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合集下载

14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第三版)

14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第三版)

第十四章三十年代新诗第一节三十年代新诗概述(略)在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里,开创了新诗的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流派。

其后期,出现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无产阶级诗歌流派和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显示了新诗发展的新方向。

30年代的新诗,便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并出现了以殷夫、蒲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和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两大派别相对峙的局面。

一、现实主义派诗歌(略)1、殷夫(略)(1)生平与创作殷夫(1909—1931),原名徐祖华、徐文雄,笔名除殷夫外,尚有白莽、文雄、洛夫等,浙江象山人。

父亲是医生。

两个哥哥均系国民党政权的官吏。

长兄徐培根曾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国民党政府航空署长。

殷夫从小好学,13岁开始创作。

1927年4月在浦东中学读书时,曾因从事革命活动而被捕,几乎被杀。

1928年在同济大学学习德文时开始给《太阳》月刊投稿,不久即成为太阳社的成员。

1929年离开学校,专门从事共青团工作。

同年9月,因组织上海丝厂工人罢工第二次被捕。

出狱后,编辑《列宁青年》。

这期间,殷夫写了许多“红色鼓动诗”,并成了坚强的共产党员。

1930年春参加“左联”后,勤奋地为“左联”刊物《萌芽》、《拓荒者》等写稿。

1931年1月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同年2月7日被害,年仅22岁。

殷夫早期的诗作,多是歌唱爱情和抒写自我孤寂的作品,如《我们初次相见》、《白花》等;同时也有一些表示向往光明和渴求反抗斗争的作品,如《独立窗头》、《孤泪》、《给某君》、《地心》。

诗风忧郁感伤,以《孩儿塔》为代表作。

投身革命后,殷夫直接继承了以蒋光慈为代表的早期无产阶级诗歌的传统,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如《让死的死去吧》、《我们》、《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血字》等;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彻底决裂,如《别了,哥哥》等。

诗风也变得激昂刚健,明快有力。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曾明确指出殷夫的诗歌属于我国新诗发展的新时代,并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虽然突出了时代重大主题,加强了诗的理性化色彩与主观抒情性特征, 但是所构成的“大我”抒情形象在相当程度上造成了对“小我”抒情形象的严重伤害,降低了诗 歌的艺术魅力;而“大众格调”虽然强化了诗歌的大众化、普及化,但过分强调诗歌语言的通俗 和明白,也造成了不少诗作的苍白和浅露。总之,“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主张和艺术追求,虽然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运动,但也造成了诗歌(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传声筒”的不良 现象,忽视了文艺形式大众化下的艺术性追求。它为40年代解放区文学的大众化倾向粗俗化、建 国后诗歌创作的“左倾化”、浅显化,打下了不良基础。
三、“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是在“左联”领导下出现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1932年9月在上海 成立。主要发起人和成员有蒲风(黄日华)、穆木天、杨骚、任均等人。1933年出版 诗歌刊物《新诗歌》,因而又被称为“新诗歌派”。 “中国诗歌会”是一个自觉与新月派、现代诗派相对立而追求反映现实并为无产阶级 革命斗争服务的诗歌团体。他们明确反对诗歌“沉醉在风花雪月里”,要求诗歌“捉 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成为“大众歌调”,诗人“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穆木田:《新诗歌》发刊词)“捉住现实”,就是继承“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 统,反映现实的社会与人生,尤其是反映重大的社会主题,强调“诗的意识形态化”; “大众格调”,就是要创造大众化诗歌,大量采用民歌、小调等民间诗体,使诗歌普 及到民间中去。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诗歌 30年代的诗在“五四”白话新诗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积累的优秀艺术传统 的基础上,不断继续探索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之路,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出现 了一些有影响的诗人和诗歌作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现了一个多元并存的诗歌创作局面:以殷夫、“中国诗歌会”为代表的 “左翼”革命诗歌(无产阶级诗歌);以臧克家、艾青、田间为代表的现实主 义诗歌;以戴望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以卞之琳、陈梦家、孙大雨、邵洵美 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诗歌。这一点,如同30年代的文学思潮和小说,呈现出左 翼诗歌思潮与其它诗歌思潮对峙互补的文学格局。 2、出现了两大诗艺传统:“左翼”革命诗歌和臧克家、艾青、田间等的诗歌, 继承了“五四”诗歌战斗的、为人生的艺术传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诗歌;而 以戴望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和以卞之琳等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诗歌,则继承 了“五四”诗歌为艺术和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传统,是比较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歌。 3、出现了两大创作倾向:“大众化(非诗化)”与“贵族化(纯诗化)”。现 实主义诗歌追求大众化,反传统,拒绝格律,追求形式自由,是其主要特征。 现代主义诗歌追求贵族化,追求纯艺术,崇尚唯美,尤其重视诗的自身美学建 设,是它们的主要特征。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个多元并存的局面,与30年代是一个多元社会密切相关。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30年代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归纳-30年代新诗

三十年代新诗表现出两个明显不同的发展方向:一是关注现实。

二是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一、关注现实。

三十年代关注社会现实的诗人主要有这样几部分:1.左翼诗人。

进步的或左翼的诗歌在社会政治的重压下曲折成长和发展,是30年代新诗的重要现象。

他们主要是左联的殷夫,左联发起的中国诗歌会。

中国诗歌会:(1)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

(2)1932年2月创办《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

(3)该会在北平、广州、青岛、天津、湖州等地成立分会,会员有200人之众。

(4)1937年4月,为适应抗战需要,中国诗人协会成立,中国诗歌会中的诗人大多参加这一组织,中国诗歌会解散。

(5)中国诗歌会影响较大的诗人主要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等。

2.与中国诗歌会同时出现的诗人:主要是艾青、田间、臧克家。

艾青:早期诗集:《大堰河》影响巨大。

田间:受马雅夫斯基影响,出版诗集有:《未明集》、《中国牧歌》、叙事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臧克家: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出版诗集有:《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1934)、《运河》(1934)等。

其诗富有乡土气息,被称为“泥土诗人”。

二、表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情感。

与现实主义诗歌形成对照的是,一批诗人执着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并追求诗歌艺术的美。

这主要由两大部分诗人构成:一是新月后期诗人群;二是现代派诗人群。

1.新月后期诗人群:1931年1月,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着新月派诗人进入后期发展阶段。

其诗人主要有: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卞之琳、陈梦家、邵洵美、林徽音等。

关于新月社、新月诗派、《新月》杂志、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成员有: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主要是英美留学生。

成立之初两年内没有专门刊物,主要以《现代评论》、《晨报》副刊等为活动园地。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阶段的诗艺
卞之琳有一段评价: • “在亲切的日常说话调子里舒卷自如,锐敏, 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 功力的淳朴。日常语言的自然流动,使一种远 较有韧性因而远较适应于表达复杂化、精微化 的现代感应性的艺术手段,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有这首诗的长处都见之于从《我的记忆》这 首诗开始以后所写的诗里,而且更有所推进, 直到第二个诗集的例如《深闭的园子》、《寻 梦者》、《乐园鸟》等最后几首的写作时期, 这些诗似应视为戴望舒充分成熟时期的代表 作。”
三、卞之琳
•1910~2000,江苏海门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著有诗 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 (1935)、《汉园集》(1936,与 人合集)、《慰劳信集》(1940)、 《十年诗草》(1942)等,另有多 种译著、论著。
• 卞之琳认为写诗是把生活经验中那些最深沉的 感受,通过艺术过程,使之结晶升华,成为艺术 品。 • 卞之琳融会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 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 • 卞之琳的诗歌“基于言语本身的音乐性”,讲 究格律,尤其是音顿、音韵和体式。
•他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写出中国农 民的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 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他的《烙 印》、《老马》、《当炉女》、《难民》 等,都是有名的诗篇。
田间 •(1916-1985)受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 夫斯基创作的影响,风格特异。出版诗集 《 未 明 集 》 ( 1935 ) 、 《 中 国 牧 歌 》 (1933)、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 (1936)等。 •田间诗的主要特点是以短促、跳荡的诗 行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自己内心 的热情与骚动。
•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的《雨 巷》发表后,文学大师叶圣陶颂扬戴望舒“替 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作者也因此被 称为“雨巷诗人”。

30年代诗歌PPT课件

30年代诗歌PPT课件
12
——
泥 土 诗 人 臧 克 家
13
泥土诗人—臧克家(1905—2004)
▪ 山东诸城人。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1929 年入青岛大学学习,开始写诗。师从闻一 多。受新月派诗歌影响。
第十四章 30年代的新诗
1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 左联诗人——殷夫 ▪ 中国诗歌会。代表诗人蒲风。 ▪ 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
月派;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 诗人。
2
▪ 一、30年代现实主义诗歌 ▪ 1.“左联”诗人的政治抒情诗 ▪ (1) 殷夫(1909-1931)
▪ 浙江省象山县人,原名徐祖华,笔名有白莽等。著有诗集《孩 儿塔》、《伏尔加的黑浪》等。 30年代革命诗歌以殷夫的“红 色鼓动诗”和中国诗歌会的诗歌为代表,这些诗歌是30年我国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有鲜明和政治倾向性和 革命的煽动性。殷夫的诗被称为“红色鼓动诗”,有政治抒情 的特点,直接歌颂革命斗争,表现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场面, 格调高昂,形象鲜明,极富节奏感,凝聚着作为一个职业革命 家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崇高情操,感情强烈而真实,鲁迅称其是 “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 步,是对前驱者爱的大纛,也是对摧残者憎的丰碑”。(鲁迅 《白莽作〈孩儿塔〉序》)《血字》、《别了,哥哥》等是代 表性作品。中国诗歌会以蒲风为代表,其诗坚持倡导“诗歌大 众化”,努力反映农民的痛苦生活和斗争情绪及广大民众日益
4
蒲风:
▪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追求的 诗歌,代表人物蒲风(1911-1942)著有诗集《茫 茫夜》(1934)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1935)。 蒲风在中国诗歌会的《缘起》说:“在次殖民地的 中国,一切都浴在急雨狂风里,许许多多的材料, 正赖我们去摄取,去表现。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 这样沉寂;一股人在闹着洋化,一股人又还只是沉 醉在风花雪月里。……把诗歌写的和大众距离十万 八千里,是不能适应这伟大的时代的。”

三十年代新诗

三十年代新诗

现代诗派及其代表诗人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 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 *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 杂志。 *1936年10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 把现代派诗潮推向高潮。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 派诗潮就越过“黄金时代”而走向衰颓。
现代诗派特点
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
成员:杨欣茹、王小凡、黄晓辉、 涂李竹芸、刘雅依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一、时代背景
30年代是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 锐激烈政治倾向多种形态、艺术道路多的年代, 它对知识分子的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影 响着现代文学包括新诗的发展道路和方向;诗 艺发展不断创新的多元探索,也推动着新诗进 行求新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新诗便出现了政治 倾向多种形态、艺术道路多向探索的新局面。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 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 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 这寂寥的雨巷……
卞之琳(1910.12—2000.12)


现代著名诗人,外国文 学学者。抗战期间在各 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 学生。 被公认为新文化 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作品:诗集《三秋草》、 《鱼目集》、《汉园集》 《慰劳信集》、《十年 诗草》、《雕虫纪历》, 另有多种译著论著。
1、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 着新月诗派进入后期的发展阶段。 2、后期新月异于前期的特征包括两个新变: 一是向外扩展;二是向内朝着更为阴幽的 精神领域的开掘。
3、后期新月诗显示出明晰的现代象征诗的特 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主智化倾向、非个人 化倾向的出现和“荒原意识”的崛起。 4、代表诗人:卞之琳、叶公超、孙大雨、林徽 因等。 *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 之长的诗人。

现代文学史课件:18第十四章~十六章3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现代文学史课件:18第十四章~十六章30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Your company slogan
夏衍的《包身工》和宋之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是30年代最 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30年代戏剧
30年代戏剧——曹禺 30年代戏剧——《日出》
30年代戏剧——《原野》 30年代戏剧——《北京人》
代表作品:《雷雨》
Your company slogan
Your company slogan
30年代诗歌——中国诗歌会
《血字》
Your company slogan
30年代诗歌——后期新月诗派
《新月诗选》序:
“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严谨差 不多是我们一致的方向”
“我们也始终忠实于自己,诚实表现自己渺小的 一掬情感,不做夸大的梦”
“只为着诗才写诗”,“原不计较这诗所给与人 的究竟是什么”
Your company slogan
30年代诗歌——现代诗派
是指在30年代前期逐步形成30年代中期形成声势 ,以《现代》杂志为中心,以”纯诗“为追求目的的 一个诗歌创作派别。主要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施 蛰存、何其芳、李广田、林庚、废名、辛笛、徐迟、 路易士、金克木、番草等。
Your company slogan
30年代戏剧——《北京人》
“他整个是力量,野的可怕的力量,充沛丰满的生命 和人类日后无穷的希望都似在这个人身内蕴蓄着”
北京人
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 死,也不怕生。他们整年尽着自己的性情,自由地 活着,没有礼教来拘束,没有文明来捆绑,没有虚 伪,没有欺诈,没有……没有现在这么多人吃人的 文明,而他们是非常快活的”
Your company slogan

第十四章 新诗(二)

第十四章 新诗(二)

清不要微笑,亲爱的, 啼泣一些吧, 啼泣在我的膝上, 啼泣在我的胸头, 啼泣在我的颈边, 啼泣不是一个短暂的欢乐。
追随你到世界的尽头, 你固执地这样说吗? 你在戏谑吧, 你去追平原的天风吧, 而我是比天风更轻, 你永远追随不到的。
请不要追问我天无用心了, 你到山顶去觅珊瑚吧, 你到海底去觅花枝吧, 什么是我们好时光的记念吗? 在这里,亲爱的,在这里, 这沉哀,这降色的沉哀。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暗淡是梦里的光辉。
后期新月派流露出的幻灭的空虚,迷 茫的感伤是时代造成的。具体地说是大 革命失败以后,社会的黑暗与知识分子 精神的幻灭。这种情绪后期现代派诗人 也很明显。
新月派与中国诗歌会比较: • 1、中国诗歌会:在投身现实的反抗中,摆脱了 个人精神危机并进而用自己的诗歌服务于革命 的需要。 • 2、新月派:从乌烟瘴气的现实中逃避出来,回 到自我内心世界,回到诗的艺术世界中。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它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边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徐志摩的诗歌《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 个方向吹》: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 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殷夫诗歌的主要内容 (1)早期诗歌表现了人生道路的最初探索 以及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如《放脚时代的足 印》。 (2)表现进步知识分子投身革命的心灵路 程,如《1929年5月1日》 。 (3)直面革命斗争,歌唱革命斗争的激情 和无畏的献身精神,如《血字》。 (4)向一个阶级的告别,展示投身革命的 决心,如《别了,哥哥》。
4 我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烙印》深切地体现了大革命失败给诗人带来的 悲愤抑郁,以及在内心深处打上的深深的“烙印”。 诗歌运用了三个形象化的比喻:痛苦是打在心上 的印烙,痛苦是个谜,痛苦渗透进内心,自己像“一 条吃巴豆的虫”,从不同的角度,以并不平衡的形象 化的手法刻画了痛苦的深重。 在艺术手法上借鉴了闻一多的诗歌“三美”主张: “绘画美”体现于诸如用词精当准确,设喻巧妙, 生动地展示了现实的人生图景; “建筑美”体现于诸如全诗分四节,每节分四行, 每行长短基本均衡; “音乐美”体现为押韵方式韵脚分布整齐, “火”、“过”、“破”等仄声韵脚也有助于表现诗 人内心的无比痛苦和悲愤难忍。


【注】纛 dào :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二)中国诗歌会蒲风等人的诗歌创作 1、中国诗歌会(P213-214)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 木天等,创办了《新诗歌》。以注重诗歌的现实 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为宗旨,史称“新诗歌 派”。它是30年代最大的,也是左联领导下的一 个群众性诗歌团体。

田间《多一些》

多一颗粮食, 就多一颗消灭敌人的枪弹!” 听到吗 这是好话哩! 听到吗 我们 要赶快鼓励自己底心 到地里去! 要地里 长出麦子,

要地里 长出小米; 拿这东西 当做 持久战的武器。 (多一些! 多一些!) 多点粮食, 就多点胜利。
田间《义勇军》
在长白山一带的地方, 中国的高梁 正在血里生长。 在大风沙里 一个义勇军 骑马走过他的家乡, 他回来了 敌人的头, 挂在铁枪上。
《茫茫夜》一篇以母亲和儿子对话的形式, 表现了农村中年轻一代的觉醒。 为着我们大众我离开了家, 为着我们的工作离开了你和她! 母亲,母亲,别牵挂! 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通过农民反对 修筑公路的斗争,比较真切地反映了国民党反 动派的反革命围剿和农村革命的深入。 他们象决堤的黄河水, 谁有力量去拦堵? 象海洋的浪 澎湃汹涌着的是我们的队伍。

(三)作品分析 1、《雨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首诗是具有象征意味的,诗中描写的一切都是 飘飘忽忽、朦朦胧胧的,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 墙,一切都是那么的凄婉迷茫,象征着诗人的孤独无 望的心绪和理想破灭的苦闷、彷徨。 “丁香般的姑 娘”是诗人在黑暗的现实和孤寂的生活中的一种美好 而又朦胧的理想的象征。 诗中循环、跌宕的旋律和复沓、回旋的音节,衬 托了一种彷徨、惆怅的心理情绪,从而间接地透露出 痛苦和迷茫的时代氛围,典型地抒写了大革命失败后 青年知识分子失望和彷徨的心态。 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诗句长短错落,回环往 复,押韵规则,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旋律美。

3、殷夫诗歌的艺术特点 多用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 以英雄主义的调子,急骤的旋律和钢铁般 的语言,呈现出刚健雄浑的诗风。 鲁迅在给殷夫的诗集《孩儿塔》所作的 序中赞赏殷夫的诗:“这是东方的微光, 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 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 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 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 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四)戴望舒诗作的艺术特色(P217-218)

二、“断章诗人”卞之琳 1、《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主体 客体 主体 客体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客体 主体 客体 主体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哲学沉思:这宇 宙与人生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 而一切事物又是互为关联的。
2、艺术形式上 (1)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整齐,讲究诗 的节奏、韵律。 (2)擅长比喻,把感情和倾向性凝聚、隐 蔽在诗的形象里,并善于摄取人生图景, 抒情形象生动、丰富、含蓄。 (3)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 (4)诗风质朴凝炼、含蓄深沉。


《难民》: 日头堕到鸟巢里, 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陌生的道路无归宿的薄暮, 把这群人渡到这古镇上。 沉重的影子,扎根在大街两旁, 一簇一簇,像秋郊的禾堆一样, 静静的,孤寂的,支撑着一个大的凄凉。 满染征尘的古怪的服装,告诉了他们的来历, 一张一张兜着阴影的脸皮, 说尽了他们的情况。



二、臧克家、田间等新诗人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 (一)“泥土诗人”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山东诸城人。 主要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 《自己的写照》《运河》 朱自清指出:中国现代诗歌从臧克家起,“才有 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
1、思想内容上:反映农村凋敝残破的景象和农民的 苦难生活境遇,为苦闷、彷徨的中国青年提供了另一 种人生态度,即“坚忍主义”。 坚忍主义:严肃地正对现实生活中的险恶苦难, 带着倔强的精神、沉着而有锋棱地去迎接磨难。



《老马》(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第一行写车主的内心 世界; 第二行写老马默不吭 声、逆来顺受的性格; 第三、四行写老马的 感受和形象; 第五、六行写老马的 内心活动; 第七、八行写老马在 鞭影驱使下的表情和 形象。
5、蒲风(1911-1942) 原名黄日华,广东梅县人,是中国诗 歌会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和代表诗人。 代表作:诗集《茫茫夜》《钢铁的歌唱》 《抗战三部曲》 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 蒲风诗歌的表现主题(P214): ① 面临崩溃的动乱的农村 ② 中国人民反帝的激烈情绪 诗风刚健质朴


诗作以农民的被残酷压迫剥削的痛苦 生活和悲惨命运凝结为驾辕的老马形象, 以马喻人,最为贴切。 诗人以老马象征旧中国农民,形象地 展示了老马(旧中国农民),在国内外反 动派剥削压迫下苦不堪言的悲惨处境,并 揭示了它坚韧的性格特征。这是旧中国农 民的生活和命运的形象写照。

《烙印》(臧克家)
1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3 我狡猾的说“人生是个谎”,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 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2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 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不把悲痛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谜,就不该把底点破。
一九四二年七月三日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 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 “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 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 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 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 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在艺术上,诗人运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 法 ,具体表现为幻觉和虚拟。
2、汉园三诗人(P215) 1936年出版的三位青年诗人的合集:何其芳的 《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集》、卞之琳的《数行 集》。三本诗集合称《汉园集》。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一、“雨巷诗人”戴望舒 (一)生平 戴望舒(1905.3.5—1950.2.28),原名戴朝安, 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学 翻译家,被称为现代派诗人的领袖。因《雨巷》 一诗成名,又称“雨巷诗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 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 曾赴法国留学,受 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先后出版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 《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黄昏里煽动着归鸦的翅膀——黄昏里还辨得出归 鸦的翅膀——黄昏还没溶尽归鸦的翅膀
(二)“时代的鼓手”田间的诗歌创作 田间(1916-1985),原名童天鉴,安 徽无为县人。抗战前出版的诗集有《未明 集》《中国牧歌》和《中国农村底故事》 等。 诗作朴实硬朗,语言比较大众化,关 注现实,多表现工人、农民和兵士悲苦的 命运。往往以敏锐的直觉和简单跃动的诗 行来展现狂风暴雨的时代风貌。


三、现代诗派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1、现代诗派(P216) 30年代初出现的诗歌流派,因《现代》杂志而得 名。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在创作 内容上与社会公众主题疏离,更多聚焦于内心世界, 抒写自我情绪与感觉;在审美原则上追求隐藏自己和 表现自己巧妙结合的朦胧美;在表现方法上运用隐喻、 象征、通感等手法实现情绪的意象化。以意象繁复、 内涵丰富、组合奇特著称,形成朦胧而晦涩的诗风。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一、殷夫及中国诗歌会诸诗人的政治抒情 诗创作 (一)殷夫的诗歌创作(1909-1931) 1、殷夫简介 本名徐伯庭(一说徐祖华),笔名殷 夫、白莽、徐白等,浙江象山人,诗人、 革命家,是“左联”五烈士之一。 主要诗集有:《孩儿塔》 《伏尔加的黑浪》 《一百零七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