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传统戏剧的历史传承与保护开发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立法宗旨】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名词解释】本条例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与以上五项相关的资料、实物和场所;(七)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条【工作方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整体性、传承性和公益性。
第五条【政府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会同县级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六条【部门职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按照属地和分级管理的原则履行下列职责:(一)宣传和贯彻相关法律法规;(二)制定和实施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三)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代表性传承人体系;(四)制定和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五)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传承等各类专门人才;(六)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交流等传承活动;(七)监督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在资金、项目上给予支持。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一支,起源于陕西省的秦腔地区。
几百年来,秦腔文化在传承中保持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
本文将探讨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 传统文化的传承秦腔作为中国戏曲的重要代表之一,深受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在传承中,秦腔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演员们通过独特的音调、唱腔和表演技巧,展现了秦腔特有的柔美与悲壮。
秦腔的剧本大多选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如《西华山》、《马丹阳》等,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元素。
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艺术家的努力与承担。
他们在传统剧本与表演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新,使秦腔的表演更受现代观众的喜爱。
同时,许多传统秦腔艺术家积极培养年轻一代的继承者,传授他们秦腔的技巧和情感表达。
这种承传方式使得秦腔艺术传统得以延续,并在新的时代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二. 创新与发展秦腔传承的同时也进行了许多创新与发展,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保持吸引力。
一方面,艺术家们不断尝试对秦腔的音乐、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和改进。
他们结合现代音乐、舞蹈元素,使秦腔的表演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例如,一些秦腔演员在表演中加入了现代舞蹈的动作和元素,使秦腔艺术更富有活力和创新。
另一方面,秦腔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也得以体现。
许多秦腔演员和团队将秦腔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推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演出作品,如秦腔舞剧、影视剧等。
这些作品在秦腔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既保留了秦腔的独特风格,又给予了观众新的审美体验。
三. 秦腔文化对当代社会的意义秦腔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秦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秦腔所传递的价值观和思想,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智慧和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观念和审美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秦腔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
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毕业论文浅谈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学院: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职称:(年月)摘要秦腔艺术是陕西甘肃等地区重要的文化传统,它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我国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在当今西方音乐入侵的时代,传统的秦腔文化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如何让秦腔艺术文化与我国现代社会相接轨,如何让民族艺术文化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本篇文章笔者通过检索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以及深入调查研究了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着重研究戏曲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现状,对专家学者的学术性论文与期刊的归纳总结,并通过实地考察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探寻了秦腔艺术文化传承的现状及所遇到的困境,总结并提出传承民族文化的可行性措施与建议,以期提出了较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措施建议,进一步保障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秦腔,艺术文化,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AbstractQin opera art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radition in Shanxi, Gansu and other regions. It has a long history and is on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s of Chinese opera. In today's era of western music invasion, the traditional Qin opera culture and art are facing great pressure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uch as how to mak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 line with our modern society, how to make national art and culture loved by young people.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studies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by searching relevant references and in-depth investigation, focusing on the status quo of the inheritance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summarizing the academic papers and journals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and exploring the status quo and difficulties of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inheritanc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better inheriting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further guarante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Key Words: Qin Opera, Art and Culture, National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目录前言 (1)(一)研究的背景 (1)(二)相关文献综述 (1)(三)研究意义 (2)1、理论意义 (2)2、实践意义 (2)一、秦腔概述 (3)(一)秦腔艺术简介 (3)(二)秦腔艺术传统文化的起源 (3)(三)秦腔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4)二、研究现状调查 (4)(一)研究问题 (4)(二)研究对象 (4)(三)研究过程的方法及过程 (5)三、研究的发展态势 (6)(一)秦腔的发展环境恶劣 (7)(二)秦腔文化与现阶段艺术氛围的矛盾 (7)(三)秦腔文化的重视度不高,传承困难重重 (8)四、传承与发展新思路 (9)(一)增加秦腔的文艺演出 (9)(二)秦腔艺术进课堂 (9)(三)多媒体网络推广宣传 (10)结语 (11)参考文献 (12)附录 (13)谢辞 (15)前言(一)研究的背景秦腔又称为“梆子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戏剧表演方式,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海外华侨们寄托乡愁的娓娓乡音。
概述沪上中文学为你讲解陕西皮影戏

概述沪上中文学为你讲解陕西皮影戏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省。
它以通过皮影、背景音乐和歌唱来演绎故事情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陕西皮影戏的发展历史、演出特点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
陕西皮影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当时它还被称为“风灯戏”,后来逐渐演变为“皮影戏”。
陕西皮影戏以皮影为载体,用灯光照射在白色的幕布上,产生阴影效果,再配上音乐和歌唱来表演故事情节。
它包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角色的形象和幕布的背景,所有这些都是由操纵皮影的戏曲艺人完成的。
陕西皮影戏的演出形式非常独特,舞台背景、音乐歌曲以及流程都有一套成熟的规定,使得陕西皮影戏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多采用黄土制成的皮影,因此皮影多呈现出浓厚的陕西特色。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掌握操作皮影的技巧,这其中包括了手指的灵活度、手眼协调能力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把握等。
同时,演唱的音乐和歌曲也是陕西皮影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们需要有一定的音乐素养和歌唱能力。
陕西皮影戏的演员凭借着他们的技巧和才华,将故事和角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陕西皮影戏在故事内容上主要以古代历史传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等为主题,包括了大量的英雄、美女和妖魔鬼怪等角色。
这些故事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陕西皮影戏还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了丰富的艺术元素,如舞蹈、曲艺等,使得整个演出更加富有魅力。
陕西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外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在中国,陕西皮影戏成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名录。
国内的一些剧院也常常邀请陕西皮影戏团到他们的剧场进行表演。
而在国外,陕西皮影戏也频繁地在不同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亮相,受到了很好的反响。
总之,陕西皮影戏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文化内涵。
陕西的非遗项目

陕西的非遗项目陕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项目包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工艺和表演艺术,展现出陕西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域特色。
本文将介绍陕西的几个著名非遗项目,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它们的魅力所在。
一、秦腔秦腔是陕西省的传统曲艺形式,被誉为“曲艺之祖”。
它起源于秦朝,经过历代的发展与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秦腔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唱腔,又有说白,配以动作和舞蹈,使得表演更加生动活泼。
秦腔的唱腔婉转悠扬,有着独特的音调和语调,让人陶醉其中。
秦腔的剧本内容广泛,既有历史传奇,又有民间故事,深受观众喜爱。
二、华县大鼓华县大鼓是陕西省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之一,被誉为“华夏艺术明珠”。
它源于唐宋时期的大鼓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
华县大鼓以唱词为主,配以击鼓和舞蹈,表演手法独特,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表达。
华县大鼓的剧本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又有民间传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三、陕北民间艺术陕北地区是陕西非遗项目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
其中,腰鼓、扳词、板调等传统艺术形式深受陕北人民喜爱。
腰鼓是一种用皮筒制成的鼓,演奏者戴在腰间,通过腰部的运动来敲击鼓面,发出悠扬的节奏。
扳词是陕北民间的一种吟唱艺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板调是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展现了陕北地区的风土人情。
四、陕西剪纸剪纸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陕西剪纸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法而闻名。
陕西剪纸的特点是线条简练、造型独特,充满了浓厚的民间风情。
剪纸的主题内容多样,既有传统的神话故事,又有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欣赏性。
五、陕西民间舞蹈陕西的民间舞蹈形式多样,既有庆祝节日的舞蹈,又有表达祝福的舞蹈,以及表演故事的舞蹈。
其中,大秧歌是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
大秧歌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演变,成为一种富有欢乐和祝福意义的舞蹈形式。
秦腔传承研究报告

秦腔传承研究报告秦腔是中国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陕西省的陕西关中地区。
它以广袤的地域分布、独特的音乐和舞蹈形式而闻名于世。
秦腔的传承研究对于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秦腔的历史渊源、剧种特点和传承方式等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秦腔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明代,起初是以山西晋剧为主的表演形式,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独立风格的剧种。
在明代末年和清代初年,秦腔开始流传到陕西关中地区,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秦腔在经历了几百年的演变和发展后,在音乐、舞蹈、唱腔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秦腔的剧种特点主要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上。
秦腔的音乐曲调悠扬、节奏明快,具有独特的陕西民间音乐风格。
舞蹈形式多样,既有婉转柔美的女性舞蹈,也有豪放激烈的男性舞蹈,舞蹈动作优美、富有表现力。
秦腔的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师徒传习和家族继承两种形式进行。
师徒传习是指年轻演员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秦腔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方法,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逐渐掌握秦腔的精髓。
家族继承是指秦腔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传给子孙后代,通过代代相传,保持秦腔艺术的连续性。
然而,秦腔的传承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化的文化消费方式导致对传统戏曲的需求减少,使秦腔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其次,一些年轻人更倾向于追求现代的娱乐形式,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
再次,传统的传承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求,需要寻找新的传承方式。
为了保护和传承秦腔,首先需要增加对秦腔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秦腔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通过举办秦腔演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吸引更多的观众和年轻人关注秦腔。
其次,应加强对秦腔的研究和挖掘,发掘秦腔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使其与时俱进。
另外,需要建立更加系统和科学的传承方式,通过开设专业的传承培训班、设立秦腔学院等,培养更多的秦腔人才,确保秦腔的传承和发展。
综上所述,秦腔传承研究对于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加强对秦腔的宣传、推广和研究,寻找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传承方式,保持秦腔艺术的鲜活性和生命力。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的传承与发展研究《华阴老腔》是陕西华阴市独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曲调和唱腔形式。
它以鲜明的地方特色、纯朴的曲调和深情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2006年,华阴市的老腔形式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阴老腔的传承起源于明代,起初仅为华阴乡下农民在田间劳作间休息时的自娱自乐的一种乐曲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宗教音乐形式,用于表达农民的感情和期望。
后来,随着文化的传播和演艺技巧的提高,华阴老腔逐渐成为华阴地区主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华阴老腔的基本表演形式是由一对演员进行表演,其中一人扮演男性角色,另一人扮演女性角色。
表演时,演员之间通过唱腔和对话来表达情感,情节和主题主要来自于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华阴老腔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年轻人不再对华阴老腔感兴趣,而且受到电视,互联网和其他娱乐形式的影响,传统艺术形式正在失去吸引力。
为了推动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发展,华阴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华阴市政府加大了对华阴老腔的保护力度。
他们投入资金建设了一批室内和室外的演出场所,以便为华阴老腔的传承提供舞台。
他们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华阴老腔的管理和推广。
华阴市鼓励年轻人参与华阴老腔的学习和演出。
他们在学校和社区开设了华阴老腔的培训班,为对此感兴趣的人提供学习和练习的机会。
并邀请一些老艺人来给年轻人示范和传授华阴老腔的技艺。
华阴市还积极开展了华阴老腔的推广活动。
他们组织演出团队进入其他地区,向更多的观众展示华阴老腔的魅力。
他们还积极利用互联网和其他新的传媒手段来推广华阴老腔,提高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需要指出的是,华阴老腔的传承和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由于现代娱乐形式的竞争,年轻人对华阴老腔的兴趣逐渐减少。
华阴老腔的人才培养和传授也面临困难,因为学习华阴老腔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而且传统技艺很难用书本或课堂教学来传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华阴老腔的保护和传承力度。
“电影始祖”——陕西皮影戏的历史与保护

、
陕西皮影戏的历史与发展
万古人 ”的皮 影戏 ,更 逞其影 留下万紫
皮影是 采用皮 革为材料 制成 的 . 出
皮 影 戏 在 我 国 历 史 悠 久 ,源 远 流 千 红 予 真 人 造 形 、 其 事 幻 做 大 干 世 界 于 坚 固 性 和 透 明 性 的 考 虑 , 以 牛 皮 和 衍 又 长 。元 代 时 ,皮 影 戏 曾 传 到 波 斯 、阿 拉 于 粉 墨 戏 场 。
身 、两 腿 、两 上 臂 、两 下 臂 和 两 手 共 1 1
因 , 整个 关中地 区从事 这一 民问艺术 使 形 式 的 企 业 从 业 人 员 不 断 增 加 , 业 和 企 职 工 的 收 入 也 比 较 可 观 。以 蒲 城 苏 坊 农 民贺兴 文为法人 的企业作 为麦秆画艺术
伯 、土 耳 其 。稍 后 ,又 传 至 东 南 亚 。清 皮 影 戏 几 乎 遍 及 陕 北 、 南 及 关 中 陕 驴皮 为佳 。 色时主要 使用红 、 、 上 黄 青
绿 、黑 等 五 种 纯 色 的 透 明 颜 料 。正 是 由
代乾 隆年 间 , 皮影 戏传入 法国 巴黎、马 各 地 乡绅 官 府 家 和 平 民 百 姓 家 里 均 有 于 这 些 特 殊 的材 质 , 得 皮 影 人 物 及 道 使
1 4—— 影像动漫 2
‘ ‘ 电影始祖 ”
文 /潘倩 刘子建
陕西皮影戏的历史与保护
皮影戏 , 是一种 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 戏剧 ,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 烈的民族韵 昧,是当代需要重点保护与发展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按照可持续发展 的理念 ,按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 则 ,我们建议 :首先在全省范闹内对 以往的皮影戏班社和艺人情况进行摸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中,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东方神韵的中国传统文化,而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开发形势不容乐观。
陕西省省传统戏剧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华县皮影戏则是陕西省传统戏剧中的精粹,本文以华县皮影戏为例,探讨了陕西省传统戏剧的历史传承与保护开发,旨在为促进陕西省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陕西省;传统戏剧;华县皮影戏;历史传承;保护开发陕西省传统戏剧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华县皮影戏则是陕西省传统戏剧中的精粹。
华县位于陕西省关中东部,其是文明海内外的皮影之乡,千百年来,化县皮影戏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并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喜爱。
华县皮影戏是陕西省传统戏剧的精粹,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艺术,但其在发展和传承的过程中却面临着一定的问题。
基于以上,本文以华县皮影戏为例,探讨了陕西省传统戏剧的历史传承和保护开发。
1 华县皮影文化概述华县皮影戏是我国传统工艺文化遗产之一,华县皮影戏来源于民间习俗活动,多用来起到求神、寄托愿望,华县皮影戏在内容和形式上反映了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其内容和形式大多褒善惩恶。
下面来简要分析华县皮影戏的特征和价值。
1.1 华县皮影戏的特征首先,华县皮影戏中皮影雕刻作品的造诣较高,其制作过程中凸显了高超的制作工艺,首先,选用上等牛皮进行清水浸泡处理,之后经过反复刮到透明,进行阴干处理,在阴干完成后用钢针描绘图样、雕刻,在经过细致的染色,最后熨平装订完成。
整个制作工艺涉及到二十多道工序,三千多刀精细雕刻,突出了高超的技术造诣。
第二,华县皮影戏演唱功底深厚,采用清秀典雅、委婉细腻的碗碗腔作为场强,在声律、韵律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讲究,在演唱的过程中真声和假声交织,给人以委婉细腻之感。
第三,华县皮影戏分工精细,最初由五个人组成皮影戏班子,但这五个人都身怀绝技,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互相之间配合默契,各司己职,各就其位,从而演绎出变化多样、令人陶醉痴迷的皮影戏[1]。
1.2 华县皮影戏的价值首先,是艺术文化价值,华县皮影戏是陕西省重要的传统戏曲艺术,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自身的艺术特点和文化特质,就目前来看,其保留下来的皮影戏剧目达到了三百部之多,题材广泛,不仅涉及到才子佳人、浪漫爱情,还涉及到历史武侠、劳动生活等,这些剧目文化层次高雅,都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
此外,华县皮影戏所采用的唱腔有着独特魅力,被定为“华剧”,是陕西省传统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是学术研究价值,华县皮影戏是十分古老的艺术,对华县皮影戏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对于陕西省传统戏剧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于今后传统戏剧理论的发展能够提供科学根据。
第三,是实用性价值,华县皮影戏中的故事情节常常天马行空,以人物奇幻的遭遇来构成情节,并有着多条情节路线来对整个故事结构进行布局,其中人物生动形象,立体感较强,这对于戏曲创作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2]。
此外,华县皮影戏音乐飘逸典雅,是当今许多电影及电视剧音乐的重要素材。
第四,经济价值,华县皮影戏有着较高的收藏价值,其不仅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项工艺品,经济价值良好。
2 华县皮影戏传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许多传统文化出现传承断裂,华县皮影戏也是如此,往日辉煌不再,没落趋势明显。
2.1 后继乏人在华县皮影戏的起源地华县,皮影戏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大部分青壮年打工、经商,学习皮影戏的人越来越少,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和活动场地,华县皮影戏传承人才已经青黄不接,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华县能够登台演出的皮影戏班组不足五家,且不少艺术家年事已高,而年青一代学习皮影戏艺术的则少之又少,这就使得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出现断层,后继乏人,未来发展堪忧。
2.2 剧本、乐器流失严重华县皮影戏的剧本大多为手抄本,就目前来看,在华县流传下来的皮影戏手抄本仅有六十多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华县皮影戏老艺术家相继离世,许多经典的剧本失传[3]。
此外,一些化县皮影精品也逐渐流失,近年来华县皮影精品受到国内外文物贩子的青睐,农村一些老皮影艺术家由于生活拮据,大量的传统皮影精品被变卖,流失严重。
在华县皮影戏中,除了板胡之外,其他乐器都是艺人手工制造,而当前流传下来的传统皮影乐器也少之又少。
2.3 政府重视不足政府片面的注重低华县皮影艺术的记录,并没有注重创新,使得华县皮影艺术名义上是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但实际上却逐渐脱离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多年来,许多华县民间皮影戏团解散,许多老一辈华县皮影戏艺人退隐。
而政府也缺乏一定的经济支持政策,由于收入微薄,一些华县皮影戏艺术家纷纷离开舞台,转变行业。
皮影艺术微薄的收入使得许多新一代华县皮影爱好者望而却步,这不利于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3 华县皮影戏的历史传承和保护开发对策3.1 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和保护3.1.1传承与保护结合对于华县皮影戏来说,应当将历史传承和保护相结合,不断发掘华县皮影戏新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促进华县皮影戏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可以建立华县皮影博物馆,对华县皮影戏的历史沿革进行全面的调研,对华县皮影戏的演出班社、艺人等状况进行全面普查,并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类和存档,通过文字形式、声音形式、视频形式以及多媒体形式来全面、真实的记录华县皮影戏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并辅以艺术效果,在华县皮影戏博物馆中进行站们的展示,让人们真正的走进华县皮影戏,走进华县皮影艺术,以此来促进华县皮影戏的传承;第二,在积极保护华县皮影戏的同时,应当做好传承工作,对于传统文化来说,传承的关键是传承人,当今社会,文化的多元性趋势日渐明显,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窘境,传承人的数量十分少,再加上社会及政府的不重视,使得传承人的生活和利益得不到保证,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应当采取改善传承人生活环境、提升传承人社会地位等方式来保证华县皮影戏传承人的利益,以此来促进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政府可以组织各大艺术类高校来积极的培养华县皮影艺术传承人,邀请老一辈华县皮影艺术家到艺术高校开展讲座,讲述皮影艺术,弘扬皮影文化,让广大艺术高校生积极认识皮影艺术,同时高校可以设立华县皮影艺术专业课、选修课、华县皮影戏培训班等来积极的培养传承人,以此来促进华县皮影戏的传承。
3.1.2政府加强管理一方面,政府应当通过行政手段来引导华县皮影戏的发展,加强保护,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华县皮影戏艺术,对于造成皮影破坏、倒卖皮影相关文物的行为要严厉打击[4];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完善的华县皮影戏艺术发展规划,建立专项资金,鼓励社会、企业等积极支持华县皮影戏的保护工作。
3.2 华县皮影戏的开发3.2.1合理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华县皮影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就要求处理好华县皮影戏传承和创新之间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华县皮影戏的合理开发。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文娱形式出现了一定的变革,华县皮影戏在表演技术以及剧目创作上应当积极进行创新,以此来满足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从本质上来讲,华县皮影戏是社会文化、习俗以及民间风俗和信仰的重要载体,因此,应当积极传承华县皮影戏的这种特质,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反映,是东方神韵的彰显,是应当积极保留并传承下去,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够对华县皮影戏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5]。
对于艺术来说,艺术的民族性、特质、个性以及独特的风格是保证艺术生命力的关键,如果在创新的过程中失去了这些特质,则失去了艺术本身,因此,对于华县皮影戏的创新来说,应当在保留其个性、特质以及民族性的基础上,来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够协调好华县皮影戏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才能够促进华县皮影戏在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
3.2.2通过创新丰富皮影文化内涵从本质上来讲,无论是华县皮影戏还是其他陕西省传统戏剧,其都是一种艺术形式,在新时期,由于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出现了一定变化,这就需要积极打造华县皮影戏的精品,要积极创新,在保留华县皮影戏传统特质、民族特质、东方神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丰富皮影文化内涵,在创新的过程中谋求发展。
因此,应当积极加强对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打造皮影戏的精品剧目:①扩展影窗尺度:在皮影戏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演出条件以及相关技术的限制,其影窗尺度较小,主要用电灯、油灯来进行照明,而在新时期,则可以应用荧光灯组成的灯箱,以此来扩大照明范围,拓展影窗尺度,这不仅能够扩展每场演出的观众数量,还能够提升皮影戏的演出质量;②丰富演出形式和内容:传统的华县皮影戏主要乐器有四胡和唢呐,在新时期,可以增加笛子、笙、萧等乐器,并增加人手,由原来的以人包办变为几个人共同复杂,以此来丰富华县皮影艺术的声环境,此外,还可以积极利用灯光布景艺术,营造出云水烟雾等特效。
从演出内容上来看,可以增加一些特种操作技术、杂技动作、舞蹈动作以及戏剧动作,丰富华县皮影戏的内容,从而打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华县皮影戏精品[6];③数字皮影: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而数字化在艺术表演中的合理应用则能够赋予传统艺术新的生命力,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来制作数字化皮影动画,增加现代元素,以此来增加华县皮影艺术的时代性,同时又不失华县皮影艺术的民俗特质和东方神韵。
3.2.3加大开发力度1.全社会共同关注华县皮影的保护和开发华县皮影戏是传统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社会和全人类重要的艺术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全社会应当共同努力,积极关注和促进华县皮影戏的保护和开发。
首先,对于华县皮影戏的艺术家来说,其不仅仅要研究怎样制作和操作皮影,更要注重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创新,要从华县皮影戏复杂的形成背景中将其展现的艺术特质、艺术魅力以及一切与艺术相关的元素抽绎出来,并将新时期艺术相结合,从而形成华县皮影艺术新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思想。
此外,华县皮影戏艺术家不仅要注重皮影戏这种艺术形式和内容的传承,同时要注重华县皮影戏深层次精神内涵和艺术血脉的传承,要将华县皮影戏升华为一种艺术精神和艺术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华县皮影戏的渊源流传。
第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的传播越来越迅速,作为新闻传播媒体来说,其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积极的宣传皮影艺术和皮影文化,要营造出保护和传承华县皮影戏的氛围,积极鼓励社会大众参与到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和创新中。
第三,对于政府相关部门来说,尤其对于陕西省政府文化相关部门,应当将华县皮影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文化创新上下功夫,将华县皮影艺术发扬光大,将华县皮影艺术和皮影文化作为地区的一种文化品牌和文化标志。
2.创立华县皮影戏文化品牌近年来,在华县皮影戏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一些老一辈艺术家和社会人士积极注重华县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而要想进一步促进华县皮影戏的发展,就应当积极创立华县皮影戏的文化品牌,打造皮影文化,创新皮影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