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涉江采芙蓉》公开示范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采芙蓉》教案
其他相关诗词作品
《采莲曲》、《江南可采莲》等,这些诗词作品都以采莲为主题,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手法描绘了采莲的美丽景象 和人们的愉悦心情。
民间传说和故事背景
荷花仙子的传说
相传荷花是天上仙女所化,她们在人间留下美丽的身影和清新的香气,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美好象征。
采莲女的故事
在古代传说中,有一位美丽的采莲女,她与心上人相约在荷塘见面。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两人未能 如期相会。最终,在荷塘边留下了“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的动人诗 篇。
诗歌还运用了“江”、“水”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宽广、深 邃的意境,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同时,“江”和“水” 也象征着游子的漂泊和孤独,进一步凸显了诗歌的主题。
艺术手法及特点
《涉江采芙蓉》采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通过描绘江畔美景和采芙蓉的情景,将游子的思乡之情融 入其中,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刻。
2023
REPORTING
优质课一等奖《涉江 采芙蓉》教案
2023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互动环节与课堂实践 • 知识点总结与回顾 • 作业布置与要求
2023
PART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REPORTING
《涉江采芙蓉》背景及作者简介
《涉江采芙蓉》是一首汉代乐府 民歌,属《古诗十九首》之一。
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诗词的风格、意 境和表现手法,拓宽视野,提高对古 代诗词的鉴赏能力。
2023
REPORTING
THANKS
感谢观看
关键知识点梳理
01
02
03
04
《涉江采芙蓉》的背景 、作者及时代特点
诗歌中的意象描绘和象 征手法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

2024年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册第四单元《涉江采芙蓉》。

详细内容包括: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分析。

3. 诗歌主题思想的解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涉江采芙蓉》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诗歌表达情感,提升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分析,主题思想的深入解读。

2. 教学重点:诗歌的结构、韵律、情感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古风音乐,展示荷花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

3. 课文阅读: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技巧。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意象,深入解读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涉江采芙蓉》意象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诗歌情感表达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完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练习题,分享解题心得,互相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涉江采芙蓉》2. 主要内容:诗歌背景:作者、时代背景结构韵律:五言绝句、平仄押韵意象分析:荷花、秋水、相思主题思想:怀人、思乡、离愁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以“荷花”为题,写一篇借景抒情的短文。

2. 答案示例:通过对荷花的描绘,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荷花的诗歌,如《江南逢李龟年》、《夜泊牛渚怀古》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3. 作业设计。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诗经·国风·周南》中的《涉江采芙蓉》,通过对该诗的深入讲解,使学生理解其文学价值、艺术特色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第四章《诗经》部分,详细内容为《涉江采芙蓉》全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涉江采芙蓉》的基本词句,理解诗的内涵,领略诗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意境、韵律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把握诗的审美价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朗读(5分钟)教师示范朗读《涉江采芙蓉》,让学生跟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课文讲解(20分钟)(1)分析诗的背景,了解作者。

(2)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词句的用法和意义。

(3)分析诗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一首与《涉江采芙蓉》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诗的艺术特点。

5. 随堂练习(10分钟)(1)翻译诗句。

(2)分析诗句的意境。

(3)简述《涉江采芙蓉》的艺术特色。

七、板书设计1. 课文《涉江采芙蓉》2. 诗人:佚名3. 诗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4. 重点词汇:芙蓉、兰泽、芳草、涉、采5. 课后作业: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翻译《涉江采芙蓉》全诗。

(2)分析《涉江采芙蓉》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答案: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诗经》其他篇章,了解古代诗歌的魅力。

(2)组织一次古典诗词鉴赏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精选6篇)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

(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

(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

《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

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

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

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

(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

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思”的举动是什么?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吗?可否举例?明确:是采摘芙蓉。

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聚焦核心意象“芙蓉”,感悟诗歌情感。

体会“对写”这一特殊的表达技巧。

教学过程(一)核心意象“芙蓉"如果要用一种花儿来象征爱情,你们觉得什么花儿合适玫瑰但是为什么在古诗词里不怎么出现玫瑰呢(玫瑰是中国北方本土植物,《说文解字》里就有对玫瑰的注解,但玫瑰确实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不太常见,这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3.为什么一说到爱情就想起了玫瑰是什么给了你们这样的固有印象情人节要送玫瑰花4.情人节是西方的传统节日,我们中国古代其实也有情人节,不过叫法不一样。

(七夕,乞巧节,在乞巧节,古代女子往往对月穿针,祝祷自己能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它跟爱情其实没啥太大关系。

因为牛郎织女只能遥望却不能相会,不是什么好的寓意,而是很悲伤的一件事情。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正月十五上元节,三月初三上已节。

在这两个节日里,女孩子们可以走出家门,赏花灯,游春,这就是和情郎相会的大好机会。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古人在表达爱情时,不送玫瑰花。

大家想想到底是为什么古人不喜欢玫瑰6.我们可以再深入地想一想为什么不喜欢。

反过来想,古人若不喜欢玫瑰花,那喜欢什么花玫瑰和这些花草的区别是什么古典诗歌中出现的花草很多,你们能想起来哪些常见的呢菊花,[采菊东篱下]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7.古人在写菊花、梅花的时候,是想表达什么歌颂它们的品格,写秋冬之花,往往天气肃杀能象征外界环境的恶劣,在恶劣环境中还能盛放的花儿,自然就象征着不屈的品格。

桃花、牡丹、莲花、桂花……8.你们有没有觉得,这些花儿和玫瑰都不是一个风格,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中,写过一段很有名的话:栀子花粗粗大大,又否得掸都掉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3)掌握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把握诗歌中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情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

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手段:黑板、PPT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比较阅读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屈原《九歌》里说,“悲莫悲兮生别离。

”对刻骨铭心的离愁别恨,古人感之,苦之,悲之,言之……同学们的人生路上有没有经历过离别之苦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同学们经历了亲人之别、朋友之别,还有故乡之别,可见我们都是从一次次的分别中成长起来的。

今天,就让我们重回两千年前的汉末,感受古人的离别之情。

(书写题目)二、教学过程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教师正音,出示PPT展示诗歌)师:那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生:一对男女恋人分离相互思念着对方的故事。

师:从诗中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呢?生:同心而离居。

师:所以我们说这首诗的感情色彩应该是怎样的呢?大家尝试用诗中的句子来概括。

生:忧伤。

“忧伤以终老”师:同学们找的答案非常的准确,而这个词也是整首诗感情基调,即诗眼。

(教师板书)现在请同学根据感情把握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歌,有没有要尝试的?(点评)这位同学对字音、断句的把握非常到位,但是情感没有起伏,稍显不足;这位同学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有进步。

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品读诗歌的同时去准确把握诗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前四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谁来翻译一下这几句诗?语言要美一点。

生:渡江去采摘芙蓉花,兰泽上芳草萋萋。

采摘芙蓉花送给谁呢?我所思念的人在远方。

师:翻译的很好,我们设想一下:清清的江水缓缓流淌,兰花盛开的水泽里芳草萋萋,一位女子赤足走在浅浅的江水中,江水轻轻地划过她的肌肤,也牵动着她的心。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涉江采芙蓉》公开课教案及反思最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涉江采芙蓉》。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分析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技巧。

(2)诗歌的意境分析和艺术特色欣赏。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2)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涉江采芙蓉》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一些生僻词汇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2)每组选择一个重点句子进行解读和分享。

4. 探究学习:(1)学生对比分析《涉江采芙蓉》与其他古诗词的异同。

(2)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反思。

5. 总结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字词理解和句子解读的准确性。

3. 学生对诗歌意境分析和艺术特色欣赏的能力。

4. 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反思总结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反思。

2. 教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讲解是否清晰明了。

3. 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是否合理有效。

4.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教学评价进行反思。

5. 教师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建议。

《涉江采芙蓉》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涉江采芙蓉》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涉江采芙蓉》优秀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及写作思考张显辉【设计思路】《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

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写羁旅行役的诗。

羁旅行役诗的最主要情感表达就是游子思乡或者思妇怀人。

在这首诗中,既有描写思妇的诗句,也有描写游子的诗句。

我们可以假设,抒情主人公是采芙蓉的女子,那么诗歌的前四句便是实写。

女子在萋萋芳草中,涉江采芙蓉,想起远行的恋人。

而由“所思在远道”自然过渡到后文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上,所写的是女子的想象,她因为太想那个人,于是就望着远道出神,想象着那个人在环顾望乡,也在想着她——这就是虚写。

同样,我们也可以假设,抒情主人公是男子,那么“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就是实写,而前面女子的动作、行为就是虚写,是男子太思念家中的她,于是想象(或者回忆)女子采芙蓉,思念自己的情景。

这种想念对方却不直接写出来,而是曲笔去想象,从对方入笔,想象对方想自己的写法就是我们虚写中比较特别的一种——悬想,也叫对写。

对写在《诗经卷耳》中就有出现,《古诗十九首》之后,也被后世的诗人经常用在相思怀人类的诗歌中。

这一手法的使用,会加大读者的想象空间,拓宽诗歌的意境,有诗从对面飞来的效果,同时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更深沉、更强烈。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理解,我把“体会并探讨诗歌的感情;认识对写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诗的了解还不够深,对这首诗情感的深沉性可能理解得未必到位。

本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诵读感受,品味意蕴,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解读课文的同时,教师适时加入对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让学生通过本诗对《古诗十九首》的写作背景及情感有大致的了解,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阅读。

同时,在诗歌感情上加以拓展,由游子思乡怀人上升为人们对于美好的渴望与追求,从而跳出个人的儿女情长,丰富诗歌意蕴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涵养学生的心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
渭南市瑞泉中学刘慧玲
教学目标: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本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远离故土的游子是孤寂的,爱人远在天涯难以相守的人是痛苦忧伤的。

这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人们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来到东汉末年,跟随《涉江采芙蓉》中的主人公,一同去感受这种质朴真挚的情感。

(板书标题)
二、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
三、文学常识积累(学生介绍)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

它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之情。

《古诗十九首》惯常以诗的第一句为题。

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

被称为“五言之冠冕”,有“千古五言之祖”之誉。

它是我国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怨而不怒”,是我国感伤主义文学最早和最集中的体现。

钟嵘《诗品》评价道:“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四、诵读感知,步入文本。

(教师范读)
1、目的:第一遍诵读,初步感知内容,疏通文意。

2、要求:师生快速配合,完成本诗文意的串译整理。

交流结果展示——学生展示,教师补正。

译文:(我)坐船来到湖上采摘荷花,胡岸边有数不清的兰蕙芳草。

采来的荷花要送给谁呢?送给我思念的远方的那个人。

(我)回望思念之人所在的故乡,归家的路是那样的漫长。

我们感情深厚却要分离,只有忧愁伤感到终老。

教师: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我们步入下一个环节。

五、诵读感受,创设情境。

(学生齐读)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二遍诵读,使得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物内心情感,发挥联想想象,勾勒画面。

教师展示自主赏析诗歌流程图:
诗歌内容(高度概括)——(所运用)艺术手法——(传达)思想情感
教师分解自学任务:具体到组,按照自主赏析流程进行自主研讨学习。

(教师板书收束)1、赏析第1、2句:“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
分析:①内容:涉江郊游,采摘芙蓉。

②手法:这一句是环境描写,以众多美好的景物来衬托人物的形象及相思之情。

为以乐景衬哀情。

③思想情感:表达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这一句塑造了一个清新淡雅、高洁美好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赏析第
3、4句:“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分析:①内容:人在远方,心愿难遂。

②艺术手法:为自问自答的设问。

③思想情感:对远方游子的思念之情。

教师总结:情感可谓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3、赏析第5、6句:“第三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
分析:①内容:回望故乡,长路漫漫。

②手法:运用细节描写,“还顾、望”等动作描写。

③思想情感:抒发了游子孤寂、伤感,思乡怀人的深切情感。

4、赏析第7、8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分析:①内容:天各一方,忧伤终老。

②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

主人公由眼前想到以后的生活,有了更深的担忧。

如果相
爱而不能相守,只能忧伤终老。

③思想情感:表达了天各一方,忧伤终老的无尽忧愁。

教师总结:情感至此发生了转折和变化。

思乡怀人——忧伤终老
六、诵读感悟,深入研讨。

(学生齐读、或者背诵)
1、目的:通过第三遍诵读,感悟本诗复杂情感,深入研讨论本文的艺术特色。

2、思考:本文的抒情主人公究竟是谁?(师生共同探讨交流、汇总完成)
分析:
本文采用了对面落笔——悬想的手法。

女主人公:留守故乡,涉江采芙蓉,思念出行在外的丈夫;设想在外游子的孤寂痛苦。

男主人公:远走天涯,“望旧乡”却无法回归,孤寂忧伤,思乡怀人的游子。

可以理解为,男女主人公天各一方,各自思念对方的痛苦忧伤。

画面分隔,同时显现,男女主人公彼此爱恋思念,情感真挚浓烈,更为耐人寻味。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悬想——“诗从对面飞来”,对面落笔,含蓄蕴藉。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三个独特具魅力的艺术特色:
①意境高洁、清幽
②情感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③悬想——对面落笔手法
教师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
本节课以诵读为基础,分别完成了感知文意、感受思想情感和感悟本诗独特艺术手法的教学目的,希望能够使得同学们重视平时的诵读,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

七、拓展延伸,巩固提升。

请大家赏析《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完成不少于600字的赏析笔记。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板书设计一
涉江采芙蓉
内容艺术手法思想情感(1、2句)采摘芙蓉环境描写、以乐景衬哀情思念游子(3、4句)心愿难遂设问思念之情(5、6句)回望故乡细节描写:动作思乡怀人(7、8句)忧伤终老联想想象无尽忧愁艺术特色:①意境高洁、清幽
②情感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③悬想——对面落笔手法
板书设计二
涉江采芙蓉
思妇采摘芙蓉——悬想——游子还顾望乡
以乐景衬哀情对面落笔细节描写
设问忧伤终老联想想象
艺术特色:意境高洁清幽
情感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