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理学史】第二章心与心理的文化心理含义

合集下载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人类学——文化、心理和人类进化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人类学——文化、心理和人类进化

心理学概念知识:心理人类学——文化、心理和人类进化心理人类学是以文化、心理和人类进化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领域。

人类是一个文化智慧的种群,文化和人类心理互为条件和因果关系,而人类进化又对文化和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研究人类文化、心理和进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成为心理人类学的重要任务。

一、文化与心理的相互影响文化是一种普世的存在,是一种比较恒定的现象。

它在社会、行为和其他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塑造着个体的行为和认知模式。

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等都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

对于一些文化来说,宗教信仰在社会、道德、价值观等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影响着个体的自尊自信等心理因素。

心理也直接受到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对个体认知方式的塑造。

许多文化都有着与其他文化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一些东亚文化较重视群体利益和人际关系,与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有所不同;西方文化强调自我展现和自我肯定,而重视集体荣誉和人际交往的亚洲文化则较少强调这些。

此外,商业、国家制度和其他社会机构等也都对个体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人类进化与文化心理人类进化和文化心理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科学家们曾经提出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假说,就是“人类的智力进化是社会和文化的产物”。

这意味着人类大脑的进化和文化的产生和演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类的进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文化和心理的生存和发展,反之亦然,文化和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进化。

人类的行为和方式改变着环境,进而反哺着人类的进化。

随着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我们开始更深层次地理解人类的进化和神经机制背后的本质。

在人类的身体结构和行为中,要素由基因以及获得的文化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是,在人类的进化历史中,文化是进化的关键,因为它扩大了本能执行功能的范围,激发了各种新的意识状态和情感。

文化的影响是与其自己的本质相关联的。

人们的认知、道德标准、思维方式等都是由文化中各个方面的影响共同塑造而成的。

“心”与心理学

“心”与心理学

“心”与心理学严格来讲,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但中国先民在长期的生活与思考中积累了丰富而独特的心理学智慧,并且生动形象地沉淀在了中华文化及其载体——汉字中。

汉字是一种表意体系的文字,与表音文字不同,它以象形的方式来表现造字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说文解字》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古,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

”因此,通过对“心”字及其派生出来的汉字家族的解读,不仅可以触摸中华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也可以为当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某种启发。

心”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其在古典文献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同时也是造字组词运动中的“活跃分子”,由它做部首可以构成许多其它汉字(《康熙字典》中有1170多个)。

这些由“心(忄)”部所构成的汉字大都与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有关。

现代心理学中的基本范畴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态度、性格、意志等,汉语中“心”部汉字无一不涉及。

而且,心部汉字在反映现代心理学的意义的同时,还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心和人性的独特理解。

“心”作为一个象形字,本义是心脏,但其实际含义远非解剖意义上的心脏所能涵盖,正像中医中的脏腑不能理解为现代意义上的脏器一样。

分析古汉语中“心”字的用法不难发现,它主要指的是人的思虑、情感、意识、精神等心理活动和功能,所谓“总包万虑谓之心”,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人的本性和世界的本源、本体以及神灵等含义。

如孟子一方面讲“心之官则思”,以别于“耳目之官不思”;另一方面又讲“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人心也”,“求其放心”,“养心寡欲”等。

所以孟子这里讲的“心”是指人类的本性、本心,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具体而微的道或天理,包含着人性中后天一切发展的潜能以及觉解天地万物的能力。

人生的使命就是不断地涵泳扩充此心,使之合于“道心”,通于“天地之心”,成为圣人或神人。

神者,伸也。

因此《黄帝内经》云:“心者,生之本也,神之变也”;《管子》亦云:“心也者,灵之舍也。

文化与心理

文化与心理

文化与心理追求身心的合一,灵魂的超越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是世界一切文明所探讨的终极问题。

古希腊时代,人们追求灵魂的真谛,探索死后的世界,在对于“人”这一独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深刻的见解。

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你自己,人这一生应该追求于自己的人性,而不是追求飘渺的神性。

这种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同样也在中国产生。

春秋战国时代,老子就在道德经中详细的阐述了一套如何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心灵,而达到道家所说的至圣之人,天地合一的境界。

虽然其中的有些内容略显虚幻,但是却是中国人对自己内心认识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探究自己身心关系的开端,在这之后,中华民族通过不断的探索和认知,开创出了一种崭新的文化,一条崇尚“柔软的力量”“心灵的秘密”的道路。

人的力量不在强硬而在柔软中,因此,我们要为自己建立一个敏捷的心智。

在未知的世界面前,只是一味地运用强硬的手段,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无限柔软和真诚的心。

人生如剃刀边缘,须心怀柔软的智慧小心行走。

然而现实中,我们却不知道如何用人生的宝藏来丰富空洞的内心。

我们总是拿着一个小斗去汲取别人的真情,以自己的喜好去定义这一切,把纯真的感情看做交易,以致人生变得如此渺小与俗不可耐。

殊不知,要想得到心灵的健康,只有懂得包容,懂得宽怀与放下,才能走出内心的困境。

如果不得不面对苦难,那么就不要挣扎,也不要太执著,只有真正的亲身体悟,才能得到解脱,拿起和放下,有时只在一瞬间。

多年的经历,其中的伤痛与喜乐,那些令人厌恶的打击,以及各种分裂感与孤立的感受,无不丰富了我们的生命和美感。

当我们用真心包容这一切时,人生会更加完美。

中国文化的本质是要学着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来面目。

要想不错失内心的真相,多少具有一些智慧来随机应变,但我们又常常太急于想得到自己奢望的东西。

其结果不是把自己伤了,就是弄得精疲力竭。

所以,古人教导我们,内心必须了了分明。

只有这样,才可以不矫揉造作,才能诸事顺利。

中国的文化心理与人类命运

中国的文化心理与人类命运

中国的文化心理与人类命运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这些文化心理与思维方式不仅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文化心理的重要性文化心理是指一个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在中国,文化心理是人们对待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指引,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中国的文化心理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诚信”、“和谐”等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强调人际关系,注重个体责任和社会义务的思维方式。

而“依礼行事”、“文以载道”的思维方式也强调了规矩、礼仪和文化的重要性,使得中国人有着高度的自律和责任感。

文化心理的重要性也体现在对中国的国家发展中。

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前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意义。

中国的成功也充分证明了儒家文化对中国发展的巨大影响和重要性。

二、文化心理的影响文化心理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文化心理是重要的条件之一。

高度的自律和责任感,使得中国的企业可以做到高效率,强大的家庭观念使得中国的家族企业可以经营多年。

其次,文化心理也影响着中国政治的运行。

中国历史上一直强调合理的社会秩序和政治体制。

当代中国也在借鉴传统文化,不断改进和完善现代政治制度、法律和民主机制。

再者,文化心理在社会发展上也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人注重人际关系、强调社群和家庭意识,对于社会稳定和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文化心理也对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现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和自觉,也是中国人民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三、文化心理和人类命运文化心理和人类命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 第2章 ——孔子

中国心理学思想史 第2章 ——孔子

1.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 按学智力水平进行教学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 注意学习专长,分科进行 教学 • 采用问答的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心理的个 别差异及其他具体 情况,有的放矢、 循循善诱、因势利 导地组织和进行教 学与教育工作。
2.教育中的材施教 • 按学生性格特点进行教育 • 针锋相对,利用矛盾,培 养品质 • 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促 进发展 •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 能力
二、孔子学习心理思想
(一)学习的意义
1.学习可以获得知识和形成技能。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 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 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二、孔子学习心理思想
子 路 拜 曰 : “ 敬 受 教 起 哉 ! ” 不括 亦而 深羽 乎之 ?, 镞 而 砥 砺 之 , 其 入 之南 ,山 通有 于竹 犀, 革弗 。揉 又自 何直 为, 为斩 乎而 ?射 君木 子受 不绳 可则 以直 不, 学人 。受 子谏 路则 拜圣 ”。
(一)德育的意义
1. 提高道德认知
2. 发展道德情感
3. 锻炼道德意志 4. 培养道德行为
三、孔子德育心理思想
(二)德育的过程及阶段



三、孔子德育心理思想
仁者不忧,知者 不惑,勇者不惧 未知,焉得仁?
一曰志 二曰信 三曰恒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二、孔子学习心理思想
(一)德育的方法及原则
观察 谈话 调查 测验
不患人之不已知, 患不知人也。
因材 施教 以身 作则
启发 诱导 表扬 批评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
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

文化的内涵:中国的“心理学”

文化的内涵:中国的“心理学”

文化的内涵:中国的“心理学”文化的内涵:中国的“心理学”在我们汉语中,西方的“psychology”被称之为“心理学”,用了这样三个汉字“心”、“理”和“学”,其中“心”是本义所在,“心意”是根本。

当我对中国文化中“心”的内涵进行探索的时候,发现了中国文化中所固有的心理学意义,以心为本的心理学的意义。

当我们强调以心为本的时候,也包含了对心的概念与身体之密切联系的关注。

这是一种注重体验、注重体现、注重身心整体意义的心理学取向。

中国的心,与西方的mind,甚至是希腊哲学中的灵魂———nous都不尽相同,尽管人们常用西方的mind或nous来翻译中国的“心”。

我曾从三个层面来阐释我们中文的“心”及其内涵。

首先是心的生理学水平,它不仅是表示“心脏”的符号,而且是一种藏象,具有象征性的意义。

中医经典《素问?灵兰秘典论》中称之为“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其次是心的心理学水平,我们的“心”可以用来表示思想、情感、意识,乃至态度、性格和意志,正如《礼记.大学疏》所讲:“总包万虑谓之心。

”《管子.心术》中也说:“心也者,灵之舍也。

”再者,我们的心也可以为“道之本原”,或“天地之心”。

《释文》中有注曰:“心,或作道。

”《易经.复卦》中有:“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而中国哲学所强调的是一种整体观,犹如格式塔心理学的基本主张,当个体组成整体的时候,便会涌现一种整体的意义。

而我们中国的“心”,也就同时包含与整合了这三种水平,具有超越性的意义。

当人们关注心理学的“心”的时候,对其中的“理”往往是“忽视”的,大多认为那只是一个附带的标示学术、学科或理论的说明与注解,没有任何特别的意义,因为“物理学”、“生理学”或“地理学”等,也都有这类似的“理”字。

但是,不管在西文中,类似的“ology”是否有专门的心理学的注解或意义,那么至少是在汉字和汉语中,这“理”却意义非凡,包含着绝妙的心理分析的意义与作用,尤其是与“心”相联系的时候。

古代心理学与文化认知

古代心理学与文化认知

古代心理学与文化认知古代心理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他在其著作《心灵探究》中深入研究了思维和情感的本质,成为了古代心理学的奠基人。

然而,在古代文化中,深厚的宗教和哲学观念对人们的心理和文化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心理学和文化认知在中国,道家和儒家是两个重要哲学派别,它们对古代中国人的心理和文化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然主义和内在修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和“易行之”体现了一种理想状态,即要学会充分利用自然和内在因素来处理问题。

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鼓励他们将自然和人性相互融合,致力于实现内在的个人和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个体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以及在社会道德规范中的重要性。

儒家认为个体的行为应该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以便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这种文化观念中,自我与社会联系紧密,并且塑造了古代中国人的文化认知。

在古代中国的文化中,家族、宗教、儒家教育等因素共同构成了中国人的文化认知高度。

婚姻、家庭、职业等方面的规范都深入了中国人心中,深刻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和文化认知。

这个观念对于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和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印度的心理学和文化认知印度文化强调修行和宗教,这些因素对古代印度人的心理产生了深远影响。

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家庭和婚姻方面。

家庭在印度文化中是一个中心,家庭规范建立了一个人行为的基本规范,分别严格区分了不同的家庭成员和不同的年龄段。

这一文化与心理的联系更加紧密。

家庭或社会团体的道德规范和印度文化的宗教信仰基础的影响,使得印度人的思想信仰非常稳定,同时也使得其文化得到了特别的支持。

印度宗教对于古代印度人的心理与文化认知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和印度教对印度人的思考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每一种宗教的出现都创造了一些道德理念和信仰规范,同时也对个人的心理有很大影响,例如由佛教影响而来的“内观”修行方式就唤起了人们对内在世界的探索,使得心灵运转更加深入。

【洗心岛】心与心理学: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洗心岛】心与心理学: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心之意义文|申荷永、王振东申荷永,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心理分析师,国际沙盘游戏治疗学会(ISST)心理治疗师,IAAP暨ISST中国发展组织负责人,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CAAP)创办会长,国际意象体现学会(ISEI)和国际沙游工作协会(IASW)主要发起人,美国社会问题心理学研究会(SPSSI)资深国际会员,“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1998-2013)主要组织者,爱诺思(Eranos)基金会“东西方文化圆桌会议”主讲人(1997,2007)。

王振东,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分析方向研究生核心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Heart)以中国文化原型中的“核心智慧”(Wisdom from the Heart)为基础,致力于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整合与发展,不仅重建“心之理”的内涵与结构,而且发挥“理于心”的专业实践,将“感应心法”融入“沙游疗愈”和“意象体现”,发挥“治愈”与“转化”的作用,推动“核心教育”(Education for the Heart)和“心灵花园”(Garden of the Heart & Soul)的社会实践,追求“核心”之心理与心性乃至心灵的意义。

我们一向认为,文化是所有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背景,也是所有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基础。

当面对深度心理治疗的问题,面对各种症状背后的原因,以及面对无意识水平的存在时,最为重要的,不是已有的心理学理论或方法,而是我们自己的文化基础。

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一种有效的心理分析理论,包括方法与技术,是我们的期望与努力。

这种心理分析不仅可以运用在个体临床的水平,起到基本的心理治疗的作用;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心理的发展与创造,增进心理健康,发挥其心理教育的意义;同时,心理分析还可以在认识自我与领悟人生意义的水平上,获得自性化体验与天人合一的感受。

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分析,致力于心性真实性意义的追求与实践,致力于探索与呈现心灵所能达到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一)“心”之本义:心脏 • 首先,从文字学上考察。“心”是一个象形字。 • 第二,从物质构成的角度考察。“心”是物质的。“土藏”、
“火藏” 。 • 第三,从心与形体或身体各部位的关系考察。 (1)心与形体的关
系; (2)心与五脏的关系;(3)心与五官或天官的关系。
• (一)“心”之本义:心脏 • 首先,从文字学上考察。“心”是一个象形字。 • 第二,从物质构成的角度考察。“心”是物质的。“土藏”、
• 陆九渊从“心于五官最尊大”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心至灵,
它有思维、认识的功能,主张一个心可以概括为心、性、才、
二、心理之涵义溯源
• (一)魏晋之前:心理之分 • (二)魏晋伊始:心理之合 (三)宋明之时:心理合一 •
(一)魏晋之前:心理之分
•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的历史典籍中,至今尚未发现“心”与 “理”联接在一起使用的资料,在那时“心”与“理”是属于 不同范畴的概念。
• “理”在先秦时期与“道”属于同一范畴,经常连在一起使用。 但它们也是各自独立的两个概念。其中“道”为一般规律, “理”为具体规律。对此《韩非子·解老》篇两段文字论述颇为 详尽。他说:“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
古籍 名称
尚书
春秋 经传
毛诗 论语 墨子 周易
“心”
字数 26 100
119
6
42
24

古籍名称 孟子 荀子 庄子 孝经
尔雅
“心”字数 量
119
156
170
2
3
• 从古代造字来看。明代梅鹰祚撰《字汇》一书,从书法角度
认识到“心”字造形的复杂性可见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他说:
“视天功日:庖羲一画,直竖之则为‘丨’,左右倚之则为 ‘丿’、为‘’,缩之则为‘、’,曲之则‘L’、‘乙’、 ‘丿’,因而神字,欲动欲流,圆妙不居,出之乎‘一’、 ‘丨’、‘丿’、‘L’之外更索一字。”
“火藏” 。 • 第三,从心与形体或身体各部位的关系考察。 (1)心与形体的关
系; (2)心与五脏的关系;(3)心与五官或天官的关系。
• 第四,从心与精神现象的关系考察。(1)主神说;(2)器官说;(3) 客舍说。
• 第五,从心与人的生命的角度考察。《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 认为心脏是生命的根本。
• 总之,在陆九渊、王阳明看来,心理合一,不可分割,离心
即无理,离理即无心。如所周知,“心即理”是陆王心学的一
个核心命题,其基本涵义的实质就是心含理,心有理,心之理。 这与今天心理之本义不谋而舍。
• 其次是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心理合一”的思想。他说: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是合心与理为一者也。”还有“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 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三、心学即是中国本土心理学概念
• 心学是陆九渊、王阳明所创立的,故而又称陆王心学。心学 的意义在于它特别地看重了心的作用,把心的作用置于前所未 有的高度,认为心既是宇宙的本体,又主宰人身。心学既是一 种哲学体系、伦理学体系,又是一种心理学体系。
或相对称。如所周知,“知行”是“知”与“行”的结合,照
此推理“心理”也即“心”与“理”的联缀,但他强调是“心
理合之一体”。由此可见自魏晋南北朝始“心”与“理”逐渐 结合。
(三)宋明之时:心理合一
• 宋明两代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明确提出了“心 即理’’的命题,将“心”与“理”合而为一。首先,陆九渊 从“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 “盖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 理,实不容有二。”
• 二、是古老的文献学,如《诗经》、《周易》、《尚书》、《左 传》、《国语》以及其它各种文献。
• 先从古文字学看。“心”是一个象形字。
经检索《辞海》、《辞源》等主要辞书
汉语 辞书名 辞海 辞源 大
辞典
汉语 大 字典
中文 大 辞典
康熙 字典
大汉 和 辞典
“心”义 数
8
6
再从古文献看。将检索过的几种古籍中出现的“心”字数
第二章 心与心理的文化心理蕴 涵
• 一、心之涵义溯源 • (一)“心”之本义 • (二)“心”之衍义 • 二、心理之涵义溯源 • (一)魏晋之前:心理之分 • (二)魏晋伊始:心理之合 • (三)宋明之时:心理之合 • 三、心学即中国本土心理学概念
• 一、心之涵义溯源
• 一是古文字和古代辞书,如甲骨文、金文、《尔雅》、《说文解 字》等;
• 《传习录.中》:“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 以异于后世者,正在于是。”此处“心理”与“知行”相对应
或相对称。如所周知,“知行”是“知”与“行”的结合,照
此推理“心理”也即“心”与“理”的联缀,但他强调是“心
理合之一体”。由此可见自魏晋南北朝始“心”与“理”逐渐 结合。
• 《传习录.中》:“此区区心理合一之体,知行并进之功,所 以异于后世者,正在于是。”此处“心理”与“知行”相对应
• (二)、“心”之衍义:精神 • 首先,“心”的涵义涉及到心理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1)认知
过程;(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 (4)注意过程。 • 其次,“心”的涵义涉及到个性心理,特别是个性心理特征的
主要内容。(1)智力与能力;(2)气质、性格。
• 总之,“心”的基本涵义有二:即心脏与精神。前者为本义, 后者为衍义。
• 《文心雕龙·情采》:“是以联辞结采,将欲明理;采溢辞诡, 则心理愈翳。”
• 《后汉书·左雄传》:“凡人之心理不相远,其所不安,古今一 也。”有学者认为,围绕着“心理”二字还有另一种断句方式: “今人之心,理不相远”。笔者还是赞同第一种断句方式。按 照此种断句,“心理”二字与今之“心理”就更接近了。
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他还说:“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
(二)魏晋伊始:心理之合
• 我国三四十年代著名心理学家张耀翔教授有深刻见解。他说: “‘心理学’三字在中国古籍上似乎从未一起排列过。就是 ‘心理’二字相连的也很少。陶潜诗:‘养色含精气.粲然有 心理’,或是这二字最早的联缀。但陶之所谓‘心理’,未必 和现在的解释相同。王守仁也连用过‘心理’二字。他说: ‘心即理,心理是一个’。这种用法显与吾人用法两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