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示范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哈姆莱特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更多相关高二语文教案,关注实用资料栏目。

哈姆莱特教案(一)【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二、作家作品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liuxue86。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赞誉他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

(鲁迅)1、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文艺复兴是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运动,这种思想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

(完整版)《哈姆莱特》示范课教学设计

(完整版)《哈姆莱特》示范课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环节一、欣赏并点评名言1、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点评:别轻言放弃2、Ignorance is the curse of God, knowledge the wing wherewith we fly to heaven.无知乃是罪恶,知识乃是我们藉以飞向天堂的翅膀。

点评:请热爱知识,知识会改变命运。

3、Rich gifts wax poor when givers prove unkind. (william shakewspeare British dramalist)如果送礼的人不是出於真心,再贵重的礼物也会失去它的价值。

点评:礼物只是情谊的载体。

4、To mourn a mischief that is past and gone is the next way to draw new mischief on.为了一去不复返的灾祸而悲伤将会导致新的灾祸。

点评:让昨天成为昨天,活在当下。

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皆出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作家,走近他完成于1601年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

环节二、了解莎士比亚及作品影响力1、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剧作地位等。

(2)能够把握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能够分析剧中的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哈姆莱特》。

(2)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人性的复杂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思考人生意义,提高人生素养。

二、教学重点1. 剧作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剧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3. 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创作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剧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

2. 剧中的象征手法和隐喻意义。

3. 剧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剧作的背景知识、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探讨人物形象、文学手法和修辞技巧。

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实践法: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体验角色扮演的乐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文学手法。

4. 讲解与鉴赏:教师讲解剧本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欣赏戏剧文学。

5. 实践与拓展:组织学生进行戏剧表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1. 剧作分析:《哈姆莱特》剧本的分析,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解析。

2. 人物形象:详细分析主要人物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的特点和形象。

3. 文学手法:讲解剧本中的象征手法、隐喻意义、对仗修辞等文学技巧。

七、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剧本背景,让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

2.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讨论主题思想。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哈姆雷特》一等奖说课稿3篇

《哈姆雷特》一等奖说课稿3篇

1、《哈姆雷特》一等奖说课稿教学目标:⑴学会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艺术形象⑵欣赏戏剧的语言艺术⑶掌握欣赏戏剧的一般技巧⑷通过哈姆莱特的学习,学会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教学重点:⑴通过戏剧冲突和精彩对白把握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⑵品位莎士比亚戏剧的语言艺术教学难点:⑴如何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⑵理解哈姆莱特性格的典型性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人们提及文学名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艺术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名著距离我们很近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真正走进名著,深入名著,来一起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板书:《哈姆雷特》二、复习提问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矛盾冲突的双方是哪些人物?2、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三、布置任务:围绕下面的问题分组讨论:(幻灯片)1、戏剧冲突是戏剧的要素之一,常常可以分为外在冲突和内在冲突⑴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⑵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⑶在这种情况下,哈姆雷特坚持个人复仇结合时代背景,这反映出他思想上有什么特点?2、戏中,哈姆雷特的内在冲突表现得非常激烈,请仔细阅读“生存还是毁灭”这段对白,说说激烈的冲突来自于哈姆雷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思考的结果如何?这体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哈姆雷特,奥菲利娅的对白,说的都是疯话吗?为什么?请举例说明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4、在奥菲利亚的独白中,哈姆雷特过去是怎样的形象?莎士比亚为什么借奥菲利亚之口对哈姆雷特极力赞美?四、完成任务:老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明确上面问题的答案:1、(1)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的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2)悬殊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弱小(弱小到一个人)(3)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的极大的肯定新兴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2、生存与毁灭思想与行动他选择生存,选择复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行动与坚持特点: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他善思、忧郁、延迟、3、不是因为哈姆莱特的很多话都是直逼现实的,直接反映了现实问题如:对美丽与贞洁的思考,反复强调奥菲利娅进尼姑庵,嘲讽天下女人烟视媚行、淫声浪气等性格:偏执他曾母亲改嫁而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4、莎翁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这个人物,他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的集团挑战他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五、总结哈姆雷特人物性格(以学生自主回答为主)六、学生现场戏剧片段表演(表演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对白)七、学生评议从艺术形象的角度分析是否符合哈姆莱特的性格八、名人眼中的'哈姆雷特(进一步明确哈姆莱特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德国诗人海涅说:“我们认识这个哈姆莱特,好象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的面孔,我们经常在镜子里看到他”,并说看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相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认为任何人都会同情哈姆莱特的原因是:“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在哈姆莱特身上找到他自己的缺点”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几乎把哈姆莱特从个人扩大到全人类,他说哈姆莱特“是伟大的,深刻的,……他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法国文豪雨果也持有相同的看法:“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九、在戏剧中,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是靠精彩的艺术对白来实现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品位一下《哈姆莱特》的语言艺术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曹禺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奇才试比较《哈姆来特》(节选)与《雷雨》(节选)戏剧语言特点的异同明确:(1)相同点:都是主要靠人物对白来表现突出人物性格的舞台艺术(2)不同点《哈姆莱特》采用了大量的人物内心独白来突出人物性格;而〈〈雷雨〉〉主要运用有力的舞台说明和简洁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莎翁的戏剧,大量地使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语言华美,抒情性浓郁;〈〈雷雨〉〉的语言比较朴实自然,生活化十、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和研读戏剧的鉴赏技巧,观看经典名著影片〈〈哈姆莱特〉〉,完成对世界经典的深入品读。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

《哈姆莱特》教案(通用7篇)《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哈姆莱特》教案(2)

《哈姆莱特》教案(2)

《哈姆莱特》教案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教材《外国文学名著选读》中的《哈姆莱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人物关系图、文本、重要章节解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并欣赏小说中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人文主义思想及悲剧命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戏剧结构以及人物内心活动。

2. 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理解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内涵。

2. 文本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章节解析:对教材中的重要章节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和戏剧结构。

4. 人物分析:以哈姆莱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人物形象,探讨其复仇心理和人文主义思想。

5.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现实意义。

6. 实践环节: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章节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作品中的情感冲突。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作者:莎士比亚2. 人物关系图3. 哈姆莱特复仇心理分析4. 哈姆莱特人文主义思想5. 作品主题思想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教材,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 作业答案: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塑造的一位充满矛盾冲突的人物。

他既有着复仇的决心,又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这使得他在复仇过程中不断挣扎、矛盾重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哈姆莱特》,使学生了解了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了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探讨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示范课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欣赏并点评名言
1、Do not , for one repulse , give up the purpose that you resolved to effect .
不要只因一次失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点评:别轻言放弃
2、Ignorance is the curse of God, knowledge the wing wherewith we fly to heaven.
无知乃是罪恶,知识乃是我们藉以飞向天堂的翅膀。

点评:请热爱知识,知识会改变命运。

3、Rich gifts wax poor when givers prove unkind. (william shakewspeare British dramalist)
如果送礼的人不是出於真心,再贵重的礼物也会失去它的价值。

点评:礼物只是情谊的载体。

4、To mourn a mischief that is past and gone is the next way to draw new mischief on.
为了一去不复返的灾祸而悲伤将会导致新的灾祸。

点评:让昨天成为昨天,活在当下。

这些充满智慧的语言皆出自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诗人——莎士比亚,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作家,走近他完成于1601年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

环节二、了解莎士比亚及作品影响力
1、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2、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
《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
《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
《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
3、英国人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因为那一天是他的生日。

4、“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鲁迅1908年
5、“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马克思
6、《哈姆雷特》全名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The Tragedy of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又名《王子复仇记》。

7、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就是《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莱特》。

明确:“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
①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
②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
③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
好处: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

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

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还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

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接下来是比剑。

遵照王后的预告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

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

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

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了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

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

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

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

王后倒地。

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

这一部分情节更是变故迭起,波澜起伏而扣人心弦。

4、在“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在场的几个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

这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明确: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

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

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他就用一杯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德或者是想缓和克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她不听劝阻地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以剑尖上染有剧毒的利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

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与克劳狄斯的诡计,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亲复仇。

环节五、精读,欣赏视频,注意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要求:从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解说:这一段视频由五段视频合并而成,分别是
①哈姆莱特丧父之后,克劳狄斯假惺惺地劝哈姆莱特不要悲伤。

②新国王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密谋
③奥斯里克跟哈姆莱特说比剑的事
④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道歉
⑤比剑前国王克劳狄斯再一次表现他对哈姆莱特的关爱
1、提问:人物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
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在哈姆莱特面前装出亲热和善的样子,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举例分析……
哈姆莱特: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坦诚。

奥斯里克: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

点评:个性化的语言。

莎士比亚是世界公认的语言大师,剧中人物的语言个性化,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

2、在课文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
明确:课文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

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

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环节六、关于作品的主题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部作品?
明确: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借这个丹麦的故事来反映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社会。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充分表达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附: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具有鲜明的革命性和先进性。

但它强调个人意志,其物质基础为私有制,有一定的局限性。

所谓人文主义,从原意讲,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借助于古典知识──主要是希腊哲学与艺术,来反驳经院哲学与神学,提倡人的个性发展与思想解放的思潮,是一种与以神为本位的神本主义相对立、反对野蛮、愚昧与迷信的世界观。

但现在,人文主义已泛化成一种强调人的作用、地位与作用的世界观或意识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的特征是: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权,尊重人的价值,反对神权,反对愚昧和迷信。

环节七、作业
PPT展示: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像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

这句话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作业:
哈姆莱特在世界戏剧人物画廊中有“忧郁王子”之称,一般人认为,忧郁、延宕是他性格的两大特点,请课外阅读《哈姆莱特》全文,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