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辛亥革命在很多人看来是失败的。
各种版本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国革命史大多是这样说的:“辛亥革命无可挽回地最后失败了。
革命虽然取得了推翻清朝、结束帝制的伟大胜利,从而为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主革命开辟了道路;但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历史进入了袁世凯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时期。
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资产阶级共和国存活了不到一百天就夭折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留给人们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但事实上辛亥革命并未失败,或者说它对是历史的还是有着重要的贡献的。
判断一件事情是否成功标志是它是否实现了本身的既定的目标。
辛亥革命既然已经实现了预定的革命目标,就应该是成功的。
我们不能因为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让位于袁世凯而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失败的革命。
反帝反封建作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辛亥革命十年后才正式提出的,后人不应要求前人完成后来才提出的任务。
革命带来的并非只是“假共和”。
民国也并不只是“招牌”。
辛亥革命以小代价获得大成功,可以说辛亥革命真的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奇迹。
辛亥革命的目标是什么? 很多人就会想到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之初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但其主要内容就两方面:一是“驱除鞑虏”,即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二是“创立民国”,即结束帝制、创建民主共和的现代国家。
我想这两方面的目标辛亥革命都在不同程度实现了。
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发动了10次起义,都失败了。
那是没有争议的失败,标志很明显:革命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而且被革命对象所打败。
革命者或者牺牲,或者逃亡。
但武昌起义不同,它不仅打败了清军,赶跑了清吏,还守住了武昌,建立了全国革命的中心根据地。
各省的独立运动除山东之外也都是成功的。
正因为各省革命的成功。
才有了最后的清帝退位和专制帝制的终结。
从1911年10月10日革命爆发,到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没有血流成河,就在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推翻了清王朝268年的统治创建了东方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实现了革命的基本目标。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论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这场革命究竟是成还是败,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
辛亥革命胜利的方面有:(1)在政治方面,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在经济方面,处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的机会(3)在思想文化方面,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4)革命领袖列宁论述资产阶级革命面临的历史任务的话:“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摒弃并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了它所应做的一切)根据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的原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革了封建帝制的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势力,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从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5)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动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
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虽然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地奋斗。
”——江泽民《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10月9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分为二地评价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既指出其在推动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又指出了“它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
同时,辛亥革命也有它失败的方面:(1)辛亥革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
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
只有完成了这一使命,革命才能算成功。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建立了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集团窃取。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03
失败之因
失败之因
• 尽管辛亥革命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失 败因素:
• 内外部势力的干扰 辛亥革命遭到了内外部反动势力的干扰,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干预和压力。
• 缺乏强大的中央政府 革命胜利后,中国没有建立起强大的中央政府,导致治理和统一的困难。
• 政治家的分散和内斗
• 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
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
• 辛亥革命的主要目标是推翻满清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02
胜利之因
胜利之因
• 辛亥革命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其中包括以下几点: • 军事力量的壮大
辛亥革命通过积极组织和建设军队,使反革命势力的武装力量大大削弱。 • 政治家的领导
辛亥革命中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具有远见卓识和领导才能,成功地统一 了行动。 • 团结一致的群众 辛亥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他们在革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2023-09-09
• 背景介绍 • 胜利之因 • 失败之因 • 未来的影响与启示
01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革命,标志着中国封建王朝的终结和民主 革命的开始。
• 辛亥革命的起因 1911年,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固步自封引起了广泛的不满和反抗。此外,国际形 势的变迁也为中国的革命提供了机遇。
政治家的分散和内斗
• 革命胜利后,政治家之间的意见分歧和内斗导致了革命的失败。 04未来的影响与启示
未来的影响与启示
• 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的历史和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一些 关键的启示:
• 引发了中国的革命潮流 辛亥革命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奠定了基础,激发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2021/7/17
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彻底 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 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 清朝皇帝,还使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 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 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 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 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 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 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 府,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 制度,但它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 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那么, 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应该说, 这两个方面同时存在。
2021/7/17
2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的概述 辛亥革命的成功 辛亥革命的失败
2021/7/17
9
辛亥革命的成功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 的一击。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 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 念深入人心。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021/7/17
10
辛亥革命的成功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021/7/17
21
谢谢!
22
Thank You ! 不尽之处,恳请指正!
2021/7/17
18
•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
19
• 袁世凯
20
总结
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 和预定目标是否在大多数程度上达到了.辛亥革 命的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 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国共和国,直接目标是推 翻清政府.从直接结果看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 专制的政体,颁布了革命纲领因而是成功的.从 最终结果看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辛亥革命是失 败的 。
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随着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的第一声枪响,在中国近代具有很大历史意义的武昌起义爆发了!它爆发在满目疮痍的清末,那时候的清政府,沦落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沦为“洋人的朝廷”。
清政府为了违法腐朽的统治,对内实施“新政”,从而加捐增税,勒索人民。
广大人民难以为生,民怨沸腾。
再加上帝国主义在国内的横行霸道,更是让国人感到怨恨。
种种原因,激化了清政府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抗捐抗税、抢米风潮等各种类型的抗清斗争遍布全国城乡,连绵不断。
据统计,从1902年至1911年,各地民变多达1300次。
日趋尖锐的阶级斗争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使清政府陷于困境,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创造了客观环境和群众基础。
二是清政府一次又一次拒绝立宪要求,拒绝速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的请愿运动,变本加厉地加强了皇族集权,并于1911年组成被称为“皇族内阁”的“责任内阁”。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立宪派人士对清政府感到绝望,放弃了改良的幻想而投入到革命政营。
这时候,孙中山站出来了。
当他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革命小团体兴中会的时候,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
他在1905年发起成立的中国同盟会,完整地提出以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政治纲领,并且努力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个纲领。
中国同盟会在成立后几年间,同在它影响下的其他革命团体一起,积极开展革命宣传鼓动工作,联络会党(主要是南方几个省的三合会等江湖帮会组织)和新军(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失败后建立的、采用新式军械和新式训练的军队)发动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
每次起义的失败都在全国民众中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加深了人们对清政府的憎恶。
革命形势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成熟。
于是,在孙中山的带领下,辛亥革命爆发了。
随后,犹如星星之火,迅速全国都纷纷独立,解放,推翻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这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但这里面也有很大的隐患,他们当时只是没注意。
那些有些临时改变政营的,都不是为了真正的革命,只是想为自己多捞点好处,这些革命人士都没注意这些人。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辛亥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的影响目•辛亥革命的启示•总结录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挫败了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的阴谋。
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01020304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实行了三权分立、五权宪法等制度。
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
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主意识和爱国热情。
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
对世界民主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01020304开启民主共和新时代辛亥革命的失败尽管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但并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势力的影响。
中华民国政府仍然面临列强的干涉和威胁,如袁世凯在外国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革命果实。
反帝方面虽然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封建残余势力仍然存在,如传统观念的束缚、土地制度的改革未完成等。
这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未能真正深入人心,也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反封建方面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袁世凯在辛亥革命期间掌握了大量的军政大权,他利用革命形势的混乱,通过政治手腕和军事手段,最终成功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袁世凯通过与帝国主义势力的勾结、收买革命派人士、打压异己等方式,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为中华民国的实际掌控者。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政治手段个人野心民主共和未真正实现虽然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但中国的政治制度并没有完全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和后来的军阀割据,使得政治权力高度集中,民主制度未能得到充分体现。
社会观念传统的封建思想仍然束缚着广大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观念接受程度有限。
这使得民主制度在社会层面难以得到广泛推广和落实。
辛亥革命的影响政治经济社会文化01020304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启了新篇章。
辛亥革命激发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3100101749 69毛冠雄在维新变法失败之后,以孙中山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另一条道路的探索。
在“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旗帜的领导下,孙中山及各同盟会成员领导了包括黄花岗起义等众多起义,并在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进行,随后中华民国成立。
辛亥革命的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但从革命之后的种种表现看来革命并未完全成功。
辛亥革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其成功之处也有很多。
其一,在政治上,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摧毁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其二,在思想上,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给群众带来了一次思想解放。
其三,在经济上,辛亥革命促使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当然,除此之外,成功的地方还有很多,如临时政府宣扬以剪辫放足为代表的新风尚,扫荡旧风气。
而如圣雄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辛亥革命的功劳。
列宁更是指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具有世界意义,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
”(摘自《列宁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63页。
)辛亥革命的成功有着各方面的原因。
首先,多次起义和变法的失败使得中国的民主革命陷入了短暂的“群龙无首”的局面,因此时代的任务落到了当时还是较为弱小的资产阶级的身上。
其次,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以及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促进政策,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一定得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不断壮大。
再次,为了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产阶级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由此形成。
最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同盟会首先发动的。
有了中国同盟会的领导政党和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中国民主革命如虎添翼。
(完整word版)论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论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进入20世纪,中国的民族危机深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一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运动。
他们组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提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纲领,同改良派展开了论战,发动了一次一次的武装起义。
1911年的辛亥革命成为这场革命运动的高潮。
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它没有改变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落在了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挽救共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又屡遭失败。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这个革命是由新军士兵和下士组成的两个革命团体所领导的。
它于辛亥年10月10日以武昌的军事政变开始。
事实上,存在着一个推翻政府的密谋。
不过,湖北的图谋者跟同盟会只有薄弱的联系。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是通过一个社团来进行活动的。
在孙中山的政策问题上,这个社团已和同盟会明显地决裂了。
更为重要的是,在军队中的革命党人虽然从1904年起就表现主动,但到辛亥年为止,一直没有达到足够的数量以形成一支真正的威慑力量。
1911年,一系列的因素:(1)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3)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
他们接触到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深感到民族危机的加深,这种不满,最后集矢于中国的最高当局——满清王朝。
在辛亥年的新的不满心情中,军队革命党人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
同样重要的是,所有各阶级的不满,产生了一个普遍信念,那就是,清王朝已临崩溃边缘。
辛亥革命史突然爆发的、意外地不流血的。
它从武昌起义的一次军事政变开始,扩大到湖北的府城,然后到县城,并波及其他各省省会和通商口岸。
到11月底为止,通过一般几乎不流血的政变,15个省宣布了对中央政府的独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首义告捷与湖北军政府成立
1911年10月9日晚,武昌城内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后队熊 秉坤等首先发难。经过激战,第二天黎明,起义军占领督署, 控制全城。同日,汉阳新军在革命党人率领下起义。十月十 二日,起义军光复汉口。三日之中,起义军占领了武汉三镇。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即十月十一日),革命党人和湖北省谘
第四节 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
一、武昌起义与全国各地区的响应
1、武昌起义
(1)起义时机的成熟
首先,在辛亥革命前几年间武汉地区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 增长较快,给这次起义的发动提供了一定的阶级基础。
武汉地区的民族资本家,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是进步的社 会力量。武汉是仅次于上海的国内第二大工业城市,资本主义比 较发展,交通又比较便利,这更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 件。
(3)假革命党——军阀和流氓政客
在陕西和山西,革命后的政权直接落到类似于前面所说 的浙江的朱瑞那样的军人手里。在革命前他们在军队中的地 位并不高,他们沾过革命党的边,靠革命而起家,成为割据 一省的当权者。
(4)旧巡抚穿上了新都督的外衣
这一类是,原来的当权者,即清朝的地方的军政长官, 在当地的地主绅士的拥戴下,摇身一变,变成了新政权的首 脑。
议局议员组织政府,议决以黎元洪为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都
督,立究派首领汤化龙担任民政总长。 为了处理当时的紧急军政事务,革命军组织了一个临时的
谋略处,担负起实际的领导责任。军政府成立后,立即宣布
废除清朝皇帝年号,称中国为中华民国;号召各地响应起义, 推翻清朝统治,“永久建立共和政体”;制订了体现当时资 产阶级民主主义要求的《鄂州约法》。
1月3日,各省代表在南京选举黎元洪为临时副总统。同日,孙中山发 布各部总长、次长名单,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总长即国务员,共 九人。他们是:
陆军总长 黄 兴 海军总长 黄钟英 外交总长 王宠惠 司法总长 伍廷芳 财政总长 陈锦涛 内务总长 程德全 教育总长 蔡元培 实业总长 张 謇 交通总长 汤寿潜 1月28日,中华氏国临时参议院成立,次日举林森为议长。
(2)首义告捷与湖北军政府成立
(2)首义告捷与湖北军政府成立
1911年10月9日晚,武昌城内第八镇工程第八营后队熊 秉坤等首先发难。经过激战,第二天黎明,起义军占领督署, 控制全城。同日,汉阳新军在革命党人率领下起义。十月十 二日,起义军光复汉口。三日之中,起义军占领了武汉三镇。
武昌起义的第二天(即十月十一日),革命党人和湖北省谘
议局议员组织政府,议决以黎元洪为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都
督,立究派首领汤化龙担任民政总长。
黎元洪(1864~1928)
北洋政府总统。字宋卿。湖北黄陂人。北洋水师学 堂毕业,曾在海军服役。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投 靠张之洞,在湖北参预编练新军。曾三赴日本考察军 事,1906年任陆军第21混成协统领。在军中多次破 坏湖北革命党人的活动。武昌起义后被迫出任湖北军 政府鄂军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当选副总统。 袁世凯篡政后,仍任原职,伙同袁镇压革命。1914年 袁解散国会,设参政院,被任为院长。反对袁复辟帝 制。1915年袁称时,被封为武义亲王,未受。次年6 月袁死,黎继任大总统,恢复约法,召集国会。与国 务总理段祺瑞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段祺瑞利用 张勋驱黎,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1922年受直系军阀 支持复任总统。次年又为直系所逐。晚年投资实业。
其次,两湖地区特别是武汉地区阶级矛盾非常尖锐,使起义具有相当 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两湖地区是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 残酷压榨,给广大群众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第三,革命党人进行了比较深入扎实的工作。 会党和新军是辛亥革命的两支基本队伍。 武昌起义前几年间,革命团体屡遭破坏,却能始终保持元气,愈加迅速 地发展革命力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革命党人做了比较踏实的工作,积蓄 了比较充足的力量。 共进会与文学社功不可没。 共进会和文学社认为起义时机已经成熟,准备发动起义,经过协商,在 1911年9月正式联合,成立了统一领导起义的机关,推文学社领导人蒋翊 武为革命军总指挥,共进会领导人孙武为参谋长。他们拟定了起义的详细 计划,并推举共进会的刘公为未来的军政府的总理,孙武任常驻政治筹备 员。
(5)“不准革命”
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临时政府成立
武昌起义后,首义地区武汉、中部同盟会所在地上海,都 在酝酿组织中央政府。
经过双方妥协,决议各省代表赴武汉商议组织临时政府事, 但每省仍须留一人以上于上海,为“通信机关”。十二月二日, 江浙革命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们议决以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 但在政府的人选上仍然存在很大分歧。
29日,十七省代表开会正式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根据孙中山的 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发布《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 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
宣言提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任务为“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 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
(2)资产阶级立宪派也不能保持自己的政权
云南、浙江、四川有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力量,也有资产 阶级革命派的力量。二者间没有像湖南、贵州那样发生流血 的冲突,而是合作地进行了起义和独立运动。
因为立宪派愿意参加推翻清朝的统治,所以革命派和立 宪派的合作是有基础的。但是革命派没有能在这种合作中掌 握领导权。虽然在省内局部地区建立了以革命派为主的政权, 但就全省来说,居于领导地位的是立宪派,革命中产生的政 权也就直接落到了立宪派的手里;而且由于立宪派也没有能 力保持自己的政权,一些代表旧势力的实力派迅速地利用局 势,取代立宪派而成为当权者。这是第二种类型。
2、各省响应革命和立宪派、旧官僚在各省夺权
(1)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短命政权
湖南和贵州是这一类型。在这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 级革命派发动了群众性的起义,推倒了旧政权,建立了以自 己为主的政权。但是他们的政权不能保持下去,不久就被资 产阶级立宪派领导的反革命政变所篡夺。资产阶级立宪派在 起义胜利声中表示和革命派合作,但随即就充当了扼杀革命 派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