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代诗歌概述(一)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新诗

中国现代文学:30年代新诗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老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马 》
它把头沉重的垂下!

臧 克
这刻不知下眼里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三、后期新月诗派的诗歌创作
后期新月诗派是以1928年创刊的《新 月》月刊新诗栏及1931年创刊的《诗 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形成的以徐志 摩为核心的诗人群。
田间 (1916-1985),原名童天鉴,
安徽省无为市开城镇羊山人,著
名诗人。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
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
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
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
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
朴的风格。其诗作《假使我们不
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
田间
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
中国现代文学史
30年代新诗
第十二章 30年代新诗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重点的分析戴望舒、卞之琳的诗作 及特点。
教学目的:
使同学们了解30年代有不同倾向的几大诗歌 流派及代表作家的创作。
重点掌握中国诗歌会、汉园三诗人、后期新
教学重点: 月诗派的理论。“现代诗派”的诗及对戴望
舒、卞之琳诗的分析。
“汉园三诗人”:
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 1936年出版了三人诗作合集 《汉园集》,内收何其芳的 《燕泥集》、李广田的《行云 集》与卞之琳的《数行集》。 诗作注重将东、西方诗学融合, 文学史上将他们称为“汉园三 诗人”。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一、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一)戴望舒(1905—1950)简介: 原名朝寀,又名梦鸥,浙江杭州人。 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 被称为现代诗派“诗坛的首领”。他 的《我的记忆》这首诗成为现代派诗 的起点。因《雨巷》而被称为“雨巷 诗人”。

30年代新诗 (1)

30年代新诗 (1)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田间 1938年)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泥土诗人臧克家(1905—2004)
1932年发表新诗。 代表作:《烙印》 《罪恶的黑手》
诗的主题:农民的坚忍主义 诗的气质:简约含蓄的古典主义
茅盾在评论诗集《烙印》时说:“没有
黄浦江舟中
(穆木天 1936年7月26日 )





凉风吹过了横江, 水色映着天光, 我对着滚滚的浊流, 觉得象在我的故乡, 美丽的松花江上。 我想象着,在松花江上 我的黄金的儿时, 就是半自由的时期, 在那“铜帮铁底”的江上 每天还要渡过两次。 我忆起青年的高尔基, 飘泊在伏尔加的船上,
《烙印》的主要内容 其一,抒写对生活 严肃、执著、坚忍 的态度。“坚忍主 义”。
《生活》 这可不是混着好玩, 这是生活, 一万支暗箭在你周边, 伺候你一千回小心里, 一回的不检点。
三 代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爷爷 在土里葬埋。
其二,反映农村凋敝残 破的景象和农民的苦 难生活境遇。《洋车 夫》 《老马》等。
三十年代 新诗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戴望舒 卞之琳
30年代新诗

【本章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30年代诗坛概况。 2.戴望舒 卞之琳的现代主义诗歌。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一、左联诗人的政治抒情诗 二、泥土诗人臧克家 三、纯诗道路的后期新月派、现代派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1909-1931
政治抒情诗: 热情饱满、富有鼓动力。 《血字》诗共七首,其 中《别了,哥哥》最著 名。

第十一课:1930年代诗歌流派.

第十一课:1930年代诗歌流派.

陈梦家(1911-1966)
诗人、学者。其诗先学徐志摩, 后学闻一多,以抒情诗而偏重于 引发“灵魂的战栗”。1949年后 埋首于学术,著有《殷墟卜辞 总述》、《西周铜器断代》等。 1966年不堪所受羞辱而自杀。
梦家诗集·序诗
我走遍栖霞 只看见一片枫叶; 从青天摘下 一条世界的定律。
尽管有我们 自己梦想的世界; 但总要安分, “自然”是真的主宰。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夜容易忘掉。
雁子
我爱秋天的雁子 终夜不知疲倦,
(像是嘱咐,像是答应,) 一边叫,一边飞远。
从来不问她的调 留在那片云上?
只管唱过,只管飞扬, 黑的天,轻的翅膀。
我情愿是只雁子, 一切都使忘记——
我看了流星,我再看你, 像又是一闪飞光掠过我的心, 瞧见我自己那些不再的日子: 那些日子从我看见了你, 不论是雨天,是黑夜
我念着你的名字,有着生, 有着春光一道的暖流 淌过我的心。那些日子 我看见你,我只看着 看着你在我面前,我不做声。 我有过许多夜徘徊在那条街上 望着你住的门墙,一线光, 我想那里一定有你我;太息 透不进你的窗棂。只有门前 那盏脆弱的灯好像等着,企望 那不能出现的光明;更惨的 那一声低的雁子叫过 黑的天顶,只剩下我 站立在桥下。那些日子 我又踯躅在大海的边岸, 直流泪,上帝知道我; 海水对我骄傲,那雄壮 我没有,我没有;我只不听 再看见青天,横流的海, 影子跟着我走回我的家。
当我提起,当我想到: 不是恨,不是欢喜。
方玮德
海上的声音
那一天我和她走海上过, 她给我一贯钥匙一把锁, 她说:“开你心上的门, 让我放进去一颗心,
请你收存, 请你收存。”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第十四章 30年代新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阶段的诗艺
卞之琳有一段评价: • “在亲切的日常说话调子里舒卷自如,锐敏, 精确,而又不失它的风姿,有节制的潇洒和有 功力的淳朴。日常语言的自然流动,使一种远 较有韧性因而远较适应于表达复杂化、精微化 的现代感应性的艺术手段,得到充分的发挥。 所有这首诗的长处都见之于从《我的记忆》这 首诗开始以后所写的诗里,而且更有所推进, 直到第二个诗集的例如《深闭的园子》、《寻 梦者》、《乐园鸟》等最后几首的写作时期, 这些诗似应视为戴望舒充分成熟时期的代表 作。”
三、卞之琳
•1910~2000,江苏海门人 •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著有诗 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 (1935)、《汉园集》(1936,与 人合集)、《慰劳信集》(1940)、 《十年诗草》(1942)等,另有多 种译著、论著。
• 卞之琳认为写诗是把生活经验中那些最深沉的 感受,通过艺术过程,使之结晶升华,成为艺术 品。 • 卞之琳融会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 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 • 卞之琳的诗歌“基于言语本身的音乐性”,讲 究格律,尤其是音顿、音韵和体式。
•他用冷峻中带有热情的笔,写出中国农 民的深远的苦痛和坚忍,仇恨与不平,为 新诗反映农村生活开辟了天地。他的《烙 印》、《老马》、《当炉女》、《难民》 等,都是有名的诗篇。
田间 •(1916-1985)受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 夫斯基创作的影响,风格特异。出版诗集 《 未 明 集 》 ( 1935 ) 、 《 中 国 牧 歌 》 (1933)、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 (1936)等。 •田间诗的主要特点是以短促、跳荡的诗 行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自己内心 的热情与骚动。
•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的《雨 巷》发表后,文学大师叶圣陶颂扬戴望舒“替 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作者也因此被 称为“雨巷诗人”。

30年代诗歌概述

30年代诗歌概述

这,就是你弟弟的前途, 这前途满站着危崖荆棘, 又有的是黑的死,和白的骨, 又有的是砭人肌筋的冰雹风雪。 但他决心要踏上前去, 真理的伟光在地平线下闪照, 死的恐怖都辟易远退, 热的心火会把冰雪溶消。 别了,哥哥,别了, 此后各走前途, 再见的机会是在, 当我们和你隶属着的阶级交了战火。
30年代诗歌
创作背景
大革命失败,现实的黑暗,导致诗人采取 不同的人生姿态与创作态度: 反抗、战斗 幻灭、感伤 各自的得失评价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一、左联诗人—殷夫
殷夫(1909~1931), 诞生于浙江象山。原 名徐柏庭,学名徐祖 华,笔名有殷夫、白 莽等。父亲行医,大 哥是国民党高级军官 左联五烈士之一,是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优 秀的无产阶级诗人。

你诚意地教导使我感激, 你牺牲的培植使我钦佩, 但这不能留住我不向你告别, 我不能不向别方转变。 在你的一方,哟,哥哥, 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 是治者们荣誉的爵禄, 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
只要我,答应一声说, “我进去听指示的圈套,” 我很容易能够获得一切, 从名号直至纸帽。
戴望舒 何其芳
4. 高潮:36年10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并
邀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等参与,把现 代诗派推向高潮。
5. 衰落:抗战爆发后,急剧分化,走向衰落,其
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则为40年代的“九叶诗派” 所继承和发展。
6、代表诗集
戴望舒的《望舒诗稿》(1937年)、卞之 琳的《鱼目集》(1935年)、诗歌合集 《汉园集》(1936年)、何其芳的《预言》 (1945年)、徐迟的《二十岁人》(1936 年)、南星的《石像辞》(1937年)、林 庚的《春野与窗》(1934年)等。

三十年代新诗

三十年代新诗

现代诗派及其代表诗人
现代诗派是在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激荡下, 自觉追求“纯诗”艺术美的一个诗歌流派。 *得名于1932年5月施蛰存创办的《现代》 杂志。 *1936年10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 把现代派诗潮推向高潮。 *抗战爆发后,现代诗人群急剧分化,现代 派诗潮就越过“黄金时代”而走向衰颓。
现代诗派特点
第十四章
三十年代新诗
成员:杨欣茹、王小凡、黄晓辉、 涂李竹芸、刘雅依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一、时代背景
30年代是我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 锐激烈政治倾向多种形态、艺术道路多的年代, 它对知识分子的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影 响着现代文学包括新诗的发展道路和方向;诗 艺发展不断创新的多元探索,也推动着新诗进 行求新的变革,这一时期的新诗便出现了政治 倾向多种形态、艺术道路多向探索的新局面。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 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 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 这寂寥的雨巷……
卞之琳(1910.12—2000.12)


现代著名诗人,外国文 学学者。抗战期间在各 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 学生。 被公认为新文化 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作品:诗集《三秋草》、 《鱼目集》、《汉园集》 《慰劳信集》、《十年 诗草》、《雕虫纪历》, 另有多种译著论著。
1、徐志摩主编的《诗刊》在上海创刊,标志 着新月诗派进入后期的发展阶段。 2、后期新月异于前期的特征包括两个新变: 一是向外扩展;二是向内朝着更为阴幽的 精神领域的开掘。
3、后期新月诗显示出明晰的现代象征诗的特 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主智化倾向、非个人 化倾向的出现和“荒原意识”的崛起。 4、代表诗人:卞之琳、叶公超、孙大雨、林徽 因等。 *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 之长的诗人。

现代文学第15章艾青与30年代诗歌

现代文学第15章艾青与30年代诗歌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 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 刊)、《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 地,聚集了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主要有辛笛、陈 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 袁可嘉、穆旦九人。1948年11月,《诗创造》、《中国 新诗》被国民党查封,九叶诗派活动告结束。过去称为现 代诗派或新现代诗派(后期现代诗派)。1981年江苏人民 出版社出版了40年代九人诗集选《九叶集》,后文学史上 才有九叶诗派之称。
的爱与希望。
第2节 艾青(1910-1996)
3.
《向太阳》等抗战诗歌主要内容:
长诗《向太阳》(1938)与《火把》中。
第四,是歌颂了中国士兵的大无畏的精神。
第五,是对于光明的追求,这集中地表现在两首不朽的

4.《布谷鸟》等诗作:组诗《布谷鸟》和收在《欢 呼集》中的五首,主要内容是表现胜利的欢乐和 对新时代的礼赞。
3.戴望舒诗作的艺术特色:

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从构成方式到诗 体的创制,都明显有借鉴法国后期象征诗派艺术的痕迹;同时, 他又有中国古典诗词的良好修养,广泛地吸收了各种艺术技巧, 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4节 戴望舒(1905-1950)
3.戴望舒诗作的艺术特色:
第一,戴望舒的诗歌追求意境营造,呈现出一种
第3节 艾青(1910-1996)
第2节 艾青(1910-1996)

1. 生平与创作简介:
艾青的创作历程,大致上可以用抗日战争来划分。第一
阶段自1932年至抗战爆发,通称《大堰河》时期;抗日 战争的《向太阳》时期是艾青整个创作生活中的高潮阶 段;而从抗战胜利到全国解放,则为欢呼胜利的《布谷 鸟》时期 。

文学史考试大纲

文学史考试大纲

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了解:人的发现与文学史构成、晚清文化机制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识记:“诗界革命”、“文界革命”、;鸳鸯蝴蝶派;“戏剧改良”的主要内容;分析:“小说界革命”的基本主张;中国文学现代性文学观念的孕育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一、五四文学革命了解:五四文学革命的新文化背景。

识记:《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的内容和标志意义。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等文学主张二、五四文学思潮与论争识记:五四主要文学思潮。

与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文人的斗争;与学衡派、甲寅派等复古派的论争;新文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识记:各新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地点、代表人物、艺术主张、刊物、宗旨等;新月社对新诗格律化的追求、语丝社对散文多元形态的贡献;各社团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进程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影响。

分析:五四文学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

感伤的精神标记。

个性化的追求。

创作方法的多样化。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一)一、20年代小说概述识记:五四“为人生”派的小说创作;“问题小说”;乡土小说;浪漫抒情小说等创作现象。

分析:鲁迅与乡土小说的关系。

二、叶绍钧、许地山识记:叶绍钧短篇小说代表作《潘先生在难中》;长篇小说《倪焕之》。

许地山的短篇小说《綴网劳珠》和《春桃》。

分析: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三、郁达夫识记:(1)郁达夫的创作概况。

(2)1921年10月出版的《沉沦》,是郁达夫自己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分析:(1)《沉沦》的思想意义;(2)郁达夫抒情小说的艺术风格。

第三章 20年代小说(二)一、鲁迅的文学创作识记:《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朝花夕拾》主要篇目名称及其内容;主要杂文集名称。

分析:进化论对鲁迅的影响;鲁迅与左翼文学的关系。

二、《呐喊》、《彷徨》了解:《伤逝》的爱情悲剧的原因;《伤逝》的思想意义与艺术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集《烙印》(1933)、《罪恶的黑手》 (1934) ;长诗《自己的写照》(1936) 短诗集《运河》(1936)。
茅盾说:“《烙印》的二十二首诗 只是用 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老百姓的生 活。…… 我相信在目今青年诗人中,《烙 印》的作者也许是最优 秀中间的一个了。”
描写了农民形象和乡村景色,为新诗反映农 村生活开拓了新的天地。
②写反帝抗日 。(穆木天:《守堤者》、
《流亡者之歌》等)
特点:
①描摹重大题材,揭示富有时代特色的政治
或社会主题。 ②直抒胸臆,直接描摹,不尚意象。 ③语言通俗,体式自由。
3、臧克家的前期诗作
(1905、10—— 2003、12),山东诸 城县臧家庄人;被誉
为“农民诗人“,他的 特点就是他不同于新月 派、现代派诗人以及中 国诗歌会诗人的“坚忍 主义”。
回顾20年代诗歌发展
新诗的草创期:白话诗运动(1917-1921):胡适 新诗的奠基期:自由化运动(1921-1925) 写实主义诗风:文学研究会等 浪漫主义诗风:郭沫若等 湖畔诗派:冯至、冯雪峰、、 小诗:冰心、宗白华
20年代诗歌发展的两种倾向
早期新月派
贵族化趋向
早期象征主义
大众化趋向:无产阶级诗歌(普罗诗歌)
鲁迅在为殷夫的诗集《孩儿塔》作序时,
称其诗为“东方的微光”、“林中的响
箭”、“冬末的萌芽”,是“别一世界”
(即无产阶级新世界)的诗。
《血字 》
《别了,哥哥》
诗作:《1929年5月1日》
我突入人群,高呼 “我们,,我们 ,,我们” 呵,响应,响应, 满街上是我们的呼声!// 我融入一个声音的洪流, 我们是伟大的一个心灵。 满街都是工人,通知,我们 满街都是粗暴的呼声。// 一个巡捕拿住我的衣领,但我还狂叫,狂叫,狂叫, 我已不是我, 我的心合着大群燃烧!
创作主张
(1)“捉住现实”:即诗歌要适应时代的要
求,以现实主义的方法创作表达反帝反封
建思想的作品;
(2)“大众歌调”:即提倡诗歌大众化,要
求诗的表现形式应大众化、民族化,使诗
普及到群众中去。
主要内容:
①写农民的苦难与反抗斗争。(蒲风:《茫
茫夜》、《六月流火》; 王亚平:《农村
的夏天》、《十二月的风》;
内容广泛
A、反映农村破产和农民的苦难生活,如《老马》、 《难民》
B、表现自我人生体验到的“永久性真理”如《生 活》、《希望》 C、表现反帝情绪,如《罪恶的黑手》 D、通过自我抒情为时代、历史摄影,如《自己的 写照》、《运河》。
老马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 眼前飘来一道鞭影,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老马》:不堪重负的老马的悲惨形象
装车(实写) 合) 扬鞭出发(虚实结
老马(农民) :倔强、坚忍、悲愤、无望 主人(统治者):贪婪、残忍、凶狠、无 情 作者 :同情、不平、愤怒、诅 咒
臧克家:《烙印》
生怕回头向过去望, 我狡猾的说”人生是个慌”, 痛苦在我心上打个印烙, 刻刻警醒我这是在生活。// 我不住的抚摩这印烙, 忽然红光上灼起了毒火, 火 花里迸出一串歌声, 件件唱着生命的不幸//。 我从 不把悲痛向人诉说, 我知道那是一个罪过, 混沌的 活着什么也不觉, 既然是迷就不该把底点破。// 我 嚼着苦汁营生, 像一条吃巴豆的虫, 把个心提在半 空, 连呼吸都觉得沉重。// 感烙印 逃了十八年, 才 知道, 人生是迷宫, 布满伤。 //幸福宛如背影, 衬 托悲的光芒, 歌是乞讨的声音, 齿间迸出的苍凉。 // 沉默吧, 关闭心窗, 别让罪恶出去, 啮噬生之善 良。 剑在何方?
30年代诗歌格局
新诗的拓展:两大诗潮的并峙(1925-抗战爆发 前) 大众化倾向:中国诗歌会 密云期诗人:臧克家、田间、艾青
贵族化倾向:后期新月派 现代派
30年年代诗歌概述
一、现实主义派 诗歌 1. 殷夫的诗歌:
(1909—— 1931),原名徐 伯庭,笔名白莽、 任夫、沙洛等, 浙江象山人。
殷夫的诗歌及相关评价
①讲究诗的形式的凝炼、整齐,讲究诗的 节奏、韵律,以格律诗的形式反映社会现 实。 ②擅长比喻,把感情和倾向性凝聚、隐蔽 在诗的形象里,化思想、概念为具体形象。
特点:
③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 ④诗风质朴凝炼、含蓄深沉。
殷夫诗歌的主要特点
①从工人群众的劳动和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
语言和形象,节奏明快有力,刚健之中透
Hale Waihona Puke 露出清新之美。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情抒情主人公的“自 我”形象,且这一“自我”在中国新诗 “自我”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中国诗歌会
1932年9月,在“左联”的领导下,“中国 诗歌会”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群众性的 诗歌团体 发起人有穆木天、杨骚、任钧、蒲风等。 在《缘起》和《发刊诗》中阐明了自己的 创作主张,并以《新诗歌》作为机关刊物, 随后广州、北京及日本的东京都成立了分 会,并先后出版诗刊,吸引了一批诗人 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有组织、 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