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武塬区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黄土区长武塬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的影响

黄土区长武塬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的影响

第30卷第4期2023年8月水土保持研究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V o l .30,N o .4A u g.,2023收稿日期:2022-04-21 修回日期:2022-05-30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黄土区潜水补给的方式㊁速率与控制因素 (42071043) 第一作者:盖浩琪(1998 ),女,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旱区植被变化生态水文效应㊂E -m a i l :2020050718@n w a f u .e d u .c n 通信作者:李志(1978 ),男,山东沂水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旱区水循环与水环境演变机理与调控研究㊂E -m a i l :l i z h i b o x @n w a f u .e d u .c nh t t p :ʊs t b c y j .p a p e r o n c e .o r gD O I :10.13869/j.c n k i .r s w c .2023.04.032.盖浩琪,石培君,李志.黄土区长武塬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4):154-159.G A IH a o q i ,S H I P e i j u n ,L I Z h i .I m p a c t o fL a n dU s eC h a n g e o nS o i lW a t e rB a l a n c e i nC h a n gw uT a b l e l a n do fL o e s sP l a t e a u [J ].R e s e a r c ho f S o i l a n d 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t i o n ,2023,30(4):154-159.黄土区长武塬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的影响盖浩琪,石培君,李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摘 要:[目的]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中各水文变量的影响,明确黄土区水循环演变机制,进而为相似研究提供技术支撑㊂[方法]以黄土区长武塬为研究区,采集农地㊁18a 和26a 苹果园下20m 土样,测定了土壤水及其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含量,分解量化了土壤水平衡中各分量,评估了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㊂[结果]以农地为基准,18a 和26a 苹果园土壤水储量减少7.3%~14.3%,深层渗漏量减少41.2%~80.0%,蒸散发量增加5.0%~9.6%㊂蒸散发中,蒸发量减小8.6%~17.2%,而蒸腾量增加了12.9%~25.4%㊂[结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水氧同位素剖面总体呈现先减小后稳定的变化趋势,农地条件下土壤水受到的蒸发最强㊂深根植物苹果树主要通过增加蒸腾耗水而减少其他水文变量的通量,显著影响水文过程㊂关键词:黄土塬;同位素示踪;深层渗漏;土地利用变化;土壤水分平衡中图分类号:S 1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409(2023)04-0154-06I m p a c t o fL a n dU s eC h a n ge o nS o i lW a t e rB a l a n c e i n C h a n g w uT a b l e l a n do fL o e s sR e gi o n G A IH a o q i ,S H IP e i ju n ,L I Z h i (C o l l e g e o f N a t u r a l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 ,N o r t h w e s tA&F U n i v e r s i t y ,Y a n g l i n g ,S h a a n x i 71210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h ea i m o f t h i s s t u d y i s t oe x p l o r e t h e i m p a c to f l a n du s ec h a n ge (L U C )o nv a r i o u s h y d r o l o g i c a l v a r i a b l e s i n s o i lw a t e r b a l a n c e a sw e l l a s 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w a t e r c y c l e i n l o e s s r e gi o n ,a n d t h e n t o p r o v i d e t e c h n i c a l s u p p o r t f o r s i m i l a r r e s e a r c h .[M e t h o d s ]W ec h o s e t h eC h a n gw ul o e s s t a b l e l a n da s t h e s t u d y a r e a ,a n d t h e n c o l l e c t e d s o i l s a m p l e s f r o mt h e s u r f a c e d o w n t o 20mu n d e r t h r e e l a n du s e t y pe s (f a r m l a n d ,18-y e a r a p p l e o r c h a r d a n d 26-y e a r a p pl e o r c h a r d ).T h e n ,t h ec o n t e n to f s o i lw a t e r ,s t a b l e (δ2H a n d δ18O )a n d r a d i o a c t i v e (3H )i s o t o p e sw e r em e a s u r e d .T h ec o m p o n e n t so f s o i lw a t e rb a l a n c ew e r ed e c o m po s e da n d q u a n t i f i e d ,a n d t h e i r r e s p o n s e s t o 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sw e r e e v a l u a t e d .[R e s u l t s ]C o m pa r e dw i t h f a r m l a n d ,t h e s o i lw a t e r s t o r a g eu n d e ra p p l eo r c h a r d (s t a n da g e18a n d26y e a r s )d e c r e a s e db y 7.3%~14.3%,t h ed e e p d r a i n a g e d ec r e a s e db y 41.2%~80.0%,a n dt h ee v a p o t r a n s p i r a t i o ni n c r e a s e db y 5.0%~9.6%,o fw h i c h e v a p o r a t i o nd e c r e a s e d b y 8.6%~17.2%,w h i l e t r a n s p i r a t i o n i n c r e a s e d b y 12.9%~25.4%.[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 r ew e r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i ns o i lw a t e rc o n t e n t su n d e rt h r e el a n du s et y p e s ,a n dt h es o i lw a t e ro x y g e ni s o t o p e p r o f i l e s s h o w e d a g e n e r a l t r e n do fd e c r e a s i n g a n dt h e ns t a b i l i z i n g ,w i t hs o i lw a t e rs u b j e c t t ot h es t r o n g e s t e v a p o r a t i o nu n d e r f a r m l a n d .D e e p -r o o t e d f r u i t t r e e sm a i n l y r e d u c e d t h e f l u x o f o t h e r h y d r o l o g i c a l v a r i a b l e s b y i n c r e a s i n g t r a n s p i r a t i o nw a t e r c o n s u m p t i o n ,w h i c h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a f f e c t e d t h eh y d r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K e yw o r d s :l o e s s r e g i o n ;i s o t o p e t r a c i n g ;d e e p d r a i n a g e ;v e g e t a t i o n c h a n g e ;s o i lw a t e r b a l a n c e 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土壤水是联系降水㊁植被和地下水的关键中间环节,对植被承载力和地下水补给有重要影响[1-4]㊂黄土高原深厚非饱和带中储存了巨大的土壤水[5],为其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水源㊂然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导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改变了土壤水的时空分布和土壤水文过程[5-7]㊂其中,受关注较多的是农地转变为林地的水文效应,发现此种变化显著降低了土壤水含量,形成了土壤干层并减少深层渗漏量[2,8-9],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危机㊂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效应研究多针对单个水文变量[10-11],缺少对水循环系统中各分量的量化研究,不利于全面理解水文过程变化与植被变化间的关系㊂传统的土壤水平衡研究多试图直接测量各水文变量[12-13],并基于水量平衡方程推算不可直接测量的变量,如深层渗漏量[8]㊂但部分变量在旱区的通量很小[14],间接估算的误差往往导致结果不可信㊂数值模拟方法在长序列观测基础上校准模型,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直接测量存在的问题,但仍存在土壤和植物根系参数难以获取等问题[15]㊂比较而言,示踪法在估算小通量水文变量方面往往非常有效[16-19],如氯离子质量平衡法㊁水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等方面[20-21],在旱区已有广泛应用㊂需要注意的是,单一示踪剂往往只能用在某个水文变量的估算方面有优势,如氯离子和氚质量平衡法估算深层渗漏[14,22]㊁水稳定同位素估算蒸发比率[8],而难以全面分解水循环各变量㊂但联合应用多种示踪剂,有望解决此问题,为水循环机理研究提供技术支撑㊂本研究以黄土区长武塬为研究区,通过联用氢氧稳定性和放射性同位素分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平衡各分量,探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以期为该区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㊂1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村(34ʎ59' 35ʎ18'N,107ʎ38' 107ʎ58'E),地势平坦,海拔1220m,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是典型的旱地雨养农业区,无灌溉,年均日照2226.5h,年均气温9.1ħ,ȡ10ħ积温在2500~4500ħ,无霜期171d[13]㊂1957 2018年均降水量581.0mm[17],多集中于7 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5%以上㊂土壤田间持水量为22.5%,稳定湿度为15.5%,凋萎湿度为8.5%,地下水位埋深30~100m[5,9]㊂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为农地和苹果园㊂农地常年种植作物以玉米㊁小麦为主,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3];苹果园是自1980s 开始由农地转化而来,提升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显著改变了土壤水循环状况㊂1.2样品采集与分析为评估农地转化为苹果园对土壤水循环的影响, 2020年6月选取3块样地:农地㊁18a和26a苹果园,苹果园均由农地转化而来(表1)㊂3块样地间距离较近,具有相似的土壤和水文气象条件,均无灌溉,因此,样地间土壤水的差异充分体现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23]㊂利用土钻法采集土样,采样深度为15~20m,间隔为20c m㊂收集的土样除去根系杂物后,一部分装入铝盒用于土壤水含量的测定;剩余部分装入250m l聚乙二烯塑料瓶中并用P a r a f i l m封口膜密封防止蒸发,冷藏避光保存用于同位素测定㊂为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果园下采样深度应该达到根系吸水的最大深度㊂根据已有研究[24],在18a 果园下,取样深度为15m,26a苹果园下取样深度为20m,均达到了根系吸水的最大深度,可从后文中结果验证㊂2013 2019年,在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收集日降水样品,在4ħ下冷藏以供同位素分析[17]㊂表1采样点基本信息土地利用方式原利用方式植被生长年限/a采样深度/m纬度(N)经度(E)农地农地 2036ʎ32'33ᵡ110ʎ47'59ᵡ苹果园农地181536ʎ32'28ᵡ110ʎ48'04ᵡ苹果园农地262036ʎ27'48ᵡ110ʎ45'21ᵡ注:表中 表示未发现㊂1.3测定方法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含量㊂使用真空冷凝抽提系统(L I-2100)抽提土壤水,将抽提的水分用0.22μm 滤头过滤,去除杂质后转移到1.5m l玻璃瓶低温保存㊂使用液态水同位素分析仪(A B B G L A431-T L W I A)测定δ2H,δ18O,精度分别为ʃ0.2ɢ和ʃ0.03ɢ,测定结果为维也纳标准平均海水(V-S M O W)对应的千分差,见公式(1)㊂土壤中氚含量使用液体闪烁计数器(Q u a n t u l u s 1220,P e r k i nE l m e r,S i n g a p o r e)进行测定,以水样/闪烁液为8ʒ12配置样本,检出限为2.0T U[14]㊂δ=R s a m p l e-R r e f e r e n c eR r e f e r e n c eˑ1000(1)式中:R为同位素比值,即元素重同位素丰度与轻同位素丰度之比;R s a m p l e,R r e f e r e n c e分别为水样和维也纳标准平均海水18O,2H的浓度㊂1.4土壤水平衡分量的确定为探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的影响,需分解551第4期盖浩琪等:黄土区长武塬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的影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土壤水平衡各分量㊂研究区土壤水平衡见公式(2)㊂P=E+T+ΔS+D+R(2)式中:P为降雨量(mm/a);ΔS为土壤水储量变化(mm/a);D为深层渗漏量(mm/a);E为蒸发量(mm/a);T为植物蒸腾量(mm/a);R为地表径流(mm/a),由于塬面地势平坦,不产生地表径流,因此,R可忽略㊂1.4.1土壤水储量变化农地为小麦和玉米轮作,均为浅根植物,土壤水长期处于动态平衡㊂苹果树作为深根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根系不断生长而深入土层,不断吸收深层土壤水而形成干层,进而阻碍土壤水的补给㊂图1明确展示了这一过程㊂因此,可采用空间换时间法,将农地作为参照估算苹果树对土壤水消耗的长期影响㊂二者土壤储水量(S W S)的差值即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储量的影响[8]㊂由于关注长期变化,此方法不需要动态测定土壤水含量㊂S W S表达式为:S W S=ðn i=1θiˑρiˑh i(3)ρi=1.49-0.32e-0.07d i(4) ΔS=(S W S A-S W S F)/a(5)式中:θi为土壤质量含水率(%);ρi为土壤容重[25] (g/c m3);h i为土层厚度(c m);d i为土层深度(m); S W S A,S W S F分别为果树和农地条件下的土壤储水量(mm);a为果树树龄(a)㊂1.4.2深层渗漏由于氚示踪法仅适用于不受根系影响的情况,因此本研究基于前期土壤中氚含量的测定结果[14],由公式(6)计算得农地下地下水潜在补给速率,而深根果树下深层渗漏需以此为基准,结合ΔS估算得到[14,26]㊂D F=θZ f-Z aΔt(6)D A=D F-ΔS(7)式中:D A,D F分别为果园㊁农地条件下深层渗漏量(mm/a);θ为整个土壤剖面的平均体积含水量(c m3/ c m3);Z f,Z a分别为氚峰深度和根系活跃层深度(c m),根据土壤水含量观测数据[9],本研究取2m作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根系活跃层深度;Δt为降水输入年数(a)㊂1.4.3土壤蒸发降水偏移量(P O)可定性分析土壤蒸发情况㊂当地降水的P O值一般为0,植物蒸腾不影响P O,而土壤蒸发导致P O<0,因此,P O大小可用来区分平衡和非平衡分馏下发生的水文过程,特别是可通过P O定性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对蒸发的影响[23],计算公式如下㊂P O=δ2H-mδ18O-nS (8)S=(Sδ2H)2+(Sδ18O)2(9)式中:m,n分别为L MW L的斜率和截距,即7.67,8.76;δ2H,δ18O分别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值(ɢ);S为仪器分析误差(ɢ),本研究中S d2H和Sδ18O分别为0.2,0.03㊂根据同位素质量平衡原理,定义蒸发损失占入渗水的比率(E/I)用于估算土壤蒸发率[8]㊂该模型中将分馏水(蒸发)和非分馏水(蒸腾和深层渗流)作为输出水量㊂由于该研究区土壤水仅来自当地降水补给,因此,土壤蒸发损失量可根据降水量,并结合当地气象因子进行估算[8],见公式(10) (15)㊂ET=δI-δSδE-δS(10)δE=(δS-ε+)/α+-h rδA-εk1-h r+εk/1000(11)103l n α+(2H) =1158.8t3109-1620.1t2106+794.84t103-161.04+2.9992ˑ109t3(12)103l n α+(18O) =-7.685+6.7123103t-1.6664102t2+0.3504109t3(13)εk(2H)=q(1-h r)(1-0.9775)(14)εk(18O)=q(1-h r)(1-0.9723)(15)式中:E为土壤蒸发量(m m/a);I为输入水量(m m/a);δI,δS,δE,δA和δP分别为输入水初始同位素㊁土壤水同位素和蒸发水汽的同位素组成㊁水蒸汽同位素组成和月降水量加权同位素平均值(δ2H=-62.5ɢ,δ18O=-9.3ɢ),δA=(δP-ε+)/α+(ɢ),其中,由于土壤水接受降水补给过程中存在强烈的蒸发作用,其同位素组成会沿着蒸发线进行非平衡分馏,从而导致土壤水同位素组成偏离其初始来源(大气降水),因此,本研究通过识别当地大气降水线与土壤水蒸发线的交点确定输入水初始同位素值(表2);h r为相对湿度(无量纲),采用1998 2020年年均相对湿度(0.6629);εk为动力分馏系数(ɢ);ε为总分馏系数(ɢ);α+为液体与蒸汽之间的动力学同位素分馏系数㊂ε+为平衡分馏系数(ɢ),ε+=(α+-1)ˑ1000;其中,ε=ε++εk,ε+和α+均与温度t有关[8],此处温度取当地年平均气温(282.1K);q为空气动力学扩散系数,其范围为0.5~1(饱和土壤条件下取0.5,非常干燥的土壤条件下取1),由于蒸发土层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交替的饱和干燥条件,所以本研究中q取0.75㊂651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2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蒸发损失参数ɢ土地利用类型农地18a苹果园26a苹果园εk(δ18O)0.010.010.01α+(δ18O)1.011.011.01ε+(δ18O)10.8010.8010.80δA(δ18O)-20.48-20.48-20.48δS(δ18O)-8.50-9.59-8.89δE(δ18O)-16.39-19.60-17.55δI(δ18O)-11.27-12.79-11.39 1.4.4植物蒸腾蒸腾过程是指土壤水分通过树干运输到树冠并主要经过叶片气孔向大气输送的过程[13]㊂基于水量平衡方程,蒸腾量计算可采用残差法:T=P-ΔS-E-D(16) 2结果与分析2.1土壤水及同位素分布特征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图1A,p<0.05)㊂浅层0 2m土壤水含量变化剧烈,可能是受降水㊁蒸发和根系吸水的共同影响导致㊂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含量在4 15m差异最明显,苹果园下土壤水含量显著低于农地(p<0.05),且随树龄增长,土壤水含量逐渐降低㊂26a苹果园下土壤水含量最低,而农地最高,说明果树种植对深层土壤水有显著的负影响[5]㊂苹果园15m以下土壤水含量与农地基本一致,表明苹果树的根系吸收利用15m以上土壤水㊂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氧同位素剖面总体呈现先减小后稳定的变化趋势(图1B),没有明显的峰值,说明土壤水主要以基质流的形式运移[23]㊂δ18O在0 2m土层内变化较为剧烈(p<0.05),随深度增加变幅逐渐减小,可能由于浅层土壤水受到蒸发和降水入渗影响较大导致[8]㊂3种土地利用下0 6m土壤水氧同位素组成差异显著,反映了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水氧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而6m以下土壤水氧同位素基本相似,可能反映了土地利用变化前的降水补给影响㊂因此,6m可作为土地利用变化影响蒸发的最大深度㊂此外,由图1C可知,氚剖面在6.1m深度处出现氚峰,为48.8T U(图1C),表明1963年降水在52a内向下移动的距离为6.1m ㊂注:A,B分别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和氧稳定同位素剖面,C为农地下土壤氚剖面分布,其中,氚含量数据源自前期研究[14],黑色虚线表示液体闪烁计数器测定氚的检出限㊂图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及同位素分布特征2.2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的影响为探究土壤水平衡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首先计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P O值进行定性说明㊂F,A18和A26条件下P O值分别为-22ɢ,-20ɢ,-6ɢ,可见,农地P O值较小,说明土壤水受到的蒸发最强,而果园下土壤水受到的蒸发较小[23]㊂再量化土壤水平衡各分量,结果见表3㊂较农地,18a和26a苹果园下土壤水年均亏缺量分别为13.6,26.4mm,说明农地转为果园后减少了土壤水储量,且随着果树树龄增加,深层土壤水分亏缺量增多[9]㊂农地下深层渗漏量为33mm/a,占年均降水的6%;18a和26a苹果园下深层渗漏量分别为19.4,6.6mm/a㊂农地㊁18a和26a苹果园下年平均蒸散量分别为548.0,575.2,600.8mm,占年均降水量的比例分别为94%,99%,103%,表明农地转变为苹果园后蒸散发作用增强㊂进一步划分E T,农地㊁18a和26a苹果园下蒸发量分别为203.4,185.9, 168.5mm,而蒸腾量分别为344.7,389.3,432.3mm,表明农地转换为苹果园后,蒸发降低但蒸腾大幅升高㊂随果树年龄增长,蒸腾耗水逐渐增加[13];蒸发和蒸腾分别占蒸散量的28%~37%和63%~72%,说明了植物蒸腾在蒸散中的主导作用[8,13]㊂751第4期盖浩琪等:黄土区长武塬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的影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表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平衡土地利用类型农地18a苹果园26a苹果园E/I/%35.032.029.0ΔS/(mm㊃a-1) 13.626.4D/(mm㊃a-1)33.019.46.6E T/(mm㊃a-1)548.0575.2600.8E/(mm㊃a-1)203.4185.9168.5T/(mm㊃a-1)344.7389.3432.3E T/P/%94.099.0103.03讨论土壤水平衡可简单表述为输入量与输出量的权衡[6,13]㊂黄土塬土壤水的主要输入项为大气降水,而输出主要为蒸散发[10]㊂长武县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显著,因此,长武塬土壤水输入项基本不变㊂输出项中,温度升高可能导致土壤蒸发加剧[2];同时,大量农地转换为苹果园也会影响蒸发和蒸腾[9]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亟需明确土壤水平衡各分量的变化㊂但传统方法往往难以准确分解量化土壤水平衡的各分量,本研究通过联用不同示踪剂量化了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的影响,可加深对S P A C系统中水文过程的理解㊂联用多种示踪剂量化水量平衡各分量,克服了其他研究中采用田间监测法难以直接量化深层渗漏量,从而导致水量平衡组分不闭合现象的发生[13],也解决了当蒸散发量超过降水量时,数值模拟无法准确量化的问题[9],相比之下,本研究构建的方法更具优势,同时,也为类似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㊂相比农地,苹果园下P O值较大,表明苹果园土壤水受到的蒸发作用较弱[23]㊂进一步地,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分量计算结果可知,农田转为果园后土壤水储量和深层渗漏量均减少,且随着树龄的增加水分亏缺量越显著[8-9]㊂然而,E T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增加,其中,E减小,T增加,说明土地利用类型转变后,深根果树需要更多水分满足植物蒸腾需求[8],而浅层土壤水不足以满足果树的生存所需,其根系会不断向深层土壤扎根,通过根系吸水消耗更多的深层土壤水[14,24]㊂运用模型模拟方法量化土壤水平衡各分量可知[9],浅根植物转化为深根植物后,蒸散发增加2%,深层渗漏量减少98%,与本研究结果均说明深根植物为满足蒸散发所需,耗水量更大,由此减少了地下水潜在补给量㊂另外,研究结果表明,深根果树下年均蒸散发量占降水量的比例接近或已超过100%,说明农地转变为果园后降水全部用于满足果树蒸腾耗水需求,而很少补给土壤水[6],而且果树的冠层截留作用也减少了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12,27],这就导致土壤水分消耗后不易随时间的推移得到补充[28],进一步影响地下水的补给[14,22]㊂此结果与其他研究一致,即退耕还林会加重土壤干旱化程度[5,11],减少深层渗漏量[2,8-9]㊂在干旱半干旱区,地下水是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重要水源[29],其对河流的贡献可高达70%[9]㊂黄土塬区地下水主要来源于深厚非饱和带中土壤水的深层渗漏[30],土壤水储量的减少会显著地影响地下水补给㊂结果表明,农地转变为果园后土壤水储量明显减少,且蒸散发量已超过降水量,说明深根果树的种植已阻碍了地下水补给[21-22,29],这将阻碍非饱和带和饱和带水的连通性[14,16]㊂特别地,黄土塬区果园的种植面积已达到了耕地的70%以上[31],这对于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将是一个挑战㊂因此,土地利用与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将尤为重要[28,31]㊂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对苹果园采取有针对性的水分管理措施,比如,可以通过采用地膜覆盖减少地表蒸发,提高土体保水蓄水能力;也可以通过对果树进行适当修剪来减少其蒸腾耗水量㊂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政府政策要求,在适当的树龄转变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植物根系吸水量;或是采取轮作㊁间伐措施减少果园的水分消耗,从而促进深层土壤水恢复,在不影响当地居民经济收益基础上,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㊂4结论3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随树龄增长,土壤水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水氧同位素剖面总体呈现先减小后稳定的变化趋势,δ18O在浅层土壤变化较为剧烈,随深度增加变幅逐渐减小㊂根据P O值计算结果,农地P O值较小,说明农地条件下土壤水受到的蒸发最强㊂进一步量化土壤水平衡各分量可知,农地转化为苹果园,土壤储水量减少,深层渗漏量减少,土壤蒸发强度减弱,但增加了植物蒸腾耗水㊂原因主要是深根植物加剧了土壤水的消耗,造成水分亏缺,影响了对地下水的补给㊂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深根植被下土壤水分循环,对水资源短缺地区的地下水可持续管理具有重要意义㊂参考文献:[1]裴艳武,黄来明,邵明安,等.毛乌素沙地不同地下水位埋深下土壤水补给特征及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 2021,37(12):108-116.[2] L iB B,B i s w a sA,W a n g Y Q,e ta l.I d e n t i f y i n g t h ed o m i n a n tef f e c t s o f c l i m a t ea n d l a n du s ec h a ng eo ns o i lw a t e r b a l a n c e i nd e e p l o e s s i a l v a d o s e z o n e[J].A g r i c u l-t u r a lW a t e rM a n a g e m e n t,2021,245:106637. [3]张瑞,李鹏展,王力.黄土旱塬区土壤水分状况与作物生长㊁851水土保持研究第30卷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降水的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2):359-369. [4]穆兴民,徐学选,王文龙,等.黄土高原人工林对区域深层土壤水环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40(2):210-217. [5]刘锦月,韩晓阳,朱元骏.长武塬区苹果园和农田相互转换的深层土壤水环境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0, 38(5):130-135.[6]白晓,贾小旭,邵明安,等.黄土高原北部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期土壤水分平衡影响模拟[J].水科学进展,2021,32(1):109-119.[7]程立平,刘文兆,李志.黄土塬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深层土壤水分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14,34(8):1975-1983.[8] S h i PJ,H u a n g Y N,J iW J,e ta l.I m p a c t so fd e e p-r o o t e d f r u i t t r e e so nr e c h a r g eo fd e e p s o i lw a t e ru s i n g s t a b l e a n d r a d i o a c t i v e i s o t o p e s[J].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F o r e s t M e t e o r o l o g y,2021,300:108325.[9] L i BB,W a n g YQ,H i l l RL,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a p p l e o r c h a r d sc o n v e r t ed f r o mf a r m l a n d s o n s o i lw a te r b a l a n c e i n t h e d e e pl o e s s d e p o s i t sb a s e do n H Y D R U S-1D m o d e l[J].A g r i-c u l t u r e,E c o s y s t e m s&E n v i r o n m e n t,2019,285:106645.[10]刘增进,柴红敏,李宝萍.豫西黄土丘陵区林草植被蒸散量估算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2,31(3):99-102,138.[11]张建军,李慧敏,徐佳佳.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23):71-81. [12]陶泽,司炳成,靳静静.矮化枣树冠层改变降雨截留历时过程同位素和化学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7,31(5):189-195.[13]穆艳,王延平.黄土长武塬区苹果林地水量平衡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7,38(1):161-167.[14] L iH,S iBC,L iM.R o o t i n g d e p t hc o n t r o l s p o t e n t i a lg r o u n d w a t e rr e c h a r g e o n h i l l s l o p e s[J].J o u r n a l o fH y d r o l o g y,2018,564:164-174.[15]李杰彪,苏锐,田霄,等.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补给方法研究综述[J].世界核地质科学,2013,30(3):168-173.[16] S h iPJ,H u a n g Y N,Y a n g C Y,e t a l.Q u a n t i t a t i v ee s t i m a t i o nofg r o u n d w a t e rr e ch a r g ei nt h et h i c kl o e s sd e p o s i t s u s i n g m u l t i p l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t r a c e r s a n dm e t h o d s[J].J o u r n a l o f H y d r o l o g y,2021,603:126895.[17] X i a n g W,E v a r i s t oJ,L iZ.R e c h a r g e m e c h a n i s m so fd e e p s o i lw a t e r r e v e a l e db y w a t e r i s o t o p e s i nd e e p l o e s sd e p o s i t s[J].G e o d e r m a,2020,369:114321.[18] L i Z,J a s e c h k o S,S i BC.U n c e r t a i n t i e s i n t r i t i u m m a s sb a l a nc e m ode l sf o rg r o u n d w a t e rr e ch a r g ee s ti m a t i o n[J].J o u r n a l o fH y d r o l o g y,2019,571:150-158.[19]L iZ,C h e n X,L i u W Z,e ta l.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 o fg r o u n d w a t e r r e c h a r g e m e c h a n i s mi nt h ed e e p l o e s s i a lu n s a t u r a t e d z o n eb y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t r a c e r s[J].S c i e n c eo f t h eT o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2017,586:827-835. [20] Z h a n g Z Q,E v a r i s t oJ,L iZ,e t a l.T r i t i u m a n a l y s i ss h o w sa p p l et r e e s m a y b et r a n s p i r i n g w a t e rs e v e r a ld e c a d e s o l d[J].H y d r o l o g i c a lP r o c e s s e s,2017,31(5):1196-1201.[21] H u a n g T M,P a n g ZH.E s t i m a t i n g g r o u n d w a t e r r e c h a r g ef o l l o w i ng l a n d-u s e ch a n g e u si n g c h l o r i d em a s sb a l a n c eo fs o i l p r o f i l e s:a c a s e s t u d y a tG u y u a na n dX i f e n g i n t h eL o e s s P l a t e a u o f C h i n a[J].H y d r o g e o l o g y J o u r n a l,2011,19(1):177-186.[22]H u a n g Y N,L iB B,L iZ.C o n v e r s i o no fd e g r a d e df a r m l a n d s t oo r c h a r d sd e c r e a s e sg r o u n d w a t e r r e ch a r g er a t e s a n dn i t r a t e g a i n s i nt h et h i c kl o e s sd e p o s i t s[J].A g r i c u l t u r e,E c o s y s t e m s&E n v i r o n m e n t,2021,314:107410.[23]J iW J,H u a n g Y N,S h i PJ,e t a l.R e c h a r g em e c h a-n i s mo fd e e p s o i lw a t e ra n dt h er e s p o n s et ol a n du s ec h a n g e i n t h e l o e s sde p o s i t s[J].J o u r n a l o fh y d r o l o g y,2021,592:125817.[24] L iHJ,S i BC,W uPT,e t a l.W a t e rm i n i n g f r o mt h ed e e p c r i t i c a l z o n eb y a p p l e t r e e s g r o w i n g o nl o e s s[J].H y d r o l o g i c a l P r o c e s s e s,2019,33(2):320-327.[25] L uY W,S i BC,L iHJ,e t a l.E l u c i d a t i n g c o n t r o l s o ft h e v a r i a b i l i t y o f d e e p s o i l b u l kd e n s i t y[J].G e o d e r m a,2019,348:146-157.[26] Z h a n g Z Q,L iM,S iB C,e ta l.D e e p r o o t e da p p l et r e e sd e c r e a s e g r o u n d w a t e rr e c h a r g ei nt h e h i g h l a n dr e g i o no f t h eL o e s sP l a t e a u,C h i n a[J].S c i e n c eo f t h eT o t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2018,622:584-593.[27] D eM e d e i r o sGA,A r r u d aFB,S a k a i E,e t a l.T h e i n f l u-e n c e of c r o p c a n o p y o n e v a p o t r a n s p i r a t i o n a n d c r o p c o e f-f i c i e n t o f b e a n s(P h a s e o l u sv u lg a r i s L.)[J].A g r i c u l-t u r a lW a t e rM a n a g e m e n t,2001,49(3):211-224. [28]胡良军,邵明安.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水分生态环境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8):1045-1048. [29] H u a n g Y N,C h a n g QR,L i Z.L a n du s e c h a n g e i m p a c t so n t h e a m o u n t a n d q u a l i t y o f r e c h a r g ew a t e r i n t h e l o e s st a b l e l a n d s o fC h i n a[J].S c i e n c eo f t h eT o t a lE n v i r o n-m e n t,2018,628:443-452.[30]李晨曦.基于环境同位素的洛川塬区地下水补给机制研究[D].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31]程立平,刘文兆,李志,等.长武黄土塬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潜水补给的影响[J].水科学进展,2016,27(5):670-678.951第4期盖浩琪等:黄土区长武塬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水平衡的影响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长武县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与机井工程建设思路

长武县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与机井工程建设思路

长武县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与机井工程建设思路
尚建国
【期刊名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0)003
【摘要】Based on the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Changwu County,the idea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umped wells in this area is raised.%通过对长武县地下水资源承载力具体分析计算,提出了今后长武县机井工程发展思路。

【总页数】4页(P11-14)
【作者】尚建国
【作者单位】长武县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长武713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1.12
【相关文献】
1.抗旱打井工程机井地下水质量评价 [J], 汤自华
2.关于罗嘎村煤洞坡(ZK2)地下水机井工程的工程概况及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探析[J], 涂明江
3.埔桥区地下水资源承载力与机井灌溉工程建设分析 [J], 周敏
4.贵州西北高原台地威宁县地下水机井工程成井条件及维护建议 [J], 汤自华
5.黔中丘峰盆地区岩溶找水及开发技术
——以贵阳市乌当区地下水机井工程为例 [J], 吴志强;杨秀德;罗阳乔;李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长武县亭南精查地质报告(电子版)

长武县亭南精查地质报告(电子版)

F o r p e s o n a u s e o n y s t u d y a n d r e s a r c h;n o t f r c o m me r c a u s e陕西省长武县亭南井田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勘探(精查)地质报告陕西省一八六煤田地质勘探队一九九一年三月井田所在地:陕西省长武县矿产名称:烟煤勘探性质:精查勘探施工单位:陕西省186煤田地质勘探队施工时间:1990年5月~1990年11月报告提交时间:1991年3月报告编制:陕西省186煤田地质勘探队项目负责:田善学总工程师:王万佑队长:张东成亭南井田精查报告编制人员主编:田善学报告编制人员:地质:田善学覃必成刘洪森成永康陈广成付兴华符同光冯勤科刘克军申小龙董亚婷韩恩芳水文:赵铭刘君占陈天锁胡勇张永乾孙捷刘延玲测井:文帮耀王俊峰刘瑞安刘全善权继民刘菊英张玉盛测量:王富明来庆录石克勤严文义马绪才张景义陶春春描图:孙燕吴梅樊满萍崔秀兰刘小玲王布赵栒惠李小英丁维娣刘喜梅打字:马增华邓延慧高远洋韩亚惠文字编写:名称编写人第一章概况田善学第二章勘探工作田善学刘洪森赵铭王俊峰王富明付兴华第三章地层刘洪森第四章构造覃必成第五章煤层田善学第六章煤质成永康第七章水文地质赵铭第八章其他开采技术条件成永康赵铭刘军占王俊峰第九章储量计算陈广成第十章其它有益矿产付兴华第十一章矿床经济技术评价田善学第十二章结论田善学目录第一章概况 (1)第一节目的与任务 (1)第二节位置与交通 (2)第三节自然地理 (3)第四节矿井及小窑 (4)第五节以往地质工作 (5)第二章勘探工作 (6)第一节勘探方法 (6)一、勘探手段的选择 (6)二、勘探类型的确定和勘探工程布置 (6)第二节勘探工程及质量评述 (7)一、地形图 (7)二、地质填图及水文地质填图 (8)三、工程测量 (9)四、钻探工程 (11)五、测井工作 (13)六、水文地质勘探工作 (15)七、采样化验工作 (18)第三章地层 (21)第一节矿区地层 (21)第二节井田地层 (21)一、三迭系上统胡家村组 (21)二、侏罗系 (21)三、白垩系下统志丹群 (26)四、上第三系中新统小章沟组 (27)五、第四系 (27)第三节含煤地层 (28)一、下含煤段 (28)二、中含煤段 (29)三、上含煤段 (30)第四章构造 (31)第一节矿区构造 (31)第二节井田构造 (32)一、井田构造特征 (32)二、构造对煤系、煤层的控制作用 (32)第五章煤层 (33)第一节含煤性 (33)第二节可采煤层 (34)第三节煤层对比 (35)第六章煤质 (37)第一节物理性质和煤岩特征 (37)一、煤的物理性质 (37)二、煤岩特征 (37)三、煤的变质程度 (38)第二节化学性质和工艺性能 (38)一、化学性质 (38)二、工艺性能 (46)第三节可选性 (49)一、筛分试验 (49)二、可选性评价 (50)第四节煤质及工业用途 (52)一、煤质研究程度评述 (52)二、工业用途 (52)第七章水文地质 (54)第一节矿区水文地质概况 (54)第二节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56)第三节充水因素分析 (63)第四节矿井涌水量预算 (65)第五节供水水源 (72)第八章其它开采技术条件 (73)第一节生产矿井的开采技术条件 (73)第二节岩石工程地质特征 (74)第三节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然倾向 (78)第四节地温 (82)第五节环境地质 (83)第九章储量计算 (89)第一节储量计算范围及指标 (89)第二节储量计算方法 (89)第三节储量级别划分 (91)第四节储量计算结果 (92)第十章其它有益矿产 (95)第十一章矿床经济技术评价 (96)第一节概述 (96)第二节矿井开拓与基本数据 (98)第三节矿井开发的企业经济评价 (99)第十二章结论 (103)附图附表附图:顺序号图名比例尺图号1 区域地质图 1:100000 12 长武县亭南井田地形地质图 1:10000 23 长武县亭南井田水文地质图 1:10000 34 综合柱状图 1:5001:200 45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1:500 56 1-1′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67 2-2′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78 3-3′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89 4-4′勘探线剖面图 1:5000 910 亭南井田水文地质剖面图(倾向) 1:5000 10 11 亭南井田水文地质剖面图(走向) 1:5000 1112 煤层对比图 1:200 1213 亭南井田8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图 1:10000 1314 亭南井田T9号钻孔J1-2y含水层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1415 亭南井田164钻孔K1Z1+2含水层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1516 亭南井田S1号钻孔K1z1+2含水层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1617 亭南井田S2号钻孔K1z2图含水层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1718 亭南井田S17号钻孔K1z2含水层抽水试验综合成果图 1819 磨子沟观4泉动态观测曲线图 1920 亭南井田2-2′线测井曲线对比图 1:200 2021 亭南井田4-4′线测井曲线对比图 1:200 2122 8煤层等厚度图 1:10000 2223 8煤层顶板冒落裂隙带等值线图 1:10000 2324 8煤层顶板冒落裂隙带顶面宜君底等值线图 1:10000 2425 8煤层原煤灰分产率等值线图 1:10000 2526 8煤层原煤全硫含量等值线图 1:10000 2627 8煤层瓦斯含量等值线图 1:10000 2728 T1号钻孔柱状图 2829 T2号钻孔柱状图 2930 T3号钻孔柱状图 3031 T4号钻孔柱状图 3132 T5号钻孔柱状图 3233 T6号钻孔柱状图 3334 T7号钻孔柱状图 3435 T8号钻孔柱状图 351:5001:2001:5001:2001:5001:2001:5001:2001:5001:2001:5001:2001:5001:2001:5001:20036 T号钻孔柱状图 369号钻孔柱状图 37 37 T10号钻孔柱状图 38 38 T1139 T号钻孔柱状图 39 12号钻孔柱状图 40 40 T1341 T号钻孔柱状图 41 14附表:(一)亭南井田钻探工程测量成果表(二)亭南井田钻孔钻穿地层一览表(三)亭南井田8煤层综合成果表(四)亭南井田8煤层煤质化验成果表(五)亭南井田8煤层简易筛分浮沉试验成果表(六)亭南井田8煤层其他样品试验成果表(七)水文地质成果表(两册)(八)钻孔封闭情况一览表(九)亭南井田钻孔井斜、井温测量成果表册第一章概况第一节目的与任务为了加快彬长矿区开发步伐,振兴长武县经济,长武县人民政府经陕西省煤炭厅(89)482号文件批准,根据西安煤矿设计院提出的《陕西省长武县煤矿亭南井田开发意见》,在彬长矿区亭南拟建年产90万吨的中型矿井。

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长武相公塬规划区概念性规划说明书 精品

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长武相公塬规划区概念性规划说明书 精品

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长武相公塬规划区概念性规划说明书目录第一章规划背景 (1)一、宏观背景 (1)二、中观背景 (1)三、微观背景 (1)第二章规划依据 (2)第三章、规划期限 (2)第四章、规划区范围: (2)第五章、现状概述 (2)一、市域、县域区位 (2)二、自然地理 (3)三、区位 (7)四、煤化工产业分析 (7)第六章、规划原则 (17)第七章、规划指导思想 (19)第八章、规划理念 (19)一、现代化和谐城镇 (20)二、生态工业园区 (20)第九章、规划目标 (20)第十章、规划方案 (20)一、总体思路 (20)二、规划布局 (21)三、规划分期 (22)四、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22)五、电力系统规划 (23)六、水利系统规划 (24)第十一章、规划策略及实施建议 (25)一、将相关产业在空间进行积聚,整体发展综合利用。

(25)二、新理念引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谐园区等。

(25)三、园区管理体制设置建议: (25)四、坚持高起点规划园区,高质量建设园区,高水平经营园区,高效能管理园区 (25)第十二章、循环经济分析 (27)附:五里铺片区专题研究 (30)第一章、总则 (30)第二章、规划手法 (31)一、园区功能的适当混合 (31)二、轴线的组织 (31)三、广场的设立 (31)第三章、规划布局 (31)一、规划结构 (32)二、组团功能 (32)第四章、道路交通规划 (34)一. 道路交通系统 (34)二. 步行系统 (34)三. 停车 (34)第五章、绿地系统规划 (36)第六章、市政设施系统规划 (36)一、给水工程规划 (36)二、污水工程规划 (37)三、雨水工程规划 (37)四、电力工程 (37)五、燃气工程 (38)六、热力工程 (38)七、电信工程规划 (38)八、环卫工程规划 (38)九、管线综合 (39)第七章、开发策略 (39)第一章规划背景一、宏观背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各级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社会和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管理,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长武塬区降雨入渗特征

长武塬区降雨入渗特征
2012 年 8 月 10 ( 4 ) : 3744
中 国 水 土 保 持 科 学 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 10
No. 4
Aug. 2012
长武塬 区 降 雨 入渗特征
1, 2 1, 3 1, 3 4 1, 3 赵娇娜 ,徐学选 ,李星 ,张良德 ,宇苗子
( 1.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 水土保持研究所, 712100 , 100049 , 陕西杨凌;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 712100 , 730000 , 陕西杨凌; 4. 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兰州) 为了深入理解深厚黄土层的降雨入渗机制, 在黄土高原塬区的长武 试验 站, 应用 TDR 监测天然 降雨 下 大型
3

通过室内和野外模 拟 降雨入渗 试验, 揭 示了降雨量对入渗 深 度和 入渗 速 率 的 影响; 刘贤 赵 应用坡地水 量 转 化 数 学模型 分析 了 降雨入渗 过程中滞后作用对土壤含水率、 入渗速率等的影响; 朱元骏等 在室 内 模 拟 降雨 试验 基 础 上对 含 砾 石 土壤降雨入渗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现有研究多是 基于室内土柱的人工 降雨 模 拟 和 数 值 模 拟 研究, 而 [18 ] 关于天然降雨在大型土柱 的入渗 研究 相 对较 少 。 笔者选取深度为 100 ~ 300 cm 的 大型 土 柱 为对 象, 对天然降雨下土柱底部入渗量和不同深度土壤含水 率进行长期原位观测, 并结合降雨资料, 从降雨入渗 深度、 湿润锋运移速率、 降雨入渗补给的滞后时间等 方面分析天然降雨的入渗特征, 以 期 为 黄土区降雨 入渗机制和水文循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3 ]

长武县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因分析及对策

长武县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因分析及对策

长武县区域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因分析及对策
赵永发
【期刊名称】《陕西水利》
【年(卷),期】2017(000)004
【摘要】长武县区域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造成机井水量减少、报废,泉水断流、干涸等.通过调查及地下水监测资料分析认为地下水位下降主要受煤炭资源开发影响,致使地下水网络断裂、漏失,循环系统遭到破坏加上大量矿坑疏干水外排,以及无序和过量开采等是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提出要依据《水法》及《陕西省地下水条例》,研究制定有效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谁破坏,谁负责,谁治理,加强地下水监测,科学合理开采,推广节水新技术,努力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合理调度.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赵永发
【作者单位】陕西省长武县水利局,陕西长武 713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41.8
【相关文献】
1.扶风县北部地下水位下降原因分析及对策 [J], 王宏禄;庞鸣
2.浅谈水资源保护中区域地下水位下降的危害及防治 [J], 李逢泽
3.近年昆明市茨坝—岗头村富水块段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原因分析 [J], 袁忠玉;彭淑惠
4.黄河源区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及其生态环境地质问题 [J], 张森琦;李原;王永贵;石
维栋;吕宝仓;庄永成;李延军
5.商丘市浅层地下水位下降对区域气候的影响 [J], 夏晶;刘宁;高贺文;陆根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县水情及防汛抗旱概述

我县水情及防汛抗旱概述
我县水情及防汛抗旱概 述
2020/11/18
我县水情及防汛抗旱概述
主要内容: • 一、我县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潜力概述 • 二、防汛抗旱的基本知识 • 三、防汛的基本概念及内容 • 四、防汛抗旱的工作任务 • 五、防汛抗旱的工作内容
由于自己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望大家海涵。
我县水情及防汛抗旱概述
➢ 县域年均降雨量580毫米左右,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衡 ,多集中在7、8、9三个月,造成地面径流大,水土流 失较为严重。
我县水情及防汛抗旱概述
我县水资源现状
➢ 地表水资源
我县属黄河流域泾河水系,过境、入境河流有泾 河、黑河、南河三条主要河流。此三条河流年均 过境水总量15.75亿m3,仅利用762.6万m3。
我县水情及防汛抗旱概述
2、汛期工作 (1)密切监视天气形势,做好气象、水情预报。 (2)加强防汛值班,及时掌握水情、工情、灾情等信息, 做好洪水调度,适时采取相应的 防洪对策。 (3)加强防洪工程防守,组织队伍巡查,)做好抢险救灾各项工作,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尽力减 少财产损失。 (5)灾后要做好灾民安置、卫生防疫、社会治安、水毁修 复、生产自救等善后工作。 3、汛后总结 汛期过后,要对防汛工作情况及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总结,提 出水毁工程修复计划和下一年 度防汛工作部署安排。
我县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类型及基本特征 黄土原区特定的地质构造决定了地下水储存主要为两种类型。 • 黄土潜水层 原区黄土潜水位埋深在70-100米之间,含水层厚度小于20米
,单井涌水量为3—5吨/小时左右,原面交接的“T”形地段 水位埋深约在50-60米之间,含水层厚度在35-50米之间 ,涌水量约为5-30吨/小时。 • 基岩孔隙、裂隙水 基岩孔隙、裂隙水主要储存于基岩自身孔隙及裂隙网络中,在 裂隙(砂岩)中运移。其越过隔水的泥页岩较为困难,上、 下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差,具有各自的独立的含水层,所以不 同层次的基岩裂隙水具有不同的水位,靠南部较为丰富,靠 北部较为贫瘠。基岩以下50-500米之间富水性较强,浅部 水质较好。这与上部基岩受风化作用影响和地下水补给的条 件较好有关。

陕西省地下水监测基础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

陕西省地下水监测基础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

陕西省地下水监测基础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浅析张瑞萍【摘要】地下水监测基础工作主要包括监测站网建设和地下水动态监测两方面.陕西省地下水监测工作起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后期,由于经费问题以及井网的长期运行,监测井淤积报废比较严重,监测站数量大幅减少,布局也难以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相适应.近年来,陕西省在监测站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陕西省地下水监测示范井建设"、"省级监测站达标建设"等工程,地下水监测基础设施水平有所提高.2015年,陕西省"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地下水监测基础设施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截止2016年底,全省省级地下水监测站数量636处,自动监测站119处.动态监测方面,水质监测纳入了常规监测,填补了以往该项目的空白.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地下水监测基础工作还存在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与努力.【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7(039)005【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动态监测;现状;陕西省【作者】张瑞萍【作者单位】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局,陕西西安 7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41.8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是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基础,监测站网建设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发展水平。

我省地下水监测工作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多年来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着监测站数量不足,监测重心仍在农村地区,城镇、水源地、地下水超采区监测站数量少,监测站建设标准低、监测手段落后等问题。

给城市地下水监控、超采区治理、水源地地下水监控等工作造成了很大不便。

1.1.1 地下水监测站现状数量及布局全省共有基本监测站636个,覆盖了全省11个市(区)的65个县(区)。

我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高,特别是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心的关中地区,工业集中、人口密集,既是陕西的“工业走廊”,又是陕西最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居全省之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 锐 2刘 文兆2赵 小鹏 , ,
(. 1 河南 理 工 大学 ,河南 焦 作 440 ; . 国科 学 院水 利部 水 土 保 持研 究 所 , 50 0 2 中 西北 农 林 科 技 大 学 , 陕 西 杨 凌 720 ; . 1 10 3 长武 县水 利 局 , 西 长 武 730 ) 陕 160
第2 8卷第 3期
2 1 年 5月 00
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Ag iu t r lRe e r h i h i Aras rc lu a sa c n t e Ard e
V0 . 8 No. 12 3 Ma 01 y2 0
长 武 塬 区地 下 水 位 动 态 特 征 分 析
面 比较完 整 、 平坦 , 向东 南倾 斜 ; 部塬 面 比较 破 略 南
2 地 下 水动 态 监测 方 法
根据地 形 地 貌 和水 资 源 赋 存及 开发 利 用 条 件 等, 选择 4 有 代 表性 的地 下水 埋 深观 测井 。监 测 个
碎 , 育成 向河谷倾 斜 的梁 状丘 陵 , 中 以巨家 塬面 发 其
关键词 : 下水位; 态特征; 给; 武塬 区 地 动 补 长
中 图 分 类号 : 323 P 3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0-6 12 l)3 o s 5 0070 (ooo - 4 - o o
地 下水是 长武塬 区工 农业 生产与居 民生 活的重 要水 源。随着塬 区人 口的增 加 , 会 经济 的快 速 发 社
土状 亚砂土 、 粘土夹 4 亚 —5层古 土壤 。其结 构较 疏 松 , 粒较粗 , 隙 一裂 隙 比较发 育 , 颗 孔 具有 良好 的储 水空 间 ; 且每层 古土壤 均含有 钙质结 核 , 含水层 底部 钙质结核 胶 结致 密 , 层 状 分 布 , 成 较 好 的 隔 水 呈 形 层 , 成一定储 水条件 , 构 是黄 土塬 区主要 的潜水 含水
源、 方式及补给 量 尚不 明确的情 况下 J如何合 理 ,
利用 和保护有 限地下水显 得尤 为必要 。本文对 塬 区
不 同位置地下水 动态 进 行 了深 入研 究 , 合理 利 用 为 和科学 管理有 限地下水 资源提供 必要 的理论基 础 。
律, 即从 中部较 完整 黄 土塬 向 四周 过 渡 为破碎 的黄 土塬 , 以至梁峁 区 , 下 水 赋存 分 别 有普 遍分 布 、 地 局 部分 布及零 星分布 的基本 规 律 。在 长武 塬 中段 , 塬
层, 含水 深度 2 0—10m 之 间 。该组 含 水层 的富水 0 性受塬 面大小 、 平坦程 度 、 下水埋深 的影响 。塬 区 地 地下水 赋水性 有 自塬 中心 向周 边逐渐 变差 的分 布规
展, 以及城镇建设 的不 断扩大 , 水量 的需求 日益增 对 加 。塬 区机井 数 量 由 19 9 3年 的 1 1眼 增加 到 2 0 0 06 年 的 19眼 , 6 地下 水开采逐 年增加 , 导致 地下 水位 急 剧下 降。塬 区地 下水资 源有 限 , 且埋藏 较深 , 区不 塬 同地形 地下水赋 存 特征 不 同… , 对地 下 水补 给来 在
受 降水 补给 明 显 ; 多年 动 态监 测 均 呈 先 稳 定 后 下 降 的趋 势 , 受年 降水 量 先 增后 减 和 地 下 水 开 采 量 逐 渐 增 加 的 影 响 ;
距 离塬 心 较 远 的监 测 井 54 5 和 55 5 水 位 季 节 变 化较 小 , 际 变 化 也 各 异 , 降 水 垂 直 补 给 影 响 较 小 , 年 受 与地 下 水 埋 藏 较深 、 面破 碎 有 关 。针 对 塬 区地 下 水 变 化特 点 , 塬 为保 护有 限地 下水 , 该 加 强 地 下 水 资 源 统 一 管 理 , 制 地 下 应 限 水 的开 采 量 ,以补 定 采 ” 同时 , 理 规 划 , 加 地 下水 补 给 量 , 而实 现 塬 区地 下水 有 效 持 续 利 用 。 “ ; 合 增 从
积最大 。
井 5 1 于长武塬 西段 陕甘交 界处洪家 乡 ,5 位 5 位 52 于长武 塬 中段 县城 西侧 地 掌 乡 ,5 位 于长 武塬 东 55 段彭公 乡 ,5 于 沟壑 切 割严 重 的 巨家 塬上 巨家 54 位
乡 。地 下水位 观 测 一般 每 月 6次 , 隔 5d即每 月 每
面平坦 开阔 , 下 水埋 深 2 地 5—6 含 水 层 厚度 6 0 m, 0

பைடு நூலகம்
1 研究 区概 况
长武塬 区位 于黄 土 高原 沟 壑 区 的 中部 , 西 有 其
董志塬 , 有 洛 川塬 , 经 17 3 175 北 纬 东 东 0o 8 0 。8 ,
8 0m。单井 涌水量 2 ~3 3h 为中等 富水潜 水 0 0m / ,
层 。在 塬 区周 边 , 由于沟谷对 地下水 的疏干作用 , 地 下水埋 深则在 6 o一8 5m以上 , 含水层厚 度也 相应 变
薄 , 井涌水量 亦随之 减小 。 单
3 ̄9 一 51 为典 型 的黄 土 高塬 沟 壑地 貌 。海 拔 45 3 。8 , 多在 90 0 地 貌 具 有 塬 高 、 0 —1 0 m, 2 沟深 、 陡 的特 坡 点 。长武塬分为南 北两部 分 , 河贯穿 其 中 , 塬塬 黑 北
的 16 1 、6 2 、6日各 观测 1 。 、 、 1 1、 12 次

要 : 据 长 武塬 区 17 ~20 依 95 05年 间地 下水 位 4个 不 同长 度 时问 序 列 监 测 资 料 , 塬 区不 同地 段 地 下 水 位 对
多年 动 态变 化 进行 系统 研 究 。 距 离塬 心 较 近 位 置 监 测 井 5 1 5 和 5 2 的地 下 水 季 节 变 幅分 别 达 0 2 和 0 2 1 5’ . m 6 .9i, 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