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讲评稿

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讲评稿高中语文必修二《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讲评稿7《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
《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
因此,它十分重要。
2.说学情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
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3.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特点,教材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用多媒体展示)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4.教学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
三,说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我设计以下的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四,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设计[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
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7课《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说教材《涉江采芙蓉》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的一首诗歌,它出自《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一时所做。
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编者题为“古诗”。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五言之冠冕”,《涉江采芙蓉》即为《古诗十九首》中一首借景抒情的五言古诗。
二、说学情本诗语言明白如话,却情深似海,对于高一学生理解大意并不难,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在前面学习诗歌的基础上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与情感之间的联系。
”根据本节课的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一)感知层次: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落实诵读教学,让学生完成诵读的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
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1. 在情读过程中,把握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情感。
2. 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对教材及学情分析,为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诵读三个层次(音读、意读、情读)的达成。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3.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五、说教法和学法《新课标》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教法:1.诵读法;2.问题引导法;3.交流讨论法;4.点拨法。
学法:1.自主学习法——搜集资料、自主思考、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勾画圈点法——勾出文中的重点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3.合作探究研讨法——交流讨论,共同研读。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5篇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5篇第一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涉江采芙蓉》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一、说教材和学情1、编者意图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2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
总的说来,必修2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该单元是必修1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3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
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
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a.理解诗歌内容并熟读成诵。
b.掌握诗中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a.运用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b.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并理解纯朴真挚的思亲之情、夫妻同心离居的忧伤。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通过意象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采用“悬想法”婉曲的传情达意之妙。
【依据】意象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一切景语皆情语。
”(王国维)新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
四、说教法、学法1.美读教学法:自读、范读、齐读,体味诗歌的音乐美。
2.探究意象法:通过探究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3.体验式教学法: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五、说教学过程(一)“芙蓉出水”,导入课文通过提问“ 同学们知道荷花的别名有哪些?” 引起学生兴趣,进而导入课文,并介绍诗歌写作背景及相关常识。
2023最新-《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9篇)《涉江采芙蓉》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文人五言诗,是《古诗十九首》之一。
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9篇《《涉江采芙蓉》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涉江采芙蓉》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 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一、说教材1、编者意图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单元。
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
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
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展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揣摩诗歌的意向。
缘由:意向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学难点:二、说教法、学法诱导探讨法为主阅读分析法为辅三、说教程(一)导入1935年,陆侃如在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资格答辩上,一位教授突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为什么要向东南飞?”只见陆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从容地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立即博得满堂喝彩。
《西北有高楼》是我国早期五言组诗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陆侃如引用这首诗为自己解难,说明古诗十九首影响深远。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同样出自古诗十九首,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二)学生朗诵,教师正音并范读。
采之欲遗谁?遗,读如(wèi)赠送。
(三)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作品。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涉江采芙蓉》,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涉江采芙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阅读鉴赏板块。
必修Ⅱ阅读鉴赏板块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特点及其发展脉络,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基础。
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也有利于教师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本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 《2011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语言形象技巧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三) ○○学情分析1. 学生基础差○○○○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理解诗歌大意,有感情地朗诵诗歌;3. 分析诗词意象,描绘画面,体会人物情感;4. 分析诗歌中主人形象,探究诗歌主旨;其中,教学重难点为通过分析诗歌意象,运用联想法描绘画面,体会诗歌中主人形象;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
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做为一無名甘于奉献的教育者,常常必须采用说课稿,依靠说课稿能够能够更好地机构课堂教学。
怎样把说课稿保证关键突显呢?下列是我用心梳理的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热烈欢迎阅读文章,期待大伙儿可以喜爱。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1诸位教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內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边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法用法、实例教程这四个层面多方面详细介绍。
不妥,恳求纠正。
一、说教材内容1、小编用意古诗词《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必需Ⅱ汇编于“秦代到魏晋南北朝的诗文”模块。
总体而言,必需Ⅱ阅读课的目地之一是让学员基本掌握我国古代的诗文以及发展趋势,塑造学员基本的赏析古典诗歌的工作能力。
该模块是必需Ⅰ诗文模块的承继和发展趋势,另外也为必需Ⅲ的诗文的赏析奠定埋下伏笔。
那样的编辑次序,有利于学员掌握中国诗歌的发展趋势,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学习培训在我国的古典诗歌。
老师也可以由此而开展由浅入深的课堂教学。
2、《涉江采芙蓉》浅析针对本首古诗词所主要表现的內容,历年来存有异议,本人赞成一语双关说,诗题中的“玉兰”二字一语双关,既指“玉兰”这类百里香,又蕴含“夫荣”之义,以“玉兰”寓“夫荣”。
该诗最先说采花香萋萋准备赠予另一方;随后说所想之人身安全在远处,愿望难遂;最终说人各一方,忧愁难遣。
3、课程目标①专业知识总体目标:重视意愿剖析,了解诗文內容。
熟读成诵,了解其一语双关的修辞方法和借物喻人的艺术手法。
②工作能力总体目标:塑造学员基本的古代诗歌审美能力,基本把握根据意愿剖析来赏析诗文的方式。
③感情总体目标:根据本首诗文的学习培训,塑造和激起学员对在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词的喜爱之情。
4、课堂教学关键:进行想像的羽翼,仔细揣测诗文的意愿。
原因:意愿剖析是赏析诗文的基本上方式和规定。
5、课堂教学难题:搞清创作者的真实身份,了解创作者在诗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原因:这首歌古诗词离最好的时代较为漫长,要学员用世人的逻辑思维去揣测古代人的情感,确实存有着一定的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下面是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涉江采芙蓉》说课稿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涉江采芙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下面
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程这四个方面加以介绍。
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本篇课文通过悼念张思德同志,讲了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同志彻
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打败
一、说教材
1、编者意图
古诗《涉江采芙蓉》被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Ⅱ选编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
的诗歌”单元。
总的说来,必修Ⅱ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古代的诗歌
及其发展,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该单元是必修Ⅰ诗歌单元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为必修Ⅲ的诗歌的鉴赏打下铺垫。
这样的编排顺序,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发展,便于由浅入深地学习我国的古典诗歌。
教师也能够据此而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涉江采芙蓉》简析
1877年——1879年,在比利时贫困的矿区做传教士,27岁时开始作画。
1886年到法国,受印象派画家的影响,他的作品色彩强烈,线条奔放粗犷,充满着善良、美好、自由
和想象。
对于本首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历来存在争议,个人赞同双关说,诗题中的“芙蓉”二
字一语双关,既指“芙蓉”这种香草,又暗含“夫荣”之义,以“芙蓉”寓“夫荣”。
该诗首先说采香花芳草打算赠送对方;然后说所思之人身在远方,心愿难遂;最后说人
各一方,忧伤难遣。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掌握从文本中获取创作藏书票元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读书
兴趣,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良好品性。
①知识目标:注重意向分析,理解诗歌内容。
熟读成诵,理解其双关的修辞手法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古代诗歌鉴赏能力,初步掌握通过意向分析来鉴赏诗歌
的方法。
③情感目标:通过本首诗歌的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是古诗的热
爱之情。
4、教学重点:
展开想象的翅膀,细心揣摩诗歌的意向。
缘由:意向分析是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5、教学难点:
弄清作者的身份,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抒发的感情。
缘由:这首古诗离我们的时代比
较遥远,要学生用今人的思维去揣摩古人的思想感情,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况且,陶
冶学生的情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说教法、学法
诱导探讨法为主
阅读分析法为辅
三、说教程
(一)导入
1935年,陆侃如在巴黎大学文学院博士资格答辩上,一位教授突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孔雀东南飞》为什么要向东南飞?”只见陆侃如面不改色,稍微思考了一下,从容地
答道:“因为‘西北有高楼’!”立即博得满堂喝彩。
《西北有高楼》是我国早期五言组
诗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陆侃如引用这首诗为自己解难,说明古诗十九首影响深远。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同样出自古诗十九首,下面请进入《涉江采芙蓉》。
(二)学生朗诵,教师正音并范读。
采之欲遗谁?遗,读如(wèi)赠送。
(三)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作品。
原非一时一人所作,梁代萧统因各篇风格相近,合在
一起,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遂沿用这一名称。
诗歌内容,大多写夫
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子彷徨失意的消极情绪。
抒情真挚深入,语言朴素自然,表现委
婉曲折,是早期文人五言诗的重要作品,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
(四)鉴赏
1、合作探讨
①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②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函数在初中虽已讲过,不过较为肤浅,本课主要是从两个集合间对应来描绘函数概念,是一个抽象过程,要求学生的抽象、分析、概括的能力比较高,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能力,运算能力等参差不齐等。
③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
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④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这句诗是全诗发展的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
⑤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
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
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
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
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
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
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自主预习,感知课文内容,并学会用简练的语言
来概括;课前反馈,师生共同交流,学生互相学习,查漏补缺,以便对课文有一个全面的
认识,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
⑥本诗的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2、教者小结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故在教学时应当
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板书设计
涉江采芙蓉
意境高洁、清幽
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指导背诵
明确:按照诗意的“起承转合”来记忆背诵。
(六)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