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
秦岭地质概况

秦岭及邻区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区域地质概况区域现今的地壳结构构造和地表地质面貌是地质历史过程长期复杂演化的综合结果,经历了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体制的演变,是多元多源地球动力学作用的产物,既主要受控于全球统一动力背景及其派生的区域动力作用,也不能排除可能是区域局部特殊动力作用所致,具有十分丰富的地质信息。
因此,在区域地质研究中首先要充分重视研究区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不仅避免“坐井观天”之弊,而且又能获取区域地质共性和差异性信息,为客观研究认识区域地质特征和形成演化奠定基础。
(一)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在现今的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它东邻俯冲的太平洋板块及其俯冲带,南接印度板块及与欧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图2-1),恰处于欧亚板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三大板块交汇的特殊区域,构成了中国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制约着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和板内构造作用,并控制着中国大陆南、北有别,东、西差异显著的地质结构和构造面貌(图2-2)。
图2-1 全球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中国大陆(引自金性春,1984)1.离散边界;2.转换断层;3.俯冲边界;4.碰撞边界从地质历史角度分析,显生宙期间,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依次受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动力学体系控制。
在其作用和影响下,形成了以海西造山为主旋回的古亚洲构造域;以燕山造山为特征的环(滨)太平洋构造域和以喜马拉雅造山为标志的特提斯构造域(任纪舜等,2000,图2-3),经历不同时期的构造过程(表2-1),与其相应,形成中国西部以东西向构造为主,中国中东部在东西向构造基础上,叠加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构造的复杂叠置的构造格局,铸成现今的地壳结构和地表地质面貌。
在全球构造格局中,中国大陆显生宙构造突出显示古亚洲构造域的小陆块群的复杂聚合、增生形成统一古大陆,并在此基础上,环太平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叠加改造的强烈活动性。
在全球古陆块和造山带分布图上,中国大陆内的小型古陆块的发育表现得尤为显著(图2-4),表明中国大陆地壳结构有别于世界其他大陆的独特性。
秦岭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及优势矿产成矿规律ppt课件

07
第六章秦岭成矿带成矿系列 及成矿区带划分
14
第六章秦岭成矿带成矿 系列及成矿区带划分
观 第一节成矿区带划分 观 第二节成矿系列和成矿谱
系 观 第三节成矿远景区和重点
勘查区 观 第四节成矿区带成矿背景
各论 观 第五节秦岭成矿带主要矿
种资源潜力分析
15
08
第七章关键地区区域成岩成 矿作用解剖
202x
秦岭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及优 势 矿 产 成 矿 规 律( 赵 东 宏 等 著)
演讲人 202x - 11 - 11
1
01 前
言
2
前言
3
02 第 一 章 区 域 成 矿 地 质 背 景
4
第一章区域成矿地 质背景
第一节区域地层及含矿性 第二节岩浆作用及成矿 第三节火山作用特征及成矿 第四节区域变质作用 第五节区域构造特征
5
03
第二章区域物、化、遥特征 及其成矿意义
6
第二章区域物、化、遥 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第一节区域地球物理、遥感影像 特征 第二节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7
04
第三章中生代中酸性岩浆作 用及其成矿
8
第三章中生代中酸性 岩浆作用及其成矿
第一节印支期花岗岩质岩浆作用 时空分布特征 第二节燕山期花岗岩质岩浆作用 时空分布特征 第三节印支-燕山期花岗岩与成 矿关系
16
第七章关键地区区域成 岩成矿作用解剖
第一节选区及依据 第二节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第三节调查区地质特征 第四节矿产特征及成矿潜力
17
09 第 八 章 区 域 找 矿 方 向 及 部 署 建议 18
第八章区域找矿方 向及部署建议
第一节找矿方向 第二节找矿工作部署建议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动力学模型_来自大地电磁测深的证据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10月,第34卷第5期,Oct.,2004,V ol.34,N o.5Journal of N orthwest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 收稿日期:200321122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40234041,49732080) 作者简介:程顺有(19532),男,陕西南郑人,西北大学副教授,从事地球物理与大陆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动力学模型———来自大地电磁测深的证据程顺有,张国伟,刁 博(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摘要:目的 建立秦岭造山带的岩石圈动力学模型是探索大陆动力学的前沿问题。
方法 以地质和综合地球物理资料为约束,在对秦岭造山带东、西两段电性结构对比分析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
结果 自中新生代以来,尤其是晚白垩世之后华北和扬子两地块向秦岭造山带持续陆内深俯冲作用,导致南秦岭岩石圈强烈向北挤入,秦岭造山带的后陆冲断褶带和北秦岭厚皮叠瓦逆冲带,现今处于以岩石圈叠置加厚的构造作用为主与拆沉作用初始发动并存状态;南秦岭正在经历拆沉-底侵的物质再循环作用,佛坪和南阳-邓县之间可能发育新的地幔柱;在造山带北、南深部边界与内部不同岩石圈块体之间还伴随不同性质的强烈走滑作用,导致物质的侧向传输。
结论 秦岭造山带现今深部动力学状态直接制约着今后大地构造、气候和地表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潜在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秦岭造山带;低阻层;动力学模型;岩石圈;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P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4Ⅹ(2004)0520591205 秦岭造山带的特殊大地构造位置和独特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地球科学家的广泛关注[1~3]。
尤其是晚海西-印支期陆2陆斜向穿时碰撞、缝合与造山之后,中新生代复合叠加了强烈的逆冲推覆、平移走滑和隆升与塌陷等一系列陆内造山作用,对秦岭造山带进行了强烈改造。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南秦岭大巴山北缘构造变形与区域构造演化

南秦岭大巴山北缘构造变形与区域构造演化大巴山位于秦岭造山带南部,被认为是华北、扬子板块碰撞带前陆逆冲推覆构造带。
大巴山构造带北缘的重要边界断裂--安康断裂是南秦岭逆冲推覆构造带中发育的一条北西-北西西向区域性断裂,与秦岭造山带走向近于一致。
本文选取了安康断裂包络面紧闭部位的桂花乡-坝河乡地区进行详细野外构造变形特征调查工作。
通过详实的野外及室内显微镜下研究,得出大巴山北缘区域性主导的北倾南倒推覆构造、透入性叠加面理与韧性剪切带为区域内部主要变形特征。
结合研究工作区边部的平利、凤凰山以元古界火山岩系为核心抬升形成的穹窿构造,本文重点研究坳陷盆地中区域性的伸展构造和逆冲推覆构造。
研究表明,安康断裂附近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北缘地层,早古生代以来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叠加变形过程。
安康断裂以北的断陷盆地中发育近东西向伸展构造机制下的顺层剪切褶皱F1与透入性面理S0//S1及剥离性质的韧性剪切构造为代表的岩石构造变形(D1),于寒武-奥陶系岩层中显著发育。
伸展机制下造成复合围绕以中上元古界火山岩系为核心的穹窿构造(平利牛山、安康凤凰山)。
在安康断裂以南断陷盆地中,逆冲推覆(D2)变形主要表现在志留系梅子垭组地层前陆冲断褶皱带中发育叠瓦状逆冲断夹块阶坪式的褶皱,以及地层中千枚岩强烈挤压收缩体制下发生的纵向构造置换。
安康断裂北段夹于多条次级逆冲断层之间的挤压变形构造(D2)是北大巴山主期变形产物。
本文通过EBSD技术对构造变形岩石石英C轴组构分析和运动学涡度计算,揭示出至少存在两个阶段脆韧性变形作用的叠加。
同构造低温变质白云母40Ar/39Ar年龄显示,安康断裂在印支运动早期(约230 ±1.6Ma)存在一次强烈的构造活动。
结合前人的年代学及大巴山弧形断裂的构造演化模式模拟,推断出230Ma可能代表主期南向推覆作用的起始时间。
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对大巴山的研究,探讨了南秦岭的演化历史,为区域构造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新依据。
浅地震剖面揭露南秦岭隐伏断裂特征——以丹江断裂为例

浅地震剖面揭露南秦岭隐伏断裂特征——以丹江断裂为例林松;王薇;李媛;周欣;廖武林【摘要】采用浅层地震反射勘探方法对南秦岭构造带内丹江断裂进行地球物理勘探,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获取包括断裂在隐伏区的几何展布形态、上断点埋深及断层性质在内的高分辨率浅地震剖面;对部分测线的地震剖面成果与钻孔资料进行对比验证解译.研究表明,浅地震反射对该区域隐伏探测行之有效,该方法可为隐伏活动断层探测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9(039)003【总页数】6页(P221-225,230)【关键词】南秦岭构造带;隐伏断裂;浅地震反射;丹江断裂【作者】林松;王薇;李媛;周欣;廖武林【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武汉地震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震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市洪山侧路40号,430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3秦岭经历了复杂的演化过程,是陆内典型的复合造山带,为贯穿中国大陆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1]。
秦岭造山带以商丹、勉略缝合线为界,由北向南依次分为北秦岭构造带、南秦岭构造带和扬子板块北缘构造带[2](图1)。
南秦岭构造带是3个构造带中地质结构比较复杂的构造带[3],前人对该区域板块构造运动及演化的研究较多,但秦岭结束板块构造运动转入陆内构造运动后,在造山过程中形成的沉积盖层以及断裂展布有何特点尚不清楚[1]。
15秦岭-大别造山带

宽坪群
2. 震旦纪—早奥陶世阶段
商丹缝合带中除了有中新元古代蛇绿 岩外,还存在早古生代蛇绿岩块 ( 447 - 3 5 7 Ma) 和 俯 冲 型 的 花 岗 岩 (444Ma),说明这一阶段沿商丹带又 拉开形成洋盆。
469.7±7Ma
6
点数
5 4 3 2 1 0
QL01T01 (N=35) ICP-MS SHRIMP
4. 三叠纪阶段
高压、超高压兰片岩、榴辉岩以及古地磁 证据表明,秦岭全面陆陆碰撞造山发生在中晚 三叠世,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依次沿勉略带 和商丹带向北俯冲碰撞,最终形成造山带。秦 岭—大别洋的闭合由东(中晚三叠世)向西 (中侏罗世)呈剪刀差式进行。 随着古生代陆块的漂移、重组,东欧地台、 西伯利亚地台与塔里木地台、华北地台、扬子 地台联成一体,于是古亚洲大陆形成。
439.5±9.5Ma 427.7±7.5Ma
(据陆松年)
干岔口群火山岩
3.中奥陶世—二叠纪阶段
该时期勉略洋盆开始打开,在勉略洋与商 丹洋之间分离出秦岭微板块。此时秦岭微板块 向北俯冲形成一系列俯冲型花岗岩,形成活动 大陆边缘,勉略带由于拉开成洋盆形成被动大 陆边缘。 在晚泥盆世—石炭纪时期,商丹带在太白 山、宁陕一带首先发生初始点碰撞,形成俯冲 碰撞型花岗岩。由于俯冲速度较慢,此时没有 发生造山。
秦岭—大别山造山带经历了四个构造演化阶段: 1.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期阶段 中元古代时期以古老陆块的扩张裂解作用为 主,形成了复杂的秦岭—大别裂谷系,即以豫、 陕边界为中心,出现了三叉裂谷系。中元古代晚 期—新元古代早期裂谷拉张形成小洋盆。在晋宁 运动的影响下,中新元古代的裂谷和小洋盆发生 拼合。
年龄 (亿 年)
7
点数
秦岭(中国地理南北分界山脉)

中段
陕西秦岭的中段称终南山,主要山岭有四方台、首阳山、终南山和东光秃山等,海拔均在2500—3000米。是 沣河、涝河、浐河、子午河、旬河和金钱河等的发源地。由秦岭梁向东南延坤的平河梁,主峰是广东山,海拔为 2675米。在句河和社川河流域,有近东西向延伸的古道岭、海棠山和羊山,山势低缓而破碎,海拔在1500米左右, 是月河主要支流——恒河、付家河和蜀河、池河等干、支流的发源地。
在地质构造上,秦岭是一个掀升的地块,北麓为一条大断层崖,形势极为雄伟;山脉主脊偏于北侧,北坡短 而陡峭,河流深切,形成许多峡谷,通称秦岭“七十二峪”;南坡长而和缓,有许多条近于东西向的山岭和山间 盆地。
秦岭山地是古老的褶皱断层山地,秦岭北部早在4亿年前就已上升为陆地,遭受剥蚀;秦岭南部却淹于海水之 中,接受了古生代时期的沉积。在距今3.75亿年的加里东运动中,秦岭南部隆起,露出海面。2.3亿年前晚古生 代的海西运动时,秦岭北部也崛起上升,至三叠纪时,因距今1.95亿年的印支运动的影响,秦岭与海完全隔绝, 雄伟的身姿基本成型。进入中生代以后,秦岭林区以剥蚀为主,是周围低洼地区的供给地。距今约8千万年的燕山 运动使秦岭在形成以断块活动为主的南北褶皱带构造格架后,秦岭又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强烈改造下,经大幅度 的块断式垂直升降运动而最终形成了现今秦岭的格局。
骊山是陕西秦岭中段北麓外延的断块山,主峰是仁宗庙,海拔为1302米。来自骊山的溪流,有的成为灞河的 支流,有的直接流入渭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00-0569/2011/027(03)-0657-71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秦岭造山带内宁陕断裂带构造演化及其意义*胡健民1孟庆任2陈虹1武国利2渠洪杰1高卫1陈文3HU JianMin1,MENG QingRen2,CHEN Hong1,WU GuoLi2,QU HongJie1,GAO Wei1and CHEN Wen31.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Ar-Ar同位素实验室,北京1000371.Institute of Geo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2.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29,China3.Ar-Ar Isotope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010-12-01收稿,2011-02-25改回.Hu JM,Meng QR,Chen H,Wu GL,Qu HJ,Gao W and Chen W.2011.Tectonic evolution and implication of Ningshan Fault in the central part of Qinling Orogen.Acta Petrologica Sinica,27(3):657-671Abstract Ningshan Fault is a large-scale WE-trending fault in Qinling Orogen.This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left-lateral shear zone exhibit abundant ductile shear fabrics of earlier stage which were superimposed by a late brittle deformation.40Ar-39Ar ages on syn-deformational and syn-metamorphic minerals from the Ningshan Fault confirmed that the early ductile deformation occurred during 169 162Ma and was formed in the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in the period of post-collision of Qinling Orogen.Existing of this left-lateral shear zone indicates that the tectonic belt of South Qinling Orogen may be sub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unites before Middle-Late Jurassic.Some metamorphic rocks of old basement crops out on the NW side of the Ningshan Fault and were intruded by many Mesozoic granitic plutons;on the SE side of the fault,however,dominant Meso-and Neo-Proterozoic low-grade metamorphic volcanic rocks and metasediment was intruded by basic and alkalic dykes of Neo-Proterozoic to Early Paleozoic.It has been confirmed that large-scale left-lateral shear movement occurred in the western and northern margins of Yangtze block in the Late-Middle Jurassic to the Early Cenozoic,which may be connected with the clock-wised rotation of the block in that time.Key words Qinling Orogen;Ningshan Fault;Daba Mountain;Yangtze block摘要宁陕断裂是秦岭造山带内部发育的一条近东西向区域性断裂。
研究表明,宁陕断裂运动学性质为左行走滑,变形早期为韧性变形,晚期叠加脆性变形。
早期变形形成的同变形变质矿物的40Ar-39Ar定年结果显示,变形时代为169 162Ma 左右,属于秦岭造山带碰撞后陆内变形阶段产物。
宁陕左行走滑断裂的存在暗示着在中晚侏罗世之前,现今南秦岭构造带很可能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
宁陕断裂北西侧具有古老变质基底,并有大量早中生代花岗岩体侵入;南东侧只发育中上元古宙浅变质火山-沉积组合,发育晚元古宙-早古生代基性侵入岩脉及一些碱性岩脉。
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期间,围绕着扬子地块西缘和北缘,发生过左行走滑变形,这可能与扬子地块在这个时期的顺时针旋转相关。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宁陕断裂;大巴山;扬子地块中图法分类号P542.3;P597.3*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830314、40272097)资助.第一作者简介:胡健民,男,1959年生,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专业,E-mail:jianminhu@cags.net.cn图1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略图NCP-华北板块;SCP-华南板块;NQB-北秦岭构造带;SDS-商丹缝合带;MLS-勉略缝合带;NW-NQB-北西南秦岭构造带;SE-SQB-南东南秦岭构造带;BT-碧口地体;SGT-松潘-甘孜地体;LMS-龙门山构造带;TBT-桐柏地体;DBT-大别地体;HC-汉南杂岩;AK-安康地块;PL-平利地块;WD-武当地块;SX-随县地块;SNJ-神农架隆起;HL-黄陵隆起;XFB-雪峰山构造带.LLF-洛南-栾川断裂;NSF-宁陕断裂;AKF-安康断裂;ZBF-镇巴断裂;TWF-铁溪-巫溪断裂Fig.1Tectonic map in Qinling-Dabie orogen1引言秦岭造山带是中国大陆最著名的造山带之一。
自Huang(1931)在“秦岭山与四川之地质观察”中提出秦岭地轴等重要概念后,秦岭造山带就因为是划分南北海侵界限的地障,一直被作为分割中国南北大陆的重要界限(Huang,1945)。
20世纪70年代末,1∶20万秦岭地质调查完成,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基础资料,板块构造理论恰好于这个时期开始在中国发展,秦岭造山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秦岭板块构造框架最早由李春昱先生所确定,并在最初的文章中提出秦岭造山带存在2条蛇绿混杂岩带(李春昱等,1978;李春昱,1980)。
北部蛇绿混杂岩带沿北秦岭天水、丹凤、商南一线延伸,南部蛇绿混杂岩带沿南秦岭玛沁、玛曲、武都、略阳及勉县分布。
这2条蛇绿混杂岩带分别相当于后来确定的商丹缝合带和勉略缝合带(张国伟等,1995)。
王鸿祯等(1982)认为商丹缝合带是一个叠接带,山阳-凤县断裂带才是华北与华南最终拼合的对接带。
因此,秦岭造山带在其板块构造格局研究的早期,就存在明显的分歧。
后来,张国伟等研究认为秦岭造山带由3个板块沿2条缝合带俯冲碰撞形成,垂直方向上深部近南北走向与浅部近东西走向的构造带叠加形成立交桥结构(张国伟等,1995,2001;Zhang et al.,1996),商丹缝合带与南侧勉略缝合带分别于中古生代与晚三叠纪碰撞闭合(Li et al.,1996;Meng and Zhang,1999)。
目前,商丹带朝东、西两侧的延伸被普遍接受,尤其是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岩被发现以后,商丹带碰撞拼贴的时代被置于早古生代(Hu et al.,1995;胡能高等,1996;杨经绥等,2002),并与柴北缘高压变质带相连,构成中国大陆中部一条延伸达4000km的超高压变质带(杨经绥等,2003)。
但是勉略带往东的延伸一直没有获得比较确凿的证据,一些新的证据也在质疑秦岭造山带是否曾经存在过晚古生代勉略蛇绿岩带(张传林等,2000;王玉净和舒良树,2001;闫全人等,2007;王宗起等,2009),或者勉略带本身的走向并不是前人曾经指出的向东沿大巴山前缘弧形断裂带延伸(Wang et al.,1999)。
由此看来,秦岭造山带的结构目前尚未完全理清,尤其南秦岭勉略构造带向东的延伸一直没有获得比较确切的依据,以至于人们对于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差异。
最近,作者对发育在南秦岭核部的近东西向宁陕断裂带进行了研究,基本上确认这是一个延伸范围巨大的韧性剪切变形带,晚期叠加了脆性断裂,并具有非常明显的左行走滑特征。
现有资料表明,该断层带两侧地质体具有不同的沉积建造和构造-岩浆组合,亦即可能属于不同的地质单元。
详细研究该断裂带的运动学特点将有助于合理恢复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架,重建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
2区域地质背景秦岭造山带由商丹缝合带与勉略缝合带划分为北秦岭构造带(华北板块南缘构造带)和南秦岭构造带(秦岭微板块)和扬子板块北缘构造带(图1)(张国伟等,1995;Meng and Zhang,2000)。
北秦岭构造带主要由古元古代秦岭群、中-新晚元古代856Acta Petrologica Sinica岩石学报2011,27(3)宽坪群、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二郎坪群和丹凤群组成,其中丹凤群与商南超基性岩一起,组成商丹蛇绿岩带,是秦岭微板块朝华北板块之下俯冲碰撞的位置。
北秦岭构造带与北侧华北板块南缘以洛南-栾川断裂为界,断裂以北出露地层为华北板块太古宙变质基底,及典型的华北板块盖层沉积。
扬子板块北缘构造带出露地层主要为南华系、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及上古生界二叠系和中生界,缺失泥盆系和石炭系,并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开始陆相河湖相沉积,不发育火山岩。
主要表现为顺秦岭造山带发育的紧闭线状褶皱构造带,在褶皱轴部有时发育向南的逆冲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