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里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2.意识3.社会知觉4.思维5.流体智力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
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5.心理健康:高效、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
1.学习:由经验产生的在行为或知识方面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改变。
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包括行为习惯、态度、人格的特质的形成。
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2.思维:以人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3.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人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4.挫折: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5.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
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信度:测量的可靠性,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用两次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表示。
4.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
5.挫折: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张厚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第一章概论1.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派是(构造主义)2.下列事件标志着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3.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心理学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4.构造主义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内省法)5.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意识是连续性的像流水一样的,提出“意识流”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机能主义)6.1890年发表了经典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书中详细的阐述了有关意识流的思想,在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学者是(詹姆斯)7.19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他的《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诞生8.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提出S--R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华生)9.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人的一切行为主要是受到(后天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
10.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11.格式塔心理学流派的创始人是(魏太默)12.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直觉大于感觉的总和”的心理学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13.精神分析学派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弗洛伊德)14.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心理学)1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河罗杰斯)16.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把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而出现了认知心理学。
17.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口语报告发)18.下列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应用领域的分支学科的是(组织心理学)意识与注意19.下列不是心里促动药物的是(葡萄糖)20.下列心里促动药物属于兴奋剂的是(咖啡因)21.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意识状态是(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2.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人类意识的第一状态是指(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3.人类意识的第二状态是指(自动化的意识状态)24.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级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去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影片,或者想着一会儿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
教师资格证 -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207个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207 个第一部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定义见后)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7.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8.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11.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12.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4.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5.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6.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知识整理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知识整理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理学知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掌握这些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通过考试,更能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梳理一下教师资格考试中常见的心理学知识。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等多个方面。
认知过程主要涵盖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等环节。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想象则是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情感过程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某种态度体验,如喜怒哀乐、恐惧等。
意志过程则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二、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和连续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世界。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不可逆和刻板性等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开始具备守恒概念和可逆性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和假设演绎推理。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也十分重要。
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冲突。
例如,学龄期(6、7 岁12 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决定作用。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认为,通过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多次结合,可以形成条件反射。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则认为,行为的结果会影响行为再次出现的概率。
斯金纳通过实验证明,正强化可以增加行为出现的频率,负强化可以减少行为出现的频率,惩罚则会降低行为出现的概率。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pdf版

心里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学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健康,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心理动力主要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人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的需要人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趣过程和意志过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的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人在认知客观世界时。
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气质与性格优势统称为人格,人的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i,心理特征四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引起行为的各种因素叫刺激。
语言刺激具有特别的重压的意义.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醒觉察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群体与个体一样,存在着群体需要群体价值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群体目标等心理特征。
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笛卡尔还相信“天赋观念经验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外部的经验是感觉,内部的经验是反省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包括,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教育心理学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产物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雪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首要的任务就是揭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体力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心理规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心理学概论:涉及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基础知识。
2. 学习理论: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等,涉及学习的过程、因素和规律等。
3. 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儿童和青少年的智力、性格、情绪和社会发展等内容,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教育对发展的影响。
4. 认知心理学:涉及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以及认知发展和教育对认知的影响。
5. 人格心理学:包括人格的定义、特征、形成因素等内容,了解个体差异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6. 社会心理学:涉及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群体行为等内容,了解社会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教育中的社会互动。
7. 教育测量与评价:包括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常用的测量方法、测试的设计和解释等内容。
8.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包括教学设计、教育治理、教师能力和角色等方面的心理学原理和应用。
以上是教育心理学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主要内容,考生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提高考试成绩。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第一章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冯特:构造主义詹姆士:机能主义华生:行为主义韦特海默:格式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人格心理。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7.意志过程:自觉的确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人格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9.心理学研究的任务:①理论任务: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为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具有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任务。
②实践任务:a.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b.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各种心理技术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想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c.心理学实践的总目标是为实现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d.师范高校研究心理学的任务: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10.心理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11.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二章意识和注意一、名词解释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
具体地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和自身同客观世界关系的存在。
意识的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非意识:人体有些活动是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但这些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处于非意识状态。
(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前意识:处于意识水平的资料是储存在记忆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取出来。
无意识:处于无意识的经验比处于前意识水平的经验更难被人觉知,但它会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影响,指意识以外进行的心理活动,如睡眠时的梦,自动化的技能等。
高校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最终版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心理动力(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认知、情绪、意志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四个方面。
2.心理学各流派的代表人物及观点。
精神分析学派①创始人:弗洛伊德②研究对象:无意识,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的现象。
③研究手段:自由联想,分析梦境。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他们以无意识得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变现在人的行为中。
行为主义学派①创始人:华生;后期是斯金纳②研究对象:行为③手段:实验法。
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研究可观测的行为,研究外在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
对教育的影响:开发了行为矫正技术,并提出了程序教学的思想,对今天的教学改革,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有作用。
认知心理学派①奈塞尔1967②采用计算机模拟方法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过程。
其设想,计算机的某种程序与人类在某种活动上的操作模式在功能上相同,那么计算机的程序就能很好的解释人类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①发起人马斯洛;后来是罗杰斯。
②研究手段:以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
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反对把人神化或病态化或兽化。
在教育领域,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育观,强调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这种可能的发展水平,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加:1.教育心理学的特殊性 1)人有区别与其他物质或产品的心理现象。
2)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
3)男女学生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概论
窥视现代心理学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 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 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 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 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 科学。
第一节 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的科学性质
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始于1879年冯特建立的心理实 验室。 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 双重性质。
主要观点
德文gestalt的译音, 含义是整体或“完形”
主要观点:整体大于 部分之和,知觉大于 感觉的总和
韦特海默;考卡夫;柯勒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研究无意识现象,重 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 分析。处于下意识中 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 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
20世纪“感动心理学”的十大杰出人物
美国《普通心理学评论》根据是否曾
评选的三个定量指标:
对心理学做出过突出贡献,对20世纪的 心理学家的知名度进行评比,结果列出 了其中最著名的前99位。
1、在专业期刊中被引用的频率; 2、在普通心理学课本中被引述的频率; 3、1725名美国心理学会会员的调查。 我们这里列出其中的前十位。
20世纪心理学十杰
人物排名⑧
杰出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 说的创始人。1958年当选 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59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 出科学贡献奖,1961年当 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Neal ler N.米勒(1909-2002)
20世纪心理学十杰人Fra bibliotek排名⑨杰出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 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 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 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 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 效果律等。1912年当选为 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7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20世纪心理学十杰
人物排名⑦
杰出表现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的 研究兴趣是上瘾和情绪。他 认为人类的情绪体验是人的 生理状态和对这一状态的认 知解释共同作用的结果。 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 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1983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 院士。
Stanley Schachter 斯坎特(1922-1997)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似乎有所意识,但又 不太清楚
白日梦状态;低水平意识状态,介于主动 意识状态和睡眠中做梦二者间
睡眠状态:人在睡眠时意识仍存在,它的研 究主要通过电脑来进行
第二节 注意
问题:找到上图中所有的狗和猫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 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第二节 注意 注意特点:
20世纪心理学十杰
人物排名④
杰出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 论的创始人。他认为来源于 直接经验的一切学习现象实 际上都可以依赖观察学习而 发生,其中替代性强化是影 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 1974年当选为美国心理学 会主席,1980年获美国心 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 奖。
Albert Bandura 班都拉(1925-)
B.F.Skinner 斯金纳(1904-1990)
20世纪心理学十杰
人物排名②
杰出表现
瑞士心理学家,提出了发生认 识论。他通过儿童心理学把生 物学与认识论、逻辑学沟通结 合起来,从而将传统的认识论 改造成为一门实证的实验科学 。曾任瑞士心理学会主席、法 语国家心理联合会主席和第十 四届国际心理科学联盟主席。 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9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 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第三节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理论领域
应用领域
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
心理测量学; 生理心理学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 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有记录 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 的规律的方法。
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 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指向某个对象时, 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 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注意功能:
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第二节 注意
•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 作”,而意识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意识的特殊现象
1、催眠: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这种恍惚的意识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 导形成的。 1)苏格兰医生布瑞德提出“催眠”一词 2)催眠原理:受暗示性;催眠诱导 3)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 感觉麻痹 感觉扭曲和幻觉 解除抑制 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马斯洛与罗杰斯
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 人是自由的、有理性的 生物,具有个人发展潜 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 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 自我意识的支配,有自 我实现的基本需要。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主要观点
1967年,奈瑟《认知心理学》
认知:获取知识过程中 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 主要包括知觉、记忆、 言语、思维等,即通常 所谓的认识过程。 主要观点:研究内部心 理活动,并未忽略对动 机和情感的研究
Jean Piaget 皮亚杰(1896-1980)
20世纪心理学十杰
人物排名③
杰出表现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 学派的创始人。作为20世纪 最重要的社会思潮和学术流 派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 析理论对心理学、教育学、 哲学、人类学、文学艺术、 伦理学等领域都产生了重大 影响。
Sigmund Freud 弗洛伊德(1856-1939)
20世纪心理学十杰
人物排名⑥
杰出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 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 与研究,并因“以当事人为 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而驰 名。1947年当选为美国心 理学会主席,1956年获美 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 贡献奖。
Carl R.Rogers 罗杰斯(1902-1987)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冯特;铁钦纳
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 分析人的心理结构, 因此被称为“构造主 义心理学”。另一个 代表人物是铁钦纳。 主要观点:内省方法, 研究意识的结构
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研究人性不应研究意识 结构,而应研究心智发 展的目的和功能。 意识是连续变化的。 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20世纪心理学十杰
人物排名①
杰出表现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新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操作 性条件反射理论的奠基者。 他创制了研究动物学习活动 的仪器――斯金纳箱。1950 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 1958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 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68年 获美国总统颁发的最高科学 荣誉――国家科学奖。
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behaviorism)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华生与斯金纳
代表人物:华生,诞生 标志——《从一个行为 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 理学》 主要观点:研究可观察 的行为,刺激—反应,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 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 的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代表人物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
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 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 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可分问卷 法和谈话法。 问卷法: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 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 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 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 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
20世纪心理学十杰
人物排名⑤
杰出表现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主要研 究人的期望、抱负和决策, 并用实验方法研究偏见、社 会影响等社会心理学问题。 他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有很 大影响。1959年获美国心 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 奖,1972年当选为国家科 学院院士。
Leon Festinger 费斯汀格(1919-1989)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我们是怎样认知世界的?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什么是意识
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 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 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包括:对外部事物觉知 对内部分刺激的觉知 对自身的觉知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意识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
第五节 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认识内外世界。
调整和控制行为。
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
第一章 概论部分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心理学P4;认知P12;实验法P17;谈话法 P18
二、简答题:
1、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P10
2、什么是心理研究的测验法?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P16 3、自然实验法与实验室实验法的区别 P17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心理学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P18-20
第三节 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睡眠与失眠
① 人在正常情况下的脑电波为β波,冥想状态为α波, 轻度睡眠为θ波,深度睡眠为δ波。 ② 睡眠的5个阶段 A、过渡期;B、轻睡期; C、D、沉睡期;E、快速眼动睡眠 ③ 失眠的表现 P33 ④ 失眠的类型: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 药物性失眠 飞行时差所造成的睡眠困难,属于失律性失眠。
Edward Thorndike 桑代克(1874-1949)
20世纪心理学十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