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诗歌欣赏PPT

合集下载

2024版艾青《我爱这土地》优秀ppt课件

2024版艾青《我爱这土地》优秀ppt课件
16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2024/1/26
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
这首诗以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描绘 土地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祖 国和人民的深切关注和同情,成为中 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现代诗歌发展的推动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真挚的 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推动了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对后来的诗歌 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重语言的锤炼和音韵的运用, 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和韵
律美。
2024/1/26
9
意象运用与审美价值
“土地”意象
象征祖国大地,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深 厚感情和民族命运的关切。
“河流”、“风”意象
审美价值
通过意象的运用和语言的锤炼,使诗 歌具有鲜明的形象和强烈的感染力, 引发读者对祖国、民族和人生的深刻 思考。
描绘祖国大地的苦难 与抗争
展现诗人独特的艺术 风格和诗歌魅力
2024/1/26
表达深沉的爱国情感 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8
艺术手法及表现技巧
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 “土地”、“河流”、“风”等, 传达内心深沉的情感和对祖国大
地的眷恋。
采用自由诗体,不受传统诗歌格 律限制,以散文式的自由抒写展
现诗歌的自然美和内在韵律。
通过拓展阅读,拓宽视野,提 高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26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2024/1/26
27
象征人民的力量和革命的斗争精神, 展现诗人对民族解放和自由的渴望。
2024/1/26
10
03
诗歌中的爱国情怀表达
2024/1/26
11
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厚爱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蛇》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蛇》教学PPT课件(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艺术特色上,既有优美的意境,又在饱含 着象征性。
在格律情势方面,重视语言的整合和内在 的音节美,舒卷自如,流动着一种柔缓的 旋律。
每节四行,二、四行押脚韵,各行字数大 体相近。
二、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有什么点?
“蛇蝎之心” 反应了人们对蛇痛恨、 鄙夷的态度。诗人跳出了关于蛇的古 老的思维定势,以浪漫的笔触描画出 一条通灵的寂寞之蛇。它带给读者的 是柔情、爱、美。
三、《蛇》在最后一节中为什么要将 “你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
把“你的梦境”比喻成“绯红的花朵”,以温 暖的颜色修饰花朵,点缀姑娘的梦,意味着姑 娘应许的期待以及姑娘一旦应许的醉心的欢喜。 色彩上淡与浓的对照与变化,反衬出诗人情感 的痴迷与浓烈。日思而不得,乃寄托于梦,梦 境像“绯红的花朵”,竟然也是这蛇“衔”来 的。
第二节——“蛇”的“相思” (乡思为相思谐音)
间接表现法: “我”的寂寞──蛇;蛇栖息于草丛,它的乡思
──草原;草丛与姑娘的发丝近似──姑娘的乌丝。 经过三个转折才将“我”对姑娘的相思暗示出来。 比喻新奇,表达了诗人对情人的热切想念。 诗情、诗意、诗趣三者兼具。
第三节——“蛇”的归来
通过蛇的行动抒写了“我”的意愿。 取“蛇”轻轻行走和只能以口衔物的特点,为 “我”衔来姑娘绯红的花朵般的梦境。
创作灵感
冯至在写于1987年的《外来的养分》一文中回忆 了此诗的缘起,他说当年见到毕亚兹莱的“一幅 黑白线条的画”,“画上是一条蛇,尾部盘在地 上,身躯直立,头部上仰,口中衔着一朵花”, 他觉得“它那沉默的表情,像是青年人感到的寂 寞,而那一朵花呢,有如一个少女的梦境”,于 是就写了这一首短诗。
“梦境”的多种理解: 如她的心境,她的爱意,她的希望,她的理 想,甚至她对“我”的感情等等。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2《(共26张PPT)》ppt课件(含答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2《(共26张PPT)》ppt课件(含答案)
1 新情境 · 激趣引航 当记忆的闸门打开的时候,某个曾经的片段,某个难忘的人物, 某种特定的景物,仅仅只是在脑海里忽闪而过,然而,那瞬间的怦然 一动、那刹那间的温馨回忆,是如此的真切。尽管只是短暂的一颤, 可那不经意的一颤已经融入我的心坎。情思如水般缓缓流动,只是泛 起的涟漪深藏在心底。心尖上的一点点浪花溅落在胸口,于是感觉到 疼 痛 和 甜蜜 的 滋味 漫 过心 底, 淡 淡的 忧 伤和 沉 沉的 眷 念 萦绕 在心 头„„
径 苔 . 苔 舌苔 .
床褥 ( rù ) . 陌 生 ( mò ) . 煽 动 (shān ) .
阔 kōng 空 . 空 ng 隙 kò 空 .
tá i tāi

乎 sì 似 . 似 的shì 似 .
2.辨字形
嫔 缤
(3)
简介:纪弦,1913 年生,中国台湾现代派诗人,原名路逾,笔名 路易士,生于河北清苑。祖籍陕西周至。 地位:台湾最优秀的诗人之一,被称为台湾现代派诗人的“旗 手”。 主要作品:诗集《行过之生命》 《在飞扬的时代》 《无人岛》 《爱云 的奇人》 《摘星的少年》 《槟榔树》等。
(4)
简介:舒婷,1952 年生,原名龚佩瑜、龚婷婷,福建厦门人。朦 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风格:她的诗于温柔中透着坚强,徘徊中含着执着,朦胧中显着 清新,透射出女性心灵特有的细腻、敏锐、坚韧的特质。 主要作品:诗集《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尾花》 《始祖鸟》 ,散文集 《心烟》 《柏林》等。
2 新知识 · 预习探索 目标定位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了解爱情诗的思想内容,领会其中真挚美好的情感。 3.学习诗歌通过意象表达丰富情感的方式。 4.探究诗歌意象,培养诗歌解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课件(共23张PPT)

3-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课件(共23张PPT)

思考:比较下面两句在表达上的不同。
(1)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2)一瞬间,斜阳的余晖把头白的芦苇染红了。
头白的芦苇, 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是化妆的意思,描写出芦 苇在落日余晖的渲染下, 变成了瑰丽的红色。
“妆”“红颜”把芦苇人格化,给诗文平 添一丝情趣、一丝生气。
主旨概括
《秋晚的江上》是一首 描写秋天的诗。归鸟低飞, 残阳斜照,浅滩芦苇,微风 嬉水,诗中展现了一派秋晚 江上的景色。
词语熟读
cháo wěi
luó mián bà zhàn
归巢 芦苇 剪秋罗 睡眠 霸 占
整体感知
本文两首诗歌分别描写了什么画面? (1)《秋晚的江上》描写了秋天夕阳西下,江面 上美丽景色的画面。 (2)《花牛歌》写了小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 有趣的生活画面。
秋晚的江上
刘大白
走近作者
刘大白(1880—1932),原 名金庆棪,后改姓刘,浙江绍兴 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 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中国现 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著有诗 集《旧梦》《卖布谣》《秋之泪》 等。
下课!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4日
课文详解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
诗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课文详解
齐读诗歌第一小节,思考:作者描写了归巢鸟
儿怎样的情景?
鸟儿的行动。
归巢的鸟儿,
尽管是倦了,
鸟儿的状态。
还驮着斜阳回去。
写出了鸟儿疲倦的姿态,也是对景致的进一步渲染 和想象,描绘出倦鸟和斜阳相映成趣的画面。
《秋晚的江上》是一首充满诗意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秋日傍晚的江边景象。在课后小结中,我 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8.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ppt课件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8.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ppt课件
喻人的操行清白。(多用于女子)
资料助读 1.走近作者
简介:余秋雨,1946 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市。1966 年毕业于上海戏 剧学院戏剧文学系。著名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教授、院长。
成就:著有系列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 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文化通史《问学余秋雨》,长篇记忆文学《借 我一生》,学术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中国戏剧文 化史述》等。
修缮.(shàn ) 遴.选( lín ) 诘.问( jié )
2.辨字形
残yuán 垣 盘huán 桓 永hénɡ 恒
ǎi 蔼 然 暮ǎi 霭
j险ùnjù n浚 峻理 qūn 逡 巡
rú 濡 养 nuò 懦 弱 侏rú 儒
4. 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提示: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 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 文化思考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 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表现了作者强大的 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 《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 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 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 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4.积词语
(1)膜拜:_跪__在__地__上__举__两__手__虔__诚__地__敬__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圭臬:_指__圭__表__。__比__喻__标__准__或__法__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惊悸:_因__惊__恐__而__心__跳__得__厉__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冰清玉洁:像__冰__那___样_清___澈__透__明__,__像__玉__那__样__洁__白__无__瑕__。__比_____。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预言》PPT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预言》PPT

总结归纳 借鉴手法 •问题:你认为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请加以分析。 2.艺术手法 (1)象征手法(比喻) (2)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反馈拓展 课堂延伸 •学习反馈:任选下面一道题,完成“微写
作”,字数300字左右。 1.选取诗中一个或几个片段,改写成 记叙性文字。 2.这首诗给人以多种启迪,请你就某 一点谈谈学习后受到什么启发。
激趣导入
课堂展示
知人论世
•问题: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作这首诗?
何其芳,现代著名诗人、评 论家、学者,有诗集《预言》 《夜歌》等;散文集《画梦录》 《还乡杂记》等;文艺评论集 《关于写诗和读诗》《诗歌欣赏》 等。
课堂展示 知人论世 •问题: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作这首诗?
本诗写于1931年秋,作者当时 19岁,在北大哲学系读书。“用更明 白的语言说出来,就是我遇上了我后 来歌唱的‘不幸的爱情’”(《刻意 集》序)。
一、象征爱情(爱神、爱人) 二、象征美好理想 三、பைடு நூலகம்征青春 四、其他(象征春的使者、飞逝的时光等)
合作学习 探究问题 •问题:怎样理解诗题“预言”的含义?
一、从感情角度理解 二、从哲学角度理解 三、从生命意义理解
总结归纳 借鉴手法 •问题:本诗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请加以
分析。 1.艺术构思特色 全诗以“年轻的神”渐近的足音起笔,以 消失的足音结束;诗人开头的惊喜与结尾的惆 怅呼应,艺术结构完整。
合作交流 感知诗意
•小组讨论交流
1.第一诗节:诗人用什么手法描写“年轻的神”? 2.第二诗节:描写景物有什么作用? 3.第三诗节:诗人写了哪些细节?表现诗人什么 感情? 4.第四诗节:“我”为什么劝“年轻的神”不要 前行? 5.第五诗节:“我”怎样与“年轻的神”同行? 6.第六诗节:“年轻的神”对“我”持什么态度? 表现“我”什么心情?

现代诗歌鉴赏PPT课件

现代诗歌鉴赏PPT课件

3
创新语言表达在诗歌中的作用
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 验。
06
现代诗歌鉴赏实例分析
《再别康桥》鉴赏
诗歌背景
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及《再别康桥》 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人对康桥的 深厚情感。
诗歌意象
分析诗歌中的云彩、金柳、青荇等 意象,感受诗人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的高超技巧。
诗歌韵律
鉴赏诗歌的押韵和节奏,体会徐志 摩诗歌的音乐美。
意象的定义
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意象的种类
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等。
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塑造诗歌形象,传达诗人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创新的语言表达
1 2
创新语言表达的定义
打破常规语法、词汇和修辞的束缚,创造出新颖、 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创新语言表达的种类
词性活用、句式变换、修辞手法创新等。
03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朗读与背诵
01
朗读技巧
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准确 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02
背诵方法
采用分段背诵、联想记忆等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理解与感悟
意象解读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 追求。
情感共鸣
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加深对诗歌的感悟。
呼吁人们关注生态环境,表现诗人对 自然的关爱与责任感。
寄情山水
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达到 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社会主题
时代变迁
反映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表达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 深刻关切。
人间温情
描写人间的善良、互助与 爱心,传递诗人对人性的 肯定与期待。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0.1《葡萄月令》ppt课件(含答案)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10.1《葡萄月令》ppt课件(含答案)

2.本文的思路脉络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提示: 本文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用 “编月体 ”的形式记述了葡 萄生长的过程,记述了果农侍弄葡萄的各个劳动阶段的活事,展现 了不同月令葡萄生长与管理的繁忙劳动场景, 结构与内容紧密相关, 每个月份之间用空行隔开,使层次更清晰。本文虽按月令顺序写, 但并非平均用力、不分主次。其中,三月葡萄上架、四月葡萄浇水、 八月葡萄着色、十一月葡萄下架、十二月葡萄入窖,这些片段是详 写,而二月葡萄出窖、五月葡萄开花这些片段是略详,其则简笔带 过。这样安排,详略得当,繁简相宜。
2.相关知识 艰苦中的诗意 ——《葡萄月令》 1957 年反右中作者受牵连,他被发配到张家口劳动了三年,所幸 的是,他进入了一个果园,负责种葡萄,他用功劳动,也用功读关于 葡萄的书。后来就写出这篇《葡萄月令》 。下放劳动对知识分子来说是 一件异常痛苦的事情。 可是作者在生活的苦难中没有抱怨更没有绝望, 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对日常生活的美的审视和体验中。文章把种葡萄写 得详细、明白,展现了在葡萄园中一年的劳动情景。这里,劳动不再 是一种又脏又累的体力活儿,而是充满了诗意。
1 新情境 · 激趣引航 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 平常甚至平淡的生活状态中。把平常生活活出滋味,把平常生活写出 诗意的,汪曾祺老先生算一位。今天,我们就随着汪老走进那个美丽 的葡萄园,在四季变迁中认识葡萄,感悟人生。
2 新知识 · 预习探索 目标定位 1.通过学习,了解葡萄的生长习性,丰富知识。 2.通过讨论简单了解本文严谨别致、详略有致的结构特点。 3.通过朗读品味本文淳朴自然、闲适自在的语言。 4.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作者文人的灵性和雅致的情趣,激发对生 活的热爱。
(2)空阔 · 空旷 空阔:侧重于“阔”,强调开阔之意。 空旷:地方广阔,没有树木、建筑物等,侧重于“空”。 辨析: ①热热闹闹的果园, 现在什么颜色也没有了。 眼界 ________ , 空阔 一览无余,只剩下发白的黄土。 ②砍掉了这棵树之后,院子里显得 ________ 空旷 一点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 什 么 我 的 眼 里 常 含 泪 水
…… ·
? 艾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诗人流离转 徙于满目疮痍的祖国大江南北,面 对日军铁蹄凌辱下的中国广袤土地 的荒寒贫瘠和底层农民的痛苦灾难, 诗人写下一首深沉而悲怆的歌。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 什么含义?
这既是对自然景象的如实描写, 又是对当时惨遭战乱的现实的艺 术写照,不仅表现了自然界的寒 冷,更是对政治气候和民族命运 的暗示,象征我们民族国家坎坷 艰辛的前途,表达了深刻的思想 内容。
构思别致,不落俗套; 1、这首诗的离别对象特别,不是一般离别诗中 的“人”而是自己深爱着的康河。
2、这首诗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 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 而产生的沉重感,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感情真挚,意境深邃。
艺术技巧独具特色。
意境,情趣与意象的融
5感情达到高潮
例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 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再别康桥》的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 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 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整 体美之感。



大 地



——
因 为 我 对 这 土 地 爱 得 深 沉
徐志摩生于富商家庭,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 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 1918年赴美国留学,1920年赴英国留学,就读于剑桥大 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 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婚,同年8年离别剑桥起程 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 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 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戈尔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 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30年秋,应胡适 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 往返于北平和上海之间疲于奔命,但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 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 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 35岁。
风向东吹,风向南吹,风在低矮的小街上回旋, 木格窗纸堆着沙土,我们在泥草的屋顶下安眠, 谁家的儿郎吓哭了,哇--呜--呜-从屋顶传过屋顶, 他就要长大了,渐渐和我们一样地躺下,一样地打鼾, 从屋顶传过屋顶,风 这样大,岁月这样悠久, 我们不能够听见,我们不能够听见。
艾青,中国新诗史上最富盛名的“悲哀的诗 人”, 作为旧中国苦难土地的“悲哀”歌者,以 诗歌创作中的“忧郁”情调和“苦难美”形成自我 独特风格。解放前的诗歌大多抒写中国的土地及生 活于这土地上的广大农民、战士及普通人的命运, 以平民意识、苦难意识关注20世纪30、40年代中 国内忧外患的特定历史情境下,旧中国贫困荒蛮的 土地上农人的悲惨命运和生存痛苦,表现他们对苦 难的坚忍、对光明的渴求;并以知识分子的时代责 任感和使命感,敏锐捕捉民族的时代情绪,将个体 的哀乐融入到民族、国家的哀乐之中,抒发自己与 农人、民族乃至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时代情感,充 溢爱国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民族复兴的信念。
中国现代诗歌欣赏
• 艾青 • 闻一多 • 徐志摩 • 舒婷 • 食指
制作 执信中学 禤广辉
再别康 桥
徐志摩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
徐志摩 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
别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省海宁人。
追求“爱,自由和美” 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人间四月天》剧照 主演:黄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
呀……”,有什么作用?(提示:从情感的 表达和篇章结构两个角度)
它是诗歌感情的线索,使悲凉压抑的感 受贯穿全诗,同时,这种反复咏叹更加深了 悲惋凝重的气氛,读来令人心酸落泪。
另外这两句诗也是全诗结构的骨架,多 种形象的刻画,都是沿着这两句话展开的。 大雪的林间,雪夜的河流,雪夜的草原。撑篙漫溯寻梦图4对康桥永久恋情榆阴浮藻清潭图
3更加欢喜和眷恋
青草水底招摇图
2欢喜和眷恋
河畔金柳倒影图
1难舍难分
挥手作别云彩图
6情绪低落
黄昏夏虫沉默图
7难舍难分
招手惜别云彩图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 动,节奏感强,叠字反复运用,回环 复沓。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全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 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 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加之一些 动作性很强的词语的运用,使每一幅画面 都给人以流动的感觉。
我我 敢敢 徐 志 摩 徐 志 摩 的 一 条 水 ! 的 一 条 水 ! 说 , 康 河 是 世 上 最 美 说 , 康 河 是 世 上 最 美
————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 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 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康桥情结
徐 志 摩
再别康桥
鉴赏要点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 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 寒冷的腊月里的夜时,风扫着北方的平原, 北方的田野是枯干的,大麦和谷子已经推进了村庄, 岁月尽竭了,牲口憩息了,村外的小河冻结了, 在古老的路上,在田野的纵横里闪着一灯光, 一副厚重的、多纹的脸, 他想什么?他做什么? 在这亲切的,为吱哑的轮子压死的路上。
2、诗人怎样表现战乱的苦难的? 选取了几类人作为描写对象
具体人物形象
中国的农夫
少妇 、年老的母亲 (中国的妇女)
情感载体象征义 压迫 蹂躏
雪(寒冷)
土地的垦殖者 (中国的人民)
剥削
3、 在诗中,诗人把自己也嵌入所 描写的生活画面之中,把这些文字找 出来。体会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反复咏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