关?为什么二次免疫具有“更快更强”的特点?
2.结合学生推送的答案讲解
分组讨论
答题拍照上传
试题
深度互动
规范书面表达
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
在运用中实现对本节所学能力的提升
九、教学反思、总结
优点: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教学环境:希沃课件,双课堂。(希沃课件的思维导图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和提取,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活跃度。双课堂教学支持多向、深层次互动,及时教学反馈。)
组成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防卫
功能体液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免疫
监控和清除
八、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
导入
展示
1.考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求
2.高频考点
3.思维导图
《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教学设计(贵州省县级优课)

生物群落中的中间关系【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第2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1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中“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第2课时----特异性免疫。
教材突出免疫系统对机体内环境稳态维持的作用,从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
这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在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过传染病和免疫、人体三道防线、免疫的功能等内容,知道一些诸如淋巴结、淋巴细胞、抗体、计划免疫、艾滋病等生物学术语,再加上免疫调节第1课时的基础学习,已经有了学习特异性免疫的基础。
本节课在重温免疫系统的组成基础上,重点学习第三道防线中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理解免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协同作用对人体稳态维持的意义。
【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和特异性免疫的类型。
2. 理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概念,作用范围。
3.理解并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及联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结合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为了提高自身免疫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兴趣。
(三)能力方面通过教师的恰当引导,培养学生观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总结归纳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教学理念】落实“新课标”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策略】本课运用信息技术,在创建学习情境和提供学习工具的同时,搭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从深层次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创新及信息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幻灯片、教材【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对比探究法,讨论法,讲述法。
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2.1.5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同步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3

2014-2015学年高中生物 2.1.5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同步导学案苏教版必修3一、目标导航1、学习目标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2、重难点重点: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难点: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二、知识网络三、导学过程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主要由淋巴器官(胸腺、淋巴结、脾、扁桃体)、其它器官内的淋巴组织和全身各处的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等组成;广义上也包括血液中其它白细胞及结缔组织中的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淋巴细胞经血液和淋巴周游全身,从一处的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至另一处的淋巴器官或淋巴组织,使分散各处的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连成一个功能整体免疫系统是生物在长期进化中与各种致病因子的不断斗争中逐渐形成的,在个体发育中也需抗原的刺激才能发育完善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两方面:①识别和清除侵入机体的微生物、异体细胞或大分子物质(抗原);②监护机体内部的稳定性,清除表面抗原发生变化的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等)免疫系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体液免疫系统:抵抗体液(例如血液)中的病毒和细菌它主要通过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来完成免疫反应的抗体由B细胞产生细胞免疫系统:处理被病毒感染的细胞这由T细胞(也称作T淋巴细胞)完成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以抗病原体来说,非特异性免疫是基础,它的特点是出现快,作用范围广,但强度较弱,尤其是对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病原体难以一时消灭,这就需要特异性免疫来发挥作用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出现较慢,但是针对性强,在作用的强度上也远远超过了没有针对性的非特异性免疫由于机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有可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异物,如果全部都以特异性免疫来对付,机体的消耗就会过大,因此先以非特异性免疫来处理,对机体更为有利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进入机体的抗原,如果不经过吞噬细胞的加工处理,多数抗原将无法对免疫系统起到刺激作用,相应的特异性免疫也就不会发生此外,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例如,人体接种卡介苗以后,除了增强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能力以外,还增强了吞噬细胞对布氏杆菌和肿瘤细胞的吞噬、消化能力,以及增加了干扰素的含量等1、抗原:凡是能够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并且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物质,就叫做抗原由此可知,抗原有两种性能:一种性能是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这叫做免疫原性;另一种性能是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这叫做反应原性兼备这两种性能的物质叫做完全抗原,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没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叫做半抗原,如青霉素、磺胺等2、抗体: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学反应,由机体的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一组球蛋白,这就是免疫球蛋白,这种与抗原有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人类的抗体共有五类,分别称为IgG、IgA、IgM、IgD和IgE不同种类的抗体,具有不同的作用3、体液免疫:(1)概念:靠抗体实现的免疫方式就称为体液免疫(2)过程:体液免疫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连续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图体液免疫示意图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这种抗原呈递,多数是通过细胞表面的直接相互接触来完成的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与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内抗原消失数月乃至数十年以后,仍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清除效应阶段在这一阶段,抗原成为被作用的对象,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例如,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等等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能利用抗体消灭外物,但病毒和其他蛋白质颗粒等外物一旦侵入细胞或被细胞吞入(如吞噬细胞),抗体就无能为力了,这时就需要细胞免疫发挥作用另外,寄生的原生动物、真菌,外来的细胞团块,如移植器官以及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都能引起细胞免疫1、细胞免疫的概念:不依靠体液中的抗体,而是依靠T淋巴细胞来完成的免疫方式,称为细胞免疫2、过程:(1)在感应阶段,吞噬细胞如果吞噬了侵入的细菌等微生物,其表面就出现组织相容性抗原和微生物抗原的结合物助T细胞遇到这种与之互补的抗原结合物的细胞时,就与它们互补结合,结果是吞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来刺激助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I,而白细胞介素II可刺激T细胞分化成更多的效应T细胞(2)在反应阶段,病毒感染细胞后,病毒表面的抗原决定簇穿过被感染的细胞膜外,形成二者的抗原结合物,带有与这一结合物互补受体的1细胞接触到被感染的靶细胞时,就分裂分化出大量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3)在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结合到靶细胞上,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细胞内的病毒也因此失去藏身之所而被抗体消灭3、与体液免疫的主要不同是在第三阶段,如下表: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无论是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都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二者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四、达标检测1.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是( )A.皮肤和黏膜B.血液和消化液C.淋巴器官和淋巴细胞D.溶菌酶和肝脏【解析】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皮肤和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是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免疫器官主要有胸腺、脾、淋巴结等。
高中生物稳态讲解教案设计

高中生物稳态讲解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稳态教学目标:1. 了解稳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掌握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机制。
3. 能够解释生物体如何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稳态的概念、稳态维持机制。
难点:稳态维持机制的具体细节。
教学资源:教学PPT、实验设备、生物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什么是稳态?为什么生物体需要维持稳态?2. 列举一些常见的稳态例子,如人体的体温、血糖水平等。
二、讲解(15分钟)1. 讲解稳态的概念:稳态是指生物体在变化的外部环境中能够保持内部环境相对恒定的状态。
2. 分析稳态的重要性:稳态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有助于保持体内各种代谢活动的平衡。
3. 探讨稳态维持机制:介绍负反馈调节机制、神经内分泌调节等生物体维持稳态的方式。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生物体维持稳态的过程。
2. 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体会生物体内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讨论:生物体维持稳态的重要性和机制。
2.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稳态在维持生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关于稳态的实验,并写出实验步骤与预期结果。
2. 提醒学生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下节课复习。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稳态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并能够解释生物体如何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性。
实验演示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生物体内部环境的动态平衡,提高他们对稳态的理解。
在讨论与总结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得到拓展,课堂氛围活跃。
在设计作业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稳态的探究兴趣,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上课)

D.脾
4、下列器官中,不具有免疫功能的有( A ) A.肝脏 B.皮肤 C.扁桃体 D.骨髓 5、下列细胞不可能在淋巴中出现的是( C ) A.效应B细胞 B.T细胞 C.红细胞 D.吞噬细胞
6、下列结构不属于抗原的是( D ) A.牛痘病毒 B.细菌 C.癌细胞 D.自身正常细胞 7、人体的免疫功能,可消除自身的损伤细胞, 在这一生理过程中,损伤细胞属于( B ) A.病原体 B.抗原性物质 C.抗体 D.自身物质
效应T细胞
抗原
效应B细胞
效应B细胞产生的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 切接触。 特异性结合。 2.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 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相互关系
既可以独自发挥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 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练习:
1、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C ) 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 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 患白日咳 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
三、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 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等
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区别
作用对 象
产生效应 的细胞 产生效应 的方 式
(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 胞(即靶细胞)
免疫对人体稳态维持
一、免疫的概念 一、免疫的概念
1、概念: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维持自身
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功能:防御疾病、维持稳态 3、抗原:指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
《免疫调节对人体稳态的维持》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组织学生阅读材料,标出体液免疫过程中各种细胞和化学物质的功能。
结合材料内容和体液免疫过程的图画,确定每个细胞的名称。
以上两条以提问的方式,交流学习成果。
小组活动,组内角色分配,请小组成员展示消灭流感病毒的过程。
总结体液免疫过程的各个环节。
通过识图,考验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将学习内容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生物学习的快乐
导学纲要教师版
科目生物必修三课题免疫调节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免疫系统的功能
2、免疫系统防卫功能的三道防线
3、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过程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四、板书设计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功能
二、免疫系统三道防线
三、体液免疫过程
五、教学实施程序
将免疫调节活动类比为军队消灭敌人的过程,形象生动,让学生体会免疫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
分析漫画,思考免疫系统对身体内外的功能分别是什么?
思考流感病毒入侵人体首先需要突破的防线是什么?
结合动画,思考病毒进入人体内环境后会遇到哪些免疫防卫?
比较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阅读材料,标记各种细胞的功能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图中的各细胞名称
联系生活:免疫系统至关重要,珍惜自己健康的身体
“泡泡男孩”——大卫.菲利普.威特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男孩。他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生活在一个无菌透明的塑料隔离罩中,因为他患有一种及其罕见的基因缺陷疾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简称SCID)”。他的体内没有任何免疫系统,没有任何抵御细菌、病毒的能力。对他来说,泡泡外面的世界充满着致命的威胁,甚至连母亲一个充满疼爱的拥抱,都可能会给他带来可怕的后果。医生经过多年的治疗也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大卫才走出泡泡,与他的母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感受到了爱的接触,当晚,12年半的“泡泡男孩”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第一课时)

2.1.5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第一课时)设计人:王宁审核人:张燕妮序号:05
班级:组名:姓名:时间:2012-6-25
问题导读——评价单
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预习评价
自主学习课本19-21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一、免疫的概念是什么?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哪些?
三、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四、免疫的类型、特点及人体的三道防线分别是什么?
1
五、特异性免疫分为哪两种类型及概念?
六、抗原和抗体的概念是什么?
习题:
1.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T细胞起源于胸腺中的造血干细胞
B.B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C.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可在淋巴等部位增殖和分化出来
D.记忆细胞产生于B细胞和T细胞
2.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发生特异性免疫的
结构是机体的免疫系统
B.非特异性免疫出现快,作用范围广;特异性免疫出现慢,作用范围小,针对性
强
C.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
2。
高中生物稳态的教案

高中生物稳态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稳态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维持稳态的机制。
3. 了解生物体内的负反馈控制机制。
课时安排:2节课
教学内容:
第一节课:
1. 稳态的概念和意义。
2. 生物体内的维持稳态的机制。
3. 简要介绍负反馈控制机制。
第二节课:
1. 深入讨论负反馈控制机制。
2. 实例分析生物体内的负反馈控制机制。
3. 小组讨论,思考如何利用负反馈控制机制维持身体内的稳态。
教学方法:
1. 讲课结合案例分析,生动形象。
2. 小组讨论,促进思维交流和合作。
3.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
评价方式:
1. 课堂讨论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
3. 课后测验。
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课件。
2. 相关教材。
3. 讨论问题材料。
教学反馈:
1. 鼓励学生多思考,主动提问。
2. 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3. 根据学生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5 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及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每课一练2(苏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表中关于效应B细胞和效应T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 )体,但效应B细胞本身不能识别抗原。
答案:B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 )A.效应B细胞B.T淋巴细胞C.B淋巴细胞D.效应T细胞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免疫的基础知识。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就会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就会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答案:D3.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与体液免疫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缺一不可B.效应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能特异性地与抗原结合,杀灭抗原C.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吞噬和处理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解析:能与抗原结合的是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
答案:B4.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
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解析: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发育的场所分别是骨髓和胸腺,而T淋巴细胞参与部分体液免疫反应。
结合题干的实验结果可判断,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答案:B5.体液免疫反应的抗体和过敏反应的抗体不相同的是( )A.来源 B.作用 C.分布 D.化学本质解析:体液免疫和过敏反应的抗体都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其化学本质都是免疫球蛋白,都能与相应的抗原(或过敏原)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所不同的是体液免疫的抗体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而过敏反应的抗体则吸附在皮肤、黏膜或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
答案:C6.下列不属于免疫过程的是( )A.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B.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C.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D.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巨噬细胞吞噬解析:花粉引起体内毛细血管扩张是过敏反应,属于免疫过程;移植的器官被患者排斥属于特异性免疫;病原微生物被体内巨噬细胞吞噬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属于动物细胞工程,不属于免疫。
答案:C7.下图表示使人体获得免疫力的两种方法。
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人被狗咬伤时,可能会感染狂犬病病毒,此时采用方法②获得免疫比较好B.医学上一般采用方法②进行免疫预防C.采用方法②使人体获得抗体的过程属于细胞免疫D.采用方法①可使人获得比方法②更持久的免疫力解析:根据曲线可知:实线代表注射抗原,属于免疫预防,应在被咬伤之前注射;虚线代表注射抗体,属于免疫治疗,应在被咬伤之后注射。
因此A项错误,B项正确。
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分泌的,属于体液免疫;注射抗原可以刺激机体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寿命较长,具有更持久的免疫力,而抗体一般寿命短,持续时间短。
解答此题关键是识记和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答案:B8.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德国科学家巴尔·西诺期和法国科学家蒙塔尼耶,他们因最早分离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获奖。
HIV是一种RNA病毒。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HIV的结构包括蛋白质衣壳和由4种核糖核苷酸组成的遗传物质B.人类因感染HIV引起的艾滋病是典型的自身免疫病C.HIV能攻击人的免疫系统,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D.HIV的繁殖过程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中进行解析:198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在美国首次发现,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失去抵抗力,使得各种疾病及致癌病毒在人体内生存,发展到最后,导致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病毒呈球形,核心内含病毒RNA分子和酶(逆转录酶、整合酶、蛋白酶),病毒外层囊膜系双层脂质蛋白膜,分别组成刺突和跨膜蛋白,囊膜内面为蛋白质构成的衣壳,其内有核心蛋白包裹RNA。
综上所述,应选B。
答案:B9.年仅4岁的美国女孩阿尚蒂由于ADA酶基因缺陷导致T淋巴细胞不断中毒死亡,患有严重的复合型免疫功能缺陷病。
1990年9月14日她接受了人类历史上首例基因治疗,在治疗过程中,可作为受体细胞的是( )①受精卵②效应T细胞③T细胞④造血干细胞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解析:因为该女孩是T淋巴细胞ADA酶基因缺陷,所以T细胞可作为受体细胞,而造血干细胞可以分化成T淋巴细胞,所以也可以作为受体细胞。
答案:D10.为防止甲型H1N1流感的大面积流行,我国对特殊人群陆续接种甲流疫苗,接种疫苗后体内会发生( )A.T细胞受刺激后释放细胞因子和形成相应的效应T细胞B.巨噬细胞受刺激后能特异性地识别甲型H1N1流感病毒C.B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能使靶细胞裂解的效应细胞D.甲流疫苗与甲型H1N1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解析:病毒感染后可通过体液免疫阻止其随着血液播散,进入细胞内的病毒可引起发生细胞免疫,A项内容符合;B项中巨噬细胞对病毒的识别没有特异性;C项应是T细胞受刺激后增殖分化成能使靶细胞裂解的效应细胞;D项不是甲流疫苗而应是其发挥作用后产生的抗体与甲型H1N1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
答案:A11.无胸腺裸鼠是一种无毛变异小鼠,先天性无胸腺,常作为医学生物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
下列表述中错误的是( )A.无胸腺裸鼠具有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B.无胸腺裸鼠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C.无胸腺裸鼠对异体组织无排斥反应D.人类癌细胞可在无胸腺裸鼠体内增殖解析:本题借助裸鼠的特点考查胸腺的作用及免疫类型及过程。
胸腺为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场所,无胸腺则不能产生T淋巴细胞,而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因此无胸腺裸鼠不具备正常的体液免疫功能,A项错误。
因其免疫力低下,故应饲养在无菌环境中,B项正确。
对异体组织的排斥反应以及清除体内的癌细胞过程都属于细胞免疫,由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对异体组织及癌细胞等进行识别并排斥,裸鼠无T细胞,故无排斥反应且不能清除癌细胞,C项、D项正确。
答案:A12.病毒疫苗和抗毒血清在现代免疫学预防、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消灭人体内病毒只需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B.一个成熟T淋巴细胞的细胞膜上只有一种抗原的受体C.人体接种病毒疫苗获得相应免疫力属于被动免疫D.以抗毒血清治疗病毒性重症患者属于二次免疫解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一般均先由巨噬细胞吞噬,将其上的抗原分子降解成肽,形成抗原—MHC复合体,与人体中的淋巴细胞上相应受体结合,才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反应。
故A选项错。
每个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带有对应于一种抗原的受体,因此B选项对。
由灭活或减毒的微生物或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引发的免疫,均称为主动免疫,故C项错。
通过接种对某种病原体的抗菌素抗体(抗毒血清)而获得的免疫力称为被动免疫,并非二次免疫,故D 项错。
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40分)13.(12分)请根据免疫的基本原理回答下列问题。
(1)能正确表示病毒或病菌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①表示第一次感染,②表示第二次感染)( )(2)根据病毒侵入机体后引起血液中抗体浓度变化的规律,为提高人体对病毒的免疫能力,应采取的措施是向人体注射( )A.灭活抗原 B.抗体C.抗生素D.抗病毒药物(3)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依靠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识别抗原。
(4)机体合成的数百万种抗体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是由于抗体分子结构中的________不同。
(5)能将入侵的病毒分解,并使病毒的蛋白质分子出现在细胞膜上的是________细胞;释放细胞因子的是________细胞;能产生并分泌抗体的是________细胞。
(6)机体免疫系统误将自身的某些细胞成分当做“异己”时,便会导致________疾病,这类疾病常见的如( )A.乙肝 B.流感C.艾滋病 D.系统性红斑狼疮解析:(1)第一次感染病原体后,产生相应的抗体需要的时间长,产生的抗体数量少;第二次感染相同的病原体后,能迅速产生更多的抗体。
(2)采取免疫接种(向人体注射灭活抗原),可以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当人体受到相同抗原感染时,能使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大量抗体。
(3)淋巴细胞识别抗原依靠的是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
(4)抗体的结构不同是由氨基酸的序列不同造成的。
答案:(1)C (2)A (3)糖蛋白(4)氨基酸序列(5)巨噬效应T 效应B (6)自身免疫D14.(8分)下图表示病菌感染人体后,免疫细胞作出应答的部分过程。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②为________细胞,④为________细胞。
(2)⑦与④在功能上的区别是________,由④分化为⑦的过程中,④细胞核内的________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该分子的作用是作为________的模板。
(3)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________。
(4)过程③表示________,过程⑤表示________。
解析:分析图示可知,该图为体液免疫过程。
②为T细胞,④为B细胞,⑦为效应B细胞,效应B细胞与B细胞在功能上的区别是效应B细胞能够产生抗体;④分化为⑦的过程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④细胞核内转录形成的m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可作为翻译的模板合成蛋白质。
抗体从在细胞内合成到分泌至细胞外的过程为:核糖体上合成多肽后,经内质网加工成比较成熟的蛋白质,再由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然后以分泌小泡的形式运输到细胞膜,小泡与细胞膜融合,把蛋白质释放到细胞外。
③表示T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的过程,⑤表示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的过程。
答案:(1)T B (2)⑦可以分泌抗体而④不能mRNA 合成蛋白质(或翻译) (3)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胞外(4)②将抗原呈递给④病菌(抗原)直接刺激④15.(20分)下图表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
请据图回答问题:(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___免疫,图中b细胞在人体内可以来自________细胞。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是________。
(3)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因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人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物质d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__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