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邕行书《法华寺碑》
李邕《法华寺碑》高清附释文

李邕《法华寺碑》高清附释文《法华寺碑》又名《秦望山法华寺碑》,原碑与法华寺毁于火。
明万历年间陶文简复建寺,并重镌法华寺碑。
清何绍基旧藏宋拓孤本传世,1980年入藏上海博物馆。
为李邕/yōng/于唐开元廿三年(735)十二月五十七岁时所书,石旧在浙江山阴秦望山。
世传只一剪裱孤本。
何子贞得之于吴门韩履/lǚ/卿家,每页四行,每行六字,计二十三开,东海伏灵芝刻石。
李邕(678年—747年)字泰和,唐朝大臣、书法家,文选学士李善之子。
李邕出身江夏李氏,博学多才,少年成名。
他工文,尤长碑颂。
善行书,变王羲之法,笔法一新;并继李世民《晋祠铭》后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
其书风豪挺,结体茂密,笔画雄劲。
何子贞,即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
韩履卿,吴大澂/chéng/的外祖,有宝铁斋,好集金石拓本。
吴大澂(1835年—1902年)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民族英雄。
善画山水、花卉,精于篆书。
皆得力于金石鉴赏修养。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的1886年,吴大澂与沙俄谈判。
他据理力争,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并对中国的出海权进行妥协:图们江口的出海权虽不能共享,但中国船只可以借道出海,俄国不得阻止。
吴大澂又设法延长谈判,迫使沙俄归还了黑顶子山地区(今吉林珲/hún/春敬信镇)。
其战略眼光与爱国精神令后人称颂。
此碑与《麓山寺碑》同时,皆为李邕58岁时所书。
用笔丰腴/yú/温秀,结体近《李思训碑》,而少欹/qī/侧险绝之态,通篇自然流畅,婉丽可爱。
何绍基盛称此碑,谓“纯任天机,浑脱充沛”。
此碑曾为元代赵孟頫所喜爱,对其书法有很大影响。
传世仅何子贞藏宋拓孤本,以刀法验之,实是宋人刻本,非唐刻,且似木刻。
何氏尝双钩重刻一石,其宋拓本今在上海博物馆,以前有正书局有影印本。
此碑在明代就有翻刻,作开元十一年,或十三年者,皆是明人妄刻。
双钩,用线条钩描物象的轮廓,通称“勾勒”,因基本上是用左右或上下两笔钩描合拢,故亦称“双钩”。
李邕书法特点浅谈

李邕书法特点浅谈作者:张保珍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3年第12期东晋以降,历代书家皆以二王书迹为尊,致力真、行、楷法,唐贞观以后此风愈加强烈;开元一世,书坛又多附玄宗意趣,崇尚隶意,然其时能自出机杼者,莫若江夏李邕。
邕幼秉家学,能文善书,成名甚早,《旧唐书·李邕传》载:“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
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
前后所制凡数百首。
”山东青州龙兴寺旧存李邕题写寺榜(图1),笔力雄劲,气势磅礴,或为李邕任职青州时所书。
李邕现存书迹以碑版铭文居多,著名者有《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云麾将军李秀碑》、《麓山寺碑》及《法华寺碑》等,其中又以《麓山寺碑》最具代表。
《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碑文刻于唐开元十八年(730)九月,为李邕应潭州司马窦彦澄之请撰文并书,时年五十三岁。
碑石现存湖南长沙岳麓公园,拓本以南宋“黄仙鹤本”最为精美(图)。
此碑为李邕盛年所出,向来为世人关注,清王文治谓:“北海为有唐书家之冠,深得…二王‟精髓,当日所谓…碑版照四裔‟者,今多佚之,唯《岳麓》、《云麾》最为煊赫。
昔人谓…北海如象‟,观此贴气骨峥嵘,如泰山卓立,觉驯象巍然,宛在目前也”(《快雨堂题跋》卷三)。
李邕书法集诸家之长,又自成一体,可谓笔笔有古人,笔笔是自我。
以《麓山寺碑》而言,其书法特点大致有三:其一,融“二王”舒朗隽逸与魏碑古朴雄浑为一体,初看气势跌宕,笔力扩张,实则点画精妙,方中寓圆。
《宣和书谱》载:“邕初学,变右军行法,顿挫起伏,既得其秒,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
”其行书取法“二王”已成定论,可从“道”、“其”、“於”等字形辨别,而书中隶意当受玄宗好尚影响,如“文”、“史”等字之捺,极具波磔态势。
李邕将碑版之雄肆苍键气度与方折夸张笔法加以融汇运用,取其凝重朴厚以克服二王隽逸媚态,加之书写时落落洒脱,不曾经意,终将两种审美取向融合为一,自成一家。
《麓山寺碑》碑文行楷相合,骨力强悍,于行书笔势中融入楷书结构,又于楷书笔画中注入行书意趣,行气贯通畅达又字字交代明确,既合于法度,又不为法度所限,看似大小参差,实则法度森严,因而明人董其昌“北海如象”之谓当非虚妄。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凡学书法,几乎讲求上追晋唐,无疑这是取法乎上,学魏晋的气韵,唐代的法度。
然,在中国书法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宋代书法开启了无法而法的写心时代,文人化时代,个性化时代。
苏门三英杰宋代书法代表人物宋四家——苏黄米蔡,在四位书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是极具个性的书法家。
苏轼学识渊博,诗、文、词、书画皆精,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书画史上极罕见的天才、全才式人物;黄庭坚诗书俱佳,其书法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扛起了宋代草书大旗;米芾的个性不必多说,一生“痴”“癫”“狂”最具艺术家的气质。
他们三位的书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多取斜势,似欹反正,变化和谐,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论书诗《次韵子由论书》中,最后六句:……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ě)锺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苏轼在这首诗中提出了“守骏莫如跛”的书法美学主张。
诗的意思大概是说,古代有些书法名家的书法,往往带点跛形亦即侧势。
而世俗之人以笔法自我骄矜,在众人中强作高大,却不懂得其中奥妙。
汉魏的钟繇、张芝等大书家早已远去,苏轼的艺术主张知音难觅。
“跛”,就是跛足、跛形,也就欹斜倾侧。
这种风格美主要表现于结体,但关键还在于用笔,即应具有遒劲的骨力。
“守骏”的“骏”,其含义是丰饶的,可理解为与欹斜相对的正直;还可理解为骏健的骨力;又可理解为速度的“骏发”……先论跛侧与正直的关系。
跛侧,是与正直相比较而存在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所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赞颂了王书的“势如斜而反直”,此语或被引作“势似欹而反正”,其意则是完全相同的。
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从书学批评史角度看,“似斜反直”或“似欹反正”的结体态势深刻地概括了“斜”与“直”、“欹”与“正”两极相通的辩证关系。
骏健,这里主要是指用笔的骨力。
“永字八法”起始第一法就是“点”,但不称“点”而称为“侧”,这能给书写者以“势”和“力”的启示,说明点画一开始,用笔若能借助于侧势,就可更好地取得力骏气健的效果。
李邕书风变革探源

74艺术长廊2019年·第2期李邕书风变革探源李邕(675—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祖籍江夏(今湖北武汉),郡望赵郡,世称李北海。
李邕资性超悟,才气纵横,且刚毅忠烈,有称“文章、书翰、公直、词辩、义烈、英迈为一时之杰”[1]。
他不仅文名隆盛,“独步有唐四十年”,且以擅长行书而声高一代。
然而其一生仕途坎坷,几翻起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最后于北海任上被杖杀。
一、历代书论对李邕的评价对于李邕书法的价值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我们梳理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唐代:始撰于李邕死后约十年的《述书赋》,历评秦汉以下迄于有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59年)之书家,不见记有李邕其人,仅赋注中引时人语,谓“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论笔则曰王缙、李邕,祖咏、张说不及预焉”[2]。
可见其文名隆盛,窦氏兄弟不特以书家相许。
五代:释亚栖《论书》,将李邕与有唐诸名家并称:“凡通则变……李邕、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
”[3]李后主以为“李邕得右军之气而失于体格”[4]。
宋代:欧阳修言“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5]。
米芾言“李邕脱子敬体,乏纤浓”[6]。
姜夔《续书谱》言“李邕、西台辈以行为真”[7]。
元:王恽在其《题云麾帖后》云:“李北海书,融液屈折,纡徐妍溢,一法《禊饮序》,但放笔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绚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藉,三郎(玄宗)顾之,不觉叹美。
”[8]明:项穆在其《书法雅言》云:“李邕初师逸少,摆脱旧习,笔力更新,下手挺耸,终失窘迫,律以大成,殊越彀率。
此行真之初变也。
”[9]董其昌云:“余尝谓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世必有肯余言者。
”[10]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卷五云:“北海书发源北朝,后以其干将、莫邪之气,决荡而出,与欧、虞规矩山阴者殊派。
”[11]通过梳理历代书论,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第一,李邕书初师二王,得其精髓。
李邕《李秀碑》的风格与价值探析

一、李邕书迹概况李邕在书法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书法名家,他继唐太宗之后以行书入碑留下了诸多碑版书迹。
时人杜甫称其“碑版照四裔”,高似孙《纬略》则称其所书碑版达八百多通。
当然八百只是一个虚数,但根据历代文献记载来看,李邕书碑的数量绝不亚于唐代欧、虞、褚等大家。
只是由于历经战乱,唐代的文物古迹遭到了严重破坏,李邕生前留下来的佳作也所剩无几。
截至今日,能见到李邕的手札主要是《晴热帖》和《久别帖》,碑版书迹主要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端州石室记》《卢正道碑》《李秀碑》《法华寺碑》《灵岩寺碑》《任令则碑》《东林寺碑》《叶有道碑》《娑罗树碑》,其中以《麓山寺碑》和《李思训碑》最为著名。
《麓山寺碑》又称为《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由李邕撰文并书,原石存于古麓山寺,现存于长沙岳麓公园,碑石局部虽遭剜损,但仍不失其神貌。
何绍基在《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提出:“此碑沉着劲栗,不以跌宕掩其朴气,最为可贵。
”梁巘在《承晋斋积闻录》中谓:“《云麾碑》尚飘,至《麓山》极沉着矣。
”确如上述所言,此碑用笔多用重按,笔画刚直有力,圆转较少,字形多横向拓展,重心压低,在敦厚宽博之余又有几分拙朴之态,是李邕书迹中沉着质朴风格的代表。
《李思训碑》又称为《云麾将军碑》,唐开元十八年由李邕撰文并书。
碑石立于陕西蒲城县,下半截漫漶严重,字不可读,上半截虽有残缺,但字迹仍比较清晰。
此碑与《麓山寺碑》的书写时间相差十年之久,因此二碑的风格也千差万别。
《麓山寺碑》沉着凝重,而此碑则极为瘦劲纵宕,用笔多侧锋起笔,中侧并用,落笔尽显锋芒,行笔果断而刚劲有力。
字形多纵长,字势极为险峭,欹侧不平,是李邕诸多碑版书迹中与二王书风相对比较接近的一类。
但比之二王更见凌厉,妍丽中又富有强劲豪放的气势,清人王文治评价此碑“尤为纵宕,其锋势欹侧处,皆有异趣”。
除了上述的《麓山寺碑》与《李思训碑》,其他如《端州石室记》《灵岩寺碑》《卢正道碑》等碑刻也十分精彩,《晴热帖》《久别帖》这一类的手札小行书用笔亦是爽劲灵动,深得二王的精髓。
【doc】行书写碑的绝致——李邕

行书写碑的绝致——李邕行书写碑的绝致李邕白鹤[内容提要]从历史文化和审美的角度,对李邕行书写碑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作了较为客观而生动的分析与描述.并对李邕传世的各类作品进行艺术上和审美上评述的同时,揭示书法艺术的内在本质与特性.[关键词]铭石之书空灵华美浪漫主义自唐太宗李世民作《晋祠铭》至怀仁《集王圣教序》出,行书写碑在唐便蔚然成风.李邕正是在这样的文化历史背景中脱颖而出的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行书写碑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如果没有他和颜真卿就很难想像宋代的书法.1?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曾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是盛唐着名的学者和最杰出的书法家.父李善,以博学着称,官至兰台郎,曾注《文选》六十卷,大行于世,至今仍为学者称赞.李善在注《文选》时,李邕虽年少,曾提出不少疑义,几乎均被李善采纳.李邕少时以博学善文知名,并深得大学者内史李峤的赏识.长安四年(704)内史李峤,监察御史张廷琏共同向朝廷推荐李邕,认为他"词高行直,堪为谏诤之官",由此召拜左拾遗.李邕尽管才气横溢,为人刚正不阿,不拘时习,同时代的卢藏用称他"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这不仅称他的书法,更是他的为人.当时朝中的派系斗争十分激烈,一人所败,往往殃及党羽.正因如此,李邕在仕途上屡遭贬斥.唐中宗时,李邕出为南和令,又贬富州司户.唐隆元年召拜左台殿中御史,改户部员外郎,又贬崖州舍城丞.开元三年(715),擢为户部郎中.不久因受到张廷琏的牵连,和中书令姚崇的嫉恨,左迁括州司马,后征为陈州刺史.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车驾东封回,李邕在汴州谒见,累献词赋,深得玄宗赏识,由此颇为自矜,自云当居相位.当时张说为中书令,对李邕的骄奢深为厌恶.不久,贬为钦州遵化县尉.后又累转括, 溜,滑三州刺史.天宝初年,为汲郡,北海太守.李邕性格豪侈不拘细行,疾恶如仇,不容于众,邪佞为之侧目.然晚年鬻文章,好功名,纵求财货,驰猎自恣,不免为人所乘.时李林甫擅权,嫉贤妒能,力排异己,对李邕早已嫉恨在心.天宝六年(747),李林甫派刑部员外郎祁顺之和监察御史罗希爽,罗织罪行,将李邕杖杀于北海就郡,时年73岁.后大诗人杜甫知李邕负谤死,作《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旧唐书》记:"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2.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又相传李邕生前曾书碑八百通,虽不可信,但写碑之多在历史上却希有所闻. 李邕为政刚正,独立不移的性格和博学多才为世人所敬仰.早在任左拾遗不久,御史中丞宋璩弹劾侍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 初武则天不应.李邕不顾自己官职卑微,阶下极力进言,使武则天不得不采纳了宋璩之请.事后宋璩提醒他:你"名位尚卑,若不称旨,祸将不测,何为造次如此!"李邕却回答道:"不愿不狂,其名不彰.若不如此,后代何以称也."唐中宗即位,重用方士妖人郑普思为秘书监,李邕立即上书力谏.认为像郑普思这种妖人,只要给他一餐的恩惠就会丧失七尺之躯.如果,郑普思如真能致仙,致鬼,那么,秦皇汉武或墨翟早已永拥天下了,还会有您陛下的天下吗? 自古明君贤臣是"敦睦九族,平章百姓,不闻以鬼神之道理天下" 的.虽没有被中宗采纳,却也可见其胆识和为政刚烈的作风.最有意思的是开元十三年(725),陈州赃污事发,李邕下狱,竟然有一位与其素不相识的许州人孔璋情愿以自己的生命来换回李邕的死罪,声称:"臣闻生无益于国,不如杀身以明贤臣.朽贱庸夫轮辕无取,兽息禽视虽生何为?况贤为国宝社稷之卫,是臣痛惜深矣!臣愿六尺之躯,甘受膏斧以代邕死.臣之死,所谓落一毛;邕之生,有足照千里!然臣与邕生平不款,臣知有邕,邕不知有臣,臣不逮邕明矣!夫知贤而举,仁也;代人任患,义也.臣获二善而死且不朽……臣闻士为知己者死,且臣不为死者所知,甘于死者,岂独为惜邕之贤,亦成陛下矜能之德."可谓惊鬼神,动天地之举,全国为此震惊.李邕也因此免遭一死.这位孔璋也为此被流放岭南,不久客死于该地.李邕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威望也可想而知.同时代的张鹜《朝野佥载》中称他:"文章,书翰,正直,辞辨,义烈皆过人. 时为六绝."当时来说,李邕是举世共论的文化泰斗,大诗人李白,杜甫,高适等都曾以后学晚辈的身份游于他的门下.3李邕传世的作品主要有:《李思训碑》,《麓山寺碑》,《李秀碑》和《卢正道碑》等.《晴热帖》李邕尺牍,刻于《淳化阁帖》与《大观帖》.从书风上看,是典型的"二王"旧格,但用笔和结构,更接近于王献之.历史上虽"二王"并称,其实在艺术风格上和对书体上的贡献是各有千秋的.唐张怀瑾《书议》:"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无藉因循,宁拘制则,挺然秀出,务于简易……逸少秉真行之要,子敬执行草之权.父之灵和,子之神俊,皆古今之独绝也."从字体上看,此帖将楷书,行书和草书很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在典雅中时时透露出一种豪放的气息,而这正是王献之的传统.这一点我们只要将它同《淳化阁帖》卷九,卷十中王献之的行草作一比较,便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王献之是以草法人行,故转折常用"外拓法",使其圆畅,增强笔势上的流动感和韵律感;王羲之是以楷法人行,故转折喜用"内撅法",使其精紧,在笔触上表现得更为稳重淳厚,故有古质而今妍之说.从书风上讲,李邕此件作品还没有完全摆脱小王对他的笼罩,还没有形成真正属于他自己的风格.尽管如此,在这笔情墨趣中已流露出盛唐期问所特有的奔放豪逸和华丽的色彩,一种在笔墨的流动中所散发出的抒情韵味.时放时收,开合妙在情性;或如奔流而直下,或顾盼而得姿;似斜反正,以正见拙;媚而不俗,气格空灵;骨力洞达,直逼子敬,是一篇极为优秀的行草作品.同样学"二王",初唐的陆柬之尽管名声很大,所写的《文赋》曾被赵孟频评为"不在四子之下",但气格媚俗,笔力又逊,实远不如李邕.《叶有道碑》全称《唐故叶有道先生神道碑并序》,又名《追魂碑》,《叶国重碑》.唐开元五年(717)立.李邕撰并书,时43岁.今人王壮弘认为,所署官衔年月与史实不合,定为伪刻.原石在山d.东金乡县,宋绍兴十四年(1144)为雷击碎,明嘉靖间(1522--1566)重刻.既然是重刻,原有的神韵自然也就失去八九.尽管如此,此碑在历史上名声极为煊赫,明安世凤《墨林快事》称:"李字之瘦硬有骨力者,莫过于此."此碑对宋蔡襄影响更大,欧阳修《集古录》: "《有道先生叶公碑》,李邕撰并书.余《集古》所录李邕书颇多,最后得此碑于蔡君谟.君谟善论书,为余言邕之所书,此最为佳也."从整个北宋时期看,除颜真卿外,李邕的影响是最为潜在的.王羲之尽管在宋仍有巨大的影响,但经过多次的战乱以后,所存的书迹已是凤毛麟角,而大多为宫廷和私人收藏.李邕不仅传世的作品多,大多为铭石之书,又能传王羲之行书之神韵.故不管从传播的角度,还是学习的角度都是最便利的.宋四家中除了黄庭坚外,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李邕的影响.米芾虽称学"二王"的,但骨子里更多的是褚遂良和李邕的血脉.对此我们只要将他34岁时所写的《方圆庵记》同李邕的这件作品相比较便能看出彼此的血脉关系.同样,苏东坡每当得意处,不是自比杨凝式,就是自比李北海.苏东坡也曾自言,其运笔的痛快处得之李邕《法华寺碑》.而杨与李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后再述).此碑虽神韵几乎不存,但从其气格上看,仍处于继承"二王"传统的阶段,这对他以后风格的形成打好了根本性的基础.《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日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唐开元八年(720)刻.李邕撰并书,时46岁.此碑为李邕作品中最为煊赫,历代评为李书中第一.明杨慎《舁庵集》:"李北海书《云麾将军碑》为第一.其融液屈衍,纡徐妍溢,一法《兰亭》,但放笔差增其豪丰体,使益其媚,如卢询下朝,风度闲雅,萦辔回策,尽有蕴集."当然也有微词,清梁《承晋斋积闻录》:"李北海《云麾碑》,横逸已极,弊在太偏."这些评述均有其合理的因素.李邕此碑一出,便奠定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其影响一直延伸至今.就唐而言,有宋儋,苏灵芝,张从申,''徐浩,甚至包括颜真卿和五代的杨凝式.从书风上看,是李邕作品中最为瘦硬险绝的,并带有一定的夸张性,这也就是梁嵫不能接受的地方.然而,在书法的进程中,总是有一个从平整到险绝的过程,聪明者往往会采用矫枉过正的方式,最终再来一个中和,达到寓险绝于平正之中.而李邕此碑正处于这一环节,加上还处于中年,写得过火一点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没有这环节,就不可能有其晚年像《麓山寺碑》,《卢正道碑》那样的辉煌杰作.也正是如此,李邕才有可能摆脱早年"二王"对他的束缚,最终自立门户.从技法上看,李邕已融合了"二王"的最重要的特征,并将这些特征明显地投入了自己对书法的理解和理想,那便是一种冲击回荡的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华丽的色泽.也正是这一点,李邕最终同"二王"书风拉开了距离,在书法史上找到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位置.此碑可以说是李邕书法创作上的里程碑,从此以后,李邕便开始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来创作自己的艺术品.当然,这种创作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开前人,也不意味着用一种肆无忌惮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形象.创作则是在艺术本身自律性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化的自我实现.如果,我们将这门艺术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等抽掉,那这门艺术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书法也是如此.故赵孟烦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说.从此碑上看,李邕用的是一支弹性极好的硬毫笔,故落笔处往往锋芒毕露,节奏明快,加上刻工又精,笔与笔之间的贯穿一目了然.或外拓或内撅,从容徘徊,意气轩昂;或上开下合,或左紧右松.以侧取势,似斜而反正;刚严磊落,提按分明, 疏密伸缩,穷尽变化,笔势往来,或如千里长云,舒展明丽,或如瀑布挂虹,激越而澎湃,时如凌空坠石,锵然有声,时虽细如毫发.犹有千钧之力;或纵横牵制,左右顾盼,或游刃纸背,暗藏波澜,骨力洞达,神采照人."二王"的那种温文尔雅的情调已被一种充满自信和高昂激越的气质所取代,与李白的诗有着极为相似的情感形象.当然,其中也有一些缺憾,如运笔有时过于直来直去,缺少其6?晚年深厚苍茫的意趣,在笔画上有时也显得较为单薄.但这种气格历来为文人书家所倾倒,除苏东坡外,很少有人在这一点上能同他并驾齐驱.尤其是自赵孟频以后,书家往往拘泥于法而不知法为书之韵,书之品,书之气所用,技存而道失也就成了书道衰退的最直接原因.《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唐开元十八年(730)刻.碑在湖南衡山县岳麓书院.李邕撰并书,时56岁.额篆书"麓山寺碑"四字.在行书写碑中堪称千古绝唱.碑末纪年后有"江夏黄仙鹤刻"六字,大多学者认为黄仙鹤是李邕的托名,果真如此,此碑当为李邕手刻.此碑在李邕书中是最为苍雄浑厚者,是他完全成熟的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不管从哪一个角度上讲,远在前碑之上, 也是学李字的最佳范本.黄庭坚《山谷集》:"字势豪逸,真复奇崛, 所恨功力深耳.少令功拙相半,使子敬复生,不过如此."这个评价应该是非常之高的,也带有一点微词.在黄庭坚的眼里,李邕此碑的功力几乎达到了前无古人的地步,只是少了几分古拙,不然即便王献之复生也不过如此而已.然古拙而今妍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李邕生在盛唐,不能不染上华丽而浪漫的时代气息.也正是这一点,艺术才有更广泛的发展空间,才有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才能为时所用.也就是说,不管评论哪个艺术家,必须要把他放到一个与此相关的文化历史背景中,才能真正发现与其相应的艺术价值. 此碑与"二王"书相比较,虽少了几分江南式的含蓄儒雅与空灵,却处处给人一种苍茫凝重的强劲感,并以其特有的铭石之书宏大正气,展示出对人格的自信与肯定,一种生命力的存在意识.这种感觉只有到了蓬勃向上的盛唐才有可能在艺术的层面上出现.这不仅对稍后颜真卿,对当时的日本书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被称之为日本王羲之的空海的名篇灌顶历名》,几乎是此碑的另一种方式的显现.此碑一出,历代效法者屡屡不绝,其中尤其是赵孟,一生写7.碑均效此法,但其格远不如此.今人林散之曾孜孜于一身,在创作中竞不能得其仿佛,可见其精深之绝.从其用笔上看,凌空取势,甚有魄力,无意于方圆之变而自变之,不计较于藏露之分而锋芒自然入于画心;横毫直入,笔力雄强,轻重缓急,如壮士击鼓,节节锵然有声.刘熙载《书概》:"北海书气体高异,所难尤在一点一画,皆如抛砖落地,使人不敢以虚骄之意拟之."左右映带,似断还续;虽名为行书,但处处示人以楷则,这是相当不容易的地方.结体以欹侧取势,险崤苍健,如对五岳,或左低右高,或斜左或依右,或紧收一侧,或峻拔一角,中宫紧收,四周开张,不以平整为法,而以重心为正,左倾右倒,气脉一贯,每一个字似乎均有一种膨胀力.到了行笔的中截,笔势越加紧结圆畅,似顺还逆,似逆还顺,中截古厚,首尾圆浑,纵横相称,体势宽博.李邕这种雄才大略,奔放豪逸的性格,一一见于毫端.在这里,李邕完全超越了所谓技法对他的左右,任何一种运笔方式几乎已成了潜意识的反映,一笔而下,气象混沌.清何绍基《东洲草堂文钞》:"《云麾》颇嫌多轻悦处,惟此碑沉着劲道,不以跌宕掩其朴气,最为可贵.碑阴字肃穆劲实,与《李秀碑》近."何绍基平生对此也用心不疲,是有清学李最成功的书法大家.《法华寺碑》全称《秦望山法华寺碑》.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刻.李邕撰并书.时61岁.原碑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秦望山天衣市.久佚.清何绍基曾以宋拓孤本摹刻于济南,此孤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因系李邕书,历代翻刻者甚多.何绍基所藏虽称是原石宋拓孤本,但观其点画的衔接处,尤其在转折的微妙处气脉不畅又过于光洁,恐是宋初翻本.但何绍基对此评价甚高,他认为其他诸碑均各有特色,"而纯任天机,浑脱充沛则以《法华寺碑》为最胜."从风格上看,我们不由地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前两件作品在同"--I"拉开距离的同时,已形成了他自己很明显的艺术风格,而这件作品为什么又会如此接近小王呢?是他有意这样去做?还R.是通过这种有意味的回顾使作品增加更深的内涵?我想这些因素都存在.我们都知道,古人作书并不像我们现在那样为创作而创作,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求得自立门户的同时不断充实自己,即便到了晚年也是如此.像可被称之为"现代书法的鼻祖"的王铎,隔天I艋帖的习惯几乎至死不变.这也正是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在学习方法的最大异处.此碑乍看近小王,这是现象中的气息的相似,但在本质上有它的独特性.此碑是李邕所有作品写得最为华丽,宽博,平和沉静者,虽为行书,但用笔全为楷法.既不像《麓山寺碑》凌空取势,按如大桩;也不像《李思训碑》锋芒毕露,节奏明快.而是落笔非常严谨,运笔缓中求急,意如打太极拳,讲究笔笔充沛到位.这是在追求小王书风的同时,按照自己的审美理想在作新的尝试.《李秀碑》全称《云麾将军李秀碑》.唐天宝元年(742)立.李邕撰并书,时68岁.石已久裂,明末被人制为六础,后仅存二础,今存北京文天祥祠.有宋拓全本.此碑与《卢正道碑》同为李邕晚年的杰作.因精拓传世者甚少,故名声远不及前两碑.明沈榜《宛署杂记》:"书法之妙,出入'二王'.而奇伟倜傥,类其为人.杜工部所谓'碑版照四裔',李集贤以为'书家仙手',其流品可知己.是虽摧剥之余,见之犹令人起敬,况其解衣盘礴时邪."清梁嵫《评书帖》:"北海《李秀碑》比《云麾》更紧,有大令笔意."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是碑北海书之最遒美者,远在陕北《云麾》之上." 梁,翁的评述最为中的.书法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它的顶峰期往往是在书家的晚年,故有"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说法.从上述几件作品中我们便能看出,李邕是一个不甘心寂寞的人,每写一碑均各有异趣,他似乎总是在不断的思考中创作自己的新作品,这不由使我们想起颜真卿书碑.其实在唐代一流书家中,没有一个人曾经重复创作过相似的作品,都具有一种"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与纸上"(《书谱》)内在的个性化的显现特征.如果,我们将书法仅仅9.看成是写字,看成是一个不断可以重复创作的过程,那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存在是不可思议的.李邕此碑所展示的也正是那种在不同的时空中,自我对书法的不同的艺术感受与显现.也就是说,书家所表现的是一种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自我对这门艺术的审视与显现.此碑与前诸碑在书写格式上的最大的不同是,前诸碑基本上按界格,一字为一格,行列分明;而此碑虽也有此迹象,但由于字的大小,开合度等变化较大,基本上采用有行无列的方式,显得更为灵活流畅,气势恢宏,更具有雄恣豪逸的气度.虽然碑磨损得非常厉害,即便是宋拓本,字口也已不清.如果,我们通过其表面的现象用想像去回复其本来的面目,我们便会发现,此碑在笔触上与《麓山寺碑》十分相近,只是多了几分寓苍茫于匀净之中的淳厚感. 苍茫源于他原有的秉性,而匀净则与《法华寺碑》有着前后的内在的联系.古人所以要不断临池,不断地向前人学习,就是为了希望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一点什么,改变一下原有较为熟腻的因素, 不断提高深层的内涵,这一点已在此碑中得到了证实.古人这种治学的精神至今值得我们学习.从书势上看,此碑明显不同于《麓山寺碑》,《麓山寺碑》是力取横势,故气势恢宏;此碑以纵势为主, 有瀑布飞挂之气;而后篇有复归横势,在理智中又透露出李邕潜在的本性,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般说来,取势纵向与横向在视觉心理上的感受是不同的,取横势的往往给人一种翩翩欲飞或向横向膨胀的厚重感;取纵势的则给人一种上下飞动的颠逸感和险绝感.故横者宽厚沉雄而纵者颠狂奔放.在章法上,此碑趋于茂密,字里行间显得十分紧凑,这样便突出了字内空间的变化,更增强了章法的统一性与完整性.更有趣的是,时而取势十分欹侧,峻拔一角;时而写得十分平整古拙,在节奏上,始终给人一种在华美中又克制不住自己对古拙的向往.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李邕晚年在书法审美上矛盾冲突和那种强烈的个性表露的现实,这】0?正是此碑最令人深思,令人回味的地方.《卢正道碑》全称《唐故鄂州刺史卢府君神道碑》.唐天宝元年(742)刻.碑在河南洛阳许家营.李邕撰并书.石剥落十分严重,残存不足五百字.何绍基藏有刘彦冲旧藏本,何曾跋云:"如此小字而豪纵之气不可掩,可知戒台铭之伪."此碑与前碑在创作的时间上仅晚两个月,但在艺术手法上是何等的不同,并由此开创了另一个全新的创作格局.从风格上讲,此碑介于《麓山寺碑》和《法华寺碑》之间,又多了一点"二王"的成分,写得极为的精到宏逸,为李邕书中最为紧结疏瘦的一路.结体力去横势,从容大度,笔意矫健,处处似有飞动摇曳之姿,空灵洒脱,高贵典雅,骨气洞达,气韵生动.最有趣的是此碑的章法,每个字几乎只写了界格的九分之一,行列的空间几乎占一个半字到两个字之间,如此疏法可谓前无古人.一般来说,密便于贯气而易写,疏者易空脱而气不易相续,故一般书家大多避免用大疏法,即便疏也不会超过一个字的空间. 李邕能不避书家所忌,反而一疏到底,而且疏得又是那样的空灵,仿佛是群星璀璨,星罗棋布,又似原野春发,点滴红绿,笔势往来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贯穿全体.这不仅需要胆识,更需要杰出的艺术天才.这一方法对后世影响最大,并取得卓越成就的是五代的杨凝式和明代的董其昌.书史上一般以,为杨凝式主要源于欧颜,但我们从他所写的名篇《韭花帖》看,实源于李邕此碑,从用笔, 结构到章法,几乎是同出一辙.而董其昌在章法上几乎始终保持着这一作风.《任令则碑》全称《陇关游奕使任令则碑》.唐天宝四载(745)刻.李邕撰并书,时71岁.石在陕西武功县.此碑埋没甚久,亦不见着录.清嘉庆二十年(1815)为段嘉谟所访得,吴荣光,聂铣敏刻题识于后.碑文有一千五百余字,因漫漶颇甚,可辨者仅八百余字.这是自今能看到的李邕最晚年的作品.尽管漫漶严重,但通过带有沧桑感的碑迹中,我们似乎能清晰地看到雄浑豪荡11?的艺术风采,一种由里而外放射出来的恢宏卓绝的艺术的光芒.难以想像,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竟然能写出如此笔力苍雄的作品, 可见其当时的体力与精神状况是如此的好!如果不是被杖死,他的寿命肯定不会在欧阳询之下.从书风上看,此碑为《李秀碑》非常接近,属于纵逸的一路,但笔致更显老辣.横毫入纸,意如逆水行舟,笔中力强,这是李邕用笔典型特征.一般来说,轻重缓急往往在笔迹中表现得较为明显,尤其是初唐的褚遂良,观其点画的边缘线,便能知道它的运笔中轻重缓急和调锋等过程,故线条显得特别的优雅绰约;而李邕则以直按直提法,即便是转折,也是意如画沙,锋尖直立于纸面,在点画的内部完成提按顿挫等运笔的过程,故线条之间始终洋溢着苍茫之气,所谓笔不离纸.这一技法从表面上看是一种简化,其实,则增强了运笔的难度.这一点对后世的影响极大,但大多因可知又难以学成而望而却步,其中发挥得较为完美的,可能就是徐浩的《朱巨川告身》和苏东坡的《赤壁赋》了. 《四言古诗卷》录束皙,东方朔,张衡,湛方生,陶潜,陆云,郭璞,嵇康,曹植诗十七首.麻纸本.行书.卷末署"天宝五载十月书北海李邕",以郡守署衔显然是伪托.卷中"宣和","政和"等印皆伪.卷后有解缙,王世贞等人题跋亦靠不住.今此迹不知流落何处.从结体和格局上看,与李邕的字十分相近,但笔道与李邕相差实在太远.书法虽是视觉艺术,结体与章法等空间形式在其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但这仅仅是个表层的艺术现象,书法最终是趋于"韵律"化的艺术,即唐张怀罐所谓的"无声之音",按我们现在的语言讲,就是"凝固的音乐"——这才是书法艺术生命的最深沉的本质.如果,抽掉这一本质,就没有书法的艺术.也就是。
何绍基与《法华寺碑》

何绍基与《法华寺碑》◆毛健(长沙)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
道光十六年(183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国史馆总纂,历充福建、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官,咸丰三年至五年任四川学政,晚年主讲济南泺源书院、长沙城南书院,主持苏州书局,主讲浙江孝廉堂。
何绍基在晚清经史学、金石学、书法艺术等领域均有很大成就。
何绍基平生嗜好金石文字之学,在《东洲草堂金石跋》文中及以金石为题材的诗歌中均有体现。
尤其在日记中,大量记录了何绍基日常生活中广泛搜集历代石刻碑帖,进行鉴赏、临摹、考证的经历。
包括《法华寺碑》在内的数种珍贵罕见的碑刻,因为原石已经毁损,幸有何绍基精心收藏,其原石拓本得以流传于世,何绍基与《法华寺碑》渊源颇深。
《法华寺碑》简介《法华寺碑》全名“秦望山法华寺碑”,李邕撰并书,东海伏灵芝刻石,唐开元廿三年十二月八日建。
碑文作者李邕(678—747),字泰和,鄂州江夏人,博学多才,少年成名。
唐隆元年(710),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开元三年(715),擢为户部郎中,左迁括州司马,后征为陈州刺史,又累转括、淄、滑三州刺史。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二太守,史称“李北海”“李括州”。
李邕精于翰墨,初学王羲之行草书法,既得其妙,又有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其行书碑文书法风格奇伟倜傥。
法华寺的开创者为昙翼和尚,据《高僧传》卷十三记载:释昙翼,余杭人,“初出家,止庐山寺,依慧远修学。
疏素苦节,见重门人。
晚适关中,复师罗什,经律数论,并皆参涉,又诵《法华》一部。
以晋义熙十三年,与同志昙学沙门,俱游会稽,履访山水。
至秦望西北,见五岫骈峰,有耆阇之状,乃结草成庵,称曰‘法华精舍’。
”李邕撰写的碑文内容叙述寺院建立的缘由,与《高僧传》记载相互吻合。
碑文还记叙了开元年间续修法华寺,律师道岸、弟子释俨及豪州刺史王公夫有正书局创办人狄葆贤题记人武氏等人山寺内筑普贤台、立法华社、立碑等相关事迹。
《法华寺碑》旧在浙江绍兴秦望山天衣寺,原石久佚,传世仅何绍基藏一拓本,何氏题为宋拓海内孤本,并双钩重刻一石。
行书入碑第一人李邕,书风沉稳典雅,仰慕者众多却都不敢学

行书入碑第一人李邕,书风沉稳典雅,仰慕者众多却都不敢学导语:李邕曾提出:“学我者死,似我者俗。
”他对前人学习的态度,在此略见一斑。
他吸取了王献之用笔外拓而雄强的优点,理智地摒弃了王献之纤媚柔弱的一面。
李邕生在仕官家族,天资聪颖,又博览群书,成年后其文章被称赞一时。
在晚年时期,其文学功底更是被诸多文豪称赞,在文坛被世人尊称为前辈。
李邕亦为一代名将,在仕途上虽曾犯过错误,但总体来说算是一位忠臣。
除了在文学和政治上有一定威望,李邕在书法上亦有建树。
在唐代皆对二王亦步亦趋的大环境下,李邕学王羲之之法,又融合魏碑、隶书等笔法,成功以行书入碑,成为行书入碑第一人。
《晴热帖》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李邕生在仕官家族,天资聪颖,又博览群书,成年后其文章被称赞一时。
因其性格所决定,在政治上几无发达。
但其文章、书法,却是独步当世。
李邕,字泰和,广陵江都人,祖籍江夏,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称“李北海”。
出身于书香门第,于文学颇有造诣,有称“文章、书翰、公直、词辨、义烈、英迈为一时之杰”。
他的父亲李善是一位正直博学的人,为官遭贬,后专心学术,所注萧统《文选》六十卷,至今被视为《文选》最主要的注本之一。
李邕自幼天资聪慧,秉承家学,精研《文选》,翰墨文章,少已知名,他性格耿直豪迈,重义爱士,曾侠义助人。
20岁时得“文章四友”之一的李峤赏识和帮助,入秘阁读书,学识大进,以文章知名,独步天下四十年。
后又为监察御史张庭珪所赏识,认为其“词高行直,堪为诤谏之臣”,推荐李邕入仕。
长安四年,在张庭珪等引荐下,为左拾遗。
刚刚踏入仕途的李邕,不避祸福,直言敢谏。
对武则天宠臣张氏、权臣韦巨源的不轨言行,大胆谏言。
开元十四年,李邕遇到人生最大的转折,他被指控在陈州任上贪赃枉法,幸好许昌孔璋上书玄宗代死得免,遂贬为遵化县尉。
是年邕州发生叛乱,李邕以遵化县尉身份受命杨思勖指挥,作战立下功劳,升澧州司马。
李邕曾言:“不愿不狂,其名不彰,若不如此,后代何以称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李邕行书《法华寺碑》
《法华寺碑》又名《秦望山法华寺碑》,是碑久佚,为李邕于唐开元廿三年(735)十二月五十七岁时所书,石旧在浙江山阴秦望山。
世传只一剪裱孤本。
何子贞得之于吴门韩履卿家,每页四行,每行六字,计二十三开,东海伏灵芝刻石,传世仅何子贞藏宋拓孤本,以刀法验之,实是宋人刻本,非唐刻,且似木刻。
何氏尝双钩重刻一石,其宋拓本今在上海博物馆,以前有正书局有影印本。
此碑在明代就有翻刻,作开元十一年,或十三年者,皆是明人妄刻。
释文见文末
李邕(678~747),唐代书法家,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人。
李邕少年即知名,后召为左拾遗,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人称“李北海”。
政治命运坎坷,屡遭眨斥,后为宰相李林甫所害,含冤杖杀。
《宣和书谱》说:“邕精于翰墨,行草之名尤著。
初学右军书法,既得其妙,复乃摆脱旧习,笔力一新,李阳冰谓之书中仙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