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 春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5课《春》教案苏教版

14春【教学目标】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 重点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导入语: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
(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京大学哲学系毕业。
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二、整体把握文章:1.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2,理清文章结构:(1) 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5春教案苏教版

十五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的方法和抓住特点写景的技巧。
2.整体感知课文的画面美。
(重点)3.学习作者通过各种感官的感受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立体、生动地写景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们渴望春天,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不少诗人极尽赞美。
唐代的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高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江苏扬州人。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2.了解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营造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春》是他的文章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朗润.(rùn)宛.转(wǎn)黄晕.(yùn)披蓑.(suō) 斗笠.(lì) 应和.(hè)嘹.亮(liáo) 抖擞.(sǒu) 胳膊..(gē bo)摇曳.(yè) 抚.摸(fǔ) 鸟巢.(cháo)卖弄.(nòng) 酝酿..(yùn niàng)4.解释词语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
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苏教版语文七上第15课《春》word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彩四季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描写大自然的。
色彩斑斓的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愉悦。
这些作品不但描绘了迷人的景色,而且蕴涵着作者真挚而又浓烈的情感。
色彩明丽、诗意盎然的《春》就是一曲“春”的颂歌;《济南的冬天》,山美,水美,树美,雪美……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三峡》篇幅虽短,却充溢着对大自然的叹服和赞美之情;《夏》用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赞美作者心目中黄金的夏季。
《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精美的景物描写、独特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与诗人同喜共悲。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积累优美的词汇,能够自然流畅的阅读文章,并形成较良好的语感。
初步的理解、鉴赏写景散文,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热爱。
在学习诗歌时,注意通过各种诵读方法,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诗歌,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已经学习过抒情散文,但具体的学习全篇都是写景的抒情散文还是第一次。
因此要引导学生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还要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努力通过本课,做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内心感受。
教学目标:1、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
2、欣赏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并加以点评与积累,体会文章优美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
3、了解课文中写景的一般方法,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状物抒情的写法。
4、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力求走进作家的心灵世界。
5、培养细致观察的能力,学会观察景物。
6、能积极参与说话活动,使语言具有针对性,有吸引力,打动别人。
第十四课春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酝酿、黄晕、应和、嘹亮”等生字词。
2、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3、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品味和鉴赏文章诗一般的语言,体会其准确、生动的特点。
苏教初中语文七上《15春》word教案 (1)

14 春【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实践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春》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写了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是一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璧的佳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确能在感受美的自然、美的生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画面美好,文采飞扬的佳作,把它放在北国已处万物萧条的隆冬之际来学习,学生一定能结合他们的生活体验,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联想和想象,把文字变成一幅幅鲜活动人的画面,从而在诵读欣赏、熏陶感染中培养其审美情趣,激发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感受画面,体味情感。
2、欣赏并积累优美语言。
3、学习本文写景的组织与安排技巧。
过程与方法:1、描述美:由四季美景导入,激情引趣。
2、品味美:任选自己喜欢的语段品读,结合联想与想象,感受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主题美。
3、拓展美:(1)绘一绘,拓展美。
运用本文写景的某些技巧,试描述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或一处景点。
(2)画一画,展现美:课后把自己心目中的春绘出来,并配以优美的文字。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听、说、读、写、联想与想象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
【教学重点】1、感受形象,体会情感。
2、写景的组织与安排。
3、欣赏精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写景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方法与手段】1、问答式教学法: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词析句,赏读画面,感悟作者情感。
2、讨论式教学法:在自悟自得的基础上小组交流、讨论,以实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民主气氛更浓,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3、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和教师富有激情的肢体语言,以及生动细腻、热情洋溢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江苏省扬州市七年级语文上册 15 春教案 (新版)苏教版

《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构思精致、情景交融的写法。
2.反复朗读,观赏美丽精彩的语言,体会语言的精确和生动。
3.感受形象,体会作者对春的宠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本文写法上的精致构思,品尝其情景交融的写法。
2.对文章语言的品尝、感悟。
【课时支配】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课件播放门德尔松的《春之声》,体会作曲家是如何用声音表现春天的,让同学联想、想象与春天有关的景物。
(为同学营造一个乐观、上进、布满期望的学习氛围,感受春天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新颖气息。
)2.乐曲声中老师引领同学一起回忆咏春的有关诗词。
(开发同学资源。
)孟浩然《春晓》、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老师小结:古诗词中描绘春天的诗词将春天的鸟、雨、山、水、树等景物刻画得明丽清爽。
诵读这些诗词,能唤起我们对春天很多的奇特回忆。
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的《春》,看他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眼睛,用诗的语言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
二、初步感知,学会诵读1.同学结合课前预习,介绍作家作品。
(同学相互沟通。
)老师补充:毛泽东同志曾高度赞扬作者的民族气节。
2.老师配乐范读,要求同学听准字音,留意节奏,把握感情。
结合《同步导学》积累字音词意。
3.同学自读课文。
老师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留意语音的凹凸和速度的快慢。
环节可支配为轻声——读顺——熟读——放声朗读。
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老师示范性指导诵读开头部分,目的在教给同学方法。
)同学吟诵—→说出感受—→引导同学自主学习。
如读“期望着,期望着”,语气要渐渐加强,语速加快。
“来了”、“近了”要重音。
4.同学尝试诵读。
先齐读,再配乐指名读。
(老师评价同学的诵读,指出要读出期望、欣喜、歌颂、赞美之情。
)三、诵读中尝试鉴赏1.在诵读基础上梳理全文内容。
(1)用一句话说出对文章的最初印象。
(2)文中具体描绘了那几幅春景图?(3)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师生沟通。
苏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15课《春》公开课教案及学案

1、《春》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感知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思路,明确五幅春景图,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第一课时:单元导语:我们将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
这一单元主要是一些写景诗文,这些诗文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
那么我们在品读这些优美诗文的时候要注意反复的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深入地体会作者传达的微妙情感。
我们还要揣摩品味那些富有特色的语言,积累精彩的语句。
一、导入今天我们先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写过很多诗文来吟咏、歌颂春天。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有关春的诗词?(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填空)PPT展示: 1.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5.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以上这些诗句,都是取一个景物或两三个景物来学春的,容量有限,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文《春》写的景物可就多了,有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总之体现春天的景物的作者都真切地描绘了出来。
那么春天在朱自清笔下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朱自清。
大家对他有什么了解吗?二、作者简介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要先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
我们就请同学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朱自清。
(学生回答,PPT展示作者简介)*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有骨气的民主战士。
1948年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朱自清身患重病,但他至死也不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临终前还不忘嘱托家人千万不能买美国的救济粮。
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曾称赞过他的骨气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不仅体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七年级语文上册15春教案苏教版

15、春授课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 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学会抓住春天光景的特点,用正确鲜亮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4.领悟本文融情于景,情况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授课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 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学会抓住春天光景的特点,用正确鲜亮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授课难点:领悟本文融情于景,情况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本课题教时数:二课时授课方法:朗诵,解说,思疑,讨论授课过程:第一课时讲堂授课流程:一、简短导入新课(用时不高出 1 分钟)诗句填空1竹外桃花三两枝 ,()水暖鸭先知。
苏轼2()满园关不住,一枝不安于室来。
叶绍翁3等闲识得东风面,五彩缤纷总是()。
朱熹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似剪刀。
贺知章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泥。
白居易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陶冶了人们爱美的心灵,吸引了人们找寻美、欣赏美的双眸,众多文人墨客高唱赞歌留下了无数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欣赏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篇《春》。
二、作者、作品介绍。
朱自清 (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最优异的散文家之一,也是闻名的诗人、学者、语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绿》等;三、出示授课目标(用时不高出 1 分钟)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 培养有感情的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
2.学会抓住春天光景的特点,用正确鲜亮生动的语言,描绘春天美景。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4.领悟本文融情于景,情况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四、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依照老师的指导自学自学指导1、先听录音后,后朗诵课文,划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朗润钻出嫩绿眨眼酝酿嘹亮涨应和鸟巢宛转蓑衣稀罕振作精神黄晕散在草丛薄烟五、互动沟通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写了春天的几幅图画?能够分为几个部分?(板书见课件)六、互动沟通二1、怎样写景(一)、运用各样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二)、从不同样的感官角度来描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三)、依照必然的次序来描绘,如从高到低、从近到远等;(四)、虚实结合,动静结合;2、四幅春色图写法和特点掌握名称特点角度写法修辞春草图嫩、绿由物及到人正面与侧面的结拟人多、软、合春花图多、艳、甜由高到低虚实结合排比、拟人比喻春风图和悦、轻柔触觉、嗅觉、视多感官结合拟人、觉、听觉比喻春雨图精细、轻盈由物及人、由近动静结合排比、及远比喻七、总结课文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抓住春色的特点,描绘了大地春回、活力勃发的感人情况,赞美了春的活力带恩赐希望和力量,激励人们抓紧春色努力工作、奋斗向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5《春》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三、读一读 1.听配乐朗诵。播放背景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多媒体显示: 听读,说感受的话。 2. 自由朗读,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7
word
教师明确:(多媒体显示) 第一部分(①):盼春 第二部分(②—⑦):绘春(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 春图)。 第三部分(⑧—⑩):赞春。 四、想一想 “绘春”的主体部分,分别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按照什么顺序? 采用哪些手法来写的? (一)引导品析“春草图” 1、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会正确使用四种朗读符号(﹏ ﹏重音轻读;•重音;︱小停;︵拖音) 2、第一次朗读(自由读),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 字。 3、第二次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4、第三次朗读(男女生各读一层),悟一悟这段层次划分的问题。教 师提示可划两个层次。 教师明确: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手法,第二句由近而远,把春草 人格化,显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 角度,突出了春草嫩、绿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春草的生机勃 勃的特点;然后是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 满活力。 5、第四次朗读(个人大声读),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 “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教师明确:“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写出了小草萌发 的力量以及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修改以后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6/7
word
学宫的琅琅书声,诉说着“鹿之源”惊艳世人的唯美故事,吟唱着俄 贤岭上洞藏娥娘和阿贵的不老神话。 示例二:这时,我开始意识到,东方神木——黄花梨已物化成一个民 族的智慧和品格,积淀浓缩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形象:坚韧、向上、 丽质、阳光、内敛、博爱、感恩……原来花梨精神的种子已悄然植根 于我的心中。 6.这篇文章表现了花梨的哪些内在的精神品格?(2 分) 表现了花梨的坚韧、向上、丽质、阳光、内敛、博爱、感恩等内在的 精神品格。 2.背诵《某某的冬天》第 3 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春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的方法和抓住特点写景的技巧。
2.整体感知课文的画面美。
(重点)3.学习作者通过各种感官的感受和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立体、生动地写景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人们渴望春天,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
不少诗人极尽赞美。
唐代的杜甫写下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高吟“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原籍浙江绍兴,江苏扬州人。
毛泽东高度评价他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本文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
2.了解背景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营造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所以他的文章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春》是他的文章风格演变特别明显的篇目。
3.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朗润.(rùn) 宛.转(wǎn) 黄晕.(yùn)披蓑.(suō) 斗笠.(lì) 应和.(hè)嘹.亮(liáo) 抖擞.(sǒu) 胳膊(gēbo)..摇曳.(yè) 抚.摸(fǔ) 鸟巢.(cháo)(yùn niàng)卖弄.(nòng) 酝酿..4.解释词语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伙伴。
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婀娜多姿。
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
欣欣然:高兴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是“赶热闹”的意思。
酝酿:原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烘托: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周围涂抹淡黑或者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突出,文中是衬托的意思。
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5.初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春”的?你能划分出文章的结构层次吗?明确: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
作者运用总分总的结构,第1自然段盼春,第2~7自然段绘春,第8~10自然段赞春。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细读全文,交流讨论:1.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个字的小标题?明确: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
2.从这五幅图画中,你认为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作者融情于景,抒发了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
(二)品析画面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品析其中一幅图画。
重点分析一个画面,以“我喜欢____图,因为它美在______。
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叙述出来。
明确示例:1.我喜欢春草图,因为它美在写景的细致。
如:“偷偷”,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小草在人们不经意间悄然而出的情态。
“钻”写出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嫩嫩”写出小草的质地。
“绿绿”写出小草的颜色。
“满是”写出小草范围很广。
[美在写法多样。
如:文中除了对春草的正面描写还有对春草的侧面描写,就是写人的活动。
坐、躺、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
人们的行为写出了春回大地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之情。
美在描写角度层次清晰。
如:文中对春草的描写由点、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到面、远(“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2.我喜欢春花图,因为它美在写景的层次清晰。
如:写春花图,由树上——树间——树下。
(美在多种修辞方法综合运用。
如:“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桃花、杏花、梨花争春的热闹场面,更显得生机盎然。
用比喻的句子,如:“像火”“像霞”“像雪”“像眼睛”“像星星”具体生动。
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
美在写景的描写手法多样。
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些都是作者的联想之景,由花儿甜香引起的遐想。
美在写景的角度多样。
如:“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眼睛”“像星星”是花的形态;“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是花的色彩;“花里带着甜味儿”是花的气味;“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是花下传出的声音。
作者观察了春花的形、色、味、声,因此作者对春花的描写才会有态有声、有色有味。
)3.我喜欢春风图,因为它美在写景的角度多样。
如:触觉,“吹面不寒杨柳风”,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又写出了春风的柔和;嗅觉,“还有各种花的香……”写出了春花特有的芳香;听觉,“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把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4.我喜欢春雨图,因为它美在写景语言的优美、生动、准确。
如:“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美在写景手法的多样。
如:动静结合,由静(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到动(慢慢走着的人,工作的农民)再到静(房屋在雨里静默着)。
美在写景层次的清晰。
如:从物到人、由近及远。
] 5.我喜欢迎春图,因为它美在用词准确、生动。
如:“城里乡下”说范围之广;“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言年龄之全;“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用叠词表现人们迎春的活力。
(三)深层探究你从文章的写作思路上感悟到了什么?明确:盼春、绘春、赞春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春天尚未来临时,作者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
“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
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
最后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板书设计五、课外拓展朱自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景物中。
在他的笔下,所有的景物无不充盈着活力和生命力的灵气,以至于也撩起了我们的喜爱之情。
请你仿照课文中的“春天像……”的句式写两句话,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
示例:春天像一个指挥家,他打碎河上的冰,指挥着小河重新歌唱。
春天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地呵护着花草,让它们茁壮生长。
春天像一位画家,尽情地挥动着画笔,打扮着祖国各地。
春天像一个闹钟,它唤醒沉睡的小草,给大自然增添一分色彩。
春天像一首歌,歌里有小河的流水声和鸟儿的叫声,还有小朋友们的笑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及表达作用。
2.学习有条理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学会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征描写的方法。
3.学习在景物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一堂课,我们一起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领略了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春景。
朱自清是绘景的大师,他有条不紊地对春天富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了全方位的描绘,使各种图景跃然纸上。
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细细品读这篇美文,感受一下它的语言美和手法美。
当我们进入《春》的艺术境界中,我们会为那美丽的春光所陶醉,被洋溢的诗情所感染。
二、自主预习细读课文,分析《春》的语言富于音乐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明确:《春》的语言的音乐美突出地表现在轻声字和儿化音的运用上。
通过轻声字、儿化音的运用,声调、词语的调配,句式的变化,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和谐流畅的节奏,饱含着一种音乐美。
如文章开头就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四句话都用“着”或“了”收尾,句子简短,语意亲切,给全文定下了轻快、活泼的基调,抒写了作者盼春的热切、喜悦的心情。
接着,作者又给我们描绘了春天的轮廓,“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连用了三个“了”字,烘托出活泼、明快的气氛,在读者面前展示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
接下去,作者就对这幅春景图作细致的描绘。
小草“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开满了花赶趟儿”,“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这里,作者用了许多轻声字和儿化音。
全文六百多字,而轻声字和儿化音就有五十多个,大部分又用在句尾,读起来轻快、活泼,语意亲切,形成了轻松、明快的旋律,表现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也引起读者对春的强烈向往。
三、合作探究(一)品析语言1.修辞美。
本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除了刚刚同学们说到的句子之外,还有不少的优美语句。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宣告春天到来,表达喜春之情。
(2)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画出了春的轮廓。
(3)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4)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明确: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5)“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明确:“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写出春风的温暖。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明确: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刚落地的娃娃”表现了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
这三个句子又构成排比句,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了它的“新”“美”“充满活力”。
2.炼字美。
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些词语的使用使作者笔下的春更加鲜明生动了。
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与同桌交流,尝试鉴赏。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明确: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