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造山作用及造山带

3
旅游资源
造山带形成的自然景观和地质遗迹具有很高的观 赏价值和科学意义,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05
CHAPTER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的科学研 究方法
地质调查与观测
野外地质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和测量,了 解造山带的岩石组成、地 层结构、构造特征等信息。
岩石学研究
对造山带的岩石进行详细 分类、描述和实验分析, 探究其形成和演化过程。
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造 山作用分为多种类型,如根据形 成原因可分为板块构造造山和地 壳运动造山等。
造山作用的重要性
塑造地表形态
生态系统分布
造山作用是地表形态形成和演化的重 要过程,它决定了地表的山脉、高原、 平原等地貌特征。
造山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分布和演化也 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气候 条件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系统。
山带。
造山带的演化过程
初始隆起
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地壳开 始发生隆起,形成初始的山脉
。
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
随着地壳的隆起和变形,岩浆 活动和变质作用逐渐加强,形 成各种类型的岩浆岩和变质岩 。
构造变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造山带经历 更强烈的构造变形,如褶皱、 断裂等,进一步塑造山脉的形 态。
侵蚀与剥蚀
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作用 ,山脉逐渐被剥蚀和降低,形
法,对古环境进行高精度重建,揭示环境变化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
响。
深化对地球动力学过程的理解
地壳动力学
深入研究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活动等地球动力学过程,揭 示地壳运动对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影响。
上地幔动力学
利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上地幔的结构和流动状态,了解上地幔动力 学过程对地壳运动的制约作用。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

秦岭造山带的认识杨德飞(资工072班 200707333)摘要秦岭造山带由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所构成,即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主造山时期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的陆内断陷与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
它们反映着秦岭带三个主要演化时期,在不同构造体制下的三种不同的基本地壳物质组成与结构。
它们记录着秦岭造山带长期发展历史中的不同演化阶段的多种造山作用及其不同动力学机制的丰富信息。
主题词秦岭造山带构造地层单元板块构造演化秦岭是一条具有复杂的地壳组成和结构,经历长期不同构造体制演化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
它现今的基本构造岩石地层单元虽因经历多次构造变动、消减作用、逆掩推覆和剥蚀,致使有很多残缺,但仍是秦岭造山带形成和演化的最真实纪录,故研究其构造岩石地层单元的特点及其构造性质,对探索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成因和动力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迄今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证明,其形成和演化可概括为三个主要演化时期:1.晚太古代一早中元古代古老结晶基底和过渡性浅变质基底的形成阶段;2.晚元古代一中三叠世板块构造和板内垂向增生构造复合的主造山作用时期;3.中新生代后造山陆内构造演化时期。
现今秦岭造山带的组成和结构是长期构造发展的产物,现今秦岭的基本构造格架是由主造山作用奠定的,其中包容先期残存构造和后期陆内造山的强烈迭加改造。
秦岭造山带的南北边界在不同演化阶段有不同的变化,现今的边界如图1的F,和Fl。
按此边界,秦岭造山带主要构造单元依据商南一丹凤(下简称商丹)(SF,)和勉县一略阳(下简称勉略)(SFZ)二个断裂构造带(原秦岭的两个板块主缝合带),可划分为三块(图1):华北地块南缘(I,即原华北板块南缘),扬子地块北缘(l,原扬子板块北缘)和其间的秦岭地块(l,即原秦岭微板块),进而可细分出八个构造带(图l)(张国伟1993)。
秦岭复合造山带地表出露三大套构造岩石地层单位,即 1.二类不同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系(Ar一Pt1一2);2.主造山作用(R3一TZ)期间受板块构造和垂向增生构造控制的相关构造岩石地层单元;3.中新生代后造山期在陆内断陷、前陆和后陆盆地沉积及广泛的花岗岩浆活动形成的构造岩石地层单元。
秦岭造山带松树沟元古宙蛇绿岩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呈 不 同形 态 和 规 模的压 扁 透镜
体产于 变质橄榄岩中 , 一般分布
在 主 岩体接 触带 以下 约
米
范围内
呈 不 同规模的板状体或脉状体 产于变 质橄榄岩 中
岩石 结构 和构造
糜棱 结构 、 残 碎斑状 结构 、 粒状 变晶结构 局 部超 糜棱结构 , 叠 加脆性变形结构 。 透 入 性 面理 、 橄榄石和辉石 的拉伸线理 , 变质 矿 物生 长线理
地慢部分熔融残余成 因 的岩石 。 根据纯橄榄岩在数量上的绝对 优势 。 含 工业铬铁矿 以及 普遍
缺 失单斜辉 石 的基本事实 , 结 合有 关 实验 资 料 , 推 断本 区变质橄榄 岩 的部分 熔融 程 度高 达
左右 , 比绝大 多数方辉橄榄岩型
和二辉橄榄岩型
蛇绿岩
,
」的部分 熔 融 程度 更 高 。 实 验 表 明 , 当部 分 熔 融 程 度 达
镁 橄 榄 石 、 顽 火辉 石 、 铬 尖 晶石 橄榄石 。一 写一 环 铬 尖 晶石
一
橄 榄 石 、 铬 尖 晶 石 顽 、 火辉 石
橄榄石 。
一
铬尖晶石
,一
橄榄石 、透辉石 、铭尖 晶石
橄榄 石 。一
一写
透辉石
一
地球 化 学
一
一 一
写 洲
一
一 一。
。
写 一 。, 一 一
一 一
一
,
成矿性
— 冶 金 级
或脉状岩体被夹裹在地慢残余纯橄榄岩 中 图 , 多数位于 岩石学莫霍 面 以 下约 米 范 围
内 , 接触 界线截然 。 由于地慢塑性变形 和 重结 晶作 用 , 两 类堆 晶岩均 发育变晶结构和 残余斑
秦岭造山带东段的构造发展演化及金、银、铜的成矿关系

图 1 秦岭造山带构造单元及金、银、铜矿床(点)分布
岩相。分布于扬子地块中部的川中基底的磁场特征 与其周边磁场特征明显不同,且具有华北基底太古
收稿日期:2017-11-04 基金项目:河南省卢氏县羊角山钼矿预查(豫财[2011]36) 作者简介:戴帅军(1984-),男,河 南 永 城 人,工 程 师,研 究 方 向:地 质 找 矿,手 机:13838392567,E-mail:22866638@ qq. com.
!!!&&
!!"&&
!!$&&
!!#&&
$%
&&
-.
!"# $%
&'
(' &+
$# &&
EF $" #" !$
/0 12
;#
$$
<2
&&
AB #$
,'
!
34
9: !" 67
9'
='
$% && )*
$# && 5' $$ 84 &&
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

1000-0569/2011/027(03)-0657-71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胡健民1孟庆任2陈虹1武国利2渠洪杰1高卫1陈文3HU JianMin1,MENG QingRen2,CHEN Hong1,WU GuoLi2,QU HongJie1,GAO Wei1and CHEN Wen3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Ar-Ar同位素实验室,北京1000371.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2.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3.Ar-Ar Isotope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010-12-01收稿,2011-02-25改回.Hu JM,Meng QR,Chen H,Wu GL,Qu HJ,Gao W and Chen W.2011.Tectonic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 of Ningshan Faul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Qinling Orogen.Acta Petrologica Sinica,27(3):657-671Abstract Ningshan Fault is a large-scale WE-trending fault in Qinling Orogen.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left-lateral shear zone exhibit abundant ductile shear fabrics of earlier stage which were superimposed by a late brittle deformation.40Ar-39Ar ages on syn-deformational and syn-metamorphic minerals from the Ningshan Fault confirmed that the early ductile deformation occurred during 169 162Ma and was formed in the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in the period of post-collision of Qinling Orogen.Existing of this left-lateral shear zone indicates that the tectonic belt of South Qinling Orogen may be sub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unites before Middle-Late Jurassic.Some metamorphic rocks of old basement crops out on the NW side of the Ningshan Fault and were intruded by many Mesozoic granitic plutons;on the SE side of the fault,however,dominant Meso-and Neo-Proterozoic low-grade metamorphic volcanic rocks and metasediment was intruded by basic and alkalic dykes of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Paleozoic.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large-scale left-lateral shear movement occurred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margins of Yangtze block in the Late-Middle Jurassic to the Early Cenozoic,which may be connected with the clock-wised rotation of the block in that time.Key words Qinling Orogen;Ningshan Fault;Daba Mountain;Yangtze block摘要宁陕断裂是秦岭造山带内部发育的一条近东西向区域性断裂。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秦岭构造带在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据着突出地位。
它对于八十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关于大陆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索大陆造山带地质演化规律的重要地区。
一晚太古宙统-克拉通地块的形成和早元古宙的分裂,古秦岭构造带的初始形成现今秦岭带内部及其南北两侧相邻地块边缘地区,目前确认和基本认为是太古宙的岩系主要有:华北地块南缘基底中的安徽蚌埠地区的下五河群、霍邱群,河南与陕西的太华群、登封群,山西中条山的氵束水群等;杨子地块北缘的大别群,黄陵地块的崆岭群结晶杂岩系,乃至川中地块的基底部分。
1、华北地块南部晚太古宙地壳组成华北地块南缘紧邻秦岭构造带,其古老基底是华北地块统一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太古宇和下元古宇组成。
概括本区晚太古宙地壳主要由二类地体构成,即位于本区北部的以登封群为代表的花岗——绿岩区和南部以太华群为代表的高级片麻岩区,二者以逆冲推覆断裂相邻接,共同组成华北地块南部太古宙统一地块。
登封花岗——绿岩区和太华高级片麻岩区以鲁山——午阳一带的青草岭断裂为标志,表现为一种逆冲推覆构造关系,沿古老的青草岭断裂太华群可能叠置在登封群之上。
现今太华高级区成为华北地块古老基底出露的最南边界,但并非是华北地块太古宙时古老陆壳的南界。
2、扬子地块北缘的太古宙地块大别地块核部出露大别群,它是一套经多期变形变质的复杂结晶岩系,变质达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
其岩石组合、构造变形,近似太华群的组成与构造特征。
大别群出露区的区域磁场特征与华北地块太古宙基底的高值正异常场十分相似。
据新近同位素年龄结果看(最大年龄数据在25~29亿年左右),其形成时代为晚太古宙较为合适。
黄陵地块位于杨子地块中部。
崆岭杂岩系岩层中有28.5亿年,(U—Pb一致线)同位素年龄,岩石组合具有孔兹岩建造的基本特征,古构造也表现为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类似于太华群,属晚太古宙。
3、关于秦岭构造带内的太古宙岩系。
秦岭群是秦岭构造带内变形最复杂、变质最深又很不均一、岩浆活动剧烈的一套中深变质杂岩系:其南北两侧均为复杂断裂系所夹持,呈巨大透镜状岩块断续成带分布,绵延千公里,纵贯秦岭带。
(完整word版)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 - 副本

秦岭造山带的发展史1 秦岭造山带的基本特征秦岭造山带是一个复杂的造山带,其基本特征可归纳为:(l)整个秦岭造山带基本上是沿秦岭山脉近东西向延伸,但向东至大别山附近被郊庐断裂带错开,分割成东西两个段落.其东段北部被左旋平移近500km至胶南地区,即为现有的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南部为宁镇造山带,西段则为大家一般所指的秦岭造山带。
(2)横向上,造山带由陆块和其间的结合带组成东西分带和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郑庐以西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商舒逢合线一秦岭地块一勉略逢合线一扬子板块;以东由北至南分别为华北板块一大别一胶南造山带一下扬子地块一宁镇造山带一扬子板块。
(3)历史演化上,“吃”一“碰”一“扛开”的模式较简明地反应了秦岭造山带的整个演化历程,按照这一模式,秦岭造山带是在秦岭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首先是洋壳向华北板块不断单向俯冲,即“吃”;洋壳俯冲完之后,便发生板块碰撞,即“碰”;碰撞之后,伴之而来是强烈的干挤使造山带产生向北和向南的对称逆冲推覆,即“扛上开花”。
2、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北缘发生分裂,在秦岭洋中形成一独立的大陆地块。
之后,该地块由于“郑庐转换断层”的影响而被错开成东西两个部分,西部为秦岭地块;东部为下扬子地块。
从古生代末期开始,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相向运动,秦岭洋洋壳向华北板块单向俯冲,至早中生代,下扬子地块先于秦岭地块与华北板块发生碰撞造山作用,并使华北板块沿“郑庐转换断层”破裂,随后,由于扬子板块的碰撞造山作用,北面进一步左旋平移造山,形成北缘大别一胶南造山带,后缘则在扬子板块与下扬子地块的碰撞结合部形成宁镇造山带。
由于郊庐以西的西秦岭造山带地处华北和扬子两板块的中部,强烈造山作用使夹持于两板块间的秦岭地块大规模压缩、上隆剥失等,因而现残留的仅是变形和变质都十分强烈并呈狭长带状的地块。
郑庐以东,由于位处华北,扬子两板块边部,挤压应力相对较弱,而且挤压应力大部分被沿邦庐断裂大规模的平移作用所消耗,因此,下扬子地块变形较弱,保留下来的块体也较大,造山作用也较弱.“郑庐转换断层”在转变为郊庐平移断层过程中,南部由于受扬子板块的限制与掩盖,因此,邦庐断裂带便于大别山南缘突然中止。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

秦岭构造带的形成及其演化秦岭构造带在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中占据着突出地位。
它对于八十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关于大陆地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探索大陆造山带地质演化规律的重要地区。
一晚太古宙统-克拉通地块的形成和早元古宙的分裂,古秦岭构造带的初始形成现今秦岭带内部及其南北两侧相邻地块边缘地区,目前确认和基本认为是太古宙的岩系主要有:华北地块南缘基底中的安徽蚌埠地区的下五河群、霍邱群,河南与陕西的太华群、登封群,山西中条山的氵束水群等;杨子地块北缘的大别群,黄陵地块的崆岭群结晶杂岩系,乃至川中地块的基底部分。
1、华北地块南部晚太古宙地壳组成华北地块南缘紧邻秦岭构造带,其古老基底是华北地块统一基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太古宇和下元古宇组成。
概括本区晚太古宙地壳主要由二类地体构成,即位于本区北部的以登封群为代表的花岗——绿岩区和南部以太华群为代表的高级片麻岩区,二者以逆冲推覆断裂相邻接,共同组成华北地块南部太古宙统一地块。
登封花岗——绿岩区和太华高级片麻岩区以鲁山——午阳一带的青草岭断裂为标志,表现为一种逆冲推覆构造关系,沿古老的青草岭断裂太华群可能叠置在登封群之上。
现今太华高级区成为华北地块古老基底出露的最南边界,但并非是华北地块太古宙时古老陆壳的南界。
2、扬子地块北缘的太古宙地块大别地块核部出露大别群,它是一套经多期变形变质的复杂结晶岩系,变质达角闪岩相,局部为麻粒岩相。
其岩石组合、构造变形,近似太华群的组成与构造特征。
大别群出露区的区域磁场特征与华北地块太古宙基底的高值正异常场十分相似。
据新近同位素年龄结果看(最大年龄数据在25~29亿年左右),其形成时代为晚太古宙较为合适。
黄陵地块位于杨子地块中部。
崆岭杂岩系岩层中有28.5亿年,(U—Pb一致线)同位素年龄,岩石组合具有孔兹岩建造的基本特征,古构造也表现为多期叠加变形特征,类似于太华群,属晚太古宙。
3、关于秦岭构造带内的太古宙岩系。
秦岭群是秦岭构造带内变形最复杂、变质最深又很不均一、岩浆活动剧烈的一套中深变质杂岩系:其南北两侧均为复杂断裂系所夹持,呈巨大透镜状岩块断续成带分布,绵延千公里,纵贯秦岭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摘要2关键词2Abstract2Keywords3引言31、秦岭造山带简介3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4 2.1 扬子板块42.2 华北板块42.3 下扬子板块4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53.1 造山运动6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63.2.1 俯冲造山作用73.2.2碰撞造山作用73 2.3 陆内造山作用73.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84 总结9参考文献9浅谈东秦岭造山带及其形成过程学生姓名:孙淑艳学号:20095081219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指导教师:王义民职称:教授摘要:依据相关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并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仅是扬子和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几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
它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
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是三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
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下扬子板块Abstract: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orogenic role that rather than the past, is only the yangzi and north China two 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ic role, but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in between these two and gripping the qinling plot and the yangzi plot under several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It is after three various tectono-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orogenic belts. Its main orogenic role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three plate with two cut along the collision, experienced a long subduction of complex orogenic process. From the rift tectonic plate tectonic system for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expansion, dive the collisions, reflect the qinling long-term in tethys, many continental crust tectonic domain block group of separation and collage, hyperplasia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and form, also show is in both ancient mantle dynamics and leads to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of change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and continent dynamics mainland.Keywords: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Yangtze plate; The north China plate; Down the Yangtze plate引言秦岭横越中国甘肃、陕西、河南诸省,是一条东西走向山链的中间地段。
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的三叠纪时代,是我国东部天然地质分界线,它的形成演化机制也是认识中国东部大陆形成演化历史的关键,尤其是近年来在其附近发现了柯石英和金刚石,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并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和兴趣。
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由于秦岭造山的特殊作用,并且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对于秦岭的形成过程众说纷纭。
1、秦岭造山带简介秦岭——大别造山带又称中央造山带。
包括秦岭、大巴山、米仓山、大别山和积石山以北的广大地区。
大致以徽成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为界可把造山带沿走向分为三段,分别称为西秦岭、东秦岭和桐柏——大别山造山带。
秦岭——大别山是一个大陆碰撞型造山带,由华北地台南部大陆边缘(北秦岭带)、扬子地台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带)和位于其间的包含古洋壳残余的对接带组成。
华北地台南缘的演化始自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熊耳群火山岩自北向南由陆相变为海相,指示当时的被动陆缘是向南倾斜的;早古生代时出现蛇绿岩系和火山弧系,显示洋壳已在消减。
扬子地台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历史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其地层类型与扬子地台相同,如南华纪的冰碛层、下寒武系中的石煤层等,沉积深度从南向北增大。
南北大陆边缘之间的对接带沿天水、商县、桐柏、金寨一线分布,出露了蛇绿岩系和混杂堆积带。
泥盆系复理石位于其南侧的前陆盆地中。
洋壳的闭合是一个穿时过程,在东秦岭至大别山段,南、北大陆在泥盆纪对接,石炭纪海陆交互相煤系为最老的未变质盖层。
西秦岭下,中三叠统仍为巨厚的海相复理石,上三叠统才是陆相磨拉石。
石炭纪以后秦岭造山带东段仍持续板内汇聚作用,使地壳缩短、增厚,中生代出现陆相磨拉石,并广泛发育指向两侧克拉通方向的薄皮逆冲—推覆构造系统。
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2.1 扬子板块扬子板块是指西部以康滇古陆、汶茂深大断裂,北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为界,东南以江南古陆为限的古扬子板块。
扬子区在中、新元古代时期形成的一些似盖层沉积到了晋宁运动时期逐渐稳定,沉积地层全部褶皱, 扬子板块的绝大部分地区达到相对固结, 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
从震旦纪形成稳定沉积盖层以来, 经历了加里东构造运动、华力西——印支构造运动、燕山构造运动以及喜山构造运动,由于其大地构造条件、动力机制不同,表现出在构造运动形式、沉积组合特征等方面的不同特征。
2.2 华北板块在华北板块形成的早太古宙代,表壳岩零星出现,中太古宙代时期沉积岩类遍布全区,代表表壳岩分布的沉积厚度明显增大。
晚太古代沉积岩比例明显增大,表壳岩已广布于华北地区。
花岗岩侵位规模逐步增大,硅铝壳不断扩大、增厚,至晚太古代末期,硅铝壳已初具规模,形成华北板块的雏形――陆核。
古元古代陆核经历了拉张裂陷——闭合抬升及大量花岗岩体侵入,吕梁运动使初期分裂的陆核重新拼接,并使地壳进一步固结,原始板块最终形成。
中元古代,在华北板块范围内形成燕山海槽、南接秦岭海槽、胶辽深海槽三个沉淀区,并形成成熟较高的陆源碎屑——似盖层沉积。
中元古代末期芹峪运动使华北地区整体抬升,至新元古代沉积范围缩小,厚度变薄,沉积稳定,华北陆块正式形成。
2.3 下扬子板块下扬子地块基底以东海群、肥东群、海洲群和张八岭群为代表,主要是一套变质岩,时代为元古代,盖层发育较全,从震旦系到第四系均有沉积,从沉积建造分析,与华北板块具有明显的区别;与扬子板块相比,其沉积建造相似,但也存在较大不同,一些资料显示,下扬子区曾经与扬子和华北相分离(见图4),基于上述特征,一些学者曾将它划分为地体。
但和以西的“秦岭地块”相比,下扬子地块基底与大别群、红安群和空岭群相同,盖层也相似,因此完全可以认为,下扬子地块曾是作为“秦岭微板块”(包括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的组成部分,都是从扬子板块北缘分离出来的大陆地块,且分离的时间为早古生代,只是由于受秦岭洋近南北向转换断层的影响,这一大陆地块才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
图1 华北板块、扬子板块、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的古纬度曲线图图2 下扬子区及邻区地质构造图Ⅰ为华北板块;Ⅱ为扬子板块;Ⅲ为下扬子板块;Ⅳ为秦岭地块;F1为郯庐断裂带;F2为五莲——青岛断裂带;F3为长江——常州断裂带;F4为商舒断裂带;F5为勉略断裂带.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从上述秦岭各构造板块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地理分布(如图2)。
下面主要根据华北板块(北秦岭)与扬子板块(南秦岭)的结合带——商丹缝合带及邻区研究,论述秦岭造山带的形成。
3.1 造山运动板块构造出现之前,“造山运动”被定义为一个改变岩石组构的幕式过程。
Sengor在“板块构造学和造山运动”中对造山运动概念的起源、含义的演变进行了讨论, 认为造山运动是一个用以表征会聚板块边缘所有地质过程的集合名词。
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 当板块碰撞造山结束后, 会聚板块边界在其后的相当长时间内, 构造作用(挤压、拉张和走滑)仍在持续。
广泛的板内变形和板块内部沿着早期会聚边界继发的造山作用, 已被证明是板内变形的一种重要机制。
如果说大规模的形成宏伟山脉的板内构造作用不是造山运动, 那么又会是其他的什么呢?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根据上述对秦岭各大陆块形成的介绍可以推知,现代秦岭山脉主要是中新生代陆内造山的产物, 而秦岭造山带的历史则至少可以追溯到早元古代。
在长期演化过程中, 秦岭岩石圈经历了多种构造体制的转换和多次造山运动的影响。
秦岭造山作用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与板块俯冲有关的造山作用、受板块碰撞控制的造山作用和陆内造山作用。
其中, 碰撞造山作用可进一步分为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作用。
3.2.1 俯冲造山作用秦岭地区俯冲造山作用以扬子板块向北俯冲,导致北秦岭南缘发生造山为代表。
扬子板块向北俯冲的时代主要发生在奥陶2志留纪, 俯冲作用的时间上限应当不晚于泥盆纪晚期——早石炭世。
俯冲造山的发育程度与洋盆的大小, 一般呈正相关关系。
秦岭南部勉略小洋盆和北部二郎坪弧后盆地的关闭虽然伴随一定程度的俯冲作用, 但由于洋盆规模较小, 俯冲造山作用不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