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讲评稿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讲评稿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
因此,它十分重要。
2.说学情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用多媒体展示)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三,说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四,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涉江采芙蓉》教案五篇范文

《涉江采芙蓉》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涉江采芙蓉》教案《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教案教学目的了解写作背景;反复朗读,梳理字词;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诗歌感情和主客幻化、虚拟手法;背诵默写。
教学重难重点是梳理字词、理解思想内容、赏析诗歌感情和主客幻化以及虚拟手法、背诵默写。
难点是赏析诗歌主客幻化以及虚拟手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东汉末年社会**,反映在《古诗十九首》中,即大多写妇思游子的相思离别之苦和士人失意的苦闷哀愁。
《涉江采芙蓉》就是抒写妇思游子相思离别之情的作品。
二、朗读课文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①,兰泽多芳草②。
采之欲遗谁③,所思在远道④。
还顾望旧乡⑤,长路漫浩浩⑥。
同心而离居⑦,忧伤以终老⑧。
三、字词讲解《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
1、芙蓉:荷花的别名。
2、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3、遗(wèi):赠。
4、远道:犹言“远方”。
5、还顾:回顾,回头看。
6、旧乡:故乡。
7、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8、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五、作品译文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想要送给那远方的爱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无边无际。
两心相爱却又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六、作品赏析1、衬托手法的强烈效果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
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
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
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那么,开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当是离乡游子了。
不过,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当不可径指其为“游子”。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7课《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说教材《涉江采芙蓉》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出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一时所做。
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涉江采芙蓉》即为《古诗十九首》中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古诗。
二、说学情本诗语言明白如话,却情深似海,对于高一学生理解大意并不难,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在前面学习诗歌的基础上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感知层次: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落实诵读教学,让学生完成诵读的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
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1. 在情读过程中,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分析,为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诵读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的达成。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3.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高二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高二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高二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关于教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非常纯熟的境界。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它非常重要。
二、关于学情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新课程标准鼓舞同学作性格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同学就此作些探讨。
同学通过学校、中学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肯定的古诗鉴赏技能,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爱好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同学喜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三、关于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法2、意象分析法3、探究合作法四、关于教具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2、课文配乐朗读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五、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日,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伙伴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尝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5篇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5篇第一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涉江采芙蓉》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和学情1、编者意图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2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
总的说来,必修2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该单元是必修1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3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
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
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理解诗歌内容并熟读成诵。
b.掌握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a.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b.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并理解纯朴真挚的思亲之情、夫妻同心离居的忧伤。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依据】意象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四、说教法、学法1.美读教学法:自读、范读、齐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2.探究意象法:通过探究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3.体验式教学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五、说教学过程(一)“芙蓉出水”,导入课文通过提问“ 同学们知道荷花的别名有哪些?” 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并介绍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常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7课 诗三首--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说教材1、编者意图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
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
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
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展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揣摩诗歌的意向。
缘由:意向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学难点: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
缘由:这首古诗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要学生用今人的思维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况且,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说教法、学法诱导探讨法为主阅读分析法为辅三、说教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学生朗诵,教师正音并范读。
采之欲遗谁?遗,读如(wèi)赠送。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6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诵读理解诗歌。
(知识能力)2.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过程方法)3.通过诵读、理解,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描绘出采莲思人的画面感。
2.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思乡怀人的“哀伤”和“美丽”。
【教学方法】对话探讨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初中和小学已经学过很多中国古典诗歌,古人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也善于用丰富的诗歌内容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远的如《诗经》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近的唐诗有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宋词有李之仪的“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元曲有徐再思的“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介绍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吟读、译读、背读、阅读。
1、吟读:体会情味(方式:听录音、尝试读出情味)要求:a)声音要有起伏。
b)节奏比较自由。
c)读出一点古人的味道。
教学过程:(1)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正音。
(2)提出要求,请一位学生按照要求吟读一遍。
朗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3)全班齐读。
2、译读:理解内容(方式:师生探讨、学生分享)要求:a)将古诗译为现代散文b)尽量做到字句优美c)用解释扩展的方法来解释,即将有的字解释一下,把有的意思扩展一下,加入一些自己想象的画面和情感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因此,它十分重要。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1、联想想象法2、意象分析法3、探究合作法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2、课文配乐朗读3、课文意境视频(一)导入新课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
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
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1、编者意图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
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
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
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展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揣摩诗歌的意向。
缘由:意向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学难点: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
缘由:这首古诗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要学生用今人的思维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况且,陶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诱导探讨法为主阅读分析法为辅(一)导入1935年,陆侃如在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资格答辩上,一位教授突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为什么要向东南飞?” 只见陆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从容地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立即博得满堂喝彩。
《西北有高楼》是我国早期五言组诗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陆侃如引用这首诗为自己解难,说明古诗十九首影响深远。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同样出自古诗十九首,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二)学生朗诵,教师正音并范读。
采之欲遗谁? 遗,读如(wèi)赠送。
(三)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作品。
原非一时一人所作,梁代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合在一起,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诗歌内容,大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
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表现委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
(四)鉴赏1、合作探讨①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②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③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④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这句诗是全诗发展的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
⑤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⑥本诗的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2、教者小结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故在教学时应当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书设计涉江采芙蓉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五)指导背诵明确:按照诗意的“起承转合”来记忆背诵。
(六)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1.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
因此,它十分重要。
2.说学情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用多媒体展示)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
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
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