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8《短文两篇:日、月》

自读测试
1.用‖给文章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2.俗话说”飞蛾投火,自取灭亡”,巴金却赋予飞蛾以新意, 赞美它为追求光和热而英勇就死的精神,一褒一贬发人深 思,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3.你认为文中写飞蛾和夸父的作用是
.
4.找出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加以品味.
合作研讨-《日》
1、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夸父、飞蛾内容的叙述都是铺垫,目 的是引出后面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要表达 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 的生命. 这也是作者的追求。
合作研讨-《日》
3、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 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飞蛾、夸父热烈追求光和热的牺牲 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一方 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是为整个世界的光明和幸福, 所以这 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胜利的期盼、向往, 对黑暗社会的愤恨。
合作研讨-《日》
1、作者为什么赞美飞蛾扑火、夸父逐 日?
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单纯的 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 一种象征,象征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 自己生命的人。作者在赞美他们。
合作研讨-《日》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 作者忽然笔锋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 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蜡烛———— 灯塔————
翠竹————
试一试
那么就让我做一块木柴罢。我愿意把我从 太阳那里受到的热放散出来,我愿意把自已 烧得粉身碎骨给人间添一点点温暖。 ——巴金 简短的几句话,把作者内心的精神追求、 心中的理想借飞蛾之喻表现的淋漓尽致,生 活中的你也一定有你的追求,请仿照这个句 子,把你最想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 倘使有 要 ,我甘愿做 。 ,
合作研讨-《日》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对于语文的学习,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原文:日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
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
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
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月21日月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
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吧,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明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吧。
初二下册语文第8课《短文两篇》练习题: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3分)《夸父逐日》选自,《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它们都是 (体裁)。
二、解释加点字词(15分)1、逐走( )2、入日( )3、河、渭不足( )4、北饮大泽( )5、弃其杖( )6、化为邓林( )7、昔者( )8、怒而触不周山( )9、地维绝( )10、故日月星辰移焉( )( ) 11、地不满东南( )12、故水潦尘埃归焉( )( ) 13、天柱折 ( )三、翻译下列句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件

记
叙事—— 赏月缘由:谪居寂寞
承
赏月的欣喜
天
贬谪的悲凉
寺
写景——庭下月景:景色宜人
漫步的悠闲
夜
人生的感慨
游
抒情—— 点睛之笔:愉悦悲凉
51
课文细读品味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 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 子比作“水中”的藻、荇,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澄澈, “藻、荇交横”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灵 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赏月文化 隋唐以后,人们对月亮有了较理性的认识,月亮的神 圣色彩明显消退。这时皇家也逐渐失去了对月神祭祀的权 威,月亮对一般平民来说,不再是那样高不可及。唐代的 文人大多具有浪漫主义精神,且喜爱亲近自然,所以中秋 赏月、玩月便成为文人的时尚。
译文: 文章是几案上的山水风光,山水风光是大 地上的文章。
57
课文拓展积累
(2) 原文: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陈继儒《小窗幽记》
译文: 泰然面对荣耀和屈辱,悠闲地欣赏庭院中的花开 花落;不在意退隐还是做官,安然地观看 天上的云聚散无常。
58
课文拓展积累
传统文化
52
课文细读品味
2.文章最后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寥寥数语却是点睛之笔,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
人生的感慨和漫步的悠闲尽在其中,表现了作者失意中有 豁达的心境。
53
归纳总结
特色总结
1.叙事简约。 文章叙事简明扼要,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径
入题旨。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点明了夜的特点是月色溶 溶,作者抓住这个特点,简洁入题。
第八课短文两篇(八年级人教版)

第八课短文两篇(八年级人教版)8短文两篇巴金教学目的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o1)皓月(hao4)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ang,日出。
二、导入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随笔集。
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学生朗读《日》一文。
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
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
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单元第8课《短文两篇》课件(新版)新人教版

部分来自《点拨》
5.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 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 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这句 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由赞美飞蛾写到渴望自己变成一只飞 蛾,感情呈现出递进的态势,这是感情质的飞跃、美 的升华,真切、赤诚、感人。表达了作者为人类的生 存和理想社会的实现而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
月饼起义
来自《点拨》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 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 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的搜 查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 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 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 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 晚上,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很快,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 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今天, 我们走近巴金的《日》和《月》,感悟大文学家的 情怀。
8 短文两篇
散 文 诗
1. 学习目标
2. 作者简介
3. 背景透视
4. 相关资料
5. 检查预习
6. 听读课文
7. 整体感知
8. 句段品析 9. 疑难探究
10. 板书设计 11. 本课主旨
zuǒ 一撮头发
hào 皓月
部分来自《点拨》
héng 姮娥
魔法记忆:记少余多法,当“用于成丛的毛发”时读 “zuǒ”,其他读“cuō”。
8、短文两篇

8、短文两篇巴金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2、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3、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韵的美感。
4、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二教学重点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意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初读感知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著名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2、朗读全文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
三、探讨交流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第8课《短文两篇》课件 新人教版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是为了与陋室作类比;将三者用“名”---“灵”----“德馨”“仙”--“龙”----“吾”贯穿 起来,点明文章主旨。说明“陋室”并不陋, 因为主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3
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3
居室环境,交往之人,日常生活。
4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
。
2、写陋室环境的句子
。
3、与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
。
二、解释加线的词
1、惟吾德馨
2、无案牍之劳形
3、何陋之有
4、无丝竹之乱耳
注释翻译
注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馨:xīn品德高尚
翻译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 (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但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儒:rú博学的人 注释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官可府以的调公文素琴,阅金经。无丝竹 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作品背景
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 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 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 最后成了一间陋室。在此背景下, 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朗读与节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 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 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 陋/之有?
归纳总结
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八上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注释

八上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注释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释:①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②[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③[四时]四季。
④[歇]消散。
⑤[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⑥[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⑦[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
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⑧[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他承袭祖父谢玄(343-388)的爵位,被为康乐公。
⑨[与(yù)]参与。
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短文两篇
巴金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一撮灰(cuo1) 皓月(hao4 )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家>、中篇小说<憩园>和随笔集。
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
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
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
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
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
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
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归园田居>)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
六、小结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七、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