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量子力学的认识
为什么要学习量子力学

为什么要学习量子力学?这个问题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阐明。
1. 量子力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
十九世纪末期,物理学理论一方面被看成是发展到了相当完善的阶段,但另一方面又在生产与科学实验面前遇到了不少严重的困难。
量子力学的发现在物理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在此以前的物理学统称为经典物理学,以后的就叫做近代物理学。
而所谓的近代物理学,实际上可定义为需要用量子力学和相对论解释的物理学。
因此,人们常说:20世纪物理学取得的两个最大的进展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相对论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空间和时间的概念,指明了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即物理的运动速度)。
而量子力学的建立,开辟了人们认识微观世界的道路,并由此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
2. 微观现象必须用量子力学去描述。
大量的科学实验,如黑体辐射、卢瑟福的散射实验、光电效应、固体在低温下的比热等等,彻底的粉碎了一切想将经典物理学用到微观领域的企图。
3. 对宏观现象的研究也应立足于量子力学。
这是因为既然宏观物体是由大量微观粒子组成的,那么一些已知的宏观现象原则上也应该可以由微观现象的规律推导出来。
可以说,一切宏观理论都可以由微观量子理论在一定的近似条件下推导出来。
4. 存在着量子宏观现象。
即使经典理论,也不能完全解决所有的宏观现象。
还存在着大量的用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宏观现象,这些现象往往就是量子力学现象的宏观表现,如:超导、超流、半导体的导电行为、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等。
基于上述四条理由,可见学习量子力学是深入研究物理世界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量子力学早已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它是过渡到其他许多专门课程的预备知识。
量子力学解析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

量子力学解析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及其相互作用的物理学分支,它解析了微观世界中的基本规律。
自从量子力学的诞生,它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认识。
本文将从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和量子纠缠四个方面来探讨量子力学解析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
1.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量子力学是基于一系列基本概念构建起来的,其中最重要的是量子态、波函数和算符。
量子态描述了一个粒子的全部信息,它可以是一种完全确定的状态,也可以是一种概率分布的总体。
而波函数则是量子态在特定坐标系中的数学表示,它可以通过薛定谔方程来解得。
算符是量子力学中对物理量进行描述和运算的数学工具,它可以对波函数进行操作,计算出物理量的期望值和变化规律。
2. 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表明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的特性,也可以表现出波动的特性。
具体来说,微观粒子在实验中呈现出粒子的特性,如位置的确定性和确定的质量;而在其他实验条件下,又呈现出波动的特性,如干涉和衍射现象。
这种波粒二象性的存在挑战了我们对于现实世界的常识,而量子力学正是通过数学的描述和解释来理解这种现象。
3. 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指出某些物理量的精确测量是不可能的,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对于其它物理量的同时精确测量。
最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是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它给出了位置和动量之间的不确定度关系。
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我们不能同时准确地确定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只能通过概率分布来描述。
这一原理深刻地揭示了微观世界的本质,也引发了许多深入的哲学思考。
4. 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神秘现象,它表明两个或多个微观粒子之间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纠缠状态,即它们之间的状态互相依赖于彼此。
当一个纠缠态系统发生测量时,它的测量结果会与另一个纠缠态系统的测量结果存在着确定性的相关性,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量子力学课程总结与反思

量子力学课程总结与反思在量子力学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微观世界的新概念和理论。
这门课程不仅带给我新的知识,也让我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了更新和深化。
首先,我学到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框架。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行为的理论,它与经典力学有很大的区别。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性质和行为是通过波函数来描述的,而波函数的演化则由薛定谔方程决定。
通过学习薛定谔方程和波函数的性质,我对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其次,我学到了量子力学的测量理论。
在量子力学中,测量的结果是概率性的,而且测量会导致波函数的坍缩。
这一概念在初学时可能比较难以理解,但通过学习测量理论的数学形式和实例,我逐渐理解了量子力学的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统计分布。
此外,我还学到了一些重要的量子力学应用,如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和量子力学中的电子结构等。
这些应用不仅扩展了我对量子力学理论的认识,也帮助我理解了一些实际现象的量子本质。
在学习量子力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量子力学的数学语言和抽象概念对初学者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和应用。
我发现通过反复学习和解答习题,以及与同学和教师的讨论,可以逐渐克服这些困难。
此外,我也意识到在学习量子力学时需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尤其是线性代数和微积分的知识。
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我意识到量子力学是一门需要重复学习和实践的课程。
只有通过反复学习和解题,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其中的概念和技巧。
同时,我也认识到量子力学是一门前沿科学,它的理论和应用还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和待发展的领域。
因此,我希望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深入研究量子力学,探索更多有关微观世界的奥秘。
什么是量子力学它对物质和能量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什么是量子力学它对物质和能量的研究有什么意义量子力学是一门探讨微观粒子行为的物理学分支,它对物质和能量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它对物质和能量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量子力学是基于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的理论体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概念和原理:1. 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首要突破是认识到微观粒子既可以呈现粒子性,也可以呈现波动性。
这意味着微观粒子的行为无法完全用经典物理学的理论来解释。
2. 不确定性原理:由于测量的干扰,我们无法同时准确获知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不确定性原理指出,位置和动量的测量是有限制的,我们只能知道它们之间的某种不确定性关系。
3. 波函数和量子态:波函数是描述微观粒子的数学函数,它包含了该粒子的所有信息。
通过对波函数的运算,我们可以得到粒子的概率分布和其他相关信息。
量子态则是描述微观粒子的完整状态。
二、量子力学对物质的研究意义1. 揭示微观世界的真相:通过量子力学,我们认识到微观世界的粒子行为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宏观世界有很大不同。
量子力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和数学工具,让我们能够深入研究微观粒子的本质和行为规律。
2. 解释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量子力学为解释和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例如,基于量子力学理论,我们能够解释原子和分子的结构、光谱现象以及化学反应等。
这为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3. 发展新型材料和技术:量子力学在材料科学和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例如,通过量子力学理论,我们可以设计出具有特殊性质和功能的材料,如光电材料、超导材料等。
这些材料的应用有助于推动信息技术、能源领域等的发展。
三、量子力学对能量的研究意义1. 量子力学与能量的关系:量子力学揭示了能量在微观粒子间的传递和转化方式。
它不仅解释了能级和能谱现象,还提供了计算微观粒子能量的数学方法。
量子力学的重要意义

量子力学的重要意义摘要:1.引言:量子力学的概念及背景2.量子力学的重要意义:科学发展的推动力3.量子力学的应用领域: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4.我国在量子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与发展前景5.结论:量子力学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正文: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一直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量子力学为科学发展的推动力。
量子力学的提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了全新的理解。
它揭示了原子、分子和基本粒子的内在规律,为物质科学、宇宙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量子力学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促使自然科学向更深入、更广泛的领域拓展。
量子力学在应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信息技术、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量子力学的支持。
例如,半导体器件、激光技术、原子钟等都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密切相关。
此外,量子计算、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对量子力学原理的深入研究。
我国在量子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仿真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例如,“墨子号”量子卫星的成功发射,使我国在全球量子通信领域独树一帜。
此外,国内许多科研团队在量子计算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果,为未来量子计算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量子力学对人类社会的深远影响不容忽视。
它不仅推动了科技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还为哲学、文化等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量子力学的非局域性、不确定性等特性,使人们对世界观、认识论等哲学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同时,量子力学的理念也渗透到了文学、艺术等领域,激发了创作者的灵感。
总之,量子力学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它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还在应用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量子力学的解释及其意义

量子力学的解释及其意义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微粒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量子力学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对现实世界的深入认识,并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解释以及它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
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由一些科学家(如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提出和完善。
它通过数学模型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行为,如电子、光子和原子。
与经典力学不同的是,量子力学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如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和量子叠加态等。
首先,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关键概念。
它指出微观粒子既可以表现为波动也可以表现为粒子。
这意味着微观粒子具有波动性质,可能会出现干涉、衍射等类似波动的现象。
例如,实验证明电子通过双缝时会产生干涉条纹,这表明了电子具有波动性质。
而在其他实验中,电子又可以被看作是粒子,例如在能级跃迁或电子束穿越金属时。
其次,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由于微观粒子的测量会对其状态产生干扰,我们无法同时准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即使我们在测量位置时得到了较高的精度,对动量的测量精度就会下降,反之亦然。
这是因为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是相互关联的,不允许同时精确测量。
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量子叠加态。
当微观粒子不受外界干扰时,它们可以同时处于多个状态的叠加态。
这意味着一个微观粒子可以同时处于不同位置、不同能级或不同自旋状态。
只有在进行测量或与其他粒子相互作用时,它才会塌缩到其中一个确定的状态。
这种量子叠加态的概念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
量子力学的解释可以用不同的理论来描述,最主流的是波函数解释和量子力学统计解释。
波函数解释将微观粒子的行为描述为波函数的演化和塌缩过程。
波函数是描述微观粒子状态的数学函数,它包含了粒子的位置、动量和其他性质的概率分布。
波函数的演化由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描述,而塌缩则由测量过程决定。
量子力学的发展认识波函数与量子态的概念

量子力学的发展认识波函数与量子态的概念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的粒子行为和物质的性质。
在量子力学中,波函数和量子态是两个核心概念。
本文将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介绍它们的起源、定义以及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一、波函数的起源与定义在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发现了微观领域中射粒子的奇特行为,无法用经典力学来解释。
为了解决这一困境,波动理论应运而生,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量子力学。
在波动理论中,物质的运动可以用波的形式来描述,而波函数则是描述这种波动性质的数学函数。
波函数通常用希腊字母Ψ(读作“西普斯”)表示,它是与粒子的位置和时间有关的函数。
具体地说,波函数Ψ(x, t)表示在时刻t下位于位置x的粒子的状态。
根据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波函数的模平方|Ψ(x, t)|²给出了在某位置找到粒子的概率密度。
因此,波函数是描述粒子在空间中的概率分布。
二、量子态的概念及其数学表示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状态可以用量子态来表示。
量子态是一个向量,它包含了描述粒子所处状态的所有信息。
一般情况下,量子态表示为一个希腊字母|ψ⟩(读作“右矢”)。
例如,一个量子态 |0⟩表示系统处于基态, |1⟩表示系统处于激发态。
在这种表示下,量子态可以进行线性组合和叠加。
量子态之间的演化可以用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来描述。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力学中最基本的方程之一,它描述了定态和非定态量子系统的演化规律。
薛定谔方程是一个偏微分方程,可以通过求解它得到系统的波函数和能级。
三、波函数与量子态的关系波函数和量子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
波函数可以看作是量子态在特定坐标系下的表达形式。
具体而言,一个确定的量子态对应着无数个不同的波函数,它们只相差一个复数因子。
也就是说,波函数Ψ(x, t)只能确定到一个相位,而不会对物理结果产生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波函数的模平方|Ψ(x, t)|²给出了粒子在空间中的分布概率。
而量子态描述了整个量子体系的状态。
量子力学定义

量子力学定义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础理论,是研究原子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说明了原子的基本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用来解释材料和体系的物理性质。
量子力学定义为物体微观尺度的物理学,它用来研究原子核以及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用来研究原子与光的相互作用。
它的基本假设是微观粒子受到一种叫做“量子”的力。
这种力比经典物理学提出的物理规律作用更强,可以对物体施加更大的作用力。
量子力学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基本量子力学,用来研究粒子本身的物理性质;另一部分则是应用量子力学,用来研究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粒子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
量子力学是量子物理学的基础,它有助于对粒子的行为和物体的性质有更深入的理解。
基本量子力学以粒子的基本物理性质为研究兴趣,例如电量、质量、动量等属性,它们能够描述粒子本身的性质。
这些属性会受到环境中其他粒子的影响,这些粒子叫做“相互作用象”。
例如,当电子受到电场的作用时,它们的动量会受到影响,这就是基本量子力学论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应用量子力学以更宏观的尺度研究物体,它研究复杂体系的性质和行为规律,这些体系可以由多个基本粒子组成。
它可以分析宏观体系的性质,如材料的电学、热力学和核物理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它甚至可以研究原子之间的自旋磁性相互作用、量子调控等诸多有趣的现象。
量子力学也可以用来研究更大尺度的物理系统,如宇宙中物质的大尺度分布和星系演化,以及宇宙学术语中常提到的“量子聚变”等。
量子力学也可以用于研究时间维度的复杂系统,比如明斯基-玻尔汉定理,以及原子、分子的时间维度结构。
量子力学是一种动态和复杂的世界,它是现代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能够研究物质的基本性质,以及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解释复杂体系的物理性质。
通过量子力学,我们可以探索无限多个不同尺度上不同物体的性质和行为,它丰富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量子力学的认识
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的物理学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原子、分子、凝聚态物质,以及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结构、性质的基础理论,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
经典力学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但对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条件下的物体,牛顿定律不再适用,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
量子力学是一个物理学的理论框架,是对经典物理学在微观领域的一次革命。
它有很多基本特征,如不确定性、量子涨落、波粒二象性等,其基本原理包括量子态的概念,运动方程、理论概念和观测物理量之间的对应规则和物理原理。
量子力学的关键现象有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结构和物质衍射,前人正是在在这些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海森堡、玻尔、薛定谔、狄拉克等人对其理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黑体是一个理想化了的物体,它可以吸收所有照射到它上面的辐射,并将这些辐射转化为热辐射,这个热辐射的光谱特征仅与该黑体的温度有关。
但从经典物理学出发得出的有关二者间关系的公式(维恩公式和瑞利公式)与实验数据不符(被称作“紫外灾变”)。
1900年10月,马克斯·普朗克通过插值维恩公式和瑞利公式,得出了一个于实验数据完全吻合的黑体辐射的普朗克公式。
但是在诠释这个公式时,通过将物体中的原子看作微小的量子谐振子,他不得不假设这些原子谐振子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离散的。
1900年,普朗克在描述他的辐射能量子化的时候非常地小心,他仅假设被吸收和放射的辐射能是量子化的。
今天这个新的自然常数被称为普朗克常数来纪念普朗克的贡献。
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通过扩展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提出不仅仅物质与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量子化的,而且量子化是一个基本物理特性的理论。
通过这个新理论,他得以解释光电效应。
海因里希·鲁道夫·赫兹和菲利普·莱纳德等人的实验,发现通过光照,可以从金属中打出电子来。
同时他们可以测量这些电子的动能。
不论入射光的强度,只有当光的频率,超过一个临限值后,才会有电子被射出。
此后被打出的电子的动能,随光的频率线性升高,而光的强度仅决定射出的电子的数量。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论,来解释这个现象。
光的量子的能量在光电效应中被用来将金属中的电子射出和加速电子。
假如光的频率太小的话,那么它无法使得电子越过逸出功,不论光强有多大。
照射时间有多长,都不会发生光电效应,而入射光的频率高于极限频率时,即使光不够强,当它射到金属表面时也会观察到光电子发射。
20世纪初卢瑟福模型是当时被认为正确的原子模型。
这个模型假设带负电荷的电子,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围绕带正电荷的原子核运转。
在这个过程中库仑力与离心力必须平衡。
但是这个模型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
首先,按照经典电磁学,这个模型不稳定。
按照电磁学,电子不断地在它的运转过程中被加速,同时应该通过放射电磁波丧失其能量,这样它很快就会坠入原子核。
其次原子的发射光谱,由一系列离散的发射线组成,比如氢原子的发射光谱由一个紫外线系列(来曼系)、一个可见光系列(巴耳麦系)和其它的红外线系列组成。
按照经典理论原子的发射谱应该是连续的。
1913年,尼尔斯·玻尔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玻尔模型,这个模型为原子结构和光谱线,给出了一个理论原理。
玻尔认为电子只能在一定能量的轨道上运转。
假如一个电子,从一个能量比较高的轨道,跃到一个能量比较低的轨道上时,它发射的光的频率为通过吸收同样频率的光子,可以从低能的轨道,跃到高能的轨道上。
玻尔模型可以解释氢原子,改善的玻尔模型,还可以解释只有一个电子的离子,即He+, Li2+, Be3+ 等。
1919年克林顿·戴维森等人,首次成功地使用电子进行了衍射试验,路易·德布罗意由此提出粒子拥有波性,其波长与其动量相关。
简单起见这里不详细描写戴维森等人的试验,
而是描写电子的双缝实验。
通过这个试验,可以非常生动地体现出多种不同的量子力学现象。
打在屏幕上的电子是点状的,这个现象与一般感受到的点状的粒子相同。
电子打在屏幕上的位置,有一定的分布概率,随时间可以看出双缝衍射所特有的条纹图像。
假如一个光缝被关闭的话,所形成的图像是单缝特有的波的分布概率。
在试验里,电子源的强度非常低(约每秒10颗电子),因此电子之间的衍射可以被排除。
显然电子同时通过了两个缝,与自己衍射导致了这个结果。
对于经典物理学来说,这个解释非常奇怪。
这个试验非常明显地显示出了波粒二象性。
这个试验证实了薛定谔开发他的量子力学时所作的假设,即每个粒子也同时可以被一个波函数来描写,而这个波函数是多个不同状态的叠加。
当前创建新理论的探索在向两个方向进行。
一个方向围绕宇宙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标准模型的拓展和相互作用力的统一。
另一个方向围绕量子力学测量和解释问题进行,设计并进行了一批新的薛定谔猫和EPR佯谬的实验,实验的成功证实了量子力学的预言,同时开辟了量子信息的新研究领域。
现在量子力学不仅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理论之一,而且在化学和许多近代技术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从宏观世界逐渐深入到微观世界;许多新的实验结果用经典理论已不能得到解释。
大量的实验事实和量子论的发展,表明微观粒子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还具有波动性(参见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运动规律来描写。
德布罗意、薛定谔、海森堡,玻尔和狄拉克等人逐步建立和发展了量子力学的基本理论。
应用这理论去解决原子和分子范围内的问题时,得到与实验符合的结果。
因此量子力学的建立大大促进了原子物理。
固体物理和原子核物理等学科的发展,它还标志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宏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量子力学是用波函数描写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以薛定谔方程确定波函数的变化规律,并用算符或矩阵方法对各物理量进行计算。
因此量子力学在早期也称为波动力学或矩阵力学。
量子力学的规律用于宏观物体或质量和能量相当大的粒子时,也能得出经典力学的结论。
在解决原子核和基本粒子的某些问题时,量子力学必须与狭义相对论结合起来,并由此逐步建立了现代的量子场论。
量子力学应用的领域将随着人类对物质结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扩大,会在21世纪继续对经济、军事、科技和社会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20世纪最重要的三大科学发现是量子力学、相对论和基因双螺旋结构。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物质和运动的概念。
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当代物理学,就没有与当代物理学联系在一起的当代技术,也就不会形成今天全球化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信息革命。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穆雷·盖尔曼会感叹,量子力学是一门神秘的、令人琢磨不透的学科,“我们谁都谈不上真正理解,我们只是知道怎样去运用它”。
诺贝尔奖得主理查德·费曼也曾很有把握地说:“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
”我觉得他的意思是说,虽然我们知道原子是怎么运动的并可以用波函数等去描述它,但是我们无法知道原子为什么这么运动。
我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可是,追求真理过程中的幸福感是不容忽视的。
每个人对时间和空间这样的概念有一种直觉的把握,每个人都关于未知的想象力。
由此来说,没有人理解量子力学,但人人都对此抱有好奇与求知的冲动,已经足够。
量子力学是最有预见力和精确的理论。
它不仅是微观世界的理论,而且是宏观相干量子态的理论。
量子力学直到今天仍有丰富的生命力,基于它的发展始终层出不穷。
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它仍然居于物理学创新的中心。