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

最新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涉江采芙蓉教案,希望你们能喜欢.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教学重、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文学常识介绍《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 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 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诗歌鉴赏品味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 ,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提示: 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 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明确: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四、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 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 ,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 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 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 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 (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悟悬想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方法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板书:钟嵘《诗品》: 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四、诗歌鉴赏品味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一)读顺畅,通大意.(二)找意象,品意境.(三)找诗眼,抓主旨.(四)依景情,析手法.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4、思考:(1)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2)找出本诗的诗眼 ,并概括主旨.五、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 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 涉江者是女子, 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1、背诵诗歌.2、类诗比较阅读:《课时作业》人教版高中涉江采芙蓉教案优秀范文三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3) 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2重点难点(1) 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3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李清照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诗句.是啊,分离让人思念、忧伤. 今天让我们走进《涉江采芙蓉》,共同感受诗中挥之不去的思念与忧伤.活动2【讲授】介绍文学常识介绍文学常识PPT展示:古诗十九首汉代无名作家的作品,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 ,用平浅质朴的文字表现深厚的感情,梁萧统将之合收在《文选》中.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统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 萧统,南朝梁代兰陵人,文学家,梁武帝(萧衍)的长子.《文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各类文学作品的选集,收集秦汉以来的文学作品,共三十卷,也称《昭明文选》.活动3【活动】朗读,初步感知朗读,初步感知1、学生自读一遍诗.2、PPT展示,疏通字词.芙蓉:荷花的别名. ②兰:兰草. 泽:湿润的洼地.遗(w i):赠. ④远道:犹言远方 .⑤旧乡:故乡. ⑥漫浩浩:犹漫漫浩浩 ,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⑦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⑧终老:终生.3、听范读一遍,跟读一遍,教师做朗读指导.(2分钟)本文是一首五言诗,读的时候节奏是二、三式 ,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要注意读准语调,语速和断句.4、下面来练习朗读,朗读时想象诗句的画面,感悟诗句的情感.接下来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课上检查.活动4【活动】品读鉴赏四、品读鉴赏学生齐背全诗.逐句解读鉴赏诗歌, 师生交流,讨论.⑴鉴赏第一、二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提问:a.这两句诗有哪些意象?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板书)b.描述了怎样的情景?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c.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感情?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表达出诗人情怀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对眼前美景充满爱恋.(板书)⑵鉴赏第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你从远道一词品出什么?自问自答,语气缓和.远道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一些消息.把人物放在美好、欢乐的采莲背景上,写独自思念(板书)爱人的忧伤,正具有以乐衬哀的强烈效果.⑶鉴赏第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提问: 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迷茫(板书)痛苦到极点.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有含蓄不尽的效果.对写法的悬想方式: 对写法又谓之主客移位 ,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简单的说,就是明明是自己思念对方,却说是对方不忘自己;明明是自己孤单想家,却说是对方盼望团圆;明明是自己不忍离去,却说是对方难以割舍.⑷鉴赏第七、八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同心而离居是他无尽哀愁的根源,是他终日忧伤(板书)以至老的根本原因!3.学生再次轻读课文,回顾抒情主人公情感的变化.爱恋思念迷茫忧伤(板书)活动5【活动】研读探究问题五、研读探究问题问题 1. 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表达感情的方式是:采摘芙蓉.目的是: 遗远方的同心者.问题2.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你怎样理解这种行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李白)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 .以柳与留谐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王维《相思》)采花折柳赠亲朋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和美好祝愿.问题 3.《涉江采芙蓉》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这对全诗在营造意境上有什么作用?芙蓉就是荷花,荷花给人清幽、高洁的感觉.屈原的作品里也视荷为香草,认为她具有美好的品质.因此,写采芙蓉送给所思之人,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板书)问题4.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爱人之间因分离而思念忧伤的思想感情.活动6【练习】拓展延伸五、拓展延伸请同学们阅读《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一谈这首诗和课文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庭中有奇树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诗歌解析: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女主人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妇人的衣襟和衣袖.可待到折下花来,才猛然想到:天遥地远,这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这花有什么稀罕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参考:异:所选意象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等美好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同: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六句诗人对于花、树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点明了全诗的主题.活动7【讲授】总结六、总结语:诗的境界,就是爱的境界.一首诗,就是一段情.吟罢《涉江采芙蓉》,心中便充溢着太多的祈盼,盼游子早归,盼亲人团聚.但愿时光荏苒,那份爱恋与思念早已把迷茫与忧伤冲淡.我们祝愿天下有情人终能心相伴、手相牵.活动8【作业】课堂课下作业七、化入为出以《涉江情》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随笔,发挥想象,注重自己的感受.八、作业整理并抄写随笔,下一节课进行展示.背诵并默写全诗两遍.活动9【活动】反思及板书教学反思引导学生总结解读诗歌思想内容的方法.如:看标题,抓题眼.看作者,学会知人论世.看注释,抓暗示有效信息.看意象意境,缘景明情.把握情感关键字 . 了解诗歌主旨类型.分析表达技巧.并用这些方法自己赏析一首诗歌.板书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意象:芙蓉兰泽芳草意境:清幽高洁感情:爱恋思念迷茫忧伤。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欣赏古典诗歌;(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2)体会诗歌中传达的真挚情感和人文精神;(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象分析;(3)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2)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欣赏诗歌;(3)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意象等知识点;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朗读、翻译和背诵诗歌;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其他类似诗歌,进行对比学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的内容,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找生僻字词的解释;3.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相关诗歌作品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朗读、翻译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 讲解分析: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节奏、韵律和表达手法,分享学习心得;5.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其他类似诗歌,加深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所传达的美好情感,体会作者的心境;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后练习和课堂互动,评估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欣赏能力。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诗三首》之《涉江采芙蓉》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课时的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文学概论》中的《诗三首》之一《涉江采芙蓉》。
该诗是唐代诗人杨玉环所作,以山水间的自然景致和心情抒发为主题,形成了自然、感性和意境的完美结合。
本课时主要教学目标为:1. 学生能够理解唐诗艺术的特点和意蕴2. 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各类修辞手法3. 学生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注释《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和意义二、教学设计1. 预习:在学生阅读之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杨玉环的生平背景,了解她与唐玄宗的故事以及杨玉环的文学成就。
同时,引导学生阅读诗词中的几个重要句子,了解具体表现和意义。
2. 精读:老师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涉江采芙蓉》,注意把握韵律规则和修辞语言,特别注意由杨玉环自己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和对自身情感的抒发。
学生在朗读时,既要体会意境也要品味诗词的韵味。
3. 解读:老师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各种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表达的深刻内涵。
如“采”、“摘”、“折”是反复使用的修辞,通过对花的简单动作描述传递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追求自然之美,颂扬大自然。
4. 总结:老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涉江采芙蓉》的主题,如抒发情感、颂扬景色、融汇自然、和谐相处等。
学生简述自己的理解,写出对学习的感悟以及对诗词的评论。
同时开放化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察进行探究,并且通过问题、答案展开讨论。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采取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对样例的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的思维,同时开放化的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验进行举一反三式的拓展,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理解诗词中的情感、意境。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创作小诗或者题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也可以为学生展示其他经典诗歌,加深学生对于中国文学艺术的总体认识。
《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此诗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涉江采芙蓉》教案1教学目标: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4.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重点:字词过关,读懂诗歌,对诗歌的初步鉴赏。
难点:通过品味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较深层次的鉴赏。
教学方法:朗读、品读、比较、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步骤:一、由回顾“诗歌(古风)发展脉络”导入新课:我在刚学过的《孔雀东南飞》一课中给大家归纳过“诗歌(古风)发展脉络”这一知识点,不知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即《诗经》——楚辞——乐府民歌。
由于当时只学到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孔雀东南飞》,所以只归纳到此。
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诗歌(古风)的又一个重要阶段——《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今天,我们首先学习其中的一篇《涉江采芙蓉》,“窥一斑而见全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让大家对《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
2、教师范读。
3、一生朗读,师生评价。
4、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游子思念亲人(妻子)、思念家乡的情感。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涉江采芙蓉教案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涉江采芙蓉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涉江采芙蓉教案1一、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引导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体悟“悬想”(对写法)的手法,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悟“悬想”,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课时。
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
吟诵赏析法、探究与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组织学生,了解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
(三)吟诵本诗,整体感知本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诗歌鉴赏品味。
提示:诗歌鉴赏方法与步骤:1、读顺畅,通大意。
2、找意象,品意境。
3、找诗眼,抓主旨。
4、依景情,析手法。
(1)听读诗歌,诵读指导。
五言诗的断句:二三字格式,二一二格式本诗歌采用二三字式断句,但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2)学生齐读,感知大意。
(3)学生齐读译文,再次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4)思考:①诗中主要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情感?②找出本诗的“诗眼”,并概括主旨。
(五)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六)拓展与巩固。
对写法(悬想的写法)(七)作业。
1、背诵诗歌。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

涉江采芙蓉获奖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的背景及意义。
引导学生欣赏并品味这首诗的美妙之处。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及诗歌的背景。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读诗歌。
1.4 教学步骤引入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诗歌的结构与韵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诗歌结构和韵律特点。
2.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3 教学方法使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诗歌结构。
运用听觉分析法引导学生感知韵律。
2.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知韵律。
第三章:诗歌的情感分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体会《涉江采芙蓉》中的情感。
3.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情感。
3.3 教学方法使用情感分析法解读诗歌情感。
3.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中的情感。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体会情感。
第四章:诗歌中的意象分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涉江采芙蓉》中的意象特点。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4.3 教学方法使用意象分析法解读诗歌。
4.4 教学步骤分析诗歌中的意象。
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知意象。
第五章:诗歌的翻译与创作5.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翻译并创作类似《涉江采芙蓉》风格的诗歌。
5.2 教学内容翻译诗歌。
创作练习。
5.3 教学方法使用翻译技巧指导学生翻译。
使用创作技巧指导学生创作。
5.4 教学步骤讲解诗歌翻译的技巧。
学生进行诗歌翻译练习。
讲解诗歌创作的技巧。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练习。
第六章:诗歌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内涵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所处的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
6.2 教学内容研究诗歌的历史背景。
探讨诗歌中的文化元素。
6.3 教学方法使用历史研究法了解时代背景。
《涉江采芙蓉》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涉江采芙蓉》全文;(2)了解作者背景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诗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文知识点;(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鉴赏方法;(3)将诗歌中的情感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指导学生查找资料。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欣赏诗歌的美感;(2)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诗歌,培养批判性思维。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念之情,体会诗歌中的情感;(2)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爱情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2)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歌背诵情况;(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综合评价:(1)结合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2)关注学生的成长进步,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2. 参考资料:相关诗歌的解析、评论、背景资料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4. 拓展资源:相关诗歌的视频、音频资料,古代诗词鉴赏网站等。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学习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歌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古典诗歌分为诗、词、曲。
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本单元我们学习的都是古体诗,如《诗经》—古体诗(《氓》—卫风、《采薇》—小雅),《离骚》—楚辞,《孔雀东南飞》—乐府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汉魏晋的五言诗,也属于古体诗。
二、预习检测
1、谈谈《古诗十九首》。
2、谈谈你对《涉江采芙蓉》的理解:字词句、内容、情感等。
3、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画面。
简介《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梁代的文学家萧统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诗歌没有题目,一般以每首诗的第一句为题目。
大多是抒情诗。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游子失志无成和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突出地表现了当时中下层士子的不满不平以至玩世不恭、颓唐享乐的思想情绪,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东汉后期政治混乱、败坏、没落的时代面貌。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
三、合作探究
1、《涉江采芙蓉》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忧伤之情,痛苦惆怅之情。
(提示:方式是采摘荷花,目的是赠送给远方的感情深厚的人。
)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
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
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注释: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
2、滋:当"繁"解释。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
3、荣:犹"花"。
4、致:送达。
译文:
庭院裏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3、诗歌描写“采芙蓉”在“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兰草,又名兰花,是中国的特产,因此又名“中国兰”,是“中国十大名花之首”。
4、三、四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为表现抒情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转变为黯然销魂做铺垫。
5、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开门见山地把她写出,诗歌就平淡无味了。
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6、五、六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中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
“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
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7、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
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8、这首诗最明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意境高洁清幽(2)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9、《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环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
你怎么看?请做具体分析。
两种解释均有道理。
(1)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是写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
“涉江”者是男子,“环顾”者就是“涉江”者,他离乡远行,时时在想念他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思”的也是他,写出了一位身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妻子的深深的爱意以及对两个相爱的人此生不能相聚相守的深深的担忧。
(2)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是思妇思念远方游子的。
“环顾”者就是“所思”,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
这样,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
在诗中,“远道”与“旧乡”对立,离“旧乡”而走“远道”的人在古代大半是男子,说话的人应该是女子,而全诗的情调也是“闺怨”的情调。
另外,把“环顾”接“所思”作为女子推己及人的一种想象,见出女子对于男子的爱情有极深的信任,这样,就与下文“同心”吻合,“同心而离居”两句就是在男女双方的心境对比之后所作的总结,更能写出两个相爱的人不能相聚相守的担忧。
四、拓展延伸
1、背诵默写。
2、做资料上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