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_构造格局和性质_冯益民

合集下载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

2、岩层厚度
秦岭造山带的岩层厚度变化较大,不同地点的岩层厚度差异明显。在造山带 北部,岩石年龄较老,岩层厚度较大;而在造山带南部,岩石年龄较新,岩层厚 度较小。
3、地形地貌
秦岭造山带地形地貌复杂,由北向南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造山带北部,地 形陡峭,峰峦叠嶂,谷地狭小;而在造山带南部,地形相对平缓,谷地宽阔,盆 地较多。
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
01 引言
03 演化过程 05 结论
目录
02 起源 04 影响 06 参考内容
引言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之间的主要碰撞 带。这一造山带的演化过程及其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于理解地球板块构 造、地壳变形和地质灾害等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详细介绍西秦岭造 山带的起源、演化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地质灾害和矿藏的影响。
起源
西秦岭造山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当时,古地球上 的大陆开始分裂,形成了华北和扬子两个大型地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地 块逐渐向今天的位置移动,并在约1.9亿年前发生了碰撞。这一碰撞事件导致了 西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在碰撞过程中,两个地块的边缘相互挤压,地壳发生变形 和增厚,最终形成了西秦岭造山带。
三、生态环境
1、影响
秦岭造山带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造山带的形 成影响了气候分布,使得秦岭南北两侧的气候特征截然不同;其次,造山带内的 丰富植物和动物资源为生物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造山带地质结构复杂, 矿产资源丰富,但也带来了较高的开发成本和环境压力。
2、现状与保护措施

未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深入探究西秦岭造山带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及其与 周边环境的相互作用;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范研究,降低地质灾害对人类 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相信未来对于西秦岭造山带的 研究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北秦岭西段金矿主要控矿因素

北秦岭西段金矿主要控矿因素

北秦岭西段金矿主要控矿因素
冯益民;李增庆
【期刊名称】《河南地质》
【年(卷),期】1994(012)004
【摘要】北秦岭西段地处秦岭造山带和祁连造山带的接合部位,是构造岩浆活跃地带,特别是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形成了该地段中生代构造岩浆带。

北秦岭西段是金矿(化)集中的地带,控矿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下列几个方面:①区域地质构造背景;②区域地球化学场;③构造断裂;④构造岩浆活动;⑤流体地质。

这五种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金及相关元素的迁移富集,形成了规模不等、类型各异的金矿床及金矿化点。

【总页数】10页(P294-303)
【作者】冯益民;李增庆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510.2
【相关文献】
1.河南省桐柏县银洞坡金矿(西段)构造控矿因素初析 [J], 孙保平;王宗炜;赵瑞强;李健生
2.北祁连西段鹰咀山蚀变碎裂岩型金矿床控矿因素和成因 [J], 叶得金;张作衡;赵彦庆
3.小秦岭金矿主要控矿因素及成矿模式 [J], 栾世伟;陈尚迪
4.秦岭造山带泥盆系(陕西段)主要金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标志[J], 王瑞廷
5.甘肃省车路沟北金矿找矿方向探讨: 来自阿尔金断裂带东段“金三角”金矿控矿因素对比研究的启迪 [J], 刘彦良;高雅;魏金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造山带二叠纪裂谷发育特征及演化

秦岭造山带二叠纪裂谷发育特征及演化

秦岭造山带二叠纪裂谷发育特征及演化
秦岭是我国地理中心地带,也是一条典型的造山带,其构造特征非常复杂,其中二叠纪裂谷是其重要的构造单元之一。

一、二叠纪裂谷的发育特征:
1.裂谷岩层:二叠纪裂谷主要由沉积岩和火山岩构成,其中沉
积岩主要包括泥岩、砂岩、灰岩等,而火山岩则以安山岩、流纹岩、凝灰岩等较为常见。

2.断裂构造:裂谷通常是由两个断块间的断裂带形成的,这些
断裂带在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壳运动而受到撕拉和扭曲变形,因此造成了多个裂隙和断层。

3.裂隙分布:在二叠纪裂谷中,裂隙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通常是呈条状向东北-西南方向排列,宽度较小,深度较浅。

二、二叠纪裂谷的演化:
二叠纪时期是秦岭区域陆地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裂谷的形成和演化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1.板块运动:在早期,受到地球板块运动的影响,秦岭地区发
生了一系列海拔变化、地壳隆升和地震等现象。

这些运动造成了大量的断裂、深层次的岩浆侵入和岩石变形,从而促进了裂谷地貌的形成。

另外,随着板块的运动,裂谷在不断向东北-
西南方向扩展。

2.气候变化:在后期,随着气候变化,地球表面发生了大量的沉积活动,这些沉积作用也成为了裂谷演化的重要因素。

沉积作用不仅加速了断裂带的稳定,同时还使得裂谷地貌得以保存和继续演化。

综上所述,二叠纪裂谷的发育和演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形成和演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秦岭地区,裂谷地貌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自然遗产,展示了我国地质构造演化的壮观历史。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一、概述秦岭造山带,作为中国重要的地质构造区,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随着近年来地层沉积、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构造变形及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新进展,我们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不断深化。

本文旨在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前人的工作,按照大地构造相单元划分原则,对秦岭造山带的主要大地构造单元进行新的划分和阐述。

秦岭造山带是一个东西南北构造共存的复杂造山带,其构造格局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本文在综合分析了秦岭造山带的构造特征、岩石地层、岩浆活动、火山作用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后,认为秦岭造山带可以划分为华北南缘陆坡带、秦岭岛弧杂岩带、秦岭弧前盆地系和秦岭增生混杂带等主要构造单元。

这些构造单元的形成和演化,不仅记录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构造演化过程。

本文的划分结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同时也为矿产勘查、环境保护、灾害预测等提供了重要的地质背景资料。

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我们期待对秦岭造山带的认识能够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秦岭造山带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秦岭造山带是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位于中国大陆中央,横跨多个省份,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矿产资源。

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对于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地壳演化、板块构造、矿产资源分布以及自然灾害发生机制等具有深远的意义。

秦岭造山带是连接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的关键区域,其形成和演化历史直接反映了中国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通过对秦岭造山带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地壳增生、俯冲消减、碰撞造山等重要的地质过程,为理解地壳动力学提供宝贵的资料。

秦岭造山带是多种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包括金、银、铅、锌、铁、铜等金属矿产以及煤炭、石油等非金属矿产。

对这些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可以为我国的矿产勘查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秦岭造山带也是自然灾害频发区,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秦岭造山带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秦岭造山带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秦岭造山带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秦岭是我国重要的造山带之一,它的形成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有关。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秦岭的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秦岭造山带的根部地壳结构由三层构成:上地壳、中地壳和下地壳。

上地壳主要由沉积岩、熔岩、火山碎屑岩等构成,是秦岭地质构造的主要承载层。

中地壳主要由变质岩和花岗岩构成,是秦岭地壳厚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地壳主要由基性岩和超镁铁质岩构成,是秦岭地壳的基底层。

在地球物理运动中,秦岭的根部地壳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2.5亿年前,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沉积岩和基性岩构成
的上地壳和下地壳发生了强烈的岩浆活动,中地壳则发生了变质过程。

这些过程造成了秦岭地壳的复杂结构和形态。

此外,秦岭的流变学演化也是造山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秦岭地壳结构中的变形和流变学特性,是探究地球内部动力学过程、讨论岩石圈变形和变化的重要依据。

研究表明,秦岭的流变学演化受到岩石类型和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上、中、下壳的流变学性质存在差异,整个秦岭地壳的流变学变化是复杂的。

总之,秦岭造山带的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与其地质演化、地球物理运动有关。

深入研究秦岭的造山过程、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对于全面理解秦岭地区地球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西秦岭造山带演化与金成矿规律

西秦岭造山带演化与金成矿规律

西秦岭造山带演化与金成矿规律
李永琴
【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
【年(卷),期】2005(34)6
【摘要】本文在西秦岭造山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典型金矿研究,划分了成矿系统,并讨论了金矿的区域时空演化规律.
【总页数】2页(P53-54)
【作者】李永琴
【作者单位】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兰州,73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D1
【相关文献】
1.秦岭造山带东段的构造发展演化及金、银、铜的成矿关系 [J], 戴帅军;薛亚飞
2.西成矿化集中区金的成矿规律研究 [J], 王怀远
3.华北克拉通南缘后大陆碰撞背景下的岩石圈演化及金、钼成矿规律探讨 [J], 张灯堂;冯建之;李磊;孟宪锋;何进;刘宗彦;徐文超
4.秦岭造山带柞水-山阳矿集区斑岩型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分析 [J], 刘凯;任涛;孟德明;李剑斌;王向阳;郭延辉;杨智慧
5.新疆西昆仑金及有色金属成矿带地质演化与成矿规律和找矿前景分析 [J], 王书来;汪东波;祝新友;彭省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_王宗起

秦岭造山带主要大地构造单元的新划分_王宗起
众多的地层 ;武当山和汉中雷特相是以前寒武纪变 质杂岩的出露为标志(许靖华等 , 1998)。 冯益民等 (2 002)认为 秦 岭 经 历 了新 元 古 代-早 古 生 代 的 古 大 陆裂解 、洋盆形成 、俯冲碰撞造山 , 晚古生代-三叠纪 的板内伸展和 晚三叠世-新生代的陆内叠覆造 山 3 个重要的演化阶段 , 并划分了每一阶段构造相类及 其所属的构造相 。 将中秦岭地区的震旦系-奥陶系 定为陆缘深裂陷盆地相 , 镇安-宁陕一带的志留系为 陆缘深裂陷盆地相和碰撞期 T 型前陆盆地相 , 泥盆 系到三叠系定为板内裂陷盆地相 ;商丹带以北划为 大洋盆地相和弧后盆地相 ;南秦岭勉略带定为板内 裂谷相 , 其两侧的震旦系-志留系定为陆缘深裂陷盆 地相 , 碧口群和西乡群为陆缘裂谷相 。
野外详细地质剖面和小区域大比例尺地质填图 研究结果表明 , 分布于陕西商洛一带的陶湾群内包 含有寒武系滑塌岩块(王宗起 , 1986① , 1990);同时 , 在该套岩石组合中多层砂板岩内分离并鉴定出疑源 类 、几丁虫 、虫颚等奥陶纪微古化石 , 因此 , 确定陶湾 群的时代为奥陶纪(王宗起等 , 2007)。 区域上 , 胡德 祥等(198 7)和杨 巍然 等(1991)分别 在河 南栾 川鱼 库 和方城老李山及陕西商州辋峪庙湾一带的三岔口组 发现海百合 、三叶虫化石碎片及藻类 , 我们认为三岔 口组与陶湾群的形成时代在区域上基本相一致 。 尽 管个别学者把陶湾群作为构造 变形带(周洪瑞等 , 1993 ;刘国惠等 , 1993), 但大多数研究者同意陶湾群 为一地层单元(肖思云等 , 1988 ;张维吉等 , 1994 ;张 二朋等 , 1993 ;郭力宇等 , 2002)。
关键词 :秦岭 ;构造单元 ;大地构造相
按不同构造学观点 , 秦岭造山带构造划分存有很 大差异 。运用地槽观点 , 翁文灏定为燕山地槽褶皱带 (Wong ,1929), 黄汲清认为是华力西地槽褶皱带 , 并把 秦岭群及其相伴的变质岩系定名为秦岭地轴(Huang , 1945)。后来进一步做了北秦岭、中秦岭和南秦岭三部 分划分 :以天水-丹凤-信阳一线为界 , 其北为北秦岭加 里东地槽褶皱带 ;其南依次为中秦岭礼县-柞水华力西 褶皱带 、南秦岭印支褶皱带(黄汲清等 , 1977 ;姜春发等 , 1963 ,1979 ;任纪舜等 , 1980 ,1990 ,1991)。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

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其成矿背景
马福臣
【期刊名称】《地球科学进展》
【年(卷),期】1992(7)4
【摘要】造山带研究一直是地质科学的中心课题,数百年来建立了许多造山理论与研究方法,从地槽回返造山到板块俯冲碰撞造山。

随着深部地质和大陆岩石圈研究的进展,80年代发现了陆内强烈变形和水平位移,提出了薄皮拆离滑脱构造、逆冲推覆构造、鳄鱼构造、韧性剪切带、多种伸展构造等等,表明大陆岩石圈并非简单刚性块体,而是纵横向极不均一。

【总页数】2页(P86-87)
【关键词】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成矿
【作者】马福臣
【作者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地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2
【相关文献】
1.造山带岩石圈化学结构平面图的编制--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为例 [J], 侯广顺;韩吟文;路凤香
2.造山带岩石圈化学结构平面图的编制--以秦岭-大别造山带为例 [J], 侯广顺;韩吟文;路凤香
3.一部有关造山带现代理论和方法的优秀教科书——评《造山带结构与演化的现代理论与研究方法——东秦岭造山带剖析》 [J], 张华瑛
4.巍巍秦岭谱新曲团结协作奏凯歌“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其演化”课题组[J],
5.秦岭造山带及相邻华北与扬子地台大陆地壳结构、成分、演化和岩石圈现代热结构与热状态 [J], 高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6卷 第1期2003年(总144期) 西北地质NO RT HW ESTERN GEOLO GYVol.36 No.12003(Sum144) 文章编号:1009-6248(2003)01-0001-10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构造格局和性质冯益民,曹宣铎,张二朋,胡云绪,潘晓萍,杨军录,贾群子,李文明(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西安 710054)摘 要:简要论述了西秦岭造山带显生宙以来的构造演化和格局,讨论了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

西秦岭造山带自800M a左右以来,经历了超大陆裂解、洋陆演化、碰撞造山、板内伸展和陆内叠覆造山后才形成现今的西秦岭造山带。

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西秦岭有着完全不同的构造体制和格局。

在洋陆演化阶段属板块构造体制,以多陆块洋为特征的洋陆格局;在板内伸展阶段属板内裂谷和裂陷盆地体制,以板内伸展盆地体系为特征的海陆格局;在陆内叠覆造山阶段属陆内盆山体制和陆内盆山格局。

西秦岭造山带是一个“碰撞—陆内型”复合造山带。

关键词:西秦岭造山带;显生宙以来;构造演化;构造格局;造山带性质中图分类号:P542+.2 文献标识码:A1 前言位于中国腹心地带的西秦岭造山带为秦岭造山带的西延部分,是中国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西秦岭造山带大致是指青海南山北缘断裂—土门关断裂以南,宝成铁路线以西,玛沁—略阳断裂以北,柴达木地块以东的广阔地域;除了地理上所称的西秦岭而外,还包括中吾农山、青海南山、鄂拉山、西倾山等山系。

地理坐标东西大致从E96°或E96°30′,到E106°30′,南北大致从N33°到N37°40′。

地跨陕西、甘肃、青海及四川4省,面积约180000 km2。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西秦岭造山带处于古亚洲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和滨太平洋构造域交汇的特殊地段,是中国中央造山带的关键部位[1,2](图1);同时又是中国东部和西部、南部和北部地壳结构、地壳厚度和地球物理场发生变化的转折带和重大的梯度带,也是地震层析剖面结构上的转换地带。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地质学家[3~17]对西秦岭进行过调查研究,其内容涉及沉积盆地、地层、矿床和成矿作用、构造岩浆、地质构造和演化等。

目前,对西秦岭造山带的性质、造山带结构、造山作用过程、晚古生代—中三叠世沉积盆地的属性、盆山转换机制、大型及超大型矿田成矿物质来源、构造岩浆作用与造山作用的关系、深部地质作用及地球动力学过程等重大地学问题仍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和分歧意见。

“九五”期间,笔者首次从造山带的角度对西秦岭进行了研究,本文仅就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造山过程)、结构及造山带的性质进行简要论述。

2 秦岭造山带的演化(造山过程) 西秦岭及其邻区自新元古代(大约800Ma) 收稿日期:2003-02-24;修回日期:2003-03-03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九五”前沿科技项目(项目编号:950112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冯益民(1941-),男,陕西长安人,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67年中国地质科学院构造地质专业研究生毕业。

长期从事区域地质构造、造山带地质研究。

先后公开发表论文60篇,出版专著2部。

E-mail:x afyimin@cgs.g 图1 西秦岭造山带大地构造位置图(据[1,2],略有修改)Fig.1 Ske tch map showing tec tonic sit ting o f the W est Qinling O ro g enic Belt(AfterL I Chunyu,1980;Ren J ishun et al.,1980)1.中朝地块群;2.扬子地块群;3.加里东造山带;4.华力西造山带;5.西秦岭复合造山带;6.印支造山带;7.断裂及边界断裂;T.塔里木地块;D.敦煌地块;A.阿拉善地块;O.鄂尔多斯地块;Q.羌塘地块;S.松潘地块;B.碧口地块;Y.扬子地块Rodinia超级大陆裂解以来,经历了秦祁昆大洋形成演化—俯冲碰撞造山阶段、板内伸展阶段和陆内叠覆造山3个重要的演化阶段才形成今日的西秦岭造山带(表1)。

大地构造演化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表1 西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构造演化历程简表Ta b.1 T ectonic evo lution o f the W est Qinling O ro g enic Belt and its neig hbouring s 演化阶段演化期时 限重要地质事件陆内叠覆造山阶段隆升造山期更新世-全新世山体隆升,U型磨拉石生成走滑造山期侏罗-新近纪造山带内走滑盆地形成逆冲逆掩造山期中三叠世中期—晚三叠世壳内拆离,逆冲逆掩造山,构造花岗岩浆事件,A型前陆盆地形成板内伸展阶 段晚 期早三叠—中三叠世早期盆山转换期,深水浊积岩相变为浅水浊积岩中 期石炭—二叠纪伸展盆地的堑垒构造形成期早 期中—晚泥盆世伸展岩浆作用及粗碎屑岩形成期碰撞造山阶 段晚 期晚志留—早泥盆世碰撞造山带及复式前陆盆地形成,构造花岗岩浆事件早 期早—中志留世B型前陆盆地形成,前陆磨拉石出现超级大陆裂解及洋盆演化期洋盆演化期中寒武—奥陶纪秦祁昆大洋体系形成,蛇绿岩在洋盆中大量出现超级大陆裂解期新元古—早寒武世超级大陆裂解,昆仑—秦岭洋形成基底演化阶 段晚 期1800~800M a新元古代超大陆事件中 期2500~1800M a大陆地壳形成期早 期2500M a以前陆核形成时期2 西 北 地 质 N ORT HW ES T ERN GEOLOGY 2003年2.1 基底演化形成阶段该阶段可以追溯到2600~3000Ma以前,其上限大体终止于南华纪沉积以前。

勉略构造带中的鱼洞子杂岩,佛坪片麻岩、秦岭群、太白一带的黄柏塬岩群,成县吴家山变质杂岩以及青海含大型铜钴矿床的德尔尼杂岩体及其围岩都是在这一阶段形成的。

这些古老的变质杂岩大多以构造岩块的形式出露在现今的造山带中。

按其组成可以大致分成3类:(1)结晶变质的绿岩;(2)结晶变质的花岗质岩石;(3)含铜钴矿的古裂谷建造。

虽然无法恢复其原有的基底结构形式和相对的空间位置,更无法重建原有的构造体制,但仍可说明西秦岭造山带同样经历了基底演化形成阶段。

2.2 超大陆裂解和秦祁昆大洋体系形成演化阶段西秦岭造山带及其相关邻区有大量地质记录提供了超大陆裂解的信息。

如东昆仑清水泉蛇绿岩中斜长角闪岩变质年龄579.6Ma及辉长岩U-Pb年龄518.3Ma(天津地矿所提供,2001);商丹带松树沟蛇绿岩Sm-Nd:1030±46Ma[13],说明此时已有洋壳出现。

在柴北缘全吉山一带同位素年龄为744±23Ma (锆石U-Pb稀释法)的碱性花岗岩(陆松年2001年提供)。

大致可以推断这一发生在750±50M a的大陆裂解事件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是一致的。

超大陆裂解,造成华北、扬子、塔里木和后来构成古华夏陆块的其他一些小陆块从超大陆分离出来,在原大洋中漂移。

在漂移过程中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两个最大的陆块互相靠近,围限原大洋的一部分,就形成了昆仑—秦岭洋。

上述信息表明这个大洋在700Ma已经形成。

在柴北缘,出露有同位素年龄为744Ma左右的碱性花岗岩和时代为500Ma左右的由洋壳物质变成的超高压变质岩带[18]。

此外,在柴北缘出露有一大套含蛇绿岩构造岩片的绿色岩系,不整合覆盖在古老的达肯达坂群(最近陆松年等认为达肯达坂群的主体是时代为1000M a左右的花岗质片麻岩)之上,又被上泥盆统牦牛山群不整合覆盖。

而在都兰县东北,可以见到有480Ma的花岗岩侵入到该套岩系中,其上又被晚泥盆世沉积不整合覆盖①。

提供了柴北缘洋存在的地质依据。

西秦岭北缘的北祁连洋[3,19,20]和其东邻区的北秦岭洋和商丹洋[13,21~23]已经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证实它们的存在,本文从略。

上述洋盆共同构成了秦祁昆大洋体系。

由此可见,西秦岭地区在南华纪到早古生代曾经是秦祁昆大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北缘邻接祁连—北秦岭洋,其中部地带当时可能是东昆仑洋和柴北缘洋汇合之后穿越的地带,在西秦岭印支期中酸性构造岩浆带中绝大多数花岗质岩体中,仍保留有大量的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英安岩和变安山岩(保留有原生的杏仁构造,此现象见于徽县糜署岭岩体内)等深源包体,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印支期中酸性构造岩浆带所在位置,很可能是早古生代柴北缘洋北侧的弧岩浆带。

东昆仑洋和柴北缘洋汇合之后在西秦岭地区的东延部分可能在早古生代之后没于巨厚的晚古生代沉积及部分早中三叠世沉积之下;继续向东,很有可能与早古生代商丹洋相连接。

2.3 碰撞造山阶段从志留纪开始,西秦岭及其相关邻区,先后进入俯冲—碰撞造山阶段。

祁连造山带几乎所有的蛇绿岩都终止于晚奥陶世[20]。

而早中奥陶世岛弧火山岩的广泛发育[24,25], 460Ma蓝闪石片岩的形成,及志留纪B型前陆盆地沉积和B型前陆磨拉石(因为与B型俯冲作用有关,故称之)的形成[20]都为俯冲—碰撞造山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信息。

柴北缘同位素年龄为500Ma左右榴辉岩的存在[18],说明柴北缘曾出现过俯冲—碰撞造山。

而晚泥盆世牦牛山组之下的角度不整合,为在此之前造山作用结束提供了佐证。

东秦岭地区加里东晚期碰撞型花岗岩的存在[17],整个秦岭地区加里东晚期—华力西早期复式前陆盆地的厘定[26,27]为整个秦岭地区在加里东晚期到华力西早期曾经发生过碰撞造山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地质依据。

而中晚泥盆纪古地理图和胴甲鱼类化石在宁夏贺兰山、四川江油、江南古陆[28]及东昆仑南缘(许志琴面告,1997)的分布,也足以说明这一时期,华北和华南之间不再有分割性的大洋盆地。

是碰撞造山将西秦岭及其相关邻区的一些大大小小的地块拼 ①张以弗,等.青海省东昆仑-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地质及金、银、铜、铅、锌矿产图及说明书(1∶50万).1997.3第36卷 第1期 冯益民等:西秦岭造山带的演化、构造格局和性质 合在一起。

2.4 碰撞期后板内伸展阶段这是笔者新提出来的一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主要特征是:(1)在该阶段,沉积盆地基底是经过碰撞造山作用新形成的大陆地壳;其充填序列表现为由粗变细,由陆相变海相的退积序列;(2)该阶段可以出现裂谷、裂陷盆地,甚至新生的洋盆,但不出现分割性的大洋盆地;(3)大陆动力学表现为大陆地壳伸展。

由于该阶段还普遍存在着海盆,故还不是陆内,而是大陆板内,简称为“板内”,以有别于真正的陆内。

该阶段以出现退积型充填序列的裂陷或裂谷盆地为标志,序列底部沉积同下伏岩系呈强烈的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

任纪舜等(1999)认为,此类不整合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下伏岩系遭受造山运动的标志,其二是造山后伸展的标志。

这个不整合代表新旋回(构造演化阶段)的开始[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