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之书教案
(完整版)沙之书教案

(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 凌晨三四点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
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假装兴趣不大 交易后谈
、你从《沙之书》的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的其实是假的?
(异乎寻常的重量 页码很乱 封面和手之间总有好几页,好像从书里
找最后一页照样失败 页码无穷无尽 一页上印
李时珍中》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
一个热爱读书的作家
、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提问:读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这篇小说后,你们最
↓
艺术加工
(60字左右)
、提问:小说中的主人公对沙之书心理变化是怎么样的呢?
、提问:如何理解和认识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它究竟是指什么?
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边无涯的。
、变虚为实的小说主题。
。
(发现) (更高)
“事实”≠“真实”
?
很荒诞的。好像很神秘。让人无法琢磨。虚构的。既虚构又真实。
、如此荒诞的故事,同学们读了有没有一种真实感?
作者是怎样来强调他写的
(身材很高 外表整洁 透出寒酸 灰色衣服 灰色箱子 稀疏、泛白的金
布面精装 书页磨损 印刷粗糙 每页两栏 版面分段 排得
还有页码、插画)
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 主人不识字,需要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沙之书教案3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分析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主旨。
活学活用(作业)
《变形记》中卡夫卡写变成甲虫的主人公,实则想表达什么?
学生课下阅读《变形记》,完成作业。
举一反三,加深对小说家为什么要“说谎”的认识?
板书设计
最后总结补充:冷漠——好奇——渴望——爱惜——厌恶——舍弃。
对“沙之书”的情感态度变化,说明人有猎奇之心,可是所谓达到之后厌恶,舍弃,这一矛盾源于人的心理。
1、前后四人合作找出“我”对“沙之书”的情感变化过程,
小组展示本组找到的情感变化过程;
思考:从“我”对“沙之书”的情感态度的变化中,思考作家想表达什么。
明确:虚构=说谎
3、尽管作家描述的这本书很荒诞,但有没有给你们感觉像真的一样存在?又是从哪里感觉到?
明确:虚构,不是随便的虚构,归根到底,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它由想象所呈现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世界,但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真实,尽管它无法与现实生活一一对应。
1、学生概括或用自己的话描述读到的“沙之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冷漠—好奇—渴望—爱惜—厌恶—舍弃
虚构——真实(事实)
1、询问预习情况。
1、学生分享预习感受。(对“沙之书”地印象)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初步学习:
虚构中的“真实”
(10分钟)
1、提问:小说中提到的书,是一本的书?并找出相应描写“沙之书”的语段,圈画起来。
2、自己自由读描写“沙之书”的语段,再想想“沙之书”在我们生活中是否存在,你是根据文中哪些内容感觉出来的。
2、学生自由读描写“沙之书”的语段,读完后谈再读之后的感受。
《沙之书》第一课时教学叙事 教案教学设计整理_1

让知识带有温度。
《沙之书》第一课时教学叙事教案教学设计整理芝田鹭迹--小鹭的博客推举今日进入最终单元《沙之书》的教学。
我首先引导同学琢磨文章标题的意思,然后了解他们的阅读原初体验,最终围绕单元话题“虚构”绽开教学。
我是这么向同学提问的:“既然我们凭理智知道所说的‘沙之书’是荒诞的,但怎么写得这么像真的那么一回事呢?我们是怎么被骗的呢?”同学进入书本探究,找到了一些详细的内容,我们一起归纳,觉得主要一点是细节让读者觉得它很真实。
它们包括这么一些细节:首先是此书的其次任仆人的一些状况,包括相貌等很详细;其次是那书本本身的细节,如书本的模样等很具体;再次是此书本交易过程的很多细节,包括那人说话的语气等很逼真;第四是得到书本后我是怎么对待此书的一些细节,包括最终如何将书藏到图书馆等都很详细。
所以,同学全都认为,“骗人”很重要的一个技巧是有详细的细节。
圆满的是此文骗人的其次大技巧同学们没有留意到,那就是始终以第一人称来叙事,且文中的我的职业的确就是生前所从事的职业,这样就更加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
这一点,当我点破后,我又例举了同学们熟识的《家乡》中不仅以第一人称我来叙事,且消失“讯哥儿”,同学们一下子恍然。
还有第三点,我自己也是直到另一个班级上课时才领悟到,就是文章那怪异的第一段,其实也是他哄骗我们读者的重要一环。
这一环的哄骗,我以为他是站在哲学高度对我们进行哄骗,由于文章一开题就是用数学的术语给我们叙述了哲学上有关无限的命题,我们信任了无限,那么对他的那无限的“沙之书”也就简单信以为真了。
这样,这么怪异的开头就很好理解了。
第1页/共2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还有很有意思的一点是正文前一句没头没脑的引语“……你的沙制的绳索……”,这什么意思呢?解释说是“指靠不住的东西”。
这么说,在文章的最前面就已经告知你是“靠不住的”的?什么东西靠不住?是故事?他叙述的主题?呵呵,太好玩了,看来我还要细细地再多读,总不能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啊![《沙之书》第一课时教学叙事教案教学设计]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沙之书》教学设计与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沙之书》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
2.掌握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领悟《沙之书》的内容与主旨。
教学重难点:1.掌握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2.领悟《沙之书》的内容与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作家,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图书馆中,与书为伴,嗜书如命,他曾说“如果有天堂,我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晚年的时候,他近乎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他一辈子只写小文章,却是一位大作家,他就是阿根廷著名的短篇小说家博尔赫斯。
1886年6月14日,博尔赫斯走了,有人说,如果你不知道从何读起,那就从《沙之书》开始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二、学习目标1.了解小说中的真实与虚构。
2.掌握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3.领悟《沙之书》的内容与主旨。
三、“沙之书”的真实与虚构1.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预习,请同学们告诉我,“沙之书”是一本什么样的书?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2.那在这些对“沙之书”的描写中,哪些地方跟我们平时见到的书是一样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我请两位同学来写一下。
不一样的写在左侧,一样的写在右侧。
明确:相同的地方是真实的,而不同的地方是作者博尔赫斯虚构出来的。
四、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一)虚构使小说有趣1.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呢?或者说虚构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虚构文学与非虚构文学相比,更具有创造性。
有创造性的小说更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真正的小说是一种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
它来自于现实大地,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二)虚构使想象丰富1.作者虚构出来的这本“沙之书”,最大的特点是神秘、无限,那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是神秘的,无限的?给大家2分钟的交流时间。
明确:其实,生活中类似沙之书这样神秘无限的事物非常丰富,(出示幻灯片)比如,无穷无尽的世界、不断流逝的时间、浩瀚无穷的知识、变化无常的命运、永无止境的欲望、琐碎繁杂的生活、无始无终的历史。
沙之书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沙之书》教案李时珍中学易勇认知目标: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技能目标:领会作品的内容;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了解小说“虚构”的艺术。
情感目标:把握小说题旨的多义性;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
教学重难点:“虚构”对于《沙之书》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过程:一、导语:二、博尔赫斯的简介:迷宫的制造者一个晚年双目失明的老人一个热爱读书的作家三、课文感知:1、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提问:读了博尔赫斯的《沙之书》这篇小说后,你们最突出的感觉和印象是什么?提示:很荒诞的。
好像很神秘。
让人无法琢磨。
虚构的。
既虚构又真实。
2、如此荒诞的故事,同学们读了有没有一种真实感? 作者是怎样来强调他写的是真实的事的?提示:直接说明(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书贩长相(身材很高外表整洁透出寒酸灰色衣服灰色箱子稀疏、泛白的金黄色头发)书的样式(八开大小布面精装书页磨损印刷粗糙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还有页码、插画)书的来历(平原上的村子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主人不识字,需要圣经属于最下层的种姓)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凌晨三四点开了灯找出那本怪书翻看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交易过程(交谈得知他是苏格兰奥尔卡达群岛的人假装兴趣不大交易后谈印度、奥尔卡达群岛和统治过那里的挪威首领)3、你从《沙之书》的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的其实是假的?提示:书贩长相(面目模糊不清)书的样式(异乎寻常的重量页码很乱封面和手之间总有好几页,好像从书里冒出来一样,找不到第一页找最后一页照样失败页码无穷无尽一页上印着面具,角上的数字大到fh次幂)内心担忧(担心烧起来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四、深入探讨:1、提问:小说中的主人公对沙之书心理变化是怎么样的呢?提示:好奇——钻研——渺小——敬畏——恐惧——逃避2、提问:如何理解和认识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它究竟是指什么?提示:无限。
例如: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无边无涯的。
《沙之书》教案

《沙之书》教案《沙之书》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沙之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沙之书》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中心句把握基本内容;2、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3、欣赏文章语言的清新、华美。
教学重点:1、学习文章多角度的描写方法2、认识文章生动、清新、华美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1、通过对马来雨特点的感受,体会作者对马来雨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要今天带着大家出国领略域外风情,去感受马来西亚雨季的魅力了,心情肯定异常激动吧!但是在进入异国他乡之前,我想让大家先回到唐宋那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年代,看看,我们的先贤如何为我们描写雨的。
出示诗句雨知人意,雨解风情,蒋捷的《虞美人,听雨》齐背:“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丝丝缕缕的雨儿诉说着多少人生的感悟。
我们说雨是所有伤感意境中最有表现力的典型,是大自然送给人类听觉的天籁,更是文人的好友,它以灵性传递、写照着人类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如:一代文豪苏轼在西湖边吟诵着: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烟波钓徒张志和在西塞山前唱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爱国诗人陆放翁在临安客栈里深夜听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代僧人志南在参天古木下浅浅吟唱: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丹青妙手王维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而民族英雄文天祥更是把自己和国家身世命运在诗歌中紧紧相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而今天我们的眼前的雨景是一位游客作家为我们写下的,让我们从他的笔尖去读读那雨,那种旅行的真切感受吧!二、欣赏马来西亚风情:过度语:上海作家胡绳梁在还未踏入马来西亚之前,跟我们一样,对东南亚素有“海洋公园“之誉的马来西亚充满了神往,那么我们先一块儿先睹为快吧!(PPT)(马来西亚风景图片)(视频)三、出示教学目标(师生共同完成)大家通过课前朗读,已经沉浸到作家的文字中,用问题的方式表达了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沙之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沙之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沙之书》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1《沙之书》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所作的一部小说,在当今青年之中非常受欢迎。
作为一门课程,如何在高三选修课程中对此书进行教学呢?本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份关于《沙之书》人教版高三选修教案的设计。
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1.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2.分析小说的语言、文学形式和结构3.理解小说中涉及的人物、事件和意象,掌握小说的情感和思想内涵4.发现和重视作家的写作技巧和风格5.锻炼用文学语言和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主题:通过讲解小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了解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以及村上春树如何运用人物和事件来表现主题。
2.小说的语言、文学形式和结构:通过阅读小说的某些章节,让学生体会到村上春树运用的语言和文学形式,以及小说整体的结构。
3.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和意象:通过阅读小说,让学生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塑造,掌握事件的发展和转折,发现和分析小说中的意象。
4.作家的写作技巧和风格: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写作技巧和风格,让学生了解村上春树的写作特点和手法。
5.自主思考和表达:通过阅读和文学鉴赏,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讲授教学:通过讲授小说的情节,梳理小说的主线和思路;通过讲授小说的语言、文学形式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2.阅读分析:通过阅读小说,让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和行动,掌握事件的发展和转折,发现小说中的意象。
3.互动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和班级分享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听取和交流不同的见解和思考,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思辨。
4.写作实践:通过写作作业,让学生运用文学语言和思维方式表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评价分为两个部分:1.过程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分享、教师点评等方式,对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价。
高中语文第八单元沙之书教案新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沙之书【学习目标】1、了解博尔赫斯及其作品。
2、了解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3、理解小说的核心意象“沙之书”。
4、把握小说题旨,能以积极健康的态度看待“无限”。
【文学常识】一、走近博尔赫斯——迷宫的制造者在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的文学出现了兴盛的局面,涌现出了像胡安、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等一大批文学大家。
这个时期也因此被称为是“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时期。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
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中学时代开始写诗。
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他一生都没写过长篇小说,可以说是一个“以小文章而成大气候”的作家。
博尔赫斯对自己的评价:“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
读书在博尔赫斯的一生中是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
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书为伴的。
他从小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工作后又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
1955年被任命为国家图书馆时他的双目几近失明,但博尔赫斯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写作,成就惊人。
博尔赫斯是幻想文学的先驱,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
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牌练习簿》《阴影颂》《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的真与假
——《沙之书》
一、小说的真与假
例:下列对《祝福》的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祝福》通过写祥林嫂因嫁了两个丈夫,而受到人们的歧视、嘲讽,最后在别人进行“祝福”的喜庆时刻离开了人世,从而批判了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
B.小说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鲁迅回到家乡,遇到祥林嫂向鲁迅询问人死了以后有没有灵魂,然后引起了鲁迅对祥林嫂的回忆。
C.小说采用对比手法,写祥林嫂两次来鲁镇打工时的不同情况以及人们对待她的不同态度,来揭示封建礼教对妇女的迫害和摧残。
D.封建礼教在小说中的代表人物是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尽管没有打骂祥林嫂,也没有卡扣祥林嫂的工钱,但他从精神上对祥林嫂进行了迫害和摧残。
(虚构是小说的特性,小说中的我并不等同于作者。
)
而有人却说:“真实是小说的生命”。
咱们高考中也强调一个真情实感,你怎么理解小说的真与假?也就是小说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
小说的虚构体现在文学不是生活的复制,所以不需要照搬生活,不用和生活一模一样,但是假的东西必须给人真实的感受,也就是说必须符合生活发展的逻辑,尽管事情是假的,但要给人真实的感受,这就是艺术的真实了。
简单的讲就是情节是虚构的,但是要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觉得这个事情好像是真的。
以缩写的《变形记》为例,看看小说中的真:
1、格里高尔变的甲虫,具有甲虫的特性
2、人与动物互化是文学作品中常有的现象
3、通过变形表达了现实社会中人的异化,或者社会让人异化成了动物
二、虚构和真实在小说《沙之书》中的体现
(一)作者介绍
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
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
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
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
中学时代开始写诗。
1919年赴西班牙,与极端主义派及先锋派作家过从甚密,同编文学期刊。
1923年出版
第一部诗集,1935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从此奠定了在阿根廷文坛上的地位。
1950年至1953年间任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1955年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
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博尔赫斯的一生几乎都是以书为伴的。
他从小沉浸在父亲巨大的藏书室中,工作后又担任图书管理员、图书馆馆长。
博尔赫斯是幻想文学的先驱,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
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重要作品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牌练习簿》《阴影颂》《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死亡与罗盘》《布罗迫埃的报告》等。
还译有卡夫卡、福克纳等人的作品。
(二)小说《沙之书》给人感觉感觉怎么样?很假
小说以“沙之书”为题,意思就是说这是一个不可靠的故事
(三)但是作者却在努力的让我们觉得这本书是真的存在的,你有感觉吗?
细节真实:
1、直接说明(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
2、书贩的长相(身材很高外表整洁透出寒酸灰色衣服灰色箱子稀疏、泛白的金
黄色头发)
3、书的样式(八开大小布面精装书页磨损印刷粗糙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
还有页码、插画)
4、书的来历(平原上的村子用几个卢布和一部《圣经》换来主人不识字,需要圣
经属于最下层的种姓)
看书藏书(用放大镜检查,排除伪造的可能偷偷放在阴暗的搁架上)
小结: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生活,这些细节说明书就是这个样子的。
细节真实。
心理感受真实:
5、小说主人公的心理感受很真实:
先是好奇;然后是欣喜、钻研;然后发现对它了解越多,则不了解的部分也越多,就越意识到自己的渺小;然后便迷失于无法自拔的敬畏;再然后是产生恐惧,最后选择放弃逃避。
(四)、那么究竟有没有这样的书呢?哪些内容说明这书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找。
所有这些告诉我们,这是本不存在的书,或者说是无限的书。
6、书贩的长相(面目模糊不清)
7、书的样式(异乎寻常的重量页码很乱封面和手之间总有好几页,好像从书里冒
出来一样,找不到第一页找最后一页照样失败页码无穷无尽一页上印着面具,角上的数字大到九次幂)
8、内心担忧(担心烧起来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所有这些告诉我们,这是本不存在的书,或者说是无限的书。
(五)博尔赫斯虚构这样一本无限的书是为了传达什么呢?怎么理解“无限的书”?是时间?空间?知识?历史?还是什么?
1、对人类及世界的无穷尽的存在的隐喻
2、觉得没有穷尽的世界的不可理解
3、象征人类知识的浩瀚繁多
4、对文学的独特认识
5、对某些书籍的批判
6、……
有学生选择大海,感觉大海的宽阔,自己的渺小,迷茫甚至恐惧。
有学生谈天空,想象自己是小鸟,飞的很累。
有学生谈生命,把握现在,活出精彩。
小结:这些感受很真实,是心灵的真实感受。
让学生记录一段话:虚构是艺术创造的根本点,是抵达更高实在的方式;通过虚构,写作这门活动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心灵的复杂活动。
三、主旨探讨:回到小说第一段
作者要告诉我们的是: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新鲜的独到的心理感受过程。
意在表明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态度,表达了独自拥有无限巨大的时间与空间(或者其他)对人造成的心理伤害,表现了人类面对神秘而无限的事物(包括时间和空间)可以选择顺其自然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