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因何而来?.doc
正月里为什么不宜理发?

正⽉⾥为什么不宜理发? ⾄今在我国的⼤多数地⽅,民间都有“正⽉不理发”的习俗。
⼈们都是赶在⼤年三⼗以前修理头发,然后⼀个多⽉内不再理发,直到进⼊⼆⽉份,过了“⼆⽉⼆⽇龙抬头”这天以后,才去修理头发。
根据民俗说法,如果在正⽉理发,会死舅舅的!今天看来,这种说法肯定是⽆稽之谈,但关于“正⽉不能理发”的习俗,究竟是从哪来的?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关于“正⽉理发死舅舅”的说法,是民间⼀种以讹传讹的结果。
据清朝《礼书》记载:正⽉理发的原意为“思旧”,结果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百姓把这两个字给传错了,变成了“死舅”,这就是“正⽉理发死舅舅”⼀说的来源。
但亦有学者考证,其实“正⽉不理发”这⼀说法最早源于唐朝。
那时候⼈们把理发叫做“消⽿”,“正⽉”在唐朝被称之为“⾦⽉”,如果在正⽉理发,就叫做“⾦⽉消⽿”。
⽽唐朝时官府有⼀种特别的武器,名字叫作“⾦钺”,是专门⽤来砍杀犯⼈头颅的刑具。
“⾦⽉”与“⾦钺”发⾳相同,正⽉理发也就成了“⾦钺消⽿”——这就有了上法场砍头的意思。
民间为了避讳,于是后世就有了正⽉不理发的习俗。
问题是以上⽆论哪⼀种说法,今天的⼈⼀眼看来都是迷信,但为什么“正⽉不理法”习俗能够千百年以来长期流⾏呢?上⾄王公⼤⾂,下⾄普通百姓都恪守着这样的习俗,难道我们的古⼈智商都低到如此可笑的地步了吗? 问题的根源在于古⼈和今⼈看待世界的⽅式不同。
站在西⽅科学的⾓度上,外在的物质世界与我们每个⼈都是彼此孤⽴的,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只是物质世界的观察者和使⽤者⽽已。
⽽站在我们古⼈的⾓度上,认为天地间的万物,包括⼈在内,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感应与相互作⽤的。
秋天⾥天地⼀⽚肃杀,这种天⼲物燥的⽓候与我们⼈体的肺经相互感应,因此秋天多呼吸道疾病;⽽肺经五⾏为⾦,⾦对应⽩⾊,因此⼤地上⽣长的⽩颜⾊的果实,例如百合等⼤多⼊肺经;⾦主果敢,因此秋天出⽣的⼈⼤多⽐较果断冷静(当然不绝对,还要看哪天和什么时⾠出⽣);⾦⼜与“傲慢、嫉妒、⾃负”等⼼性相对应,因此⼤多数患肺癌与⼤肠癌(肺与⼤肠互为表⾥)的病⼈,⼤多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觉得世界对⾃⼰不公平........ 现代量⼦物理学深⼊到微观层⾯后看到的世界,恰恰与我们古⼈的这种看法完全⼀致。
为什么正月不能剪头发:正月有哪些禁忌

为什么正月不能剪头发:正月有哪些禁忌为什么正月不能剪头发:正月有哪些禁忌?民间流传着“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正月剪头妨舅舅”的说法,所以正月不能剪头发,因为容易对舅舅产生不利影响。
那么今天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一下,我们一起看看吧!正月不剪头发的原因清朝是满族人建立的。
满人的发式是从额角两端引一条直线,直线外的头发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
清军入关后,采纳淄川人孙之獬的建议,连下“剃发令”,要求“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命令汉族人一律剃发,并把剃发作为归顺清朝的一个标志。
一向信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妄动的汉族人进行了坚决抵抗,但脖子究竟硬不过钢刀,汉族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反抗形式之一。
正月不剃头,原意是“思旧”。
正月为一年之始,一个月不剃头是缅怀过去。
后来,随着满汉民族矛盾的逐渐减弱,剃头逐渐成为习惯。
这样,正月不剃头的“思旧”,便由谐音讹传为“死舅”了。
正月不能剪头发几号到几号结束在我国传统习俗中,从阴历正月初一到阴历二月初一不能剃头剪头发,一直到二月二,龙抬头可剪头发。
正月的时候,气温开始回升,人们开始从家中走出,去到郊区或者人多的地方,再过一段时间,到了农历二月初二,此时万物生发,头发也开始快速的生长起来,此时剪一个头发,爽利干净,心情和状态都会比较的好。
而且,龙抬头理发有非常吉祥的意义,因此,很多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进行理发,还有新一年越来越好的美好祝福在其中。
正月还有哪些习俗?正月初一拜新年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它标志着“旧年”的结束和“新年”的开始。
人们这一天以拜年、守岁、贴画鸡、放鞭炮的方式来表达对新的一年里美好的期盼。
初一的禁忌是不能动用扫帚,倒垃圾,意思是会扫走运气,破财,要扫的话,必须是从处往里扫,不外泼。
还有不能打碎碗盘,若不心摔了,得赶快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
正月初二回娘家正月初二回娘家,就是嫁出去的女儿携丈夫小孩一起回娘家给父母长辈拜年。
【民俗】原来正月里不能剃头是有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里是这么说的.doc

【民俗】原来正月里不能剃头是有科学依据的,《黄帝内经》里是这么说的先看则新闻——前几日,上班前的姜先生花了20元钱,在离家不远的理发店剪了头发。
不巧,回家的时,碰到了在附近的舅舅,开始两个人还较有兴致地聊着天,但聊天中,其舅舅发现姜先生剪了头发,便立即感到不悦。
“你剪头了?”“啊!”“你怎么能剪头呢?”……因为“正月理发死舅舅”传说,两个人在大过年的差点闹僵。
头发和娘舅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恐怕了解的人不多。
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这个说法呢,一个比较可靠的来历这得从”正月不理发”的习俗故事说起,这种说法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误传,甚至能说是口耳相传发错了音。
正月不理发这一习俗,缘起清军入关,据说大清统治者为了“消平四周,留守中原”,便推行了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的部分统统剃掉,再把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集中的一块头发,将这些头发拧成一根长长的大辫子,就是清朝典型的发式。
后来,这样的发型就在汉人间流传,而推行这种发式的人就是当时的剃头匠们。
清政府还把全国所有的剃头匠们召集在一起,发给每人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这些剃头匠们就以此为荣走街串巷,十分轻松地就把人们的头发逐一拿下了。
汉人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朝代更迭,谁当了皇帝并没有引人注意,倒是这头发的变革,却惹怒了一部分人。
清王朝还打出了一个口号,这个口号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不料,这种强硬的头发革命却遭到了江南民众的反对,有人认为将头发剃掉是对自己人格的莫大侮辱,便群起反抗,希望通过反抗的力量让满人有所收敛。
然而,大清皇帝自然也没有因此软弱下来,随便找了个茬儿,就接连出现了“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剧。
在实在没办法情况下,人们只好不再高喊“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了,而是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明王朝的思念,意思就是“思旧”,为了掩人耳目,就讹传为“死舅舅”了。
原本“思旧”的说法,慢慢就被误传成了“死舅舅”。
所以,后来在正月里,谁都不敢再剃头了。
【民俗】正月为什么不能理发?真相原来是这样的!.doc

【民俗】正月为什么不能理发?真相原来是这样的!正月不能理发的风俗影响很大,人们普遍是在腊月理一次发,然后等到二月二“龙抬头”才会再进理发店。
过一个多月才能理发,你帅气的发型还在吗?正月理发:跟舅舅没关系“正月里不理发”的说法,源于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强迫汉人学满人的样子,剃头留辫子。
这场头发的变革着实惹恼了很多汉人,遭到了民众的反对,“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江南士子认为剃头是对他们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却遭遇了清政府的残酷镇压,上演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幕幕悲剧。
后来这种习俗在流传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因“思旧”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变成了“正月不剃头——思旧”。
后来,“思旧”被讹传为“死舅”,以讹传讹,也就有了后来“正月里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由此可见,正月剃头这事跟舅舅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粹是民间附会谐音罢了。
误会啊!那除了“正月剃头死舅舅”还有那些俗语是误会呢?那些被误传多年的俗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
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本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
不过这个青报君还能理解点,因为很多地方“鞋子”的发音类似“孩子”。
如果真的拿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也太恐怖啦!狗屁不通这个成语最初是“狗皮不通”。
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
“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东西,以屁来喻,也就将就吧!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虽然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确实说过“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这句话,但是,我们的老师和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爱迪生后面那关键的一句话:“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正月不能剪头是真的吗

正月不能剪头是真的吗
早在古代,正月不剪头的习俗就已经开始存在了,一直流传至今。
一、正月不能剪头的历史起源
1. 由汉代开始,历来有正月不剪头的习俗,这是古人的一种传统习俗,我国的古老文明,因此就带来了正月不剪头的习俗。
2.当时相传有一种“愿帝”,只有长发才可以让帝带传达更多的信息,从而对历史产
生重要影响,后来古人开始遵循“愿帝”的礼节,于是正月不剪头的习俗就产生了。
二、正月不能剪头的武士文化
1.“正月不剪头”的习俗,源起于古代的武士文化,当时的武士们特别重视这一习俗,他们特别崇尚“勇敢”和“仗义”,他们认为“正月不剪头”能够隐藏他们亲爱的武士形象,这是武士们追求英勇的表现。
2.“正月不剪头”也被认为是日本当时的雅俗,男士不但可以以此表现出自己的担当
和忠诚,而且它也被认为是古代人们奉献给大自然的一份感恩之情。
三、正月不能剪头的近代传承
1. 尽管神道宗教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更新更迭,但正月不剪头的习俗始终一直得到家庭、社会和文化的传承。
2. 为了将正月不剪头的习俗发扬光大,日本政府实施了法令,要求男子和女子正月到正月十五日前不能剪头发,这也使传统习俗得到了更好的传承。
四、正月不能剪头的历史启示
1. 正月不剪头的习俗让我们了解了古代文明。
它反映出古代社会的政治、礼仪和宗教的多样性,也揭示出古代的文化遗产的底蕴深厚。
2. 正月不剪头的习俗也蕴含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它提醒着我们,我们作为后人应该牢记古代的历史,尊重传统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自身浅薄的历史知识,从而更好地传承古老的文化文明。
民俗故事:小孩正月为何不能剃头

民俗故事:小孩正月为何不能剃头邳州这地方有个习俗,正月里不给小孩剃头,说小孩正月剃头会死舅。
相传,这是从秦始皇那时兴起的,不知是真是假。
秦始皇的小名叫小政,他是在娘的肚子里“拖油瓶拖油瓶:跟随改嫁母亲在一起生活的孩子。
”带来的,不是秦王子楚的种。
所以,秦始皇从小不受宠,长到十岁了,头上的胎毛还没剃去,又脏又长,跟个毛猴子似的!这年正月十五,舅舅进宫来看望秦始皇,见外甥这样邋遢,心里十分难受。
他对皇娘说:“姐啊,外甥这头也该剃剃了,不然的话,传出宫去天下人不笑话吗?”皇娘说:“小政这孩子性情暴烈,一要给他剃头,他就又抓又刨,谁也抱不住。
剃头匠子无从下手,刀子一动,就会划破他的头皮,谁敢给他剃呀!”舅舅说:“请找一把剃刀来,我给小政剃。
外甥的头,舅舅的手,剃不好不丢丑。
”秦始皇平时最喜欢这个舅舅了,几天不见就想得慌,可他一看舅舅要给他剃头却不高兴了,又哭又闹。
舅舅也不着急,让人端一盆热开水来,将洗脸巾放在里面浸一会儿,拎起来,拧了又拧,然后往秦始皇的头上一捂。
皇娘心里捏着一把汗,生怕烫伤了儿子。
可是,秦始皇被这热巾一焐,竟然不哭不闹了,任凭舅舅的剃刀在他头上挥舞。
原来秦始皇头上的胎垢有铜钱厚,经这么一焐,全都变软了,剃头跟挠痒痒似的,要多舒服有多舒服,他还哭吗?秦始皇剃好了头,舒服极了,他便高兴地拿着剃刀在宫里比划起来,也要给别人剃头。
谁知一不小心,这剃刀将舅舅的手指划破了。
舅舅也没当回事,可他回家不久却得了破伤风死了,这是因为剃刀上沾了胎毒啊!秦始皇很伤心,从此也就不在正月里剃头了。
后来,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做了皇帝。
有一年,也是正月十五,他看到正宫娘娘抱着太子去剃头,触景生情,他又想起了死去的舅舅。
秦始皇对娘娘说:“小孩正月剃头会死舅,等出了正月再给太子剃吧!”正宫娘娘听了一怔,在正月里给孩子剃头,会死自己娘家的亲兄弟,那还了得!她吓得连忙把太子抱回宫去,头发再长也不让剃了。
这事从皇宫里传出来,天下做娘的也都不在正月里给自己的孩子剃头了。
正不剃头的道理正不理发的原因

正月不剃头的道理正月不理发的原因大家投听过“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当然,基本没有人会真的因此担心舅舅的健康;但“正月不剃头”似乎还有别的依据,网上最近流传,《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这件事儿。
流言:大家投听过“正月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当然,基本没有人会真的因此担心舅舅的健康;但“正月不剃头”似乎还有别的依据,网上最近流传,《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就提到这件事儿。
真的如此吗?真相:《黄帝内经》中的说法,是认为春天应该让头发散开自由生长(不要束发过紧),却绝无“不能剪发”的意思。
以此为由认为不能剪发,纯属古文没学好。
古代医学和现代科技都认为,诊察发爪可以诊断和预报疾病;但“不得剪发”纯属无稽之谈。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理发的民间习俗,究其原因,流传最广的说法就是“正月理发死舅舅”:故事的开头一般是这样的——一个小孩不听话,正月里非要剪头发——结果:他舅舅死了!这些辅以佐证的论据也不一定都是悲伤版的。
这不,今年就有了更喜感的版本:当然,大部分的舅舅不会这么较真。
毕竟,老人家们也知道,这只是流传已久的两个老故事:“思旧”和“思舅”的谐音。
这应该是民俗学家考证的范畴,跟蝌蚪君没有半毛钱关系。
那么,这个根深蒂固的老说法,到底有没有一星半点的科学依据?蝌蚪君发现,网上还有一种传播很广的说法,认为“正月不理发”是有据可凭的,论据就是《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中的一段话:“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
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这跟剪头发有什么关系?网帖是这么解释的——“具体到理发上,就是指在春天的这三个月里,人体应该让头发自由的生长,更不应该将其剪断;应该让头发松散地披在肩上,而不该扎得太紧。
人们若是违反了这个规则,就会伤到肺。
”好嘛,原来剪头发还会伤肺?这下蝌蚪君不淡定了。
正月期间不理发的原因

正月期间不理发的原因
在我过春节期间有很多习俗及禁忌,其中包括正月里是不能剪发的,你们知道吗?
我国有很多地方都有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
传言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贫穷的理发匠很爱自己的舅舅,然而到了正月,理发匠却为没有钱给舅舅买礼物而感到发愁。
走亲的日子到了,理发匠灵机一动,挑着剃头担子来到舅舅家,精心为舅舅剃头刮脸,等到舅舅出席在家宴前时,亲朋们无不夸赞理发匠手艺精湛,都说舅舅看上去年轻了许多。
舅舅很高兴。
说这是送给他最好的过年礼物,还约定每年正月给他来理发,多年后,舅舅去世了。
每到正月,理发匠对着剃头担子泪如雨下,他为不能再向舅舅尽孝感到伤心。
故事原本讲的是正月剃头思舅舅,慢慢“思”变成了“死”。
才有了现在这一习俗的流传
此外,有关“正月不剃头”,还有另一种说法。
《黄帝内经》中的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中就有一段话说: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具体到理发上就是,春天的这三个月,应该让头发自由生长,而不该剪断。
应该让头发松散地披在肩上,而不该扎得太紧。
违反这个规则,就会伤到肺。
但倘若整个春三月都不理发的话,人们实在受不了长发的困扰,于是就有聪明人开始只在正月里不理发。
所以,不管是不是旧俗,春节期间都不宜理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因何而来?
其实,正月剪头死舅舅属于误传。
不剪头的含义是“思旧”,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流传的风俗。
当时,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
但又不能公开与清朝政府对抗,于是就有了“正月剪头死舅舅”的说法,一直流传到至今。
民国二十四年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揭出了习俗的谜底:“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
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正月不剃头,原是“思旧”。
正月为一年之始,有如一日之晨。
正月一个月不剃头,以缅怀传统。
乡老将“剃发令”的时间记错了,不是顺治四年正月,是顺治二年六月。
那时候摄政王多尔衮就下令在北京的前门、地安门、东西四牌楼等主要的路口设立席棚,免费给来往的行人剃头。
“剃发令”规定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朝廷以死要挟汉人归依满人的发式,使汉人惊恐万状。
但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宁死也不剃发,甚至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
”但是,脖子毕竟硬不过钢刀,汉人为了项上头颅被迫剃发。
然而反抗并没有停止,正月不剃头即是一种反抗形式。
1644年至1650年(顺治元年—七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鞑靼战纪》,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明朝皇帝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清军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杀死了很多清军。
中国人自古就蓄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为剃头不惜掉头,这是意大利人很难理解的。
所以,“正月里理发死舅舅”的说法实际上是源自于一个“误解”。
通过上文,我们了解到该习俗起源于1644年清廷颁布剃发令的前后。
当时许多人把遵从传统习惯和怀念明朝的情感结合起来,约定每到正月里大家都不剃头,并将这个行动定名为“思旧”,
意思是“思念过去的历史”。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口耳相传,以讹传讹,“思旧”的谐音附会成了“死舅”,遂有了流传至今的民俗。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一种“人伦文化”,注重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样的文化背景促使原本的“误会”竟形成了强大的力量。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节俗”的传承应有所选择,现代人应该与时俱进地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过春节由“重仪式”向“重文化”转变,不要因为一场“误会”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据了解,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正月不理发的规矩已逐渐淡化,但在我国更广的范围内,这一旧时“年俗”还存在,需要人们更新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