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

合集下载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复习:全册文言文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复习:全册文言文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期末复习:全册文言文练习题汇编《论语》十二章一、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❶敏.于事而慎于言( )❷就.有道而正.焉( )❸君子喻.于义( )❹质.胜文则野.( )❺文.胜质则史.( )❻士不可以不弘.毅( )❼死而后已.( )❽虽覆一篑.( )❾知者不惑.( )克.己复礼为仁( )天下归.仁焉( )请问其目.(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 )二、写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知者不惑( )三、写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小子..何莫学夫《诗》古义:今义:①男孩;②对男性的一种含轻蔑意味的称呼。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❶敏{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 )②回虽不敏( )❷事{①远之事君 ( )②请事斯语矣( )❸而{①敏于事而慎于言 ( )②人而不仁,如礼何( )③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❶朝.闻道,夕.死可矣 ( ) ❷见贤.思齐焉 (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

❶如礼何? ( )❷不亦远乎? ( )七、文学常识。

❶《论语》: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的。

全书20篇,共492章。

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

本书首创语录之体,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❷“四书五经”:《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二者总称“四书五经”。

❸十三经: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一般来说,《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周礼》《礼记》《仪礼》《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与《诗》《书》《易》称为“九经”。

高中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

高中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

中学语文第一册——专题复习:文言文(课文部分)一.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以下步骤)1.整理书后练习题的“一词多意”2.整理课文中的重要实词3.高考中考察的文言虚词有限,在学习中刚好整理相关虚词4.整理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依据自己的理解在文中尽可能多的找出与其用法相同的句子5.驾驭一些基本的文言句式注:在以后的专题复习中会接连的给大家讲解中学文言文的用法和学习方法以及其规律。

烛之武退秦师(一)词类活用①军:晋军函陵。

军,意为驻军,名词活用为动词。

②远:越国以鄙远。

远,意为远地、远方,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③贰:且贰于楚也。

贰,意为从属二主,数词活用为动词。

④阙:若不阙秦。

阙,动词的使动用法,意为使……削减。

(二)文言虚词①而:今急而求子。

而,依据详细语境应译为“才”。

②是:是寡人之过也。

是,指示代词,当作“这”讲;因为本句是个推断句,所以译为“这是我的过错”。

③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于,介词,对于。

(三)一词多义1. 若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如,比得上。

若宗师之文,则惩时人之失又失之者也——顾炎武:《文章繁简》,表转折,“至于”。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缘木求鱼》,像。

若潜师而来,国可得也——《左传·殽之战》,表假设,假如。

2.说是说也,人常疑之——苏轼:《石钟山记》,说法。

说备使抚表众——《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劝告。

请说之——《墨子·公输》,陈述。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同“悦”)兴奋。

3.辞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史记·廉颇蔺相如传》,婉言。

近者奉辞伐罪——《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吩咐。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史记·屈原列传》,文学(词、赋)。

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借口(由“言词”引申为“托词”)。

今者出,未辞也——《史记·鸿门宴》,告辞。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推辞。

高考复习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兼爱》复习教师版

高考复习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文言文《兼爱》复习教师版

2023高三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选择性必修上兼爱[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国”“劝”二字及次常用字“事”“攻”。

2.翻译重点句子。

【题解】本文选自《墨子》。

《墨子》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

《兼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墨子,名翟(dí),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注】诸子散文一般哲理性较强,以意译为主。

①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fú]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译】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就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那样,一定要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于是才能进行治疗;不知道疾病产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疗。

治理祸乱又何尝不是这样?一定要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于是才能去治理;不知道祸乱兴起的原因,就不能治理。

必知乱之所自起:所,放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本句中译为“……的原因”。

焉能治之:焉,于是。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譬之如,也作“譬之若”,即“譬如、就像”之意。

攻,治疗。

然,这样、那样。

则弗能攻:弗,表否定,相当于“不”。

判断句: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②-Ⅰ: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

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译】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不能不明察祸乱兴起的原因。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1、看着___红遍,层林尽染,鹰在长空中翱翔,鱼在浅水中跳跃。

2、和同学们一起青春年少,互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你还记得吗?那些日子多么美好。

3、她就像那盛开的丁香花一样,在雨中哀怨地低垂着。

4、她在这寂静的雨巷里徘徊,像我一样,迷茫不知所措。

5、她就像夕阳中的新娘一样美丽,波光中的艳影令人陶醉。

6、这不是清泉,而是天上的彩虹。

7、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长在软泥上青荇的旁边。

8、没有仁义之心,就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没有武力之时,就会被人欺负。

9、高渐离击筑,所有的士兵都流泪哭泣。

他再次前行唱道:“___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他的声音激昂慷慨,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10、大事不能忽视细节,否则会犯错误。

11、真正的勇士,不是战胜别人,而是战胜自己。

12、沉默哦,沉默哦!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掌握加点字词的意思1、___和___围攻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不礼貌,同时也与楚国勾结。

2、即使我年轻时很强壮,现在老了,已经无能为力了。

3、我不能早早地使用你,现在急需你,这是我的过错。

4、如果丧失了郑国,有益于君主,我敢于冒烦扰之事。

___离得很远,君主知道这很困难。

5、与邻国的关系很亲密,而与君主的关系很淡薄。

6、如果放弃郑国,作为东道主,我们共同面对行李来往的困难,君主也不会有所损失。

7、晋国,有什么不满意的呢?8、既然东封了郑国,又想西封,如果不失去秦国的话,将会怎样取得呢?9、为了利益晋国,只有君主考虑。

10、剥夺别人的力量,不是仁德;失去了自己的力量,不是明智;以混乱代替秩序,不是武力。

11、现在___被___用千金买下来了,他的家乡有万家之多。

12、太子说,我想去拜访他。

如果现在去了却不履行诺言,那么秦国还不能亲近我们。

13、___因为穷困而归降丹国,___不忍心因为私人原因伤害老者的感情,希望你好好考虑一下。

14、秦国对待将军非常残忍。

他的父母和亲戚都被杀害了。

15、我经常想起这件事,痛苦得入骨,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语文必修一文言教材复习题(含答案)

语文必修一文言教材复习题(含答案)

语文必修一文言教材复习题(含答案)系统复习和梳理了必修一的文言知识点。

必修一文言文单元复习学案主备:郭丹同备:高三语文组审核:何香菊一、学习目标:1、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要让他们加强朗读和背诵环节。

2、让学生确立文言文学习要重视语言积累的意识,让他们了解新大纲对文言文考点的具体要求。

3、巩固文言教材的基础知识,为专题复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烛之武退秦师》检测练习一、选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两项()和()相同①以乱易整②以其无礼于晋③焉用亡郑以陪邻...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二、解释完全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项。

①敢以烦执事。

(胆敢)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同)..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为了)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过河;围墙)...⑤共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⑥吾其还也。

(还是)...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⑧失其所与,不知。

(结交;同“智”)...⑨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礼物;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

)...⑩何厌之有?(满足).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1.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若使(派)烛之武见秦君B.公从(听从,同意)之C.臣之壮也,犹(好像)不如人D.许(答应)之2.下列句子,“言”的意思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的“言”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B.察纳雅言C.广故数言欲亡D.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3.下列句子,“之”用法与“臣之壮也”的“之”相同的一组是(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②公从之③是寡人之过也④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⑤投诸渤海之尾⑥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1(含答案解析)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阅读 试题精选1(含答案解析)
画线句的意思是白居易小时候聪慧过人,胸襟宽广,性格豪放。他十五六岁时袖揣自己编辑的一部分诗文,去投赠著作郎吴地人顾况。顾况善作诗文,但是秉性轻浮,后辈的诗文没有合他心意的。
B. 白居易能诗善文,令人交口称誉。白居易文辞丰富艳美,尤其擅长作诗,其诗能针砭时弊,弥补政务缺陷,因而受到赞赏,常常流传到宫中。
C. 白居易敢于直谏,纠正皇帝做法。他认为王锷搜刮民财,以求得皇上恩泽,这对圣明之朝是极为不利的,劝谏皇上不要加封王锷做平章事。
D. 白居易遭人猜忌,被贬出了朝廷。有厌恶白居易的人,指摘白居易华而不实,当权者也憎恨白居易上书言事,上奏朝廷要求贬他为江州司马。
参考译文:
崔彭字子彭,是博陵安平人。祖父崔楷,曾西魏任殷州刺史。父亲崔谦,曾任北周荆州总管。崔彭少年时期父亲去世,侍奉母亲凭借孝敬知名。性格刚直勇敢,有军事才略,精于骑马射箭。擅长《周官》《尚书》,粗略知道其大概意旨。北周武帝时,担任侍伯上士,几经改任后任门正上士。
等到隋高祖杨坚担任北周丞相时,北周陈王宇文纯镇守齐州,高祖担心他会造反,于是派崔彭带领骑士两人去召宇文纯回朝廷。崔彭到距离齐州还有三十里远的地方,于是假装生病,在驿站停留下来,派人对宇文纯说:“天子有诏书下达陈王处,崔彭因为疾病不能勉强步行,希望陈王屈尊到这里来。”宇文纯怀疑事情有变故,多带随从骑士来到崔彭的住处。崔彭走出驿站迎接,观察到宇文纯露出疑虑的神色,担心他不听从征召,于是骗宇文纯说:“陈王可以命令众人回避,我将秘密告诉您一些事情。”宇文纯挥手叫侍从骑兵走开,崔彭又说:“将要宣读诏令了,请陈王下马。”宇文纯急忙下马,两骑士于是抓着宇文纯,并把他锁起来。崔彭于是大声说:“陈王有罪,皇上征召入朝,旁人不准乱动。”陈王的随从惊愕地离去。高祖见后大为高兴,任命他为上仪同。等到隋高祖登基后,升任崔彭为监门郎将,兼任右卫长史,赐封崔彭安阳县男的爵位。几年后,改任车骑将军,随后又改任骠骑将军,一直主管宫中守卫。他生性谨慎缜密,在禁宫二十多年,每当值在仪卫之中,整日端坐着,从未有懈怠懒惰的样子,皇上很喜欢他。皇上常对崔彭说:“你当值的日子,我睡觉休息都觉得安稳。”又曾说:“你射箭骑马的确超过旁人,还稍懂学问吗?”崔彭说:“臣年轻时喜欢《周礼》《尚书》,每到休假闲暇的时候,不敢废置不读。”于是就谈了君臣警惕谨慎的道理,皇上称好。旁观者认为他懂得先哲教言。

最新统编版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文言文练习题复习题课后习题原题与答案

最新统编版新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文言文练习题复习题课后习题原题与答案

《大学之道》复习卷一、文言文基础知识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安动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质胜文.则野文:文章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本:根本D.譬如为.山为:堆积3.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在明.明德B.先齐.其家C.事.有终始D.则近.道矣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恕”乎欲齐其.家者B.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物格而.后知至C.娴于.辞令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D.迩之.事父大学之.道5.下列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①大学..者..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③物有本末..之道,在明明德②回虽不敏⑤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A.①②B.①⑤C.③④D.③⑤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①民之从事..④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也③跨者不行..②见不贤而内自省⑤自天子以至..之道..⑧大学..于庶人⑥可谓好学..也已⑦古来圣贤皆寂寞A.①②③④⑥⑧B.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④⑤⑦⑧D.①③④⑤⑦⑧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止于至善.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④先正.其心⑤先诚.其意⑥必先苦.其心⑦南.征北.战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 ①④⑤⑥/②/③/⑦8.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A.若火之始然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知者不惑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9.下列句式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B.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C.恻隐之心,仁之端也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0.下列各句中,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谁欤,哭者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二、古代文学常识11.下列与《礼记》《大学》有关的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成书于汉代。

高一课本上文言文练习

高一课本上文言文练习

文言文翻译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7.:“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8.“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9.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0.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1.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12.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太子迟之,请辞决矣!”1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4.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

15.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唯大王命之。

”16.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17.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18.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1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20.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21.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2.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23.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24.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5.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26.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7.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28.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29.唉!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题一、默写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恰同学少年,;,。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曾记否,,。

3、她是有丁香一样的,丁香一样的,丁香一样的,在雨中哀怨,。

4、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5、,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

6、,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7、软泥上的青荇,,,我甘心做一条水草!8、,不仁;失其所与,;,不武。

9、高渐离击筑,,,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复为慷慨羽声,,发尽上指冠。

10、大行不顾细谨,。

,,何辞为?11、真的猛士,,。

12、沉默呵,沉默呵!,。

二、翻译下列句子,并掌握加点字词的意思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5、邻之厚.,君之薄.也。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7、夫.晋,何厌.之有?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9、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10、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11、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1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1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1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5、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1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17、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将军岂有意乎?18、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19、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20、今日往而不返者,竖子也!2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22、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23、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24、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25、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26、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27、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28、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29、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30、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31、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32、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33、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34、所以..也。

..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35、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6、不然,籍.何以至此?37、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38、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39、不者,若属..所虏。

..皆且为40、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41、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三、常见虚词、实词专项练习(一)将加点字正确词意的序号选入相应的括号内1、【而】(连词A、并列B、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C、承接,可译为“就”“接着”D、转折E、假设F、修饰,连接状语)⑴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⑵朝济而.夕设版焉()今急而.求子()⑶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夜缒而.出()⑷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⑸偏袒扼腕而.进()⑹今日往而.不返()⑺荆轲和而.歌()⑻又前而.为歌()⑼荆轲遂就车而.去()⑽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⑾图穷而.匕首现()⑿而.为留待()⒀伏尸而.哭()⒁秦王还柱而.走()⒂秦王必喜而.善见臣()⒃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⒄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⒅劳苦而功高如此()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2、【以】(A、介,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B、动,认为,以为C、介,用D、介,把E、介,在……的时候F、表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G、表处所、时间,译为“在、于”H、表示凭借,译为“凭,靠”I、表目的,译为“用来,以致” J、表修饰,相当于“而”K、通“已”已经)⑴以.其无礼于晋()⑵敢以.烦执事()⑶焉用亡郑以.陪邻()⑷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⑸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⑹丹不忍以.己之私()⑺可以.解燕国之患()越国以.鄙远()⑻愿得将军之首以.先秦()⑼使工以.药淬之()⑽日以.尽矣()⑾不敢兴兵以.拒大王()⑾以.次进()⑿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⒀而乃以.手共搏之()⒁遂拔以.击荆轲()⒂必得约契以.报太子()⒃寿毕,请以.剑舞()⒄军中无以.为乐()⒅阙秦以.利晋()⒆以.试人,血濡缕()3、【为】(A、做B、作为,当作(变为、成为)C、认为D、是E、如果,假如F、介,给、替G、介、因为(为了)H、介、被I、句末语气词)⑴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⑵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⑶嘉为先言于秦王()⑷愿举国为内臣()⑸使子婴为相()⑹为击破沛公军()⑺皆为龙虎()客何为者()⑻为之奈何()⑼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⑽约为婚姻()⑾若属皆且为所虏()君王为人不忍()⑿军中无以为乐()⒀窃为大王不取也()⒁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4、【之】(A、到……去B、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C、指示代词,这、此D、助,的E、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F、宾语前置标志G、助词,无实义)⑴是寡人之过也()⑵邻之厚,君之薄也()行李之往来()⑶何厌之有()⑷将焉取之()⑸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⑹亦去之()⑺天下之利匕首太子迟之()顷之未发()⑻为之奈何()⑼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⑽珠宝尽有之()⑾吾属今为之虏矣()⑿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5、【焉】(A、于何,在哪里B、疑问代词,怎么、哪里,什么C、语气助词D、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⑴子亦有不利焉()⑵焉用亡郑以陪邻()⑶朝济而夕设版焉()⑷将焉取之()⑸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二)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诚.能得樊将军首()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2、不得持尺兵.()不及召下兵.()秦兵.旦暮渡易水()3、顾.计不知所出耳()终以不顾.()顾.笑武阳()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图穷.而匕首见()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其意.常在沛公()闻大王有意.督过之()7、君安与项伯有故.()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8、不如因.善遇之()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因.击沛公于坐()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9、沛公不胜.杯杓()刑人如恐不胜.()10、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乃令张良留谢.()张良入谢.()11、且.为之奈何()若属皆且.为所虏()臣死且.不避()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2、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今者出,未辞.也()大礼不辞.小让()何辞.为()辞.曰:“臣之壮也,,”()13、沛公起如.厕()固不如.也()刑人如.恐不胜()四、选择填空《烛之武退秦师》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且贰于楚B.无能为也已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D.失其所与,不知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敢以烦执事..(对对方的敬称)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那人,指秦穆公)D.失与所与.,不知(给予的)3.下列加点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两句是()A.秦军.氾南 B.夜.缒而出C.共其乏困.. D.秦伯说,与郑人盟.4.找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焉用亡郑以陪邻D.敢以烦执事5.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 夫.晋,何厌之有(发语词,不译)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只有)D. 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还是)6.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B. 以乱易.整,不武(容易)C. 许.之(答应)D.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戍守)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D. 亦去之《荆轲刺秦王》1.对下面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翻译:假如太子不说,我也要求行动。

B.唯大王命之。

翻译:只有大王掌握着命运。

C.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翻译:去了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D.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翻译:秦王用一千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2.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4.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A.太子迟之迟:认为,,晚了B.请辞决矣请:请求C.今日往不反者反:反复D.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5.下列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其人居远未来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入不测之强秦D.复为慷慨羽声6.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②又前而为歌曰③乃朝服,设九宾④顷之未发,太子迟之⑤使使以闻大王⑥箕踞以骂曰⑦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⑧皆白衣冠以送之A. ①②③B. ④⑤⑦C. ②③⑧D. ①⑥⑧《鸿门宴》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旦日飨.士卒飨,犒劳。

B.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

C.沛公起如.厕如,如同。

D.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幸,幸而。

2.句中加点词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素善留侯张良B.范增数目项王C.人皆得以隶使之D.籍吏民,封府库3.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A.①③④⑤B.②⑤⑦⑨C.②④⑥⑧D.①③⑤⑧⑨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C.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D.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谢”与“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B.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C.乃令张良留谢.D.张良入谢.6.选出加点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范增数目.项王C.常以身翼.蔽沛公D.吾得兄.事之7.选出与“籍.吏民,封府库”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项()A.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B.刑.人如恐不胜C.沛公奉卮酒为寿.D.日.夜望将军至E.沛公欲王.关中 F.此其志不在小.8.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A.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B.巨是凡人C.籍何以至此D.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9.对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时与臣游游:交往B.君安与项伯有故故:缘故C.沛公起如厕如厕:上厕所D.再拜献大王足下再拜:拜两次10.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亚父者,范增也A.得复见将军于此 B.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C.此天子气也 D.吾属今为之虏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