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地下水补径排及动态特征

地下水补径排及动态特征

地下水补径排及动态特征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敦煌盆地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及动态特征孔令峰周斌(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兰州 730050)摘要:敦煌盆地地处疏勒河流域下游的党河流域,是敦煌市城镇和农业绿洲主要分布区。

本文初步分析了敦煌盆地内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和动态特征。

盆地内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河沟水及渠系、田间水的入渗,径流方式垂直与水平均有,排泄方式以自然蒸发和人工开采为主。

地下水年内和年际的变化,呈明显的分带规律。

关键词:敦煌盆地;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动态特征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敦煌盆地处疏勒河流域下游的党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即处于此。

敦煌市93%的耕地分布于此,是敦煌市城镇和农业绿洲分布区,其地理范围东起西湖乡至甜水井一线,西至甘新交界的库穆塔格沙漠,南北夹峙于北截山、三危山、崔木土山和北山之间,盆地总面积约13046km2,平原区面积约9972km2,是一个山地与平原相间分布的地区。

1地下水补、径、排特征含水层结构特征盆地水资源的循环可分为水资源的形成(补给)、径流交替、蒸发消耗(排泄)三个过程。

其中南部祁连山为水资源的形成带,而平原区水资源的循环只包含了后两个过程。

敦煌盆地南部的祁连山脉,是挽近的强烈隆升带,其地势高亢,降水丰富,是疏勒河、党河的发源地,也是敦煌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

敦煌盆地是挽近不均匀沉降中形成的构造洼地,沉积了巨厚的第四系松散物质,为地下水的贮存运移提供了空间(图1)。

盆地含水层主要为上更新统、全新统砂砾石含水岩组,分布于冲洪积、冲湖积平原区,由南向北含水层颗粒由粗变细,含水层类型组合呈单一型至多层型,它们在水平方向上组合起来构成一个连续的、统一的横向为盆地边界所限的含水层系。

1 砂砾岩; 2砂岩粉砂岩;3砂砾层;4含砾砂;5细砂粉砂岩;6粉土;7粉质粘土;8隐伏断层图 1 敦煌盆地水文地质结构剖面图Fig 1 The profile of structure of hydrogeology in DunHuang Basin(以上剖面图引自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敦煌幅)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敦煌盆地河沟水及渠系、田间水的入渗是盆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地下水的运动趋势与河流、沟谷流向一致,从河流、沟谷上游到下游的含水层系导水性变弱,地下水迳流强度呈递减之势,含水层系水的交替方式也由“入渗~径流”过渡为“入渗~蒸发”。

兰州市西固地区饱和黄土状粉土的液化判别问题探讨

兰州市西固地区饱和黄土状粉土的液化判别问题探讨
表 2 标准贯入测试结果统计表
3 运用多种 方法综合判别
() 1液化判 别模式 。 针 对饱 和黄土状 粉 土地层 的液化 问题在 目前还
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判断方法, 如何去探索饱和 黄土 状粉土 的液化 问题 , 目前 所面临 的重要课 题 。 是
在长期工作实践经验 、 比分析、 对 综合论证 的基础
表 3 静 力触 探 测试 结果 统计 表
( 液化判别。 3 )
我院在兰州市西固地区某大型立交桥勘察 中,
揭示 出该场 区饱 和黄土状粉 土层 厚度达 1 0m左右 ,
经过多种方法计算 、 分析、 比, 对 采用“ 逐点判别, 按 ④波速测试。通过波速测试, 黄土状粉土层的 剪 切波速 V 、 。压缩波速 V 统计见表 4 , 。 孔计算 , 综合评价” 的原则, 确保了饱和黄土状粉土 地层液化判别的准确性, 为立交工程中桥基设计及 地道的基础处理提供 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 其对 比分 析及液化判定结 果见表 5 。
上, 总结出了对饱和黄土状粉土层液化进行准确判
维普资讯
3 0




表 4 波速测试结果统计表
第3 0卷
③静力触探测试。通过双桥静力触探测试 , 黄 土状粉土层的锥头阻力 q 侧壁摩阻力 f 摩 阻 比 ‘ 、 R统 计结果 见表 3 。
收 稿 日期 :0 70 —2 20 -91
杂的问题 , 仍需要不断探索。以上是我们仅根据西
固某立交桥 工程对饱 和黄土状 粉土 的液化判 别提 出
作者简介: 王立平( 94 )男 , 1 ・ , 甘肃陇西人 , 师。现从事岩土工 7 工程 程勘察与研究工作 。
了一些观点和看法 , 仅供同行参考 , 有不妥之处望批

兰州市城关区地质勘察报告

兰州市城关区地质勘察报告

兰州市城关区地质勘察报告1. 简介地质勘察是了解和研究地层结构、地下水资源、地壳构造、地质构造等地质特征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兰州市城关区的地质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为城关区的规划建设和地质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勘察范围地质勘察的范围覆盖了兰州市城关区的全境,包括地表地貌、地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

2.1 地表地貌勘察在地表地貌勘察中,我们对城关区的地形、土壤类型、植被分布等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通过野外实地勘察和样品分析,我们绘制了城关区的地貌图,并对不同地貌类型的特点进行了描述。

2.2 地下地质勘察地下地质勘察包括地层结构、岩性、构造、断裂带等内容的调查与研究。

我们通过地质钻孔和地球物理勘探等方式,获取了城关区的地下地质资料。

根据勘察结果,我们对地层储层的特征和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初步评估了地下水资源潜力。

2.3 水文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勘察主要针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与评价。

我们对城关区的地下水位、水质、补给与排泄等进行了详细的监测和分析。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我们了解了地下水资源的储量、承载能力和可利用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2.4 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旨在评估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我们对城关区内已有的工程项目进行了勘察,分析了其地质风险和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同时,我们还对规划中的工程项目进行了地质条件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3. 勘察结果与评估3.1 地质特征根据勘察结果,兰州市城关区地质具有以下特征: - 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地、台地、盆地等。

- 地下地质构造复杂,存在多个断裂带和构造线。

- 地层分布较为均匀,主要为沉积岩和火山岩。

- 地下水位较浅,水资源丰富。

3.2 地质环境评价根据勘察结果和已有数据,我们对地质环境进行了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 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供兰州市城关区居民、工业和农业用水。

- 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较高,需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和风险评估。

甘肃省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含解析

甘肃省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甘肃省兰州市兰化高三年级地理期末测试(答案在最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甘肃省地貌复杂多样,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与传统产业的依赖较大。

2015年后甘肃省经济增长速度低至我国平均增速以下,同时受产能过剩、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该省县域人口流失压力持续增大。

下图分别示意2000~2010年、2010~2020年甘肃省县域人口变化空间分布格局。

完成下面小题。

1.2000~2010年河西走廊地区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县域较多,最可能是因为这些县域()A.洪涝灾害多发B.产业基础薄弱C.地理位置偏远D.户籍制度严格2.2010~2020年甘肃省县域人口变化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发展差距变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低C.资源环境承载力小D.自然资源趋于枯竭3.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并应对人口流失状况,目前甘肃省县域城市应()①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②加大对矿山和森林的开采③鼓励低龄老年人再就业④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一艘货轮满载货物于2023年7月1日从上海前往意大利,图中虚线表示其航行路线,序号①②③④分别表示航行线路的不同航段。

下图为部分航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行驶在亚丁湾、红海时的航行速度约为30km/h,该货轮顺利通过亚丁湾和红海两段海域需要的时间至少是()A.1天B.5天C.9天D.11天5.轮船在图示范围航行时,某船员在正午时发现船舶桅杆影子与船舷(船舶两侧连接船底和甲板的侧壁部分)垂直,则轮船所在位置和前进方向是()A.①—西南B.②—西北C.③—正西D.④—正北6.该货轮行驶的过程中,下列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①海域捕鱼繁忙B.进入②海域时,轮船吃水深度变大C.轮船行驶至③海域时,顺风顺水D.④海域阴雨连绵2021年9月,长江以南地区出现高温异常事件,多个省份高温异常值大于3℃。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

兰州市区域地质环境2.1 大地构造兰州位于祁连褶皱系中祁连加里东褶皱带的东部雾宿山隆起带皋兰山隆起带内,区内新构造运动活动时间长、范围广、升降幅度较大,表现形式多样,继承性强。

第三纪以来包括褶皱、隆凹、断陷和断裂等的活动构造相对活跃,差异性快体升隆运动与间歇性上升更趋明显。

继燕山晚期在本区东北部形成一组北北西向的褶皱后,中部北北西向寺儿沟断裂转变为挤压型,北西西向金城关断裂和宋家沟断裂转变为引张型为主,形成了地堑型兰州断陷盆地,断陷最深处达2400m。

区内新构造运动主要类型有北西西、北北西和北东向线型构造。

本区的活动断裂主要有金城关正断层、沙金坪正断层、刘家堡正断层、东岗镇断裂、梁家湾正断层和宋家沟冲断层等20条。

2.2 地层岩性根据区域地层的划分方法,兰州市区出露的地层属祁连地层区,分属于拉脊山地层分区和中祁连地层分区。

兰州市区出露的地层在较小的范围内涉及了多个地层分区和地层小区,老地层出露零散,地层发育不全。

区内出露的主要地层有:前寒武系地层,中—上奥陶统与上三叠统地层,侏罗系地层、下白垩统地层、第三系、第四系和侵入岩体等。

其中,第四系黄土,下白垩统和第三系红层分布最为广泛。

前白垩系地层岩性较完整,质底较坚硬。

一、前寒武系皋兰群:主要分布于兰州十里店和桑园子一带,沿黄河北岸及其支沟内出露。

地层主要为一套海相泥、砂质沉积地层。

由于经受了多期区域变质和岩浆活动及构造复合作用,致使岩石变质程度较深、岩体相对破碎,岩性主要为片岩,次为片麻岩、变粒岩和石英岩等。

二、中—上奥陶统雾宿山群:主要分布于西固城南的雾宿山区,岩性种类包括基性火山岩、碎屑岩和硅质岩。

岩石普遍遭受的变质程度较低,呈北西西向展布,向南南西向陡倾斜,与中生界呈断层或不整合接触。

三、上三叠统延长群:分布于窑沟至大干沟一带,延长群地层呈近东西向展布,向北倾斜,与四周的中—上奥陶统、中—下侏罗统及下白垩统均为断层接触。

该套地层为山麓相红色碎屑岩建造,总厚度大于400m。

兰州黄河水源――地下水关系

兰州黄河水源――地下水关系

兰州黄河水源一一地下水关系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上游水利水电资源的开发,流经兰州的黄河水量、水质和以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主要由黄河水补给的兰州市地下水,特别是供饮用的水资源量和水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据部分研究结果,已污染的黄河水是地下水的污染源之一。

黄河水质的好坏对地下水源的影响很大,要保护地下水首先要保护黄河水。

黄河水对地下水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受污染的黄河水是否会危及地下水源?本文正是在前人大量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对此作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以便为正确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1概述高、中、低山地;黄土丘陵峁兰州市位于黄河中上游黄土高原,是一个东西长(约50km),南北窄(约2〜8km)的连续河谷盆地中的沿河带状城市。

受地质构造的控制,黄河在兰州段形成三个串珠状阶地型河谷盆地,即新城-河口盆地、西固-七里河盆地和城关-雁滩盆地。

黄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市,市区位于西固-七里河盆地和城关-雁滩盆地,分割成城关、盐场、七里河、安宁、西固等五块自然小区。

盆地内部有5级高低不等的阶地,大多为冲积-洪积物所构成,二级阶地面积最大,为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阶地。

兰州市大部分地面为黄土覆盖。

黄土丘陵是主要的地貌类型。

全市地貌可分为石质、沟谷地;河谷川台盆地;这三种类型分别占全市面积的65%、20%、15%。

市区海拔1520m,南有皋兰山,海拔2159m,北有九州台,海拔2067m, 地形相对高差最大约600m。

兰州断陷盆地及其周围的地层有前第三系变质岩、砂砾岩及夹泥岩和第三系红色砂岩、泥岩以及第四系松散层。

市区东部和西部为第三系红层隆起,第四系松散堆积较薄;市区中部为兰州断陷盆地,第四系堆积厚度大。

兰州断陷盆地四周均受到构造断裂的控制,市区发育多条北西西向、北北西向、北东向活动断裂,全新世以来继承性的北北西向断裂和相伴生的北西西向断裂多处见到新的活动。

主要存在有马滩断裂、雷坛河断裂、深沟断裂及黄峪断裂。

12黄兰州市地下水环境概况2.1水文据黄河兰州水文站的资料,黄河平均径流量从建站以来可分为三个时期:①1935-1968(共34)年,黄河兰州段未受到大型水利工程的影响,可代表自然状态,多年平均流量为1100m3/s;②1969-1986(共18)年,黄河径流受到刘家峡水库蓄洪和调流量作用,与建库前相比最大流量有所减少,最枯流量有所增加,多年平均流量为1034m3/s;③1987〜至今,黄河径流除受到刘家峡水库调节外,还受到库容更大的龙羊峡水库调节,使年内流量变化更趋平缓,多年平均流量为998m3/s o2.2地下水环境兰州市地处我国陇西黄土高原,是一个东西长、南北窄、沿黄河两岸分布的带状城市,主体由两个北西西向盆地连贯而成,即西固一一七里河盆地和城关一一雁滩盆地。

兰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

兰州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

1 前 言
庄 浪河 、 川河 , 宛 另外 还 有 小 河 、 谷数 十 条 分别 汇 沟 入 黄河其 他支 流 。 黄 河干流 是我 国第 二 大河 流 ,黄河 自西 固 区岔 路 村入 境 , 向东穿 过兰州 市 中心 , 榆 中县青 城大 岘 至 沟 出境 , 兰州 段 河 长 1 2k 多 年平 均 径流 量 3 26 5 m, 1. 亿 m 。湟水 自红古 区入 境 , 海 石 湾村 纳 入北 来 的 3 在 大 通河 9 量 大增 , 水 至西 固区 达川 乡注 入 黄河 , 多年 平 均径 流量 4 . 亿 m 。大通 河是 湟水 的最 大支 流 , 47 ’ 也 是兰 州地 区除黄河 外 水量 最大 的河 流 ,大通 河 自 永登 县入 境 , 享堂 峡注 入 湟水 , 年平均 径 流量为 穿 多 2 . I 。庄浪 河 自永 登 县入 境 , 85亿 T I s 至西 固 区河 口乡 红崖 子村 汇入 黄河 , 多年 平 均年径 流量 2O 亿 i。 .7 n。
第 4 卷 第 3期 8
210 2年 3月
甘 肃 水 利 水 电 技 术
GA UWAT R ES NS E R OUR E ND H 啪 C SA P OWE EC OL RT HN OGY
Vo .8. o 3 1 4 N . M . 0 2 2 1

水 文水 资源 ・
照 (00年 甘肃 省 水 资 源 公 报 》 中兰 州 市 耗 水 率 21 05 算 , 算 至 2 2 南水 北 调西 线工程 实施 以 . 0估 计 0 0年
前, 黄河 流 域兰 州市 地 表水 可 分 配 量为 1 . 亿 m ; 82 O 兰州市地 下水允许 开采量 为 1 9亿 m :兰州 市水 资 . 5 源可利 用量 为 1 .1 m 。 96 亿

SRTP论文

SRTP论文

引大秦王川灌区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秦王川的历史,不但古老,而且悠久。

在这个盆地内的民间,据说至今还传诵着这样一句故事:“此地原来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

确实就是这样,由于没有充足的水源,秦王川的开发在历史上一直受限,尤其是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封建社会。

”明王朝时,秦王川与整个甘肃一样,得到明政府的初步开发,那时,战略上的需要成为主要原因,因为明王朝结束了元王朝末年的腐败统治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北元势力及突厥内的鞑靼、瓦剌、俺答部落,占据着甘青宁偏北、偏西一带的部分地区,时刻威胁着明王朝的安定和发展,为抵御西北边患,清除多种残余势力,明王朝加强了对甘肃等西北地区的治理,这其中,就包括通过移民、垦屯戍边,随着人口的增加,秦王川也得到了初步的开发,所以,秦王川的历史民谣中,才有了流传的“此地原来是荒滩,祖先明末才种田。

”细查秦王川的历史,水源是其最大的限制,因没有水,一直未得到繁荣的开发。

继明王朝对西北重视之后,据历史资料考察,在清王朝时,政府就曾对秦王川进行过开发建设的勘察设计工作,但限于历史和时代的局限性,秦王川的开发都没有成功。

一、引大工程的规模及目前利用情况真正掀开秦王川开发历史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那就是引大入秦工程的提出,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引大入秦一步步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国力进一步增强,最终完成了这项利在千秋的工程。

引大入秦工程是由大通河向兰州市永登县秦王川跨流域引水的大型调水工程,最初是为了解决秦王川地区人口的温饱而修建的一项水利工程。

工程建成通水后,基本实现了以下三个目标:一是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质量可靠;二是基本发挥了1987年国务院批复的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改变贫困面貌、安置贫困山区移民三大功能;三是为秦王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引大工程的主要建设的内容包括引水枢纽、总干渠、东一干渠、东二干渠、电灌分干渠、黑(石川)武(川)分干渠和支渠输水工程,以及斗、农渠在内的田间渠系配套工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 位动态划分为水文 一开采 、 渗入 一开采 、 渗入 一径 流和水文动态 四种动态类 型。 关键词 : 地下水水位动态监测 ; 地下水水位动态类型 ; 兰州市
地下 水 动态 监测 的 目的是 为 了进 一步 查 明和 研究
在黄 河河 漫滩 和范 家坪一 雷坛 河之 间 的断 陷盆地 内。
好, 含 水层 由北 而南 由浅变 深 ( 由几米 到 1 3 0多 米 ) 。特 别 是在 黄 河 沿 岸 , 地 下 水 富水 性 强 、 水质好 、 河水 补 给 充足, 在 上世 纪六 、 七 十年 代 已建 成 马滩 、 崔 家 大滩 、 迎
门滩水 源 地 。 由于水 源 地 地 下水 经 历 了开 采 一 强烈 开
环 境 科 学
2 0 1 5 年( 第4 4卷) 第1 1 期
兰 州市 地 下 水 水 位 动 态特 征分 析
孙秀娟 , 仲
( 甘 肃 省地质 环 境 监 测 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5 0 )

要: 通过对 兰州市 2 0 1 3年地 下水 水位 的动 态监 测 , 根据兰州市地下水动态变化 的主要影响 因素和特征 , 将 兰州地 下水
水文地质条件 , 特别是地下水 的补给、 径流 、 排泄条件 ,
掌 握地 下水 动态 规 律 , 为地 下水 资 源评 价 、 科 学管 理 及 环 境地 质 问题 的研 究 和防治 提供科 学依 据口 1 。随着甘 肃
2 地下水的补给、 径流、 排 泄
兰州市 区地下水从基岩山区接受降水或基岩裂隙 水 的补给 , 分别 向南或 向北径流 , 最终排泄于黄河 , 构
兰州 地下 水 动态 的因素 ,可归 纳 为 自然 和人 为 两
大 因素 。
松 散 岩类 孔 隙水 在 兰 州河 谷 盆 地 内广 泛 分 布 , 主
要含水层为卵石层 ,具有供水意义 的含水层主要分布
作者简介 : 孙秀娟 ( 1 9 8 1 一 ) , 女, 汉族 , 河北承德人 , 硕 士, 工程师 , 主 要 从 事水 工环 专 业 工 作 。
成 一个 完整 的地下 水循 环 系统[ 2 1 。 基 岩裂 隙水 主要分 布
省经济社会 的快速发展 , 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日 益突出 ,
地下水 作 为水 资源 的重 要组 成 部 分 , 在城 乡供 水 、 维 护
生态平衡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
兰州 市 区位 于黄 河谷 地 , 包 括 中部 的 断陷 盆地 、 西 部 的西 固区、东部 的城关 区 。兰州市 总的地势是南高北 低, 南部黄峪沟 、 雷坛河等沟谷地 带 , 海拔 1 8 0 0 ~ 2 0 0 0 m; 北 部安 宁堡 , 海拔 多在 1 6 0 0 m 左右 ; 中部为 黄河 谷地 , 海 拔在 1 5 2 0 m左 右 , 为城 市所 占据 。
裂隙 , 为地下 水 的赋存 提供 了场所 。
1 . 2 碎 屑岩 类孔 隙裂 隙水
主要分 布 在 黄河 以南 的丘 陵 山区及 高 阶地 基座 下
部, 主要含水层为中新生界红色砂岩和砂砾岩层 , 其中 有泥岩隔水层 , 构成层间孔隙裂隙承压水 。
1 . 3 松散 岩类 孔隙水
3 地 下水动态影 响因素
3 0
2 0 1 5年 ( 第4 4卷 ) 第 1 1 期
3 . 1 自然 因素
环 境 科 学
影响兰州测 区地下水动态的 自然因素很多 ,其 中 主要为水文因素和气候 因素。
3 . 1 . 1 水 文 因素
黄 河 流经 兰 州 断 陷盆 地 中部 ,是地 下 水 主要 补 给 源 之一 。黄河 地 表 水是 影 响傍 河 地 带地 下 水 动态 的主 要因素 , 影 响强度 与 距 地表 水 的 远近 、 地 质 岩性 和地 下
主要 分 布在 兰州 盆 地南 部 山 区 , 由前震 旦 系 、 奥 陶
系变质 岩 和下 白垩 系砂 岩 、砂 砾 岩 的风化 裂 隙 和构 造
采一 开采一 间歇性 开采 的 一个过 程 ,地 下水 径 流条 件发 生 了复 杂 的变化 [ 3 1 。水 源地 地下 水 开采 初期 , 黄河 南北 两 岸 的地下 水 分别 向黄 河 径流 ,因黄 河水 位 存 在年 内 和年 际变 化 , 黄 河 水 位较 低 时 , 地下 水 向黄 河 排 泄 , 而 黄河水 位较 高 时则 向地下水 补 给 。
图 1 × X号 监 测 孑 L 地 下 水 水 位 动态 曲线 图
4 . 2 渗 入 一开 采动态 类型
水埋藏深度等有关 。
马滩 、 崔 家 大滩 、 迎 门滩 等 邻 河 地 带 地 下 水 动 态 , 主要 受 黄河 水位 变 化 的影 响 。黄河水 位 的变 化 , 迅 速 地
1 地 下水 类 型
根据 地下 水 的赋 存条 件 ,兰州 市地 下水 可 分 为三 大类 : 一 是 基 岩裂 隙水 ; 二 是 碎 屑 岩类 孔 隙裂 隙 水 ; 三 是松 散岩 类孔 隙水 。
1 . 1 基岩 裂 隙水
河横贯断陷盆地中部 ,为地下水的补给提供 了良好的 条件 , 因而在兰州断陷盆地 的傍河地段地下水丰富 , 具 有 良好的开采利用价值 。 盆地 内含水层厚度大、 水质较
于南部 山区 , 以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为主 , 经过较短的径
流途 迳 ,并 以泉 的形 式 排泄 于 沟谷 ,转 而 补 给沟 谷潜 水, 并 以地 下潜 流 的形式 向黄 河方 向径流 。径流途 径 较 长 的 ,沿途 往往 转化 为 河谷 潜 水或 兰 州断 陷 盆地 地 下 水, 最终排 泄 于黄河 或被 开采 。 兰 州 断 陷 盆地 构 成 兰 州 市 区 主要 的 蓄水 构 造 , 黄
该 类 地 下 水 主 要 分 布 于范 家 坪 一 龚 家 湾 以南 的地 段, 该地 段地 下 水距 黄河 地 表水 较 远 , 地下 水 埋 藏深 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