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基本上是采用对话的形式,记录皇帝与岐伯等人的对话,以与岐伯的对话为主,基本上采用皇帝问,岐伯答的形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读书笔记,希望大家喜欢!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篇一由于文言文知识和医学知识的匮乏,确实读不懂《黄帝内经》,但仍然为她而着迷。

迷于书中所写的东南西北中,迷于她所写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迷于她所描述的肝心肺肾脾,以及书中的酸咸甘苦辛。

她告诉我,吃什么最健康: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既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认为的,牛奶为上品,鸡鸭鱼肉为好东西,同时告诉了我们各种食物都有它的季节,和饮食专家们所提倡的不吃反季节食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她告诉我们一年当中我们该怎么去生活: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也就是说春天我们就应该象植物发芽一样,让我们人体的气机生发出来;夏天,我们所有的阳气浮于体表,同时将一年中代谢所产生的垃圾通过汗液排泄出体外,所以我们夏天的消化能力就相对弱一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苦夏,夏天为什么容易拉肚子,为什么夏天吃多了雪糕不好,喝冰镇的汽水、啤酒不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万物开始收藏了,我们的身体也应该开始收敛了;冬天是闭藏的季节,植物都凋零了,很多动物都冬眠了,水都结冰了,我们也应该象那些动植物一样避开寒冷的冬天之气,这也是俗习中提倡冬令进补的原因,这时人体的阳气全都在体内,吃的东西比较容易消化和吸收。

她告诉我,人要想健康,要因天之序,也就是要遵循自然法则,遵循一年的四季之气,遵循每天的小四季。

人的健康在自己,你和自然的和谐程度越高,你也就越健康。

我为书中所写的一切而痴迷,相信随着对文言文理解能力的提高,我会有更深的理解。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篇二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长期以来,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感同身受。

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很多老师得了慢性病,比如颈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虽求医问药,也只能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

平时,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

学习黄帝内经笔记

学习黄帝内经笔记

读经典,需要细心地思维经典字里行间透发的深刻内涵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

学习经典,没有经过深入思维经典真义,仍会我是我,经典是经典,不能将经典化为自己的认知,人的思维力极为强大,程颢有言“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化中,通过深入思维,精思深思经典真义,才能将经典化为己有,对于经典的学习,很多重要内容都需要记忆背诵,如果仅是觉得意思明了,不加以背诵,适逢用时往往难以想起,若是熟记熟背,心中常常思维,往往原来不明了的地方在某一时刻豁然贯通了,若到用时,也会灵光闪现,自然涌出了,学习《黄帝内经》时,对于每一篇的篇题也都需要重视。

篇题也体现出重要的内涵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这里提出几个问题。

一、什么是上古天真?二、为什么是上古天真论放在素问的第一篇?虽然现行的素问版本篇章顺序我们不知道是否经过王冰调整,但即便是经过调整,也是经过缜密的思考后进行调整的,有其必然的道理在三、这一篇讲了上古圣人如何养生,圣人如何教下,以及真人至人寿敝天地,人年老有子无子的问题,却没怎么讲人生病治病的问题, 为什么作为医书,首篇介绍的不是疾病、不是治病,而是修道、生子的问题?这是传递了什么样的讯息?要了解这些问题,还真的需要“慎思之,明辨之”先看上古天真。

“上古天真”是指的在宇宙开辟之初的那一股真元之气,真元之气,这是我们中医的说法,如果用现代语言解说,就是宇宙化生的最初的那一股能量,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中讲:“鬼臾区曰:臣稽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

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

”太虚本来辽阔无边无际,无有一物(物指物质),但太虚中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能量,由太虚中汇聚起最初的元气,万物都由这股元气开始化生,直至“品物咸章”,不同品类的事物都彰显出来了,真是“一点动随万变,江村烟雨蒙蒙”这也正如《易经•彖传》所讲:“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第一章:导言1.1 引言在这个章节中,我将对《黄帝内经》进行简要介绍,包括它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内容概述。

1.2 作者简介介绍了《黄帝内经》的作者,包括黄帝和《内经》的其他作者。

1.3 出版时间说明了《黄帝内经》的出版时间和版本变迁。

1.4 内容概述概述了《黄帝内经》包含的内容和章节划分。

第二章:医学哲学2.1 医学哲学简介介绍了《黄帝内经》中的医学哲学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2.2 阴阳学说详细解释了阴阳学说的内涵和作用,以及它在医学中的应用。

2.3 五行学说解析了五行学说的核心理念,以及它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第三章:诊断与治疗3.1 诊断方法介绍了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的步骤和技巧。

3.2 治疗方法介绍了中医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疗法、针灸疗法和气功疗法等。

第四章:饮食调养4.1 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阐述了中医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包括饮食调节的五味、五谷杂粮的选择以及禁忌食物等。

4.2 膳食疗法介绍了中医的膳食疗法,包括根据体质调整饮食、药膳的烹饪方法和食疗方剂的制备等。

第五章:运动养生5.1 运动养生的意义解读了中医运动养生的意义以及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5.2 养生常识介绍了中医养生的常识,包括如何进行适度的运动、避免运动损伤等。

第六章:情志调摄6.1 情志与健康关系说明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调节情志以维持身心健康。

6.2 调摄方法介绍了中医的情志调摄方法,包括调节情绪、培养良好心态和修炼内功等。

第七章:附件附件一:《黄帝内经》原文摘录在该附件中,收录了一些《黄帝内经》的原文摘录,以供参考。

附件二:《黄帝内经》相关研究论文在该附件中,收录了一些与《黄帝内经》相关的研究论文,以供进一步阅读。

第八章: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文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包括法律定义、相关解释和引用的法律条款等。

---。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6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6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6下面再介绍一下《黄帝内经》的流传。

《黄帝内经》有两部书:第一部是《素问》《黄帝内经素问》这部书,虽然张仲景在写《伤寒杂病论》的时候,说《素问》和《九卷》(即《灵枢》),都是他重要的参考书,但是在流传过程中,古代的传抄、抄写、刻在竹板上,或者是用纸张,当然条件也比较差,传写当中经常有散失、有错乱,所以到唐代的时候,这个本子就比较乱了,多亏了唐代的王冰,号叫启玄子,你看他那个号就是到家的号。

这个王冰在唐代的宝应年间,他面对着残缺不全的《素问》的流传那个本,感觉的很苦恼,他到他的老师张公家里去,看到一本秘本,所谓秘本,密不外传之本。

他看到张公的秘本非常好,或者相对来说比其它流传本更好,他就以“张公秘本”作为蓝本,参校着其它的版本,作了整理、编次。

编次,编排次序,因为原来的篇目也比较乱,有的同一内容,两个篇名;有的同一篇名两个不同的内容;有的句子也念不通了,他需要以“张公秘本”为蓝本,参照其它的书、其它的版本作了很好的整理,所以这本书的名字叫《黄帝内经素问》又注明是王冰次注,就是王冰编排次序、加以注解。

本来就是原文,王冰现在有很多注解,(手举书)你看就是这个版本吧,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本子,上面这些大字就是《内经》的原文,下面这些小字就是王冰对这原文的注释,这是我们现在所能读到的《素问》,它就是经过唐代王冰整理的,所以王冰这个本子是有相当的权威性,除此之外没有完整的《素问》了。

尽管刚才我说《太素》杨上善比王冰还早,但是杨上善是把《内经》、《灵枢》、《素问》根据内容分类了,不是按原篇下来了。

现在我们能读到《素问》,应该感谢王冰。

王冰在他整理过程当中,有的地方念不通,他要改、还要注、还要整理,人家王冰在整理的时候,原来的字就是用黑笔、墨笔,他自己改的那个地方,他用朱笔,用朱砂的写成红字,表示说我很负责任吧,原来是这样,我改的,我就改成红字了,可是在传抄过程当中,这几百年下来,红字也给炒成黑字了,所以尽管我们现在看来有些字,原文的字可能是王冰改的,那是猜测,有的很明显知道是改的了,有些就看不出来,所以那些是红笔,王冰改的,那些是原文的,一时也分不大清楚了。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怎样学习《黄帝内经》?

张登本《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4怎样学习《黄帝内经》?一、就黄帝内经本身提出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的方法。

1、“三掌握”学习法。

《著至教论》专门讲研究如何学习和教学的收获,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道:广义而言,研究天地万物运行变化规律和理论法则方面的知识。

就医学而言,是专门研究《黄帝内经》当中所建构的医学知识道理。

为什么把“三知”称为“三掌握”?知:不是知晓、知道、了解的意思,此处是掌握、驾驭和控制的意思。

比如封建社会把一个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称之为知州,知府,知县等。

1)上知天文:包括宇宙的形成,天体的结构、日月星辰运转规律、历法等知识,要予以掌握,因为这些都是影响人类生存环境乃至人类的生命活动规律。

因此,运用运气理论来指导临床,就是这一方法的具体体现。

所以,学习《内经》对内经中涉及到的天文知识、地理知识、历法知识等的掌握都是属于上知天文。

2)下知地理:在此是指人类生存的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地域气候、地域当中动植物的分布等。

学习医学知识时,要对人类不同的生存环境予以了解,并把它运用到医学知识领域当中。

因为人类生存环境不仅是影响人的体质类型,影响治疗药物的选择,还是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3)中知人事:包括人的形体结构特征、生理病理特征、体质特征、以及机体对于各种治疗反应性的差异等,还包括影响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个人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变化等。

这些都影响着人类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类的健康。

2、“三结合”学习法主要见之于《素问》第三十九举痛论。

黄帝和岐伯交谈时明确指出“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两个验字和合字,其内涵是一致的,强调了一种应验结合的意思。

能做到这三结合,对医学道理来讲,就不会迷惑。

对医学道理中最重要的理论和医学技术能穷极它,彻底的掌握它、了解它,并能够予以应用,就是级的意思。

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_3

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_3

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

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

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

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来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

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2023年黄帝内经读书笔记2《黄帝内经》与《易经》、《山海经》并称中国古代的三大奇书,给后人留下了团团迷雾,至今仍神秘莫测。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黄帝内经读书笔记9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可是读书笔记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帝内经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1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典籍中,我们熟悉的常用的能称得上经书的很少:大学系统读过的就四本:《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神农本草经》,《难经》。

开始读这些经典时,发现读完一遍,或几遍后收获往往很少,很苦恼:读了中医经典却不知道怎样去运用,有时有这样的想法:中医是一门纯正的经验医学吗?是我们的古人在欺骗我们吗?前不久看报纸:发现中医药已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意思是不保护起来,就要面临进一步萎缩,淘汰甚至是消亡,且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院都不是在发展扩大,而是处于求生存的状态,在现代医学日益发达的时代,有这样傻傻的坚持下去的必要吗?中医到底是科学吗?为此,我曾扪心自问,科学是什么?衡量中医科学的标准是什么?现代科学是衡量中医是否科学的标尺吗?我想不是,最简单直接的证据便是:目前很多临床疾病现代医学无法治疗,可一放到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中医里面,疗效确实肯定,所以我不想去争论中医是否科学,中医的经典是否科学,在我的心里有一个对中医的定位和评价:能治好病就是科学。

怀着这样的信念,反复研读《黄帝内经》,把自己放到天地自然里,把人自然化、自然人化,把地球人化、人地球化,采用传统医学取类比像方法学习经典,反复揣摩,并把自己感悟到的理运用于临床,疗效明显提高,有时对于现代医学的疑难杂症,却能收到覆杯之效,对一些急诊病人,也效如桴鼓。

当然我们要辩证地看问题,在临床上碰到很多的疾病,疗效不肯定,有时甚至是石沉大海。

我想是我对中医经典的理解不够,并不是中医不能治愈该病。

下面请允许我把自己学习《黄帝内经》过程中对一些经文的感悟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1、《阴阳印象大论》篇云:惟圣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脏,六经为川,肠胃为海……2、《五运行大论》篇云:帝曰:地之下为否乎?岐伯曰: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帝内经》的读书笔记1《黄帝内经》与《易经》、《山海经》并称中国古代的三大奇书,给后人留下了团团迷雾,至今仍神秘莫测。

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史,从无解剖学这门学科。

《黄帝内经》不但清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而且对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学科做了精辟描述。

《黄帝内经》的很多论述,人们至今只知道其结果是正确的,当代人类科学还不能做出科学解释。

因此,有人认为《黄帝内经》与《易经》一样,其著述者有着比现代人更加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是大圣大智之人。

《黄帝内经》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要数其阴阳五行学说,他不但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化,也对世界现代科学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至今沿用的预测学,除来自《易经》外,很大部分均来自《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黄帝内经》一直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经典著作。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鼻祖,也是一部预测学的书,他告诉人们顺应自然法则,如何养生和避免灾祸。

“从金木水火土的衰旺生克,可以推知疾病的轻重,治疗的成败,确定五脏之气的盛衰,疾病的险夷,死生的日期”。

如肝主春木之气,如果一个人日干为甲乙,肝必旺盛,一生就不会患肝上的毛病。

若病在肝脏,到夏天就会痊愈;如果夏天好不了,到秋天就会加重;如果不死,冬天病情就会呈执持状态;次年春天,肝逢春木本气,病情就会缓解,如此循环往复。

《黄帝内经》“上穷天纪,下极地理,选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天地万物无所不包,涉及哲学、天文、地理、气象、兵法、社会、历法、阴阳等各个学科,其中的医学理论迄今才被西方医学论及,而且比西方医学更加高明。

《黄帝内经》是大圣大智之人的著作。

《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说法颇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读书笔记
《黄帝内经》在国学经典中的地位非常独特,它是一本以圣王命名的书。

这就意味着生命之学在我国古代文化当中,被认为是帝王之业,是大功德和大慈悲。

说到生命活力,我们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些词汇:魄力,精神,胆识,意志,聪明等,这些都是代表我们生命活力的词,代表我们领导力的词。

什么叫魄力?在中医里,魄是肺的神,肺的神明。

所谓"神"又是什么意思呢?神是精足了以后的外现。

所以"魄"是肺气足的体现。

而魄力的"力"就关系到我们的另一个脏器——肾。

在中医看来,我们的力量都来源于腰,都来源于肾。

所以,"有魄力"指的是肺和肾两个脏器的精气非常充足,所以做事才能气壮山河,才能够出大手笔。

而肺和肾这两个脏器在中医里又居于先天的范畴,关涉到我们的本能,所以我们说的魄力是学不来的,它是我们身体当中的本能的一种外现。

如果你魄力不够,只能说明你先天肺气不足,肾精不足。

在中国,许多人对中医常识都有一种耳熟能详的感觉。

比如说老百姓并不懂医学,但是他们每天都在运用一些医学方面的知识。

用古话说,这叫做"日用而不知",就是天天在用,却不知其中道理,介绍两个例子。

我们中国人练功的时候,我们打大自然太极时,第一个动作通常是"两腿分开,与肩同宽".那么先伸左脚和先伸右
脚有没有不同?中医认为,左肝右肺,左边为肝气,右边为肺气。

左边为肝,主血。

所以一定是先伸左脚,先开血脉。

因为血的运行比气的运行要慢,这样气血才能平衡。

为什么还要"两脚与肩同宽"?就是要打开大腿内侧的三条阴经,然后脚尖再微微内扣,大腿外侧的三条阳经也就随之开启。

如果两边阴阳经没有感觉,这个站立姿势对练功就没有任何意义。

为什么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夏天,我们的阳气全部浮越在体外,身体内部形成了一个寒湿的格局,人体的脾胃是最虚的,消化能力也是最弱的,所以我们在夏天要吃一些姜,古人还有一句话是"上床罗卜,下床姜".下床姜,就是当人起床以后,可以吃一些姜类的,温热的,宣发的东西,在中医里,生姜经常来入药的,它是助阳的,助生发的。

所以可以吃一些姜来使你的阳气更加振奋。

冬天的时候,我们的阳气全部收敛了,身体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内热的格局,"上床萝卜"就是指在晚饭时应该多吃萝卜,因为萝卜是顺气的,它能够增强人的消化能力,让人在夜里有一个很好的睡眠。

这些道理,我们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领悟到的。

所以,日常生活中,只要把这些细节问题都掌握了,身体的很多问题都能解决。

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种养生之道。

简单的说就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锻炼身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